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一條龍師資培訓班  趙曉龍老師主講  (第五十二集)  2022/7/23  台南極樂寺  檔名:55-217-0052

  尊敬的各位長輩、各位校長、各位老師、各位學長,大家吉祥。

  首先非常感謝我們主辦方,還有成德師父,還有大家給曉龍這個機會,跟大家再一次分享《村學究語》。幾個月前曾經有簡短的跟各位報告過《村學究語》序文的部分。

  在開始分享之前,請允許曉龍先做一個簡單的自我介紹。學生姓趙,《百家姓》趙錢孫李的趙,名曉龍,我屬龍。曉是拂曉的曉,代表父母對我的期許,希望能夠做一個明白人。龍在我們中國文化當中代表德行,代表能屈能伸,也代表勇敢、正直,所以我們是龍的傳人。

  今天大家在這樣的一個因緣當中,在師長老人家慈悲願力的感召之下,大家以這樣的形式相聚在一起,曉龍也是拋磚引玉,倍感榮幸。相信我們在座的各位同道,在弘揚護持漢學的道路上都做了非常多的工作。曉龍自己也是很有幸在二OO四年結識了我們成德師父,能有幸聽到他講的《弟子規》的課程,也讓自己再一次重新的自我認知,重新的開始調整人生的步調和方向。今天能夠在這裡跟大家一起交流,確實也是倍感珍惜,過程當中如果有講得不妥當的地方,還請大家多多指教,謝謝大家。

  大家手上應該都有我們《村學究語》的課本,曉龍剛才也有發到聊天裡邊,電子檔的,這個也可以給大家做參考。

  我是家中的獨子,現在也是很感謝父母多年以來的支持,在修學的路上也很感謝我太太的支持,也很感謝我們家鄉這些父老鄉親、長輩們一直以來的護念。我是內蒙古人,曉龍住的地方距離章嘉大師曾經駐錫教化的道場差不多有二十公里左右,離得滿近的,我們這一方百姓也都受到大師的福蔭。

  講到這裡我們就能夠體會得到老人家一路以來的弘法歷程,老人家三位老師,老人家會常常提到。我們所有的聖教的承傳,如果沒有老師的指導,那可能早就斷了。所以古人也講道:「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孔老夫子是我們中國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也被世界都推舉為文化名人之首。在聯合國有掛老人家的句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全世界很多國家投票選出來的。夫子他一生的目標就是希望恢復大同之治,教化的核心就是仁愛。所以曉龍的法名叫仁龍,這也是皈依的時候師父賜的。我們的名字當中,光是這個名字可能就包含了很多很多我們長輩、父母、老師的期許,也包含著我們這一生的使命和責任。

  《村學究語》是成德師父二O二O年就有交代曉龍來學習,自己因為是學理科的,語文功底也比較差,在學的過程當中也是有這種畏難的心理,但是通過這段時間老師和學長們的鼓勵,曉龍也跟大家有分享了幾遍《村學究語》。在這個過程當中自己最深的一個體會就是,所有的聖哲人他們的心念無不是希望我們中國文化的道統代代都能承傳,不能讓我們這麼寶貴的智慧給斷掉了。

  《村學究語》這本書作者是我們清朝的一位大儒,叫劉鴻典先生。先生的老師劉沅先生被稱為川西夫子,先生的老師一直在四川教化一方,可以說對儒釋道的經典都非常的通達。劉鴻典先生他曾經考中進士,後面有做官。因為當時是同治前後,這個書的成書是在慈禧太后已經開始主政了,是這樣的一個歷史背景,中國的國力開始漸漸的衰落。如何能夠讓國家強盛?必然要從教育入手,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我們極樂寺主辦這個師資培訓的因緣,也是為了呼應師父命行勿懶,能夠把一條龍的學校辦起來,能夠真正的培養出好的人才,老人家的心念也是希望把教育真正辦好。

  劉鴻典先生他做官一直是負責教育方面的工作,後來在廣東某一個縣做到了知縣,因為秉公判案,就得罪了權貴,也不能說是迫害,就是受到很多的影響,他就辭官不做了,回到他的家鄉四川眉州,在這個地方開始教化,到他的終老都是做一位傳統文化的老師,用現在的話來講。

  《村學究語》是因為當時劉先生的學生很多都有從教,但是在教書的過程當中也遇到了很多困惑,所以啟請老師能不能把自己的經驗跟學生們分享,先生實在推不掉了,才寫了這本小冊子,叫《村學究語》。這個「村」,顧名思義就是一個最小的單位,我們中國以前最小的行政單位,一個村落、村莊;「學究」,一個是指很有學問的人,再來就是當老師的人,就是一個村裡教書先生說的一些話,我們直白的翻譯就是這個意思。

  分享到這裡,可能我們在座的各位老師大家也是學究,在教育界也都辛勤的耕耘了很多年,一定會有自己在教學方面很多寶貴的心得,也啟請大家在曉龍分享的過程當中,如果您看到哪一段很有體會的,也拜託您、麻煩您可以舉手示意,可以跟大家來分享,不知道曉龍這個提議大家覺得怎麼樣。

