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一條龍師資培訓班  成德法師主講  (第九十八集)  2023/12/2  台南極樂寺  檔名:55-217-0098

  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上次一起學習到《弟子規》「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慼」,還有「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這是我們上一次一起交流的經文,感覺這些句子非常重要,牽扯到孩子一生的價值觀、一生的方向目標。到底孩子他努力追求的目標是什麼?是吃得好、穿得好,還是提升德學、利益大眾?這個句子裡面就是凸顯人生目標、人生的價值觀。

  不知道諸位老師您在小學、初高中的時候,老師有沒有引導我們立定人生的志向?我們首先當老師要用自己的人生來供養學生,甚至於是做鋪路石。你看我們人生很多泥沼,我自己曾經讀大學的時候就陷進去了,因為過去生可能害過人,所以我一去讀大學遇到的學長就說:「大學叫university,由你玩四年。」你看我很聽話。假如這個學長跟我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跟我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我那四年,四年的歲月就不一樣了。所以人生總在遇緣不同,我們自己對這句體會很深,尤其我們慘痛的經驗,不能讓孩子再陷進去了。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人之初性本善,但他要遇到好的緣。

  我記得念高中的時候讀到「岳陽樓記」,讀那篇文章好像數度頭皮都有發麻的感覺。「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你看這種意境,我當時讀的時候,尤其那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馬上都眼前為之一亮。後來老師接了一句話,「背起來,考試會考」,那個光好像暗了不少。所以傳統文化那麼多會指引我們人生目標的,都跟什麼掛鉤?跟分數掛鉤。從初中開始念,一提到分數很興奮、很拼命,考考考考,考到高中,再跟分數掛鉤,有點沒勁了。這是我的感受,可能你們的耐力比我高。

  這種為了考試,像機器一樣,我幹了五年之後有點幹不動了,突然教了一門科讓我又有光明的感覺。不知道你們猜不猜得出來哪一科,「三民主義」,這攸關天下人民,民族、民權、民生。尤其第一頁提到了,要有思想、要有信仰。信仰,你人生的追求是什麼?寧願做大事,不要做大官。我們到陽明山中山樓,看到上面四個大字:「天下為公。」這個科目是有思想的,所以我當時候考了全班第一名,「三民主義」,但是其他科目就不行了。不過現在想一想,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我沒有考到台北去。依我的功夫,不能用功夫,根本沒功夫,依我的程度,不能用功夫兩個字,遣詞用句要精準一點,依我的程度,絕對會死得很慘,所以佛菩薩加持,不讓我到台北的花花世界去。現在人生走過來回頭看看,冥冥中有加持,但也覺得險象環生,因為自己習氣太重了,有一些點太危險太危險了!現在看到這些句子,就覺得假如從五六年級,甚至更早就有老師教我們立志,依我的個性,我是衝動型的人,我會衝,我往那個目標走。

  大家看孩子他們現在最崇敬的人物,比方說演藝圈,可能小孩有注意到,我們不要防堵,要用疏導的。你馬上罵他,不能崇拜這些人,你這麼一罵他反而逆反了,你舉演藝圈當中真正令人尊重的人。我不知道有沒有記錯,台灣有一個演藝人員叫張小燕,她的公司就要招聘蕭先生,結果可能他們也信這一套,一看八字,這個人不行不行,沒什麼福報,本來就考慮不用他了,後來可能因緣上還是有起用他。結果他寫的歌很好、很有意義,他賺的錢很大的部分都拿來捐款,幫助貧窮的人、偏遠地區的孩子,他的時間都花在這些公益的事情上面。我看的那篇文章就是寫到他轉變命運,唯德學、唯才藝的人,不如人當自礪,他覺得照顧這些可憐的人是他的責任,他的錢用在這裡,減低自己的享受,去救濟最苦的人,這可以擴寬自己的仁愛之心,提升自己的德行。

