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人人善財,圓證佛地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一九集)  2023/5/4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119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我們繼續來學習《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請大家翻開經本二十四頁,倒數第五行,從當中「善財一生皆全證故」,從這段看起。我先將這段經文念一遍,對一對地方:

  【善財一生皆全證故。卷舒無礙。隱顯同時。一際絕其始終。出入亡於表裡。初心正覺。攝多生於剎那。十信道圓。一念該於佛地。致使地前菩薩觸事生疑。五百聲聞玄鑑絕分。融通無礙。一多交參。圓證相應。名為佛地。】

  我們今天從這段看起。善財他是一個修學大乘人的榜樣,我們一般講大乘菩薩,修學大乘佛法。善財是誰?我們不要去看觀音菩薩旁邊的有個童男童女,那個童子就是善財,我們要懂得他表法的意思。其實這個善財不是指定哪一個人,人人都是善財,一切眾生都是善財。這個人是誰?這個人就是自己,自己就是善財。你真正發菩提心,修學大乘佛法,你的名字就叫善財。善是善根,財是福德,就是你發菩提心,修學大乘佛法,你就已經具足善根福德,你就叫善財。所以講到善財,不要往外面看,看這個、看那個,要回頭看看自己是不是善財?自己有沒有發菩提心,修學大乘?如果自己發了菩提心,修學大乘佛法,有具足這樣的善根福德因緣,自己就是善財。所以善財不是別人,就是自己。『全證』就是圓滿,全證就是圓證,圓滿證得。不是分證,不是分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去證。善財童子他示現就是一生圓滿成佛,一生,當生成佛。《華嚴經》上圓教初住到圓教等覺,四十一個位次,這個叫做分證,一個階位、一個階位的證得,叫分證。究竟圓滿的佛果叫全證,善財一生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這個叫全證。所以一定要懂得善財表法的意思,千萬不要誤會真有善財這個人、哪一個人,其實善財就是自己。

  《華嚴經》講的全部都是表法的意思,要懂得表法的意思,人人都是善財。童子是天真爛漫,沒有污染、沒有分別,稱為童子。我們看那個嬰兒、小孩子,他沒有污染、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取這個意思。就是童子他沒有受到污染,天真爛漫,他沒有分別執著。我們的心要回歸到天真爛漫,沒有污染,沒有分別執著,那就是童子,就叫善財童子。所以童子也是表法的意思,取童子他的天真爛漫,沒有污染、沒有分別執著,取他表這個法的意思,讓我們從這個表法當中去體會到,我們的心要像童子一樣。所以不一定是小孩子,老人也是可以做善財童子,只要你心地清淨,沒有污染,沒有分別執著,沒有起心動念,那就是善財童子了。要這樣看,懂得表法的意思,我們才能夠在《華嚴經》裡面學得到東西。不然你看了好像在看神話一樣,就學不到了,要懂得表法,回歸自性。

  『卷舒無礙』,「舒」是展,舒展、展開。「卷」就是收起來,收回來。收攏起來是一微塵,我們現在或者是講濃縮起來變成一微塵,這個叫收攏;一展開,一個微塵一展開是盡虛空遍法界。卷跟舒是一不是二,展開或者縮小是一不是二,所謂小而無內、大而無外。小,你也找不到最裡面的,到底小到哪裡?你找不到最裡面的。大而無外,也沒有邊際。比如說這個太虛空,你去哪裡找到邊際?所以大,大到沒有外,沒有邊際;小,小到沒有內,你也找不到內在哪裡。所以大小不二,內外不二,是一不是二。一微塵、一毛孔裡面有大千世界,一一毛孔、一一微塵皆如是,每一個毛孔、每一個微塵都是這樣。『隱顯同時』,「隱」就是沒有現相,是常寂光,常寂光一片光明,大光明藏。「顯」是實報土,我們一般講盧舍那佛,圓滿報身盧舍那佛。盧舍那佛居報土,像華藏世界那是報土。十法界、四聖法界、六道法界,實報莊嚴土、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十法界跟一真法界的實報土,一切諸佛剎土依正莊嚴,這叫顯。顯就是有這個相,現出這個相叫顯。隱就是沒有相,就是法身本體,常寂光。

