俞淨意公遇灶神記 悟道法師主講 (第九集) 2008/3/13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WD19-017-0009
《俞淨意公遇灶神記》第九集的播出。諸位觀眾,大家好,阿彌陀佛!我們上一集講到俞淨意先生遇到灶神,在大年夜來跟他講話開示指點,勸他改過對治意惡。意惡是我們佛經說的貪、瞋、痴、慢、疑、惡見,這屬於意,心內的惡業。一般身口意三業,意業是最主要的,身口會造業,都是受意業的影響指揮。《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這篇確實是補充《了凡四訓》。
上一集我們講到俞淨意先生遇到灶神以後,第二天就是過年,我們農曆正月初一,他從那一天開始,自己又取一個外號,叫做淨意道人,所以俞淨意公,這個淨意是這麼來的。他原本的字號叫做良臣,從正月初一這天開始,他就改做淨意道人,這個名號就是他以後修學的目標,要使自己的意地恢復清淨,是這個意思。在我們佛經講的,也就是懺悔偈說的,「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這個懺悔就是改過。他剛開始實行改過,難免浮浮沉沉,「非疑則惰」,不是懷疑就是懈怠,心還是和過去一樣。這是每一個人實行改過的過程,俞淨意改過的過程是這樣,袁了凡也是這樣,每一個人都是這樣,我們自己如果實行改過,也是有這個情形。還沒改善之前,浮浮沉沉,起起落落,所以他就求佛力加持。
【因於家堂所供觀音大士前。叩頭流血。敬發誓願。願善念永純。善力精進。倘有絲毫自寬。永墮地獄。每日清晨。虔誦大慈大悲尊號一百聲。以祈陰相。】
他求觀音菩薩,每天一早拜佛,叩頭叩到流血,表示他的虔誠。念一百聲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的尊號,求觀音菩薩來加持他。懇切發願就有感應了,這個現象跟以前就不一樣。
【從此一言一動。一念一時。皆如鬼神在旁。不敢欺肆。】
這跟以前就不同了,以前是浮浮沉沉,還是放肆,精神還是提不起來,懶惰、懈怠、懷疑,做善事沒辦法認真努力去做,常常放逸;求菩薩加持,有了感應,從那時開始,明顯就和以前不同。我們讀《了凡四訓.立命之學》,袁了凡他也是這樣。實行改過初步的效果,覺得和以前不同,以前都隨便放逸,現在自己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時時刻刻感覺到鬼神在旁邊監察,不敢放肆。
【凡一切有濟於人。有利於物者。不論事之巨細。身之忙閒。人之知不知。力之繼不繼。皆歡喜行持。委曲成就而後止。隨緣方便。廣植陰功。】
上一集我們講到這裡,講到這段,這是他心態轉變過來,在行為上也跟著轉變。心口是受到意的指揮,意地轉過來,心口就跟著轉,所以由意修是從根本修,這是根本修。從今以後,無論大的善事、小的善事,自己有空或沒空,人家知道或是不知道,力量達得到達不到,只要是善事,都歡歡喜喜去行持。『委曲』是只要這個善事做得成,自己受一點委曲、冤曲也都不要緊,修忍辱。所以『隨緣方便,廣植陰功』,凡是有緣就去做,這就叫「隨緣方便」;「廣植陰功」,主要是做好事不被人知道,自己不去宣傳,這就叫陰功。所以「陽善享世名,陰德天報之」,做好事要人表揚,新聞媒體來表揚,會得到好名聲,名聲也是福報,但是這是陽善,得到名聲,福報就現前,現前就報掉了;陰德,人家不知道,你做好事,人家也不知道,不認識你,也不會幫你宣傳,不會表揚你,但是天知道,人不知道,天地鬼神知道,所以以後的福報比陽善殊勝太多太多了!這是廣植陰功。可見他是修陰功比較多。這集再接下來看:
【且以敦倫。勤學。守謙。忍辱。與夫因果報應之言。逢人化導。惟日不足。】
