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龍師資培訓班 趙曉龍老師主講 (第一O一集) 2023/12/23 台南極樂寺 檔名:55-217-0101
尊敬的方師兄,各位長輩、各位老師、各位家長、各位同道,大家晚上吉祥。
今天因為我們成德師父身體有些情況,讓曉龍來上一節課,跟大家分享一下最近學習《五種遺規》的一些內容。這個內容等一下會請工作人員發PPT給大家,是我們《從政遺規》當中一篇很重要的文章,叫「薛文清公要語」。薛文清公不知道在座各位是否認得,當然在《德育故事》當中對於薛夫子的介紹,其中有一個德育故事,一會再跟大家分享,這個故事的名字叫「薛瑄復性」。
我們知道中國的文化無所不包。對於我們現在,比方說在北方過冬至,曉龍的家鄉零下二十四度,氣溫是非常的低,可以說嚴寒到了極點,當然後面還有大寒和小寒。在冬至這一天夜晚是最長的,這天過後開始慢慢的白天逐漸變長,夜晚慢慢縮短,這也是因為太陽在南北回歸線這樣的一個運行對天氣的一些影響。我們一般在冬至會紀念祖先,也是因為天氣非常寒冷,父母親對孩子的照顧可能就更特別的細緻和小心,所以在這一天我們祭祀,緬懷祖先的恩德。當然最重要的是我們要能夠遠思揚祖宗之德,能夠把祖宗之德發揚光大,是我們每一位華夏子孫應該盡的本分。
今天我們談這篇文章是我們薛姓的一位先祖,叫薛文清公。先生他字德溫,號敬軒,是河津人,就是現在的山西省河津縣人。薛先生是明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理學家,後來他官也做得很大,官到禮部侍郎。他往生以後從祀孔廟,也是在孔廟當中接受祭祀。薛先生是儒學世家(我們今天談到儒學,一般的講法儒學世家,我們用老和尚的說法,「學儒世家」),因為先生的爺爺是讀書人,在元末明初,爺爺不願意做官,所以在民間教學一生;薛文清公的父親薛貞先生當了三十多年的教諭,教諭這個官相信可能大家都比較熟了,就是在一個地方主管教育的,做了三十多年。薛先生他的出生給家裡帶來了很大的震動,因為他出生以後據說當地的黃河清澈了三天,家裡人特別高興這個孩子的到來,當時就有人說「聖人出,黃河清」。他也是從小非常的好樂經典,很喜歡讀書。在他六七歲,這些儒學的經典包括四書他已經掌握得十分熟練,到了十一二歲他就可以寫文章了。
薛先生對於中國儒家的經典、經史是非常的通達,但是他不喜歡考科第,對於考功名他不感興趣,一直到了三十歲他還是跟在父親身邊。可是這一年朝廷下了一個政策,就是如果你所在的地方(你身為教育官員)沒有人考中舉人,要被發配到邊地去。聽到這個政策以後薛先生就去考功名,所以他這個考功名是為了父親。結果他舉人考中第一名,這代表他讀書很厲害。隔年他就去考進士,進士第一榜,他就考中了進士。對於他來講,他出仕三十歲以後,這根本的原因是因為父親工作的因素,從這裡我們也能看得出來他是一位不慕名利、很有孝心的讀書人。
薛先生一生為官幾十年,從來沒有判過錯的案子,而且他也保護了很多的百姓。薛公他自己修行,包括教學生、帶他的下屬,都是以復性為宗旨,就是恢復我們的性德,他特別強調這個部分。這裡我們一起溫習一個德育故事「薛瑄復性」,以這個故事我們拉開接下來「薛文清公要語」的帷幕。
薛先生從小的家教,包括他自身的天分,他是非常的善良、非常好學。他成人以後,他所有的一言一動成為當時候人們的榜樣。後來他為官了,在朝野當中,很多時候別人不敢做的事,他願意去為老百姓說話。
有一次薛公,因為在江蘇一帶當時候荒年,歲荒,老百姓家裡沒糧吃,所以很多窮人就去富人家裡借糧食。可是這些富人他們為富不仁,就把糧價炒作得很高,把這個價格抬高,而且不給窮人借,眼睜睜的有很多人餓死。這個時候窮人就發動了,太氣憤了,就去搶富人家裡的糧食,導致燒毀了很多富人的民居。這個事情有五百多戶人參與,所以當時這個事震動了朝野,皇帝就派少保王文下來查這個事情。這麼多人,都是老百姓,我們知道法不責眾,但是王文到了地方以後就抄了五百多戶人的家,然後抓了兩百多個人。這兩百多個人定什麼罪?謀反的罪名。都把他們押到哪裡?當時的京城,準備去殺頭了,在北京。面臨這個情況,這些朝廷當中的官員都覺得這裡面一定有冤情,怎麼這麼多人一下要處死?可是誰也不敢講話,這個時候只有薛瑄先生寫了一個奏章,為這兩百多人鳴冤。當時王文聽到以後就說薛瑄太倔強了。薛瑄聽到以後,他說我為老百姓能夠伸冤,縱使我死了,在所不惜。後邊朝廷重新審這個案子,發現大部分人都是冤枉的,只處罰了三四個人。這個事情過後,這些老百姓兩百多人回到家,家庭團圓。薛夫子也是在他為官的過程當中,這個地方,這段事情被載入史冊。
我們從這裡也能感受得到忠臣出於孝子之門,真正當好官員,愛民如子。我們《村學究語》當中有講到「待子弟如己生」。當老師,在《村學究語》當中也有講到為人師「譬如牧民之官」,就像當官員一樣,要管理老百姓,「固當以愛民為心」,以愛民為第一要務。所以愛學生、愛老百姓,那都是當老師、當官員的一個存心。
