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淨意公遇灶神記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集) 2008/3/11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WD19-017-0005
《俞淨意公遇灶神記》第五集的播出。諸位觀眾,大家好,阿彌陀佛。現在我們繼續看上集講的這段,我先將這段文再念一遍。
【若口過一節。君語言敏妙。談者常傾倒於君。君彼時出口。心亦自知傷厚。但於朋談慣熟中。隨風訕笑。不能禁止。舌鋒所及。觸怒鬼神。陰惡之註。不知凡幾。乃猶以簡厚自居。吾誰欺。欺天乎。】
上一集我們講到這段,這段是說口過,這是灶神對俞先生開示,說到他修口過這一節。灶神也幫他點出來,他說你修口過,五戒裡面的戒妄語,語言的過失,俞先生『語言敏妙』,「敏」是他反應很好、反應很快,「妙」是巧妙,也就是說,他講話很有口才。『談者常傾倒於君』,「傾倒於君」是全部被他折服,講不贏他。這是說明有時候他無理也講得變有理,因為他非常會講話,語言敏妙,別人講不贏他,一般說強詞奪理。但是他很會講,這是說講話不讓人。『但於朋談慣熟中』,在熟悉的朋友當中,『隨風訕笑,不能禁止』,「隨風」是很隨意、很隨便,「訕笑」是講話都會取笑人,講話會諷刺人。他也知道自己這樣講有傷厚道,但是這個習氣改不過來,所以說「不能禁止」。他也知道自己不對,但是習氣很難改,所以說不能禁止。
『舌鋒所及,觸怒鬼神』,可是與人談話雖然很會說話,無理說成有理,但是鬼神看到就很討厭。這是說妄語之過,在朋友熟悉談論當中,言語不讓人,不讓人就是大毛病。我們讀《了凡四訓》末後一篇「謙德之效」,謙虛的反面就是不能忍讓,所以說「滿招損,謙受益」。不讓人就是自滿自大,一個人言行如此,鬼神見了都討厭。所以說『陰惡之註,不知凡幾』,陰間鬼神記錄口的惡業,都不知道有多少,「不知凡幾」就是不知道有多少。這也是像《地藏菩薩本願經》所說,「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起心動念,舉止動作都是罪業,自己還不知道。你每天一直造罪業,自己還不知道,自己還認為,『以簡厚自居』,認為自己很厚道,自己還是個好人,這是欺騙誰?難道你能欺天嗎?這是灶神對俞先生所說的。
我們看到俞先生反過來反省我們自己,我們現在是一個凡夫,既然是凡夫難免就有罪業,就像《地藏經》講的,「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如果我們要是認為我們都沒有過失,這是絕對錯誤的。人如果不知道自己的過失,他就不會去改過,不改過他就不會進步,這在《了凡四訓》裡面,我們也看得很詳細。所以知過改過,知道自己的過失在哪一方面,知道自己有什麼樣的過失,知道才有機會來改過。如果你自己的過失都不知道,還認為自己都沒有過失,這樣就沒法子改過了,一生都沒法子改過,甚至生生世世都沒辦法改變。因此家師淨空上人,這幾年特別提倡《弟子規》,《弟子規》就是下手改過修善一個具體的標準。如果我們沒有讀這個標準,確實我們不知道過失在哪裡,做錯事情自己也不知道,還認為自己都是正確的、自己是好人。俞先生也是示現給我們看,他是我們的善知識,灶神是我們的善知識,他也是我們的善知識,如果他沒有這樣示現,我們不知道自己的過失。
這段是說口過,在五戒十善裡面就是妄語、兩舌、惡口、綺語,這四種惡業。灶神跟他說,你說戒口過,但是你講話是這種講法,那口過這一條也沒修,修得也不好,沒修。下面這段是講邪淫,我們看文:
【邪淫雖無實跡。君見人家美子女。必熟視之。心即搖搖不能遣。但無邪緣相湊耳。君自反身當其境。能如魯男子乎。遂謂終身無邪色。可對天地鬼神。真妄也。】
這段是講的『邪淫』,因為文昌社裡面規條有這一條,這是五戒十善裡面身的第三條惡業邪淫,如果不邪淫就是善業,這是舉出這條跟俞先生說。邪淫雖然沒造實際上的惡業,就是說邪淫雖然沒實跡,你沒去造邪淫的業,也就是說身沒有去做邪淫的事,但是你的念頭,心的意念有這個意思、有這個心。你身沒做,但是心念有,只不過是沒邪緣而已!所以灶神又把他點出來,要他自己好好的反省。如果有邪淫的因緣湊合,你遇到這個境界了,在這個境界當中,你能不能像春秋時代魯國的魯男子一樣?這是舉出春秋戰國時代,魯國有一個魯男子,這是《孔子家語》裡面的一段記載,春秋時候魯國有一個人,確確實實對邪淫做到不動心。有這個邪緣,但是他沒有動邪念,沒有邪行那才可以,那才是真正的『終身無邪色,可對天地鬼神』。你能不能做到?做不到!