  在《六祖壇經》,六祖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講了五句話,其中有一句講,「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你說什麼叫自性?它具足一切,一切萬事萬法都是從自性所生的。具足就是沒有欠缺,它是圓滿的,沒有絲毫的欠缺叫具足,具足萬法。本自具足,它沒有顯現的時候是隱。隱就是隱藏起來,好像我們看電視機,開關把它關掉,螢幕一片空白。「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六祖又講了一句,何期自性,什麼叫自性?它能夠生萬法,萬法都是從自性生的。能生萬法是顯,本自具足是隱,隱顯同時。隱是能生、能現、能變,顯是所生、所現、所變,同時顯中有隱、隱中有顯。在明顯當中有隱,隱藏在後面的。好像我們看螢幕,螢幕打開,有節目出現了,但是當顯現出這些節目、這些現相的時候,有沒有隱?有,沒有離開這個螢幕。隱中有顯,你這個電視的節目關掉了,那些節目是不是沒有了?有,只是沒有顯。你現在開關關掉,把它隱藏起來,隱藏不現,不是說它沒有,它還是有,還是隱當中有顯、顯當中有隱,這個才是事實真相。

  所以禪宗參禪,參到明心見性,祖師大德常常考驗學人,測驗學人有沒有明心見性?就問性在哪裡?你說見性了,性在哪裡?性是長得什麼樣子?性就在萬相之中,他見到了。一切法沒有一樣離開性,相是自性變現出來的,所以性在相當中。古大德常常用金子來做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用這個做比喻。器就是金,金就是器,你離開那個器你也找不到金子,沒有金子也就沒有那些器,所以器跟金是一不是二。器造出來就一個相,但是它的本質是一樣的,你打造一尊佛像,它是金子;你造一個人像,它也是金子;你造一條狗,它也金子,它的本質沒有變,但是相不一樣。所以是一不是二,從本質來講是一,從相來看不一,性就在萬相之中,相是自性變現出來的。

  『一際』,就是沒有分別,『絕其始終』,沒有始終。「一際」是我們常講的一念不生,不起心不動念。「絕其始終」,就是說前後念都斷了,沒有始、沒有終,沒有一個開始。一際,我們常講一念不生,不起心不動念;那你不起心不動念,有什麼開始、有什麼終了?開始、終了,總是我們起心動念的一個妄念。我們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面不起心不動念就沒有始終,起心動念就有始終,始終是什麼?時間的概念。我們現在都有時間的觀念,但是時間不是真的。這個連科學家愛因斯坦都懂,時間跟空間都是錯覺。因為不是真的,所以無量劫可以濃縮在一念,一念是非常短暫的。這一念,如果照彌勒菩薩講的,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三十二億百千念當中那個一念,你說那個時間多短暫!那麼短暫的一念,一展開,變無量劫。就像那個一微塵一樣,那個物質,一微塵,一展開就是虛空法界,濃縮起來就是一粒微塵。所以念劫圓融,一念可以展開為無量劫、無限長,無限長的時間可以給它濃縮成一念。為什麼可以展開很長很長的時間,也可以濃縮到很短很短的時間?因為時間不是真的。如果真的,你就沒辦法這樣一念變成無量劫、無量劫變成一念了;因為不是真的,所以無量劫可以濃縮在一念,一念可以展開到無量劫。我們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就入這個境界了。理一心不亂,是《華嚴經》講的圓教初住位菩薩的境界,就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也就是我們中國禪宗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境界。就是初住菩薩就入這個境界,分證即佛,從圓教初住開始,往上四十一個位次。這是講到明心見性,理一心不亂,就是禪宗的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也就是禪宗講的破三觀,證入這個境界。

  我們人在這一生當中,無論你搞什麼,做什麼樣的事業,做得再大,官做得再大,做總統,壽命終了的時候你都落空。所謂「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縱然你做了地球的王,你命終了,你的地位、你的權勢、你的財物、你的家親眷屬,包括自己這個身體都帶不走,一場空。唯有業隨身,造作的善惡業牽引我們再去往生、再去投胎,其他什麼都帶不走,都落空了。唯獨念佛,這個不空。念佛叫什麼?叫淨業。念佛念到功夫成片,我們往生就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念到事一心不亂,你就往生到方便有餘土;你念到理一心不亂,你就往生到實報莊嚴土。