今天跟大家分享這個內容,我們重點是放在我們當老師如何給學生做好榜樣,作之君。「薛文清公要語」當中主要提及的都是為政當中的一些心態,但是這對於我們學校管理、班級管理,對於我們自我修身也都滿重要的。課件大家可以做參考,因為時間有限,我們不可能整篇來跟大家分享,今天就其中的一些內容,我們簡略的跟大家做個報告,有不妥的地方還請各位仁者能多多批評指正。
薛文清公我們剛剛簡單的介紹了一下。在這篇文章前邊,「薛文清公要語」,這個「要」是重要的,他把這些重要的話提煉出來了。陳弘謀先生有一個按語,說「弘謀按先生以理學鉅儒」,就是在明朝,薛公他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大儒,一代名臣。在他從政當中曾經得罪了司禮監,當時是太監最大的官,叫王振。為什麼得罪?因為薛瑄薛公當官以後當大理寺少卿,主管法律的,非常高的官員,王振他結黨營私,想拉攏薛公,派人送禮物他不收,派人請他來吃飯他也拒絕。後來見面,大眾見到王振,因為他當時被稱為內相,就等於宮廷內部他權力最大,侍奉皇帝皇族的,所以一般人都不敢得罪他,都給他行拜禮,只有薛公見到他行的是揖禮。旁邊人就有人勸他,你怎麼不給他行禮拜?他說,我受的是皇帝的任命,朝廷的官職,我的官階不能給他下拜的。最後王振一看,王振見到薛公主動給他下拜,但是薛公依然是用揖禮對待。這樣的情況就得罪了王振,所以王振就懷恨在心,後面就誣陷薛公受賄,後來他就被捕下獄,定了死罪。
薛公有三個兒子,這三個兒子他們也是孝子、也是忠臣,找到政府,說我們三個,我老大可以代父親死,老二、老三我們可以去充軍,看看能不能把父親放出來。因為王振就是要置薛公於死地,他不同意。結果在要執行死刑的前一天,王振在家裡聽到有人在哭,在他的廚房那個地方哭泣,他過去一看是他家裡的一個老傭人。他就很好奇,他說,你為什麼哭得這麼難過?結果這個老人家繼續哭。後來他就繼續問,這個老人家就說,明天薛公要被處死了,他是一個好人,是一個好官,他不應該受這樣的刑罰,說完又繼續哭。當下王振也有人之初性本善,他看到這個情景也被感動了,後來就把薛先生給放出來了,但是被免官了。他回家七年,被貶為平民,當然後面的皇帝又起用他,這是後話。
由此可以看得到薛先生的德行,在當時,不僅是朝野,甚至是在民間,都有非常大的影響力,所以為一代名臣。他這個名是實至名歸,不是只有一些頭銜,是他真正的德行,名符其實。
「茲編所錄,皆從躬行實踐,生平閱歷而出」,所有「薛文清公要語」當中都是薛公一輩子實踐的,這不是理論,都是他當官當中一些真實的體悟。「故言之平正無疵」,講得都非常的中正,沒有問題,「而親切有味若此」,很有人情味,講得都很實在,讓人很好理解。「人能悉心體究,嚴義利之辨」,如果我們能夠用心來體會的話,在義利之辨能夠分辨得很清楚,當為則為,該放下的還是要放下,「觀物我之源」,天地生養萬物,都是天為父、地為母,大家是一體。「則心地日就光明」,我們的心光愈來愈亮,「規模日就宏遠」,一個人的見識,他的看法、思惟事情的深遠度就愈來愈大、愈來愈深遠。「孰謂儒術迂疏而寡效耶」,誰說我們儒家的這些教誨沒有用?可能當時候有一些對儒的教學效果也是有一些看法。
這個按語我們就先介紹到這裡,接下來我們就進入「薛文清公要語」的正文。我們看一下,黑紅的顏色是為了方便大家看,不一定是紅色就是重點,為了色彩能夠讓大家舒服一點。
我們看第一句,「吾居察院中」,察院就是監察御史,因為薛公後來當到監察御史,當了很長時間,對官員的監察。「每念韋蘇州」,韋蘇州就是韋應物先生,「自慚居處崇,未睹斯民康」,這是一首詩當中的兩句,很慚愧,「居處崇」就是居在高位,當官了,未睹斯民康,就是沒有看到老百姓的小康生活、幸福安康的生活。我們今天從事教育工作,像曉龍就會體會到自慚居老師的位置,自己還很不夠格,但是小朋友叫老師了。未睹斯民康,跟我們有緣的孩子到底有沒有真正的身心健康?有的時候問一問自己,真的是非常的慚愧。看了這樣的句子,「惕然有警於心」,那自己就非常的警醒。所以我們師父老人家他一生致力於正名佛教教育,恢復倫理道德因果教育,恢復這些普世教育,也是希望宗教能夠團結,把各自的經典能夠講清楚、講明白。所以面臨當今時代的這樣的一個局勢,特別是現在青少年的抑鬱症、心理疾病還是滿多的,可能我們看似白白胖胖,穿的衣服都很好,吃得也很好的孩子,可能他也不一定真正的內心健康。所以做這個工作能夠有一種警覺性,能夠砥礪自己效法老人家一生講經教學,六十二年不中斷。
我們看第二句,「孔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這是《論語》上的話,夫子說不擔憂沒有位置,擔憂的是怎麼樣能夠立定腳跟,把自己人生該盡的本分能夠紮紮實實的盡好。所以不患沒有任務,患我們有沒有準備好,我們在執行任務過程當中會不會倒掉,這也是代表要有扎根、要有功夫。「惟親歷者知其味」,在當官當中,有這樣的一個行政的經驗,對其中的意味就非常的清楚。「余忝清要,日夜思念」,忝就是很慚愧,清要是重要的官員,天天在思考,「於職事萬無一盡」,自己的本分非常多,可能有一萬條,這是個代表,一個都沒有做好,「況敢恣肆於禮法之外乎」,本分都沒盡好,怎麼會做違法越禮之事?
