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龍師資培訓班 成德法師主講 (第七十一集) 2023/4/1 台南極樂寺 檔名:55-217-0071
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接著學習《弟子規》下一句經文:「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這是父母有了疾病,我們盡為人子的本分,要細心的去照顧。「疾」一般也是比較重的病。當然,從醫學的角度重視不治已病治未病,所以我們古代讀書人都要懂醫、懂養生,包含還會懂風水,父母離世之後怎麼安葬父母,這都是在為父母考慮,都會用心來學習這些能力,連父母身後都希望父母能夠安穩。學習養生就能很好的照顧父母,最好是不要生病。這些能力雖然我們不能學得很精通,但是一些基本的觀念還是可以掌握的,其實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像《黃帝內經》有教導一些綱領,「食飲有節」,食飲有節度;「起居有常」,生活起居有規範,像現在熬夜,這就是起居沒有正常了;「不妄作勞」,什麼事都不能夠太透支了,當然還包含夫妻房事都要節制,《太上感應篇》裡面提到的,提醒不能淫欲過度。像長輩有時候在做事情,他很愛乾淨,什麼事都要收拾得很整齊,但是畢竟有一點年紀了,這個時候我們當子女要比較及時提醒一下。成德的印象當中,好像奶奶那一輩的,有時候一幹起活來隔天就腰酸背痛,就太透支,這也要我們當子孫的很柔軟、敏銳察覺,及時給予一些提醒。
我們吃五穀雜糧,當然難免也會有身體失調的時候,要為父母找很好的醫生來護念。我們說總在遇緣不同,好的醫生也是一個很好的增上緣。我們不能學了佛,以太高的標準來對待家裡的人或者對待他人。你家裡人生病,老人生病了,我們不能跟老人說「你念佛就會好了,你就是念佛念太少,所以才生病」,這有點太高標準要求。我們學傳統文化這些教理,我們學的心境還是挺重要的,心境假如不妥當,那可能會把它用偏掉了。哪一個心境?孔子所說的「忠恕之道」,孔子說他「吾道一以貫之」,就是這兩個字。「忠恕違道不遠」,道用佛家講就是我們的真心,忠恕的存心離真心就不遠了。孟子也說:「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所以我們要契入仁愛的大道,佛家講的慈悲,下手處是恕道,寬恕,設身處地。孟子用「強恕」,那代表一開始還是要常常提醒自己、勉強自己要這樣去存心。我們一般來講會比較站自己的角度去看事情,但是恕道是如其心,這個字有會意的味道了,是設身處地,是從對方的角度去設想的,不是從自己的角度去看的。
我們學習這些大乘教理、傳統文化的教理,忠恕,忠是嚴以律己,恕是寬以待人,那我們用高標準要求家裡的人,感覺就比較沒有人情味,比較苛求了。應該是這一分情分、情義先出來,而不是道理先出來。家庭是講情義、講情分的地方,不是講道理、不是要求道理的地方,傷了情分,傷情其實也不在理當中。「賢人爭罪,愚人爭理」,沒智慧的,在家裡面爭誰對誰錯、爭道理;賢德的話應該是,哪怕是家裡人的錯,反省自己,是我做得還不夠好,不能感動他,反而還是反求諸己。
