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一條龍師資培訓班  成德法師、趙曉龍老師主講  (第八十六集)  2023/9/2  台南極樂寺  檔名:55-217-0086

  成德法師:大家好久不見,成德剛好這段時間接連有幾個課程,當然從七月中有辦英國漢學院扎根班是一個月,後來到大馬彌陀村是辦大專營,這幾天還辦小朋友的,七歲到十四歲,小朋友還有一百公分左右的,很小。這個過程也有一些體會,今天跟大家交流交流。我們在教學的路上,我們也是善友為依,相觀而善,不是一個人在教學路上走。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大家有機會,彼此的悟處可以互相探討,要依眾靠眾,在末法時期還是很重要。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觀察到成德最近常跟大家談老和尚的一句話,叫「面對境界要清楚」,大家有印象吧?因為學佛是學覺,佛是覺,等於我們面對當前的境界要清楚,不能糊裡糊塗的,更不能打迷糊仗,更不能不清楚問題出在哪,不知道問題出在哪,以後還會接二連三再出現。佛法就是生活,佛法就是用在當下。好像也跟大家提過幾次,佛門有一首偈,「一切皆考驗,看爾怎麼辦,對境若不識,須再從頭練」。自己也在體會這首偈子,這幾年每一個階段考的好像不大一樣。有時候突然事很多,腦海裡浮現一句話,《了凡四訓》說「或處冗沓而觸念皆通」,冗沓就是事情非常繁多,但是心不能跟著急躁起來。事情雖然多,但提醒自己要念佛,要用真心去應對,反而在當下都會有一些靈感。可是假如心裡一想怎麼這麼倒霉,都來找我,這個念頭一起來就沒靈感了,愈來愈煩,甚至講錯話、做錯事,後面還得收拾殘局。

  《論語》當中「顏淵問仁」,問仁,我們一想仁是愛人,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我們不能克制自己的煩惱、念頭,怎麼去愛人?不傷人就阿彌陀佛了,不可能愛得了人。知所先後,欲愛人者先自愛。自愛的人不隨順煩惱習氣,自愛的人懂得克念,克念才能作聖。

  又有一段時間可能遇到一些,比方離自己比較遠,但是自己要處理的事,要考慮能設身處地,能充分了解情況。當時候就常常想到我們以前讀歷史的時候,講到張良,劉邦用了三個人,叫漢初三傑,張良是「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當時候就在體會這兩句話。有時候你離得很遠,講話不能著急,不能一開口就是指責,要能體恤別人的付出,要能體恤他現在的處境,甚至要多了解情況,不然一著急,那個話就傷了人家的心,要定得住。給人家諫言的時候能夠置身於利害之中,讓對方聽了你的話,「你真理解我」,不能一開口,「你在那麼遠的地方,站著說話不腰疼」。

  一段時間好像都有在考驗自己什麼,最近成德有體會,最近考我的題目,「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諸位仁者,你們有沒有聽出來我的音聲?有沒有很有中氣?這個音聲有點……這段時間話講太多了。但是大家放心,事事是無礙的,地球沒有我照樣轉。佛法是要把我執放下,不能愈幹沒有我不行、沒有我不行,這就六道輪迴去了,這會膨脹。剛好我們前兩節課趙老師上《增廣賢文》,這是我們一條龍,尤其小學部分很重要的一部書,《聖學根之根》其中的一部重要的經典。術業有專攻,聞道有先後,這部書趙老師功夫下得深。我剛好到了彌陀村去,沒有辦法視訊,那裡WiFi收不到,所以我也清淨了兩個禮拜左右。

