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淨意公遇灶神記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七集) 2008/3/12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WD19-017-0007
《俞淨意公遇灶神記》第七集的播出。諸位觀眾,大家好,阿彌陀佛。上一集我們講到灶神指點俞淨意先生對治意惡,我們看文:
【君從今後。凡有貪淫客氣。妄想諸雜念。先具猛力。一切屏除。】
上集我們講到這一段,這是教他徹底悔改,從心地裡面把妄想雜念斷除得乾乾淨淨,『一切屏除』。諸位想想,我們凡夫每一個人都有妄念,特別是學佛的人,也知道要斷除這些妄想雜念,可是講的簡單,實際上,要把這些妄念斷除,確實不容易。我們哪一個人不想斷妄念?哪一個人不想自己心地清淨?雖然每天想,可是依然妄念紛飛,控制不住。這個原因是什麼?原因這是一種業障之相,這叫做業相,講得實在一點,這是惡業之相,我們立刻要覺悟,這不是好相。覺悟才是改過的基本,不覺悟就不能改,覺悟就有改過的希望。所以古大德告訴我們,「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是什麼?就是此地講的『貪淫、客氣、妄想諸雜念』,這就是念,就是這些念頭,亂七八糟這些念頭。這些念頭一起來不要怕,起來立刻就覺悟,就想到我業障深重,為什麼還有這些妄念起來?還有這些罪業之相?如果我們能夠提起這一念,這一念就叫做覺。發覺我怎麼又起這個念頭?這個不對,不能隨著這個念頭轉,這就是覺,這一念就是光明,這一念就叫做慚愧心。發覺自己錯了,我們應當向哪個方向走?下面說:
【收拾乾乾淨淨。】
這些妄想,「貪淫、妄想、客氣諸雜念」,這些亂七八糟的念頭,要收拾得乾乾淨淨。我們剛才說過,這個要把它收拾乾淨,也沒那麼簡單,妄念,你沒有刻意去想,它自己也會跑出來。這裡接著下面就是教俞淨意先生,同時也是教大家,這是教我們初步用功的方法。換句話說,我們現在不曉得要從何下手,下手的初步告訴我們,把那些惡念統統都去掉。但是你要去掉它,偏偏那些念頭又跑出來,要怎麼用功?這裡說:
【一個念頭。只理會善一邊去。】
就是說起念頭,提起善念,想好的。依照佛經的標準來說,善念也不好,也不是真正清淨,這是沒錯,這個理論卻很高。如果想要連善念都沒有,惡念也沒有,我們一下子做不到。也就是說,凡夫不可能沒有念頭。無念,沒有這些念頭就不是凡夫,是聖人了。所以我們還是要從基本的方法做起,先斷惡念,就是想到一個惡念,為什麼不多想一些善事?全在打惡的念頭、惡的妄想,為什麼不多打一些善的妄想?這是初步下手一個非常好的方法。就是以善念代替惡念,善念總是比較好,雖然還不能脫離六道,但是在六道裡面能夠往生三善道,惡念是往生三惡道。初步以善念代替惡念,念頭一起就想善的一邊,叫我們都不起念,我們做不到。這是說一般人。
如果我們修學淨土的人,最好就是念佛,不管善念惡念,念頭一起,都把它換作南無阿彌陀佛,都念南無阿彌陀佛,或者念南無觀世音菩薩,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念南無阿彌陀佛和念南無觀世音菩薩,這叫淨念,這一念是淨念。因為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六道十法界都沒有,在哪裡?西方極樂世界、一真法界。所以念佛修學淨土法門的人,殊勝方便究竟圓滿也就是在此地。不管什麼念頭起來,都把它換成阿彌陀佛這一念,用阿彌陀佛或者用觀世音菩薩,來代替所有的妄想雜念,這對凡夫來說,大家比較能做得到。念頭換久了,自自然然剩下佛念,其他的念頭就沒有了,剩下這一念而已,這一念就叫做淨念。這是最方便的一個方法,也是修淨土法門殊勝的地方。二六時中,每天二十四小時只要提起這個念頭就好,念佛、念菩薩的念頭。不但在心裡頭要做一個大轉變,而且在行為上也要轉過來。在這裡灶神告訴他:
【若有力量能行的善事。】
就要去做。要用什麼態度去做?