在古代有一個讀書人叫繆彤,他是大哥,後來他的弟弟們娶了太太,可能也受到這些弟媳婦的影響,吵著要分家。這個大哥照顧弟弟、弟媳婦算是很盡心盡力了,結果居然他們說要分家。繆彤沒有指責他們,關起門來反省,我讀了那麼多聖賢書,居然自己不能修身齊家,自己很愧對古聖先賢的教導,所以他自己就打自己的臉,自撾,繆彤自撾,自己責罰自己。我們看古人他們這些行誼,去體會他們的心境。今天他為弟弟、弟媳婦們做了那麼多事情,假如他做了之後有放在心上,他遇到這個情況的時候很難還自我反省。作而有作就不是真心的狀況,要作而無作,無作就是做完就沒有放在心上。有放在心上,很可能他馬上情緒就上來了,「我平常待你們這麼好,你們這些死沒良心的,怎麼可以這樣子!」
古人這些行誼,聽起故事來好像也沒什麼轟轟烈烈,但是往往最可貴的就是他那一念心,我們能去體會到,這樣就能慕賢當慕其心,不然我也常常覺得那些故事聽起來挺感人的,可是我們真正遇到境界的時候好像也做不出來。得體會到他們的心境,效法他們的心境,他是誠心懺悔,至誠就感通。他的弟弟、弟媳婦們自己在提出這些事的時候,人其實都有良心的,他只是一時間頂不住他那種欲望,心裡也是虛虛的,但是忍不住欲望、情緒。但是看到大哥不只沒有指責他們,還自己打自己,弟弟、弟媳婦就觸動他們的善根,趕緊跪下來道歉。這是古人遇到家人在鬧分家、分財產的時候,他並沒有指責,還是反省。反省才是用真心,指責就有貪瞋在裡面。
剛剛我們提到,我們對待家人也不能是用道理去要求家裡的人,還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而且很自然的這一分情分會盡力的,我們說盡人事,父母生病了,我們能盡力做到哪一些部分,找好的醫生,生活當中的照顧,尤其生病已經很不舒服,我們當孩子的都要體恤備至,減少父母的痛苦。包含我們站在父母的角度上,自己的孩子親自來照顧跟別人來照顧給父母的感受還是有些不同,我們能親自照顧,他心很欣慰、很安,病好得快。像漢朝的漢文帝,這一句典故就是從他來的,他的母后薄太后病得比較重,他雖然貴為皇帝,他也是親自來盡孝,而且是三年的時間在母親身邊盡心盡力照顧。這個表法也是讓我們感動,真的願意盡孝,他這麼高的地位,但是他還是那一分很單純對父母的感恩心、孝心。
其實我們處在這個時代,算是經濟比較快速發展的幾代了,不知不覺我們在衡量事情,經濟都會在比較重要的位置上,這種思惟是不知不覺在變化。是我們做人應該盡的義重要,還是經濟的考慮比較重要?在古人的話是重義輕利。像我們聽過王希海老師講課,他父親中風了,當時候本來他也是要出去工作賺錢,但看自己的父親這樣,他就全心全意照顧自己的父親,這也是他人生的一個取捨。而我們今天能取義、能輕利,其實對於我們後代子孫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榜樣。而且我們盡孝了,福田靠心耕,我們經濟面不是說我花多一點時間去賺就賺得比較多,財富的真因是有修福,然後我們又有努力工作,不管哪一個行業,我們有福報,有一個工作的緣,然後有福報現前的果。所以工作只是一個緣,它真正的因是福田心耕。
福田大分三種:恩田、悲田、敬田。像我們接下來的句子:「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這就提到祭祖了,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祭祖,這算恩田,也算敬田。所以我們可以冷靜仔細去觀察,哪一個地方的華人福報比較大,他居住的環境,或者他工作比較不會太辛勞,他居住生活的環境比較寬闊,這個地方一定最重視祭祀祖先。剛好我們清明節到了,這些部分大家可以冷靜去觀察觀察看看,這可能比我們一天工作十二個小時還要關鍵。
