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龍師資培訓班 成德法師主講 (第一O五集) 2024/1/20 台南極樂寺 檔名:55-217-0105
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成德是二O二四年第一次跟大家在線上見面,上一次見面是去年。這個是新曆年,我們也將迎來舊曆年,祝大家新的一年一切吉祥、闔家平安!我們迎來新年,佛是我們的表率,他是最好的老師。儒家我們以孔子為表率,佛家以佛陀為表率。老和尚也是指導我們,學儒要學孔子,學佛要學釋迦牟尼佛。這些教誨其實有很大的受用,在哪裡受用?我們在教學的現場會有很多境界,這境界現前,假如是佛陀,他會怎麼做?假如是孔子,他會怎麼做?佛是柔和質直攝受眾生,孔子也是溫良恭儉讓。我們能在一切境界這麼思惟,我們就不容易順著自己的脾氣去處理事情。
老和尚講的法是藥,叫法藥。用在哪?用在我們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這個就有很大的受用。像佛陀有一部經,那個經名應該是《受新歲經》,我們將接受迎來新的一年,佛也很會掌握機會教育點。你看普賢菩薩也會掌握,我們每一次晚課,「是日已過,命亦隨減」,那就是普賢菩薩在一天的因緣當中來提醒我們一天不能空過。好像一位高僧,他每一天都很精進念佛,結果每一次到晚上他就流著淚說,我今天又空過了。所有的人聽了都很感動,也很慚愧,沒有他那麼精進,結果他居然還覺得他空過了。這是佛菩薩都教導我們,甚至都表演給我們看,提醒我們。
佛帶著弟子要迎接新年,佛說我們現在將迎接新的一年,我反思我在這一年當中有沒有惱害眾生。老和尚常說「有沒有人因我而生煩惱」,這個是持不殺戒。我們修學,持戒為本。我們在課程當中常常提到蕅益大師的「淨社銘」,這四點就掌握了整個修學的重點。所以祖師的智慧很圓滿,他雖然只講了四點,但還是圓的。我們觀察祖師他們的智慧、行誼,覺得有智慧真好,講四句就是圓滿。你看印光大師,「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短短一段話,很圓滿,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在裡面。
其中持戒為本,持戒才能得清淨心。我們不讓人生煩惱,我們的心才能安定;我們常常傷到別人,這會有因果。你看從事殺生的人,他殺害眾生,你可以看到他這個業是不斷在積累,不是沒有影響他。這天地是好還,我們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所以不跟眾生結惡緣,有眾生因我而生煩惱了,老和尚說這我們要反省。我們雖然現在還沒有入菩薩境界,但是我們以菩薩為目標,所在之處讓一切眾生生歡喜心。
所以佛首先,我在過去的一年有沒有惱害別人?我的身口意有沒有造作罪業?帶頭反省。反省對一個修行人重要,對一個孩子很重要,影響他的一生。一個孩子養成反省的習慣,他能成長;一個孩子不反省,他業障會愈來愈重,這差別是很大的。突然有同學出了狀況,我們沒有動氣,心平氣和,抓住這個機會點,跟孩子們一起思惟現在這個狀況怎麼避免,透過這個孩子,讓大家都懂得在事情當中反思。當然這些機會點能抓住,首先我們老師的心要很安定,假如心裡面放了一個東西,「哎呀,我的教學進度快趕不上了、快趕不上了」,假如心裡有這個壓力的時候,你看到學生出了什麼情況,「我已經時間不夠了,還給我搞這個情況出來」,那這個機會點可能就失去了。
其實我們有時候也想想,我們自己都讀過小學、讀過初中,我們那些歲月當中留在我們心裡的是什麼?是老師及時的關懷;是我們犯錯了老師沒有責備,還指導我們,那個印象都會很深。大家有印象四年級的時候老師教我算一題數學,我看應該這些東西比較不會留在我們內心深處,而這些老師所展現的做人做事有可能是伴隨我們一生。