這個地方我們也想到唐翼修《父師善誘法》,講到老師、講到父兄對孩子的培養職責很重,所以都要「耳無停聽,目無停視」,隨時在觀照孩子一些情況,進而能夠去引導。所以敦倫盡分也是在這個地方要很小心的面對。當然我們在學校,我們愈是認真負責,可能學生、孩子心中的印象是某某老師非常有責任心。比方說我們教這一科,語文、數學、化學、物理,這是我們當下的本分,這些知識點孩子吸收的狀態,包括孩子學習的狀態,他作業寫上來了,答案對了,可能那個字比較潦草,或者有些通過孩子的字跡、他做題的狀態,可能找孩子聊一聊,是不是有什麼心事、有什麼情況。當班導師、當班主任,每一天孩子來了,一進校門、一進班級,每一個孩子都要看一看他身心的狀態;要放學了,這一天下來可能上了很多科課,體育課、生物課、自然課等等,他又接觸不同的老師,他在這個過程當中臉上有沒有沒信心,或者有沒有一些情緒,觀察到了,可能我們找孩子過來聊幾句,就可以幫他解掉這個心結,他可以很輕鬆的回家去。
所以前幾天還遇到一位媽媽,她跟我講,這個孩子被學校處罰了,處罰得非常重。孩子回來以後他就一直哭,邊哭邊跟媽媽講:「怎麼處罰我處罰得這麼重?」很重的處罰下去了,孩子都不知道為什麼,從我們當老師的角度,可能要去體會一下。我們《村學究語》當中有講到,帶班不能「優柔不振,自失威嚴」,所以要有規矩,「法立而後知恩」,法立,要立規矩。所以先嚴後寬,人念其惠;先寬後嚴,人念其酷。沒有把規矩立起來,太寬鬆了,後面一看不行要嚴,可能孩子心中就會生怨了,學生就會生怨。如果先嚴,先醜話說在前邊,約法三章,如果後面有犯了,我們會依法、依班規來處理,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法治在社會上它是輔助的,主要還是靠我們的身教、言教、境教來啟發孩子的善根,但是沒有規矩就不成章法,所以它是相輔的。
法立而後知恩,我們中國的法律刑期無刑,立法的根本目的是什麼?為了讓老百姓不要去犯法。我們建立班規也不是為了懲罰孩子,夏楚二物,收其威也,對比較桀驁不馴的孩子要有些約束力。所以孩子被嚴重處罰了,回到家他都不知道為什麼這麼嚴重的處罰落在他頭上,這個就有點不妥當了。面對這種情況家長也不要太鬱悶,這個時候可以主動去找老師溝通,主動去了解一些情況。所以小學一二年級孩子還很懵,我們說童蒙養正,童蒙,需要給他開竅,他很懵懂,所以很多事情還是要慢慢的隨事講說、隨緣開導。所以《弟子規》是特別好用的教材,發蒙便講。這些該守的規矩、該有的禮貌如果我們孩子失去了,可能有的時候也會給他的人際關係造成一定的影響。當然如果有些行為老師已經說了不可以,我們還是依舊故我,這可能也會比較讓老師操心,老師會比較辛苦。所以當家長的有這樣的情況,也不要緊張、不要糾結,還是要主動的去找老師溝通。
小朋友他在家庭當中有父兄護念,到了學校有班導師、這麼多老師照顧,他每一天身心要有成長,他要有收穫,他才喜歡去學校,不然的話到了學校就是做題,然後常常被批評、常常被比較,可能會被家長跟別的孩子比,會被老師跟別班同學比,在比較之下成長的孩子,他內心的壓力會特別特別的大。每一個孩子都是世界的唯一,我們能夠看到這些孩子的本性本善,他有一些習氣毛病,要用無限的愛心、無限的耐心、無盡的細心,現在真的感覺細心非常重要。
所以我們通過觀察孩子的眼神、表情,能夠去了解他內心的世界,甚至他走路的樣子、做操的樣子,他有一些狀態,可能都能夠觀察出來,我們這樣就能夠有比較多的機會去幫到跟我們有緣的孩子。做孩子一生的貴人,相信大家也不是說做一時半會,我們是要做一輩子是吧?甚至可能我們這輩子做圓滿了,我們回歸安養了,再來的時候還繼續做,因為這也是有一些天命,所以天命難違。老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特別孩子很小,有的時候他們犯錯了也是非常的無助,所以我們能夠多點耐心、多給孩子一些鼓勵,相信留在他們心中的就是很好的榜樣,是溫暖、是愛。這也是他最好的學習的動力,也許他們就是因為遇到我們某某老師,就覺得老師太偉大了,長大一定要當老師。所以孩子的志向也是跟他童年接觸的人事物有關係的。
我們看再下一句為官,「為官最宜安重。下所瞻仰,一發言不當,殊愧之」。當領導的,作之君,當然我們在家庭當中也是這樣,當父母的、當老師的、當官員的,最應該怎麼樣?安重,安是安定,重是穩重。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穩重很重要。所以內心常常安定,怎麼才能內心安定?要安在真理當中,這樣才能夠安定,所以對於經教的薰習要很純熟。最近曉龍在跟一些家長我們溫習一條龍課程,從第一集開始,現在溫到第十五集了,感覺再學一遍又有不一樣的感覺,我們把其中一些比較重要的部分都有給它提煉出來,半個小時,大家聽完以後再來分享。所以這個過程當中,確實感受到我們師長老人家晚年一直強調要辦一條龍教育,這樣才能夠出真正的人才,成德老師接了這個接力棒,弟子願意承擔,也是不遺餘力的在帶領我們如何把孩子一生的貴人能夠做好,也是苦口婆心的在跟我們提點、指導。所以在這些內容當中,都是依止師父上人寶貴的指導,加上老師教學的這些心得和經驗,言辭都是非常的安定、誠懇,非常的有攝受力,確實溫故知新可以為師矣。