成德所接觸的華人當中,馬來西亞華人的房子住得算比較大的。然後大家看在國際間的活動,能夠一下子他們整團整團幾十個人在國際間護持老和尚的這些重要的法會,大部分的地區都沒有幾十個人去做義工的,我們往往在國際法會當中都看到馬來西亞的同修整團過來了。你說假如台灣過去做義工做兩個禮拜,怕工作就沒了。我是剛好今年在馬來西亞這四月份,祭祖,幾乎每一個華人都要回去祭祖。我今天有一個同事早上祭完祖,下午過來了,去了幾個墳墓?八個墳墓。就是這種祭祖的觀念在這個地區是非常的濃,所以這個地方華人有福報,慎終追遠。而且在慎終追遠當中,我們怎麼回報我們的祖先?知恩報恩,要把他們的文化承傳下去。馬來西亞有一千二百多所華小,六十幾所獨中,這在海外華人當中算是一道教育的風景線,他們覺得祖宗那麼好的文化不能斷掉。
我們現在考慮事情其實受到功利的影響,我們考慮事有時候會考慮得比較眼前,考慮得不夠深。所以真正為經濟著想,那應該是怎麼樣修福,那就會重視恩田、悲田、敬田了。現在的現象富不過三代,因為現在對這些道理都不重視了,只看眼前,基本上可能連下一代的教育都會忽略掉了。我們處在這個時代,自己對一些義理的認知得要更深,才能看得更遠。
剛剛講到恩田、敬田,還有悲田。最近剛好有聽到同修他們放生,這是屬於悲田。龍樹菩薩所著的《大智度論》有講到諸功德中放生第一,所以放生的功德很大。像師長常說三種布施,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放生是無畏布施。而我們求生極樂世界的果是無量壽,我們現在放生,救眾生的命,修這樣的因感得無量壽的果,這從因果來講是很符合的。就有一位同修,他出門撞到一個人,結果這個女孩昏迷了,昏迷了三個月都還是醒不過來。後來剛好人家找他放生,他就每天放一點、每天放一點,放到第五天這個女子醒過來了,就是這個功德力很大!
其實現在的社會,我們親戚朋友當中有身體方面問題的,甚至心理方面問題的都不少,幾乎每個家族可能都有,這些可能都跟業力有關係。假如我們不懂得這些道理,可能就是到處找醫生,花了很多錢,但是沒有考慮到這跟業力也是有關係的。假如認知不到問題的根本,你花了很多人力、物力、財力,都不見得能夠解決問題。師長、經典給我們講的這些道理都是很難遇到的,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遇到之後要把這些義理用上。尤其是積德行善這種功德力,可能家庭當中種種問題都能夠得以化解掉了。像前不久剛好跟大眾有一次,一位同修提出來憂鬱症的問題。後來成德就有問,在座快兩百人,問道:大家家族當中有沒有都沒有人得憂鬱症的?結果沒有一個人舉手。其實這憂鬱症得要多管齊下,從身體的因素,從心理的因素,從原生家庭的因素,甚至從靈性這個部分,可能有過去業的關係,多管齊下來處理,這些都不是錢多能夠處理得了的。
剛剛跟大家提到父母生病,漢文帝當到皇帝,他也盡力親身來侍奉母親,而後面所起到的作用是什麼?天下臣民都被他感動,都向他學習。其實他盡的這個孝對於全國的政治算是最大的幫助,這是對一個國家來講。曾經有人問孔子,你怎麼不辦政治?「子奚不為政?」孔子說道:「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這是在「為政篇」當中,人家問孔子,你怎麼不從政?孔子講到讚歎孝道,然後還有要友愛兄弟,代表孝悌是做人的根本。接著要施於有政,就是在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的過程當中就是在辦政治了。