  人生每一次相遇都是非常非常難得的,雖然我們可能沒有在一起面對面的交流,也是拜網路之賜,因為大家都有這一分對老祖宗的孝心、都有這分責任心,我們才能夠相識,通過學習彼此相知。我們珍惜這樣的因緣,能夠造更多的孩子、家庭得到聽聞聖賢教育的機會,相信也都是我們最開心的事。所以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今天是大暑,天氣滿熱的,正能量很足,陽氣很足。當然陽氣足的時候也要悠著點,師父常常也都提醒我們,路還很長,大家多保重身體。這個部分曉龍就不是專業人士,我們有一位王大夫,他可能過一段時間會跟我們分享一部書叫《老老恆言》。《老老恆言》就是如何侍奉父母,如何把身體能夠照顧好,這也是我們為人老師要給學生做的一個表率。我們學習傳統文化應該是愈學愈快樂、愈學愈圓滿,不像曉龍從小太頑劣了,折了太多的福,所以下巴都尖尖的很缺肉。但是希望能夠得到各位的鼎力支持,大家可以一起來分享,我們互相切磋,目的就是為了把劉先生他這一生教學的心血,通過我們的學習和實踐,能夠利益這個時代的人。

  《村學究語》曉龍第二個學習的收穫就是,先生在一開篇到結尾沒有去說家長要怎樣、社會要怎樣,只是強調什麼?我們當老師的應該怎麼做。那種直下承當,不怨天、不尤人,而且當時候私塾的教學,經文當中也提到很多地方,可能也都滿嚴重的,就是從老師的認知、家長的認知可能大的方向都偏掉了。

  第三點,曉龍最大的一個觸動就是確實勿畏難,因為每分享一遍好像就又看到了之前沒有看到的部分,體會到了之前沒有體會到的東西。聽學長們的反饋和分享,也更加認知到這部書雖然是清朝出的,但是真的是在我們現代,不管是學校教育還是私塾教育,也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參考,如果我們真的願意花時間去讀誦、學習,然後來應用,相信一定會有一個滿不錯的收穫。講到這裡我們應該很開心的來面對《村學究語》這本小冊子。

  當然過程當中有一些文字方面的部分,剛才有發《村學究語》的釋義,大家可以做一個參考。因為曉龍也跟大家分享的時間很有限,可能只有幾堂課,所以也沒有辦法從頭到尾逐字逐句的來跟大家分享,只能就其中一些比較重要的部分來跟大家做一個介紹。相信《村學究語》會愈來愈被教育界所認識,甚至可能很多家長也慢慢開始重視這部小書,那我們幾節課的時間就沒有白費。

  《村學究語》是強調師道,強調為人老師應該注意的一些滿重要的部分。全書一共有二十二個單元,其中正文有十八段,前面有一個序文,有一段「為師功過格」,這兩段再加十八段正文,還有兩段附錄,附錄就是《了凡四訓》,還有《俞淨意公遇灶神記》,一共二十二個部分。

  先跟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村學究語》的序文。大家可以看到這個文字了嗎?可以了,大家都是有備而來的。我們看一下序文一共有四段,第一段,一開篇,「師道立則善人多,孔孟而後,代有名儒」。師道尊嚴,《禮記.學記》講道:「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我們讀《論語》、讀《孟子》,看到孔子、孟子他們在教書的過程當中都是寓教於樂,都有很多很精彩的這種師生的互動,很多很重要的開解,所以孔孟是我們中國儒家文化的代表,至聖先師孔子,孟子是亞聖。師道尊嚴立住了,它的目的是什麼?為了推行儒家的教化,倫理道德因果教育。師道立了,結果是什麼?善人多,善人多了我們的社會就會太平。所以教育是社會太平的根本,當然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礎。

  再來,始從胎教,孩子從他媽媽肚子裡已經開始上課。有的家長會請教,孩子學書法幾歲可以學?有些時候我們不是專業人士,到底幾歲開始?所以有一次請教成德老師,老師就說:「在媽媽肚子裡就可以了。」我們平時聽東西還是不夠領悟,媽媽在那裡寫書法孩子就學了,不只是讀經、認字,音樂素養的薰陶,包括練習書法。三太真的是給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母教為天下太平之源,媽媽太偉大了,教育是社會太平的源頭,可是每一位媽媽、女性是教育的根本,那是最初始的地方。講到這裡,不由得跟我們在座的女同胞應該敬個禮,謝謝妳們對家庭、對社會的貢獻,這麼熱的天還不嫌棄曉龍這麼孤陋寡聞跟大家做匯報。

  我自己也是非常的感謝我的母親,因為媽媽是讀師範的,媽媽讀了師範過後她進了工廠,遇到我這個兒子,獨生子,望子成龍,但是我偏偏又不聽話。我在幼兒園期間媽媽就開始教我練字,而且是滿嚴格的,字寫不好要跪搓衣板,現在印象還很深刻。也是有感恩於母親從小相對還比較嚴格的教育,自己人生才沒有出現太大的偏差。老人家給我最大的一個啟發就是她對她的師父非常的恭敬。我媽媽的師父現在已經八十六歲了,從媽媽差不多二十歲左右進入工廠拜師,這麼多年,四五十年,一直是逢年過節都會去拜見師父,都會帶著我們去拜年、去問候,到現在媽媽已經七十四歲了,隔一段時間都會去看看師父,心裡放心不下,老人家怎麼樣?對師父是很尊重。包括我自己讀書過程當中,媽媽都有主動到學校跟老師請教,甚至到老師家裡跟老師請益怎麼能把這個孩子教好。母親給了我們身命,老師是給我們慧命,可是如果沒有母親、沒有家庭的教育,沒有孝道的基礎,可能遇到好的老師也會擦肩而過。