前面所講的叫做自行,自己修,自己的修持,這幾句叫化他,教化別人。自行裡面,心的念頭轉變,行為就轉變。化他他有五個重點,『敦倫』,「倫」是倫理,倫理道德,敦睦倫常,我們中國文化的精髓就是倫常。倫常就是指五倫:夫婦、父子、兄弟、君臣、朋友。五倫從夫婦開始,有夫婦才有父子,才有兄弟,才有君臣,才有朋友,我們整個社會就是這五倫形成的,這是自然的,不是說誰去創造,它本來就是這樣。大家如果能守住這個本分,盡自己應盡的責任與義務,這就叫做敦睦倫常,所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君臣有義,朋友有信。我們在什麼身分,就要盡到什麼樣的責任與義務,守我們的本分。別人他要守本分不守本分我們暫且別管,先守住自己的本分。我們自己的本分如果有做到,你去勸別人,人家才會接受;如果我們自己做不到,勸別人,別人很難接受。所以說「身教者從,言教者訟」,訟就是訴訟,好像互告爭論的意思。就是用嘴說,身如果沒實際上去做,別人他不接受,這就是言教者訟;身教是做給他看,他就沒話講。這是說敦睦倫常。
『勤學』,要努力去讀書,要讀好書,要讀善書。像現在我們導師淨空上人,一直勸大家讀《弟子規》,好書我們要認真來學習,要讀這種書,落實在生活當中,這就叫「勤學」。『守謙』,前面我們剛念過,《了凡四訓》最後一篇就是「謙德之效」,謙就是不能貢高我慢。『忍辱』,凡事都要忍,特別是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要想到忍辱,如果沒有忍,什麼事情就做不成。以及『因果報應』的道理,『逢人化導』,這就是因果教育。因果教育非常重要,特別是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佛家的《十善業道經》,這要時時刻刻來講、來宣揚。儒家的《弟子規》是講倫常道德,又再配合道家、佛家的因果教育、智慧的教育,這就圓滿了。有一些人跟他講倫常,他還聽不進去,跟他講因果報應,這就比較現實,與切身有利害關係,他聽了,他就會有感覺,會接受。所以這些都需要,倫理道德的教育,因果報應的教育,這都要廣泛普遍來宣揚,特別現在有電腦網路,多多利用這些科學工具來宣揚佛法。這就是他這樣修學,自行化他。
【每月晦日。】
『晦日』是每一個月的三十日,這個月如果大就三十,小就是二十九,這是算農曆,每個月最後那一天叫做晦日。
【即計一月所行所言者。就灶神處為疏以告之。】
每一個月到灶神爺那裡報告一次,我這一個月當中,我身口意三業所修的善法,修哪一些善?月月報告。這是說明他求灶神爺給他監督,有一個灶神來給他督促,他如果沒做,到一個月到了,他就沒什麼成績跟灶神爺報告,這個效果尤其是不可思議。我們學佛的同修,不一定要在灶神這裡報告,你們家裡面如果供奉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或是地藏王菩薩都可以,你在佛菩薩面前,照這個方式跟佛菩薩報告,還更靈驗,還更殊勝。這都是我們學習之處。
【持之既熟。】
這個行持開頭是很生疏、很勉強。以前什麼比較熟?惡業比較熟,善業很生疏。現在一百八十度轉過來,善業比較熟,善業熟,惡業自然就生疏,所以古大德教我們修學,說「生者轉熟,熟者轉生」。生疏的,譬如我們念佛,這句佛號很生疏,要轉變成熟。什麼我們現在最熟?就是前面講的貪淫、客氣、妄想諸雜念,這是無始劫以來熟到不得了。這很熟的要生疏,慢慢疏遠;現在很生疏的佛號、善念慢慢熟起來。俞淨意他『持之既熟』,善意、善行持一段時間,慢慢就熟起來了。熟起來,這個熟在我們佛門講就是功夫得力,他熟了,他功夫得力,做了有成績。下面兩句就是說功德不可思議:
【動即萬善相隨。靜則一念不起。】
你看,他到這種程度,一動念就是善,身口意三業一動念就是善。不動念的時候,心清清淨淨,一念不起,乾乾淨淨,沒有這些妄想、客氣諸雜念。他做了幾年?