等於是不一定是要有一個官位才能夠辦政治,我們一家落實孝悌,成為這一方、成為全國的榜樣,這也是在辦政治。其實辦政治的核心也是這兩個字。孟子有說:「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每個人都懂得孝順父母、尊重長輩、友愛兄弟,天下就太平了。辦政治的人假如能夠認知到這一點,那他自己的孝悌就帶動全國來落實。假如一把手國家領導人是孝子,那起到上行下效的力量就很大了,文帝是一個好榜樣。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
拉回來到我們一個班級當中,其實治理一個班級跟辦政治也是一樣的原理原則,那變成我們當老師的能夠以身教來垂範給學生們,那也會觸動他們的孝心,觸動他們友愛兄弟之心,再以言教循循善誘。像我們現在剛好遇到清明節,當其可之謂時,就要及時教育。我們一年當中有幾個重要的節慶,這都是教導孩子德行很好的時機點,就像端午節,我們要教什麼?端午節不能只有教吃粽子,端午節是屈原愛國精神,這個重點我們要掌握住。清明節,在經典當中有講到,剛好春天萬物在生長,都是整潔而且明淨。就像我們祭祀,主祭者祭祀前三天要齋戒沐浴,他的整個雜念要靜下來,他要很誠心去祭祀,那就能感通祖先來接受祭祀。
師長有一次在清明的談話當中有說到,「破煩惱城,壞諸欲塹。洗濯垢污,顯明清白」,洗濯垢污是清,顯明清白是明,而前面破煩惱城、壞諸欲塹、洗濯垢污,其實都是讓我們能心地更清淨。其實我們在祭祀祖宗的時候,我們想到離去的父母、爺爺奶奶,還有祖先的這些教誨,當我們這種憶念父母恩、祖先恩很強的時候欲望就會淡。所以「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最核心的就是教孝道,我們真的這一分孝心能保持,我們的煩惱會減少,欲望會減低,欲望低了煩惱輕,智慧會長,會顯明清白。
師長提到,他在這個時代沒有受到染污,最重要的就是念念不離孝親尊師,等於他最強的念頭就是孝親尊師,這一念強才能抵得過現在五欲六塵的誘惑,現在的誘惑比起一百年前不知道多多少倍。我們想想,我們的學生以後要面對的社會染污,他們能頂得住嗎?他們怎樣才頂得住這些染污?這可能是我們當老師的要思考的。甚至於我們從我們自身,我們這一生走過來,有哪一些染污我們頂不住、染污過?假如我們的內心裡面孝親尊師比較強,是不是那些染污就可以避免掉了?這變成是我們以我們人生的反思來供養學生、供養下一代。
當然祭祖的智慧也是老祖宗的智慧。慎終這個終是父母的喪事,能夠依禮把它辦好。喪禮不是要辦得多麼隆重、講究,喪禮最重要的要有哀思之情。當然這個哀思是感傷自己父母離去了,想盡孝沒有這個機會了,子欲養而親不待,以這個為主。我們現在已經接觸佛法了,我們知道人沒有死,是換一個身體而已,我們有遇佛法的認知,那我們在辦後事的考量就有些不同,沒有死,那當然要為父母親人的來世做打算,所以臨終護持好他們就非常重要,因為臨終護持得好,比方在親人身邊都在念著佛,幫助他提起正念,他臨終是念阿彌陀佛,那他往生去作佛了。這個親人走了之後,我們也知道八個小時到十二個小時之間是很關鍵的,他神識要脫離他的身體,這個時候我們都能很好的來助念,這是對親人最重要的護持。假如親人還沒有去極樂世界,那還有四十九天的中陰身,這在《地藏經》當中也都有提到。所以「喪盡禮」,我們盡我們為人子之禮,盡我們為人子之力,在父母臨終,甚至於四十九天之內,這都是最關鍵的時間點,我們能全心全意護持,包含積功累德。