我五年級的時候,四年級成績都很糟糕的,就因為我五年級的老師他很有善巧方便。因為我母親跟我同一個學校,我老師就問我母親,「妳兒子情況怎麼樣?」我母親說:「我這個兒子很愛面子。」你看無有一法不是佛法,我們老師也夠厲害的,可以用我愛面子出了一招。到了學校,同學都不是很認識,我們那時候是老師站在前面,接下來念到名字的同學到這個老師前面來,你們是五年七班。然後就念念念,大家還不大認識,還很膽怯的、怯生生的。後來選班長,「我提名蔡禮旭,其他的你們提名」。還是民主的,可是誰都不認識誰,又是老師講的,我就當選了。因為在小孩的心中班長等於什麼?班長考試考十五名、二十名,那怎麼能看?你看就用了個善巧方法,我就從來沒有跌到第三名,要不第一,要不第二。你看老師有善巧方便很好、很管用的。
我現在也很敢用人,因為我以前被老師這麼一用潛能有發揮出來了。包含在推廣傳統文化,也得到老和尚信任。老和尚也很敢用,現在想一想險象環生,這個也是感激老和尚信任,知遇之恩。我們自己人生過程,我們自己求學階段,其實我們當學生也得到很多啟示。現在我們自己轉換角色了,我們是老師了。
所以建立反省的態度對孩子一生非常重要,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人往往遇到錯誤的時候容易陷到情緒,這個對他一點幫助都沒有。我們關注孩子心理的素質,他心理素質好了跟成績有沒有關係?當然有關係。我們從根本上改善,不只是考試的問題,方方面面的問題,心是根本。假如我們只在乎成績,那我們的心已經有偏了,孩子這些機會點我們可能看不到。然後又因為太在乎這個成績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有太在乎的時候,我們就很難住在真心,執著點產生了,就很容易因為學生成績不理想情緒就上來了。我們以前念初中的時候被老師打,我不算打得厲害的,但是就是這種場景太多了,老師很容易因為成績就動氣了。這都是自己走過的人生,要引以為戒。
掌握得了情緒才能掌握未來,首先是自己的未來、自己的道業。我們教書的因緣積功累德的好機會,作育英才,桃李滿天下。我們馬來西亞有一個李校長,他一生都在教育界,我們去拜訪大學、研究所,那個研究所所長他的學生。有一天修水電,結果進來人家叫他「李老師」,他嚇了一跳,他以前教過的學生。而且有可能你教的學生以後他也當老師,甚至有當教授的,甚至有在學校教書的,有可能我們的精神就承傳給了你教出來的學生,那我們的精神長存。所以曾經聽過,有人去世了但是他還活著,有人活著他卻死了。為什麼活著死了?行屍走肉。
這一點,引導學生立志太重要!人沒有志向的時候,在現在的生活環境誘惑太多了,他很難不陷入這些五欲、陷入打電動玩具、看這些殺盜淫妄,他接觸這些東西,他的魂魄就一點一點都散掉了,魂不守舍了。而有志向的人他就有一個方向目標,所以愈早立志愈好,要有心理素質才能面對這些誘惑。我們絕不希望自己的學生陷到這些欲望裡面去,我們現在的教導對他們來講其實很重要,我們當老師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人生的價值是什麼?當我們離開的時候,有很多的人懷念我們,有很多的人把我們的精神承傳下去了。所以老和尚是我們的好榜樣,我們當老師的榜樣。老和尚圓寂了,一定有很多弟子在以他的志向為志向,以他的行誼來效法,他的精神長存世間。這樣的人生價值是每一個人都很值得去追求的,尤其在這個功利時代,老師真正愛護學生,他一定可以感覺到,他一定會把老師的愛放在心上。