  如果師道能夠立定了,每一個人都能夠尊師重道,自然人心就會善良。曾經我們在湯池小鎮也有三年的時間,在老人家的帶領之下,老人家也是為了報答故鄉的恩德,在湯池小鎮做和諧社會示範鎮,當地的鎮民非常的純樸。我們知道師父是生長在桐城派的區域,廬江舒城,還有桐城,三角地帶,出了非常非常多的讀書人,曾國藩先生、姚鼐先生,我們的方東美教授,忠毅公是桐城派,史可法先生的老師,我們徐老也是廬江人。我們到了那個地方,也受到當地百姓的照顧,確實是能感覺到民風真的是潛移默化,在這個小鎮三個月的時間,小鎮上的社會風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知道各位同道有沒有去過廬江,沒關係,沒有去過的話,好像有一個片子叫……片名有點忘了,就是介紹廬江的短片,大家可以有機會搜索了解一下。

  一個地方的民風來自於教化,教化的根本在老師。在第一段先生用了孔夫子的話,在蒙卦當中,「以蒙養正為聖功」,蒙就是童蒙;養,養育、教育;正是他的正氣、正念,正確的生活習慣,這是最功德無量的一件事。今天這件事被咱們給碰到了,我們應該乾杯一下,以茶代酒,這也是我們身為華人有這樣一分得天獨厚的福報,能夠遇到這樣有功德、有意義的事情來給我們做。後面講道:「蒙師之所繫,豈淺鮮哉?」整個社會的安定,一個童蒙老師的關係難道會淺嗎?難道會少嗎?這個地方直接肯定了,比方說我們在幼兒園教書、小學教書,身為老師真的是關係到國家天下的太平,責任很重大。這不是沉重,這是責任重大,只要我們盡心盡力了就是功德圓滿。

  下面一句,「無如世之送子弟者,皆為利祿起見」。父兄送子弟去讀書,目的是什麼?考高分,用現在來講考好的大學。考了大學怎麼樣?有好的工作,再來有好的薪水,所以讀書的目標是為了利祿。我們中國文化讀書志在聖賢,這是在清朝的時候,這樣的一個目標已經偏離了。這也是先生很感慨的,在這個序文當中。後面講道:「世之為蒙師者,只以誦讀為功」,當然家長希望孩子成績好,當老師的就要讓孩子多讀、多背、寫文章,這樣才能考中功名。後面講道:「夫利祿豈可輕,誦讀豈可少?」都很看重利祿。

  有一次我們有個地方九月份開學,記者去採訪這些小學生。剛好一個小學生入學,記者就問他,「小朋友,你長大要做什麼?」這孩子說:「當官。」當官好不好?挺好的,但是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一世為官九世牛,那都是拿著納稅人的錢,應該替百姓辦事,如果謀了自己的私利,那還不如去賣地瓜、賣紅薯。結果那記者就很好奇,「請問你要當什麼官?」孩子就說:「貪官!」貪官,記者一聽,我不知道這位記者當時候是什麼情況,如果要是我們做這個採訪,大家可以去身臨其境感受一下當事人的心情。孩子才要踏入神聖學校的大門,他的目的,當官還好,是當貪官。這個記者也很有敏感度,這是結果,原因在哪裡?繼續採訪這個小朋友,「請問你為什麼要當貪官?」結果孩子就說:「因為貪官家裡都有很多好東西。」已經被這些物欲怎麼樣?把他這麼單純的心靈給錮弊了。如果這個孩子一直朝著這樣的目標去努力,結果也可想而知了。

  近幾年大家應該也看到報導,我們大陸對很多貪官都繩之以法,這本身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果教育。曉龍也曾經在監獄有跟一些職務犯罪的服刑人員有交流,其中一位某個城市的一把手,最高長官,他曾經就拜託曉龍一件事,送給他以前司機的孩子《弟子規》和《三字經》。這位長輩就講道:「我如果早一點遇到這兩本書,我不會走到這個地方來。」所以他在監獄當中給這些服刑人員講《弟子規》。覺悟、開悟太重要,只要覺悟了,任何時候都不會晚。現在還想著當時拿著他包起來的這兩本書,真的覺得是沉甸甸的,後來就轉交給他曾經的司機,這個司機師傅一個兒子、一個女兒。他還有讓曉龍帶話,要叮囑這位司機師傅,一定要把孩子教好,教他們要做好人。「國家將興,必有禎祥」,這些情況也是讓我們看到,真的是愈是有挑戰、愈是困難的時候,可能都有聖賢人來幫忙扭轉整個社會風氣。

