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一條龍師資培訓班  趙曉龍老師主講  (第一O三集)  2024/1/6  台南極樂寺  檔名:55-217-0103

  尊敬的各位長輩、各位校長、老師、各位同道,大家新年吉祥!

  我們月份牌已經翻到二O二四年,馬上要迎接我們傳統的春節。我們下一個年是龍年,曉龍也是滿懷希望,希望在龍年我們一條龍的事業能夠有一個更好的進步和騰飛。也非常感謝法師還有各位同道,給予曉龍這個學習、鍛鍊的機會。每次一過年,不管是陽曆的還是陰曆的(我們農曆的新年),相信大家也都有對過往的一個總結,對新的一年應該都有一個期許和目標。我們總結過去能夠增長智慧、經驗,我們未來的目標也要在當下的敦倫盡分,我們按照師父上人、經典的教誨來經營好我們的每一天、每一個當下,處理好我們當下的每一件事情。所以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上節課有跟大家介紹我們《從政遺規》當中一篇滿重要的,薛瑄夫子(薛文清公)他一生總結了對於為官、為政者或者身為領導者應該如何更好的服務國家、服務社會。我們都有讀過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三民主義的實踐和落實,當然也離不開每位行政者能夠把老百姓民間的疾苦放在心上。

  我們上節課有分享到「視民如傷,當銘諸心」,面對天下的百姓,面對文化的承傳和現代人心、家庭社會的需要,我們把這分責任放在心上。「滿腔皆惻隱之心」,我們隨事遇到一些情況,都能夠提起惻隱之心,「觸處有利濟之事」,對於我們從事教學工作,既要有這分惻隱之心、仁愛之心,也要有能力去幫助學生、幫助孩子能夠改變他人生的際遇。視民如傷,當銘諸心,這也是老和尚住世的時候他這分對祖宗、對文化、對於佛教,方方面面老人家都是把這分責任放在心上,也為我們演繹了這一生從中學失學到後來出家弘揚佛法,到我們辦英國漢學院,都是老人家惻隱之心跟利濟之事這樣一種體驗。

  如果大家手上有拿到這個PPT的檔案,我們今天再繼續跟大家一起分享後面的內容。我們看一下第八章的內容,我們看一下這句:「寧人負我,毋我負人。此言當留心」,寧可別人辜負我們,我們也不能辜負別人,這句話要留心。後面有一行小字,藍色的,大家看一下,「治民亦當曉此」,治理百姓、做管理也要能夠把這句話放在心上。古人講到吃虧是福,有的時候自己吃一點虧,人負我了,我們學佛都知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消業障,消業障。「毋我負人」,我們時刻把真心提起來,不管什麼情況,就像《論語》上講的,「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所以面對五倫當中跟我們有緣的家親眷屬,乃至於單位當中的同事、社會上的朋友,如果用這句話八個字來勉勵自己,那人際關係就很容易和諧、很容易相處得好。

  歷史上,在《三國志》當中有記載,曹操有說過一句話,他怎麼說?寧可我負天下人,也不能天下人負我。他逃難當中到了他好朋友家裡,對方要盛情款待他,磨刀要殺豬,結果他聽到這個聲音起了疑心,把人家一家都殺掉了,他就講寧可我負天下人,也不能讓天下人負我。這樣的一個存心,我們都能體會得到,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所以人生的境遇都在於自己的存心、我們的念頭。

  老人家一生都是念念想著佛法、想著眾生,遇到一些情況,老人家都是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對這些欺騙、毀謗種種都是一片慈悲、包容,而且還感恩對方。所以確實今生有幸能夠遇到師父住世,這些身行言教確實是我們莫大的福分。我們身為老師或者為人父母,在這個方寸之間如何能夠給孩子、給學生做一個好的榜樣。

  現在曉龍還印象深刻的,以前讀小學一年級,有一次好像有一個精神狀況不太好的人衝到學校來了,幾個女老師就一直用她們那個比較弱的身體抵著那個教室的門,怕這個人衝進來傷害到我們,當下那個印象是非常非常的深刻。還有一次自己生病了,班主任老師騎著腳踏車(自行車)帶著自己回家。那時候很不好意思,坐在後邊。那時候也有風,老師就說:「來,趙曉龍你靠近我一些,靠在身上就比較暖。」自己當時,老師這樣一講,感覺確實內心非常的溫暖,稍微靠近一點,但是還是不敢靠近太多。但是這個印象非常的深刻,老師教書已經很累了,還送我們回家。還有一次初中,自己撞到流血縫針,老師下了班都跑到家裡來,來看看情況。老師不經意之間這分責任心、這分愛心就給曉龍播下了很多溫暖感人的種子。

  一個人無私,一個人能夠去念念為他人著想,他的言語、動作、眼神、表情都在感染周遭的人事物。特別是孩子,幼小的心靈就像一張白紙,所以先入為主。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也是夫子的教誨。所以整個《五種遺規》,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乃至於身為士大夫,做官了,他的一言一動無不是天下的老百姓所效法的楷模和榜樣。所以為政者能夠展現出來寧人負我、毋我負人,寧可老百姓對不起我,我也不能對不起老百姓,這個社會的治理相信就會朝著小康、朝著大同的方向去邁進。

