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四帖疏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十八集)  2007/4/21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WD03-003-0038

  諸位觀眾,大家好,阿彌陀佛。上一集我們講到,大勢至菩薩行的時候大地震動。我們接下來看下面這段經文:

  經【從下方金光佛剎。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剎。於其中間。無量塵數。】

  『塵』是微塵,『數』是數量。『佛剎』說一個上、一個下,其他都包含在其中。這裡面到底有多少佛剎?微塵數佛剎。這是形容佛剎之多,形容菩薩度眾生面積之廣、度眾生數量之多,都不可思議。他跟觀音跟阿彌陀佛可以說是三位一體,有一個必定有那二個,不會單獨一個;有阿彌陀佛一定有觀音、勢至,有觀音菩薩一定有大勢至、有阿彌陀佛,有大勢至菩薩也一定有阿彌陀佛、有觀世音。

  經【分身無量壽佛。分身觀世音大勢至。】

  『無量壽佛』是阿彌陀佛。分身觀世音菩薩,分身大勢至菩薩。

  經【皆悉雲集極樂國土。畟塞空中。】

  『畟塞』是充滿,充滿空中。

  經【坐蓮華座。演說妙法。度苦眾生。】

  這一觀很莊嚴、很殊勝,觀想什麼?西方三聖遍滿虛空法界,三聖為無量無邊眾生講經說法,勸他們念佛往生。實在講,這一觀很不容易觀,這個境界太廣大。

  經【作此觀者。名為觀見大勢至菩薩。是為觀大勢至色身相。】

  要像經上這樣說法,不但觀大勢至菩薩色身,還要觀大勢至菩薩無量的分身,跟大勢至菩薩連在一起,又有觀世音、又有阿彌陀佛,三聖都是無量無邊,還得要觀他在『演說妙法,度苦眾生』,這個境界實在是不容易。所以這十六觀真的愈後面愈難,難度愈高,愈後面境界愈來愈廣大。

  經【觀此菩薩者。名第十一觀。除無數劫阿僧祇生死之罪。】

  底下是講觀成就的利益。這段經文,如果我們把它顛倒一下,意思就更明顯。是不是當年寫經的人經文寫顛倒?這也有可能。為什麼?因為總結這句經文應該是在「色身相」下面,「名第十一觀」,這樣就好講,也很順。我們把這句念下來,從一百九十七頁第一行,「作此觀者,名為觀見大勢至菩薩,是為觀大勢至色身相,名第十一觀」。這樣這個念法就好念,然後底下才「觀此菩薩者,除無數劫阿僧祇生死之罪」。這樣這個句子就好念多了。那一句顛倒過來感覺很彆扭,這要是把它調過來,這個經文念起來就非常的通順。所以是不是以前的人把經文抄顛倒了,這我們也不知道。我們今天依這個念法很通順,可是我們不能改經,我們只能把意思向諸位說出來,這樣一看就容易看得多。觀菩薩所得的利益,「除無量劫阿僧祇生死之罪」。

  經【但是觀者。不處胞胎。常遊諸佛淨妙國土。】

  有些經本的版本不同,『但』這個字,有的經本是寫作「作」,「作是觀者」,我們用的這個經本是「但是觀者」;究竟哪一個字是正確,很難講,因為古時候版本就有這兩種不同,所以只能在旁邊註解出來給大家做參考。有些經本是「作是觀者」,我們這本是「但是觀者」,意思還差不多,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不處胞胎』就是永脫輪迴的意思,就是不入三界。三界裡面生死,胎卵濕化,用一個字來做代表。能夠常常作這個觀想,必定得生淨土,所以他不會再墮落在六道輪迴裡面。『常遊諸佛淨妙國土』。這完全講的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現象,你要不生到極樂世界,你怎麼可能常遊諸佛國土?不可能。所以一定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每天像《彌陀經》、《無量壽經》上所說的,可以說每個人每天清晨都會去遊歷十方一切諸佛剎土,這就指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殊勝的功德利益。

  經【此觀成已。名為具足觀觀世音大勢至。】

  所以在總結裡面,把觀世音菩薩也合在一起,這是教我們觀西方三聖的真身。希望同修自己去看註解,我們就省略掉。請再看二百O二頁,這段經文是第十二觀,第十二觀稱為「普觀」,請看經文:

  經【見此事時。】

  這句是承前啟後,『此事』應當是指前面的三觀,觀佛、觀觀世音、觀大勢至。實在說,三聖一即是三,三即是一。前面觀西方三聖的真身,觀成以後:

  經【當起自心。生於西方極樂世界。於蓮華中。結跏趺坐。作蓮華合想。作蓮華開想。】

  這段經文教給我們平常修觀用功的方法。用功一定要遵照經訓,經典的教訓,指方立相,一定要面向西方,西方設三聖的像,畫的像也可以,塑造的像也可以,這樣觀比較容易相應。作蓮花觀,就是自己心裡想,觀想現在已經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坐在蓮花當中『跏趺坐』。「跏趺坐」我們一般講雙盤,盤腿雙盤,這叫跏趺坐,坐在蓮花裡面。在《淨土聖賢錄》,古時候有兩位比丘是修觀蓮花往生的,觀蓮花開、蓮花合。在靜坐的時候觀想自己已經生在西方極樂世界,坐在蓮花當中,蓮花合起來,再觀蓮花開,這在打坐。

  我們同修當中有些人不能雙盤,尤其年歲比較大的,骨頭都比較硬,盤不起來,單盤也可以。有一次家師淨空上人到南部講經,那個時候可能是去高雄元亨寺,家師淨空上人與元亨寺菩妙老法師是很久的老朋友。那次到那邊講經就看到一位同修去問菩妙法師,這位同修說他盤腿,腳不好,盤不起來,他就問菩妙法師這樣要怎麼辦?菩妙法師就指著他自己供養的一尊地藏菩薩像,那尊地藏菩薩一隻腳彎著,一隻腳放在下面,地藏菩薩這個坐法是不是很舒服、很自在?那種坐法叫菩薩坐。家師說菩妙法師也很有趣。跟他說能夠跏趺坐很好,你如果不能雙盤跏趺坐,不管怎麼樣坐都可以,只要我們觀想自己在蓮花當中跏趺坐,這樣就好。用心去觀想,這個比較重要!我們身不能盤腿不要勉強,但是心觀想。

  此地就是教你觀想跏趺坐在蓮花當中,用心去觀想,想這個蓮花合起來,又觀想這個蓮花開,想蓮花的開合。諸位要知道,你要照這樣去想,你的妄想就沒有了,為什麼?因為你的精神意志都在想蓮花的開合,你就不會去想別的地方。用這個方法確實把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打掉了,所以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印光祖師在開示裡面,有同修問到這個問題,問到觀想的問題,祖師也是建議他們觀蓮花開合。所以我們在念佛的時候,如果不能攝心,就是說念佛當中還有很多妄想,這個時候想佛的相,想佛的相好,佛的相非常微妙,像前面講的觀想不太容易想得出來,比較困難,想蓮花就比較簡單。我們念佛的時候就觀想自己坐在蓮花裡面,想蓮花開、蓮花合,或者想蓮花的光色,紅色紅光、黃色黃光、白色白光,觀想這個,這樣也能夠把妄想控制住。所以可以加這些。請再看經文:

  經【蓮華開時。有五百色光來照身想。眼目開想。見佛菩薩滿虛空中。水鳥樹林。及與諸佛。所出音聲。皆演妙法。】

  這是想西方世界的狀況。蓮花開的時候有五百光明來照射,蓮花開了,外面的光明就照進來。我們打坐的時候眼睛好像閉起來,但是不是真的閉起來,這個時候眼睛睜開來看,眼睛一睜開看到西方三聖遍滿虛空。西方世界人多,太多了。十方世界無量無邊,每個世界每一天,甚至現在講每一分、每一秒,不知道有多少人去往生,那個世界多大!西方世界熱鬧。這麼多人到西方世界,有人懷疑阿彌陀佛應接不暇,恐怕把我忘記,我念他,他是不是知道?我什麼時候往生,他曉不曉得?總是擔心,總是懷疑。這種懷疑會造成自己的障礙,縱然功夫很好,也墮在邊地疑城。所以《無量壽經》一定要熟讀,要讀得很熟,要熟透了,為什麼?才不會懷疑。經上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但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每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即使下下品往生,到了西方世界,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一加持,他的智慧神通全部開顯,每個人都是「天眼洞視,天耳徹聽,他心遍知」,十方世界無量眾生起心動念他都知道。西方極樂世界下下品的人都知道、都看見,彌陀、觀音、勢至難道還看不見嗎?沒有這個道理。何況佛菩薩法身遍滿虛空,法身無相無不相,這是真的。