為官者萬民所望,為師者,如果我們是校長,我們大陸在河南比較大一點的小學,五六千個孩子,校長在台上,下面五六千人,一段講話,校長的舉止威儀那就把種子播下去了,所以真的是積功累德的大好事。這些心態當中,包括下所瞻仰,一發言不當,遣詞用句跟孩子在一起都要很小心、要很用心的來拿捏,因為孩子是白紙,他們都在跟著學,如果言語,在《村學究語》當中講到,比方說言語比較粗俗,這就把孩子帶偏了。所以言語要檢點言語,劉鴻典先生也有強調這個部分。一發言不當,有時候愛開玩笑,覺得挺輕鬆、活躍氣氛的,但這個玩笑一開出去了,可能傷到別人的自尊了。當然,幽默是拿自己幽默了。開玩笑,學生可能也會學到;叫綽號,叫某某老師,也是沒有說那種不好的綽號了,但是這樣孩子也會學。所以一發言不當,自己有警覺性能發現,殊愧之,這個時候就很慚愧了,因為已經造成一些不好的影響。
所以君以身作則,我們《論語》有講到跟言語有關的,君子九思,言思忠。我們複習一下君子九思,第一個眼睛,視思明;然後聽,耳朵,聽思聰;言思忠;色思溫,表情要溫和。薛公當官的時候,他對於一般的老百姓、最底層的,他都是非常恭敬,而且他以什麼來要求自己?「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不對老百姓有任何的輕慢。我們面對學生、面對孩子也不能有輕慢,我們要恭敬他們的性德。所以微笑露一點,「現代生活十則」。當然該嚴肅的時候也要嚴肅,看情況。常常讓孩子、讓學生、讓下屬有如沐春風的感覺,這個團隊的氣氛就不一樣。當然這個重點不是用笑容去諂媚,還是發自內心的,看到孩子來了,今天又可以護念中華民族萬姓先祖的後代了。我們做三時繫念都在那裡拜祖宗,祖宗的後代來到面前,太好了,太開心了,今天我們又可以積功累德了。當然我們有這樣的心態,也一定會得到祖宗的加持。在這個時代誘惑很多,干擾也不少,可是我們有這分護念下一代的真心,佛菩薩的加持相信也一定會很強,相信大家也都滿有體會的。如果您有體會覺得一定要講出來,您可以舉手,可以跟大家來分享。現在有嗎?沒關係,凡事都要因緣聚合,絲毫勉強不得,我們順其自然就好了。
剛剛講到色思溫,表情溫和;貌思恭,我們穿著、頭髮,包括眼鏡等等等等,清潔度、整潔度,那種比較大方度,這都是給孩子一個榜樣的影響,所以貌思恭;然後言思忠,講話不偏,講誠實語;事思敬,面對事情都能夠很恭敬的來面對,其實那都有一種無形的磁場;疑思問,及時請教,我們雖然是四十幾歲了,甚至更年長,也有一些東西我們不懂,有時候我也會跟學生請教,這個東西怎麼弄?學生把我教會了,「謝謝謝謝」,他們也挺開心,疑思問,這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點;再來,忿思難,發脾氣會導致一些嚴重的可能是災難,輕一點的人際關係破壞了,身體可能也受傷了,可能辦事情就比較難、比較有阻礙;再來,見得思義。君子九思,這也是《論語》當中孔老夫子提醒我們這九個方面要去觀照的。如果結合在一起,能夠上面九思有做了,安重應該就是這樣的一個樣貌、這樣的一個情況,這就可以給孩子、給學生做最好的榜樣。
我們看下面一條,「二十年」,有《佩玉篇》當中,或者有其他版本前面加一個「余」字,「余二十年治一怒字,尚未消磨得盡,以是知克己最難」。剛才陳弘謀先生有講到,薛公這篇文章他是皆從躬行實踐、生平閱歷而出。薛公他世壽七十六歲,你看他二十年的時間在克服這個怒字,我們可以體會一下,他真的在修身上非常的下功夫。當官也最忌諱發脾氣,情緒一來,有些事情就不容易處理得穩妥。改一個字改了二十年,我們學生或者孩子看到我們脾氣愈來愈好,相信他們也會愈來愈開心,可能愈來愈有信心。當然如果脾氣愈來愈差,可能有的時候我們也要適當的調息一下,可能太累了,孩子太多了,狀況太多了。當然也有可能饅頭吃得比較少,所以平時一有空趕快要吃饅頭。這個饅頭挺好的,不會增胖,不會增加脂肪,而是增加三昧定功。也不用那麼麻煩還要去買、還要去弄,只要我們肯提得起來。多吃饅頭,這個定功會愈來愈高。
在帶班當中歷事練心,練我們靜中有十分功夫,在家裡做完早課去上班了,覺得今天狀態不錯,可能考驗會來,靜中有十分功夫,動中有一分;動中有十分,我們在這個動態當中觀照自己的耐心、愛心、細心、敏銳度、定力,這個功夫就上去了,夢中才有一分;夢中有十分,臨終只有一分。
我們每一天帶班教學都是練兵場,不是今天又要去面對了,心態不一樣確實……當然大家肯定不會,曉龍有的時候在教學過程當中,遇到比較難的也會有畏難的情況出現,所以也是非常的感謝蔡老師一路以來的鼓勵和包容。當然也是因為自己沒有什麼學歷,當時在廬江的時候,曉龍在我們中心子弟小學帶男孩子,當班主任,教語文、教書法、教篆刻,有些時候真的也覺得這個因果太重,這些孩子我們教不好,自己又是學理科出身的,感覺常常會打退堂鼓。