  所以在上位者,那是作之君;關心老百姓,作之親;百姓有些時候需要去明理,也要作之師。我們《五種遺規》其中文章的這些作者都有負責當地百姓的教化。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地方官要首負其責。我們如果是在學校,在教育界,當然一個好的政策可能會救很多人。我們有一位學長,他姓穆,穆桂英的穆。他初中畢業考了重點中學,但是他還是選擇去上職專。上了職專很有幸,他的校長、職專的老師都有把蔡老師的課程、這些傳統文化的課程帶給同學們,所以他說當年那本《細講弟子規》他就把它當字典翻了。他去讀書的時候,他自身、家庭都有很多狀況,結果這個職專讀完了很多狀況都解決了,他覺得收穫到很多,所以他就講這真的是太值得了,很感謝學校的老師能把好的這些教誨帶入到他們的生命當中。身為校長和老師有這樣的高瞻遠矚,利益的人群就不是一個孩子,甚至這個學生他背後的家庭家親眷屬。

  後面他走到職場,他也講到現在這個社會競爭很激烈,他就是按照《弟子規》蔡老師教的去為人處世,這些同事都很認可他,後面有升職的機會領導就給他了。他也覺得沒有那麼難,所以順道而行,人生這些福報、很多的機會自然就會來。如果不明真理,你斤斤計較,跟人去競爭,內心是很累的,也是非常辛苦的。

  人都想過好日子,沒有人願意過那樣自己也累、他人也累的生活。當今這個時代,確確實實只有倫理道德因果教育才能改變現在人心、家庭、社會的狀況。我們遇到這個緣分了應該是「啊,福氣」,閩南話講得不是很標準,有好福氣的,不應該覺得怎麼這麼有壓力,任重道遠。但是面對一些情況,我最近就很有這種體會,不好意思,不好意思,因為我從小沒學,學到用時方恨少,要拿東西出來了捉襟見肘,閩南話就是歹勢、歹勢(不好意思、不好意思),覺得很不好意思。小的時候沒有認真讀書,也不知道我們生在中國這麼有福報,所以不是遇到老和尚給我們指點迷津,現在哪有這個福報跟大家在一起跟大家報告。所以曉龍深感託師父上人的福,託儒釋道聖人的福,託祖宗的福,才能有幸有這樣的機會能夠做一點事情。責任的承擔是成長的開始,面對這個時代,我們義所當為的責任有很多。當然身體是一,健康是一,這些零在後邊,大家在弘護正法的過程當中,我們還是要保護好我們這個身體,這個修道的工具,保護好它,能夠更好的盡到本分和責任。

  我們再看下一句:「修德行義之外,當一聽於天。若計較利達,日夜思慮萬端,而所思慮者,又未必遂。徒自勞擾,祗見其不知命也」。那就切實講到,我們要修我們的道德、我們的言行,敦倫盡分。讀書人的使命就是要把聖賢的教誨通過自己的言行彰顯出來,不是會背書、會寫一些文章、會講課就能夠齊好家、治好國。古人很重視童蒙教育,家庭教育非常紮實,在民國年代都有十幾歲當縣長的,十六七歲、二十歲,在晚清時代。中國歷史上最小的一位宰相,不知道大家認不認識,他叫甘羅,十二歲就當宰相了。我們祖先這些寶貴的教誨經天緯地,是宇宙人生的真相,真正把它放在心上了,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所以朝聞道夕死可矣,我們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底氣是很足的,早上聞到道了,到晚上生命結束,沒有遺憾了,因為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了。

  對於依照經典依教奉行,除此之外,「當一聽於天」。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什麼?在天,所以也講到天命難違。當然,一個人的力量跟十個人的力量不一樣,一百個人的力量它又增加了,如果有一千一萬個,好像之前有一位科學家,忘了叫什麼名字,世界上如果有八千人(如果沒記錯的話)都能夠心地善良、做善事,好像當時是說二O一二這個災難就可以化解。所以面對這個時代的挑戰,我們既要積極的去行善積德,也要盡人事聽天命,也不能以成敗論英雄。我們現在是不能讓這個法脈斷掉,如果有下一代能夠接續上了,老人家說可能要三四代,這個文化才能慢慢再起來。

  「若計較利達」,就是比較急功近利,或者目標方向上有錯誤,「日夜思慮萬端」,總是在那裡想,動腦筋,結果所想的東西未必遂,不一定能實現。「徒自勞擾」,與其這樣還不如多吃點饅頭,多念點萬德洪名。憂思傷脾,思慮太多會傷脾胃。有些事情很努力、很想做成,可是客觀條件不允許,我們也努力過了,發意圓成。所以在判斷因緣上也要度德量力,也不能硬來。

