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一條龍師資培訓班  成德法師主講  (第九十六集)  2023/11/18  台南極樂寺  檔名:55-217-0096

  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這幾節課一起學習《弟子規》「信」的部分,「信」字有信用、信任、威信,跟「信」字可以連在一起的詞都可以讓我們感受信的含義。就像我們上一節課提到的「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有這樣品行的人一定很贏得他人的信任,當然他自己也會愈來愈有信心。信為道元功德母,信心要保持住,我們就在正念當中了。信心保持能生功德,我們看我們有信心去做很多事,都做得很順利,都做得很有方法、很有靈感;沒有信心的時候好像就心情低落,也沒什麼方法出來了,所以道的源頭是信心。當然信心我們不能建立在外在的條件上,這樣變成跟人家比較,這是攀比了。古人提醒我們,人比人氣死人。我們想一想,假如我們的學生產生攀比心了,他以後的人生會幸福嗎?我們常常思考這些問題,就會覺得教做人做事重要,因為影響孩子的一生。

  我們常聽老和尚講經說「信為道元功德母」,諸位仁者,那我們幫學生建立信心了沒有?建立自信了沒有?他沒有信心,他可能都在煩惱當中。老和尚講經有說了,愚痴的核心是懷疑。這都是老和尚的法語,這些法語都在指導我們怎麼自愛、怎麼愛人。孩子的信心沒建立起來,他會懷疑自己,懷疑是愚痴的核心,愚痴做主,那只有都在煩惱當中。不知道我們有沒有留意到,現在的學生是愈來愈笑得出來還是愈來愈笑不出來?我們教了幾年、十幾年、二十幾年的同道們,我們觀察觀察,學生是愈來愈笑得出來還是愈來愈笑不出來?我們有仔細去觀察,這都會觸動我們教學的使命,因為擺在我們面前,我們不忍心看這樣的事情繼續發生下去。

  我有聽教育界的同仁說到,現在他是教高中,他說沒有一班學生沒有憂鬱症的。我們以前念高中的時候,諸位仁者,你們有沒有同學得憂鬱症?有的請舉手。那時候就有了,不多,但是你看現在好像這樣的現象愈來愈多了。我們是教小學,你說高中出現這個現象,其實不是高中才出現的,他整個成長過程,其實他都表現在臉上了。我有時候觀察小孩,他一不跟你講話,他也沒有觀察到你在看他的時候,才十來歲的孩子,臉上透出一種憂鬱、情緒。他那麼小的年齡情緒就有障礙了,那再假如都沒有父母、老師去疏通他,他積積積積到某一個程度,這個憂鬱的狀況就會呈現出來。所以我們教育當中,《禮記.學記》講「禁於未發之謂豫」,預防法。我們護念自己跟護念學生,我們就能防微杜漸,不讓問題發展壯大,在細微處就把它處理掉了,我們要培養這樣的洞察力。

  那天看到一個十四歲的女孩瘦到三十公斤,有憂鬱了,看到那個照片心痛。假如那是我們的親人,我想我們會盡全力來協助她。我們是學大乘佛法,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我們絕不希望自己的學生,我們小學教他,到了初中、到了高中,聽到他們有這些現象,我們心裡也很心痛。但是假如在小學期間他的信心建立起來,他的人格健康了,就不會有後面這些情況了。

  孔子這一句「見義不為,無勇也」,其實我們現在該做的事不少,義所當為的事情不少,假如我們聽到親戚朋友有人有憂鬱症,我們不去幫他,我們心裡良心上會有不安。傳統文化教導我們恕道,這個「恕」字,如其心是恕。忠恕違道不遠,我們要契入仁道、契入慈悲,我們先要力行忠恕的存心。《中庸》說「力行近乎仁」,而力行當中很重要的一點,時時忠恕的存心。恕,感同身受。真的,有一個孩子憂鬱,他全家人都擔心得可能工作、睡覺都不是很安穩,全家人受累。