  這個地方稍微解釋一下,要加一個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的特色它不在上三土,就在凡聖同居土。如果我們沒有信願,沒有真信、沒有發願要往生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在我們娑婆世界,你念阿彌陀佛、或者念釋迦牟尼佛、或者念藥師佛,你念到功夫成片,你還是不能脫離六道,你往生在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凡聖同居土的人天善道,不墮三惡道,不能出六道;如果你在娑婆世界,比如說念阿彌陀佛,你沒有信願,沒有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你念到事一心不亂,往生到釋迦牟尼佛娑婆世界的方便有餘土,四聖法界,斷見思惑了;你念到理一心不亂,你可以往生到釋迦牟尼佛的華藏世界,實報莊嚴土了。往生到華藏世界有分證常寂光,還沒有圓滿證得常寂光,分證。到究竟圓滿成佛,才圓滿證得常寂光。

  所以西方極樂世界它的特色不在上三土,上三土你要念到事一心、理一心,破見思、斷塵沙、破無明,這個一樣的。極樂世界跟十方一切諸佛的世界不同的就是凡聖同居土。凡聖同居土,十方世界沒有出六道,但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他出離六道了,他不但不在十法界、六道法界,他也超越十法界了,一真法界。所以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是圓生四土,圓滿生到四土。你雖然還沒有斷煩惱,破無明,只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你同時可以生到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跟諸佛大菩薩一樣。這是什麼道理?這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威神加持,不是自己修到那個境界。所以西方極樂世界它的特色就是在凡聖同居土,煩惱一品沒斷,只要信願念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你就超越六道了;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真的不可思議。這一點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

  所以生到實報土,那就是法身大士,是分證位佛,就不是十法界的佛,他是一真法界的分證位的佛。『出入亡於表裡』,就是也沒有出、也沒有入。修五止、入六觀,有沒有入?沒有。為什麼沒有入?遍法界虛空界跟法性是一體,一體哪有出入。沒有出入,我們一般都有講出入,是什麼意思?你豁然開悟,那個叫做入,用入來形容、來比喻,迷了叫做出,實在講就是迷悟不同而已,沒有什麼出入。出入就是迷悟的一個代名詞。迷悟是一不是二,所以外表內裡,外表是法相,裡面是法性,裡外是一不是二。你找不到裡在哪裡,裡面,內,小而無內;外,大而無外,你也找不到邊際。所以裡外是一不是二,這是一個代名詞,主要是迷悟的不同,沒有真正有個出、有個入,這點我們一定要了解。

  『初心正覺』,「初心」是《華嚴經》上講的十信菩薩的初信位菩薩。圓教初住的初信位,他斷證的功夫跟小乘須陀洹是一樣的,只有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證得圓教初信位的聖位。初信,證得聖位,但是他並沒有出離六道,像小乘證得初果,斷見惑,證須陀洹果,但是還在六道。七信位菩薩斷煩惱的層次跟阿羅漢相等,八十一品思惑也斷盡了,見思惑都斷盡了,這是圓教七信位的菩薩,跟小乘阿羅漢斷煩惱,斷證功夫是一樣相等。見思惑都斷乾淨了,才能出離六道,往生到四聖法界。四聖法界就是方便有餘土,就不在凡聖同居土了。七信位是小乘的聲聞,八信是小乘的緣覺,九信是菩薩,十信是佛。這個是方便有餘土的,從七信、八信、九信、十信,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個是十法界的佛菩薩。在天台宗六即佛講叫相似即佛,菩薩叫權教菩薩,不是實教的菩薩。實教就明心見性了,他斷見思惑、斷塵沙惑,但是還沒有破無明,他跟真正的佛很接近,但是還不是用真心,還是用阿賴耶妄心在修行,所以叫相似即佛。相似即佛他也修到斷見思、斷塵沙,但是無明沒破。所以這個是十法界的佛菩薩,不是一真法界的佛菩薩,修行的時間就很長。

  『攝多生於剎那』,多生多劫、無量劫前,沒有開悟的時候有;悟了,無量劫是一剎那,全在迷悟,都在迷跟悟。六祖講,「迷聞經累劫」,迷的時候,無量劫;「悟則剎那間」,你一開悟,一剎那的事情,所以全在迷悟。『十信道圓』,十信圓滿了。『一念該於佛地』,這個一念是他的功夫,這個一念就是理一心不亂,破無明,見到真性,證得法身,這個地位就稱為法身大士,他真的成佛了,他不是相似即佛,叫分證即佛,他往生到一真法界,往生到諸佛的實報莊嚴土,他超越十法界了,十法界沒有了,他就是見到一真法界了。