  佛菩薩的法身跟我們的法身是一個身,課誦本都常常念「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法身是什麼?真如本性,一個性。性遍一切處,這是法身本體。從體起用就現相,既然真性遍一切處,哪個地方不現相?《楞嚴經》上說得很清楚、說得很明白,「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九法界都是眾生,心地清淨的眾生就現佛菩薩的相,心地污染的眾生就現六道凡夫相;佛菩薩沒有念頭,我要去哪裡現一個相、去現一個什麼相,他沒有這個念頭,他現相是自然的。相從哪裡生?從眾生心生的。像《普門品》裡面講的三十二應,自然而現,眾生有心感,菩薩無心應。像我們敲磬一樣,我們有心把磬敲一下,它就響、就應了,它應是無心的。它不是說你敲我,我趕快去應一下,沒有,那個磬沒有起心動念。諸佛菩薩從來不起心動念,所以他才能夠遍應法界,如果他有心、有念,只能應一個,不能與其他的人感應。譬如我們世間自古以來講「母子連心」,母親想兒子,兒子有感應。她想別人為什麼沒有感應?就是她有分別、有執著,所以她這個感應範圍就很小。菩薩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感應是盡虛空遍法界。所以說無處不現身。

  在極樂世界本土也是現無量無邊身,那個世界人多,因此每個人每天都見到佛、都見到菩薩,菩薩的應化身遍滿國土。『水鳥』也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這裡面珍禽奇鳥太多,都能說法。風吹樹葉花果,何況樹上還布滿瓔珞,就像自然的交響樂一樣,也在說法。說明西方極樂世界情與無情皆在說法。

  經【與十二部經合。若出定之時。憶持不失。】

  就是說你在作觀想的時候,你所聽到極樂世界的法音,跟釋迦牟尼佛在我們世界所說的一切經法完全相應,由此可以證實佛講的佛佛道同。今佛如同古佛之再來,佛講的法沒有兩樣,『與十二部經合』,這十二部是圓滿的佛法。佛法分為十二類,稱之為「十二部經」,就是十二大類,像長行、偈頌、密咒、本生、本事等等,要用現代話來講,就是它的形式、體裁總共有十二類。這十二類完全具足圓滿的只有《華嚴經》,所以《華嚴經》是圓滿法輪。《法華》具足九種,像《阿彌陀經》只具足三種,《阿彌陀經》比較簡單。

  『出定』的時候還清清楚楚、明明瞭瞭,沒有忘記,定中的境界清楚明白,所以他能夠憶持不忘。由此可知,此地教給我們修行的方法,這不是初學,初學達不到這個境界。初學,我們照著經文所講的去想是妄想,不是觀想。觀想跟妄想不一樣,觀想是這個境界清清楚楚在眼前,如果把妄想當作觀想那就大錯特錯。觀想跟妄想,我們要有能力辨別。不但《觀經》裡面的觀是功夫,禪宗裡面用的功夫叫觀照,也是說觀,教下天台用的功夫叫止觀,密宗也是一樣用觀想。為什麼不叫想?由此可知,觀跟想不同,想是用意識,觀不用意識,不是用我們現在的意識心。觀是離心意識才是觀,用心意識就是妄想,差別在這裡。

  換句話說,他沒有分別。沒有分別,不用第六意識;沒有執著,不用第七識,這就是觀。而這個境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確實沒有分別執著,所見的跟佛在經上講的相同。佛跟我們講這個境界是給我們做印證的,拿來跟你眼前的境界對照一下,如果相同,這個境界是正觀;如果跟講的不相同是邪觀,就不是真的,屬於魔境。魔境現前,不是佛境,像《楞嚴經》上講的「五十種陰魔」。這些魔境現前,如果我們對於教理沒有很深的印象,會把它誤會是佛的境界,這事情就麻煩。

  所以學佛的人多,成就的人太少了,原因是什麼?境界現前不認識,把魔境誤會以為是佛境,就被它騙了,跟它走,一入那個境界又墮落了。為什麼有這種境界?我們一定要曉得,我們從無始劫以來造的罪業太多,與一切眾生結下的恩怨無量無邊。冤家對頭找你麻煩,障礙你,不希望你成就;你恩愛的眷屬也障礙你,他也捨不得你走。恩跟怨都障礙,怨也障礙,親也障礙,怨親都障礙,所以叫做冤親債主,這個事情就麻煩。《楞嚴》確實有殊勝的功德利益,它把這些境界全部給我們說破了。