今天我見了一些十幾年前認識的小孩,他們當時候才五六歲,大的也可能七八歲而已。今天聚了二十多人,很多我都認不出來了,真的女大十八變,認不出來了,反而是長相跟小孩差不多的比較認得出來,但是都有點娃娃臉。結果有一個同學就問,他說我寫論文的時候(在讀大學),結果電腦當機了,我寫了好久,白寫了。這可能每個學生都會遇到,這就是心理素質在那裡鍛鍊。他假如看到這個情況就一直在那裡懊悔,他情緒就陷在裡面。其實出錯的情況從小學就會了,這些都是機會點,你現在為什麼會造成這個情況,怎麼避免以後有這個情況,那他就懂得在每件事當中記取教訓,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請問《群書治要》這一句是不是大學的時候才學?這個當下就可以用。那是一種原理原則,不是死板的。小學學《聖學根之根》,學做人;中學四書五經,學做事;大學學為政,《群書治要》,那是大概,你不能把它死板。你看佛陀,阿含十二年,方等八年,它也不是死的。請問佛陀在阿含的時候有沒有跟人家講念佛法門?剛好有遇到緣成熟的,可能有講。它是一種大的原則,但是也都會有機會點出現的時候,佛還是會應機說法。應無所住,老師不能常常腦子裡「我現在一定要怎麼樣、一定要怎麼樣」,你就不能隨圓就方了。心要放空,心只有佛號,這就應無所住了,就可以應學生發生的情況而生其心。
我跟這個同學講,你下一次就記住了,可能寫個十分鐘、二十分鐘就要趕快存一次了,你要用方法,不要再有這個情況發生了。再來,懊惱只會浪費你的時間精力,你要面對現實,現在是這個樣子,不要鬧情緒。而且說實在,你已經寫了一遍,重寫一定會快很多,不要陷在負面情緒裡面。我給其他的同學說,他雖然是問寫論文當機了,你們聽的時候不要說「我沒有當機」。他是面對一個突發的事情,你們也都可能會面對突發的事情。你要能安定心在當下去面對,要接受它,不能在那裡「我怎麼這麼倒霉」。人要能掌控自己的情緒才好,掌握情緒才能掌握未來。
我們很有福報,我們有孔子為榜樣,有佛陀為榜樣,有老和尚為榜樣,有很多古聖先賢都是我們的榜樣。我們真的善學,聽到他們的行誼、教誨,我們有放在心上,你遇到事的時候,那個教誨會浮起來,甚至於他的影像會浮起來。我們有同修都回憶在老和尚身邊做事情,有點著急,小跑步了,老和尚說「慢慢來、慢慢來」,有可能你在著急的時候老和尚那個影像浮起來,慢慢來。
我們有一個同學,剛好最近辦班,來的學員重感冒了,剛好跟他住同一間房,他照顧他。他咳嗽咳得很厲害,他就腦海裡浮現以前學過《德育課本.悌篇.庾袞侍疫》。庾袞他們那個村落瘟疫了,結果很多人都死了,他們得要避瘟疫了。他的哥哥已經感染,大家要走了,他說:「我不能走,我要留下來。」他覺得不忍心看哥哥這樣死去,後來留下來照顧,沒被感染,他哥哥也被他照顧健康起來。他說當時在照顧這個學長的時候,他就想到這個故事。我們常常讀讀這些德育故事,以他們為榜樣,往往可能在境界當中他們的影像就會浮出來了。當然最重要的能常常浮起老和尚的影像,我們是跟他老人家學的,他是怎麼做的。所以《老和尚的身教》這部書對我們是非常重要,我們看自己依止的老師怎麼把儒釋道的教誨真正用在他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當中的。
上一次我們談到「汎愛眾」當中,這一段應該是講到「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弟子規》當中跟言語的修養有關的句子有多少?超過四分之一,快要三分之一都有。孔門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言語很重要。諸位老師,這個禮拜,我們又過了一個禮拜,我們每次見面就是禮拜六,前面五天教學已經結束了,請問大家,這一個禮拜,這五天,有沒有在教學的現場你指導孩子言語的存心、言語的方式、言語的修養?五天不可能沒有出現這樣的機會點吧?可能大家帶的學生言語的修養都很好,沒有出現這些點。假如有的話,有沒有哪一位老師願意跟大家分享一下?大家又開始練禪定了,不能用錯地方。還是你們放下的功夫,事情過去就過去了,我沒有放在心上。你沒放在心上,該出來的時候會出來才是正常的。你假如過去的都過去,都想不起來,這叫健忘症。不能強人所難,隨時要守好自己的心,不能著在相上。「怎麼沒人舉手?」這叫著相,著相就會動情緒,所以不取於相。