  像成德自己,我也很容易情緒障礙,我考試都睡不著覺,你看得失心好重!考個試全家人都陪我緊張,後來考不好很傷心,我印象很深刻,大學成績出來了,在房間裡哭。我從小不是一個很樂觀的人,但是增上緣很好,因為父母得失心非常淡。我好勝心太強,結果我父親上來笑著說:「沒什麼,沒什麼,再考一年就好了。」我父親講完我覺得繼續哭好像有點怪怪的,大驚小怪的。你看這個增上緣對人的影響非常大,我這種好勝被父母的處世一點一滴慢慢磨掉了。後來又遇到老和尚,這個增上緣更厲害,把道理給我們講清楚了,理得心安,別幹那個跟自己過不去的事了。你在那得失、擔憂於事無補,深信因果,欲知將來結果,只問現在功夫,你現在好好幹,擔心未來的事緊張幹什麼?後來遇到師父,再去考試不用吃鎮定劑了,考試前一天睡得都挺好的。

  那天遇到一個初中生,我現在遇到初中生、小朋友,我都主動跟他們交流,為什麼?因為我太久沒有帶小孩子班了,怕我這把刀已經鈍掉了,要去磨一下,因為這些年跟大人互動交流得多。跟他們談談心,他們的生活裡面要關心他們的健康,都是長身體的年紀。我聽一些父母家長說,現在孩子學習,作業都要寫到十一二點,早上五六點就得起床,長身體的時間都熬夜。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念初中的時候就常常熬夜,身體的基礎就沒有打好。孩子在青少年時期他睡好、吃好,體魄建立起來,用一輩子,不管他學業、事業、家業、道業。我們看得看深、得看遠,不能只看眼前。所以我們當父母老師不能看到這個現象繼續存在,不然你讓他十點半睡,五點起來,早點起來,不要去傷到身體了。

  包含在這種因緣當中要分析給孩子聽,你不要得失、不要緊張。我笑笑的問他,你感覺感覺,你是很有得失心的時候、很緊張的時候考卷能做好,還是比較放鬆的時候?那孩子點點頭,放鬆的時候。我說,你有沒有聽過哪一個成功的人是因為他初中的時候數學考了一百分、物理考了九十八分?他想了一下,好像沒聽過。我說你這些學習盡力就好了,不要緊張、不要得失,這跟你人生的成敗沒有太大的關係,不要罣礙。

  我以前讀書的時候沒有老師跟我聊這個,只有老師告訴我退步一分打一下,你說我能不更緊張嗎?所以我們教育真的要觀照到孩子的心,不能只著在分數上,也不能只著在他背多少經、他聽了多少經。不能著!一著我們就不是用真心。應無所住行於布施,你教孩子就是法布施,你要成就他,但是我們要應無所住,就是不能出現執著點。我們的心上趕進度,有住了,這個心教的內容,首先孩子感受到的就是趕進度,甚至感受到的就是一種要求,趕快都給我記起來,考試會考,不能退步。教育是什麼?心與心的傳遞,我們說傳燈,心燈在傳。我們是柔軟的心、愛心、智慧的心、慈悲的心在傳給學生,還是浮躁的心、強勢的心、控制的心?孩子是我們的依報,隨著我的心轉,隨著我的正報轉。我們從事教育,最重要的是護住我們的心,不讓情緒做主,不讓我們的貪瞋痴慢做主,我們能用真心,講的每句話,甚至一個表情,都能軟化孩子的習氣、軟化孩子的固執。我們不要小看孩子,你看他年紀小,有時候他比我們還敏銳,誰真心對他的他心裡很有數。恕道,感同身受,於諸眾生視若自己。

  我記得老和尚也講過,我們生在這個時代是不幸,也是幸。不幸在哪?文化危急存亡之秋,天災人禍很頻繁。幸是什麼?幸是這樣的大時代不會讓我們只是在人道當中享福報,每天就是享樂過日子,因為我們看到了眾生的苦難,因為這樣的現象、社會的情況把我們的真心、慈悲心喚醒,看不下去,不能袖手旁觀。人在無始劫的輪迴當中,能真正發起慈悲心、菩提心,整個輪迴的黑暗就亮起來。一燈才照,千年之暗俱除,自己的人生世界亮了。更重要的,我們用真心、用慈悲心,很多學生、很多跟我們有緣的人的生命可能就會從此點亮了。我們教孩子《弟子規》,做人做事,是非善惡、邪正利害、真偽他會判斷。一個初中生,他沒有建立起這個判斷,他能不受同儕的影響而墮落嗎?所以教做人做事刻不容緩。

  要教現在的學生,我感覺比教以前的學生難。現在的學生專注力比較弱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察覺?我們教學的熱忱、教學的方法技巧都要不斷提升,才能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大家聽成德這麼一講,好辛苦!轉個念頭,學生讓我們很鍛鍊,把我鍛鍊得有好幾把刷子了,歷事練心,我們的潛能都被學生給練出來了。