  像狄仁傑,他身為讀書人,面臨唐朝宗室的變化,武則天掌權了,他還是安住在他讀書人的本分,應盡的本分,在宰相位置上救了好幾千人。有一次一個冤案,二三千人,定的是謀反之罪,結果他上疏勸武則天不要這麼武斷的就定罪,還是要去審查,後面很多人是被冤枉的,就得以平安度過。狄仁傑每次上朝,他要給武則天禮拜,結果武則天就覺得她身上會痛,說狄公以後上朝就不要拜我了。所以他那種一心為天下的忠誠,他那種磁場是有影響力的。後來狄仁傑就勸武則天把權力還給李姓,他也講得很客觀,說您百年之後,到底您的後事怎麼安排?妳是怎麼進李家的祖墳?都幫她想。她本來要立她們武姓的後代接替位置,這些利害給她梳理清楚了,後來武則天就把位置傳回去了。

  當然狄仁傑他也很有自知之明,有一次他去見他一個親戚,他親戚沒做什麼官,聽說他來了,就說你不就是給武則天效勞嗎?這個意思也是對他有一些看法,他很不好意思,他也沒有去據理力爭。所以面對一個大的時代,不同的歷史背景,我們可以減少一些徒自勞擾的念頭和精力,多用在提升自我。

  後面講到「祗見其不知命也」,客觀上我們現在團體裡當主管的有下屬,在學校裡有很多學生,每一個學生的情況不一樣,他的業力種種都不同,我們看到了,盡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幫助這些孩子。也不是說一定要怎麼樣,但是真的是這個時代就像救火一樣,孩子墮落的速度,如果不好好護念,是相當之快的。所以我們現在這些從小有讀經,這種有基礎的孩子,進到體制內有的時候也會受一些影響。當然這個受影響也是正常,面對這些影響,孩子回來了,當爸爸媽媽的要多跟孩子聊聊。孩子很多以前不知道的,到了學校都知道了,怎麼去順勢的引導他能夠甄別是非善惡,怎麼能夠在朋友相處上、在自我保護上、在自律上,包括對於這些電子產品,怎麼能夠樹立他的定力、他的志向,不被這些東西所影響。所以成德老師也是講到我們這個時代,讓這些孩子在這些經歷當中建立理智了,慢慢成熟了,他再影響這個時代同齡人就不一樣了。

  《華嚴經》,老人家是學華嚴的,華嚴就是事事無礙,理事無礙。當然非聖書屏勿視,這確實是非常的重要,可是我們一旦很強求了,就像上節課曉龍有講了一個事例,老師準備一堂很感人的孝道的課程,看到有的孩子沒有流淚就問,怎麼沒流淚?那你就太強求了。所以我們一直種善的,長他的善,救他的失,只要盡心盡力就是圓滿。如果有的時候太強求,那身心也會很有壓力。

  所以我後面這個藍字寫道:「修德行義,原無聽命之理,此即義字也。故義命二字,不可偏廢。」命運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的,修德行義,那一定是改造命運,這當中這種大義,就像竇燕山、袁了凡先生,他們都是積德行善,這個命就改了。義命二字不可偏廢,義也要去盡本分,命也要知道,確實是有業力的,能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像我們二十四孝當中黔婁嘗糞,他當官感覺到身體不舒服,判斷爸爸身體出狀況了,回來一看真的是這樣,天天面對北斗星祈禱,自己的壽捨給父親,希望父親能夠過去這一關,但是後面父親還是走了,那也有命所在。所以義命二字不能偏到一邊去了,這裡薛夫子選這句話,總結這樣的一個內容,也是提醒我們要走中道。就像釋迦牟尼佛當年,釋迦族要被滅族了,舍利弗把這些釋迦族的族人用缽托到天上,後面又化成血水。所以這一世能培植善根的,可能在下一世才能結果。我們只要肯去耕耘,相信所接觸到的同仁或者學生多多少少都會受益。這裡也是讓我們不要太強求,但是要積極、樂觀的去努力。

  我們再看下一句:「不可因小人包承而易其志。」這裡看到「小人」,小人是誰?這裡這個小人的重點是自私自利,有私心的。在大陸現在當官也很挑戰,因為有個詞叫「圍獵」,這些商業團體為了達到某些目標,他會設計一套圍獵的程序,中間是誰?這些官員。想辦法去巴結或者去行賄,甚至……為的是達到他們個人的目的。所以「包承」這裡邊就包含這些恭維、巴結種種情況,這些甜言蜜語或者一些情況來了,本來這個官員可能他的志向也是為了利國利民的當官,可是這些情況出現了,可能他就有點動搖了,甚至就守不住了。

  我們楊姓的祖先楊震先生,你看他的一個學生王密做了昌邑令,他老師路過,去感謝老師看老師,準備了一些黃金,晚上給老師去送,老師就拒絕。學生就說:「這晚上沒有人看到,沒人知道。」楊震先生說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能說沒有人知道?我了解你,你並不了解我。」師徒如父子,彼此都是很能夠了解對方情況的。當然楊震也是跟他講這些話很有正氣,結果王密也很受觸動,回去以後這些錢他修了一個台,叫四知台。老師的氣節給他上了很生動的一課,他回去就建了一個台,那也是警醒自己,也是警醒後人。到現在這個四知台還在,這也是廉政建設基地。所以一個人的行持、他的正念一直影響到幾千年以後,從漢到現在。

