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一條龍師資培訓班  成德法師主講  (第九十五集)  2023/11/11  台南極樂寺  檔名:55-217-0095

  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上次一起學習到「信」的部分,經文「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可以效法的人有古今中外,當然我們從事教育工作,跟孔老夫子是同行,與有榮焉,我們進而向他老人家效法,我們能時時在教學現況,我們所想到的,有教無類,用平等的愛心來愛護每一個學生。我們都是持誦《無量壽經》,《無量壽經》的經題「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是我們的真心。我們歷事練心,我們經歷每天教學的因緣,我們練出真心來,這叫隨緣,隨我們教學的緣;妙用,妙在哪?它能起到自我的提升,叫自受用,我們在教學的因緣當中心地愈來愈清淨,不著名聞利養,不落學生不好的這些行為印象,心地清淨,不會翻舊帳,用心如鏡。有情緒就不清淨了。

  所以古人留這句「用心如鏡」,讓我們感受真心的狀態。用真心,所做的事都是積功累德。我們這一生道業要成就,正助雙修,正修是念佛;助修,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我們用真心做的事情,在五倫關係、在師生關係裡,這都是積功累德,這是用真心;我們用了妄心,用了分別執著、用了情緒,那變成是造罪業了,所以這一念之間差別很大。所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什麼時候在行大學之道?就在我們教學的現況當中。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我們的大學之道、菩薩道在哪裡力行?每天的教學現況當中。

  像上一次我們有提到霸凌的問題,霸凌就是我們面對的一個境緣。那諸位老師們,遇到學生霸凌,好事還是壞事?這練我們的心。假如遇到這個事說,我怎麼這麼倒霉?心就不清淨了,心就情緒上來了,隨這個緣就妙不起來了。今天剛好跟同仁在交流,剛好說到劉素雲老師得紅斑性狼瘡,好事還是壞事?佛陀前身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好事還是壞事?這是佛陀的表演,我們前輩劉老師的表演,這有沒有給我們啟示?我們先落好壞自己就很容易起情緒,因為一起好壞分別執著念就上來了。其實只要我們用了真心,任何事都是好事。你看得了那麼重的病,一般人覺得晴天霹靂,不去分別它,平常心對待,病好了,而且是念佛念好的,那給好多人信心。所以我們首先不能動情緒,才妙得起來。

  我們舉一個現代的例子,教育界在大陸很熟悉一位仁者,叫陶行知先生。他是校長,有一天在學校裡面看到有個男同學要打別人,然後他過去制止了,接著就叫這個要打人的同學,你待會到我校長室去。學生要打架了,好事還是壞事?假如這個校長先動氣了,那可能結果就是另外一個發展了。陶校長在這個過程當中也很有定力,他去了解了情況,到底發生什麼事了。後來回到校長室,他首先就跟這個學生說了:「你來了,挺準時的,沒有拖延,給你一顆糖。」接著,「我剛剛叫你別打人你就停下來了,代表你很尊重我,再給你一顆糖。我去調查了,剛剛你要打那個同學是他欺負女生,你打抱不平,你有正義感,再給你一顆糖」。

  大家要去感受一下這個學生在這三顆糖的過程中,他剛來的時候是戰戰兢兢,不知道會發生什麼情況,結果看校長都是看他的優點。一個人犯錯了,結果別人都還是看他優點,你覺得他會怎麼樣?不好意思了。所以愧之,小人可使為君子。這個愧是我們用真心去對待他,讓他很自然產生善根。這個愧之不是說我今天非得讓他道歉不可,非得讓他認錯不可,這個心態不是很柔軟。我今天非講課講到他流淚不可,這都不妥當,心態上都不妥當。

  這個學生接到第三顆糖,校長都是看到他的優點。大家看這個陶校長禮敬諸佛、稱讚如來修得不錯吧?普賢行是性德,他沒有用情緒,他都是順著性德在尊重、在肯定這個孩子。一個人被尊重、被肯定了,他的善根就流出來了。所以他說:「校長,我錯了,雖然這個同學欺負女同學,可是我也不應該打他。」結果陶校長說:「你已經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了,來,再給你一顆糖。」這叫及時肯定。我們說「七個及時」,這個「七」不是數字,可以延伸開來,及時肯定、及時說明、及時溝通。「及時」二字含有什麼事情都有時節因緣。及時道歉,大家去感受感受,沒有那個及時,之後再做的時候效果會大打折扣,甚至於會讓人家覺得不是很真誠,你怎麼事後才來做這個事情?而能夠及時也是我們的真誠心能提得起來,可能當時的面子可以放下、情緒可以放下。