  我記得我第三年教書,剛好那個老師,我是代課老師,那個老師教了四十年,最後一年就退休了,這個班太厲害了,有四大天王,教得他半個學期實在撐不下去,最後提早退休了。剛好我的師範學院同學打電話給我,當時候我剛從澳洲淨宗學院回來,因為辭掉工作了,在準備回來考。同學把這個情況給我說了,說還有一個學期,你願不願意來做代課老師?我當時候聽了就馬上答應了。古人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沒那麼嚴重,就是感覺不是我們去求的,找上來的,可能就是我們的緣了,其實也滿歡喜接受了。因為李炳南老師說困難愈大功德愈大,歡迎困難,歡迎困難!後來接這個班真的不簡單,我連教室都不敢離開,因為其他的老師進來,我不在那裡這課很難上,我得緊迫盯人。所以很多同事都不認識我,因為辦公室我幾乎都沒去。結果盯了可能應該有一二個月了,每天騎著車上班,就想今天這四大天王會出什麼招,就在那想。

  當然那時候應該多念佛,那時候認知不到。念佛了,心裡都是佛號,遇到事你就有靈感了。那時候聽老和尚講經還不夠,老和尚說用真心應對一切境界,自自然然,都不用想。真心就是佛號能保持在心中,沒有妄念進來,真心,學生一問什麼問題你就有靈感,學生出什麼情況你就知道怎麼處理了。這個我們從老和尚身上看到他老人家的表演,心地清淨生智慧,遇到緣隨問隨答,跟《禮記.學記》講的一模一樣,叩之小則小鳴,叩之大則大鳴,跟敲鐘一樣。這樣的功夫每一個人都達得到,只要我們依照老和尚的教誨,我們這樣去下心地的功夫。佛菩薩對每一個人的加持是平等的,諸位同道,你們認同嗎?真的認同,那就不會起煩惱。「阿彌陀佛對他比較好」,起這個念頭也叫煩惱!

  我曾經遇到一個長輩,他有一天就跟我說,他說阿彌陀佛比較疼你。我一聽,我說你這句話會下阿鼻地獄的。他說有這麼嚴重嗎?我說你這句話叫污辱阿彌陀佛,你這句話是阿彌陀佛偏心,阿彌陀佛平等慈悲,同體大悲,你居然說他對我比較好。你看人很容易相信自己的感受、相信自己的看法,不相信真理、不相信佛菩薩。當我們心情比較不好的時候,人生比較低潮的時候,你覺得佛菩薩的加持公平嗎?其實絕對是公平的。為什麼感覺不到?我們帶著情緒就形成障礙,帶著懷疑形成障礙,想加持加持不上。

  成德自己有觀察自己修學的過程,甚至於觀察什麼?觀察沒有學佛以前人生過程,太多險象環生那種情景的時候,沒有掉下去決定是佛菩薩冥冥中的加持。甚至於自己煩惱習氣很熾盛的時候,都沒有惡緣出現。我無始劫的冤親債主這麼多,怎麼會在那些關鍵點上沒有現前?那決定是佛菩薩加持的,我自己想到這個慚愧、感恩。我自己也觀察身邊的修行人,大家修學過程都有起伏,甚至於都有情況很不理想的,可是他身邊隨時有貴人要幫他,他拒絕了,他封閉起自己來了。所以一定都有佛菩薩在等待時機,可是我們的念頭假如都隨順情緒了,他想幫幫不上。自助者天助,自救者天救,自棄者,自己放棄自己了,佛菩薩幫不上忙。

  所以我們自己體會得深,我們絕對不犯怪罪佛菩薩這樣的過失。佛菩薩是生生世世隨逐於我,心無暫捨,沒有一刻離開我,他們的同體大悲,隨時抓住機會,哪怕我們念一聲佛號,他就藉由這個機會加持我們;我們起一個善念,他趕緊加持我們;我們願意去做一件善事,加持我們把這件事做好。佛法的真相也是要靠我們自己用心去體會、用心去觀察。就像我們一起學習《弟子規》,太多句經文我們都會聯想到老和尚的行誼,這我們要會觀察。老和尚生日釋迦牟尼佛涅槃的日子,在啟示我們什麼?佛菩薩沒有離開我們。你看都在啟示我們,都在表演給我們看,佛法、傳統文化怎麼用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真的就跟《金剛經》一開頭,佛話都沒講,就把六度萬行給我們表演出來,須菩提會看,痛哭流涕,「希有世尊」。六度普賢行就在每天的生活裡面,我們要善於觀察。

