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四帖疏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七集)  2006/9/28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WD03-003-0027

  諸位觀眾,大家好,阿彌陀佛。上一集我們講到經文「如意珠王」這段,這個經文我們再念一遍:

  經【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為百寶色鳥。和鳴哀雅。常讚念佛念法念僧。】

  上一集我們這段還沒有講完。這一句是說『如意珠王』不可思議的德用。《彌陀經》上講,西方世界這些眾鳥,都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阿彌陀佛怎麼變化的?這部經上講得詳細,是從如意珠光中變現出來的。阿彌陀佛、觀音勢至,觀音勢至是代表,因為在西方極樂世界像觀音勢至的等覺菩薩太多太多了,經上講「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古大德解釋「上善」,「上善」就是指等覺菩薩。可見得在西方世界,像觀音、勢至這樣的等覺菩薩太多太多了。這些菩薩他們放光,光中都有化佛,光當中會變現出化佛來,所以光中化佛無數億。這是放光。如意珠也放光,如意珠放出來的光明當中會變化出鳥。鳥的種類很多,《彌陀經》上舉出幾種,像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我們這個世間有的鳥,《彌陀經》舉出幾種,只講幾種而已。其實西方世界珍禽太多太多了,鳥是很多,不只是像經上講的這幾種,這幾種是舉出一個代表,舉出我們這個世間有的,光中化的。我們這個世間沒有的,佛就不講,講了我們也不懂。光中化的就是阿彌陀佛變化的,為什麼?能變化的如意珠,這個如意珠是阿彌陀佛變化的,是無漏稱性的功德變現所生。

  這些鳥也說法,此地跟《無量壽經》、《阿彌陀經》都特別說明,就是說這些鳥說法,說什麼法?『常讚念佛念法念僧』,就是念三寶。三寶代表整個佛法,代表圓滿的教學,這一點我們要特別注意。不要看到這幾個字就想到佛像、經書、出家人,如果這樣想,那個意思就很小,意義很狹小,就是範圍很小。主要這個三寶是指我們每個人自己的自性三寶,自性三寶才是真實的功德,是我們真正的皈依處。自性的佛寶是覺悟,是真實智慧起作用。自性法寶是正知正見,也就是說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的明瞭。僧寶,是我們在日用平常之間,處事待人接物都做得恰到好處。所以僧寶一個是清淨的意思,一個是和合的意思。僧團叫六和敬,和睦清淨,處事待人接物做得圓圓滿滿,身心清淨,這是真正幸福,真正自在。可見得三寶具足體相用,佛寶是體,法寶是相,僧寶是用。

  因此自性三寶重要,住持三寶也同樣重要,為什麼?沒有住持三寶這個相,佛法就在這個世間消失了、就沒有了。所以佛法自古以來對於住持三寶特別重視。佛講經說法,排列的大眾,第一個一定是比丘眾,菩薩眾排在比丘眾的後面,人天眾排在最後面。為什麼這樣排列?比丘是住持佛法,他是形象,形象破壞了,佛教就滅亡了。菩薩擺當中,菩薩不一定住持佛法,他放當中也表中道。人天擺在後面,人天代表護持佛法,佛法才能夠常住在世間,利益無邊。它都有作用的,所以形式不能破壞。

  形式是禮,禮不講求,儒就沒有了。儒家講禮,禮節,如果沒有禮的存在,儒家也就不存在,儒家的四書五經變空談,所以建立在禮的基礎。佛家的形式就是戒律、儀規,戒律、儀規廢除了,佛在這個世間就斷絕了。我們要知道現在儒跟佛是在滅亡的邊緣,如果沒有真實的大德出現,儒跟佛在這個世間能不能再傳下去實在很有問題。過去李老師在教學的時候對於這樁事情非常感嘆。現在的人願不願意學?不願意學,沒有人要學這些。現在都是崇尚民主自由,大家追求民主自由,總認為禮跟戒(戒是戒律,禮是禮節)是在約束人的,守規矩很麻煩,都不願意學。如果把這些廢棄掉,經典變成空洞的理論,不切實際,我們自己修學是不是真會有成就?給諸位說,決定不可能,就像蓋房子沒有地基。我們在前面講三福,三福是基礎,不但是學淨土宗的基礎,所有一切大小乘佛法都建立在這個基礎上。不但是佛法建立在這個基礎上,世間法也建立在這個基礎上。像世間法,儒家建立在什麼基礎上?在孝道的基礎上,所以古人講六經都是《孝經》的註解。