【如是三年。】
這樣做做了三年,千日之功,一千天。我們想一想,他過去的業障有多重?很嚴重,惡業很重,認真修三年就轉過來。袁了凡先生過去轉的時間也是三年轉過來,三年就開始有效。三年這個時間不算長,為什麼不肯自勉?我們念佛,在《淨土聖賢錄》,看到三年、五年念佛功夫成片、一心不亂的,不少!像我們導師講席當中常常說的,諦閑老法師補鼎的徒弟鍋漏匠,念佛念三年,站著往生,也是三年。三年要怎麼修?俞淨意公,實實在在講對我們念佛的人,包括所有修學佛法的人,是一個很好的補充教材。我們念佛,常常有很多同修,念佛的功夫不得力,不得力的原因沒找到。實際上我們犯的毛病,都是跟俞淨意公同樣,意惡太過重,妄想雜念太多,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一面還在起貪瞋痴慢,這樣叫做夾雜。所以念佛的要訣,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我們念這句佛號就是要將這些貪淫、客氣諸雜念去掉,這樣功夫才會得力,這樣才是會用功。所以說,會用功,不會用功,關係在這裡。
我們如果效法俞淨意公,你看我們三年念佛,別說一心不亂,我們功夫成片,這一生往生就沒問題了。俞淨意、袁了凡他們只是求一個改造命運,這個果報是人天福報。但是我們淨宗的同修,我們修學淨土念佛的人,我們求的是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才是最殊勝、最究竟圓滿的果報。我們不求人天福報,求往生西方極樂去作佛,這才是究竟圓滿真實的果報。這裡說他三年就有這種效果,我們應當要效法,向俞淨意先生來學習,這樣我們念佛的功夫就會得力,人人都會得力。鍋漏匠念三年成就,我們念三年也會成就。但是你得要會念,你如果不會念,念三十年、念三百年也是一樣是這樣,不會用功就沒這個效果,只是種一個善根而已,現前達不到這個效果。下面再看文:
【年五十歲。乃萬曆二年。甲戌會試。張江陵為首輔。】
這是修三年,他四十七歲遇到灶神,修了三年,五十歲。『萬曆二年,甲戌會試』,這就是說,在這個時候京城有一個考試。『張江陵為首輔』,是一位首相,他來主持這個考試。「江陵」是一個地方的名,這位首相姓張,「張江陵」是對他的尊稱,張公他是江陵的人。過去我們講過,最尊敬的稱呼是稱這個人的地名,像過去滿清末年,大家尊稱李鴻章,沒叫他李鴻章,叫他李合肥,他是合肥的人。我們佛門裡面也常用這個慣例,你看我們稱祖師大德,沒稱名,也沒稱他的字,也沒稱他的號,都是以地名來稱呼他,這是對他最尊敬,這是說這個地方有出這個能人。或者是以寺廟的名字來稱呼他,你看天台大師,天台是智者大師,沒稱他智者,稱他天台大師,因為他一生住在浙江天台山。我們稱窺基大師,窺基是他的法名,沒稱他的法名,稱他叫做慈恩大師,他住在西安慈恩寺,一生大部分的時間住在慈恩寺。慈恩是寺的名稱,並不是他的名字,這叫尊稱。此地也是尊稱,他是當時的首相。
【輟闈後。訪於同鄉。為子擇師。】
他以首相的身分,主持這次的考試,也就是他做主考官。考試考完,他在同鄉當中想要選一個品學兼優的人來教導他的小孩,為他的小孩來請一個老師。
【人交口薦公。遂聘赴京師。公挈眷以行。張敬公德品。為援例入國學。】
他既然想請一個老師,請一個品學兼優的人,鄉里的人大家都推薦俞淨意先生,大家說這個人很有道德、很有學問,要請這個人。張江陵張首輔就聘請他,聘請俞淨意去他家教書。古時沒學校都是私塾,比較有錢的人,他家裡面設一間書房,請一個老師來做家庭教師,自己的小孩請老師來教。社會上清寒的子弟,聰明智慧較高的,往往也叫來這個地方學習。這是古時候讀書沒有學校,都是私塾的教學,來跟老師讀書。民國初年大陸上到處還有私塾,在我們台灣大概是日本時代以前,那時清朝時代都是私塾,到光復以後還有學堂(暗學),在我們台灣地區也是一樣,過去都是私塾。我們台灣都從大陸過來,所以這個都是一樣。我們來想想看,他這樣做了三年,改造命運,現在做了宰相家庭的老師,生活環境當然就改善了,不會像過去這樣。不至於像過去那樣貧窮潦倒,感應就來了,時間是三年。他受到張首輔來請他去做家庭教師,當然他帶著他的家眷到京城。張先生非常尊敬俞淨意先生的道德學問,所以也給他『援例入國學』,國子監,那是過去明朝時代國家辦的大學,大學只有一所,不像現在大學那麼多。過去大學培養出來都是做官,替國家、替人民來服務,為國家培養人才。這等於給他報名,他也就入了國學。我們再看下面的文:
【萬曆四年丙子。附京鄉試。遂登科。次年中進士。】
『萬曆四年』,他萬曆二年到京城,四年,丙子這年附在京城參加鄉試,參加他故鄉的鄉試。『遂登科』,「登科」是中舉人。再隔一年就中進士,中進士等於現在我們講的博士學位,這是古時候學位最高的。以前讀書人志在功名,功名成就,得了進士。有了功名:
【一日謁內監楊公。】
『內監』是以前的太監,伺候皇帝的。有一天去見這位老太監。
【楊令五子出拜。皆其覓諸四方。為己嗣以娛老者。】
古早太監無子,這我們大家都知道,太監的兒子都是義子,我們現在說乾兒子,都是外面找來的。他有五個乾兒子,自己年老了,收的這些乾兒子非常的孝順,希望將來年老退休,這些乾兒子來養老。他養育這些乾兒子,他叫這五個兒子都出來拜見俞淨意先生。
【內一子。年十六。公若熟其貌。】
裡面有一位小孩,年紀差不多十六歲,俞淨意先生看到就覺得很熟識、很面熟,好像是在哪裡曾經看過?