「祭盡誠」,祭祀最重要的是真誠恭敬的心。古人的智慧他考慮到了,人能幾百年前、幾千年前的祖先他都不忘,所以民德歸厚,能不忘那麼遠的祖先,人心就厚道,人心就不忘本,飲水思源,知恩報恩。那麼遠的祖先都感恩,怎麼可能眼前含辛茹苦把他養大的父母他不感恩?不可能的。
《朱子治家格言》有說:「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他能懷念祖先,他就會有家族的一種榮譽感。我們觀察,現在的孩子責任感重不重?榮譽感重不重?感恩心強不強?這些心境都影響他一輩子的福報、一輩子的家庭事業。我們古代重視祭祀,人對於家族就有使命感,我要光耀門楣、光宗耀祖。成德不知道幾歲的時候,很小,可能六七歲,去掃墓,在曾祖母的墓前跪下來,上面寫著好幾個名字,我的名字剛好在第一個位置,我當時候一看,好像就有一股能量注入我的身體裡面,從那以後,我有很多堂弟,好像在他們面前就有一種責任在了。
《孝經》有講:「無念爾祖,聿修厥德」,就是我們念著祖先,要效法他們的風範、德行,去修養跟他們一樣的德行。像成德當時候看《德育課本》,編得非常好,七百六十八個聖賢人的故事,大家肯用這一套書教導小朋友,那就是請了七百六十八個聖賢人來護持自己的班級。記得我當時候是讓學生念《陰騭文》、《太上感應篇》,念《陰騭文》有效,因為學生也有他們的業力。我記得有一次打掃,有個女孩長得挺高的,她爬上窗戶去,要把最上面的窗戶拆下來,我剛好走在走廊上,她還跟我說:「老師,可不可以拆下來?」我說:「不能拆!」我話才講完,她還是拆了,結果一拆,她就整個人這樣倒下來了,玻璃就破了,都撒在她的身上。我們當老師的看到這種場景,佛號要趕快念,自己要先定定心。你明明告訴她不能拆,她還是拆下來了。結果當下我還算鎮定,「不要動」,因為其他的同學都要跑過去了,不要動,我先把她拉出來,不然那個玻璃會割傷的,然後再讓他們拿來處理。後來都處理完了我自己就開始害怕了,當時候處理不害怕,處理完愈想愈恐怖,剛剛假如割傷了怎麼辦?我當時候就感覺真的是有這些神靈在保佑,你平常讓孩子讀這些經典還是有加持的。而且能夠講這些聖賢故事,尤其這些故事都是他們的祖先做出來的,這些都是名留青史的祖先,所以你講了一個接一個故事,這是你們的祖先,他那責任感會上來。
我們最近有一個同學接幹部了,他姓陳,我說你是大舜的後代,你把四書裡面讚歎大舜怎麼當領導人的找出來,就指導你怎麼做領導。我當時候看《德育課本》,它一開始,蔡振紳先生編的,他也是慎終追遠,他就把蔡氏的始祖蔡仲教育後代的一篇教誨列在最前面。我是看了那篇文章才知道我們蔡氏是文王的後代,文王很多事蹟就浮現出來了。其中有一點,文王剛好看到旁邊有骨頭沒有埋葬,他就趕快交代趕緊把這些骨頭安葬好。旁邊的臣子說了:「文王,這個又不是你祖先的骨骸,你幹嘛安葬它們?」文王講了:「我是國君,所以天下人的親人離世了,我都有責任要盡這分心,讓他們入土為安。」結果後來這個事情傳到百姓的耳裡面,說文王哀及枯骨,連死去的人的骨頭他都會憐憫、都會關愛,那怎麼可能我們活的人他不愛護?文王是以仁慈著稱,知道自己的祖先是文王,那就要效法,這是無念爾祖,聿修厥德。所以要讓孩子了解他的族譜,他祖上有哪些聖哲人,我感覺他能認祖歸宗,他的生命絕對會感覺不一樣的。成德自己看了這一篇蔡仲的教誨,我就感覺不一樣了,常常會想到文王。