  為什麼老人家在晚年一直強調扎根?樹頭徛予在,毋驚樹尾做風颱(樹根扎得深,不怕颱風吹)。在大家面前念閩南話覺得有點班門弄斧,但是這些話確實聽老師講真的很有味道,講到如何落實德行教育常常講這句話,那是我們最初學習很聚焦的一部教材。扎根真的重要,沒有扎好根,八風一吹就可能連根拔起。稱譏毀譽,稱讚、譏諷、毀謗、一些名譽頭銜;利衰苦樂,自己稍微放寬一點就會有很好的利進來了,家裡可能生活會過好,包括苦,堅持原則,堅持對的事情也有挑戰。這些八風吹過來了,能夠如如不動,才能夠最終成就菩提道業;在公家單位,才能夠把國家的信任、老百姓的支持,拿這個俸祿對得起。「易其志」,一旦志向改變了,甚至我們修道退心了,那可能兵敗就如山倒,一退就不知道退到哪裡去了。扎根要扎多久,什麼程度叫扎好根了,老人家也給我們表了法,「我九十多歲還在扎根」,這是代表一輩子的工程。所以師父每一個指導都是他深深的慈悲和智慧之心。

  薛文清公這句話,「不可因小人包承而易其志」,各種情況出現了,都還是要不能動搖。漢朝有一位羊續先生,他在一個地方做官,當地的郡丞看他新官上任了,趕快送來一條大大的白河的鯉魚。送來了,在古代鮮美的美味很難得到的,他就拒絕不收。結果對方一再的要送要堅持,他也就恆順收下了。過了一段時間,這個縣丞又拿了一條大的鮮魚過來,又送來了。羊續就帶他,來,你看一下,上次那條還在。那條在哪裡?屋簷下掛著,已經變魚乾了。你看上次那條還在。後來那個人看到以後就很慚愧,後來羊續說你就都拿回去吧,他兩條魚拿回去了。所以看到一個廉政建設的連環畫,就畫了「羊續懸魚」這個典故。後面老百姓知道這個事情,大家都很佩服,就送他一個名字,「懸魚太守」,在《後漢書》當中「羊續傳」,上面就有這樣的描述。

  所以羊先生也是慎於始,新官上任,很多人來巴結,或者有些什麼目的,你看他處理得符合人情,感覺很像藝術一樣。「包承」字面意思就是阿諛奉承,當然從這個心態延伸出來的一些情況,曉龍剛剛講的圍獵,沒有警覺性很難不被圍住,圍住就麻煩了。我們帶的學生或者我們的孩子,他們的志向是否堅定,他們能不能抵禦得了這個時代財色名利種種的誘惑。蒙卦是山下出泉,正本清源、蒙以養正重要,要護好孩子高尚的志向跟他很有慎獨功夫、很好的情操。

  我們看下一句,「處人之難處者,正不必厲聲色,與之辨是非」,比較不好相處的人不需要聲色俱厲,與之辨是非,「較長短」。「惟謹於自修」,要用身教來感動對方,「愈謙愈約」,愈謙虛、愈約束自己,謙約包括言語、行為的,「彼將自服」,對方感受到了他就會被感動。「不服者,妄人也,又何校焉」,又何必要去計較?

  《格言聯璧》講到「處難處之人,要有知而無言」,要有智慧。所以佛講般若講了二十二年,智慧太重要了。在六度當中,五度為盲,般若為導。為官者身居高位,是老百姓的楷模,他的度量要很大,要很有智慧。與之辨是非,言語就出來了,較長短。所以要有知而無言,因為人之初性本善,有些難處者他也是因為家庭、學校各方面教育失教了,可能有些道理他也不是很懂,這個習氣、慣性比較強。就像老人家當年在公家單位服務,同事有罵他,就讓他罵;打他,躺在地上給他打,後來他罵累了、打累了,他就罵不下去了,他也打不下去了。老人家這個身教,當年他被單位評為德行最好的。老人家也很幽默,就是那位同事送給他的。後來那個同事也有跟他來道歉,所以彼將自服,愈謙愈約,彼將自服。如果這樣做了對方還是無動於衷,薛文清公也講了,妄人也,就不要放在心上了。即使他現在沒改變,那我們一種包容厚道,也給對方種了一個善根,以後機緣成熟了,他可能會想起來一些情境,那可能對他也是一個觸動和幫助。

  我們再看下一句,「有益者不為,無益者為之,所以苦其勞,而不見成功。」對於為政者來講,啥事情是利益老百姓的,利益老百姓的,比方說教育,這是大根大本,不做了,只抓成績,忽視了德行;或者只重視才藝,也不看看學才藝過程當中、表演過程當中對孩子的心性有什麼影響。對孩子心性無益的,或者讓他不知不覺長浮華成何人的,成不了人了,「無益者為之」,天天拼命。我們有一些同學、朋友,一提起來他的孩子也都是很感慨,現在報的班太多了,孩子太忙了。這麼忙的目的是什麼?可能怕輸給別人家的孩子,甚至這些才藝可能都變成炫耀了。對尊長勿見能,這些才藝是志道、據德、依仁、游於藝,它是服務社會、服務家庭、陶冶情操的,如果只是為了去比賽,去拿一個成績或是拿一個獎狀,為了考高分,大家時間精力全用在這個地方,請問這孩子心靈的成長又是什麼樣的一個狀況?