  如果我們知道這樁事情,將來境界現前,我們認識它;認識它,它就不起作用。你如果認識這個境界是魔境,魔的力量就失掉,不能障礙你,怕的就是你不認識它。到那個時候我們到底有沒有把握認識?要是關鍵的時候又沒有人提醒,要怎麼辦?佛教給我們一個原則,這個原則太好了,不管什麼境界,境界現前決定不理會,境界現前都不要理它,見若無見,看到好像沒看到;聞若無聞,聽到也好像沒聽到,這樣它就障礙不了你,就不能障礙你。魔的力量展現在你的面前誘惑你,你心一動,他的把戲就有效果了;如果擺在你的面前你不動心,如如不動,你還是三昧現前,他就沒辦法。佛教給我們這個原則。

  所以禪宗裡面常常說,「佛來斬佛,魔來斬魔」,用這個方法。不管什麼境界,佛境界也好,魔境界也好,一概不理會,一概都不理,這是正確的。真正在所有一切境界裡面練不動心,不為外境所轉,你功夫就成就了。像我們念佛的人這個境界比參禪、比持咒要少,同時真正真誠恭敬一心念佛的人,經上講得很清楚,佛菩薩光明常常注照,所以一切妖魔不得其便,他想障礙你,但是他不敢,有佛光保護你,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你,這我們一定要知道、一定要明瞭。功夫稍稍有一點偏失就會出問題。

  像在台灣流行很普遍的《慈悲三昧水懺》,《慈悲三昧水懺》的緣起,前面序文寫得很詳細,悟達國師十世的高僧,真的是諸佛護念、龍天擁護,他的冤家對他無可奈何。十世修行了不起,第十世做了皇帝的老師,做國師,皇帝送他一個沉香寶座,就是太師椅。他起了一念貢高我慢覺得自己很了不起,人上之人,皇帝都拜他做老師,我慢心這一念生起來,起了這個煩惱,護法神走了。這一念是迷,這一念是心妄動,三昧失掉,佛菩薩威神加持不上,護法龍天走了,這個時候過去生的冤家債主機會來了,找到他身上來了,腿上長了一個人面瘡,一條命幾乎快要沒有了。幸好他的因緣很好,遇到迦諾迦尊者來幫助他,幫助他解怨釋結,這條命才保住。要不然冤親債主附在他的身體,腳上長個人面瘡,發作的時候人就昏死過去。這是在歷史上比較遠的一個例子,這是唐朝時代,一千多年前的事情。

  較近的一個例子就是清朝末年、民國初年,近代一個例子是倓虛老法師講的。倓虛老法師是民國初年諦閑老法師的學生,諦閑老法師是近代天台宗的祖師,倓虛老法師跟他學習也得到天台的心法,也成為天台宗近代一位祖師大德。他有一本《影塵回憶錄》,記錄他一生修學的經過。這說起來就是倓虛老法師的一個同學,諦閑老和尚早年收的一個徒弟,參禪的,以後去做了土地公。被什麼人抓去?被他的太太抓去做土地公去了。他也是一念傲慢心起。他要去出家,他太太不同意;不同意,他就硬跑去出家。以後,他太太一氣之下跑去自殺。自殺死了之後,這個陰魂一直跟著他。但是他一出家,道心很堅定。所以跟諦閑老和尚剃度出家以後,他喜歡參禪,諦閑老和尚就送他去江蘇鎮江江天寺,是中國近代禪宗最好的一個道場,去那裡參禪。

  初出家的道心很強,也很認真用功在參禪,也參到相當有功夫。以後(大概在民國初年)這個寺院看到他來這裡參禪,很有修行,以後道場就把他升為擔任首座和尚。首座和尚地位很高,地位僅次於住持。住持下面有四大執事,首座、維那、監院(就是當家)、知客,住持下面四大執事。首座在叢林寺院地位非常的高,僅次於住持。升到這麼高的地位,也是一樣,像悟達國師這樣,一念傲慢心起來了。名聞利養來了,傲慢心起來,護法神走了,他太太的陰魂機會來了,附在他的身上。附在他的身上,他一直想要去投水。在江天寺,這間寺是在江中間,現在這間寺還在,在鎮江,旁邊四周圍都是水,好像一個島。他太太這個冤魂一附身,二、三天就去投水,常常去投水,投水人家發現就把他救起來。後來這個寺覺得就很困擾,首座和尚怎麼常常要投水自殺?最後通知諦閑老和尚,叫他來帶回去,帶回去寧波觀宗寺。