  我們看一下先生在後面講道:「而不從根本培植,就使才華淹雅,幸入仕途。」什麼是根本?德行是根本。如果沒有把孩子德行根本扎好,他才華很高,他考中功名,幸入仕途,則「害人愈多,造罪愈大」。心態都偏到追名逐利,甚至魚肉百姓、欺上昧下了,怎麼可能不造作罪業?「至於學而不成,淺則終成蠢物,甚則流為匪人。」他讀書沒有學到德行,那也成不了材,最後怎麼樣?可能成為一個碌碌無為的人,甚至作奸犯科。

  從一個生命呱呱墜地,我們這裡講呱呱(音咕)墜地,不知道台灣是不是講呱呱(音瓜)墜地。反正我們讀音,比方說秦檜(音快),我們大陸讀秦檜(音惠),讀音雖然不一樣,但是意思還是都一樣的。一個生命來到這個世界上,「三才者,天地人」,人的生命是非常珍貴的,他可以發揮天地的仁愛、厚道來照顧眾生,可是因為沒有受到好的教育,讀書好了,鋃鐺入獄,甚至敗家亡身;沒讀好書,成為作奸犯科的匪人了,這真的是太冤枉了!

  這第一段也是強調老師的重要性。教師這個職業,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孩子踏入學校最信任的是老師。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果我們的觀念都變成追名逐利了,那……;如果轉念一想,從功利變成道義。在《孝經》當中夫子有講道:「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所以沒有教孝道,從《孝經》這個話來講,教育都還沒開始。自己深感,也是因為小學五年級我的班主任老師馮老師一堂課,那個時候沒有《弟子規》,也沒有用孝字,我印象當中是沒有,就是講到我們已經長大了,爸爸媽媽很不容易,現在學習要認真,不能再混了,然後還很認真的在黑板上板書:大學、大專、中專、技校。我們大陸的技校就是技術工人,中專就是再高一點的技術工人,大專不知道在台灣叫什麼,總之就是比學士低半級的那個學歷。就是希望我們努力讀書,不要讓父母親為我們將來的生活操心。學習也要立定學習的志向,因為學習的動力就是被老師這一堂課給點燃了。本來我這個人,看我的耳朵就看得出來,就是愛玩的人,不愛讀書,有點小聰明,沒耐性,所以寫作業都是草草應付,只要過去了就好,學習也都是很被動。結果那堂課過後我自己就學習很積極,隔天去學校去得很早,學校大門都還沒開,就爬牆爬進去,趴在花池上做練習。當然「勿踐閾,勿跛倚」,這爬牆不好,太危險了,那時候不懂。那時候就想著我不能浪費時間,時間不多了,我不能讓父母為我再擔心了,我要趕快學趕快,所以小學畢業考成績還不錯。

  如果沒有老師這一堂課,之前的我是每一次開學都心裡打鼓,會不會念名單,「趙曉龍留級!」本來四年級升五年級,咚又掉下來了,還在四年級,這叫留級。那時候很難聽,叫留級包,就會被人家看不起,所以每一次開學心情很忐忑,都是戰戰兢兢,一聽沒有,心裡這個石頭才放下。

  所以也真的是很感謝我的小學老師馮老師,我老師十六歲就當老師了,教了一輩子書,過後都有去拜訪她。她們祖上也有信奉聖賢,都有接受聖賢教誨。我們整個小學六年都是老師手把手一直帶完,都有強調我們做人,都有強調這些部分,但是那時候也沒有這些名稱、名詞術語,就是感覺老師很重視這個部分。

  能夠拉孩子一把,能夠為這個時代盡一分力。我們講到這裡就想起來蔡老師曾經學計算機的,後面聽到老人家講教育重要,後來又考師範,那也挺不容易的,中間也發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所以老師曾經報告他們家對面的一所小學,就想這一輩子就在這個學校教書,讓所有的學生不論什麼時候、有什麼問題都能找到老師,覺得這樣就很好。人有善願,天必從之,後來可能台灣都可以從電視上看到老師了。

  老師這種對師父的孝心,聽明白了一個道理自己馬上就去踐行,而且每一步都非常非常的紮實。老師從台灣到了海南,那也真的是改變了很多我們大陸小朋友的生命軌跡,所以很多小朋友都是在媽媽肚子裡就開始聽蔡老師講課了,那個孩子都很好帶,我們就叫「弟子規寶寶」。現在有些弟子規寶寶已經當高中老師了,已經從教了。一個好的老師影響的人這樣一延伸開來,可能是用計算機都沒有辦法計算的。蔡老師也是曉龍生命中的貴人,縱使當時已經開始接觸聖賢教誨,但是因為自己沒有孝道的基礎,也是學得苦哈哈的,甚至愈學愈執著了,所以非常的感謝老師一路以來的這種護念和帶動。