  無益者為之,這就代表把時間精力用在一些對民生沒有利益的方面,所以苦其勞,也做得很辛苦、很認真,而不見其成功,這就很冤枉了。對於我們從事教育工作,就像班級活動、學校活動,孩子一些興趣的培養,包括家長的一些觀念,有益者不為,孝悌忠信這個重要,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重要,沒有去重視。像《德育故事》七百多個故事,這裡面有七百多個聖人,每天跟他講一個,三年、五年他對中國歷史、對文言文、對其中人物的品德都受到薰陶了。看一些無益的書或是無益的內容,不僅他各方面不能提升,還蔽聰明、壞心志。我們看看現在的情況,這句話也真的是很精闢,有益者不為,無益者為之,所以苦其勞,而不見其成功,所以人才出不來。老人家辦一條龍,就是希望能夠按照古法來培養真正的儒釋道的傳人,有益者要盡量為之,無益者就不能做了,因為時間精力也是有限的。

  我們看晉朝楊香,是一個女生,十四歲,爸爸被老虎咬到,她當下奮不顧身過去把這個老虎就卡住了,老虎嚇壞了,把她父親就放掉了,然後這老虎跑了。一個十四歲的女孩子面對老虎,她只有父親,那一念真心,家庭的一個劫難就化解了,中國歷史上太多這樣的故事了。太守姓孟,叫孟肇,他就把這個事情寫奏章報告給皇帝,皇帝又親自御筆表彰她孝順的精神和行為。所以十四歲面對這麼大的一個劫難,她一顆孝心把它化解掉了,這是教育的成果。

  像老師講到丁龍,他不認識字,他就是一片真誠,最後感動他的那個老闆,最後在哥倫比亞大學設立漢學系。像白方禮老先生,他都退休了,可以頤養天年了,還很辛苦的去做蹬三輪的工作,為什麼?教育重要!不能看到這些孩子是人才,因為沒有錢他沒有辦法讀書,他可能人生就受到很大的影響,所以踩三輪車踩了十幾年,所賺的錢全部給這些學子當學費。後面踩不動了,那麼大年紀,他又幫人家看車,收那個費用。所以那些大學生,有一次一個大學表彰,給老人家感謝,老人家一走進會場很多孩子都哭了。他那種發自內心的仁愛心,用他生命最後這幾十年,本來應該退休的年紀,他做了最有意義的事,幫了好多好多大學生完成他的學業。是很辛苦,但是有見成功,這些孩子學業有成,甚至他們的感恩心都被激發出來了。

  我們再看下一句:「事纔入手,便當思其發脫。」一件事剛來了就想著趕快把它處理掉,這樣的心態辦政治、辦公家的事能辦得好嗎?請問,想趕快把它處理完,然後去幹啥?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番薯,這都是應付差事了。事情來了看輕重緩急,該處理的趕快要處理好,這不能應付。有時候我們自己本身在比較忙碌的時間段,學生過來了,「老師」;孩子過來了,「爸爸媽媽」,這個當下如果忙,「孩子,現在忙,同學,現在忙,等有空,你急不急呀?」可能有時候要幫他梳理一下、引導一下。所以下面藍字「所謂能發能收」,該咋處理就咋處理。當然也不能戀戰,但是「便當思其發脫」,那就想著趕快給它處理完,這個過程當中可能就沒有做一個好的示範。所以身為領導、為政者,這些也都是非常要觀照的部分。

  我們看下一句:「事已往,不追,最妙。」事情已經過去了,遂事不諫,不要太去追究。當然我們總結經驗這是必須的,但是不能翻舊帳。當領導,有些事下屬做錯了,都過去了,那就不要再去追究了,這個最妙,為什麼?省時間、省精力,不會產生新的問題出來。宋代的呂蒙正,呂公他當宰相,剛剛當宰相,有些同事就說,「這個小子他也能當宰相?」剛剛發生的事不放在心上最好,你說誰講的?誰講的?後面就會延續出來一些情況。旁邊有人就說,「呂大人,把剛剛講這個話的人名字記下來,要不要?」大家說要不要?呂公說不要了、不要了,記一個他的名字又落一個印象。所以宰相肚裡能撐船,真的孩子如何從小他能夠有這樣一個很大的度量,對於我們身教的影響就非常重要。

  前天跟一位計程車司機師傅聊天,他也有皈依佛門,他講了一段話講得很簡略,他說:「學佛就是要對父母好,要對家裡人好,事情都要能給它處理好。再來,我每一天開車,一出來會看到很多不平的事,那要能夠包容所有的這些看到的不平的事情。」看那位師傅的面相,臉圓圓的,肚子也大大的,很像布袋和尚的樣子,所以確實相由心生。孩子這些重要的人格特質,他的這種性情,他面對一些事情的心態,其實也決定他一生事業成敗的關鍵、他做人的格局。從今天開始,曉龍也期許自己二O二四年,以前過去的事揮揮手,我們不帶走天邊的一片雲彩,就跟它告別,把它delete(刪除),給它清空掉,不再往事重提。當然對自己要後不再造,但是以前其他的家人或者學生、孩子所做的事過去就過去了。