我今天也跟這些年輕人說了,我說孔門有四科,他們都知道,以前都讀過《論語》的,他還能「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這都會背。我請問他們,你們曾經有花過五個小時來學講話的有沒有?沒有。我們背的東西有沒有領悟它、有沒有重視它,然後轉成行動?你看我們教書,言語很重要,我們有沒有深入學習?我們有深入才好護念學生言語的修養。
我們上次講到這一句,「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同學、好朋友,甚至是親人,有了過錯,我們應該有責任,五倫關係都是本分,應該盡一分道義勸他,不能姑息他,他可能那個壞習慣就愈來愈嚴重了。我們要了解,身體的病愈早治愈好治,行為、心理上的病、過錯愈早改愈好改,拖久了就不好改了。從朋友我們想到以友輔仁,這個朋友有輔助彼此道德的一個責任。「善相勸」,彼此的德都能有所提升,「德皆建」。有過失我們不規勸,我們就失了朋友之道,朋友有可能更墮落。
《論語》當中也有我們跟朋友勸諫要注意的點,比方「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朋友有過錯了,我們用這個,「忠告」在《論語講要》是提到,以是非觀念,什麼是是非的這些正確的觀念來勸告朋友。像老和尚說要扎三根,這三根就是是非正確的判斷。「善道」是以善道引導朋友,十善業道,還是大學之道、菩薩道。「不可」就是朋友不聽從。這不能攀緣強求,到時候適得其反。要隨緣,你一強求就不妙了,隨緣才能妙用,否則你太強求,對方惱羞成怒就不好了。「毋自辱焉」,那個「辱」就是你搞得不愉快,就造成朋友疏遠你,這就是辱,甚至於嚴重一點罵你了,這樣就不好了。
我們常常在講面對境界要清楚,我們眼前這些師生關係、五倫關係都是境緣,我們要清楚。像這裡分析到,朋友地位平等,平輩,只能說以善道引導朋友,不能說以善道教導朋友。你那個語氣有點要教他了,他可能聽了就很不舒服,不容易接受。所以我們面對上一輩,我們的父母、長者,這就要用感化;平輩,勸化,善導之;小我們一輩,教化。但這也不是死的,他小我一輩,可是他十五、六歲,你用教化的語氣對他,他嘴巴翹很高了,你繼續用這樣教化他,你用法就用執著了。他已經覺得我是大人了,這個時候你得順勢而為了,他雖然還不是很懂事,他自己要當大人,你就恆順眾生,先把他當大人看,這樣可能才比較好跟他溝通。
《論語》當中也有說:「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勸君上三次為限,你勸太多,惱羞成怒,有時候你生命有危險,甚至於你家人都有危險,這是在古代。朋友你勸得太頻繁,他不能接受,很厭煩,就可能疏遠你。所以都要掌握一個度,不能強求。勸人都要注意,比方說他對我的信任夠不夠,這都跟言語有關係。君子「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不夠信任你你就勸他,他感覺就是你是不是看我不順眼;信任夠了,你怎麼講他都覺得你為他好。所以講交情,交情淺深,話能講幾分都是有關係的。如果好友一時無法聽從,可以暫時停止規勸,留住這分友誼,等待適當的時機再來提醒。「親有過(這不只是父母親,東方這些智慧,一即一切,原理原則,我們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放諸四海都準),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態度都要很注意。「諫不入」,勸諫他不是很接受,不能硬勸,「悅復諫」,他高興的時候,那個時機點再來勸。