這條特別舉出意惡,意就是心念。身口業的主導,主要引導造業的還是屬於意業,你有這個心、有這個念頭指揮我們的身體和口(這張嘴)去造業,所以身、口、意三業,意為主。所以身口沒造作惡業,但是意(心裡有惡念)這也是造業。而且意惡是不斷的,身口造業有時候還會停止、還會間斷。這個意業,心的念頭剎那生滅,從來都不斷。這是特別舉出意惡。
【此君之規條誓行者。尚然如此。何況其餘。】
灶神告訴他,這是你們文昌社訂的規條,你們自己訂的規矩條例,你都做不到,其他就更不必說了。由此來看,可見得張先生(就是灶神所說的),俞先生他平生所做的善事確實是「專務虛名」,他所講的一點都沒錯,這裡把它舉出來,一條一條把它舉出來。俞先生聽了無話可說,確實是如此。
【君連歲所焚之疏。悉陳於天。】
你每一年所寫的疏文,灶神爺確確實實幫你送到天上報告上帝。
【上帝命日遊使者。察君善惡。數年無一善行可記。】
上帝接到疏文,也是趕緊派『日遊使者』,這也屬於鬼神。《太上感應篇》說「舉頭三尺有神明」,我們在《了凡四訓》、《感應篇》都可以看到。「日遊使者」是白天擔任巡視的神,巡視人間地方上的人他所造的善惡業,日遊使者主要擔任白天巡察的。「遊」是巡察的意思。『察君善惡』,自從他開始燒疏文,四十歲以後到四十七歲,也有六、七年的時間。『數年』,這六、七年當中,有!上帝有派日遊使者觀察你。但是「察君善惡」,『數年無一善行可記』,這幾年沒有一條善行可以記錄,都是造惡業,連一善都沒有。鬼神確確實實是有,可見得上帝不是不關心他,每天派日遊使者考察他,考察結果這幾年確實沒善行可記,考察的結果全是惡業。下面就舉出他的惡業,特別是舉出他的意惡,心的念頭,意念的惡,在佛經裡面說貪瞋痴慢疑、惡見,這都是惡念,這是說念頭。我們再看下面的文:
【但於私居獨處中。見君之貪念。淫念。嫉妒念。褊急念。高己卑人念。憶往期來念。恩讎報復念。憧憧於胸。不可紀極。此諸種種意惡。固結於中。神註已多。天罰日甚。君逃禍不暇。何由祈福哉。】
這些話所講的我們都要相信,鬼神都在考察,找不到他有善念,只看到這個人心裡面滿腹貪瞋痴慢的念頭,有貪、瞋、痴、嫉妒、褊急、傲慢。這是貪念、貪心,貪五欲六塵、貪財色名利,貪心。這個貪念在我們現前的世界可以說不斷在增長,特別是現在的功利社會,提倡貪心。西方人說,人如果不貪社會就不會進步,這個講法使現代人,本來貪瞋痴就是凡夫無始劫來的煩惱習氣,要減輕已經很困難了,現在又有人這麼提倡,認為貪心是正確的,難免會不斷增長。所以現在全世界大部分的人都是不斷增長貪念,包括佛門裡面四眾弟子都不例外。
下面說『淫念』,這就是邪淫,淫欲之念。『嫉妒念』,「嫉妒」是看到別人做好事,或是別人得到名利比我們還好、得到比我們還多,或是他的地位提升比我們還高,我們看了心裡就不高興,就產生嫉妒念出來,這是俗話說的,見不得別人好,看別人比自己好,看了心裡就很難過,就生起嫉妒念。嫉妒念如果很嚴重,進一步就想障礙人,實際上別人得名利是他自己修的,他的業,他的福報。我們嫉妒去障礙他,能障礙的了嗎?實際上是無法障礙的,他修的福報是他應得的,誰也不能障礙。障礙到最後是障礙到誰?障礙到自己,自己造惡業。所以這一條嫉妒念,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因為這個念頭也是凡夫很普遍的,我們修行功夫還沒得力之前,貪、瞋、痴、慢、嫉妒是免不了的,只是有的人比較輕,有的人比較嚴重,輕重大小的差別,既是凡夫,這種煩惱一定有。