有一次我們要申辦正規的學校,教育局要求要有資質,教師資格證,在大陸是這麼叫,應該在台灣叫教資,是吧?反正就是類似的證書,當時自己就打退堂鼓了。剛好有一天老師去了,我們在下面一個村裡,馬槽村淨居院,就趕快跟老師請教,說自己幹得有點沒信心了。老師就問,為什麼會這樣?我說我也沒有文憑、沒有學歷。停了幾秒鐘,老師看看我,老師就很輕的問了一句,「那你有沒有愛心?」當時老師這一句問話也是給自己灰暗的內心好像放了一點光,對啊,愛心最重要,怎麼又被資質給框住了?即使我們真的是不被允許,我還可以做別的事,在學校裡掃地也可以安心陪伴孩子成長,也不一定一定要著那個相。當時自己就太著相了,當然自己也是從小信心不足。信心不足是我最大的一個問題,這也是這麼多年一直在突破,現在感覺也是突破得不夠。
薛公他出生在書香世家,祖父、父親都是教書為生的,他自己從小蒙學的功底非常紮實,經史的基礎非常的紮實。當時明朝社會相對單純純樸得太多了,但是你看他克服這個怒字,一個代表他非常的細膩,他不放過自己絲毫的習氣。後面講到「尚未消磨得盡」,要把它全部格掉,還有,「以是知克己最難」。這個地方真正用過功夫去改過的,確實知道改過不容易。當我們有這樣的一個體會,面對一些習氣比較重的,或者家庭狀況比較不穩定的、不好的孩子、學生,可能就更要拿出耐心,因為這個因緣變化會很無常。
我們之前就有聽到一個孩子,他在學校讀書,班導師對他非常的信任,就教他,他學得非常認真,後面成績都一直很好。結果有一次另外一個班,那個班就是想把這個學生要過去,這個學生說我不去,因為某某老師對我很好,所以我不願意離開這個班,他就繼續在這個班。有一次,這個老師可能是一不小心有批評這個孩子,結果這個話就傳到這個孩子耳朵裡。他最信任的老師,他為了跟著這個老師都沒有調到別的班去,結果這個老師批評他了,他一下子信心被擊垮,從此以後就一蹶不振。當然這有一個前提,這個孩子原生態家庭是有些狀況。
所以面對我們面前的學生或孩子,也不知道跟我們過去是什麼緣分,我們這些話語當中,或者我們建立的信任也要好好的去保護。老百姓對官員也是這樣,如果為政者貪贓枉法,或者說一套做一套,可能對百姓信心的打擊也很大。我們很多有接觸過成德老師,可能有這樣的體會,曉龍是其中的一分子,每一次自己沒有信心的時候,老師都會投以非常信任的目光,然後常常會說這些軟慰語來鼓勵。當然有的時候也會敲一下,有一次幫老師數東西,數數數數完了,記住那麼一個數字,突然又覺得記對了嗎?又想是不是數錯了?又重數一遍,結果哎呀,沒數錯,老師看著我說,你最大的問題就是沒信心。這個時代是信心危機的時代,我們面對一些孩子,觀察到他信心不足,能夠給他適當的鼓勵。可能就是這樣的一句鼓勵、一個態度,會讓他一生非常的受用。
我們當老師能夠在對治自己的習氣、情緒管理上多下功夫,愈下功夫,我們的內心世界會愈輕安,智慧會愈透得出來。很多我們在工作當中消耗的,可能都是在這些思惟或者妄念,或者有一些情緒,對於我們自身的保健、身心的保健也是非常重要,所以大家多吃饅頭、多吃饅頭。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這段比較長,曉龍給大家讀一下,我們從「人之子孫」這裡,大家也可以讀一讀。這段有跟因果有關係,跟我們對宇宙人生的真相能夠看得透徹,這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些指導。「人之子孫,富貴貧賤,莫不各有一定之命。世之人不明諸此,往往於仕宦中,昧冒禮法,取不義之財,欲為子孫計。殊不知子孫誠有富貴之命,今雖無立錐之地以遺之,他日之富貴將自至。使其無富貴之命,雖積金如山,亦將蕩然不能保矣。況不義而入者,又有悖出之禍乎。」
在官場能夠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確實需要有足夠的道德基礎,要有做人的根基。很多貪贓枉法,可能心緣他所緣的也不一定是自己,比方說這裡講到「人之子孫」,想到子孫要多一點物質享受,多給家裡人創造一些,生活更豐富。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命,所以「富貴貧賤,莫不各有一定之命」,大家都有一定的定命。好像有一個歌叫「愛拼才會贏」,裡面「好命」,我們初中聽,「歹命」,當時有點聽不懂,但是感覺這個歌還是有一定的力量。到底是什麼命?這是有定命的。