  這都會有因緣安排的,而且《增廣賢文》裡面義理很豐富,感覺趙老師兩節課還沒把該講的講完,我今天聲音又有點沙啞,中氣不足,我先跟大家敘敘舊。而且《增廣賢文》還沒講完,此未終,彼勿起。但是兩個禮拜沒看到大家了,還是希望上來跟大家嘮嘮嗑,交流交流,因為最近還是頗有一些感觸。比方我們在辦班,給小孩子辦班,而事實上要把小孩教得成功,最重要的是不是小孩?所以我們現在反思反思,教這個七八歲的小朋友不是重點,首先帶他的老師。

  輕重緩急我們在處理事情的時候假如沒有辦法判斷出來,雖然花很多時間精力去做,效果不彰。什麼是本?什麼是末?在教學當中,首要關注的、護念的是第一線的老師,因為他是辦教育的,再由他去帶動父母。其實父母不能配合,你說這個孩子能教好到什麼程度,這很不容易。小孩那麼小,他很會模仿,他看什麼就學什麼。假如老師講的跟父母做的不一樣,他就錯亂了,那怎麼把他培養成功?我們不能一教學就把專注點都只擺在學生的身上,甚至擺在學生的身上,輕重緩急我們也要清楚,本末先後在哪裡,這都不能錯位。

  像我們面對很多學傳統文化都超過八年、十年的、十多年的,經典很會背,但是虛榮心很強,你說這怎麼培養成?可是他的父母老師,假如他們覺得培養孩子就是多背經典就能培養成了,他有這個認知的話,那他就沒找到本。德者本也,會背書是財者末也。大家覺得《大學》重不重要?這部經典這些教誨我忽略掉了,那我們可能幹的就是捨本逐末的事情。「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我們今天踏上了講台,我們也是以修身為本,我們也是教學相長。一個老師假如沒有教學相長的感受,他教學要有喜悅不容易,可能心裡面常常學生不受教,常常會有這些埋怨出來。可是教學相長,常常在境界當中我們回到自己身上,謝謝這個孩子提醒我,我對這個孩子產生成見,為什麼我才看他一個動作,我就好像有點情緒上來了?這是我們在境界當中有反觀才看得到。

  像我們辦課程,有個孩子十四歲了,一個男孩,他很認真在那裡疊衣服,老師在教他做內務。他真的很認真在疊,可是帶他的那個老師走過去,「某某同學要認真,不要偷懶!」他本來很認真在那裡疊,聽到這個磁場過來了,他整個臉都變了。其實他的這個老師在講這個話的時候有沒有看著他的眼睛?他根本就從後面走過來。老師跟學生是要交心的,知其心然後可以長其善、救其失。明明這個孩子現在那麼投入,你是要長其善的言語,你怎麼給他扣上以前那些帽子?這樣孩子的心裡就覺得,反正父母都覺得我不好,老師都覺得我不好,這造成孩子破罐子破摔。

  最近看看自己、看看遇到的這些教學的境緣,感覺以前聽老和尚說,當醫生當不好墮十八層地獄,結果這個醫生很不歡喜,在那踏,「氣死我了,我又不是故意的,怎麼給我判這麼重?」在那跺腳,突然底下有人說:「老兄,你別再跺腳了,灰塵都落在我身上了。」這個醫生嚇一跳,底下還有人。「老兄,你是幹哪一行的?」他說:「我是當老師的。」我當時聽這個故事的時候還沒教書。我也是善根不足,大家的善根深厚,有使命感,我是被因緣推著來教書的。跑到台東去,人家找不到大學畢業生,三番兩次來找我,說去代課兩個月,教七歲的孩子,一年級,我才勉強去了,才走上教學的路。就是觀察到,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你真愛護這個學生,你有可能害了他。跟當父母一樣,很愛孩子,方法不對,害了他。