  這個報導我們隱惡揚善,我就不舉誰了,比方說某某人就是都把時間用在他開的餐廳,他已經賺很多錢了,他還要賺更多的錢,或者就把錢拿去買豪宅去了。但是這些很好的演藝界的人,他在從事社會的教化。這些人物我們都可以順勢來讓孩子懂得分辨,怎樣的人值得佩服、尊重。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像大陸有「感動中國人物」,我感覺這種節目非常好,這個符合《論語》裡面的教學,「舉善」,你把善人立起來了。你看《弟子規》「冬則溫,夏則凊」,這個就是漢朝以孝治天下,把黃氏始祖黃香立起來了,頒給他八個字:「江夏黃香,天下無雙。」他的孝行一被皇帝表彰了,天下人都知道、都感動了,進而效法。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二十四孝,這個故事我們都熟悉,大家有沒有留心過哪個朝代最多?我算過了,漢朝最多。上行下效,二十四孝裡有漢文帝,「漢文嘗藥」,他是皇帝親自帶頭做,「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上行下效的效果。又舉善,黃香舉起來了;教不能,能力比較差的人,不只不嫌棄他們,還去幫助他們,百姓就感受到這些榜樣,甚至於感受到上位者的仁慈,觸動他的善根,大家就要行善,要幫助別人,互相勸善。

  《論語》能真正紮紮實實用在治理社會國家,那起的作用很大。包含我們治理一個班級能夠舉善,大家向好的榜樣效法;教不能,成績比較差的,不只老師不會嫌棄他們,主動幫助他們,可能成績好的學生都被老師感動,一起來幫忙。這個社會需要這種正能量,需要這種榜樣來感動人心。

  其中有一位馬來西亞的華人,叫吳孟超,他是學醫的,肝膽科的權威。當時候他從馬來西亞到了大陸,發現肝膽這方面很落後,他把它扛起來了。現在大陸肝膽界的這些權威都是他的學生,他一個人培養了好多學生,九十多歲了還在拿手術刀教學,光聽了都讓我們動容,活到一百歲。還有水稻之父袁隆平,各行各業的這些翹楚,他們那種利益社會、利益民族的心非常強,救活了很多人,能吃得上飯。各行各業,假如依佛門來講,都有菩薩示現,我們可以舉這些例子,讓孩子能夠樹立人生的目標,建立值得效法的榜樣。

  《大學》說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他建立人生意義在哪?在提升自己的德行,恢復自己的明德;「在親民」,在利益他人,他就不會以欲望、享樂為追求了。我現在回頭想想,在小學、初中期間,整個追求就是一種賺錢,以後可以享受,都是這樣的一個思惟狀態。一個人假如是追求物質享樂,那他的人生就陷入深淵去了,會愈活愈不快樂。唯德學、唯才藝不斷提升的人,他會有法喜的,內心充滿的是正能量,助人為樂,然後覺得很對得起自己、對得起人,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上一節課跟大家有探討到,「國家將興,必有禎祥」。我們中華文明是小大圓融,我們先冷靜冷靜,現在地球是將興還是有危機?我們這個時代所面臨的危機是空前的,而且愈來愈明顯。我們這一二次都提到,二十一世紀最大的挑戰是憂鬱症,而且我感覺到最近身邊聽到的例子甚至接觸到的人,有憂鬱症的快速在提升。這不是以後,現在就遇到了,身邊人的狀況,包含環境的狀況,所以這個時代有太多事應該做。孩子假如我們應現在所遇到的事情去引導他,相信也會把他道義之心給喚醒起來的。我記得當時候是差點就去做農夫,要推廣有機農作,你不這麼做這個地球沒救。都已經談好了,老闆都找好了,結果剛好去了台東,一去沒回來,住了七個月,後面兩個月去做代課老師了,感覺教書很有意義,就沒有去做農夫了。不過現在還挺願意做農夫的,因為古代都是耕讀生活,你要運動,你要習勞知感恩,而且農作的時候可以親近大自然,要接地氣,接天地之氣,人身心才會健康。我們上一節課是不是有探討到,生活教育很重要,你不注重生活教育,很會考試、很會背書,最後變書呆子或者變成狂慧。古人這些教育的智慧,我們得要深入去學,不然我們好心辦壞事。

  我們面臨的另外一個問題是一代不如一代,甚至是一年不如一年,現在這樣的情況,不趕快跟老祖宗五千年的智慧接上不行。我們要利益這個社會,首先我們自己得立住,我們不隨波逐流,我們自己的狀態要愈來愈好。當初在廬江要推廣傳統文化,老和尚送了我們幾句話,第一句,「和諧社會從我心做起,從我家做起,從我鎮做起」,我們穿的義工馬甲後面就寫了這十九個字。君子務本,得從我心開始做起,要讓自己的智慧、德行、能力不斷向上提升,我們才更能去利益學生、利益大眾。