「世之人不明諸此」,大多數人不明白這個道理,「往往於仕宦中」,我們在教書行業也是領國家的薪水,好像台灣、大陸現在對老師的待遇也都滿高的,這個有收入了,「昧冒禮法,取不義之財」,違禮越法的,現在可能有些地方會給老師行賄、送禮物,甚至送房子,這些學生家長一起買房子送給老師,之前聽到也是有點被嚇到了。當老師拿國家的薪水,學生家長賺錢不容易,收了這樣的錢,不義之財,「欲為子孫計」,想著留給孩子。這樣的情況就有點冤枉了,「殊不知子孫誠有富貴之命」,子孫都有富貴的命,「今雖無立錐之地」,現在他可能很窮,他日富貴將自至,到他發達的時候自然就來了。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真的我們明白了真理,多積德行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中國歷史上循吏第一孫叔敖先生,他一生為楚國盡到全力,不僅把俸祿都捐出去了,家產都賣掉,幫助國家修水利設施,所以孫叔敖還是一位水利專家。他過世之後兒子窮到要上山去打柴,他自己下葬的錢也都是朋友湊的。當到楚國的令尹,死後沒有錢下葬。後來他的一位同事看到他孩子那個情況,就穿了他生前的衣服去上朝,也是很有智慧。楚王一看,以為孫叔敖復活了,定睛一看不是,「你今天怎麼穿成這樣?」後來這個大臣就說:「大王,我以為您已經把孫叔敖忘記了,原來您還記得他,可是這個功臣為國家立這麼大的功,他兒子竟然在砍柴。」楚王一聽被觸動了,趕快給他封地,不要再砍柴,把孫叔敖兒子找來,就給他找了好幾塊地。
君命難違,以前叫君父,君命難違,孫叔敖他對楚國立了很大的功勞,孩子砍柴當樵夫,楚王賜給他地,好幾塊,這個孩子,君所賜,他就選了一塊。大家猜猜看,這個地有好的、有不好的,這個孩子會選哪一塊?選不好的是吧?你們都是教育界的內行,大家說對了,選了那塊最不好的。為什麼?因為父親在世的時候跟孩子講:「我過世之後楚王一定會封賞你,你面對封賞,你要要那塊沒人要的地,最差的一塊地。」史書記載那塊地常常有一些瘴氣、有一些鬼神,所以很多人不願意到那裡去住,只有孫叔敖的孩子他去了。過了很多年以後,曾經被封賞的這些大臣家道都衰落了,孫叔敖的家道還在,延綿不絕。在座不知道有沒有孫先生的後代,如果有的話,我們應該非常感謝孫姓的祖先給我們做了這麼好的榜樣。
兒孫自有兒孫福,他現在雖然沒有立錐之地,到他福報現前,因緣具足,富貴會自至。于公治獄,于定國的父親管刑獄,大修駟馬之門,把家裡的大門修得很大。為什麼?因為他從來沒辦過錯案,一對照因果,子孫後代會非常的發達,官會做到很大。
我們蔡老師的祖輩蔡梁村先生,他當到禮部尚書,當帝師,教育部長,清朝乾隆皇帝的帝師。當時有人就勸他,你要置一點地,給子孫後代留一些,他就講了這沒有必要,我不置地才是真正的為子孫後代置地。所以心地寶藏的福報是無窮的,看眼前一點利益,那個太有限了。而且如果做錯了榜樣,違犯了禮法,這當中都有因果、都有報應。確實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積善之家也必有餘慶。
雖積金如山,如果他沒有富貴之命,「使其無富貴之命,雖積金如山,亦將蕩然不能保矣」,也保不住了。「況不義而入者,又有悖出之禍」,這是《大學》講的,「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在這篇文章當中,這個部分也是對於錢財、對於富貴的真相有點出來了。亦悖之禍,當我們聽到收學生的禮也是覺得心裡很難過,老師的形象就在這個過程當中無形的受到影響。當然我們看到、聽到這些情況,也是要激勵自己不為名、不為利,甘心一輩子做小學老師。老人家辦漢學院的一個設想,從小這一個老師帶這班孩子,一直帶到大學,對他小的時候情況,對孩子整個全部都了解,一帶上去十六年、二十年、十八年,真的師生親如父子。而且都按照老人家的理念,按照我們《五種遺規》的教導來教孩子,這個孩子就成材了。我們教出來一個就夠本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我們《百家姓》,五百零四個姓,當然展開來兩萬多個姓,都是伏羲氏、神農氏,黃帝、炎帝、文武周公的後代,這是一個大家族,我們齊心合力為了把家族的子弟照顧好。有一次也聽蔡老師出家前講過,老師說他有發願照顧所有姓氏的後代。今天蔡老師給我們上課,帶領我們學習師父老人家教誨,這也不是偶然的。發菩提心,菩提心是諸善中王,我們每一個人都本有,只要我們能夠像省庵大師在《勸發菩提心文》當中講的,「頓忘鄙陋,忽發大心」。鄙陋是眼前的一個情況,但實質上我們都有明德,都有萬德萬能。發出這個大心以後,祖師也講到發菩提心是真出家,抓到這個實質了,我們在這個時代大家同台演戲,把一條龍教育的戲給它唱好。龍頭應該是在漢學院,我們可能各地都有不同形式的小龍。
提起自己的名字也是很慚愧,法師每一次說你叫趙曉龍,所以你要造個一條龍,現在真的是半條還沒造出來。但是線上,我們現在大概每一天蒙學經典的講解,包括《群書治要》的講解,從禮拜一到禮拜日都有了,書法課、音樂課、歷史課,有《千字文》、《三字經》、《常禮舉要》。這也是拜網路所賜,不然的話我也在大陸跑了很多學校,見了很多辦學校很有經驗的前輩,也有請教這些隱者,現在感覺真的挺不容易的。線下沒辦法,還得辦,那就辦線上的。線上也就這麼多時間,但是我們也是能夠體會得到,寧為成功找方法,不為失敗找藉口。這也是老師二OO三年到海口常常提的一句話,現在我們很多海口的老同仁、老教師都還記得當年的情境。我們不為失敗找藉口,這個時代因為難,我們更要齊心協力的去做。實在沒有有形的,無形的我們在家庭當中,也有好幾個孩子,也是接龍,小的大的我們都一直用師父的理念,用我們經典的教育、德行教育把他栽培上來。