  曾經許多次家師提醒同修,過去這是時常提起,我們學佛從哪裡學起?從地藏菩薩學起。《孝經》,中國人都知道,這是世間法,世間聖賢講孝的一部經典。儒家的《孝經》分量沒有很多,但是《孝經》內容非常重要。我們在這個世間做人,每個人的身分地位不一樣,你在什麼身分、什麼地位應該要怎麼做才算是盡孝,《孝經》講得很詳細,也很具體,這是儒家的《孝經》。我們佛家的《孝經》,古來大德公推《地藏經》,《地藏菩薩本願經》稱為佛門的孝經。儒家的六經都是《孝經》的註解,我們以這個來說,所有佛法也是《地藏經》的註解。因為《地藏經》講孝,它的理論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

  所以家師在世界各地、海內外建立道場,每個道場建立,他第一部經一定先講《地藏經》。連在美國達拉斯的道場剛建立,佛堂初建立,他也是講《地藏經》,講《地藏經》是表法,我們修學要有地基。地藏代表地基、基礎,萬丈高樓也是要由地基開始,我們沒有辦法離開地面生存。《地藏經》代表心地,心地法門,心地裡面有無盡的智慧、有無盡的德能,好比地下含藏無盡的寶藏。用什麼東西開採?孝敬,孝敬可以開採這個寶物。我們的性德要想流露出來像諸佛菩薩一樣,就是要用性德來開發,那就是三福所講的十一句。十一句的每一句都是孝道的發揚光大,都是從孝道生的。所以三福這十一句頭一句就是「孝養父母」,孝養父母這一句是根本的根本。最根本的就是孝道,後面這十句就是孝道的發揚光大。比如說第二句就是師道,「奉事師長」,為什麼奉事師長?就是第一句孝養父母。為什麼「慈心不殺」?還是孝養父母。為什麼「修十善業」?還是孝養父母。從三皈一直到勸進行者都是落實第一句孝養父母,可見這十一句,第一句是根本的根本。

  第二就是師道,我們要是從師道上來看,這十一句每一句都是師道,都是尊師重道。你為什麼孝養父母?就是尊師重道,尊重老師的教誨。老師教你要孝養父母,你做到了,回到家裡孝養父母,這就是你對老師的尊重。老師教你孝養父母,你真正依教奉行,奉事就是依教奉行。孝養父母就是尊師重道,後面九句都是師道。所以這個教學,第一是孝道,第二是師道,孝道是最根本。家師在新的道場,第一部一定先講《地藏經》。有一些人就問他:法師,你不是說要專修淨土,專講淨土,你所標榜的是淨土,怎麼又講起《地藏經》?家師回答:我沒講《地藏經》。你明明就是在說《地藏菩薩本願經》。家師說:我講的是《觀無量壽佛經》上的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地藏菩薩本願經》就是《觀經》這兩句經文的註解,詳細說明。我講的是《觀經》三福前面兩句,一部《地藏經》就是在講這四句話,「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我們詳細讀《地藏經》,確實《地藏經》的內容是三福裡面的第一福詳細說明,一點都不錯。由此可知,世法、佛法都建立在這個基礎上,如果沒有這個基礎,世出世間法都不能成就,這個很重要。