像在《老和尚的身教》當中有提到,二OOO年有一位空一法師,他受老和尚囑咐,他們當時候是在新加坡居士林習講,老和尚囑咐他習講《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主要的內容是講修學功夫不得力的原因。當時法師他就有疑惑了,為什麼在專弘專修淨宗的培訓班上要安排習講這樣一部看起來與淨宗關係不大的經典?他起了這樣的疑惑。他在習講過程中慢慢體悟到一點,老和尚平時從不批評學生,而是請出經典。一般是在講經的時候提醒,為什麼?大家都是成年人,二十歲到四十歲一般來講只能暗示,四十歲以後不能講了,這也屬於人情事理。當然我們有就近觀察過,真受教的學生,私底下真心請教,老和尚一定會指導的。但是對大眾一般原則就是用講經的方式來提醒,他善根夠了,他一聽反觀,對照自己,他就受用;不能接受的,也沒有得罪他。所以老和尚不願意得罪眾生也是慈悲,保留那一分緣分。
接受佛的教誡,因為這一部經談的是「不求他過失」,不見世間過,「亦不舉人罪」,你不要把人的過失給提起來了,規過於私室,所以「善相勸」時機裡面要私底下,揚善於公堂,規過於私室,「離粗語慳吝」,言語不能惡口、粗語,而且不能吝嗇,「當捨於懈怠」,修行人精進很重要,「遠離諸憒鬧」,鬥鬧場絕勿近,要護好自己的清淨心,「寂靜常知足」。讓大家在學習中自己對照反省,從內心深處一對照,生起慚愧心,進而改過遷善。才知道老和尚用心良苦,為什麼請這位法師練講講這個內容。
我們看老和尚晚年九十多歲也是,祭祖法會這樣重要的法會當中都會有專題的開示。比方「傳統文化老師應當具備的素質」,比方「善學佛法與傳統文化」,都能看到老人家把我們弟子的道業放心上,觀察到哪些問題,趕緊及時規勸我們。所以我也遇到同修,他說我以老和尚哪一年的這一部《無量壽經》為修學重點,其他的我不學。當然老人家在講一部《無量壽經》的時候,一定是把他一生所學透過這一部經和盤托出來,我們可以感覺到老人家的這分心,但是畢竟那是二十年前講的,往後老人家會不會觀察到我們弟子的一些情況,就好像請這位法師講這一部經,那就是老和尚的觀察。所以可以專攻老和尚曾經講過的一部經,但最好老和尚往後有一些專題的開示還是要聽,不然很可能我們後面出現的情況老和尚規勸我們、護念我們,我們都沒有重視到。這個供大家參考,這也是自己的觀察、體會。
我們再看下一段經文:「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前面提到的,和人有財物上的往來,錢財的取與應當分辨清楚,不可以含糊,你一含糊了,可能對方很在乎,可能就讓他生很大的煩惱。我們不惱害眾生,所以金錢還是清楚為好。財物給與他人應該慷慨多布施,取用別人的財物應當少取一些。「將加人」,有事託人做,或者有話要跟人家說,或者言行要加於對方了,有時候你一個動作,你也要注意對方的接受度,先問問自己是不是歡喜接受,如果這個言行加諸於自己,自己不喜歡,那就不要去加在別人身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這句「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容不容易?子貢有一天在老師面前講了一句話,「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就是現在這一句《弟子規》。結果孔子馬上抓住機會點,「賜也,非爾所及也」,你的修養還沒達到這個程度。舉另外一句《論語》就好了,「子貢方人」。那請問我們問問自己,人家在背後指指點點議論我們,我們舒不舒服?不舒服。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我也不私底下批評別人,那就不譏他過了,修養挺不簡單,子貢還沒做到。
就像脾氣,人家對我們發脾氣我們當然很難受,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從今天開始不對別人發脾氣了,我們能不能做到?把別人對我們我們很難受體會得深一點,然後覺得你看這麼難受,我們也不應該給人家太難受。所以我也聽過一些親戚朋友,比方說他曾經被人家瞧不起,他很難受,他以後發展起來,我絕對不瞧不起任何人。他人生的逆境、惡緣變成他一種力量,他轉煩惱為菩提,很可貴、很不簡單,不再瞧不起任何人。有時候自己經歷過印象深刻。