  這個「追」字就代表比較刻薄、比較褊急,甚至可能還落了很深的印象,甚至還有報復心理,這個就會傷到人情。俗話講到得饒人處且饒人,這是一種寬厚的胸懷。當然具體的事情要認真的對待,該教的要教,事情還沒辦以前,方方面面考慮好、交代清楚。如果執行者他去做了,沒做好,沒關係,我們看一看是哪個地方出問題了,在一些比較薄弱的地方要去訓練,要去加強這方面的能力,這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要手把手的帶,我們帶學生、教孩子,很多東西要手把手安住當下,這樣都能夠專注到當下學生的吸收,他的眼神和一些展現。錯了再教,錯了就改,不懂就問,不會就學,這是很積極的面對生活。人生哪能不犯錯誤?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所以要有新的眼光去看待每一天。

  我們看下一句:「文中子曰:僮僕稱恩,可以從政矣。」文中子是《三字經》當中有講到「文中子,及老莊」。文中子他姓王,叫王通,是隋代非常了不起的一位讀書人、一位大儒。他講到書僮、僕人都稱恩,就是很感恩自己的領導、主人,「可以從政矣」,自己的身教能夠把身邊人感動到都是很稱道,這樣的人可以做官。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齊家而後可以治國。

  《格言聯璧》講道:「近處不能感動,未有能及遠者;小處不能調理,未有能治大者。」近處,家人不能感動,還要感動比較遠的,沒有這個道理;一些小事情都處理不好,要承擔大的責任能扛得住嗎?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對於這些細節的一些訓練,不管是成人,我們當領導或者當老師,對學生、對孩子都要有一些很細膩的訓練。當然有的孩子他很大了,我們是師生的因緣,也要客觀考慮到他以往成長的經歷,再放慢,慢慢的再跟對方多一些互動,多了解一些過去的因素,幫他能夠慢慢鍛鍊起來、強大起來。

  當年薛夫子被王振陷害下獄要殺頭了,結果王振家裡的一位老僕人在廚房那邊哭,剛好他遇到了,「你怎麼了?」這個老僕人就說:「薛公要被殺頭了,我真的是很難過,他不是那樣的人」,因為當時的罪名是受賄,「他可不是那樣的人」。結果這位老僕人至情的這種難過觸動了王振,他也有本性本善,他也深受感動,後來就把薛夫子放出來,但是官沒有了。薛夫子為了保護老百姓的利益被冤枉下獄,後面七年都沒有再做官。當然後邊皇帝又請他做尚書,他還是後面又接續做官。從這個地方,他還不是自己家的僮僕,害他下獄人家裡的僮僕都被他的德行感動到這個地步,可想而知。薛公三個兒子,老大說用我的命替父親抵命,兩個弟弟去充軍,王振都不同意,不行,就是要命,結果一個老人家這種至情的幾句話的表達,還是感動了王振。

  文中子這句話就給我們揭示了一個道理,確實是人能弘道,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從這裡也是判斷人才,我們要舉用官員,要用人,重要的職責,這也是判斷的一個角度。有些企業在人力資源的部分,在招聘的部分都有家訪,或者打電話給這個受聘者的一些重要的親戚、朋友,去用電話了解,這也是從這個方面做一些判斷。

  我們看下一句:「文中子曰:多言不可與遠謀,多動不可與久處。」《易經》講的,「吉人之辭寡」,為什麼?吉人他心很定、不浮躁,心浮氣躁言語就比較多。甚至有些時候為了達到一些目的,一直腦筋在轉,要用什麼詞彙說服種種,所以多言多敗。我們在學校教書,課堂上有些孩子很喜歡講話,一直在講,左邊講、右邊講,他停不下來。心浮躁了不可以遠謀,心不夠沉定,沒有深謀遠慮,他看得可能比較短淺。多動,這個肢體很躁動,不可以久處。在一起合作事情,事情的根本還是心,我們心要定才能判斷得清楚,跟我們一起合作的夥伴他也心要很定。比方我們一起帶一個班級,班導師、任課老師大家來互相配合,如果我們都有學習老人家的經教,都有在修身上下功夫,這些方面就非常好配合。這是多動在肢體上的,再來心態上他不穩定,如果為官了,辦政治,一個政治辦不好,可能受災的、受影響的是老百姓。所以如何能夠有好的幕僚下屬、好的合作夥伴,從多言多動這個地方可以略見一二,也可以做一個判斷。以前的教育教出來的孩子是小大人,很定。我們看一些戲,旁邊站的童子、徒弟站得很定,沒有很浮躁的這種。

  我們看下一句:「所見既明,當自信。」我們的見地已經很清楚了,老人家他是怎麼講,經典怎麼講,當下這個因緣是不是契合這個眾生的機,定好了就不動搖,要很自信。「不可因人所說如何,而易吾之自信」,不能因為一些批評或者一些不同的講法自己就動搖了,「這樣幹到底對不對?」