  這是陶校長,這是現代人,所以我們教育界有不少榜樣,我們都可以效法。剛剛提到我們不要遇到事覺得是壞事,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霸凌也是個緣,隨這個緣我們用到真心,很可能犯錯的學生知過了,被欺負的學生懂得寬恕包容了,甚至還延伸到可能雙方的家長都能在這件事當中有所啟示,這個叫自他受用。

  我們也感謝金老師,他有就上一次課程給了一些回饋,這叫及時回饋。他也很有教學經驗,他就有提到,面對霸凌可能還要考慮到孩子的年齡。比方說幼兒園,可能孩子只是覺得好玩,起鬨,他是非還不是分辨得很清楚,可能連霸凌兩個字啥意思他也不懂。這是年紀小的情況,在這樣的年齡,老師對他來講是很崇敬的,在這個時機點好好的心平氣和的來引導他。古人說「心平氣和則能言」,我們心不平的時候、有情緒的時候先念佛,先不要急著說話。假如是國小發生這個事情,可能還是一知半解,但孩子當中可能就有帶頭的孩子,這就是客觀去了解實際的情況,可能這個帶頭的孩子就是輔導的重點,那也是在這個機緣當中好好引導。假如是國中時期了,老師也得了解雙方做對做錯的地方。當然,國中時期,在所有學生年齡層裡面,應該是國中的時候、初中的時候算是比較難帶的,大家認同嗎?在那個時候要大不大、要小不小,然後他還希望你把他當大人看,又有荷爾蒙的影響,他的身體的這種變化比較大,這時候處理要有很高的情商(現在用情商)來處理好。可能這個過程還要跟家長這些來溝通,我們上次也交流過一些原理原則。

  他還有分享到,家長只重視成績。可能是他教學也有體會,就是很多成績不好的孩子並不一定沒有潛力,他只是調皮而已,我們能夠適時的去引導鼓勵這個孩子,甚至能夠帶動一些成績好的同學來輔導這些成績不好的同學,這就形成一個班級的氛圍。老師帶頭關心照顧這些成績不好的,又帶動同學們,那你看學生成績不好也是個緣分,你能讓整個班級形成互助的氣氛。我自己感覺接觸過的學生,成績好的難免都會驕傲,瞧不起那個成績不好的同學,你不適時的引導這些孩子,這些孩子往後也很沒有福報,甚至都有可能會招來惡緣。曾國藩先生說的,家敗敗在一個奢字;人敗敗在一個逸字,放逸了,蹉跎了;討人厭敗在一個驕字,他假如成績好有才能了,他一驕傲人緣會很不好。

  金老師也有提到,跟家長溝通的時候說,假如你生病了,遇到醫生要幫你開刀,你是希望有德行的醫生又醫術不錯的,還是沒有德行醫術很高的人來幫你開刀?當然這是貼近每個人可能會遇到的事情。當然福田心耕,我想每一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有福報的,福報到底怎麼來的,這個能搞清楚,所以我們在教學現況因果教育不可少。因果教育使人不敢作惡,而且因果教育教導的年齡愈小,他愈容易相信;年齡大了,思想比較複雜,他不一定很能相信因果。

  其實《二十五史》就是一部因果史,我們先人很慈悲,在《二十五史》裡面挑了很多因果故事,編成《歷史感應統紀》,還有續編。我們台中蓮社徐醒民老師有將《歷史感應統紀》翻成白話,這很方便我們學習。甚至於我們在講孝道、在講倫理道德的時候也要把因果融進去,對孩子的震撼會更大、印象會更深。比方孝感什麼好的果報,假如班上大舜的後代很多,一定舉大舜的例子,你看看哪個姓氏多。《德育故事》裡面,孝道的故事就有九十六個了,你假如講的都是同學們的祖先,他可能聽完之後就深呼吸,你最後再加一句「無念爾祖,聿修厥德」,要念著祖先的德,要效法。