  『致使地前菩薩觸事生疑』,地前菩薩是別教,不是圓教,是小教、始教、終教。這些菩薩聽到這個事情,對這樁事情生起疑惑,他修了這麼久,都還沒有成佛,怎麼看到他是個凡夫,一下就成佛了,哪有那麼快!哪有這回事!他不敢相信。『五百聲聞玄鑑絕分』,這是小乘。小乘雖然見思煩惱斷盡了,塵沙、無明煩惱沒斷,這三種煩惱他只斷一種,第一種見思煩惱。斷見思,他超越六道,不再生死輪迴了,但是還有塵沙、無明煩惱沒斷,所以只能證得小乘阿羅漢的果位。華嚴奧旨比喻做「玄鑑」,玄是玄妙,鑑是鏡子。玄鑑是我們的心性,明心見性,代表這個。我們的心性就好像鏡子一樣,能夠照一切東西。《心經》講「照見五蘊皆空」,玄鑑是講我們的心性,明心見性就是這個。小乘沒有分,所以華嚴會上聲聞退席,法華也是五千退席,小乘他聽不懂,他就退了,他就不聽了。

  『融通無礙,一多交參,圓證相應,名為佛地』。「融通」是圓融通達。《華嚴經》裡面世尊略舉十種無礙,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裡面你見到多,多裡面也見到一。多是事相,千差萬別,一是自性。「圓證相應」,證得究竟圓滿,這是智慧現前,遍法界虛空界沒有一樣你迷惑的,一切究竟圓滿的覺了,明明瞭瞭,這叫圓證,圓滿證得,沒有一樣不相應。這是《華嚴經》的總結。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一體怎麼能分?分就錯了,分就迷了。這個相應是圓滿的,性跟相相應,理跟事相應,因跟果相應。相應也是無礙的意思,理無礙,道理沒有障礙;事,事相上也沒有障礙;理跟事也沒有障礙;事跟事也沒有障礙,所以稱為四無礙法界,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華嚴》講到事事無礙,這叫佛地。佛是覺,大覺,究竟圓滿之覺。佛地就是還源,這個叫妄盡還源觀。如果修到還源,就恭喜你,你就證得佛果,你還源了,你妄盡還源了,還到本源。

  世尊示現說法也是遍一切處,在《華嚴經疏鈔》裡面講,「謂毘盧遮那如來現法界無盡身雲」,毘盧遮那能現,毘盧遮那是法性,這是法身佛,毘盧遮那是法身佛。法身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萬相,我們現在講動物、植物、礦物、虛空,一切萬相就是毘盧遮那所現的身,沒有一樣不是,沒有一樣離開毘盧遮那,沒有一樣離開法身。都是這個法身所現的,所以叫做無盡的身雲,形容比喻身像雲一樣無盡,重重無盡的。「遍周微塵剎海」,微塵是小世界,剎海是最大的,沒有不周遍,遍到微塵,遍到剎海。剎就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像海那麼大、那麼多,但是這個法性沒有不周遍的,因為它遍一切處,再大也沒有離開法性。所以諸佛菩薩無時無刻不在,是常在,我們叫做常住。諸佛菩薩在哪裡?就在我們身上,我們身體上面,我們身上每一個毛端都是,我們身體這個毛端都是,每一個細胞都是,沒有離開我們。而我們自己的真身就是毘盧遮那,你什麼時候找到毘盧遮那就叫成佛,你見到法身了。在禪宗講,你把父母未生前本來的面目你找到了,你見到了。這是我們學佛人,無論你學哪個法門,最終極的目標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無論你修學哪個法門,到最後都是這個目標。毘盧遮那周遍法界,「常說華嚴大經,令諸眾生咸歸性海」。毘盧遮那說法有沒有停止?沒有。《華嚴經》一分一秒都在宣說,一分一秒都沒有中斷過,沒有暫停。所以說《華嚴經》的目的是教我們妄盡還源,歸性海就是還源,回歸到我們自性的大海。

  「說遍十處」,說法遍十個處所,這是舉例,我們要懂得表法。「一、說遍閻浮提」。閻浮提就是我們現在住的地球,就屬於閻浮提。釋迦牟尼佛初成佛時在定中講《華嚴經》,佛成道,在定當中第一個講的就是《華嚴經》。我們今天在這個小道場學習《華嚴經》,這個是相,實際上毘盧遮那佛無所不在,小到微塵,大到宇宙。毘盧遮那佛說《華嚴經》從來沒有停止,沒有暫停,不斷的在說,只是我們看不懂。我們如果懂了、明白了,那真的《華嚴經》從來沒有停過,處處在宣說。