  剛剛跟大家提到了,我當時候帶這個班,帶了兩個月左右,有一個學生讀書很優秀的,也很乖,一個小男孩,他走到我書桌前笑著跟我說,他說:「老師,老師,我們班那幾個同學現在乖很多,他們都說道:今天到學校,不知道老師又要出哪一招了。」我當時候一聽不敢笑出來,還是裝得……不能洩了底,我想說我每天要去教書的時候想,今天他們要給我出哪一招了。

  這個教書跟我們當時候看布袋戲一樣。諸位老師,你們好像小我好幾歲,你們看過我們台灣的布袋戲吧?我們台灣布袋戲那可是世界一絕,我們都是從裡面學忠孝節義的。兩個高手對招了,有沒有注意,這個對招誰輸了?誰先沉不住氣誰就輸了,誰先寶刀一亮,這個人就輸了,他太浮躁了,他一出招就有破綻出來,沉不住氣了。所以我們面對學生的時候就是在考驗不動氣,你不動就不會被他轉,你不被他轉,他鐵定被你轉。我們面對一切境界只有兩種情況,要不被境界轉,要不境界被我們轉。

  佛經,佛經語深,這每一句話都很有味道,你看剛剛我們一談談了四十分鐘,就從這一句「信為道元功德母」,談到現在還沒談完。這句話把它用在我們的工作,延伸開來,怎麼建立學生的信心?你開始思惟了,善巧方便出來了。幫一個孩子建立起一生的信心功德無量,他少了多少煩惱。《楞嚴經》說:「若能轉物,則同如來。」大乘經教跟我們教書有沒有關?有關,我們轉物,不被物轉,不被境界轉。

  大家體會體會,我們論這些大乘經教,論到最後怎麼做?一句阿彌陀佛,不然就白論了。你說好,我知道了,不被境界轉!怎麼做?心裡很想不被境界轉,每一次都被轉。六字統攝萬法,妙!《百法明門論》,法相唯識宗強調什麼?轉識成智。誰都知道要轉識成智,怎麼轉?不用分別、不用執著。理論都知道,咋不用?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知道理論使不上力,念阿彌陀佛。念的時候一切莫管,字句分明,平平常常,老實念去,當下就轉識成智了。這大乘佛法就是當下的生活,當下的一念。

  念佛是這樣,處理事情也是這樣,也是轉識成智。在處理事情的時候,把自私自利在做事當中放下了,轉識成智。「處事時,廓然而大公」,夏老師開解得讓我們知道怎麼用心,大公無私。其實我們修行人要愈修觀照這個心念愈來愈敏銳,我們這個心念只要跟自性不相應,我們就馬上感覺不舒服。觀自在菩薩,觀自己的自性在不在。我們去感受感受,自己自私自利起來了,就會感覺不是很舒暢,可是又忍不住,又想要偏袒一下自己的人。你在整個做的過程都是不自在的,能察覺到了,趕緊馬上就放下它。而且這才是真正為自己的人好,你隨順自私,他就學到自私;你隨順大公無私,你對你的孩子真愛,他不會隨順煩惱習氣。「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事情已經過了,不要放在心上,記取教訓就好了,不要過去的事一直在心裡面縈繞,心都定不下來;未來勿將迎,未來還沒到,不要擔心。「坦坦蕩蕩」,君子坦蕩蕩,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鑑空衡平」,鑑,鑑就是鏡子,用心如鏡;衡平,那個衡,權衡,都是要公平,秤東西那個權,要公平,不能有私,這就是第一念。