  我們再看下一段,對不起,我速度有點慢了,我再調整一下。見到大家還是有點激動,激動也要練到很平靜,靜水照大千,不然的話就不能夠觀照到整個的因緣和情況。

  我們看一下第二段:「世風之日降,未必不由蒙師之養正無術,有以致之也。」社會風氣在下降,先生是同治時代的,那個時候已經是有這樣的情況了。「未必」,應該是跟我們教育界有直接的關係。《養正遺規》講道:「天下有真教術,斯有真人材。」這個教術要得法,如果教術不得法,縱使讀經典,可能也沒有讀到經典的精髓。這些經典流傳下來,孔子、孟子都是聖人,這都是明德的流淌,那都是我們本有的智慧,但是把它當作學術、記問之學,當作考功名、求利祿了,那就跟聖人的心不相應了。心不相應,雖然相上在學,能不能學到書中的意旨?所以「但學文,不力行,長浮華,成何人」,沒有照著書中教誨去做,可能會愈學愈增長我慢,增長自己驕傲的一個習氣了,甚至會看不起別人。當下先生拉回到感慨社會風氣下降了,跟我們這個行業、跟我們當老師的有關係。

  我們再看第三段,「夫人無論賢愚貴賤,未有不望子弟之成,而憂子弟之敗」,不論貧富貴賤,身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望女成鳳、望子成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成為敗家子,能夠光耀門楣、振興家道。可是「豈知子弟成敗之根苗」,孩子他成敗的關鍵在哪?「即伏於蒙館」,這個關鍵在學堂,在於蒙師。「蒙師得其人,則子弟有上達之基」,遇到好的老師了,這個孩子可以上達,可以成就自己的道德學問;「蒙師非其人,則子弟受終身之害」,如果當老師的沒有品德,可能就把孩子給帶壞了。「而世顧以蒙師為無足輕重也,不亦謬乎!」大家都可能覺得經師重要,蒙師就是背背書,經師能講解經典,教孩子寫文章考功名,可能對經師特別的重視,往往忽略了對蒙師的重視或者幫助孩子選擇好的啟蒙老師。這就為孩子一生埋下了成敗的伏筆,如果不重視的話,那就會敗了;如果重視了,那就會成功。所以這是錯誤的一個看法。

  我們再看第四段。第四段舉了幾個典故,第一個是「楊子泣歧路」。古時候的大路最寬的叫馗,這個路叫馗,可以並行九輛馬車,叫通衢,也叫衢,就是很寬的路。這個路到了交叉的地方,再往下去很多的岔路。大家可以想像一下,九輛馬車並排的路非常寬,再分出去,我們台灣講叫交流道,大陸講叫立交橋。那個一分出去,有些時候下那個交流道,一下去了……有位台灣的長輩打一個中藥,說下錯交流道,打一種中藥,它叫白花油。我一開始還聽不懂,什麼叫白花油?那個一錯下去可能再調回來要半個小時,甚至一個鐘頭都要出去了,時間都浪費掉了。但是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又有什麼GPS,又有什麼定位系統,還又有什麼導航系統。古代那都是要趕渡的、趕車的,如果路選錯了,可能一下子個把月,甚至是一年的時間都要花進去了,甚至都可能會迷失方向。

  楊子的鄰居羊丟了,然後大家去找這個羊,所有的人全部總動員,結果沒找到。楊子聽到這個消息就問為什麼,這些人就說岔路太多。楊子自己走到大路的時候就想到了那個情境,他就開始在那裡哭泣起來,說人生的路、學習的路如果走錯了,那丟的可不是一隻羊的問題,甚至一個念頭偏掉了,失之毫釐,謬以千里。

  孩子他在跟著爸爸媽媽,學生跟著老師後邊,我們路能帶對了,帶到一條康莊大道,他後面人生路就很好走了。能夠帶對路就要有智慧了,老師在「幸福人生四十集—細講《弟子規》」裡都有講到一個重點,叫人生最難的不是奮鬥,而是什麼?抉擇。所以我們每一天要面對多少事情,要下多少個抉擇。抉擇裡面最關鍵的是什麼?擇念。我們可以再回想一下,擇食,吃飯,病從口入,吃不對了身體會出問題;擇友,交朋友交錯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男怕入錯行,擇業;女怕嫁錯郎,擇偶;再來,擇念;還有擇書,我們要看什麼書。所以那個最根本的、最關鍵的就是我們的念頭,可以南可以北、可以左可以右,可是如果選錯了,那就是一個方向去了。

  楊子很感慨,他也是藉由鄰居丟羊的事有了一個觸動,自己在路上又遇到這樣的一個情況,他就在那裡哭泣了,代表抉擇很難,抉擇很重要。如何能下對抉擇都是我們所希望的。大家回憶一下,如何能下對抉擇?要有智慧,是吧?如何能夠有智慧?要通過學習。今天我們看《村學究語》也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這是劉鴻典先生一生的心血傳給他學生的,字字珠璣,我們真正能夠領納了,劉先生的道統我們就承傳過來了,我們就可以把師道、把孔孟之道在這個時代樹立起來。

  現在拜科技所賜,我們有網路,交通也很發達,全世界每個地方都有華人,有華人在的地方都有中國文化,都有經典。我們每一個華人都能夠老老實實的照著祖先的經典來處事待人接物,那就能夠改變一個地方社會的狀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們一群人、一輩子、一件事,就是要把我們祖先這些寶貴的智慧通過我們的力行和學習能夠承傳下去。