  英國漢學院,你看老人家深謀遠慮,這些讀經典的孩子要有一個出路,東西方要交流,包括未來學術界,如何在學術界弘法?要有文憑。除了有德行、有志向、有智慧,也得有文憑,現在進入大學教書得有博士的水準。老人家深謀遠慮,要辦英國漢學院。祖宗冥冥當中有安排,休斯校長兩次到香港拜訪老人家。老人家說:「這是我弘法一生當中最後一個因緣」,說得非常篤定。即使有一些想法,「怎麼在英國辦漢學院?」種種種種,老人家都是屹立不搖。當然挑戰是很大的,但是師父在給漢學院的同學們開示當中有講道,辦英國漢學院祖宗安排、佛菩薩安排。剛好也是在查爾斯國王他的封地蘭彼得這個地方,本來這個地方就是培養宗教布道的人才。師父一生用他這種深明大義、高瞻遠矚,以及他實際的行動,辦一個實體在國外很難很難的,但是老人家義薄雲天,真的是再苦,付出再多,老人家都是樂此不疲,九十多歲還飛英國,都是為了給這些教授老師們、同學們鼓勵。很多事情都得老人家去親力親為,國際間的大事因緣,我們從此也看得到老人家對佛菩薩、對祖宗的這分信心真的是非常堅定。

  我們再看下一句:「君子取人之德義,小人取人之勢利。」君子和小人,一般在古文當中,君子有的是指君王、領導者,想事情要想到德義;一般百姓,可能要給他一些實際的利益。這是一個層面。有些人你讓他想世界、想天下,可能他不一定能夠想到那麼全面。如果是德行修養的部分,一個好的官員,他為政一定是考量德和義;如果是帶有私心的,他為政可能想著我能得什麼利益。

  范仲淹先生他當年在杭州做官,最高領導。那個年頭不好,老百姓很辛苦,吃飯都吃不飽。江南一帶,江浙地區富人很富庶,都有很多囤積的資源、資金。范公就興起造一些工程,修堤壩或者修一些公共的設施,要有勞力,老百姓就可以來幹活,幹活他就可以領到薪水了,即使農業上收入不好,他以工可以去養家。然後讓這些富人出來遊玩,他一出來遊玩要買饅頭吃,可能要買水喝種種,他要去消費一些,這就會把富人的一些資源流向百姓。他也鼓勵這些富人拿錢來修這些公共設施種種,他自己也是邀請這些達官貴人在西湖上泛舟。有人看到這些現象就去報告朝廷,這樣怎麼能行,不就是在那裡搞享受了嗎?皇帝問起來,范公就把他的一些考量,這樣才能解決老百姓實際的困難,而且不用朝廷出一分錢,老百姓有事幹了他能賺到錢,這些富人的錢他也出來能夠為國家服務,幾全齊美。范公是先天下之憂而憂,他思考的都是德和義;後天下之樂而樂,他沒有取自己的勢利,他是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百姓的快樂之上。這樣一個動作朝廷也覺得非常好,他也給別人做好榜樣。君子、小人也是在一念之間。

  我們老人家講到胎教可以培養聖人,三歲以前培養賢人,七歲以前培養君子,所以時間非常寶貴。對於《養正遺規》、《教女遺規》這些重要的內容確確實實,雖然是古時候的一些情況,但這些精神原則應該是亙古不變的,我們哪怕其中學個幾句或者幾篇,都會受益無窮。蔡老師當年講朱子《白鹿洞書院揭示》,「幸福人生四十集」,處事,「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這是君子的一個存心,義所當為,要勇敢的去面對、去承擔,不謀利,不謀私利。「小人取人之勢利」,這些貪贓枉法的,可能也都被這些名利、地位所困住,那也很辛苦,結果可能是遺臭萬年。

  我們再看下一句:「疑人輕己者,皆內不足。」常常會懷疑自己,不相信自己,甚至別人一個眼神或者講了什麼話,「他是不是小看我?」這代表內不足,內在的修養、道德根基不足。「官場中,因此害事不少」,在官場當中,因為這樣的一個心態,懷疑別人輕視自己,就出現了很多情況。

  唐代的盧杞,因為他臉上有塊胎記,沒有做宰相以前,稍微對他有一些什麼情況、態度的,他後面當了宰相都會報復。自卑有時候會導致太過敏感,有的時候就不知不覺會害一些人。當然郭子儀非常厲害,盧杞來拜訪他,他穿得非常恭恭敬敬的接待,這也是人情練達很重要的一種智慧。把左右都給他屏退了,沒有其他人在場,因為怕這些下面的人一笑或者有個什麼表情,甚至講什麼話,對方聽進去了,後面可能就會有狀況。所以盧杞當了宰相他對郭令公還是很恭敬,郭令公的家親眷屬他都沒有去傷害到,這也是郭子儀他很有智慧,能夠防微杜漸。