【問其籍。曰江右人。】
問他的籍貫,說你是哪裡的人?這個小孩回答他說:是江右的人(就是他的籍貫)。『江右』,這是明朝時代地方的名稱,包括了現在的江蘇、浙江、江西這帶,在那個時候都稱作江右,江右人。俞先生他是江西人,現在江西省。楊公其中有一個小孩,十六歲這個小孩就回答俞先生,說他是江右的人。
【小時誤入糧船。猶依稀記姓氏閭里。公甚訝之。】
他還彷彿記得他自己家鄉的情形,大概住在哪裡,自己本來姓什麼。小的時候去遊玩,不湊巧走入人家糧食的糧船裡去,跑到糧船去遊玩,船一開走,就把這個小孩帶走了。俞淨意先生一聽到這裡,非常的驚訝。
【命脫左足。雙痣宛然。公大呼曰。是我兒也。】
叫他把左腳的鞋脫下來,他這時候想到,他第三個兒子失蹤,八歲的時候失蹤了,他的第三個兒子左腳腳底有兩顆痣,叫他左腳鞋子脫下來。結果一脫下來,果然那兩顆痣宛然,很清楚,還在,所以『公大呼曰,是我兒也』。真的看了很激動,失縱多年的兒子,今天在這會面,他大聲喊,這就是我失蹤的兒子。諸位,我們讀過前面,他太太生五個兒子死四個,一個失蹤了,生了四個女兒死三個,剩一個在身邊,他的太太為了想兒女,眼睛哭到都瞎了,這個時候遇到他的兒子,團圓了。楊公,這位太監聽到俞淨意這樣大聲喊,認出他的兒子。
【楊亦驚愕。即送其子。隨公還寓。】
太監楊公人也很好,知道這是他失蹤多年的兒子,立刻歡歡喜喜也就把他這個乾兒子送還給俞淨意先生,又再送還給他,叫他帶回去。
【公奔告夫人。】
這是一個很意外的喜事,去拜見太監楊公,無意中和他失蹤多年的兒子會面,楊公又將這個兒子送還他,讓他帶回家裡。帶回來,當然這時俞淨意先生很激動,也很歡喜,所以『公奔告夫人』,「奔」是用跑的,很快,很快要將這個好消息跟他太太說。下面就是他的夫人和他的兒子會面那個情形:
【夫人撫子大慟。血淚迸流。子亦啼。捧母之面而舐其目。其母雙目復明。】
下面有一個小的註解,「改過遷善之報如是」。諸位想一想,眼睛瞎了,現代眼科這麼發達也不容易恢復光明。經上常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怎麼會沒感應道交?袁了凡先生短命都能夠延壽,壽命都可以增加,疾病怎麼會不好?這並不是迷信,經上說的理論,我們看了也很明瞭,說起來也相信,可是經本如果一放下就忘記了,不能說不相信,是忘記了。經上跟我們說,境隨心轉,《華嚴經》裡面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唯識經論裡面常說,「萬法唯心」,境界是我們心裡變現的,這個身體是我們自己心變的,所以感應道交的道理都是依據這點來講,理上講得通。理講得通,事就辦得到,理就是事,事就是理,所謂是「理事無礙」,當然能夠轉變。他的夫人知道失蹤的兒子回來,找到了,抱著兒子就大哭,哭到眼睛血淚都流出來。這個兒子也非常的孝順,流的眼淚是歡喜的眼淚,失蹤這麼多年,今天忽然遇到,那個歡喜是無法形容的。兒子孝順,捧著他母親的臉頰,去舐她的眼睛,用舌頭去舐她母親的眼睛。這一點很難得!我們講「孝順感動天」,母親的眼睛經過兒子用舌頭舐之後,本來哭兒女哭到眼睛都瞎了,這一雙眼睛又再復明了,這就是感應道交。下面說:
【公悲喜交集。遂不願為官。】
這個時候一家人團圓了,知道這三年的改過遷善,正如同灶神爺跟他所說的「不測效驗」,意想不到的效果,果然應驗了。這個時候對世間事,俞淨意先生愈看愈淡,因此就不願意做官了。
【辭江陵回籍。】
『辭江陵回籍』是向張宰相來告辭,說他要回去自己的家鄉,不想再做官了。
【張高其義。】
他中了進士就有服務公職的資格。在以前的讀書人,心心念念就是指望將來有一官半職,辛辛苦苦讀書考試,考中進士才有一官半職可以做。俞淨意先生他的機會到了,但是這個機會到了,他卻不要,放棄了,回到自己的家鄉。所以張宰相認為這是一個義人,講道義的人。
【厚贈而還。】
他堅持要辭官,要回去自己的故鄉,不要再做官。張宰相也沒辦法勉強他,所以對他『厚贈』,對他的贈送很豐富,送他很厚重的禮物,送他回家。下面說:
【公居鄉。為善益力。】
回到自己的故鄉,做善事更加努力,這是當然之事。俞淨意公和袁了凡,這點他們兩個有稍微不同,袁了凡他是做官,他有做官;俞淨意他有官可做,他卻不做了。袁了凡做官,實際上做善事,俗話說「公門裡面好修行」,有這個官位,有這個機會,要替國家人民來造福、修福,這就很容易,所以說公門裡面好修行。所以我們讀了凡這段,他第一階段、第二階段都許三千件的善事,第一階段三千件做十幾年才圓滿,第二階段許願三千件善事四年圓滿,第三階段許一萬條的善事,一個政策就圓滿了。「減糧一節」,減免稅金,全縣的百姓受利益,這樣一萬件善事他就圓滿了,愈做愈容易,這也說明他在公門裡面好修行。俞淨意先生他有這機會,放棄,回去自己的故鄉行善,『為善益力』,這是當然之事,為什麼?三年有這麼好的效果。由此可知,往後行持,雖然傳記沒說,我們也想得到,必定是老方法,每一個月月終向灶神爺報告,相信他是盡形壽一生都不改變。人家這樣修行,這樣做法,所以回去之後修善就更加努力。
【其子娶婦。連生七子皆育。】
他自己很不幸,生這麼多的兒女,結果只有剩一個兒子和一個女兒。諸位要知道,他從四十七歲開始才修的,我們年紀輕的人,修的效果一定比他更殊勝。他的孫子七個以後都成人。
【悉嗣書香焉。】
每一個書都讀得很好,書香門第,個個成名。
【公手書遇灶神。並實行改過事以訓子孫。身享康壽。八十八歲。】
他到晚年有這個效驗,是遇到灶神來給他開示才改過自新。晚年所享的福報,年輕的人享福,並不是真正的福報,他這是晚年享福,是真正的福報。『身享康壽,八十八歲』,他壽命也長,活到八十八歲。他如果沒有改造命運,相信沒辦法活這麼久,因為壽命長也是福報,我們中國人說五福,壽終考,長壽是福報之一。下面說:
【人皆以為實行善事。回天之報云。】
這個『人』就是說他的鄉里大眾、故鄉的人,大家都知道俞先生一生所得的果報,沒有一個不是說他是力行善事改造自己的命運,大家都知道他改造命運。
【同里後學羅禎記。】
這篇文章是他同鄉的一個晚輩,姓羅名叫做禎,所記載的。裡面所說的話,灶神說的話,以及俞淨意先生說的話,都是一個實錄。這篇文章我們到此講圓滿了,我們有時間,這篇文章多聽聽、多看,時時刻刻提醒,對我們學佛有很大的幫助。《俞淨意公遇灶神記》到此全部圓滿,多謝大家收看,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