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四帖疏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十一集) 2007/5/7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WD03-003-0051
諸位觀眾,大家好,阿彌陀佛。上一集我們說到,讀誦大乘迴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接下來講:
疏【然戒即能持五乘三佛之機。】
上面我們講「唯將讀誦大乘」,也說到香港有一位老先生複姓歐陽,平常他到九龍界限街中華佛教圖書館去借《大藏經》回家看,往生的時候是看經,看一看就往生了。這位歐陽老先生往生西方的條件就是這裡說的「唯將讀誦大乘」,他用的是這個法門。讀誦大乘經典,這樣迴向發願也可以往生西方,這是一種。這一集講的是戒律,就是以持戒的功德來迴向發願也可以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
說到戒律,修行根基是建立在戒律的基礎上。這是佛法八萬四千法門,大乘、小乘、顯宗、密教,這個原則都一樣,因戒生定,因定開慧,我們一般稱為三無漏學,簡單講是三學戒定慧。不管修學哪一個法門,這個原則都一樣,所以戒律是根本、是基礎。『五乘』就包括人乘、天乘,六道裡面人天兩道,人天沒有出三界,是六道裡面的兩個善道。生善道,持戒的人就容易得到,你能夠持戒就很容易可以生到人天善道。持戒清淨,如果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多半都是在人天兩道,這叫人乘、天乘,這是三界內的。三界之外,聲聞、辟支佛、菩薩,這是三界以外的聖人,叫三乘,加上人天,這就叫五乘佛法。『三佛』是講佛的法身、報身與應化身,這三身佛都是建立在戒行的基礎上。
疏【法即薰成三賢十地萬行之智慧。】
前面第一種是持戒修慈,第二種是讀誦大乘,每天受經典的薰習,不知不覺慢慢薰成三賢的菩薩、十地的菩薩。雖然沒有證得三賢十地的果位,可是智慧逐漸增長,知見與這些聖賢逐漸接近,所以說讀經開智慧。會讀的人,讀經同時具足戒定慧三學,這是真正不可思議!這段完全從心上講。
戒律,無論多少戒律,像《大藏經》上講的律藏,分量就很可觀。這麼多的分量,總而言之,總說一句,戒律是在講什麼?它的精神是什麼?不外乎「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兩句是戒律的精神。這兩句把一切戒律都包括盡了,所有的戒律就是教我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當我們讀經的時候還有壞的念頭嗎?如果起了壞的念頭,經也念不下去了,所以讀經必須一個惡念都不生,這部經才念得下去。當你讀經的時候,是不是諸惡莫作?這一條做到了。「諸惡莫作」是小乘戒,小乘戒就是消極對治自己的惡業,自己禁止不去造這些種種的惡業,這就是小乘戒。經論是佛菩薩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真言,一切善法沒有比這個更善了,所以讀經是真正「眾善奉行」,這大乘戒也有了,是真正止於至善。儒家講止於至善,沒有把至善的標準說出來,最高也是達到人天至善而已;佛經就不是這樣,佛經是究竟圓滿的至善,大乘菩薩戒具足。專心讀誦就是修定,讀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智慧。所以一個讀誦,戒定慧三學同時圓修,圓滿都修到了,這樣讀經哪有不開智慧的道理!下面說:
疏【若以德用來比校者。各有一能。】
『德用』二字就是說它的功德與它的作用。如果要以功德、作用來比較,讀經、持戒都有它的功能,持戒有持戒的功德,讀經有讀經的功德,迴向淨土都能往生。所以這是第三福第三句,《觀經》淨業三福第三福有四句,「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第三句讀誦大乘。由此可知,持戒求生淨土的人,讀經求生淨土的人,往生都有根據。持戒根據第二福,第二福我們看到三句,「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第二福說持戒。第三福就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三經所說的你都能做到,那還得了!上上品往生。三福從第一福到第三福都做到,這沒話說,一定是上上品,上品上生。三福不能完全做到,其中有一句做到都行,有一句做到了都能夠往生。三福總共有十一句,從第一句「孝養父母」,第二句「奉事師長」,第三句「慈心不殺」,第四句「修十善業」,一直到「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十一句。十一句當中,你要是有做到其中的一句,有一句真正做到,這樣迴向發願求生西方都能夠往生。這是說第二種往生的人,第二種讀誦大乘。第三種:
疏【三。明修行六念者。】
『六念』,淨土經裡面雖然說得不多,《觀經》裡面有說到。其實《無量壽經》、《阿彌陀經》都跟我們講念三寶,三寶是佛法僧,念佛、念法、念僧,這個我們有看到,三寶再加上念戒、念施、念天,加上這三個就是「六念」。佛在小乘經、在大乘始教的經典裡面講六念講得非常多,特別是在阿含,阿含是小乘經。所以小乘修行人對於六念非常重視。『三、明修行六念者』:
疏【所謂念佛法僧。】
這是念三寶。
疏【念戒捨天等。】
念戒、念捨、念天,『捨』就是施,布施,總共合起來是六念。
疏【此亦通合上第三福大乘之意義也。】
在意思上來講,與前面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都具足。我們修淨土的人如果修六念,大師在此地給我們交代得很明白:
疏【言念佛者。即專念阿彌陀佛口業功德。身業功德。意業功德。】
這是勸我們『專念』,口稱名,身禮拜供養,意是心裡面想佛憶佛,心裡面常常想佛。身語意三業專勤,這樣的『念佛』。
疏【一切諸佛亦如是。】
這句就是說,你念一切諸佛也是這樣念,就是專,如果不是念阿彌陀佛,念其他的佛也行。你念本師釋迦牟尼佛也行,念藥師琉璃光如來也行,念毘盧遮那如來也行,都行。不管你念哪一尊佛,一定要守住這個原則,要三業專精,然後發願迴向求生淨土,這樣才能成功。《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最後一段就是說這樁事情,所以都得生。有人跟觀音菩薩有緣,一生念《普門品》,持誦觀音菩薩聖號,求願往生也一定得生。但是念其他的佛菩薩要迴向,念阿彌陀佛就不必特別再迴向。所以念阿彌陀佛這個法門,古德講是「不迴向法門」。為什麼不用再迴向?因為你念的目的就是要見阿彌陀佛,要往生極樂世界。由此可知,當你念阿彌陀佛,念念當中每句佛號都在迴向,已經包含迴向,這個法門特別在此地。念其他佛菩薩要迴向。
疏【又一心專念諸佛所證之法。】
這是六念第二念,「念法」。『諸佛所證之法』,就是諸佛如來跟我們宣講的經論,經論當中所說的就是「諸法實相」,諸法實相是諸佛如來所證的,他把宇宙人生真相告訴我們,就是前面讀誦大乘的意思,念法就是讀經。重要的就是念經裡面佛法的意思,在開經偈裡面說「願解如來真實義」,願解如來真實義就是念法,要正確理解經典說的真實義。