我在馬來西亞看到很多同修他們家族譜都很厚,像黃氏,打開來始祖黃香,歷代有哪些聖哲人是他的祖先。我遇到馬來西亞一位企業家很有心,他的族譜,他把裡面從黃帝到他整個選了好像差不多三十個祖先,都是當大官的。還有他們第一代到馬來西亞的那個祖先,他把他畫在同一張畫上面,而且穿的衣服都不一樣,隨著他祖先那個朝代畫的。我看的時候頭皮都發麻,很有心的一個子孫。你說他跟他的孩子看了這些祖先,而且還知道這是哪一個朝代、哪一個大臣、做出了什麼貢獻,很自然的愛自己的家族,然後效法自己的祖先。
這一塊很重要,這要靠我們教育工作者有這個認知去帶動,遇到一些家長,把祭祖的重要性有機會跟他們多交流,讓祭祖在更多的家庭當中能夠重視起來。像現在有一些傳統文化單位,它也是透過網上在辦祭祖,這都可以推薦給學生家長,讓他們也能參與,去感受那個氛圍。人有時候去感受的時候,他就會印象深刻。
我自己之前也沒有祭祖的經驗,因為三歲之後就搬到都市裡面去了。可是在二OO六年除夕,我們差不多快一百個人一起祭祖,那個磁場很強,你沒有經歷過感覺不到。當時候大男人都流淚,可以感覺到我們說誠心去祭,「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你這麼誠心去祭,祖先真的會現前。我們曾經在馬來西亞有一次祭祖,我們單位當中姓黃的同事最多,好像有六七個人都姓黃,更巧的是同一個祖先,因為我後來請他們去查族譜,他們都是十八子的後代。為什麼叫十八子?好像是在唐朝他們的一個祖先娶了三個太太,生了二十一個孩子,他們這個祖先很有遠見,他當了大官,可是不願意孩子就仗著他的富貴,說讓他的孩子統統離開家鄉去努力、去發展。結果三個太太商量同意,但是把各自生的第一個兒子留下來,二十一個兒子留下來每個太太生的大兒子,之後十八個孩子出去發展,不讓他們吃老爸的。結果後來一發展,後面的子孫很多,在東南亞居然那麼多。結果那一次祭祀就有黃氏的同事看到,我們在祭的時候黃香就在前面接受他們祭祀。所以誠則靈,至誠就感通。
成德是感受到我們能學佛真的是很大的福報,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盡孝就能盡得更徹底。所謂父母離塵垢,子道方成就,我們學了佛,我們要護持父母脫離六道輪迴,我們還可以幫助祖先脫離惡道,幫助祖先脫離輪迴。我們在清明節的時候能夠祭祀祖先、能夠掃墓,我們還能夠做功德迴向給祖先。尤其師長提倡三時繫念,我們悟道法師、悟行法師、一些法師們他們做三時繫念做得很誠心,那個超拔的力量很大,我們都能很用心的寫牌位,等於是我們這些祖先就能接觸到這種殊勝超度的因緣。你看一般的人沒有這個機會,我們有這個機會。而且這個法事本身是依念佛為主的,我們要知道,寶王三昧就是念佛三昧,三昧中王,很多三昧可能是消過去業、現在業、未來的業,或者消貪、消瞋、消痴,只有寶王三昧念佛三昧消一切的業障。透過我們祖先能夠參與三時繫念,能夠讀《阿彌陀經》,能夠認識這個法門,能夠念佛,這對我們祖上都是很殊勝的法緣。我們不能好像很自然,本來就有了,我們反而不珍惜了,來得太容易了不容易珍惜。今天才四月一日,大家要幫離去的親人還有祖先好好立牌位超度。當然祭如在,法會的時候盡量線上參加,能現場參加當然更好。所以我們還是很幸運的。