  善與惡之間得的果報,你把它呈現出來,差別很大。愛護生命,歷史當中,同樣宋朝,同時期的將軍,一個是曹彬,一個是曹翰。曹彬很仁慈,要攻南京的時候他裝病,其他的將領去關心他,他說我的病只有諸位將軍可以治。軍人都講義氣,說沒問題,進城之後不濫殺一人。武將後代好的不多,曹彬的後代發展得很好,他的孫女都當到皇后。曹翰久攻一個城攻不下來,後來就很生氣,後來攻破之後就屠城,殺了好多人,結果到他孫子的時候就已經淪為乞丐。

  我們都熟悉漢朝有個飛將軍叫李廣,可能他的手臂特別長,死在他箭下的人幾百上千,但是他的官位都比較低。後來遇到一個高人,他就有不滿,他說:「我的軍功都超過這些人,怎麼我的職位都比他們低?」後來這高人跟他說:「你是不是曾經有殺過很多人?」他說:「曾經有幾百人投降,可是我都把他們殺了。」人家已經投降了,你應該愛護他,居然還殺戮,所以他得的果報,他的福祿就大大打折扣了。到了他的孫子李陵就被誅族了,李陵投靠匈奴,最後整個家族就被漢武帝給誅殺了。你看這積不善之家,殺業太重,會有餘殃的。

  所以這部《歷史感應統紀》可以放在諸位老師的桌前,有空翻幾個故事,應該會給自己靈感。像剛剛成德就想到了,在南北朝有一個讀書人叫陰鏗,好像是字子堅。他有一次宴請賓客,結果有一個服務人員就忙東忙西的,他看了就有點不忍心,就盛了一杯酒,拿了一些食物。這個書上是寫拿了一些肉,我說拿一些食物,因為講肉人家會落印象。我有一次跟大眾分享的時候說,一個人睡不著,翻來覆去像煎,本來要說魚,我說像煎餅一樣。我們講東西要考慮到落印象還是有影響,我們在講學當中敏銳到一個字的用法,這樣我們警覺性就會高。他端了一杯酒,又拿了食物,請這個服務的人員吃。這些賓客就笑他,覺得他的行為很怪。他就說,你看我們在這裡吃得這麼高興,他忙忙碌碌忙了可能是一天,都不能嘗到這個食物的味道。他過意不去,就叫他吃了,是對服務人的尊重。結果後來侯景之亂,他被賊寇眼看抓住有生命危險了,突然有一個人過來奮不顧身救他,救了他一命。他很感謝說:「我好像不認識你,你怎麼捨命救我?」他就說:「我就是曾經服務過你,你還拿酒給我喝,食物分享給我。」你看善待一個人居然救了自己一命。

  這些例子我們適當的因緣都可以講給同學們聽,我們要知道眾生善根不可思議,可能我們一個因果的故事就讓孩子深深扎下願意斷惡修善之心。諸位仁者我們想一想,我們堅定斷惡修善之心是什麼時候?我是遇到老和尚才知道這麼做,代表我已經造業二十多年了。可是我還是有一點善根的,沒有遇到老師很高度強調因果報應,沒有遇到,不然應該敬畏心會起來。所以我們講這些因果道德的故事,把孩子的羞恥心、敬畏心,甚至是勇於改過的心都能夠喚醒。學生會有善根,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我們當然不是在講台上才在弘揚正法,遇親戚朋友有緣相聚,其實這些因果故事也可以多講。我們做法布施習慣了,講學就會如有神助,法布施得聰明智慧。我們假如說只在講台當中正經正經,下了講台就亂開玩笑,我看在講台上也會出錯的。

  《無量壽經》說「不欣世語,樂在正論」,我們要養成習慣,一開口就符合經教,不能亂說話,我們閩南話說的。我們在台灣成長的背景要注意,要注意我們外在的環境,因為接下來下一段叫「過能改,歸於無,倘揜飾,增一辜」。人不能改過,有時候是被風俗所影響。台灣這個綜藝節目亂說話,很會念這種不正經的話,揶揄別人的話,聽著聽著有時候受影響,不知不覺輕慢別人,這跟普賢行不相應,普賢行第一個禮敬諸佛。