  所以過去清朝末年、民國初年,我們佛門律宗的大德弘一大師,這篇演講是有一次他在福建永春一個寺院講的,他這次的演講的講題就是「普勸淨宗道侶兼持誦《地藏經》」。普遍勸勉修學淨土宗的同參道友,兼就是附帶,持是受持,讀誦《地藏菩薩本願經》。他這篇演講,去年我在澳洲雪梨淨宗學會,以及今年圖文巴澳洲淨宗學院的佛學講座裡面,也跟大家報告過。弘一大師說我們念佛的人、修淨土的人,如果不是真正看破放下,或者看破放下還沒有徹底,《地藏菩薩本願經》是我們很好的輔助經典。《地藏經》就是教我們學這個基礎,把人天的福報先修完成,身心得到安穩,進一步念佛求生西方就沒有障礙。畢竟我們還是凡夫,還在這個世間,這個世間有很多事情,我們不可能不罣礙,不可能不憂慮,如果身心不能安穩,這個道業就有妨礙,包括我們念佛求往生還是有障礙。所以一部《地藏經》就是幫助我們排除,我們現前生活上種種的困難、種種的障礙。這些障礙,我們一般說業障,這些粗重的業障排除,我們在道業上就能夠得到決定的成就,我們念佛求往生能夠得生淨土。所以這篇演講也值得我們淨宗的同修好好來了解一下。家師他也是提倡基礎就是在《地藏經》,我們修行從這裡修起。

  從這裡修起,老實讀經、念佛,你能夠做到老實就是孝親、就是尊師。對於父母師長不能不過問,不能不關心照顧,在家庭裡面天天要奉事,就是說你在俗家裡面,一般家庭裡面,應該每天要照顧父母、奉事父母,替父母分擔一些事情。父母有一些憂慮的事情、操心的事情,做兒女的人要幫他們分擔、分憂,要照顧,要關心,早晚要問安,古時候教育都是如此。但是現代就沒有這個教育,現代是相反。所以,古時候說孝子,做子女的孝養父母;現在也是孝子,現在是父母孝順兒子,也是孝子,一樣是孝子兩個字,但是相反、顛倒了。佛在經典是教我們做子女的人要照顧父母,現在是做父母的照顧子女照顧一輩子,這就顛倒了。

  在我們台北道場也有一位出家眾,他的俗家父親,父親年紀也大了,七十多歲;他的奶奶九十幾歲,身體還很健康。平常九十幾歲的母親還得煮飯給七十幾歲的兒子吃。你想想看,這個兒子從出生,煮飯給他吃,伺候他到七十幾歲還在伺候。現在這個時代,確確實實是顛倒了,這跟佛的教訓就違背。所以我們學佛的人不能跟現在世間的人一樣,聽到佛經,我們要孝養父母、要奉事師長,在家就要這樣做,盡子女的本分。印光祖師告訴我們「敦倫盡分」。出家要認真修行,出家要不認真修行就是不孝父母。出家沒有認真修行、弘法利生,對不起父母。所以出家人如果沒有認真修行就是不孝,沒有發心弘法利生也是不孝,這點我們要知道。所以有人問,出家,離開家庭要怎麼孝養父母,又不在父母的身邊?不在父母的身邊,你現在在道場就要修行,要弘法利生,做弘法利生的事情,這就是孝養父母。你要不做這些事情,也不修行,就是不孝。

  影響你修行成敗關鍵的是同參道友。老師固然重要,老師是指路的,不一定跟你走。指你這條路是老師,可是走路要結伴共行。因此,在這條路上走的同參道友就是決定我們成敗的關鍵,要有好的同參道友。師跟友都不能離開,同樣重要。念佛,我們在一塊共修,同參道友互相提攜,這個力量很大。一個人容易懈怠、容易犯錯,自己會原諒自己,甚至於犯錯不知道。別人眼睛看到會勸告你,我們就覺悟、省悟過來。如果是學講經說法,同參道友就更加重要!每天切磋琢磨,離開同學不能成功。有好的老師沒有好的同學,你未必能成功,一定要有好的同參,這才真正重要。