剛剛我們有提到,真正為子孫後代想,還是要積功累德,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要相信因果,不能有僥倖心理。
我們再看接下來一句:「余每夜就枕,必思一日所行之事。所行合理,則恬然安寢。」薛公每一天睡覺前,他會把自己一天所作所為想一遍,如果做得合理,就很安然入睡。「或有不合,即展轉不能寐」,如果有不合理的地方就睡不著。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驗,白天教學或者工作有些疏漏,自己也沒有注意,躺在那裡怎麼睡都睡不著,起來看一看工作筆記,看一看、想一想有沒有什麼重要的事情漏掉了,有些事情一處理好了,再躺上去一下就睡著了,這也是可能冥冥當中有提醒。或者我們確實看到古人他們都有這樣的一個操守,都有這樣的一個慎獨的功夫,沒有在公家單位有監督,只是面對衾影,面對被子和自己的影子,那是自己的良心事了。所以或有不合即輾轉不能寐,「思有以更其失」,想辦法怎麼改變。「又慮始勤終怠也,因筆錄以自警」,又害怕這樣的狀態不能保持,所以這些重要的提醒把它錄下來,這也是讀書人的座右銘,或者我們的這些警句提醒自己。就像商湯,他是聖王,臉盆上都有刻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我們當老師,我們每天接觸很多學生,也不知道說多少話,這個言語當中、心態當中、跟學生應對當中,還有沒有哪些會讓孩子不舒服,或者當時觀照到了趕快調整,後面了解到了,甚至要找孩子去跟他道歉,也是以心換心。因為小朋友他很小,他這些心靈的成長、思想、身體都不成熟,他有一些罣礙或者有一些不愉快的情緒放在心上,這對他的氣血、對他身體都有一些影響。面對這個時代,二十一世紀抑鬱症的情況,當然抑鬱症的根本還是想自己多,可是我們從另一個角度,我們當父母和老師是孩子的增上緣,我們如何盡量不給他們帶來負面的影響、情緒;再來我們如何盡力能夠幫他們去化解這些負面的情緒,甚至讓他們學會一種樂觀的看待事情的心態。我們在上學求學成長過程當中,你看有的時候也面臨考試失利或者一些情況,老師的一句話、一段開導,那個也是我們的救命稻草,吞下去了瞬間就覺得沒啥事了。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這個解惑對於我們日常的教學也是非常重要。有的時候小朋友問問題,真的突然一問出來,自己有的時候還不知道該咋回答,所以學到用時方恨少。這裡也跟大家請教一下,那天有位小朋友問我一個問題,他說他班上有一個同學講話不夠自覺,所以常常在課堂上講話,可是老師提問他都能答得上來,考試也還可以。這個同學跟他很要好,他說他想勸這個同學不要這樣,結果媽媽就跟他講:「你不要勸,改變因果了,那是他的因果。」他就問我:「老師,我要不要勸我這個同學?」各位前輩、各位同道,如果是您,媽媽是這樣講的,我們怎麼回答這個孩子?大家都挺有定功的。我當時也是想,如果媽媽在旁邊坐著,這樣的問題是有點不好回答。我們先用肯定句,當然會改變因果了。那他本身干擾課堂秩序這就是不對的,別人會反感,老師還要中斷教學、還要管紀律,對老師、對同學都有影響,如果我們跟這個同學有緣,當然要勸他。勸了他兩種情況:他聽了,他調整了,皆大歡喜,我們「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我們就落實《弟子規》了,不好的因果就向好的方向發展了;對方沒聽,我們盡我們朋友之道,「朋友數,斯疏矣」,「事君數,斯辱矣」,勸領導勸多了會引辱上身的,勸朋友也要適度,我們不就能夠去力行這個經句了嗎?勸了他不聽,那再等待機會,同學心中也種下一個種子。
我小學的時候很調皮,曾經有同學勸我我沒聽,我自己就有不少這樣的印象。那個勸我的同學我當時沒聽,但是他也給我種了善根,當然也改變我,對我人生會有影響。有些大乘的教理或者有些教理,能夠讓孩子在生活當中去應用好,他去理解得很到位,那還是要多角度、多方面幫他來分析,不然他就卡在那裡。他想勸,媽媽又不讓勸,那這不就是一直卡住?所以我們當老師也是孩子一個增上緣。
有些時候跟一些小朋友聊聊天,覺得挺有趣的。包括現在二十幾歲的孩子,他們大了,已經讀預科班了,我說你們小的時候印象最深刻的事,其中有個同學說:「我上幼兒園(是一個女孩子)媽媽來接我,老師就問媽媽,說『在家裡妳女兒是聽妳的話還是妳聽妳女兒的話?』」她現在還記得幼兒園的事,還說自己比較倔強。她也很清楚,有的時候跟同學相處會卡住,她說老師我又跟自己開始強起來、又開始跟自己彆勁了。可是從意識到到改正過來,這個真的還是需要時間。