嫉妒這一條有貪也有瞋,它性質裡面有貪心、有瞋恚,瞋恚是看到別人比我們好就想要障礙他,心裡面不高興,那就是瞋恚的心,這條也是很大的煩惱。因此十大願王普賢菩薩第五願說「隨喜功德」,修隨喜。隨喜功德就是破嫉妒念,知道凡夫的念頭無始劫以來都很堅強,這個煩惱不容易消除,所以教我們修「隨喜功德」。隨喜是別人有好事,我們生隨喜心,不但生隨喜還從旁讚歎協助,使他的善事能夠圓滿。修隨喜功德,我們自己得的利益最殊勝,別人做好事,他做得很賣力,當然他有功德,但是我們如果能夠從旁修隨喜功德,讚歎他、成全他,自己不用做得那麼賣力,他功德有多大,我們跟他一樣。實際上修隨喜,我們自己佔的便宜最大、最殊勝。所以隨喜功德,上隨喜十方一切諸佛,下隨喜一切眾生絲毫善事,我們都隨喜。這如果這一條能夠修,所有一切諸佛、一切眾生的善事,我們都有分!這是在念頭的轉變,念頭如果能轉過來,修行得的利益非常非常殊勝。如果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一昧的嫉妒障礙,實際上是障礙到自己,無法障礙別人,是障礙自己。
下面說『褊急念』,「褊急」我們一般說這個人的心很褊、褊狹,「急」就是急躁,心浮氣躁,這個心很急。一個人心念如果褊狹,心很急躁,心浮氣躁,往往就容易意氣用事,也會常常做錯事情。換句話說,也可以說會常得罪人,褊急念,有這個念頭。『高己卑人念』,「高己卑人」是抬高自己瞧不起人,這就是傲慢,我們一般講貢高我慢。把自己捧得很高,自己總是認為自己比別人好,別人都不如自己,看不起別人、輕視別人,這就是高己卑人念。這個念頭俞先生也很嚴重。『憶往期來念』,我們一般說打妄想,「憶往」,往是過往、過去,幾十年前的事情,時常去想它。特別是一些老人,年紀大退休了,沒事就會想過去,過去的一些是是非非,是非人我,想這些事情。『期來』是期望將來,希望將來要得到什麼、將來要做什麼,就是妄念、雜念很多,回憶過去,期待未來。這些念頭雜念很多,這也是大毛病,這也是一般凡夫的通病。
『恩讎報復念』,恩恩怨怨沒辦法放下,別人如果曾經對不起我們,時時刻刻想著要報復,心裡都是這些念頭。這就是說明意惡『憧憧於胸』,這是形容你心胸之中都是這些惡念。小註裡面說:「身口意三惡業,意惡為最大;身、口二業都從意惡而生。」這是剛才說過的,身口惡業都是受到意惡的指使,它指揮的,所以意惡是最主要的、最大的。所以身口二業,身和口怎麼會造惡業?主要還是意惡在指使。所以修行重在修心,心地清淨了,身口自然清淨;意念要是不清淨,身口也假裝不來。這也是在大乘經典上常說的,從根本修,從意惡對治,才是從根本,從根本修。意地如果清淨,意惡降伏了,身口自然就不會造惡業了。如果意惡無法一時降伏它,身口是枝末,從枝末修一條算一條,但是根本還是在意,因為意才是主要的。我們看看俞先生前面這一段,他身似乎是在做好事,口也似乎說善事,也有勸人修善,但是他的意不善,意惡絲毫沒有改變,身口所造的善就不是真的了。神明的鑒察特別著重「意惡」之中,特別在起心動念,所以告訴他這些果報。確確實實所說的不只如此,很多很多,這是舉出重點跟俞先生講。
所以張先生(灶神)告訴他,『君逃禍不暇』,他說你一直都是造惡業,你逃避災禍都來不及了,你要避免災殃都來不及了,你還想求什麼福報?『何由祈福哉』,你哪有辦法求福報!哪裡還會有福報?灶神張先生跟他說到此地。下面俞公聽了以後的反應,請看文:
【公驚愕惶悚。伏地流涕曰。君既通幽事。定係尊神。願求救度。】