  有看到在湖南有一個地方叫永州,有一個屠夫。我們今天學佛了,一看這個人是屠夫,我們可能就落一個印象,「哎呀,殺業真重」,你可能馬上那種評判就起來了。屠夫也有善根很深厚的,總在遇緣不同,他還沒遇到緣。這個姓張的屠夫,他家裡附近剛好有佛寺,所以每一次敲鐘,暮鼓晨鐘,早晨一敲鐘他就起來工作了,就殺豬。結果有一天晚上這個佛寺的僧人居然作夢,那個敲鐘的人夢到什麼?夢到有十一個人來求他,求他救命,說「你可不可以明天不要敲鐘?」這個僧人做這種夢他也覺得有蹊蹺,平常都沒作夢,突然做這個夢了,隔天早上沒敲鐘。結果沒敲鐘這個張屠夫就睡過頭了,睡過頭發現他早晨要宰的這個豬生了十一隻小豬,他假如宰了可能這十一隻就都死了。這個屠夫想,怎麼搞的?怎麼可能佛寺不敲鐘?他就去了解情況,人家告訴他夢到十一個人來求救命。他很震驚,他就不做屠夫,開始念阿彌陀佛。念了十幾年,念到預知時至,然後往生了,肉身沒有壞,當地百姓建了個小廟把他供起來了。

  假如有大陸同修聽到這個故事,剛好是你們湖南哪一個小廟,可以給我們打個pass,告訴我們一下,到時候有因緣去了還可以去拜這位阿惟越致菩薩。你看他殺豬造了多少殺業,可是他的善根也不可思議,他一心念佛了,佛是大慈父,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哪有說我們想回家阿彌陀佛不來接的?不可能的,不會嫌棄我們曾經造過什麼業。所以眾生善根不可思議。

  我們聽完這個故事,我們以前造多少業不怕,好好念佛,感應道交,預知時至。「聞我名號,即自悔過,為道作善,便持經戒,願生我剎,命終不復更三惡道」,這是阿彌陀佛發的願,這位屠夫證明了,也給我們信心了。

  我們再看下一句:「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這一句,我們剛剛說的,我們在一切境緣當中修什麼?修真心,修清淨平等覺。但是這一句做不到心很難清淨,我們見人惡即批評,清淨不了,可能還要造口業。哪怕你跟這個人關係不好,都不能罵他,這才是我們的修養。

  《常禮舉要》,「交淺不可言深,絕交不出惡聲」。交淺言深那是我們自己沒有拿捏好分寸,大家有沒有經驗,跟人家講的祕密後來被說出去了,氣得半死。別氣,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才能經一事長一智,不能都是責任往外推,都忘了其實根源在自己身上。「絕交不出惡聲」,比方團體可能有流動,這個同仁離開了你就批評他,你常常批評這些離開的人,你說留下來的人聽了怎麼樣?我們言語的態度,尤其領導人,就形成一個團體的氛圍。你這個氛圍都是稱讚人還是都是批評人,完全不一樣的氣氛。離開的人,我們能反思是不是我做得不足,我們團隊有什麼缺乏,所以他離開了,都能得到啟示。你一罵,這個話又傳到他耳裡面,這個緣就破了。

  古人說「善始不如善終」,一開始好,後來撕破臉,不好,哪怕離開了,都保持一個平和的狀況,善終可能就有下一個好的善始。而且領導者,我們在《論語》當中也看到這些聖王教給我們的,「萬方有罪,罪在朕躬」,不然都落到罵人、落到情緒去,這對自己、對團體負面的影響。六祖大師也提醒我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怎樣才不見世間過?這一句就是具體指導我們,見人家的惡我們能夠反省自己。

  唐太宗先生說他有三面鏡子,以銅為鏡正衣冠;以史為鏡知興替,一個人甚至一個家族、一個朝代的興衰可以從歷史裡面觀察,當然這個歷史人物都會給我們教訓,每一個朝代興跟衰對我們的團體都是非常好的提醒;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個以人為鏡裡面也有包含我們下面講的「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貞觀之治成就的因素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唐太宗肯納諫,魏徵敢諫,一些臣子敢勸諫,這個盛世就起來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別人屬於旁觀者,我們要能接受那個勸。