  所以大乘佛法就是我們當下的心念,就是我們當下的工作生活,我們能這樣去用心,老和尚說的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你今天去處理一件事,整個過程大公無私,處理完你覺得痛快,順著性德有法喜,問心無愧。古人留了兩句話,「大樂莫如無愧怍」,最大的快樂是什麼?沒有對不起良心,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我們修行要愈來愈敏銳,我們一進佛門第一件事就是三皈依,皈依自性覺正淨,我們皈依性德了就是自性起作用了。所以觀自在是觀自性在不在,就是我們這個三皈依在不在。我們從入佛門,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從一皈依,章嘉大師比喻的,就像坐了火車,那個三皈依就像那個火車票,拿在手上沒有離開。假如火車票沒在手上,檢票人員一來,不好意思,沒票,請下車了,就不在道中。都放在心中,三皈依都放在心中,我們處事待人接物用真心。所以老法師這句法語,「學佛最重要的用真心」。老和尚講的法語當中有「最重要的」,這些句子不能忘記,已經給我們畫了好幾個圈圈、好幾個星星,這不能再掉以輕心。我們忽略了老和尚說最重要的這些法語,就辜負他老人家的良苦用心了。學佛最重要的擴寬心量,學佛首先學吃虧,不要跟人家計較。

  我們跟著師長學習,首先老人家指導我們,人生的意義在哪裡。我記得聽老和尚講:「你們年輕人發發心,人生幾十年,很快就過去了,不能白白來世間一遭,總要做有意義的事情。」這些法語像醍醐灌頂一樣,從頭部這樣流入我們的身心。《弟子規》,你看前面我們剛剛念的這幾句,這就是老和尚指導做善財童子,「見人善,即思齊」,「見人惡,即內省」,任何境界都是變成成就自己的增上緣。我們受持《弟子規》這幾句經文,我們就慢慢過上人生最高的享受,每個人都在提升我們,怎麼會不快樂?我們往往會不快樂,就是被人給卡住了、被事給卡住了。比方說見人善,心裡有一點酸酸的,就卡住了;你馬上一轉,隨喜功德,舒暢了。不然那個嫉妒心放了二三天,連食欲都會大減,吃飯也不怎麼香了。不要自討苦吃,隨順煩惱這苦日子就來了,苦日子就現前了。所以學佛學自愛,別跟自己過不去。見人惡就跟他對立起來,就卡住了,還得罵他幾句,口業就出去了,而且功德林都燒掉了,那何苦?

  佛法管用,《弟子規》管用,經典管用,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念到下一句:「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因為我們的人生追求不一樣,老和尚說總不能白白來世間一遭。我還沒聽老和尚教誨以前人生幹嘛?happy,一放假了到哪裡happy一下。

  我前兩天遇到幾個小朋友,一個十歲、一個十一歲、一個十四歲。我去接觸這些小朋友,磨磨我的刀,不然到時候面對這小朋友我都不能講契機的話,那我就有住,常常都跟大人交流,住在大人的因緣裡面,因緣一變,跟小朋友不會講話了。所以要練應無所住,要老少咸宜,跟老人家、跟任何年齡層我們都能馬上調整到他們的語境、他們這個年齡層的生活狀態。像有一個十四歲的孩子,他說打電動玩具沒啥意思,去唱那些卡拉OK沒啥意思,我馬上對他肅然起敬,你的善根比我深厚。我在他那個年齡的時候都跟同學去唱卡拉OK,還花了不少錢。有一次去唱卡拉OK還去露營,結果還租了摩托車,摩托車丟了,每個人賠五千塊錢。我當時候只覺得倒霉,不知道是佛菩薩在加持我,你看慧根不夠。什麼天氣去的?颱風天,照去。造了業,父母在家裡擔心,你看年少輕狂,不懂事。這些小朋友我們一接觸,稱讚如來;順著跟他聊天給他幾句供養,廣修供養;順便也懺悔自己的業障,卡拉OK唱太多了。

  說到這裡,能親仁無限好,我自己沒有親近老和尚,那已經不在這個世間了,造業早就造得業報現前,我人中很短。結果我上一次跟大專生上課,有個大專生一聽完我講人中很短,他就開始擔心了,「媽,我的人中很短!」阿彌陀佛。諸位大德同修,我假如講了哪一段話,講完之後你很煩惱,你一定要告訴我,這不是我的本意,我跟大家分享是希望幫助大家放下煩惱、放下分別執著,大家一起切磋,這是我的目的。假如讓你生起煩惱,絕對不是我的本意,那可能你也領會錯了,可以給我feedback,給我反饋一下。