  帶回去的路途當中,諦閑老和尚畢竟修持的功夫很高,他太太的冤魂也不敢太過分。一路坐船,一直到寧波,一路平安無事,回到觀宗寺。中國寺院叢林也都講究身分地位,因為他在江天寺已經做到首座,當然回來到自己的寺院也給他自己一個房間,也沒有要求他一定要參加早晚課。回到寺院,有一天大家看他沒起來吃早齋,早上沒有起來吃飯,大家覺得說他身分高沒有做早課沒有關係,但是總要起來吃飯,連飯都不起來吃,這就很奇怪,人家就去他的房間去找他。結果房門一打開,人不在裡面,再看到他房間的窗戶打開的,大家就很緊張去報告諦閑老和尚。諦閑老和尚一聽到這個消息,知道事情糟了,可能這個徒弟又跑去投水了。距離觀宗寺沒多遠也有一條河,大家就去找,結果真的找沒多遠看到他的屍體浮上來,投水死了。

  第二天他一個女兒哭哭啼啼來觀宗寺找諦閑老和尚,老和尚看到她,問她來要做什麼?她說她就是他這個徒弟的女兒,昨天做了一個夢,夢見她母親帶她父親去做土地公,要上任,請老和尚做佛事超度他。諦閑老和尚就替他做一個超度佛事,諦閑老和尚就告訴他,如果你有來參加這個佛事,燒紙錢的時候就示現一陣風,結果真的在燒的時候,一陣旋風。這就是說一念傲慢心起來,護法神走了,他的太太附身,參禪參到最後去做土地公,這是近代的一個例子。由此可知,念頭一偏差,魔就來。知見要正,不能有絲毫偏差,我們修行功夫才會得力。

  此處是第十二觀。持名念佛法門在第十六觀,是最後一觀。我們講到這裡,這一觀是第十二觀。持名這一觀,它的殊勝處就是行住坐臥功夫都能夠保持,真的如同大勢至菩薩講「淨念相繼」,真的能淨念保持相繼。睡著忘記了沒有關係,睡著了就睡著了,不要去想它。諦閑老和尚講,教他這個補鍋、補碗的徒弟,教他念佛念累了去歇一下,休息好了精神恢復就再念。你看這多方便!他這個念佛的徒弟,老實念念了三年站著往生,參禪的徒弟參到最後變成去做土地公。他這個念佛的徒弟就是用老和尚這個方法,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繼續再念。所以念累了休息沒有關係,不要害怕。怕的是什麼?休息好就忘記了,就怕這個。如果休息好馬上繼續念,那就完全正確。所以持名比觀想、觀像都要方便,這是真的。

  經【見此事已。名見無量壽佛極樂世界。是為普觀想。名第十二觀。】

  這是真見到了,定中見,在念佛三昧當中見的。『是為普觀想,名第十二觀』,我們看這段經文的例子,都是這麼寫,唯獨前面一觀,這句經文顛倒。

  經【無量壽佛化身無數。與觀世音及大勢至。常來至此行人之所。】

  末後一句是講利益。『常來』就是常常來。現在要問是不是常常見到?這個地方我們諸位同修要知道,如果你真的觀想成就了,那不是妄想,確實觀想成就,真的見到西方極樂世界,當然時常見到三聖,這是事實。如果不是觀成,觀想沒有成就,時常見到三聖就不是好事,這個要知道。我們雖然不常常見到佛像,但是要知道確實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時常在加持我們,時常在保佑我們,時常在護念我們,這是事實,一點都不假,這是念佛現前所得的利益。所以說『無量壽佛化身無數,與觀世音及大勢至,常來至此行人之所』,這是觀想成就,一定是這個境界。我們這個要辨別清楚,絕對不能將打妄想當作觀想,所以這個經文我們要細心去理解,這樣修學才不會錯誤。

  好,這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裡。下面,我們下一集再繼續向大家報告。謝謝大家收看,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