疏【並諸眷屬菩薩僧。】
佛的『眷屬』就是他的學生弟子,出家、在家四眾弟子,這裡面有天人、有二乘聖人、有菩薩。這些弟子們持戒、參禪、讀誦、修行都是我們的好榜樣,是我們修學的模範。有許多人知道念佛重要、念法重要,把念僧疏忽了,往往覺得念僧不重要,犯了很大的錯誤。念佛、念法固然重要,我們修行眼前要沒有一個榜樣,我們不曉得怎麼個修法!沒有一個模樣讓我們學習,我們不知道要從哪下手。僧是模樣,是一個樣板、一個形像,我們照他這個樣子來學習,那就對了,古人重視。
家師過去在台中蓮社求學的時候,李老師就告訴他,修行要找一個樣板來學習。那個時候家師還沒出家,是居士的身分,李老師特別告訴他:古人不學蘇東坡,古代人不要去學蘇東坡;今人不學梁啟超,現代人不要去學習梁啟超先生。他說這兩個人不是學佛的好榜樣,什麼原因?這兩個是佛教的學者,現在講佛學家,但是都沒有往生,沒有超越三界,還是在六道輪迴,這就不是我們學佛的好榜樣。所以要取一個榜樣,不要學這兩個人。他特別介紹家師,最好能學印光祖師,以印光法師做榜樣,這樣我們求願往生決定得生。這就是「念僧」的重要性,念僧真正的意義。我們有一個模樣,有一個典型,我要向他學習。
疏【又念諸佛之戒。】
六念裡面講「念戒」就是這一句。諸佛為一切眾生所制定的戒律,這個地方我們要特別注意戒律的精神,不能死在戒條之下,因為死在戒條之下會發生錯誤。戒律的條文有它的時代性,有它的地區性,在這個地方能用,換個地方未必能適用,就好像現代的法律,每個國家制定的法律不一樣,甚至同一個國家不同地區的法律就不完全一樣,不相同。每個時代的法律條文也不相同,必須要適合現代人的生活,幫助在現代社會、現代這種生活方式,我們能夠得定、能夠開慧,守住這個原則就完全不錯。所以戒律除了根本戒之外,其他的可以隨時隨地加以修訂。
四條根本戒確實超越時空,無論在古時候、在今天,在中國、在外國,都行得通,大家都認為這是善的,是對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你到外國去問這四條好不好?他們都會點頭,很好。佛在三千年前定的,現在的人見到也讚歎,可見這四條超越時空,這四條是不會改變的。其他的生活方式,這就可以變通,像佛制定的「不飲酒」,有人說不飲酒很好,不要喝酒,喝酒誤大事;有人說酒可以喝,沒有什麼關係,有的地方他會接受,有喝酒的地方,它就可以商量。這就是可以商討的地方,因為酒這條戒是屬於遮戒,不是性戒。所以每個地方的風俗習慣,國家的憲法,制定的法律,不一樣。
「念戒」的精神,最重要的,實在講還是守法。所以戒除了佛門裡面這些戒條之外,佛在一切經論裡面給我們講的教訓都叫做戒。所以你不能只說戒律條文這就是戒,佛的教誡就不是戒,我們要是這樣看法,將戒律的範圍就說得非常的狹小。所以佛在一切經論裡面的教訓也是戒,那叫教誡。所以我們把戒律的戒旁邊再加個「言」字,言語教訓我們,這就是教誡。世間法律、風俗習慣、道德觀念都包括在這個範圍之內,包括在戒這個字的範圍內,這些我們也要遵守。你走到任何地方、任何國家,要遵守那個國家當地的法律規章,當地的風俗習慣、道德觀念要遵守,這都包括在戒的範圍之內。佛弟子決定守法而不違法、不犯法,念戒重要的意義在此地。
疏【及念過去諸佛現在菩薩等。】
『過去諸佛』就是已經成佛的。現在真正在修行向佛道上精進的這些人就叫『菩薩』。
疏【難作能作。難捨能捨。】
為什麼不念作而「念捨」?實在講,關鍵的字眼還在「難」字,難這個字。你能捨才真正能作,你不能捨就談不上作。必須把自私自利捨棄掉,才能夠真正做利益眾生的事業。如果自利看得很重,利生的事業縱然做,做得也很有限。所以重點在『難捨能捨』,要把貪瞋痴慢疑、煩惱妄想分別執著全部捨盡,都能夠放下。