  上一次跟大家提到,個人要護念好自己,也要常常能夠自我勘驗,自己的情況是不是愈來愈好?好的現象,《了凡四訓》講到了,這裡是提到我們要發願改過,「明須良朋提醒」,我們下一句是「聞譽恐,聞過欣」,這就有良朋提醒,「幽須鬼神證明」。「一心懺悔,晝夜不懈」,老和尚說的修行就兩件事,知過,知過就是懺悔;改過,晝夜不懈就是很努力的去改正。「經一七、二七,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效驗」,真用功,真改過,七天、十四天,或者一二三個月,自己就有感覺了。說到這裡我有點緊張,都學了這麼多年了,好像還不是太有感覺,我得好好落實《了凡四訓》。

  「或覺心神恬曠」,大家有沒有覺得心情愈來愈好了,不胸悶了,深呼吸愈來愈長了?諸位仁者,我們心一急,深呼吸很好,一深呼吸,當然邊呼吸邊念佛,會讓緊張的情緒緩和下來。所以大家進教室以前可以先深呼吸三次,再進教室。我們修學心情要愈來愈好、愈來愈笑得出來。「或覺智慧頓開」,之前想不通的事想通了,智慧頓開;人家一探討事情很有靈感,或者在講台上教學好像都有神來之筆,智慧頓開。「或處冗沓而觸念皆通」,就是事情很多、很繁雜,冗沓就是事情非常繁瑣,可是心不煩,事情雖然多,怎麼來怎麼應,都處理得很恰當、很有靈感,觸念皆通。

  所以老和尚說學佛最重要的用真心,真心應對一切境界,自自然然,不用想。我們跟著老和尚親近的這些因緣裡面,從來沒有見過人家問老和尚問題老和尚說「嗯,我想一想」,這個我沒見過,老和尚隨問隨答。你看用真心,觸念皆通,就跟《禮記.學記》講敲鐘,敲小則小鳴,敲大則大鳴。當我們在面對學生的時候,心中都有佛號,這就跟真心相應、相近了,因為你念佛,念佛即是自心現,洪名正彰自性,你的妄念沒有進來,妄念不起就是真心的狀態,你要真心去面對孩子。或者廓然而大公,大公無私,用心如鏡,這都是真心。事已過,過了不放在心上,懊悔、埋怨、對立,這個都放下,過去就過去了;還沒來的不擔憂,未來勿將迎,我們的心放空了,空靈空靈,沒有這些紛雜的是非人我,沒有這些得失的擔憂,這些能放下了,沒有情緒紛擾,這都是用真心來應對事情。只要我們心的狀態是安定的,事不可能處理不好,所以心地功夫其實是我們要下最多的地方。《大學》說的,「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我們都是就像要保護一個新生兒的那種心來教學、來提升自己,雖然沒有教到最好,也不會差太遠,那個心太懇切了。

  成德記得當時在學校教書,開車,車上都是聽老和尚講經,回到家吃飯或者一有空就聽經。這個薰習的力量還是很重要,我們一有時間就薰,當然在教學的過程也是用老和尚教的這些教誨、經典教的教誨去思惟、去說話、去做事。我們在教學的時候就是用經典思惟,也是在薰習;我們自己都依照經典在講話、在引導學生,這也是薰習。不只聽經是薰習,我們自己的思惟、一言一行也在薰習自己,就像一個人把玫瑰送給別人手都留著香。大家有沒有曾經自己在跟學生引導的時候講到自己都流淚,被自己感動有沒有?不能感動自己,不容易感動別人。自己用真心講的時候,講到動情處,有時候自己會泛著淚水的。