俞先生聽了張先生告訴他的這些話,除夕夜來了這位陌生人,對於自己心底隱藏的這些念頭知道得這麼清楚,都把它說出來了。自己聽了確實害怕,『伏地』是趴在地上,流著眼淚苦苦的哀求,這時他非常驚惶,很懇切流著眼淚懇求、哀求,對張先生說:你既然知道這些幽冥的事情,我們素昧平生,今天你來就將我心裡的事情說得這麼清楚,一定是神仙,絕對不是普通人,『定係尊神』,知道他不是普通人,就求他救度。他既然會來指點他,當然就是要來幫助他的,要不是來幫助他的,他不會跟他說這些話。下面這段是說俞先生還是有一點善根,憑著這點善根,所以神明才會來度他。如果沒有善根,神明就算來了也沒用,也無法來幫助他。下面我們再看文:
【張曰。君讀書明禮。亦知慕善為樂。】
張先生告訴他,『君讀書明禮』,你是一個讀書人。古時候秀才都是讀書人,讀什麼書?跟我們現在在學校讀的不一樣,我們現在學校讀的書是屬於科學、技術、知識。古時候人讀的書是聖賢書,聖賢書就是教我們做人的道理,倫理道德。我們現在導師淨空上人提倡的《弟子規》,古時候的家庭教育就是教這個。所以古時候從孩童時代,甚至胎教就教聖賢教育。讀書人能夠考中秀才,在過去的時代也非常不簡單了。所以他是個讀書人,讀書人總是明白這些道理,明白道理『亦知慕善為樂』,也曉得聖賢教導我們要斷惡修善,人生為善是最快樂的事情。所以他還是有這個念頭,如果他沒有這個念頭,他也不會跟同學們去結文昌社,這是說明他也有這個心,只是做不到,有心但是做不到。做不到是自己的煩惱習氣太重,我們一般說業障很重。因為他有這一點善根,作為遇到灶神改過自新的一線生機。下面我們再看文:
【當其聞一善言時。不勝激勸。見一善事時。不勝鼓舞。】
這是說他還有這一點善根,當他聽到一句善言,善的言語,他也很激動,勸人為善。見人做一件善事時,他也很鼓舞。但是怎麼樣?善根不夠深厚,煩惱習氣太重。為什麼?下面張先生又說了:
【但旋過旋忘。】
『旋過旋忘』是說一下子,有!善心發了,一下就忘了,時間很短,一下子就忘記了、就沒了,善念沒多久就不見了。
【信根原自不深。】
『信根』,「信」這個字是世出世間法成就與否的關鍵。信根深,不管世間法或出世間法都有成就;如果信心的根不深,就不能成就。這裡也點出他「信根原自不深」,毛病就在此地。信根不深,有!有信心,但是不深,就像樹的根深度還不夠,還很淺。我們學佛也是一樣,信根要深,所以《彌陀經》講的,五根五力,信進念定慧,第一就是信,信根深才有力量。
【恆性是以不固。】
沒有恆心、沒有耐心,『恆性是以不固』是沒有耐心。
【故生平善言善行。都是敷衍浮沉。何嘗有一事著實。】
毛病就發生在這裡。平生善言善行都是『敷衍』,「敷衍」是應付一下,浮浮沉沉,沒有一件事情落實,『著實』是我們現在說的落實,毛病就發生在這裡。說實在話,我們學佛的同修,在家、出家四眾弟子,我們想想,是不是都犯這個毛病?我們聽到善言善語、見到人行善事也歡喜,但是過後就忘了,跟俞先生犯同樣的毛病。這不只是說我們,俞先生是明朝時代的人,跟憨山大師、蓮池大師同時代的人,再跟諸位說,過去釋迦牟尼佛出世的那個時候,也是這樣,哪有例外?如果善根真正深厚,早就成佛作祖。成佛作祖的人畢竟是少數之少數。諸位再想想,釋迦牟尼佛示現成道之後,為什麼要說法四十九年,每天講,諸位想想,這是什麼道理?就是因為眾生的毛病太重!要天天講,天天講,聽得很熟,習慣成自然了,假善也變成真善,裝好人裝到最後也變成真正的好人,就是這麼一回事情。所以天天勸,三天不勸,人就變樣了,所以佛門提倡共修就是這個作用。
這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收看,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