說到取與就想到歷史當中的榜樣,漢朝都有設五經博士,有一個五經博士叫甄宇。當時候皇上賜給所有的五經博士一隻羊,就安排了很多羊,讓這些五經博士挑。五經博士,《詩》《書》《禮》《易》《春秋》,那都是講義理的。他都五經博士了,學問那麼高了,結果看到羊怎麼樣?「那一隻太瘦了」,就開始挑了,僵持不下。甄宇一句話也沒說,走進羊群,把那隻最瘦的牽走了,結果接下來沒有人在那裡吵了。還有人提出來,「是不是拿來秤啊?」所以後來大家都沒有說話了,五經博士畢竟是明理的人,有人把對的行為做出來了,他慚愧心起來了。後來皇帝厲害了,知道這個事,封甄宇叫「瘦羊博士」,把他這個樣板樹立起來。我們古代這些君王真的是很會教化,「舉善而教不能」。這都可以運用在班級當中,「見人善,即思齊」,把他樹起來。
「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我們的學生他人生不可能都是順境善緣,他一定會面對逆境惡緣,這個就是教導他怎麼去面對逆境惡緣。我們要教學生,首先我們自己要用很正確的態度面對逆境惡緣,我們才能娓娓道來。我們假如不能很好的面對逆境惡緣,那老師的心情會不好。老師心情不好很難不爆發出來,一爆發出來學生鐵定受影響。
所以他人對我們有恩惠,欲報這個「欲」,那個心境就是把別人的恩德放心上,想著有機會我們就要去報那個恩,受人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懂報恩的人就愈來愈有福報,福田心耕,他懂得念恩,這是恩田;汎愛眾,他好好深入,他會仁愛慈悲別人,這是悲田;孝、悌、謹,對人、對事都很禮敬,這就是敬田。《弟子規》小朋友好好學,心行跟《弟子規》相應,這個孩子是個有福報的孩子。
「怨欲忘」,不小心跟人結了冤仇,假如是對方不對,那我們能夠包容、寬恕,不然你這個怨留在心上,你痛苦,他也痛苦。我們別幹那個自己痛苦、對方也痛苦的事情,大學之道在明明德,自愛,在親民是愛人。所以最傻的人就是把這些負能量放在心上。老和尚說的,最傻的人把這個垃圾都放在自己心上,污染自己純淨純善的心。這太冤枉了!而且真的是對方不對,我們能包容,那我們忍辱的功夫就提升了。而且《金剛經》說的,「為人輕賤」,你在學大乘佛法,受持讀誦此經,為人輕賤,先世罪業應墮惡道,我們過去生有造三惡道的因,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掉。所以老和尚面對這些逆境惡緣,幫我消業障。老和尚這都是依照大乘經《金剛經》在指導我們,這些法不容易遇到,我們能遇到,歡喜受持,這樣你面對逆境惡緣都覺得三惡道的業消掉了,沒有壞事了。「處逆境,隨惡緣,無瞋恚,業障盡消」,人就障礙愈來愈少,福慧愈來愈增長。
我剛好也遇到一個同學,他說:「我跟一個朋友,十年的朋友了,結果他有一天跟我講,說他這些年有時候有帶動同學排擠我。」這個同學一聽,「我把你當好朋友,你居然這樣待我」,然後就不想跟他交朋友,要跟他絕交了。他問我這個問題代表什麼?他心上怎麼樣?他現在還是擱著這件事情。所以說實在的,你原諒別人的時候那是解放了你自己,你自己才能解脫。自他不二,你記恨哪一個人,說你自己是很自在的,不大可能。但是我們去看那個煩惱的根源在哪?煩惱的根源真的是我執。為什麼很不高興?你怎麼可以這樣對我?「我」起作用了。假如我們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們的重點擺在對方,對方是什麼?他良心不安,他覺得以前自己這樣做錯了,所以他才說出來。同學說,他不跟我講我也不知道,他幹嘛跟我講?所以有時候我們在事情裡面是自我的感受、自己的角度,沒有辦法是從對方的角度。從自己的角度很容易起見思煩惱;從別人的角度你可能就擴寬心量,比較能夠慢慢養成感同身受的能力。
現在人活著不容易,你看現在憂鬱症的人愈來愈多。我們能體恤現在眾生整個成長的環境,我們希望別人不要因為我們有負面的情緒,我們希望都是給人家正能量。這也是我們對這個時代可以盡的一點力量,我們不能讓這個趨勢繼續發展下去,我們要扭轉乾坤。