  我們想一想,誰最了解我們?父母、另一半最了解我們。所以我們這個納諫首先要在哪裡練?在最近的人練,他們很了解我們。比方我們檢查檢查,其實這每一個句子要跟孝道結合起來,因為我們與人相處的行為、習慣源頭在哪裡?源頭可能在跟父母相處,比方說不能包容人,有可能我們心裡放了父母的過失放不下,我們就對別人也會是這樣。人際關係你真的要解決,有可能還要回到跟父母的相處,而跟父母相處是開發我們的性德。

  傳統文化的兩個目標,我們教學要很清楚我們教孩子的目標是什麼。第一個目標,幫助學生恢復父子有親的天性。可是重點來了,我們要幫助他,我們自己要有身教,我們自己要先恢復父子有親的天性。我們恢復了,我們講出來那個言語就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父母的恩德念念不忘。大孝終身慕父母,老師一談到父母恩,眼淚自自然然都流下來了,那個真情流露觸動孩子的善根。第二個目標是把這個父子有親延伸到對兄弟姐妹、對家族、對鄰里鄉黨,再到凡是人皆須愛,延伸到對眾生,凡是物皆須愛。這兩個目標,我們老師都要身教。

  我們再感受感受,見人善,首先我們有沒有見父母的善?我們恩德最大的父母,他們身上的優點我都沒有好好去效法,你說我能去效法更遠的人的善嗎?聞過欣,父母勸我的我都不能歡喜接受,我能去接受更遠的人嗎?

  我們都不是從小學的,我們都是成年才學的,所以我們成年前的那個慣性是很強的,我們警覺性不高,我們真的在教學的時候、處理事的時候,還是學佛以前的那個習慣會比較強,會拉過去的。除非我們真的是一直在提醒自己,比方說在講桌上寫著「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你每天看、每天看,那個提醒自己的效果就愈來愈深了。我們不是從小學,那個警覺性要自己不斷的培養起來,提醒自己。

  成德也曾經跟我們院長提到,我們組織雖然不大,可是我們警覺性不夠的時候,每一個朝代敗亡的原因或多或少都會出現在我們團體裡面。你看我們以史為鏡,歷史也是一面鏡子。我們想一想,這個朝代敗亡的時候,這其中的人都不是沒讀書的,甚至書都讀不少,可能還比我明理,可是他在那些境界的時候也迷糊了。所以我們不要看著這些歷史人物,哇,太誇張了!怎麼會犯這樣的錯?

  我舉一個例子,大家一定認識唐玄宗(好像有人沒反應),一定認識楊貴妃。你看唐玄宗,唐玄宗是創了開元之治,開元之治的時間沒有輸給貞觀,那我辦不到,他能創開元之治。可是後來他傲慢起來了,然後又遇到楊貴妃,差點把唐朝斷送,引來了安史之亂。唐玄宗開元之治,你說他能力強不強?也不簡單吧!所以當我們看別人犯嚴重的錯,我們沒有內省的時候,可能我們都會覺得「我才不會這樣」。會講這樣話的人very dangerous,非常危險。真的是這樣,所以唐朝詩人杜牧有一個「阿房宮賦」,它後面幾句話大家應該比較熟悉,提到「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你看它朝代那麼短就滅了,還顧不上在那裡哀悼,後人哀悼他。可是「後人哀之而不鑑之」,沒有以秦朝為戒,或者沒有以秦始皇、子嬰秦朝的這幾位君王為戒,「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可能後面的人又在笑我們了。我們是後人,我們笑前面的人,沒有引以為戒,我們還是犯財色名利。唐玄宗都還是犯了女色,能創開元之治的。古人是戰戰兢兢,還沒有到最後一口氣不會掉以輕心的。我才不會像那個樣子的!這個要小心。杜牧這幾句很有道理。

  我們看歷史當中每個衰敗,宦官專權。大家別著相,宦官,現在哪有宦官?代表什麼?皇上身邊的人。所以你一個領導者,離你比較近的人,他常常跟你咬舌根,你耳朵比較輕,可能一些讒言就聽進去了。一個領導者對待你身邊比較近的人,不只不能寵愛,還要比較嚴格,不然他們會怎麼?驕傲、恃寵而驕。我們有一個詞叫狐假虎威,他在皇帝旁邊就走路有風。