  大家都在路上了,我就不用呼籲了,大家可以再多帶動一些我們身邊的同儕、同行,或者親戚朋友,能夠花點時間來多了解這些聖哲人他們留給我們的寶貴智慧。我們學習過後,我們可以提高我們生命的效率,也可以給孩子們帶來更多的益處。

  第二個公案就是墨子,《千字文》裡有這樣的話,「墨悲絲染」。墨子有一次他出街,看到染坊在染絲,絲是白的,放到青色拿出來變青色了,放到黃色的就變黃色了,他就內心很觸動。白色代表什麼?「人之初,性本善」;被染了,「苟不教,性乃遷」。所以才有孟母三遷,為了給孩子選擇一個好的生活、學習的環境搬了三次家。這樣還不算,有一天孟子逃學,媽媽看到他回來,正在織布,就把布都給劃斷了,那也是在教育孩子不要半途而廢。

  我們看到有翹課的同學、小朋友先別生氣,我們用孟母「子不學,斷機杼」來觀照一下,可能這個孩子就是未來的孟子,我們轉怒為恕。我們知道孔門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子貢很會講話,他請教老師問題也真的是感覺很美,「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我們中國的一言不是一句話,一個字。所以我們一首詩叫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一言就是一個字。學生問了這樣的問題,從老師來講,怎麼能夠用一個字回答?夫子他是聖人,「其恕乎」,一個字,恕。可是這一個字根性好的人能聽懂,根性不好的可能他有時候就反應不過來,所以後面再加一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我們也都有犯錯的時候,父母老師也都有原諒,都有給我們機會改正,所以遇到孩子、遇到學生有狀況了,觀照一下。當然在學校教書也不容易,一個班四五十個學生,如果再有幾個調皮搗蛋的,還要改作業,還要備課,自己還有小孩要照顧,還有先生,還有家裡的長輩都要照顧,所以挑戰也真的是很多。可是小孩子他的童年也只有一回,我們給他很好的身教,每一個機會教育點,我們都能夠提起這一分像楊子、墨子,包括孟老夫子的母親這樣的一個教育敏感度,這都是積功累德的好機會。

  我們一位老師,她在走上教書這個崗位,媽媽就跟她講了一句話,老人家不認字,講了一句話,跟女兒講,「拉人家的孩子一把」,就是我們在護念我們班級裡的小朋友,你拉這些孩子一把,「自己的孩子長一拃」。這一句俚語,這裡也有很深的因果道理。我們真正全心全力的為學生,我們的孩子也會感來貴人。她的女兒到加拿大留學,一個女孩子,挺不容易的,她就想起媽媽的話,就認真教書,然後就想盡辦法讓班上的孩子讀經典,給他們講德育故事,哪怕一天十分鐘、十五分鐘,講一二個故事,遇到有一些情況給孩子做一些引導,都盡心盡力,所以女兒的學業也都滿順利。她自己也是感覺到,母親對她這句話的教導也是一個慎於始。

  「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如果沒有得到好的教育,他這些本有的善良都被污染掉了,他這些不好的言行也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有一個小朋友五年級,跟媽媽滿對立的,有些時候媽媽講了他或者他自己內心不高興了,他就跑過去把母親的口紅掰斷,然後把媽媽的手機調到靜音,給它藏起來,就在旁邊看,看什麼?看媽媽焦慮的樣子。這個孩子才小學五年級,大家可以想一想,小的時候都抱著媽媽離不開媽媽,讀到五年級了,他為了達到內心的平衡就去讓母親焦慮。

  後來他有遇到一位教傳統文化的老師,給他教語文,輔導語文,但是有把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部分告訴他。這個孩子學了以後,他內心就在慢慢起變化。有一天媽媽又讓他很生氣了,他就走到母親的房間,拿起口紅,就準備要繼續,但是那個時候腦海裡就浮出了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個孩子在給老師的信當中寫到,當時他摸著口紅的溫度,突然覺得這樣報復媽媽是不孝,不能做。再來,媽媽生了自己,養育了自己,對自己無所求,對給自己生命的人、無所求的人,用這樣的方式讓她難過,這是不義。所以不孝不義的事不能做,他想到這裡口紅就放下了,他就回到臥室了。

  這是孩子把他整個心路歷程有跟這位老師分享。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如果這個孩子小學五年級沒有遇到這位老師的一個引導,那是何種的情況,別說別的,他福報會折得很快,他的心性會扭曲得很厲害,對媽媽會這樣,至親,那對待別人呢?所以在這個時代真的要力挽狂瀾,但是也並不難,因為人之初性本善。