【不圖報。】
做了善事,不要希望別人報答我們。我們對別人有恩惠,不希望你要報答我,就是說我們只付出不求回報,這就叫不圖報。沒有求人報答的念頭,總是認為我行善,我幫助別人,這是我應該做的,是我的義務,本來就應該做的。甚至我們做善事、對人好,人家不但沒有報答我們,反過來以怨報復、以怨報德。我們遇到這個也沒關係,我們問心無愧,這是對方的誤會,也沒有關係,我們還是要放心大膽去做善事、做好事。所以做善事、做好事,往往也會引起別人的嫉妒障礙,這在現實社會當中非常普遍,沒什麼好奇怪的。所以我們不要做了幾樁好事,人家反而埋怨你、怨嘆你,好事你就不做了,就退轉了,覺得好人不能當,為什麼做了好事,對人好,還要受人責備?
如果我們想到《金剛經》裡面所說的,我們現在過去所造的業障深重。《金剛經》佛告訴我們,如果有人受持《金剛經》,被人輕賤、輕視、侮辱、毀謗,不能退心,不是你持經沒有功德,這正是自己過去造的惡業很重,應該要墮三惡道,因為現在受持《金剛經》,受持一切大乘經典,遭受別人侮辱、毀謗、嫉妒、障礙,這就是消我們的業障,將我們應該墮三惡道的業,在人間重報輕受。墮三惡道是很嚴重的果報,墮落以後不知道多久才能出頭,現在因為修了這麼大的功德,因此在人間受點苦報,代替三惡道的惡報,這叫做重報輕受,減輕了。要知道這個事情真相,不然做好事,反而被人嫉妒、障礙、毀謗,就退轉、退心,不再做,這就錯了。所以《金剛經》上說的這句非常重要,要時時刻刻想到佛在經典上為我們開示的這些話。所以做好事絕對有好報。做好事,好報還沒有現前,就是我們的業障還沒有消除;甚至還遭遇這些毀謗,這是消我們的業,所以不能退心,只要理會善一邊去做。
【不論大小難易。實實落落。】
『實實落落』是踏踏實實,腳踏實地,實實在在去做。不能做假,要做真的。註解說切切實實,直接痛快的去做。
【耐心行去。】
大小善事都要有耐心,這不是一、二天,一天如此,一年如此,一世還是這樣去做。並且還要發願,生生世世都要這麼做,這才叫做菩薩,世世常行菩薩道。這是我們力量辦得到的,我們盡心盡力去做。還有一些善事,我們力量辦不到,力量達不到:
【亦要勤勤懇懇。】
換句話說,我力量雖然達不到,我有這個心,有心要做,不是沒有心,要存這個心。
【使此善意圓滿。】
諸位要曉得,所謂「功德圓滿」,到這個時候,確確實實圓滿就是這麼解釋的。不是每樣事情都做好、都做完成了,才叫圓滿。為什麼?有的事情你力量達不到,不是不做,力量不夠,力量雖然達不到,但是你有一個圓滿的心,這樣這樁善事的功德就算圓滿。所以佛法裡面常常講「論心不論事」,就是論你的存心,你是不是有心真正要做這件事。心地裡面善意如果不圓滿,就是心發得不夠,善事、善行做得再多,這也不能算是圓滿。所以我們看《了凡四訓》說,善事有半有滿,滿就是圓滿,半是一半而已。如果論心地來說,論心不論事就是看存心。下面說:
【第一要忍耐心。】
沒有忍耐心,一切都不能成就。忍耐心就是菩薩六度裡面第三度忍辱度,「忍辱波羅密」。忍辱為什麼翻譯經典的法師不把它翻成忍耐?在古印度的意思是忍耐。凡事要忍,要有耐心,如果沒有忍、沒有耐心,什麼事情都做不成。譬如我們學一門功夫你沒有忍,也要吃些苦頭,付出一些精神力量,你沒有耐心,學一天、二天都還沒有學成就,就不學、放棄了,這樣怎麼會成就?當然不會成就。所以世出世法,沒有忍耐,什麼事情都不能成就,沒有一樣做得成功。翻經的法師為什麼不把它翻成忍耐?這是中國文化的關係,在世間法裡面中國古人,特別是讀書人,古代社會是士農工商,這是中國人在過去的時代,將社會階級分為四大類,各人的行業。