  剛剛講的這個都是自己的狀態愈來愈吉祥。我們要去護別人首先要護好自己,不然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自己的狀態好不好要自己檢查,以前還有月考可以發考卷,現在修行沒有月考,而且每天都有考試,我們不能每天稀里糊塗的,到底考得好不好都不知道。印光祖師說一天當中「萬境交集」,好多境界考試,「一不覺察,難免種種違理情想,瞥爾而生」,有意氣用事、感情用事的念頭一起來,真心就被障礙住了。真心一障礙,感情、意氣一用事,造業了,尤其燒了自己的功德,動情緒,火燒功德林,而且又輪迴心造輪迴業,那太冤了!當老師可以護學生的慧命,這是世間最大的功德事,諸供養中法供養為最。尤其我們是自己做了侃侃而談,特別能觸動學生。所以用真心太重要,可是真心我們一不覺察,讓違理情想做主了,讓妄念、貪瞋痴慢疑做主了,那我們就變成造業了。本來是殊勝功德,變造業了,這個差別很大,所以古人說聖狂之分在一念之間。

  「或遇怨仇而回瞋作喜」,遇到前世緣分不是很好的人,本來要生氣,突然念了一句阿彌陀佛,哎呀,我怎麼這麼傻?他罵我是幫我消業障。《金剛經》說的,「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讀這一段《金剛經》的經文大家有沒有印象?我看大家的表情好像不是很有印象,我就證明了科學家說講二十一次才記得住。這是法寶,法寶能安心,你本來很痛苦的,把這個法藥一吃下去,心神恬曠,心安理得,理得心安。《金剛經》已經講了,你受持大乘經、讀誦大乘經,還遇到人家輕慢你,甚至毀謗你,那是我們先世有造業,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你造了三惡道的因你就要受,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可是今天因為這些人輕賤你了,把我們過去三惡道的業因給消掉了,先世罪業即為消滅。沒有他們來幫我們消這個罪業,我們要去哪裡報到?三惡道。你們想去嗎?不好玩。

  我每天一散步看到螞蟻兵團,那真嚇人,一棵大樹上那個螞蟻窩一大片,看了都起雞皮疙瘩,我說那個螞蟻窩可能都是我這個城市的總人數,一窩而已。那個下去了不好出來,佛當時候說,七尊佛都過了,這一窩螞蟻還在做螞蟻。一想到人家幫我們消三惡道的業,所以老和尚面對這樣的因緣,都給這些人寫牌位,每次講完經都給他們迴向。仁者無敵,沒有跟任何人對立,都是存一個感恩的心。我們把老和尚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學起來了,我們就會回瞋作喜。

  「或夢吐黑物」,大家最近夢中有沒有把黑色的東西吐出來?把業吐出來。「或夢往聖先賢提攜接引」,大家有沒有夢過阿彌陀佛現前、孔子來了?這都是瑞相。「或夢飛步太虛」,在空中飛了,代表業輕了,身心很輕鬆,飛步太虛。「或夢幢幡寶蓋」,這都是很吉祥的徵兆,以前迎請人講經都有幢幡寶蓋,這樣給他迎接過來,幫他擋陽光。「種種勝事,皆過消罪滅之象也。」當然了凡先生講話很圓融,你看提的這些都是瑞相,「然不得執此自高」,不能夢到阿彌陀佛了見人就說「我夢到阿彌陀佛了」,慢慢慢慢變得傲慢就不行了,「畫而不進」,你就變成這樣就覺得很滿意,那就沒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知少為足,就進步不了。

  不能畫而不進,馬上舉例子。你看《了凡四訓》也在教我們怎麼教學,馬上舉例子讓我們感受感受蘧伯玉這個榜樣,「二十歲時,己覺前日之非」,以前的過失自己覺醒了、清楚了,「而盡改之矣。至二十一歲,乃知前之所改未盡也;及二十二歲,回視二十一歲,猶在夢中,歲復一歲,遞遞改之」,狠下功夫,「行年五十,而猶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過的態度,「改過之學如此」。

  「吾輩」,就是我們這些大眾們,「身為凡流」,我們是比較平凡之流,「過惡蝟集」,過去的惡像刺蝟一樣,太多太多,數不清。可是我們「回思往事」,想想這幾十年走過來的路,「常若不見其有過者」,看不到過錯,「心粗而眼翳也」,心太粗了,翳是眼睛有病了,就是沒看清楚。