  老師在講到他教書的時候有一個小男生,當時第一次聽到這個故事時是二OO四年,我是每聽一次這個故事就動容一次。那個孩子不是有拿一位老師的錢嗎?後來有警察來了,給他錄口供。結果錄完了他坐在學校的樓梯上,剛好蔡老師路過,就看到他一個人落寞的身影,老師就靜靜的走過去,坐到這個孩子的旁邊,也沒有講話,這就是恕,隨時都能夠體會到當事人的一個狀態。這個孩子看到老師在旁邊坐著,其實一個人內心很苦悶、很孤獨的時候,他可能也需要一個釋放的管道。所以有的孩子沉迷於遊戲,可能他內心很苦悶,他的那個世界也是他一個放鬆的管道,可能他已經長期不被理解,甚至常常都在高壓的狀態之下,我們一定要把他搶過來,那可能後面會更嚴重的。所以理解萬歲,真的是這句話在這個時代太有能量了。任何一個偏頗的行為背後,一定是有很多很多原因積累的,我們沒有從原因上去找、去下手,就像中醫治病,沒有去根本解,只是在症狀上,每天忙得不亦樂乎,可是根本問題沒解決,突然有一天可能爆出來了,那個情況就很嚴重。

  這個孩子就說:「老師,我很想死。」大家可以想像一下,一個小學生被警察錄了口供,他怎麼面對所有的老師、他班上的同學還有家長?這個時候老師也很幽默,如果有人跟你說他很想死,我們千萬不要說不要不要,這個時候要怎麼樣?要善巧的來讓他思考,「你為什麼很想死?」這個孩子就說:「都沒有人喜歡我。」你看他也很了解他的狀態。老師又問他,道而弗牽,要慢慢引導,「為什麼大家不喜歡你?」「我都打人,我都罵人。」老師就跟他講:「那你改了不就好了嗎?」這孩子就說道:「老師我很想改,可是我改不了。」很想改是孩子有他的本性本善;我改不了,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

  人在絕望的時候,可能他那個念頭都太負面,他提不起正能量。老師就問這個孩子,「蔡老師也不喜歡你嗎?福玉老師也不喜歡你嗎?」還有兩位老師平時可能都對他挺好的。結果這個孩子一聽搖搖頭,沒有。只要一個人感受到世界上還有人愛他,他一定不會尋短見。所以我們平時可以多給別人一點鼓勵,多給他一個微笑,因為在這個時代真的是面臨的挑戰太多太多了。

  有一位父親看到他的孩子對生活很不知足,就跟他的孩子講,你現在什麼都有,這麼豐富,爸爸以前要去念書要翻好幾座山才能走到學校。而且在過往的年代,我們在大陸很多地方,那個鞋子爬山是不能穿的,是要爬完山走到學校門口再把鞋子穿好,不然爬壞了到學校就沒得穿了,然後放學鞋子脫下來,這樣的。這個孩子看了看爸爸,孩子也有孩子的世界,有些時候我們認為怎麼會這樣,我們可以多聽聽孩子他是怎麼看這個事情。這個孩子就說道:「爸爸我也很不容易,現在我上學從我們家走到學校,要路過七家電子遊戲廳,那個電動玩具店,我要有多強的克制力才能忍得住不進去。」所以每一個時代都有每一個時代的克難,我們能夠對上也理解,對下也理解,我們對另一半也能夠理解。我們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我們可以做什麼,我們就盡力的來做。

  這是墨子看到絲被染了他就有感悟,悟性是超越時空的,我們今天讀到這個地方,也聯想到蔡老師這些教學的過往,確實也能感受得到,每一個時代,我們只要想做,一定可以為這個時代奉獻一分力量。

  後面講到「君子泣蒙館」,現在為什麼要哭?看到蒙館的一些情況在那裡流淚了,為什麼?「謂其可以成子弟、可以害子弟也。予訓蒙數十年,此中之甘苦備嘗,情偽周知」,說我教書教了幾十年,這個裡邊的不容易,一些情況都非常清楚,拿自身來說,「清夜自思,誠知功不掩過」,到晚上反思一下,是有幫助一些學生,可是也有犯一些過失。「今門人又多訓蒙者」,學生很多都是做老師的,「以為老馬知途」,一再的請老師寫一些給他們的提醒,「爰書此編以授之」,就寫了這個小冊子,「顏曰村學究語」,我們台灣應該讀就,學究語,大陸是讀糾。「不過鄙儒之管見,抑亦一家之私言也」,先生也非常的謙退,自己就是一個儒生,鄙就是自謙之詞,管見也是,我看的一個角度。一家之私言,「若大雅君子,安取乎此」,如果是一位真正有道德修養的君子,可能也沒有辦法拿來參考。所以先生序文就跟大家簡單的報告到這裡。

  下來我們看一下第二個部分,就是「為師功過格」。本來想的今天把功條和過條跟大家分享完,當然剛才也有講一些事例,跟這個都有關聯。這個為師功過格前面還有「太微僊君」,太微僊君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文昌帝君,在我們有華人的地方都有文昌廟,《文昌帝君陰騭文》都有對他的介紹,也知道帝君是一位非常正直、非常了不起的,在人世間十七世為士大夫,讀書很認真,為官心存君國,未嘗虐民酷吏,都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君子、很好的讀書人。現在他是主管我們讀書的、考功名的,都是文昌帝君主管。功過格就是提醒身為老師,功一共十四條,過條十七條,這都是從正反兩個方面來給我們做一些提醒和護念。我們先看一下功條,功條的排列是從小到大,一功、十功、三十功、五十功、百功;過條是從百過到一過,是這樣的一個排列。這也代表積功累德要慢慢積累,犯過是一犯了一百條槓掉,再一犯一百條槓掉了,一念貪瞋痴起來了,功德可能就被消掉,但是我們都能念念保持戰兢惕勵、積功累德,那也會福報增長得很快,功德積累得很大。