  這也是人際交往當中,像《增廣賢文》講的,「知己知彼,將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也是朱子白鹿洞書院非常重要的指導,最後一句。知己知彼,多了解,再將心比心。

  面對我們為政或者教書,有些孩子可能也會很敏感,其實別的同學一句話或者一個什麼動作無心的,他就覺得「你怎麼這樣?你怎麼故意的?」對方內不足,不足什麼?他缺愛,缺乏正確的引導,還缺乏智慧。這些情況,我們跟孩子有緣,他很小,很容易幫他導正。

  蔡老師以前在教國小,那個孩子拿了老師的錢,後面警察來問他,他也很難過,他也很自卑,說:「老師,我很想死。」蔡老師問他:「你為什麼想死?」他說:「老師、同學都不喜歡我。」「為什麼不喜歡你?」「我都打人,我都罵人。」你看孩子不是不知道。老師就說:「你改了就好了。」孩子說:「我很想改」,這是他性本善,「可是我改不了」,習相遠。孩子這句話,小學生,他內心經過多少掙扎,從小成長到他小學應該是五年級。蔡老師說:「福玉老師會討厭你嗎?蔡老師會討厭你嗎?」孩子不講話了。孩子跟老師應對當中也能感受到老師這種慈悲的護念,這樣一點他,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老師跟學生坐在樓梯上,這樣的對話之間,非常經典的一個教學案例。

  所以可以為師者可以為官,很多官員都是當老師的出身。教育跟為政都有相通之處,重點是在於我們如何能夠善用自己的真心,能夠在境界當中去判斷清楚,去防範一些事情朝不好的方向發展。

  我們看下一句:「不可強語人以不及。非惟不能入,彼將易吾言矣。」跟人講話要契機,如果對方不能夠理解,不要勉強去說服對方;如果說太多,他不僅不能接受,反而會輕視我們所講的話,那就有反效果。「不可強語人以不及」,這些字真的是字字珠璣,強扭的瓜不甜。《增廣賢文》講到「逢人且說三分話」,我們教學也是這樣,當領導也是這樣,有時候跟人講話要看對方的接受度和他的一個情況,眼神、表情,對方不能接受,也不要給他壓力,講太多了他可能會「你說這麼多,你怎麼樣?」其實我們也是一片好心。「未可全拋一片心」,還是要悠著點,因材施教,因人而異。說話是一門藝術,不能過,也不能不及。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之言而言,失言,君子不失人亦不失言。如何能做到?要多念萬德洪名,還要多歷事練心,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每個人的成長背景、他接受度、他性格上,方方面面可能都有不同,都不能用一刀切的,也不能用強迫的,要順其自然,最好是我們做到對方「你這個怎麼是這樣做?」他主動來問了,跟他把一些重點介紹一下,僅供參考。我們都依止老和尚的經教,依止聖人教誨,慢慢的去努力,應該有些東西會可以突破的。

  如果「彼將易吾言矣」,對於這些我們講的話他沒有信任,甚至輕視,甚至毀謗了,這樣做就沒有智慧。老師以前也有提醒,勸諫到底該不該勸?你要有開始,講講講,一看對方有點不能接受,趕快鳴金收兵,鏘鏘鏘鏘鏘鏘鏘收兵了,不能硬去強求。

  我們再看下一句:「人未己知,不可急求其知。」別人不了解自己,人未己知,不要急於求他的了解。縱使我們一片好心想幫助家人、幫助孩子、幫助學生,他暫時還不能理解,不要急於希望他趕快理解。「人未己合」,別人跟我們還不是很熟,或者相處得還不是很融洽的時候,你不要去攀緣,「不可急與之合」,因為有的人是慢熱的,一下子要展現那個很融洽的成果出來,這個不恰當。身為士大夫、讀書人,都知道這些聖人的教誨。

  《易經》講的,「方以類聚,物以群分」。《易經.咸卦》講人跟人都是感應,風和水的關係,都有感應。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所以如果有被人不理解,或者別人也不願意親近跟我們相處,保持好緣分,慢慢來帶動。如果一著急,這個急裡面就會產生弊病。

  《論語》上講到「無欲速,無見小利」,想快了,這裡邊就會有一些副作用,還是比較水到渠成會好。酒逢知己飲,詩向會人吟,這也是代表不攀求、不強求。如果真正是利益社會大眾的事,我們是真心在做,對方也是在真心做,但是可能角度不一樣,時間久了,彼此在不同角度多看看,可能這樣的交情會更結實。俗話講到「不打不相識」,有的時候真的是一心為公事會爭個面紅耳赤,會叮叮噹噹。「為義之上相疾」,這是道義的事,都有相疾。在歷史上我們這些讀書人,范公、歐陽脩他們這些人在一起,有些時候也會有些狀況,但是退而相愛,下來,公事是公事,私交歸私交,都是公私分明。

  「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我們愈是大的好事愈要沉住氣。教育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培養一個人不容易,要幾十年,從胎教到他後面成材,可能家庭、社會、老師、長輩、同儕都要共同來護念好這樣的一個因緣。

  時間到了,今天曉龍粗淺的報告就到這邊,有不妥的地方還懇請各位長輩、校長、老師、同道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