  比方說,父母從小讓我們改的毛病我們改了沒有?這是一定要先改的,不然連父母都操我們心了,那還有什麼功德?老師提醒我們最要改的,這也是對父母、老師良苦用心的恭敬、感恩。恭敬、感恩一定是在不糟蹋他們的提醒,不是嘴上講感恩的。包含我們對照三根,《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經》。十善每天都可以對照,口,不妄語、不兩舌,高度警覺,要批評別人,造成人家彼此有看法,到這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趕快下去了;綺語,不講這些擾亂人心的話,本來要講不正經的笑話,到這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下去了;惡口,更不能發脾氣、罵人。包含《弟子規》,「人不閒,勿事攪」。其實我們看這每一句也都是真心流露的行為,你都是替人設想,你就會想現在吃飯時間,別給他打電話;現在可能他已經休息了,別給他打電話。比方說你到朋友家,你可不能只想著我要省機票,結果到的時間半夜十二點,然後飛機延誤兩個小時,你讓人家去接你,整夜沒得睡覺,你只想著我要省錢。「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這句話是說君子在很短的時間之內都不違背仁心,造次是很多事很緊急的時候,他的心還是會替人家想;顛沛,他顛沛流離,甚至遇到危險,他還在替人家考慮。

  有一個人叫魯義姑,齊國發兵魯國,逃命,帶著兩個小孩跑跑跑,實在要被追上了,把其中一個孩子放下去了。後來被齊軍追到,了解,一個是她兒子,一個是她哥哥的兒子。齊軍就說:「妳丟下來那個是妳哥哥的兒子吧?」她說:「不是,是我自己的兒子。因為我哥哥已經去世了,這是他唯一的兒子,我不能讓我哥哥無後。」齊軍聽完很震動,一個鄉間的女性這麼重義,這個國家不能侵犯,就退兵了。後來魯國知道這個事情,封這個女子叫「魯義姑」。古人的仁義存心在危難之中他還是提得起來,我們現在要用《論語》的句子來效法,不能時代變了我們的心標準愈來愈低,不行。

  恭敬心也不可失,所以李炳南老師編《常禮舉要》。我們不懂禮,不要說讓人生歡喜,不讓人討厭都不可能。這從佛門來講,我們不守基本的這些禮貌,那就惱害眾生。我們在課程當中也常常跟大家提到,李炳南老師說了,學佛就是學人情事理,不懂人情、不懂事理會傷天害理,會好心辦壞事,把事情搞砸掉了,所以《常禮舉要》要學。我們三根之外,《了凡四訓》、《常禮舉要》要學。孔子講到了,「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沒有禮,再高的道德仁義不可能達到的。我們就不說別的,現在夫妻之間沒有禮敬,那就很難不摩擦、衝突。所以古人說相敬如賓,還是很有道理。

  像我們現在微信、line用得比較多了,用這些系統的時候要不要有禮敬的心?要有。我們有遇過,一打開他的部分,留了四十條、五十條短信,你說聽還是不聽?這都沒有想到人家有沒有時間,講起話來如入無人之境,根本不考慮對方。李炳南老師、老和尚也都教我們講話要怎麼樣?言簡意賅、簡要詳明,不能一講停不下來。所以假如我們常常被拉黑還不知道黑在哪,就是要知過不容易,已經搞得人家痛苦得要死自己都不知道,還在那抱怨對方,「怎麼還沒回我的短信?」包含現在都有群組,我們一發老和尚講經,發上去了,這個群主生煩惱了。發老和尚的東西好事,那麼好的教誨,可是你沒有守人家的規矩,人家是群主發,人家不是說誰都可以發。你今天老和尚的發上去了,其他二三百人,我喜歡這個,啪,張三的發上去了,李四的發上去了。你也是好心,可是你沒有守禮,你沒有守人家的規矩。這好東西,我才發一條而已。照你來講是發一條,可是會影響很多人都發上去的,那他就不好操作了。

  我們在哪裡修行?在每一個境緣。怎麼修?修放下,放下是功夫。放下什麼?放下一遇到事情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去看,這叫自我中心。要放下這個,能夠設身處地,人家群主的立場是什麼,他怎樣做比較好,不會造成人家的麻煩。或者我們能設身處地,我現在這個作業派下去了,學生要做到幾點。我有遇過同修,他們說小朋友小學作業,老師派到要寫到十一二點。我聽了都心痛,那是長身體的年齡。我在長身體的時候熬夜、考試、拼特優班,你看現在到了中年,這些惡果都要呈現。