  說到這裡,當領導不好當吧?你不只要護好自己,還要護好身邊的人,才能把事做好,為君難。當然為臣也不易,伴君如伴虎,你要勸諫也是要提心吊膽的。所以要謹慎身邊的人、親近的人。而我們算領導身邊很近的人,應該要珍惜領導的賞識、重用,要念這分知遇之恩,更要代表領導更好的去愛護團體的人,你還恃寵而驕了,不是糟蹋了領導對你的栽培嗎?人不能在境界裡面迷糊掉,這不是恩將仇報嗎?恃寵而驕也是一種習氣,你沒有高度的警覺性會掉下去的。成德在小學五年級就感受到恃寵會驕。我們老師生小孩,來了一個代課老師,對我很寵愛,我就開始跋扈了,小時候就看出來這個習氣很重。一些好朋友都不願意跟我交往了,你看太驕慢了。後來有反省了,也稍微調整了一下。四大煩惱常相隨,警覺性不高它起作用了就傲慢。

  佛門有一個公案,佛陀有一個大弟子已經證阿羅漢,叫畢陵伽,證阿羅漢了。結果恆河女神來給佛陀告狀:「佛陀,你那個弟子畢陵伽太傲慢了,我前世是他的婢女,我現在已經是女神,恆河神,可是他每一次要過恆河,『恆河小丫頭』,都這麼叫我,太不尊重我了,他太傲慢了。」佛陀說:「對不起、對不起,他已經證阿羅漢了,他沒有傲慢,我請他出來給妳道歉。」把畢陵伽請出來了,畢陵伽一了解,「對不起、對不起,恆河小丫頭對不起、對不起」。他心上沒有了,他還有那個習氣。就好像那個酒,你把它都蒸發完了,一滴酒都沒有,那個酒瓶還是有味道。阿羅漢沒有傲慢,習氣還會傷到人,更何況我們現在傲慢還沒去掉,我們不警覺觀照自己的心念,很可能就會傷到人。

  我們已經學佛,我們的目標是菩薩所在之處讓一切眾生生歡喜心。假如我們又已經受了五戒,第一是不殺生,不惱害眾生,不惱害,你所在的地方不能因為自己的習氣讓人生煩惱,這就犯了殺戒。第二不偷盜,不與取,老和尚開解,不佔人便宜。不偷盜就是義,不義的行為不能做,你佔人家的便宜就不義,這就是盜心。所以我們在團體裡面工作要多承擔,不能一有工作都推給別人,這也是佔人家便宜。持五戒都要在這些地方去落實。我們調伏四大煩惱要有敏銳度,觀心為要,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心念跟四大煩惱相應了,趕快要念阿彌陀佛,調整心。

  外戚專政。皇后的親人,這有親戚關係,一下坐大了,都是她家族的人,就不公平了,大權獨攬。你一個團體裡面都是誰的人,這小心了,會對團體的影響很大。當然說假如都是誰的人,個個都是大公無私,這叫君子之黨,那問題不大;假如都是誰的人,彼此都是護著,那變官官相護就麻煩了。

  我有認識企業家,他太太能力很好,他跟他太太的認知就是她不進到公司裡面來。大家想一想,他的太太一進來會開始發生什麼事?好多人,「那是董事長的太太」,嘎嘎嘎過來了。所以你看古代說後宮不得干政。我們不要覺得我們不會犯那些錯,古人讀書比我們多,定力可能也比我們高,他們在那些境界都忍不住。所以長孫皇后不簡單,她跟唐太宗說,你不能把我哥哥的官位提得太高。唐太宗很生氣,我就是要用他。長孫皇后一直壓、一直壓,這是有智慧的女人,她能防微杜漸。我們當領導人真的要防微杜漸,不然都要收拾殘局。任何事情要慎於始,你一開始沒有注意到,後面再來收拾,這都非常累,而且牽扯的面多,甚至於會影響團體的信心。一件事要成一定是用對人,其人存則其政舉。只要那個負責的人錯了,這一件事要成是不可能的事情,大家別存著僥倖的心。

  孔子講這些話是不給我們含糊的空間,「無欲速,無見小利」。我們做一件事想很快呈現一個結果給人家看,這就是欲速,這就是見小利。成果出來,人家讚歎,人家肯定,這樣的心態有這種好名的心,好名一定會作假,都會很自然就發展成這個局面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只要好名,發展出來一定會作假,甚至於會揠苗助長,讓學生要做到什麼,當下也不是在給孩子好的教育。我們小時候成長的過程,上面要來檢查了,一二個禮拜連正課都不用上了,趕快搞個科展出來,搞個什麼東西出來,硬弄出來的。弄完呢?丟到倉庫裡面去了。請問我們的學生在這個過程當中他學到啥?教育是隨時隨地的。我們不能都落在只是自己的世界裡面,我們要能感受到孩子他看著我們父母老師對他們的影響是什麼。一個母親假如客人要來的時候才整理房間、房子,你說孩子學到什麼?有人來的時候再說,那不是人前人後就不一樣了嗎?