我們剛剛談的是漢文帝,後面我們也談到喪禮、祭禮。「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喪三年也是我們從古至今一個禮,就是父母離去了守喪三年。在《論語》當中有提到孔子的學生宰我問老師,這算是二千五百多年的事情,宰我提出來了:「為父母守喪三年會不會太久?是不是一年就可以了?」孔子是回答:一個有德行的君子,父母離去之後,他吃東西不覺得有味道,思念父母,好吃的東西不覺得有味道,聽好聽的音樂不感到快樂,居住再怎麼舒服也不覺得心安,這是他一種很自然的心境,因為太懷念父母。這是古人把父母的恩看作是最重要的,所以父母離去他很悲傷,這些欲望他根本提不起來。當然我們現在聞佛法了,但是這個精神,父母離去了,事死者如事生,我們不能因為父母離去了,我們對父母的那一分恭敬思念減少了,更應該盡力的去幫他們做功德。我們縱使學佛了,我們也要把古人這種深意、好的傳統傳下去,我們盡力幫父母做功德,而且更好的把父母的德行、風範透過我們傳下去,家道、家規、家學、家業透過我們傳承下去。
古代為什麼喪禮設三年?孔子就有講到,一個人生下來要三年之後自己才比較能夠獨立生活,「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才能夠自己走、自己吃,父母也才稍微鬆一口氣,所以守喪三年是天下通行的喪期。守喪這種禮就是讓人想到三歲以前父母在我們身上下了多少心血,這一分恩一輩子都不能夠忘,所以這種禮就很有意義,時時不忘父母對我們最辛勞的那三年。人真的恩念住了,他一定有具體的行為,知恩的人不可能沒有報恩的行為,可是恩知得愈深,他那個報恩心就會愈強,所以這種喪三年的禮守了兩千多年都沒有變。
當然,我們現在社會實在講變化還是非常快,整個社會的形態、生活的方式變化還是很快,有一些現實的狀況我們還是要去面對。當然這些精神我們還是要表出來,也要尊重父母的心意。比方說你要去照顧父母,你把工作先請假來照顧,那可能父母怕你丟了工作,你都不去工作反而他睡不著覺,這個時候也不能又變成一種執著。就是我們那個心還是要很真切的,自己實際的情況怎麼樣,我們盡心了、表達了,但是畢竟還是要尊重父母、尊重家裡的一個情況。
包含我們學了佛,很希望能夠護念父母往生極樂世界,但這樣的緣我們都要先前面鋪墊好。比方說你有兄弟姐妹,這都要事前做工作。當然首先第一個要先護念父母認識佛教,讓他們知道佛法好,知道死生事大,人死了之後去哪裡這是最大的事情,要把西方極樂世界介紹給老人。老人自己願意了,願意念佛、願意求生,更好的能夠製造因緣,讓老人自己跟子孫們講,我去世之後要用佛教的方式來辦我的後事。老人家你能護念到他們主動跟子女們講了,那你這個就好辦了。包含兄弟姐妹之間溝通好,這些要先做。你看在傳統華人的觀念裡面是兒子做決定,女兒不能做決定,這個時候妳當女兒的要趕快去做哥哥弟弟這些工作,要趕快做好,不然人年紀大了,有時候突然情況發生了你會措手不及。所以什麼事情還是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這要做好工作。
以成德自己,成德的爺爺到九十七歲,因為那麼大年紀,常常有點發燒小毛病出現,就要送醫院。我父親他們兄弟也都是老人,爺爺九十七,他們也都七十幾了,最少也都六十以上,他們這樣常常跑啊跑啊,他們體力也吃不消。後來說醫院同一棟大樓有個養老的地方,放在那裡隨時身體有什麼情況馬上可以送醫,剛好就放在醫院裡面附屬的養老院,他九十七歲了,啥時候走根本沒辦法預料。我就想那不行,還是得要回家比較好,我是孫子,我就得去做工作,給父親做工作,給這些叔叔姑姑做工作。然後工作做通了,我自己也要去照顧,結果我去陪我爺爺睡了一晚他就走了。你說這個動作你不做,你遺憾,這個時節因緣就過去了;做了,我爺爺就是在我們的佛號聲中最後一口氣嚥下去了,這假如是在醫院附屬的養老院,不可能的。