現在也是不離開這四大類,士是讀書人,現在說知識分子,讀書人,這是第一類;農是務農的,現在同樣全世界都有;工是工業,商是商業。雖然現在行業比古時候,古時候說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出狀元,現在不止三百六十五行,可能多十倍以上,但是再多也不出這四大類,士農工商。在過去的時代,士,讀書人,就是現在講的知識分子,普遍受到社會大眾的尊敬。古代讀書人都是讀聖賢書,中國古代的讀書人,有一句話說「士可殺,不可辱」,就是說一個讀書人,你把我抓去殺頭可以,但是不能侮辱我,把受人侮辱看得很嚴重,以佛法來講,很執著。因此翻經的法師針對中國古代讀書人的執著,所以忍耐的耐改成辱。這也就是說,忍裡面這是最難忍的,最不願意忍的就是辱、受人侮辱,連最難忍的、受人侮辱都能忍了,其他還有什麼不能忍的?取這個意思。所以翻作忍辱,就用這個字。能夠忍耐,才可以成就,所以忍耐是福德之相。
所以你要用人,老闆要僱用員工,也要僱用能忍的;老闆自己本身要做事業,自己也得忍耐,互相都要忍耐,你如果不能忍,你就無法成就,事情做不成。我們仔細看,一個人如果不能忍,這個人就沒有福報。能忍的人就是福德之相,這個人有福德;不能忍的人,這個人沒有福德、沒有福報,走到哪裡,待沒三天就想走人,稍微遇到一點挫折,他就不做,這不能忍,這個人一生一無所成。所以忍耐是福德之相,反之不能忍耐的人就是罪業之相,所以我們要學忍耐。
【第二要永遠心。】
『永遠心』就是恆心。恆心不變,既然發了這個願就決定不改變。無論在什麼環境裡面,順境也好,逆境也好,一定要以行填願,久久功德自然圓滿。要有長遠心,不能做個三天、二天就不做了,這個不行。所以要永遠心,心要有永遠心。
【切不可自惰。切不可自欺。】
這兩句是要痛戒的。『惰』是懈怠、懶惰。往往一般人剛剛發心的時候,心行都非常勇猛,時間久了就懈怠,所以他不能成就。古人常說,如果個個人都能保持初發心,那就成佛有餘了,沒有一個不成佛的。可見初發心,確實是真心、是清淨心、是勇猛心、是精進心。古人也有一句話說得很有味道,「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二年,佛在西天;學佛三年,佛化雲煙」,不見了,愈學愈變成老油條,這樣的學法,諸位想想,怎麼會感應道交?怎麼能感應?不可能的事情!感應是從精進而來的,不是從懈怠中來的,所以我們要戒懈怠。不可以自欺,就是不能欺騙自己。說實在話,欺騙別人很容易,欺騙自己難。人要做到不自欺,如果能做到不自欺,沒有一個不成就的。
所以必須要拿《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每天讀誦。這就是一面鏡子,每天早晚拿出這面鏡子照一照,照我們的心、我們的行為,我今天的心、今天的行為,是不是像經典說的。諸位要想真正學佛,在佛法裡頭要有成就,就應當老老實實、懇懇切切,把《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學三年,把基礎奠定好,然後學佛法才能得力,否則的話想要學佛法能得力,那是相當之困難。現在看到有很多老修行、老同修,常常在一起講話談起,學佛學了幾十年,不得力!原因在哪裡?沒基礎,沒照著做,也就是說,懈怠、自欺,從來沒認真過。沒有認真在斷惡修善的基礎上下功夫,修到最後,滿腹的牢騷,沒有成就,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怨天尤人,那怎麼行?換句話說,心行都與佛法相違背。下面說:
【久久行之。自有不測效驗。】
『久久』是只要你長久這樣做,實實在在的做,也就是認真修三業清淨,照這樣做,自然有你意想不到的『效驗』,「效」是效果,「驗」是應驗。下面說:
【君家事我。甚見虔潔。特以此意報之。速速勉持。可回天意。】
後面這幾句都是勸勉的話。俞淨意先生對於灶神爺還是很相信,每個月初一、十五燒香上供。『虔潔』就是虔誠、清潔,他把灶整理得很清潔,很虔誠的燒香上供,整理得很乾淨,這是對灶神爺的恭敬,恭敬心的表現。他有這種遭遇,因為他有這點善行,才能得到這種感應,得到灶神爺現身指點他,特別把這個意思告訴他。『速速勉持』,「速」是快速,不能再等待,勉力修持,趕快勉力修持,可以挽回天意。挽回天意也就是扭轉命運、改變命運。不是不能改造命運,可以改造的,只要你自己「速速勉持」。
諸位讀了上半段文之後,我們平心靜氣的想一想,我們一生的遭遇,還沒到俞淨意先生這樣的程度。諸位想想,他的遭遇多淒慘,生了九個孩子,死了七個一個失蹤,三餐不濟,這個遭遇確確實實比我們淒慘,淒慘得很多。換句話說,我們三業的過惡還沒有他重,他都能挽回,我們要是能照做,挽回的時間比他更短。他要三年,諸位如果去做,認真做,一年就可以改變。這一點不假,我們要相信。灶神爺對他的開示就講到這一段。前面指點出他錯誤的地方,就是意惡太重,做的善事都沒有落實,勸他要對治意惡,從今以後要用勇猛精進的力量,把這些貪淫、客氣、妄想諸雜念,一切把它屏除掉。一個念頭,只理會善一邊去,力量所及的善事懇懇勤勤、實實在在去做。力量達不到的善事,也要存這個心,這個善意要圓滿,雖然做不到,但是確實有這個心。做好事不要求別人報答,也不必讓人知道,甚至受到別人侮辱、毀謗也沒關係,也要認真繼續去做,不能退轉。要永遠心,要忍耐心,實實在在去做,這樣長久的時間做下去,必定有效果,會應驗。這是灶神勸他趕快改變、修持。灶神跟他說到這裡,對他的開示說完了。下面大家再看文:
【言畢。即進公內室。公即起隨之。至灶下。忽不見。方悟為司命之神。】
灶神對他這一番開示講完之後,就往他家裡面去,本來是在客廳講這些話,講完就往他的屋子裡面去,走到廚房裡去。古時候的房子,前面是客廳,廚房都是在後面,走到裡面去。張先生說完就『進公內室』,往裡面走去。俞淨意公就趕快起身跟著後面進去,走到灶下,忽然張先生不見了,『忽不見,方悟為司命之神』,那時他才覺悟,原來張先生是他家的灶神爺。他每天拜的,每年都寫疏文,請他報告上帝,就是灶神。這個神明示現,跟人對答講話,這是很稀有的事情,但這是事實。在第一集的時候跟大家報告過,在台灣老國代周邦道居士,周邦道老居士,他的夫人過去在大陸上,在他家的客廳,遇到地藏菩薩化作出家人,來跟她化緣,化香油錢,她沒有給他。化作一位出家人,也是面對面,就像普通人這樣對話,講完也像灶神一樣,忽然不見了。這在經典上告訴我們,這叫做化身來的,化身示現。