  所以要懂禮。包含今天我們要把某一個人他的電話、他的住址,你要給別人的時候,你首先要怎麼做?你要尊重當事人,你要先問過他。你看我們那種尊重就提不起來,好,給別人,人家問他,讓他幫助更多人,問題是你沒有先尊重到你給出這個人的資料了。我們有時候一做好事也是沒有替人想,做好事就強勢去做了。假如我們都沒有顧及到這些禮,你說人家敢跟我們配合做事嗎?絕對看到我們都是阿彌陀佛,敬而遠之。

  包含那一天有同修,我們在交流到,成德說有一套光碟是老和尚手把手教他身邊的弟子。大家看老和尚講經的因緣,講《大經科註》,當時候影響力已經到全世界,講的因緣很廣。三十年前老和尚講的因緣就少,但那個都是學處。而就是對著他身邊的人,大家有沒有發現老和尚講的時候表情嚴肅,沒有像一般對大眾那樣比較和藹可親。你愈近,要嚴格一點,不然在老和尚旁邊光環很大,要嚴格一點才不會墮落下去。很多時候老和尚都是「昨天我們去參加天主教的彌撒,昨天我們參加千禧年晚宴」,都會機會教育。我們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當老師要真正當得好,君親師的精神都要融在我們的教學裡面。只有作之師,沒有作之親,那孩子跟我們的信任不夠;我們沒有作之君,沒有以身作則,講得再好,孩子心裡不服。我們這個單元是「信」,做到君親師,學生會非常信任我們、信服我們,他服氣了。

  我們感受一下,我們把那個精神做到了,孩子是不是愈來愈佩服?作之君,第一,以身作則。我們《弟子規》每一句以身作則,孩子覺得我們愈來愈高大了。大公無私,我們去感受一下,一個老師一偏心,對某一個學生特別好,大家的信心怎麼樣?要有使命感,君,你是頭,你要帶領大家往正確的方向、目標,使命感。再來知人善任,老師用幹部用得恰當,全班服氣;用得不恰當,那個人給老師送禮送很多,老師讓他做班長,那沒有威信。我們以前老師用的那個班長做得很好,我們都服氣,畢業三十多年了,一看到他,「班長」,還是喊他班長。一個老師知人善用,你的威信才立得住。還有納諫,老師有時候對小朋友一些客觀的情況也不是完全了解,當有些學生反映一些事情,我們能接受、能接納,那孩子就感動了,老師覺得不妥的他馬上就改正過來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不能學生提意見我們倚老賣老,或者我學得比你久,這些心態都是慢心起作用了。我們上一節課說要學唐太宗,不只能納諫,還能求諫。

  作之親,親是有養育。就好像剛剛跟大家提到,我們曾經是孩子,我們的年輕歲月、求學過程,比方五六年級的時候常常肚子餓,現在當老師了,準備好的餅乾,不要加防腐劑的,他肚子餓就會來找你。四攝法要運用在教學當中,佛陀講的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養育,照顧他的健康、生活。還有高度信任,你看父母信任孩子,孩子慢慢慢慢一步一步就會走路了,都是在父母全然信任之下成長起來的。再來是不棄不捨,父母都不會放棄我們,不管我們處在任何狀況,一個老師也能夠像父母一樣不棄不捨,那可能就能浪子回頭。再來不求回報,父母的心是不求回報,師徒如父子,我們也用這個心。這是作之親。

  作之師,承傳道統。師者所以傳道,這是我們的責任,授業、解惑。我們要授業,這個家業要怎麼經營?學業要怎麼追求、怎麼下功夫?事業怎麼規畫?孩子也會協助一些工作,你就在每件事當中教他怎麼做人做事、怎麼考慮事情。老師有這個心,什麼時候是機會教育?遍地都是。