還有一個同學就說,他上小學三年級,老師上一篇課文,這個課文的主題是「一盞冰燈」,就是冬天用冰做的冰燈,爸爸下班以後非常辛苦的給孩子做了個冰燈,孩子拿到這個冰燈就很感動,也體恤到爸爸的辛苦,那麼晚了還為自己做這個燈。老師準備得非常好,很多同學聽了都流淚了。這個同學他眼睛紅了,但是淚沒流出來。結果這個時候老師一看,「沒有流淚的同學站起來」。大家就站起來了,然後就挨個問:「你怎麼沒流淚?你怎麼沒流淚?」當然及時確認,我們教學目標、教學效果都要很清晰,這個課講了以後孩子沒反應或者反應不大,可能是要去找這個原因。
當然有的孩子很敏銳,當下我們的心態可能有的孩子他就能感覺到。結果這個同學就站起來了,他就想,怎麼還必須得流淚?因為他父母親都比較忙,跟父母親在一起的時間比較少,他聽了是很感動,還沒到流淚的分,而且他是一個男生。結果這時候老師問到他了,他很老實,就照實說,我也很少跟爸爸媽媽這種情境,下班以後怎麼樣,很少。這個老師很可貴,下了課就打一個電話給他爸媽,就說了這個情況。父母忙到已經可能都忘我的狀態了,一聽到這個消息,趕快把工作安排好,放學來接孩子,一家人久違團聚了一次。所以這是他小學三年級印象最深刻的一堂課和一件事,都是前後有因果、有關係的。所以老師的一通電話、老師的一堂課,乃至於老師的一個提問,有可能就化解了親子之間很多隔閡,甚至是會傳輸很多愛的能量。
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番薯。當老師不為孩子做主,大家可以自己琢磨一下。當然我們當官若為民做主,那功德無量,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中國各個地區都有古人留下來的建築,這些水利設施、地動儀等等,真是名留青史,也是積德行善,庇蔭後代。當老師如果能給孩子做主,是孩子的貴人,這也是功德無量。所以孔老夫子在春秋時代教化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教化的成果到現在都在庇蔭著,不只是我們華人,可能庇蔭世界很多地區,因為聯合國公認孔老夫子是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還把那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掛在聯合國總部大廈。如果全世界所有國家都遵循這句話,各行各業都遵循這句話,每個家庭都遵循這句話,那家庭和諧、社會安定、國家富強,整個世界國與國之間關係就會愈來愈好。所以解決衝突最根本的,老人家講到「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是《禮記》的教誨。
我們看下一句,面對百姓、面對學生、面對孩子,「視民如傷,當銘諸心」。這個諸是之於,把老百姓看作自己身上受傷了一樣,那種關愛的眼神和心情,像看待自己的傷口一樣,希望它趕快愈合,要保護它、要記在心中。我們看這個藍字,這是《五種遺規》下邊陳弘謀先生作的一個小註,「銘諸心,則滿腔皆惻隱之心」,惻隱之心,仁之端也,這是仁愛心的開端,「觸處有利濟之事矣」,隨處都有利民、濟民之事,隨處把視民如傷放在心中,那都有可以行菩薩道的機緣,都有可以拉人一把的機緣。
曉龍也是在人生成長過程當中非常的頑皮,常常的惹禍,也很感謝自己小學的馮老師,班主任,語文老師;初中的劉老師,也是班主任、語文老師;中專的曹老師,是教電子的一位老師,他們都注重做人,也都注重德行,在自己出現狀況的時候,都是有一定的善巧、一定的智慧和威嚴,都有攝受到自己。所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我們當老師的如果能做孩子的知己,那這個孩子可能不管他長多大都會想到老師,可能都會跟老師來請益。所以漢代的大儒揚雄先生講道:「師哉師哉,桐子之命也」,這是掌握學子的慧命,能夠給他們帶領一個人生康莊大道。所以我們身為老師的榜樣,我們的身教,身、口、意三業,不管孩子看到看不到,也都要砥礪自己,我們也要能夠給孩子做最好的榜樣,這慎獨的功夫非常重要。再來面對財、色、名、利種種世間的誘惑,要能夠定得住,我們真正相信因果,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我們有這樣的一分責任心,自我的提升會很快;自我提升愈快、觀照力愈高,那對孩子的幫助可能就會愈來愈到位、愈來愈細緻,也會愈來愈全面。
最後這一句「視民如傷,當銘諸心」,那也做為我們今天「薛文清公要語」分享的一個結語。這八個字我們可以體會到視學生如傷、視一切眾生如傷,這分愛心、耐心、細心就會時時起作用。柔和質直攝生德,能夠用這分真誠和柔軟、善巧護念好我們生命當中每一個跟我們有緣的孩子、每一位有緣人。
以上跟各位不成熟的報告,有疏漏之處、有不妥之處,還請各位長輩、校長、老師、各位同道批評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