  所以人消極的時候,聽什麼都跟消極連在一起。所以自己的性格,我們性格要先調整,調整到積極,要positive(積極的),不要negative(消極的)。面對什麼事情積極,為什麼?事事是好事,煩惱即菩提。老和尚是學《華嚴》的,我們跟他老人家學要愈學愈像。《華嚴》是事事無礙,境界是不可能障礙我們的,我們現在假如面對事情覺得難,行不通,是什麼?是我們的念頭是障礙,不是事有障礙。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你山再高,我白雲不執著,你擋在前面,沒關係,我走,自己就走了,不礙白雲飛。就像有一次,有一個同修見到老和尚就跪下來,「老和尚,今天你不幫我圓頂我就不走了!」老和尚看著他說:「好,你不走我走。」大家注意,這個同修這麼跟老和尚說話妥不妥當?這叫強迫自己的老師,我們別幹那個強迫老師的事情。

  現在我們這個年代生長的背景,小家庭,不知不覺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要隨著我的意思轉,都要順我的意思,我喜歡吃什麼大家都得吃什麼,我喜歡玩什麼大家就得跟著玩什麼,習慣了。你真正遇到老和尚這樣的善知識、遇到好老師,這個習慣有沒有改?你不謹慎觀照自己,這個習慣還在,要老師順著我能接受的方式來帶我、來教我,那都是自我中心還是很強的。老師給我們講半天,「對的,對的,但是……」那個就出來了。要隨順聖賢佛菩薩教誨,不隨順自己煩惱習氣。善財童子參每個善知識都是恭恭敬敬的,隨順善知識教誨,所以他每參一個境界就提升上去。

  這個價值觀轉了,不然整個社會的氛圍功利主義、享樂主義。老和尚講經的時候說,在現在這個社會,他不學聖教不墮落,再來人,太厲害了!你不是再來人怎麼可能不染?所以我們當老師,把五千年文化讓孩子能接上這個緣,真的是跟魔王在賽跑。魔王很厲害,掌握機緣。現在魔王真是魔高一丈,魔王用什麼工具?用電視,現在更厲害,用手機。我們不教孩子怎麼用手機或者別用手機,一個一個都被魔王給俘虜了,一個都逃不掉。我們真的是處在大時代,你現在真正要去利益眾生,那個慈悲心真的會發出來,那個耐心真的會磨出來。只要我們那個為學生好的心沒有退,整個潛能會激發出來,這就是這個大時代對我們的成就,我們隨著這個事隨事菩提心發出來。

  往生上品、中品、下品都有八個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菩提心要發,而且要保持。我們這個利益學生的心不退,佛菩薩的慈悲心就跟我們融成一片,就加持上來了;我們一生煩惱,佛菩薩加持不上,魔會加持我們,會搞得我們忍不住脾氣,在學生面前發脾氣,前面努力的退回去了。

  所以《金剛經》特別講兩個六度,這兩個是關鍵,布施、忍辱。布施是放下、是奉獻。利益學生、利益眾生,布施,福慧增長。真的,利益人的時候為什麼慧會增長?利益人自我就縮小了,自我一縮小煩惱輕了智慧就長,所以真的布施的時候福慧雙修。佛就是布施圓滿,所以福慧二足尊。而忍辱呢?忍辱能保持福慧。一切法得成於忍,忍不住了火燒功德林,掌握情緒才能掌握自己跟學生的未來。忍辱是能保持,而且六度是一直提升上來的,沒有忍辱就沒有精進;精進不了,進步不了,那就沒有禪定、沒有般若了。

  我們都知道要修忍辱,怎麼修?「南無阿彌陀佛」,常常提起心比較平,一有情緒波動很容易就關注到了。你不能平常妄念紛飛,遇到境界怎麼可能控制得了情緒?平常養兵千日,用在一時。真的逆境惡緣現前,我們平常都是佛號提起來,一起情緒,馬上觀照到,趕快「阿彌陀佛」把它伏下去。所以克念,克制住瞋恚、妄念很重要。我們當老師功夫不是下在外面的人跟事,那個是枝末,下在我心地的功夫上。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修心為本。我們別幹那個本末倒置的事,我們從事教育工作也要務本,心是我們的根本。