  我們在課程當中多次提到《禮記.學記》,我想我接下來念的句子應該大家都有印象。「道而弗牽」,引導,不是硬拉著他,硬拉著他叫揠苗助長。我們觀察到學傳統文化學久的人,他會背標準答案。那個標準答案誰給他的?父母給他的,老師給他的。那叫灌輸,用灌輸式的教育方法,很容易就把他的悟門給堵住了。講一堆道理,你都沒看他的眼睛,領悟了嗎?消化了嗎?老師父母一開口就停不下來,到最後這個孩子聽得就呃呃呃,傻傻的,悟門都會堵住,甚至義理都會錯亂。我們當父母老師,我們的教學方式不符合《禮記.學記》這些原理原則,我們是在愛他,害了他。

  像我們最近在跟大家探討《弟子規》,常常都會講到老和尚的榜樣。我們有機會親近老人家,我們也在觀察老人家怎麼處世待人、怎麼教學。對我們來講悟性很重要,我們要善觀察、善思惟、善體會。我見了不少當父母老師的,一講話那個道理就停不下來,學生孩子講幾句就被他「你先不要說」,就被他壓過去了。成德自己回想,我們在講話的時候,老和尚都非常專注聽我們講,這是老和尚給我的身教。我們都是打從心裡佩服他老人家,佩服,我們進而要效法他。老和尚也是溫良恭儉讓,所以我們當父母老師不能強勢。其實一強勢,對孩子來講,孩子就懵掉了。所以父母老師強勢,這孩子的悟性都會受很大的影響。

  我們最近遇到不少傳統文化學了十年以上的有憂鬱症。我前不久常常都提到,二十一世紀最嚴重是憂鬱症。身體跟心理這些理其實都是相通的,我們善於去領悟,舉一反三。比方說身體,吃了不好的食物會傷身,這是身體;心理,我們傳遞給孩子負面的情緒,也傷了他的心,甚至還傷了他的身,身體跟心理是很難分開的,那我們就不能用負面的情緒去對待孩子。這次遇到一個都已經是十八九歲的女孩,私底下跟我約見面。母親的言語,對她的批評都有人格侮辱的語言出現,這對一個十幾歲的孩子來講,她最尊重的媽媽對她的人格都有侮辱的言語,你說對她來講,她怎麼去面對?這個孩子都有尋短的念頭。當然我們遇到這個情況,也是讓她去理解她母親。我們也不是指責她的母親,為什麼?有果必有因,因為她的母親遇到重大的喪子之痛。這個時代是理解萬歲,我們也不是聽了一個事情之後「誰太過分了!」那你就進入他們家的是是非非裡面去了。但是我們就可以感覺到,你當父母的要能感受到孩子的心。《禮記.學記》講「知其心」,你都不了解孩子的心,甚至你傷他多深你都不知道。

  身體經脈會堵住,人的心會不會堵住?有些事想不通,堵住了。甚至什麼?有些道理想不通,堵住了。我最近在觀察,從小都沒有吃什麼苦,父母也對他非常愛護,可是這個父母都學傳統文化,一開口講道理就是整篇整篇的,也沒有觀察孩子的吸收狀況,最後,都是很幸福的孩子,但是理堵住了,你看他的眼睛就不是通的狀態。不通他自己會在那轉啊轉,轉到最後也憂鬱了,想不通。他理聽得太多了,互相產生矛盾,這個時候父母又沒有把他引導,讓他能夠貫通,然後可能又產生自責,自責殺傷力很大的,自我否定了。甚至我們太強調因果,因果重不重要?當然重要,但是我剛剛用了一個字叫「太」,過猶不及。應病與藥,身體是應病與藥,法也是一樣。所以佛在《金剛經》說:若說我有說法者,即是謗佛,不能解我所說義。佛的教化他是應機的,他應機的這段話他是怎麼考慮的,假如我們沒有去領會,我們會拿這一段理套在另外的情況硬套上去了,這樣接受的人他可能會好像被一個道理打了一棒,頭暈暈的,然後又說,對,佛說的;對,老師說的;對,爸爸說的。他們不理解,然後又覺得他們很愛我,所以他們對我錯。都沒有應機。