  「二、說遍百億同類一界」,百億閻浮提就是三千大千世界,一尊佛的教化區。佛不止對閻浮提說,是對整個娑婆世界說。我們這個閻浮提叫南贍部洲,南閻浮提是在我們整個娑婆世界的一個局部,所以不是只有對南閻浮提說的,是對整個娑婆世界說。

  「三、說遍異類樹形等剎」,太空當中大星系的形狀不一樣,就那個星球的形狀不一樣,有樹形、江河形、迴轉形、有四方形、有三角形,我們居住的銀河系是螺旋形的。形狀不一樣,每一個世界、每一個星球,星系的形狀不一樣,很多。所以說遍異類樹形等剎,舉出異類,就是不同的,像樹這種形狀的世界,還有江河、迴轉、四方形、三角形,我們這個銀河系是螺旋形的。很多很多,不同的形狀,這樣的星球也都在說《華嚴經》。

  「四、說遍剎種」,大世界是有很多層次的,像大樓一層一層的。「最中無邊妙華光香水海中,有世界名普照十方熾然寶光明,而為世界之種,攝二十重佛剎微塵數世界,乃至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佛在這個世界種常演說法,說《華嚴經》。這個是說遍佛剎種,無論哪一個佛剎、哪一層的佛剎,說《華嚴經》都遍滿所有的剎種,一個也沒漏掉。

  「五、說遍華藏」,一個華藏世界有十個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種。

  「六、說遍餘剎海」,「華藏世界之外,十方各有無盡法界剎海。而一一剎海,如來遍於其中常說斯經」。除了遍華藏,還遍餘剎海(其他的佛剎)。這個海是形容太多了,無量無邊,華藏世界之外,十方世界個個都有無盡法界的剎海,那個就說不盡了。每一個佛剎,一一佛剎都有如來在那個當中說《華嚴經》。

  「七、說遍前六類剎塵」,每個佛剎都是微塵聚集的,前面六種剎,要是從微塵上講,說不盡。「彼諸剎土皆以塵成,一一塵中皆有佛剎」,如來遍彼塵內剎中講經說法。從微塵上講是說不盡的,彼諸佛剎土皆以塵成,都是微塵來形成的,一一微塵當中也都有佛剎,如來也都遍滿彼塵內剎中講經說法,也都在裡面說法。

  「八、說遍盡虛空界」,「盡虛空界,但可容一毛端之處,各有無邊剎海,如來於中常轉法輪」。盡虛空遍法界,你只要可以容納一毛端這麼小的一個處所,在這麼小的一毛端之處,個個都有無邊剎海在裡面。這個我們真的是不可思議。如來在這個當中常轉法輪。

  「九、說遍猶帝網」,「如來演說此法,遍諸剎塵,猶如帝網無盡」。這個就像帝釋天那個網一樣,重重無盡。如來演說此法,說《華嚴》也是遍諸剎塵,像帝釋天那個網一樣重重無盡,都在說法。

  「十、餘佛同」,一佛(毘盧遮那佛)既然如是,「餘十方佛亦復如是,遍諸剎海恆演此法。一尊佛是這樣,所有一切諸佛都一樣,所以佛佛道同,餘佛同,都是一樣。十方諸佛也是一樣,也是遍諸剎海恆演此法,也都在講這個法,講《華嚴經》。這是略略給我們介紹,諸佛弘法利生永遠沒有休息、沒有間斷。這裡面還有一層很深的意思,佛法是教學,要記住,佛的道場是講經教學。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從三十歲開悟,一直到圓寂,從來沒有休息過。白天我們看到他對人說法,同時也對我們肉眼看不到的眾生說法,樹下一宿,沒有躺下來睡覺,都打坐。打坐的時候佛在定中說法,也沒中斷。我們從這些地方認識佛法的本質,認識真正的佛法,佛就是講經說法,才知道佛恩廣大。