我聽有同修講,他的外婆本來耳聰目明的,送到養老院去,整個身體機能衰得很快。假如當子女的你堅持一下,真的有時候你該承擔要承擔,不然你自己親生父母、爺爺奶奶的因緣就錯失掉。妳哪怕是女兒,妳扛起來,就是做到讓他們沒話說,也盡力要把父母這個最關鍵的時刻護住,不然真的會遺憾。當然妳這麼去做了,也不要讓妳的兄弟姐妹好像覺得妳把他們比下去了,妳還要多讚歎他們、多感謝他們,不要讓他們感覺好像妳最孝順,他們什麼都不如,也不要形成這種氛圍,但是真的該承擔要承擔起來。
我還聽過一個事例,一個老太太九十多歲了,旁邊就是淨宗學會,她老人家常來念佛。後來孩子為了省一點錢,省什麼錢?這個老人在家要看護,到老人院去不用看護。省一些錢,可是老人一去老人院了慢慢機能就退得很快。她每天來念佛,那個佛光注照,身心的機能狀況都很平穩;一去老人院,老人院裡面磁場怎麼可以跟佛堂比?比不了。就為了省一點錢,你看把自己母親這麼重要的因緣就耽擱掉了。所以人生可能有一些境界就是要考我們勇於承擔,不能退縮,不然就會遺憾終生。
我們在學習《弟子規》過程,常常都會提到師長老人家給我們的風範,老人家一生確實是道義人生,知恩報恩。老人家的攝影棚一定都掛著他母親,我有一次就跟師父問了,我說:「師父,怎麼沒有掛您父親的照片?」師父說:「找不到了,一張也沒留下來。」還有所有老師,包含護法韓鍈館長。後來遇到周邦道校長第四個兒子,就是英國漢學院周故院長,結果就看到了周邦道校長的照片,老和尚很歡喜,趕緊弄好,就掛到每一個他講經的攝影棚上面去了。
我們去到澳洲淨宗學院,我們就看到講堂稱作「嘉南堂」,嘉是章嘉大師,南是李炳南老師;念佛堂叫「東源堂」,方東美教授,李木源居士,弘法恩、護法恩不忘。師長有講過老師就像生母一樣,護法就像養父母一樣,有這個護法長期護持,你弘法利生的事業才能夠成就,所以老和尚都感恩韓館長,感恩李木源居士。你看師父都給我們表演,哪怕跟人的緣分有變,只記人家的恩,這是我們的學處。齋堂叫「韓鍈堂」,就是以韓館長的名來取的。
接下來《弟子規》是進入第二個單元「出則弟」。我們剛剛一直強調「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所以孝悌是我們教育的一個大根大本。尤其兄弟是一個人一生陪伴自己最久的親人,而且這也不離孝道,「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師長出家之後他也有他的師兄弟,我們是曾經有見過師長的師兄淨良長老,應該跟老人家的年齡差不多,但是比老人家先出家。有一次淨良長老來訪,你看師長要接待,一聽到淨良長老要到了,師長首先把二十四小時播放自己講經的那個錄像帶關掉。你看師父他那個恭敬心,一看自己的師兄來了,在播自己的……老和尚那個心地是很細緻、很柔軟的,「對尊長,勿見能」,自己把它關掉了。
然後這個師兄來了,很恭敬的,說「師兄」,稱自己的號,「我這些年做的事情向師兄您報告」,很恭敬。然後要吃飯了,師長一看可能把自己放在主位了,師父很善巧的把主位就讓給他的師兄坐,讓那個師兄坐上去,連那個餐具都很善巧的,把最好的餐具就移過去給他的師兄用。這都是師長給我們表演「兄道友,弟道恭」的榜樣。包含對待自己老師的孩子,真的都當親兄弟一樣照顧,甚至於是周故院長在病重的時候,老人家都是捨壽,希望周故院長能夠躲過這一劫。那是後來周故院長去世了,師長很遺憾,脫口而出講出來的,是現在我們漢學院院長勝妙法師(他剛好在身邊)聽到的。師長給我們表演,我們能了解到、能看到就是我們的緣,我們也好好的來效法、學習。
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