當然假如這個怨是我們的錯,要趕緊去道歉,求人家的諒解。當然,怨欲忘這個欲就是趕快、盡早,放下、忘掉這個仇恨、怨恨。我們說到這裡,我們現在心上還有放哪個人的不愉快,別幹這種傻事,不要污染我們純淨純善的心。這是自愛,我們不懂自愛,我們不容易愛人。比方我們心上都擺怨恨的事情,跟你交情好的人就受你影響,是吧?比方說朋友一提「某某人太過分,氣死我了」,「對啊對啊」,在那裡開埋怨大會。假如你是怨欲忘,當人家在抱怨的時候,「別這樣別這樣,這樣會傷身體,反正他幫我們消業障,算了算了」,你不會推波助瀾。「報怨短,報恩長」,這種報怨的心愈短愈好,最好馬上就把念頭轉過去,「阿彌陀佛」,就轉了。「報恩長」,報答恩情的這個心意要長存不忘。
這一點老和尚給我們表演得是淋漓盡致,這都是處世的智慧。這是悟道法師談到他跟隨老和尚,從老和尚身上看到修忍辱的功夫。老和尚離開台中蓮社到台北來,因為老人家志願要學講經,後來遇到韓館長,館長就給他找地方、借地方。早年還沒有圖書館,悟道法師就已經在聽老和尚講經了,所以整個過程的困難悟道法師是很清楚的。甚至於老和尚有一次對著大眾講,因為確實是沒有錢租場地了,老和尚說:「各位同學,明天一定要來聽最後一堂課,因為我的房租付到明天,也只剩下明天中午的一個饅頭錢,後天要在哪裡生活、要在哪裡過日子我也不知道。」你看這是老和尚走過的路。館長的性格是道義,馬上就邀請老和尚到他們家住。當然老和尚這種情況都是請示李炳南老師,老師同意了他才做。這個過程悟道法師知道。
館長脾氣不好,但是老和尚只感她的恩,沒有記她的怨,心上完全沒有。館長對老和尚的不好從來不說,一句都沒有講,都念她的恩。悟道法師說:所有的法師講經都講忍辱,什麼叫忍辱?我們現在這個算不了什麼,因為韓館長有時候情緒控制不了是指著鼻子罵,老和尚在台上講,館長在下面指著鼻子罵。有時候脾氣上來控制不了,拉著老和尚的衣領,拉著要去跳樓。悟道法師說,這不是修行功夫高不可能的,有幾個法師受得了!悟道法師說,很多人看不懂離開了,離開了依止善知識的因緣就流失掉了。內行人看門道。
老和尚也有介紹人到李炳南老師那裡去學習,那麼好的善知識,但是也都離開了。所以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能夠真正看懂一個善知識、依止一個善知識,這種緣分都不簡單。而我們冷靜看看,現在因緣不容易,很不容易形成一個殊勝的緣,但是緣很容易就不具足了。因為緣要聚,比方說它有十個重要的因緣才能成,其中一個緣沒了就沒了,太不容易了!事非經過不知難,老和尚很清楚現在的緣太難了,到新加坡去老和尚說,只要有兩個人不同意,我就不能留在新加坡。我們這一路走過來,很殊勝的緣有時候很快就開始變化。
所以老和尚這個表演就是我們都記恩德,這種緣、這種情義才能走得長。假如你心上放怨了,那這個緣就開始變化了。《增廣賢文》:「相見易得好,久住難為人。」相見的時候親得不得了,相見恨晚,結果認識了七天、十天就記他的缺點,慢慢關係就不好了,可能就互相批評,團體的是非就起來了。只要不能恩欲報、怨欲忘,這個團體的流動率一定很高。你恩欲報,大家那種氛圍太有情義了,這能聚人;都是在挑毛病,人心裡覺得寒心,那就留不住人。人心的向背其實都在我們的心念形成的磁場,磁場是會感召的。我們是跟老和尚學的,要學到精髓。
財物在這個世間是資生的必需品,和人有財物上的往來,要清楚分明才不會產生誤會,破壞彼此的信用和情誼。包含在道場當中,你看老和尚都讚歎佛陀教育基金會,為什麼?帳目很清楚,每天都可以對帳。你建立這種財務的規範,取信於人。老和尚讚歎,為什麼?我們要懂得老和尚的用意,老和尚在指導我們,經營道場要往這個方向去努力。你不能老和尚在教導了,「我有我們的困難」什麼的,你就很多理由藉口,而且你會產生後面的流弊,可能人家對我們的信用會有影響。其實什麼事情都能做的,當然有客觀情況,慢慢往那個方向。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當然處世老和尚也是指導我們,學佛首先學吃虧,決定不佔人家便宜。老和尚開解這個「義」,不與不取,就是不佔人家的便宜,這是義。吃虧是福。取宜少,不計較,心量大,有後福。懂得吃虧、懂得讓,讓則有餘,爭則不足,讓我們的學生從小能建立這樣的處世態度。