  成德感覺老和尚太慈悲太慈悲了,老和尚在講四依法的時候,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一般開解說了義,了義就是當生成佛的,當生了脫生死的叫了義,人天乘那個不了義,一般是這麼解法,老和尚說,你用了真正得利益,對你來講了義。我常常舉弘一大師《格言別錄》說:「教人以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你不要父母一學大乘,一下子給孩子的目標就是大乘的境界。我還聽過讓孩子去給人家道歉,還要求孩子下跪給人家道歉,然後告訴他:「老和尚都是這麼做的,你也可以這麼做。」這些都是學幾十年老和尚經教的人教出這樣的方式來。你教一個十幾歲的孩子要去達到老和尚那個境界,去給人家下跪磕頭。而且老和尚那種因緣也不一樣,你不能這麼套,搞得那些孩子學傳統文化苦哈哈的。

  諸位仁者,假如成德有講一段話,你聽完之後反而有憂慮牽掛,你們一定要告訴我,一定是你們領會錯了,我沒有那個要讓大家生煩惱的想法,可能是大家聽錯了,我們可以再探討一下。我們剛剛說因果強調太過了,你那種磁場就會讓孩子產生恐懼,然後他就常常想我犯這個錯以後要去地獄,這些變成他心理上的石頭、負擔。孩子應該愈學愈快樂的,老和尚說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學傳統文化的孩子會憂鬱,可能我們教學的方式要考慮。不能灌輸,要道而弗牽,強而弗抑,要多鼓勵他,不要否定他,抑就是否定;開而弗達,要啟發,不要劈里啪啦把道理一次給說個沒完。甚至於這個孩子的內心裡面還有一點衝擊比較大,就是父母很會講傳統文化的道理,但是夫妻不和,都沒有把傳統文化做出來,這對孩子衝擊也很大。所以言教在後,身教在前,我們這個法表不好,要讓傳統文化在孩子的心中都是堅信不疑就很難了。我們前面走了超過二十年的路,我們得總結總結,為什麼學傳統文化的孩子超過一半最後反感?這跟我們父母老師息息相關。我們絕不希望孩子因為我們對傳統文化有不好的感受,這絕對不是我們任何一個人希望的,但是我們得對照經典,不然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很可能在我的身上產生了。

  我的聲音好像愈來愈有點沙啞了,我現在在考留得青山在,面對境界要清楚。我們接下來有請趙老師繼續給我們授課,阿彌陀佛。

  趙老師:阿彌陀佛,謝謝法師慈悲指導。各位長輩、校長,各位老師、各位同道,大家晚上吉祥。

  《增廣賢文》講到「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剛剛這半個多小時的時間,曉龍是感受到老師在教育前線都是身先士卒,一直在默默的耕耘和奉獻,也是一心為了我們民族的文化能夠更好的承傳,也是在提醒我們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曉龍在聽法師這一段也是覺得很慚愧,回想以前教學過程當中也犯了很多錯誤,也曾經對不起很多孩子,自己心粗眼翳,沒有去用心的來體會每一個孩子當下的處境以及他們成長的歷程。當然往者已矣,來者可追,法師也是藉由彌陀村,這次我們有很多的老師和護法都一起幫忙辦這樣一個活動。

  《增廣賢文》還講到「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家之計在於和,一生之計在於勤」,「計」就是關鍵點,萬事都是開頭難,萬事也是開頭很關鍵。一個人才的培養,就像《易經》講到「蒙以養正,聖功也」,所以老人家在晚年一直提倡我們辦一條龍的教育。曾經在二OO二年,好像有一位我們倡導讀經的老師有請教過師父上人,教孩子讀經典關鍵點在哪裡?老人家曾經有開示到,經典是要去做的。而且我們當父母,我們做了,孩子就會很有信心;當老師的,到學校孩子看到老師也在做,那孩子就更有信心了,所以父母和老師的以身作則和榜樣的力量是非常的重要。