  結果你看長孫皇后死得太早,三十幾歲去世了,她的哥哥被重用了就弄權,最後她哥哥也死得很不好。再來,你用的臣子權力太大,奸臣當道。乾隆也不算太糊塗,可是他用了一個和珅,有史以來最大的貪官,清朝到和珅之後也是敗得很厲害。我們要了解,一個風氣不好之後,你要再把它扭轉就很辛苦了。

  我們剛剛舉到唐玄宗,你看一個團體裡面有貪戀女色的問題,而且你一個領導人只要犯了這個,威信全無,這個團體可能就敗掉了。甚至於是講課的老師,你說那個對聖教負面的影響就很大。包含君王,你剛愎自用,不聽下屬這些提醒,而且第一線的人他們的情況下情要上達,要清楚情況,不然有可能這個決策就會下錯了。為什麼古代皇帝叫天子?因為他最大,他還要覺得上面有人在管著他,天子,上天在看著我,不然一個人上面沒有上的時候,他是很容易驕縱的,沒人管他,誰都得聽我的,這就很危險。

  這些包含團體裡面,我們看歷史當中有朋黨之禍,一個團體形成兩派,互相在爭,互相在指責,這也對團體的殺傷性很大,唐朝牛李黨爭。不能意氣用事,我們一切要以人民為重。像我們是教育的,以學生為重,以眾生的慧命為重,不能意氣用事。我自己教書的時候就遇過,校長面對一個老師勸諫他,他沒有接受,結果搞得團體變成一個是擁校長派,一個是反對校長派。諸位仁者,你們有沒有遇過要選邊站的局面?一個團體不能搞到要選邊站,我們兩邊都不站。其實這個校長能接受,這個老師他的個性比較耿直,講話的時候可能比較硬一點,可是你假如能納他的諫,整個學校的人心就被你給凝聚起來了。所以聞過欣太重要了,這一點沒有做到,整個團體的局面差別太大了。不接受了,變成兩派;接受了,萬眾一心。

  這是從歷史,我們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有的話要改。其實要發現自己有也不簡單,那是一個習慣,都能拉回自身來。有一個故事講到了,關公很正氣,他發覺一個人特別會拍人家馬屁,都給人家戴高帽。這是民間故事,關公就看這個人很不妥當,就把他抓來了。抓來的時候這個人就說了:「關公,那些人都是他就喜歡聽我這些,他喜歡聽我才給他戴,像你至大至剛,你就不用戴。」關公聽了就把他放了。我們都覺得給人家戴高帽這不好,真的人家給我們戴高帽的時候,我們能警覺到不對嗎?別人的惡有時候我們自己現前的時候,我們自己也不一定察覺得到。

  明朝一位大儒唐荊川先生說到了,「須要刻刻檢點自家病痛」,病痛就是毛病,這都是他們修身的心得,刻刻就是時時刻刻,不能斷,「蓋所惡於人許多病痛處」,我們討厭別人的這些毛病,「若真知反己,則色色有之」,我們能夠內省反己,色色就是沒有一樣沒有。就是你很討厭的那個人,他的那個毛病我們或多或少可能還是有,可是我們能看到自己也有,這個氣就不會那麼大了,甚至會有一點不好意思。而這個刻刻就是我們的習慣是向內,就容易察覺我們的不足,因為假如我們是向外了,那也是一種習慣。工於論人者,察己必疏,我們常常去論別人,養成習慣之後我們都是向外看,那我們向內的這種功夫自然就會比較弱。