經典告訴我們,佛菩薩,這些天地鬼神應化身,應身到人間就跟一般人一樣,有父母,有出生的地方,過程都跟我們一樣,從小孩慢慢長大,像本師釋迦牟尼佛,以及佛菩薩示現祖師大德,他們跟我們一樣,這叫做應身,應身來到我們這個世間教化眾生。這跟我們一樣,有父母,有住所,這不是原來沒有,忽然變一個人出來。原來沒有,忽然變一個人出來,這叫做化身,變化,化身來的,像周邦道的夫人,周楊慧卿居士遇到地藏菩薩化作一位出家人,那是化身。我們讀《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這也是化身,這是灶神化成一個人來跟他談話、來指點他,這是屬於化身,這點我們要知道。這都是面對面,周楊慧卿居士以及俞淨意公遇到灶神,都是面對面講了很多話,我們不能以為這是講故事,這不是事實,我們如果這樣想就大錯特錯。所以現代很多人聽了這個,認為這是迷信,這是神話、天方夜譚,如果這樣想就錯了,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只是我們自己沒有遇到,自己如果曾經遇過就能夠證實。雖然沒有遇到,但是經典講的,這些歷史記載,這都是真實的,不是欺騙人的,這點我們要清楚。特別鬼神的事情,現在也不比古時候少,可能還更多。一般像廟裡面的扶乩、乩童,鬼神附在人身上,這是我們常常看到的,確確實實有,是真的,不是假的。不但中國有,外國也有。我們再看下面的文:
【因焚香叩謝。即於次日元旦。拜禱天地。誓改前非。實行善事。自別其號曰淨意道人。誌誓除諸妄也。】
上面他遇到灶神現身向他開示講話,這個時間是在他四十七歲的那一年,臘月三十晚上遇到灶神,就是一般說的除夕,大年夜,灶神現身跟他談話。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新的一年第一天開始,大年初一。所以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他就從這一天起改過自新,剛好新的一年的第一天,他就從這一天開始發願改過。他也把自己的字號改了,他原本的字號叫良臣,本名是都,單字,都市的都,一般人稱他的字號「良臣」,大年初一這一天,他改成『淨意』。清淨的淨,身口意意念的意,也就是心裡的念頭,淨意就是要將心裡的意念修到清淨,所以他的字號從大年初一這一天開始叫做『淨意道人』。諸位要知道,名號包含的意義很深,名號就是要我們顧名思義,把名號包含的意思去落實做到。所以你學佛、皈依,皈依師父會給你取一個法號,意思就是告訴你,一般法號都是兩個字,意思要你做到,這兩個字是你修學的目標,這就是道,所以號也叫道號。他在大年初一這一天改叫「淨意道人」,要修自己的清淨心。我們再看下面這段文:
【初行之日。雜念紛乘。非疑則惰。忽忽時日。依舊浮沉。】
這段是說『初行』,初一開始發願改過,要對治意惡,但是怎麼樣?雜念依舊紛飛,一直出現,控制不住。『非疑則惰』,「疑」是疑惑,一般說懷疑。念佛法門三個要訣:第一不懷疑、第二不夾雜、第三不間斷。一開始就懷疑,到底是不是要這麼修?貪瞋痴慢疑惡見,這個疑也是六大煩惱之一,懷疑,疑也是煩惱,很大的煩惱。「非疑則惰」,不是懷疑就是懶惰,「惰」就是懶惰、懈怠、放逸。『忽忽時日』是一天過一天,『依舊浮沉』,跟以前一樣。諸位看這幾句,再想想過去了凡先生剛剛改過的時候,我們要是照樣去修,開始當然也是跟他們一樣,沒有辦法一開始修,馬上就效果很明顯,所以這很正常,不用怕。袁了凡是過來人,俞淨意也是過來人,每個人一開始都是這樣,都是進進退退。問題是什麼?前面說過,要有忍耐心,要有永遠心,這兩種心很重要,如果沒有這兩種心就不能成就。
這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就報告到這裡,下一集再繼續向大家報告,謝謝大家收看,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