  我記得第一年當班主任,學生聽我聊了不少傳統文化的內容,剛好有一個機緣,六年級的孩子,男生、女生都發育得比較早,好幾個男生比我高的都有,女孩子更不用說了,她們的思想都有思惟能力,剛好很巧,聊聊聊,談到找對象。那些女同學談出來讓我感動得不得了,可能她們就不會被韓流給捲走了。韓流大家知道。今天跟一個同事在聊天,她六十多歲了,女士,她說我們那個年代找對象找什麼?很穩重的,找你一接觸他就覺得很有安全感。諸位仁者,你看現在小女孩喜歡的那些一看到就尖叫的人有沒有安全感?不能怪她們,怪我們,我們有沒有教她怎麼判斷?「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她建立起來,她就有正確的價值觀,她就不會找錯對象。方以類聚,物以群分,會互相招感的是同磁場的人。「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慼」,這些外在的物質,甚至是美貌,她沒看那麼重。

  我當時候一聽,說韓國的父母,他的孩子十八歲了,送他什麼?你們知不知道?我當時候一聽,聞所未聞,送他一張整容的,可能是VIP還是什麼我不知道,真是阿彌陀佛。你說你看到這一幕,這個孩子的人生還會快樂嗎?他人生的追求是什麼?外在、容貌。我看他整完了,可能看幾天又不滿意了,再來。老和尚說的,這個叫破壞自然景觀。你看我們破壞山林,泥石流、土石流就會回來。我們今天破壞自然景觀會怎麼樣?三年五年它就開始發炎或怎麼樣了。我講得有點太激動,定,阿彌陀佛。現在外在這些錯誤的價值觀充斥在整個媒體、社會風氣,我們的孩子在其中,所以教《弟子規》、教做人做事十萬火急,刻不容緩。

  我跟那三個小朋友聊這些,他們都能聽懂。我是看他們的眼睛,眼睛是靈魂之窗,有沒有聽懂其實看得出來。跟我相聚了三天,要走的時候那個眼神依依不捨。我有忍住,不然我也有點快要掉眼淚了,要穩住。這些孩子那樣的年齡聽這些會聽得相應,過去生比我有善根多了,要好好栽培他們。

  夢參長老,這也是一個轉境界的高僧,被關在監獄裡面幾十年,沒功夫的人就鬱悶得要死,甚至可能都出不來,在裡面就走了,他活到一百多歲。他也是專攻《華嚴》,他有講《華嚴》。你看人家在裡面修行,沒有被境界轉。他曾經講了一段話,我印象很深,長老說:「一個人看清楚了人生最後一刻,再來經營人生可能就不一樣了。」其實我們可不可以引導學生看清楚人生最後一刻?可以的。其實小學生他的生命當中也在面對生死,他的親戚朋友,這也是應機教學,他就遇到這個情況。看清楚最後一刻,現在人大部分在醫院裡面,這都可以啟示孩子,在醫院裡走心情怎麼樣?你這一念會決定你來生。

  當然我們老師要看在學校裡面能講到什麼程度,我們自己拿捏因緣,不然到時候你阿彌陀佛講太多了,人家家長是天主教、基督教的,大家也不能攀緣,看著辦。當然有機會的,本身在弘明小學,他們開學給李炳南老師鞠躬,給佛禮拜,那是他們的因緣。當然佛門的道理你把佛的字拿掉,宇宙人生的真相你講了,不要讓他誤會,誰都能接受。我們當初一開始弘揚傳統文化,講的也是老和尚教的,可是我們不用佛家的詞,用儒家的詞,都是相通的,沒有任何人反對。

  最後一刻學生可能在看電視也看過了,雙手雙腳包含頭也是一攤,一攤什麼都帶不走,學生看清楚沒有?我們看清楚沒有?其實老師在講每句話、在講每個故事,最重要的是傳遞他的心念、他的心光。真的有光,不是沒有光,你看善導大師他念一句佛號就有一道光出來,一尊佛跟著出來了。我們用真心懇切的言語,我們的真心流出來的話放光;我們真心的一個安慰的手貼在學生的背上,那放光,你真心的一切言行放光。我們對整個宇宙人生真相體會很深,你在跟孩子談生死的時候,孩子能感受到你的心。

  看清楚了,什麼都帶不走。同學們,既然什麼都帶不走,假如我們人生幾十年就忙這些帶不走的,大家覺得有意義嗎?我們不能說「幾十年忙,統統帶不走的,一點意思都沒有」,這叫強迫人家接受。老師講話的心境、態度也很重要,我們是開而弗達,開是啟發,不是硬灌給人家的。而這些言語都從我們不強迫、不控制要求別人流出來的,所以怎麼講那還是心地是根本。既然心地是根本,我們當老師的每天花多少時間調我們這顆心?我們要用定慧去教學,佛門說「定慧等持」,有定了,不起情緒;有慧,應機,機會教育。