  《華嚴經疏鈔》講如來十種恩,我們要知道知恩報恩。「一、發心普被恩,謂如來最初發菩提心,修習勝行,成就功德,皆為普被法界群生,咸令利益安樂」。佛為了普度一切眾生,幫助眾生妄盡還源,教化眾生,現身說法,從無間斷。第二,「難行苦行恩」,他做出樣子給我們看,為求法不惜身命,為了求法不惜自己的身命。「三、一向為他恩」,佛從來沒有想過自己,一向都是為他、為眾生。第四,「垂形六道恩」,六道很苦,佛菩薩在六道示現,要度人道就受人身,就跟我們一樣,到人間來投胎;度鬼道的眾生,他就現鬼身;在畜生道度畜生,就現畜生身。要度一隻豬,他就現一個豬身去度那些豬。只要善根深厚,無論在哪一道的眾生,都會得到佛菩薩的幫助。

  「五、隨逐眾生恩」,發菩提心的人、求佛道的人,諸佛菩薩追隨他、幫助他。如果這個人貪圖名聞利養,佛暫時就讓他去,等到他的苦受盡,想回頭,佛菩薩不捨棄他,只要肯回頭,佛菩薩都幫助,這個恩多大!我們認為佛菩薩沒有照顧我們,其實錯了,能每天念幾句阿彌陀佛、讀幾段經典,那就是佛菩薩沒有離開你。佛菩薩對眾生的加被,是自己有一分誠敬,佛菩薩就加持一分神力,佛菩薩就不斷的在加持。自己有十分的真誠,對於佛法的修學能真正做到樂此不疲,就會明顯的感觸到佛菩薩在保佑你,完全在我們自己的心態。佛菩薩好像沒有保佑我們,肯定我們自己有過失,他的威神都在加被,加不上,不是佛菩薩不加持,我們不接受,我們排斥,自己形成障礙,不是佛菩薩不加持。佛菩薩的加持都是不斷的,而且普度眾生,好像陽光普照,你自己沒有障礙就接收到陽光了,如果自己弄個傘去把它遮起來,自己形成障礙,不是陽光沒有照你,你自己障礙自己,跟這個道理是一樣。

  第六,「大悲深重恩」,特別是見到眾生造惡,看到眾生墮三惡道,佛菩薩的慈悲心自然就流露,我們的緣如果具足,就得到佛菩薩的救護。如果我們能斷惡修善,依照經教所講的修行,加持的力量就非常明顯,在這一生當中沒有不成就的。

  「七、隱勝彰劣恩」。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早就成佛了,他的相是報身,在實報莊嚴土,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這是勝,殊勝。他到人間來,人間人造的業太重,感得的身相都不好,都很醜陋。如果你現那個殊勝的身,就把我們這些凡夫都嚇跑了,不敢親近他。所以佛到我們這個人間來示現,他是示現丈六金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在我們人中看起來就很殊勝,好像還可以接受。如果現一個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我們就不敢接受了。所以隱勝彰劣。

  「八、隱實施權恩」。實是大法、究竟法,太深。佛對小根器、劣根,沒有辦法接收高深的理論,就講淺一點,講人道,講孝順父母、講倫理、講道德、講因果,幫助你來生能生人天善道,不墮三惡道。如果你覺得六道不好,想超越,那就給你講聲聞、緣覺的佛法,這是權,權巧方便。佛非常慈悲,真實的不說,說了大家聽不懂,等待機緣成熟再說。先教給你這些小法,小乘法、人天法,你聽了就明白,你就會樂意歡喜的接受。

  「九、示滅令慕恩」。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間教學四十九年,他老人家走了,讓後人永遠懷念他、仰慕他。他的遺教經典還在,我們要認真從遺教上來學習。

  「十、悲念無盡恩」,「如來悲念一切眾生,故留餘福教以救濟之。如示同人壽住世百年,而八十入滅」,留二十年的餘福,以蔭末法時學佛的弟子。佛留二十年的福報,給我們末法時期的四眾弟子來享他老人家的福。他原來是住世百年,八十歲就入滅了,這個二十年的福報留給我們末法的佛弟子。「復留三藏教法,廣令眾生依之修行,皆成勝果」,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些經典,這個是悲念無盡恩。下面講:

  【然此觀門名目無定。】

  『名』是名詞,『目』是題目,沒有一定,他給我們選的名詞是「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若據一體為名。即是海印炳現三昧門。】

  『一體』是自性清淨圓明體,如果根據「一體」來定名稱,就是『海印炳現三昧門』。海是比喻真如本性,印是印象,海水很平靜的時候,四周風景都照在海面,照得很清楚。「炳現」是清楚現相。「三昧門」就是清淨心,自性本自清淨。