  今天我跟同學們上「七個及時」,諸位同道,我們這個課程也上了多久?我們好像上了兩年了,辛苦大家了,兩年。有沒有跟大家交流過「七個及時」?交流過了。我剛好現在身邊有青少年,他們義務教育已經過了,但是想深入漢學,我跟他們交流「七個及時」,上一節課講了兩個,「及時關懷」、「及時匯報」。我問小朋友,「這兩個禮拜你們有沒有及時關懷哪個親戚朋友?」他們搖搖頭,沒有,這是我教學失敗。我們也是想解行相應,跟你講了兩個禮拜了,你不可能這兩個禮拜連一個親戚朋友都不需要你關懷吧?都沒有遇到要匯報的事情嗎?我跟他們講,有一群鴨子去跟老鷹學飛,很努力,早上五點天還沒亮就出發了,到了傍晚,學了十二個小時。後來非常感謝老鷹,謝謝老鷹。後來這一群鴨子就走回去了,學了一天飛,還是走回去的,牠就不用。不用慢慢就忘記了,你每天用不可能忘。不知道大家菩薩四德用得怎麼樣,隨緣妙用,每個學生出了狀況,緣來了;妙用,這個妙在哪?自己提升了,學生被你啟發了,妙。菩薩四德可以解決一切事情,這個原理原則可以解決一切事情。佛法管用,有佛法就有辦法。

  我跟他們又延伸了,我說「七個及時」是七條,但是不是讓你死記硬背。作之師還有開人智慧、啟發人的悟性,所以我們不是一直灌輸,抓到一些機會點,啟發孩子去感受、去思惟。就問同學,「及時」就是掌握那個時機,你那個時機沒掌握住,後面再做那個感覺就不一樣。比方說你沒有及時道歉,過了兩天才道歉,人家是什麼感覺?算了算了,人家覺得你沒誠意。你當下道歉,人家感覺到你的誠意。

  剛好幾個同學最近考試了,我說你有沒有想到在考試的因緣裡面要做到什麼及時?有一個同學說及時溫習。他有在思惟了,是吧?考試前不要臨時抱佛腳,要及時溫習。及時檢查,今天我們當老師的假如只看著學生的分數,你不會教到這些東西。所以佛法最怕執著,一執成病。上一次跟大家說了,體制內父母執著分數;傳統文化界父母執著背經,他都背得苦哈哈的,你都沒看到他苦哈哈的,最後不學了;或者執著孩子要當聖人,上一次跟大家提的,言語打人比棍子痛,後來是志向打人比言語、棍子痛。有,我真的遇過那家長,「你一定要做淨空老和尚這樣的人!」你應該說「我來做淨空老和尚這樣的人」,這樣才是忠恕之道,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老和尚說學佛是用真心,真心是怎麼用的?忠恕違道不遠。大家去想像一下,我們現在帶學生,都是讓學生做老和尚,我們不做,還是我們效法老和尚,學生在身邊自然看了就感動。你看老和尚他就是無私無我,我們很自然就跟上他了,他又沒有叫我們跟他。道法自然,不能用拉的,拉的變揠苗助長。

  所以就抓住這個機會點,讓他們去感受東方的學問強調的是悟性,讓他們從「七個及時」能延伸到其他的地方。後來他們講了很多,還有講及時吃藥,還有及時睡覺,十一點到三點最重要的膽經、肝經,你不能錯過。還有及時喝水,為什麼有下午茶?因為下午三點到五點是膀胱經,那時候多喝一點水幫助代謝。為什麼是七點到九點吃飯?胃經。還有早上五點到七點,大家知道哪個經為主嗎?大腸經,所以你假如那個時間學生在做早課,突然說肚子不舒服,你可別叫他要撐,那個時節因緣最好的時機。這也是道法自然,你不要過了九點才吃飯,那個時節因緣就不一樣了。

  我們剛剛說的,我們一不覺察,可能就被貪瞋痴慢情緒給罩住了,就不能用真心了。所以我們當老師得及時念阿彌陀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不然真心就受到障礙了。包含我們老師凡出言信為先,這麼多學生跟我們互動了,我們答應哪個學生了及時記錄,不然到時候又開空頭支票不知道了。