  心要修定慧,黃念老說的「定須習也」,要練習,習定。假如我們教學就覺得每天像打仗一樣,這個定不容易提升。假如我們每一天定下來半小時,一切莫管,字句分明,用十念法,一字一句念清楚、聽清楚,心就定下來、收攝下來。習定不能少,不然我們的心定不下來,我們很有心要利益孩子,可是就感覺好像在一個惡性循環當中,不想起情緒,控制不住。「慧須聞」,我們在教學的第一線當中常常有靈感、有智慧,抓住機會點引導學生,我們要修慧。慧怎麼修?聽經聞法。每天開車上下班的時候要拿著播經機,或者在車上播放老和尚講經,一直薰習,你真的教學的時候很自然就會有靈感。

  引導學生什麼都帶不走,請問什麼是帶得走的?而且那帶不走的東西你還要有智慧,你那帶不走的東西一留,殃及子孫。「錢」字怎麼寫?順便把中國字介紹一下。錢,左邊一個金,右邊兩把刀。這個錢處理不好,兄弟操戈,打起來了。台灣有一個企業家,這都是社會實際的情況,可能孩子都知道,馬上信手拈來,古今中外這些事例。可能你在講,「老師,我知道,那個人叫什麼名字」,他可能有看到新聞了。走了,子孫財產擺不平,棺木三年下葬不了。這麼聰明,事業做那麼成功,面對處理錢的問題就栽了,搞得自己三年不能下葬,子孫爭吵不休那麼長的時間。

  什麼是真正留下來又不會有後患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留陰德,看孔子庇佑他二千五百多年的子孫。什麼帶得走?你所做一切善帶得走,你積累的功德帶得走。普賢行這個功德大,你的身體快壞掉了,身體帶不走,家親眷屬帶不走,你的地位、財富都帶不走,身體都帶不走,身外之物怎麼可能帶得走?但是你普賢行的功德,它會帶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普賢菩薩行願品》就有講到這一段。

  我們這一生,我們行的善帶得走,我們的道德、學問、才能帶得走,這些都是服務他人的工具。你看黃庭堅,這又是一個故事,二十四孝之一。他夢得太清楚,就去找自己吃芹菜麵的地方,就找到他前世的媽媽。他前世十八歲少女的時候就去世了,很喜歡寫文章,結果那個文章都鎖在一個地方,他媽媽也找不到鑰匙,後來他就有靈感,找到那個鑰匙打開了,看前世寫的文章跟這一世差不了太多,所以道德、學問、才能是能積累的。我看到一些年輕人,那毛筆一拿起來很快就寫得很好了,當然我沒有嫉妒,我只是覺得有點羨慕,這都是過去生帶來的,這帶得走的。

  老和尚也表演給我們看,學東西為眾生學。我們老師假如覺得我多懂一些做人做事,我的學生就早一天得利,這就變動力。老和尚也在表演給我們看,老和尚觀察到眾生從小就學科學,對科學很信奉,所以老和尚講大乘經教,「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用什麼來講?用量子力學來印證,能量、物質、信息,完全跟佛法講的一模一樣,三千年前佛就說了。量子力學這算是很前衛的科學,老和尚講得很專業。我都看老和尚讓弟子們找到這些資料,很用心在看、在學,這讓我們很感動、很佩服,為了眾生什麼都肯學,只要能讓眾生更相信佛法、更得利益。老和尚為了帶動宗教之間的團結、互相學習,這是救這個世界的藥方,去講伊斯蘭教的這些經典,人家天主教修女邀請,老和尚去講《玫瑰經》,帶動。我們當老師也要帶動同學之間互相尊重宗教信仰,互相尊重族群。你說教導這些和睦相處、平等對待、互相尊重,是長大教的嗎?小時候不教,那個時機點就沒了。

  諸位仁者,台灣明年要選舉,我們要先教互相尊重,不要又被政客利用,把小朋友思想觀念都給誤導了,這是機會教育點。我聽說台灣在家裡面不能談宗教、不能談政黨,不然電視都會砸掉,太恐怖了,太恐怖了!革命尚未成功,我相信孫中山先生看到這個情況很憂心,同志仍須努力。

  今天時間到了,就跟大家先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