  【若約二用而論。即名華嚴妙行三昧門。】

  從一體起兩種作用:依報,現象發生了;正報,「我」出現了。從『二用』來定名字,那就是『華嚴妙行』,華嚴是依正,這個發生太奇妙了。

  【若據三遍為言。即是塵含十方三昧門。】

  三種周遍,「周遍法界」,依報、正報皆周遍法界;「出生無盡」,依報出生無盡;正報,我自己出生無盡是妄念不斷;「含容空有」,你本來的心量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塵含十方』,一粒微塵裡面有十方世界。

  【若準四德為名。即名四攝攝生三昧門。】

  『四德』,就是性德裡面基本的四大德行。「隨緣妙用」,諸佛如來應化在人間,眾生有感他就現身,這就隨緣;雖現身,他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妙用。「威儀有則」,個人是個人最好的樣子,家庭是所有一切家庭的最好的樣子。「質直柔和」,就是存心正直,態度柔和。「代眾生苦」,為什麼要修行、護持正法?盡心盡力都是代眾生受苦。攝受眾生,四攝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四條就是落實這四種性德。

  【若約五止而言。即為寂用無礙三昧門。】

  『止」是放下,放下就無礙,不放下那就很苦。『寂』是寂靜,動靜不二,動中有不動,不動中有動,動跟不動是一不是二。身動、心不動,事動、理不動,相動、性不動,沒有障礙!理不障礙事,在事相上是事事無礙的法界。

  【若取六觀為名。即是佛果無礙三昧門。】

  『六觀』終極目標是教我們成佛,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就是如如佛,你本來是佛。

  【如是等義隨德立名。據教說為六觀。】

  名是假名,『隨德立名』。這是教學,稱它為『六觀』。

  【隨入一門。眾德咸具。】

  前面講的六門,任何一門,你要是入了一門,一切都入,都是見性。不見性,你就無法契入這個境界。

  【無生既顯。幻有非亡。】

  這是講理事無礙,『無生』是性,『幻有』是相、是一真法界、是十法界依正莊嚴。性見到了,相還在,相沒有滅掉,礙不礙事?相沒有礙事,根本就不礙事。性是真的,相是假的。好比電視屏幕裡面的畫相,無生是屏幕,屏幕什麼都沒有;它能夠顯相,它所顯的相是假的。屏幕沒有妨礙這個相,相也不妨礙屏幕。屏幕確實沒有污染,我們把頻道一關,乾乾淨淨,電視的屏幕沒有落一點痕跡,這是比喻我們的自性。真妄可以同時存在,彼此不相妨礙。

  【攝法界而一塵收。舉一身而十身現。】

  這是講事事無礙。

  【如斯等義。非情所圖。識盡見除。思之可見。】

  《華嚴經》、《還源觀》的義理無有窮盡,太深廣。『情』是情識。『圖』是理解、得到。如果你用思惟、思考,《華嚴經》決定你參不透,沒有辦法明瞭它的意思,你用思考,無法理解的。要離心意識參,你用思考、思惟,你不能了解它的意思、教義。『識盡見除』,八識放下了,不用八識,轉八識成四智,那你就見到真相。妄想分別執著愈輕,你就能愈契入一點;要是太重,妄想分別執著很重,那根本不能入門。

  【余雖不敏。素翫茲經。】

  『余』是賢首國師自稱。『翫』是學習。他說我雖然不聰明,可是我很喜歡《華嚴經》,專門學習這一部經。

  【聊伸偶木之文。式集彌天之義。】

  這是他謙虛。他自己寫這篇文章、這篇論文,用這種粗拙的文字,『式』是嘗試,『集彌天之義』,《華嚴經》的教義是廣大無與倫比。賢首國師很謙虛,說他寫得很粗拙,來解釋《華嚴》廣大無比的教義。

  【備尋諸教本。集茲華嚴觀。文約義無缺。智者當勤學。】

  這段是勉勵我們。文很短,意思是圓滿的,真正有智慧的人應當勤學。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我們經到這裡講圓滿了。祝福諸位同學,我們要認真的學習,希望在我們這一生當中真正做到妄盡還源觀,就不辜負賢首國師他著作這篇《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的慈悲心了。《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我們學習到這裡就一個階段的圓滿了。我們下一次再學習黃念老的《華嚴念佛三昧論》,這個跟我們念佛法門、跟《華嚴經》相關的道理,也是我們念佛人學習很重要的一個論。

  好,今天就講到這裡。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