疏【內捨外捨。內外捨。】
『內』是捨念頭,『外』是自利的一些行為。包括世間法、出世間一切法都要捨。佛教給我們出世法無量無邊,法門無量,我們修行只取一門,其他的都要放下。
疏【此等菩薩。但欲念法。不惜身財。】
以法為重,「法」是什麼?佛教給我們的教誡。佛教我們捨的,我們捨;教我們做的,我們認真去做,這就是真正『念法』。所以身體、財物能捨能放下。
疏【行者等既念知此事。即須常作仰學前賢後聖捨身命意也。】
「為法忘身,不惜身命」,為了自己在佛法上成就,為了佛法在世界傳播,傳播就是護持正法,使正法永住世間,不惜身命,不惜任何代價來做這樁事情,難作能作。這是以過去的諸佛菩薩做榜樣。這是念戒、念捨。末後一段念天:
疏【又念天者。即是最後身十地之菩薩。】
這句話非常重要,否則的話,看到『念天』二字,你去念玉皇大帝、去念上帝,將來都生到天道,跟一般宗教有什麼兩樣?跟一般宗教就相同。有了這一句,這個疑惑就解除了。念天,念大梵天王。大梵王天是什麼人?原來大梵天王是十地菩薩的化身,十地菩薩化身到色界去做大梵天王。十地菩薩他們修行,因為他們的福報大,我們人間沒這麼大的福讓他享受,所以他不來人間,他到天上去應化,在那個地方自行化他,成就圓滿的道業。所以十地菩薩是菩薩最後身。他修行圓滿入十一地,十一地就是後補佛,等覺補處菩薩,等覺菩薩就是後補的佛,實際上菩薩位次到十地就圓滿。所以「念天」是念十地菩薩,也就是法雲地菩薩。念他幹什麼?為什麼常常念天,念法雲地菩薩?念天主要就是提醒我們自己生起真正的慚愧心。下面就跟我們說,念天是提醒我們什麼?
疏【此等難行之行已過。】
他已經超過,他都做到了。
疏【三祇之劫已超。】
他們修了多久?已經修滿三大阿僧祇劫。
疏【萬德之行已成。】
他們修行差不多是接近圓滿的果位。
疏【灌頂之位已證。】
諸佛如來都給他灌頂授記,法雲地的菩薩!這幾句是述說,述說是為我們說明,這個天不是普通的天人,是法雲地的菩薩,不是一般天上的天主、上帝,不是指這個。一般天上的天主、上帝還是凡夫,不是菩薩,只是他們的福報比我們人間的人還大,但是還沒有超越三界。
疏【行者等既念知已。】
我們既然明白、既然知道這個事實真相。
疏【即自思念。】
底下的話重要!自己就應當反省:
疏【我身無際已來。】
這就是說我們自己在無量劫又無量劫之前,這些十地菩薩跟我們是同學,我們跟他們兩個地位是一樣的,無量劫以前都是初發心。
疏【共他同時發願。】
那個時候我們都一樣,一樣發願,一樣修行。
疏【斷惡行菩薩道。】
我們也曾經發這個心來斷惡,來修行菩薩道,在一起學佛,是同參道友。
疏【他盡不惜身命。行道進位。】
人家精進,難行能行,難捨能捨,所以他今天成了十地菩薩。
疏【因圓果熟證聖者。踰於大地微塵。】
我們過去的同參道友、同學,現在證得十地菩薩的人不曉得有多少,像大地的微塵那麼多。
疏【然我等凡夫。】
再回來想想我們自己。
疏【乃至今日。虛然流浪。】
十地菩薩已經成就那麼多人,再想我們自己,人家在無量劫中有這樣殊勝圓滿的成就,我們今天還落到這個地步,落魄到這個模樣。
疏【煩惱惡障。轉轉增多。】
人家已經成菩薩了,再想我們自己,不但跟人家無法比,而且煩惱惡業障礙愈來愈多,愈來愈增長。這是真的,一世比一世累積的惡業還多,換句話說,一世一世墮落愈往下面沉,這是事實真相,我們必須要知道。這一生努力修學,再怎麼認真修學,修得怎麼好,你要是不能往生西方,來生人天福報都非常不容易得到。現在很多人說修人間福報,修人間福報來生是不是還能再來做人?這不一定。所以修福,我們是不是具足人天福報這個條件,還是修一些痴福?修人天福報還得要有智慧,這個智慧就是能夠辨別是非善惡、真妄邪正、利害得失,《了凡四訓.