  這是「念佛念法念僧」,我們要曉得這裡面的含義非常深廣,不能把它看作一個很單純的念三寶,不可以含糊籠統的念過,我們才能夠得到經文裡面的真實利益。希望同修自己去看註解。這一段的末後有幾句開示,我們把它念一下:

  疏【讚歎念佛法僧。然佛是眾生無上大師。除邪向正。】

  我們要記住,佛門裡面稱『大師』是對佛的尊稱,不可以對人稱大師,我們同修要知道這點常識。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普賢菩薩,我們都稱大士,沒有稱大師。「大師」是對佛稱呼的,大士是稱菩薩,所以菩薩稱大士、正士,我們在《無量壽經》上念到,稱開士,這些都是對菩薩的尊稱。現在很多人誤會,以為這是我對人恭敬,恭敬過分、過頭,這就不對。古代高僧大德都是證果的人,都稱法師,最多加一個三藏法師,不敢稱大士、大師,這是我們要注意的,佛才是眾生無上的大師。『除邪向正』,對於一切法門邪正、是非、善惡,辨別得清楚,一絲毫沒有錯誤的是佛,佛不在世了,經典裡面所說的就是「除邪向正」的標準,我們依經典就是依佛。

  疏【法是眾生無上良藥。能斷煩惱毒病。法身清淨。】

  『法』就是經典。經典是佛當時應眾生而說的。一個人有什麼問題,遇到佛了,向佛請教,佛給他解答,以後記錄下來,這是經典。他說的道理、說的方法,是對那個人說的。換句話說,我今天的病跟那個人是不是一樣?如果不一樣,佛的這些方法我拿來就得不到利益。對症才有用,不對症就沒有用。因此佛不在世,就要選擇法門。我們自己不會選擇,請學佛的老修行人,過來人有經驗,讓他們替我們選擇,或者是提供我們參考,這就是要有傳法的人。佛弟子的能力不如佛,有時候碰得很巧,選擇很適當,你得利益;有的時候選錯,你這一生得不到真實的利益。佛法傳久了,一代不如一代,問題就很嚴重,因此佛為末法眾生說了一個特別法門。這個特別法門,所有一切根性都適合,就是念佛往生的法門。無論什麼根性,選擇這個法門決定不錯,這是一個特別的法門。我們自己沒有能力選擇,找不到善知識給我們選擇,選擇這個法門就沒錯。這個法門確實是佛為一切眾生所說的,在這部經裡面已經說了不少遍,是為末法一切眾生說的,就是針對我們的根器。

  疏【僧是眾生無上福田。】

  『僧』是指出家人,指住持正法的,這是真正福田。因為他有責任,是要把正法傳下去,要把正法發揚光大。

  疏【但使傾心四事。】

  我們對出家人要四事供養,『四事』是飲食、衣服、臥具、醫藥。佛陀在世,出家人生活非常簡單,就是照顧出家人的生活,使他沒有憂慮,能夠全心全力弘法利生。

  疏【不憚疲勞。五乘依果。自然應念所須而至。】

  你能夠真正奉事三寶,依教奉行,『五乘依果』,你所求的,你求人天福報,你就得人天福報;你求小乘四果,決定證小乘四果,你想成佛、成菩薩都可以得到。上從佛,下至人間福報,這就叫「五乘依果」,確實有求必應。『應念所須而至』,感應道交不可思議。

  請再看下面的經文,在一百六十一頁第四行,這是十六觀裡面的第六觀「寶樓觀」。請看經文:

  經【眾寶國土。一一界上。有五百億寶樓。其樓閣中。有無量諸天。作天妓樂。又有樂器。懸處虛空。如天寶幢。不鼓自鳴。此眾音中。皆說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此想成已。名為粗見極樂世界寶樹寶地寶池。是為總觀想。名第六觀。若見此者。除無量億劫極重惡業。命終之後。必生彼國。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這段經文,善導大師把它分成十一個小段。首先說觀的名稱。『眾寶國土,一一界上』,這是住處。前面所說的蓮花是十方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生處。生處是蓮花,住處(住的地方)就是極樂世界。「一一界上」就是指四土三輩九品。『五百億寶樓』,這個數字不是確定的,這點我們要注意,都是概說,就是大略的數字,這樣就容易講。