  剛好跟一個同仁相處了幾天,剛好交流到家裡的一些事情,夫妻之間,孩子教育,甚至於跟父母相處。談的過程我有感覺到,他的習慣把責任都推在家裡人上,他在敘述事情的時候避重就輕,自己責任部分輕描淡寫過去了,家裡人那些情況重重的敘述,這樣不容易在經歷的事當中看到自己的問題。比方他說我勸我爸爸,我爸爸起情緒了,很生氣,還推我。這個敘述都是他爸爸很過分。當一個人你經歷了事都是這麼去想的時候,你會覺得自己有很嚴重的地方要調整嗎?就很難了。我就跟他說,我說一個人能把父親氣成這個樣子也不簡單。你都敘述在父親的動作了,一個父親能氣到要推他兒子,你那個話也是太忤逆了,或者太不給他面子。「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我們得對照對照這些部分。

  老和尚常說修行,修正行為。我們是有很多行為已經養成一種習慣,其實我們要落實《弟子規》這些句子,可能那些習慣我們都要突破才行。我們那種隨喜的心不夠強,見人善要即思齊也不容易。那我們可以觀察自己,我們有沒有常常很自然就能隨喜讚歎別人的好?自己行為的習慣自己要觀照得很清楚,才知道怎麼去修正。所以我們習慣一敘述了都把責任推出去,這也是一種習慣。所以為什麼老和尚要說他最佩服老祖宗的一句話,「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你看老和尚用心良苦,他要教我們這句話的時候還把老祖宗抬出來了,「我最佩服老祖宗的一句話」,我們一聽馬上重視了,耳朵豎起來要聽了。這是老和尚的用心良苦,我們不把這一句放在心上,我們要往內反省不簡單。

  所以有則改,無加警。為什麼說無加警?現在沒有不代表未來沒有,我們阿賴耶識有很多種子。我自己有接觸過團體,比方說這個領導很強勢,脾氣很大,底下的人壓力很大。結果這個領導調走了,從底下調了一個主管上來,這個調上來的當時候是很難忍受領導的強勢,結果他上來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容不容易?不容易,這真正要做都要下功夫的。你看子貢有一天看到老師說:「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我不希望人家這樣對我,我也不這樣對人。孔子說:「非爾所及也」,子貢你還做不到。所以「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這也是很有修養。我們就不說別的,今天有人控制要求你,舒不舒服?不舒服吧?好,從今以後我對人不控制了、不要求了,做得到嗎?比方說人家給我發脾氣,很難受,好,我從今天開始不對任何人發脾氣了。你是見人惡即內省,然後好,引以為戒了,我不給人家發脾氣,你就上一層樓去了。

  我們要調伏這些習氣都要下很大的功夫的,所以不要去見人惡,不然我們的時間精力都分散掉了。子貢口才最好了,口才好也容易批評人。當然,子貢可能是極樂世界再來,配合孔子演戲的,我們都感謝他們的表演。孔子的十大弟子跟佛陀的十大弟子一定都不是一般人,至於是什麼來歷我看就別研究了,我們現在念佛時間都不夠,去了極樂世界都知道了。給子貢說,子貢在批評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端木賜你很賢德了嗎?我是沒有閒工夫去批評人。我們真的去對治自己的貪瞋痴慢、對治這些習氣,就知道不簡單。我們用所有的時間去對治,都不一定對治得得力。

  弘一大師編了一本書叫《佩玉篇》。包含剛剛給大家念的唐荊川先生說的「刻刻檢點自家病痛」,這也是弘一大師集錄的,從《格言聯璧》裡面挑精華,編成《格言別錄》,這些都是處世的智慧涵養。《佩玉篇》第一句話就講,這位讀書人,「二十年治一怒字,尚未消磨得盡,以是知克己最難」。他對治自己的憤怒、瞋恨心花了二十年,還沒有調伏乾淨,所以知道克己功夫不簡單。

  我們假如更認知到我們自己還有很多功夫要下,我們就會覺得還是不要去看人家的過、去批評別人。甚至於我們要高度警覺提醒自己,因為看到修學的人他沒學以前的慣性還是很強,我們看到了我們內省,那怎麼辦?那就要提醒自己,一言一行對照經教,隨順聖賢佛菩薩教誨,不隨順自己煩惱習氣。我們只要沒有這個態度,我們說不隨著自己的習氣做事不大容易。我們想起老和尚教誨到了,「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這是我們的初心。這個初心怎麼具體做?起心動念、一言一行提醒自己都要依經教,不能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我們才能守住我們的初心。

  今天時間到了,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