  我們看第一條,「耐心訓一蒙童」,就是面對小朋友要有足夠的耐心,甚至有些時候我們主觀已經有判斷,放緩一點,了解完客觀情況再去引導孩子。有一位書法老師,他教幾個小朋友,五六歲,其中有一個孩子從來都寫不完作業。有一天這個孩子寫完作業了,他一見到老師很高興。一個孩子從來寫不完作業,他終於寫完一次作業了,我們要體會他那種心情。他給老師交完作業,「老師老師,給我一個小星星」,因為作業寫得好會發一個小星星。老師當時一想,這個孩子他第一次寫完作業就要星星,準備要引導他一下,但是想一下,緩一緩,他本來要講的話就吞回去了。這也是「事勿忙,忙多錯」,有些時候等一等,因為話出去了就不容易收回來。小孩子的心很單純,所以有些時候老師的一句話會壓他一輩子都有可能。

  我上幼兒園,因為唱歌唱跑調了老師有批評我,那個話一直印象太深了,以後我都……我不是說怪老師,那個時候懵懂的時候,但是老師的話就像聖旨一樣。還有一次我爸爸來接我去看腳,當時有外傷,數學老師就說:「趙曉龍太差了!」當時站在班級前面,爸爸在門口,老師講了這樣的話,後面是全班同學,內心真的是……所以印象很深刻。當然我也會化悲憤為力量,所以我的數學學得還是滿好,只有數學考過滿分,其他的還都……所以有的時候也可以去把它轉過來,但不是每一個孩子他都可以去有這樣的方式,要因材施教。

  所以他就把這個話吞回去,結果這個孩子拿著小星星往牆上看了一下,說:「老師,某某姐姐她還沒得過星星,我這顆星星可不可以送給她?你能不能幫我貼上去?」老師當下聽到這個孩子的話內心是很受觸動。孩子他不會掩飾,作業交了,給個星星,可是他也沒有去貪著,他看到有個姐姐沒有,要送給她。這個耐心的背後是我們相信孩子的性本善,也相信我們只要用對了心,孩子或多或少都會有進步,哪怕是今天他沒有顯著的成效出來,可能再過幾天,可能在下個月,可能在他初中、高中,那個寶貴的種子就發芽了,開花結果。

  曾經一個學生讀小學階段跟同學打架,拿班上的座椅砸同學,被體育老師看到了,趕快制止,然後就跟他們班主任講,「這個孩子將來是要進監獄的,這樣發展下去」。這位老師有在班上教孝道,有教讀經。這個孩子當年是小學生,他有受老師的這些耳濡目染的教育,去年,他今年二十五歲,已經工作了,結果媽媽得癌症,他一個大男生,毅然辭掉工作。

  因為我們看到《德育故事》裡邊「黔婁嘗糞」,他當官的時候,他心臟很不舒服,流汗,想說可能是爸爸有事情,棄官而走,用現在來講,請假都沒有。孝子心中只有父母,而且古代的教育真的是天地君親師,父母的位置非常非常的重,所以父母生病要照顧,「病則致其憂」;父母去世了,「喪則致其哀」;祭祀,每逢忌日,一些紀念重要的日子祭祀,「祭則致其嚴」。「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大家都有這樣共同的價值觀,社會風氣就很厚道,都知恩報恩。馬上就衝回去了,就回家了。結果醫生說要嘗一下父親的糞便,如果味道是苦的,有辦法;如果是甜的,那沒辦法。結果他一嘗,甜的,每天面對北斗星禱告,希望自己能代父親,希望父親能夠健康、能夠病好,天天祈禱。後來父親不幸還是走了,他就哀毀骨立,「喪三年,常悲咽」,就是這樣的一個情況。

  這孩子辭掉工作,日夜陪護母親,家裡的錢花光了,他也沒有收入,母親也壓力很大。結果他們用的這個藥,很貴的藥,剛好國家調整政策,這個藥可以醫療報銷了,然後藥的價格也降下來了,就把他們經濟的問題緩解了。兒子很孝順,照顧媽媽,媽媽她心情也很好,慢慢慢慢身體也開始漸漸的恢復了。這個孩子小的時候老師都有洞見他將來的未來,但是因為他有薰陶聖賢教育,你看他長大成人了,他有根,有孝道的根,他也能夠照顧母親,也能夠給我們很大的信心。

  這個耐心,我們從老人家身上、從成德老師身上真的也是很有體會。我自己選擇走這條路的,沒有人拉我,但是常常走到一半就覺得走不下去了,光是跟老師打報告要回家了,可能一二個小時都講不完。想想也是很慚愧,這麼多年也都是嘴巴上講一講,真正遇到考驗、挑戰還是退縮,常常打退堂鼓。今天也都是自家人,也不怕大家見笑,也是跟大家報告出來,也是非常的感恩老師耐心的教誨。有一些相關的小故事,今天時間到了,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我們今天就先交流到這裡,曉龍在分享過程當中如果有不妥之處,也請各位校長、老師、同道們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