  你看現在孩子,我今天聽到一個真實的例子,一個音樂老師,他們班上四十個人,父母離婚的三十個。我以前聽(這是統計數字)有一些地區離婚率到七成,現在聽這個很震動。你看孫思邈,這是藥王,他都提到,一個家庭當中,家人的情緒上來了,不要讓他悶在心裡,一定要讓他有機會可以抒發出來,你悶多了、悶久了就生病了。所以及時傾聽很重要,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我們老師假如沒有抓住一些當天發生的事情,你要再教這些機會點就過去了。抓住機會開人智慧,培養民族棟梁,這都是作之師的精神。我們只要守住君親師的精神,我們就是用真心。真心是誠心,會感通,跟學生就感通、交心。

  剛剛跟大家提到,學生的目標假如是物質,那他就掉到深淵裡面去了,他就有求不得苦了,他就欲令智迷、利令智昏。老和尚也是給我們做榜樣,物質生活以苦為師,十年的歲月裡面,一個月用一百五十塊錢,非常節儉。《論語》也說「士志於道」,讀書人志於大道,大學之道,佛家講菩薩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他還很追求、重視要吃好、穿好,那他就沒道了。所以讀書人首先要有時代使命感,要發願。君子不恥身之賤,自己身分卑微,沒有社會地位他不羞恥,恥道之不行,這個世間沒有大道、沒有做人之道,每個行業沒有道,這是讀書人的恥辱,因為讀書人要弘道。不憂命之短,不擔憂命短,君子應該安住當下,過好每一天。我們也不去擔憂壽命的問題,活一天全心全意去利益學生、利益眾生,我們不留戀說一定要活多長。不憂命之短,憂百姓之窮。百姓現在最困窮的是什麼?現在不是缺錢,現在缺精神食糧,不然內心都苦。

  了凡先生舉了蘧伯玉為榜樣,又同時提醒我們,我們身為凡流不可能不犯錯,過惡蝟集,假如我們回思往事都見不到過,我們就心粗眼翳了。而且人的過惡假如很深重的話,他也會呈現出一些現象。所以我們講到「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同樣的回到個人也是一樣的。最近遇到一個同仁,都十多年了。我從螢幕上看到他的神色不對,我就跟他聯繫了,後來他有來找我,他說前幾天他才出車禍。人的那種精神狀況有徵兆的,人家給他算命,說他年底有關,剛好他四十九歲,男眾怕遇到九。

  我們自己也要敏銳,謹防業力發動。這就是了凡先生在提醒我們的,我們為什麼感覺身心好像愈來愈放不開?就像這裡說的,「或心神昏塞」,提不起勁來,「轉頭即忘」,什麼事記不住,很容易忘掉;「或無事而常煩惱」,好像也沒發生什麼事,就是快樂不起來,悶悶不樂,腦子裡都轉那個負面的東西;「或見君子而赧然消沮」,見到君子有德行的人很想躲開,很消極沮喪;「或聞正論而不樂」,聽到好的教誨,但是不相應,甚至於是聽不下去,有這些現象要慎重;「或施惠而人反怨」,給人家施恩惠了,人家還埋怨我們;「或夜夢顛倒」,作夢夢到都是很亂,甚至恐怖的這些情境,或者有殺盜淫妄的這些情境;「甚則妄言失志」,動不動就講沮喪的話,「皆作孽之相」,就是我們可能過去做錯事,慢慢慢慢積積積,呈現出來不好的現象。「苟一類此」,這句話不能放過,上面舉的情況好幾點,只要有一點跟這個情況是相似的,要注意,不要掉以輕心,「即須奮發」,要奮發改過,「舍舊圖新,幸勿自誤」,這個時候再不勇猛精進去改過,到時候業障現前就來不及了。

  我不知道大家最近有沒有感覺到,像成德這個年齡,五十歲上下,認識不少親戚朋友走了。成德有觀察,都是肯做事的人,不是那種都是自己好玩樂、造孽的,不是,肯做事、肯付出,但是做錯自己沒有察覺,好心辦了壞事,這也要負因果責任的。剛剛提到我們這個同仁,他也很有愛心、很肯幹,但是給人家引導有一些偏頗。你引導錯了,可能影響一個學生、可能影響一個家,但這些部分我們都沒有去反思、沒有去懺悔,這個業力還是在,不捨舊圖新,到時候它現前了就很麻煩。成德感覺老和尚都在講經當中教我們做人做事,我們自己在第一線教學,也能藉由每天發生的事教學生做人做事。

  今天時間到了,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