積善之方》跟我們說得很詳細。善的種類也很多,我們修的是不是純真的善?如果善修得不純有夾雜,夾雜著惡業,當然修福也有福報,一定有,但是這個福報將來到哪裡享受?多半到畜生道、餓鬼道去享受,這也是事實的真相。你看畜生道,有一些畜生福報比人還大,貓、狗,有錢人養的寵物,主人每天要侍候牠,要幫牠洗澡,生病還有專門的醫院幫牠看病;死了以後還幫牠做個墓,做得比人的還漂亮。人要做牠的奴才,所以古人有一句話說狗奴才。做狗的奴才,做貓的奴才,這在我們現實的社會上也很多。
鬼道,餓鬼是沒有福報,完全沒有福報,所以沒得吃。但是鬼道也有有福報的,餓鬼是最苦的,好像我們人間一樣,我們人間也有人間的餓鬼道,像非洲有些地方都沒得吃,人都餓死了,人間的餓鬼道。但是人間也有生活過得去的,但是不是很富貴,勉強過得去,小康的家庭,生活普通的;也有大富大貴的,這就福報較大的。鬼道跟人間一樣。餓鬼都沒得吃;少財鬼,初一、十五人間拜拜,他還能吃到。餓鬼他要吃,也吃不到;一種無財鬼,那要久久人家有拜拜才有得吃。少財鬼雖然福報少,但是比無財鬼當然要好。多財鬼,這就是福報比較大的。所以我們看民間的寺廟,像王爺公、土地、城隍,我們一般台灣民間拜的媽祖,這些東嶽大帝,這些都是屬於神道,這是屬於多財鬼,多財就是他的福報很大,去拜拜的人多,廟香火旺盛。這是什麼?香火愈旺盛就表示他的福報很大。普通的,福報就比較小,久久人家才去拜一次,那大概就是少財鬼、無財鬼這種鬼神。
福報大的就是在人間修福,但是修的不是人天福報,還不到人天福報的條件,因為修福他夾雜著惡業。你看倓虛老法師所講的,諦閑老和尚的徒弟,參禪的,參了一、二十年的功夫,得到什麼樣的果報?到鬼道去做土地公。一、二十年禪堂的功夫換一個土地公,你想想不往生西方還得了嗎?到餓鬼道去享福,到鬼道去享福,當然不是去做餓鬼,土地公畢竟還是有福報的神。土地公享什麼福?初一、十五人家去拜拜,有人去祭祀他。土地公很多,在台灣、新加坡,新加坡他們稱作大伯公,馬來西亞都還有,在中國福建一帶可能現在還有。有的土地公廟也是很有福報,廟蓋得很漂亮、很莊嚴,常常有人去拜,這個土地公的福報比較大。有很偏僻的土地公,沒有什麼人去的,沒什麼人去燒香點火,這個福報就比較差。所以一樣是土地公,福報大小差別也很多,就跟我們人一樣。這就是說我們這一生修學如果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來生要得個人天福報都不簡單,所以想想非常可怕。
疏【福慧微微。】
我們的『福慧』實在太少了,福報、智慧太少,惡業太多,往往自己不知道。
疏【若對重昏之臨明鏡也。】
下面是個比喻。
疏【忽思忖此事。不勝心驚悲歎者哉。】
想這個事情,怎麼不心驚?怎麼不悲歎?怎麼不慚愧?以前的同學,人家都成佛了,成菩薩證得十地的果位,我們今天淪落到這個地步,還繼續往下墮落,這怎麼得了!所以念天能生真正的慚愧心,能夠生真正的恐懼心,這樣才能夠策勵自己勇猛精進。我們能不能趕上他們?能,念佛這個法門就能趕上。你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雖然你是十地菩薩,你到天上看這些老朋友,我在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學生也沒比較差,趕上了。要不求生西方淨土,要趕上他們還得要用上三大阿僧祇劫。這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裡。下面,下一集再繼續向大家報告。謝謝大家收看,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