  特別是剛剛法師強調的這一點,就是老人家講我們面對境界要清楚,剛好《增廣賢文》也講到「知己知彼,將心比心」。因為每一個人都有童年,都有這樣的成長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就像劉鴻典先生講的,每一個學生對曾經給自己鼓舞、給自己重大啟發的老師都是銘記在心。當然有一些在學習過程當中,可能有的學生會遇到一些對他們成長不太有利的老師的言行,劉鴻典先生也是有提醒我們,在這些地方要能夠去有一個觀照。

  法師非常的慈悲,在老人家圓寂以後,他本身身體多年的辛苦,為了接續老人家這些重大的因緣,這兩個多月一直在全世界各地奔忙,真是讓曉龍非常的感動。因為法師也曾經跟我們分享過,希望發願能夠護念我們中華民族每一個姓氏的子孫後代,所以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我們的華文、我們的中華文化。要想能夠讓文化不斷代,那也唯有我們當父母、當老師的能夠給孩子們營造一個很好的學習的因緣,然後從自己自身來給他們做一個榜樣的帶動。看到法師這麼辛勤的付出,確實感受到法師念念都是想到師父老人家的囑託,也是念念想到我們炎黃子孫、後代對文化的承傳。

  上節課我們有分享到「自恨枝無葉」,做為當父母、當老師的,要提升自己的修學的功力,提升我們的觀照力;「莫怨太陽偏」,其實佛菩薩、祖先、聖賢對我們都是平等的,沒有說特別關愛哪一個人、特別會加持誰,只要我們有這一分真誠心,能夠在教學過程當中有反思,有去研討怎麼樣能夠更利於學生的成長。對於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孩子,我們都有遇到中國文化,也都有遇到師父上人的經教,而且老人家都是毫無保留的把這些法身舍利留給我們。這句話也是提醒我們要能夠從自身的親因緣去多提升。

  「大家都是命,半點不由人」,如果我們不能夠提得起善知識的教誨、經典的教誨,我們可能就隨著業力在這裡流轉。所以孩子得到一個人身,來到我們的家庭當中,來到我們的班級、學校,這也是非常難得的一個因緣,怎麼能夠通過我們自身的福慧雙修,能夠給他們好的帶動,給他們扎好做人做事、讀書學問這些很重要的根基,那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當下的本分。半點不由人,如果這些真理,包括因果的教育,沒有植入到孩子的心田當中,我們真的是不希望這些孩子重蹈覆轍我們曾經走過的彎路,真的是相信每一位父母和老師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和學生走那麼多彎路,然後又浪費那麼多人生寶貴的光陰,甚至在這個過程當中,對自己的身體,甚至對他人都有一些傷害。

  上節課最後講了一個故事,講到魏徵大人,講得有點倉促了,其中有一個官名念錯了,魏徵大人當時是僕射,這個字是射(音攝)字,但是應該讀僕射(音業),這個射是個多音字,它還讀業、還讀義。可能有的家人還沒聽清楚,曉龍就再慢慢的講一下。這個故事發生在魏徵大人當僕射這個官,這個官相當於尚書這樣的一個位置,所以官員的任命選拔都是魏大人做決定的。有一位年長一點的他的幕僚下屬,還有一位年輕的,兩個人在魏大人假寐的時候就在那裡對話。年長一點的就說道:「我們升不升官都是老人家來決定的。」年輕一點的就說:「應該不是,應該是天命所決定的。」魏大人聽到這樣的一個話語,他就寫了一個手札,裝在信封裡,「給此人一個官做」,就交給這個年長一點的人,讓他去送到相關部門。