  下面為我們說『樓閣』的莊嚴,有人、有事、有物。首先為我們說明樓閣當中『有無量諸天』。我們知道凡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縱然是下下品往生,或者我們邊地疑城往生,他的相好光明、智慧德能差不多跟阿彌陀佛一樣,這個世界是一真法界。古德說「大乘中的大乘,一乘中的一乘」,哪來的諸天?諸天是三界裡面才有,天道有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就不談,無色界天的人沒有形色,沒有身相,看不到,只有精神的存在。諸天就跟西方極樂世界的禽鳥一樣,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所以天人在空中演奏天樂,天樂盈空,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我們看敦煌壁畫,大陸敦煌石壁,壁上畫佛像,佛說法,上面有畫諸天,天人、天女,天人散花。佛菩薩在講經說法,諸天在空中圍繞,唱歌跳舞來供養大會,由這裡可以見到大乘佛法的殊勝莊嚴。

  後面講樂器、天樂沒有人演奏的,前面這一段是有天人演奏的,我們看到了,後面是沒有天人演奏的。『樂器,懸處虛空』,像『天寶幢』一樣,「天」是天上,像忉利天、夜摩天的寶幢。因為西方世界無論什麼樣的物質都是眾寶所成,那個世界確實是珍寶世界。『不鼓自鳴』,這些樂器在空中自然就發聲演奏,像我們現在所謂交響曲。它的殊勝是能夠說法,也就是說在美妙樂音之下,使人聽了能夠破迷開悟,能夠斷煩惱證菩提,世間的音樂以及天樂都不能為比的,這是說它的殊勝。

  『此眾音中,皆說念佛念法念比丘僧』。這是念三寶的意思,前面已經詳細說過,我們此地就把它省略。後面這一段我們也把它省掉。說了念三寶,就是大小乘佛法,無法不說。眾生想聽什麼法,你所聽到的就是你希望聽的法門;想聽什麼經,他就跟你說什麼經,這是真實無比的殊勝。

  『此想成已』,這個「想」叫觀想。諸位要記住,初學佛的人,很多人把妄想當作觀想,實際上他在打妄想。妄想跟觀想差別在哪裡?有很大的差別。妄想是情執,是分別,是執著。觀想是理,觀想的心是清淨的,遠離情執,遠離感情,遠離分別、執著,那是觀想。但是初學的人,往往沒有辦法分清楚,什麼是觀想?哪一個是妄想?如果能夠完全依照經典的教導,這是屬於觀想。不能依自己的意思,要依經。經上怎麼說,你就想經上所講的,隨著經來作觀想,不能隨著自己的意思;隨著自己的意思,是打妄想,那就不是觀想。所以《十六觀經》每一觀後面都給我們辨別邪正,你想的跟經上完全一樣,這叫『正觀』;如果跟經上不一樣就是妄想,『邪觀』就是妄想,我們必須要明瞭。

  我們念佛,執持名號是不是修觀?給諸位說,是。因為執持名號是第十六觀,可見得它也是屬於觀。怎麼觀法?我們念這句佛號,心裡面就想這句佛號。念佛號,心裡決定不能想其他的事情。一面念佛還一面想別的事情是打妄想,這個佛號就叫有口無心,不得力,總得要心口相應。古德教我們這句佛號從心裡生出來,從口裡念出來,再從耳朵聽進去,聽得清清楚楚,這樣念佛就容易攝心。攝心就是觀想的意思。實在講觀想的目標就是在攝心,把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完全捨掉就對了。所以這個想成功了,跟經上講的完全一樣,這叫『粗見極樂世界』。粗見就是見到相似的相,還不是真實,見到極樂世界的『寶樹寶地寶池』。這是總結前面所說的,『是為總觀想』,這是『第六觀』。

  這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裡。下面,下一集再繼續向大家報告。謝謝大家收看,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