「恩欲報,怨欲忘」,等於怨不要放在心上。這樣的鍛鍊,我們以前傳統社會是大家族,七八十人這是少的,多的一二百人住在一起,大家想一想,把怨放在心上,你說每天都要見面,這個家日子好不好過?不好過。鍛鍊以大局為重、以家庭為重、以和為貴,不容易放這個怨。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以父母之心為心,天下無不友愛的兄弟;以祖宗之心為心,天下無不和的族人。對,你能以大局、以父母祖先為心了,你就不會去計較這個怨。再延伸就到了團體,甚至到了國家,這個修養就展現出來。團體也是一個大家庭,我們小時候讀過的故事,廉頗跟藺相如,完璧歸趙。講到這個故事,我就覺得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一個字裡面有智慧,一個詞裡面有智慧,一個成語裡面有智慧,還都有典故,沒有歷史悠久,沒有這樣的文化積澱。剛好我去印尼分享課程,印尼三十年沒學華文,所以去講課的時候是要透過翻譯的。結果我要講「負荊請罪」,講了很長的時間,要介紹戰國。假如我們都有學中華文化,四個字就解決了,負荊請罪。
我們看到趙國藺相如出使秦國,他智勇雙全,完璧歸趙,完成這個外交任務,被趙王封為上卿,位置在廉頗的上面。廉頗出生入死,他覺得他的功勞更大,你這個就是只會耍耍嘴皮而已,居然在我上面,然後就處處刁難藺相如,藺相如處處讓著他。結果藺相如旁邊的人就看不下去,覺得藺相如太軟弱了。不過他身邊的人還挺可貴的,他有說出來。你有說出來才有溝通,沒有說出來,你有可能誤會了自己的領導。
就好像悟道法師會觀察,他知道老和尚在忍辱,不然比方說有人誤會老和尚懦弱,可能他就留不住了,他又沒有講出來,那就沒有及時溝通。溝通也是很重要,我感覺我們現在的人溝通訓練不夠。為什麼溝通訓練不夠?甚至於現在有一個詞叫「社恐」,要跟人家交往溝通好像有點壓力。其實溝通,我感覺跟社會大眾交往這些緣很廣,你從哪裡投出來的?從你跟父母的關係「啪」投影出來。所以你很不敢跟別人溝通,你可能跟父母溝通也有限。你會記人家的怨,有可能你也有記父母的怨,沒有放下。人際關係可能是一面鏡子,照回來我們跟父母的關係。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
我們曾經講過七個及時,不能死記硬背就七條,是要舉一反三,及時就是時機點要抓住。及時溝通,你沒有及時溝通造成誤會了,後面要再來講不好講。及時認錯,你錯了沒有認錯,別人看了就很難受;你馬上認錯,人家還覺得有修養。跟現在的人還要及時睡覺,現在都熬夜,熬夜最傷自己的正氣。補自己的正氣睡覺最好補,比吃東西還補。
結果他跟身邊的人說,現在趙國受到秦國的威脅,秦國為什麼不敢進犯?就是我們文臣、武臣團結(以他們兩個為代表),假如我們兩個衝突了,趙國就危險了。結果這個話傳到廉頗,廉頗馬上覺得很慚愧,負荊請罪。藺相如一看,藺相如都知道廉將軍對國家的貢獻,他心裡一定都是放這些東西的,趕快就過去把那個荊棘要解下來。這都是國家的大忠臣,不會因為私人的這些怨而忘了國家的大局。廉頗也很可貴,他都及時能夠認錯,兩個人就變成生死不渝的刎頸之交了。廉頗對藺相如惡意相向是好事還是壞事?好事,現在才有「負荊請罪」這個成語。藺相如用的是公心、用的是真心,逆境惡緣都轉成殊勝的表法。我們從此刻開始用真心,我們人生就沒有壞事了,這個日子過起來就有味道了。不只要品茶,還要品自己的人生。老和尚品過來了,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們也要慢慢品出這個味道來。
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