  結果年長一點的這位官員拿起這個信要去送,突然覺得心臟有疼痛,他也不知道裡面寫的是啥,他就交給那個年輕的官員說,這個你去送吧。結果那個年輕的官員就送到這個部門,對方拆開信一看,「給此人一個官做」,然後就給他一個官,他就很高興的回來了。後來這位年長的官員一聽對方升官了,他很悔恨,當時如果自己去送,自己就當官了。當下魏大人也是很感慨,確實人這一輩子的福祿真的是注定的,所以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我們知道這個真相,更積極的去改造命運,不被命運所束縛,但是不攀緣,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有些時候強求來了可能就是災禍。

  在李世民先生建國以後,他封了很多的功臣,其中有一個人曾經立了很大的功,救過他,他有三個兒子,都封了官,因為這位長者人家給他算命,他命裡沒有官命,就是沒有官印,就沒有給他封這個官。房玄齡在旁邊,他就說:「你看他兒子都封官了,要不陛下給他封個官吧。」李世民說他命裡沒有。結果這位長輩就聽到了,他說:「沒關係、沒關係,我早晨當了官,晚上沒命了,我也心甘情願,陛下還是封我一個吧。」後來李世民不得已就封了他一個官,結果封完以後當天晚上果然他就往生了。

  確實這些故事我們真正讀了以後,就能夠安貧樂道,就不會去攀緣了。師父老人家也常常講我們李嘉誠先生的故事,官位是如此,我們的財庫,命裡有多少也是有定數的,所以是自己的丟也丟不掉,不是自己的拿來了,可能後面就會有一些副作用了。

  面對這個時代功利主義掛帥,我們的孩子和學生如果能聽這些故事,明瞭其中的道理,相信確實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這可能無形當中就給他們種下了一個不被這些名利所引誘,甚至他們會很安分守己,能夠樂天知命,不去做這些非分之想,好好的行善積德,種善因一定會有善果。

  這是把上節課收尾沒收好跟大家做一個補充。我們看下一句經文:「虎生猶可近,人熟不堪親」,老虎雖然跟牠不熟悉,但是尚可接近,人熟了這就不可親近了。看到這段話我們也能夠想到,師父上人曾經講看「動物世界」、「動物奇觀」,這些獅子老虎牠們捕捉獵物,吃飽以後,小動物在前面跑來跑去,牠也不會再去傷害了。人呢?可能就……如果貪心起來了,我們說貪心,欲是深淵,這些財色名食睡,這五欲六塵貪著在裡邊,可能他今天有一百萬了,還想著我能不能有一千萬;有一千萬了,可能會想有沒有一個億,這樣就欲壑難填了,其實這樣的人生也是非常的辛苦。藉由最凶猛的動物老虎提醒我們,動物牠也有溫順的時候,牠也會沒那麼貪婪。但是人熟不堪親,我們看到一些報導,或者有一些情況,就是因為一些很熟悉的人,比方說太信任他了,把這個錢都借給對方,最後可能自己就破產。我們在與人交往當中,也要會有智慧的判斷。

  在《道德叢書.孝史》這一冊有一則故事,記載一位孝子,他叫徐一鵬,雙人徐,一二三四的一,大鵬的鵬,徐一鵬,字季翔。他性至孝,家貧,他非常孝順,但家裡很貧窮,他就去教書。教書的地方在海邊,離家就比較遠。有一天晚上他做了一個夢,一個很奇特的夢。他醒來以後就跟主人講:「我父親有病了,我趕快得回去。」所以他就告假,趕快往家裡趕。連夜趕路,過一個山嶺的時候就遇到了一隻老虎。季翔就跟老虎說:「因為父親生病了,我要趕快回去看他。我遇到你,可能你要把我吃掉做為食物,但是我也沒有什麼畏懼的。」結果這個老虎好像能聽懂他的話,然後尾巴就垂下來,一般動物尾巴垂下來就代表牠沒有那麼緊張,沒有那麼多情緒,老虎就離開了。一個孝子他這分孝心可以跟老虎感通。

  後來回到家以後,果然他父親的病非常嚴重。結果聽到他回來,已經昏迷了,這個老人家醒過來,而且還說:「你回來了,你在路上有沒有遇到老虎?我已經被抓到冥司,見穿紅衣服的人就跟我說,你的壽數已經到了,但是上帝因為你的兒子非常孝順,所以給你延紀,延壽一紀(這一紀就是十二年),再來免爾子於虎厄,你孩子有一個凶險,面對老虎可能會被吃掉,這個災難免掉了。」父親已經被攝入冥司,孩子在趕路的過程當中,他這一分至誠孝心有感動上帝,給父親延壽了十二年,自己也躲過一個劫難。當然這個故事的重點是「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一個孝字全家安,這一個孝字可以逢凶化吉。再來,動物牠也是有本性本善的,所以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曉龍看了這個故事也是很感慨。

  我們黃姓的祖先黃香,「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九歲的孩子他對父母能夠體貼入微,反觀自己人到中年才遇到師父的教誨,才開始學習《弟子規》,真的是不孝不敬這些習氣一大堆。真的是很想改,可是確實就像我們蔡老師講到一位同學,我真的很想改,可是我改不了。當然這個孩子這段話我們更能夠理解,在這個時代,很多的小朋友他們也都很想改變他們的命運,可是有沒有貴人拉他一把?有沒有人在他處境最難的時候還在關愛他,還是相信他有人之初性本善,不是戴有色眼鏡看他,不是帶著成見跟他互動?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我們帶班教學,這也是我們人生當中遇到這樣一個因緣,所以師,老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真的我們能夠在孩子最困難的時候伸出援手,而不是嫌棄他,相信他生命的能量就被點燃了,給孩子內心的這分肯定和信任,相信也是孩子一生轉變的動力。

  好像這個學生後來跟老師有說參見師父,不知道是不是這位小朋友,有點忘記了,老師抱歉。

  成德法師:參見師父是講到一位法師吧?有位禪心法師,他們就是講這些青少年犯罪,講言語跟他們能相通了,他們馬上就說參見師父。

  趙老師:謝謝法師。曉龍印象當中好像是有一位您教的學生給您拜師,然後您跟他說拜師是很嚴肅的事。

  成德法師:那是另外一個情況了,我最近過了中秋,記憶力沒有那麼好。

  趙老師:對不起。

  成德法師:好像有這件事。

  趙老師:所以老師剛才有講到要跟孩子交心,確實這一分真誠的愛心可以給孩子心中種下這種信心、種下這分信任。我們剛剛講到一生之計在於勤,教師是辛勤的園丁,所以能夠多給孩子內心種下這些很重要的善根,這確實是功德無量的事。所以蒙以養正,聖功也。

  師父老人家每次在講到這一段的時候,曉龍從師父上人的眼神當中能感受到一點點,師父上人對於子孫後代這分……記得有一次在香港,吃完飯,當時散步,有幸攙老人家走了一段路,當時就問到這個一條龍學校,師父老人家說在英國辦,辦漢學院,再買一個小學,買一個小學。曉龍當時還請教說,我們招生是不是要選家長,要看家長的這些部分?師父當時也是有點頭。老人家雖然話語講得很平靜,但是曉龍確實感覺到老人家也是一直在為這些孩子能夠有一個好的學習環境都在思考,而且當時老人家也是九十多歲了。

  有點跑得太遠了,那我們再拉回來。「虎生猶可近,人熟不堪親」,對於這個部分,那也要教孩子學會保護自己。有一個電影叫「畫聖」,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沒看過。這是午馬先生主演的,主演的吳道子先生,他在唐朝安史之亂過後隱居在民間,他救了一個小女孩,這個小女孩叫紅絳。這個故事比較曲折,我就簡短一點。他們家裡有一位僕人叫楊拓,在這個小姐家有四十年的時間,所以這個小姐是非常非常的相信他,家裡面最重要的祕密他也知道,結果後來就是楊拓把他的主人給出賣了,就是為了得到一點名利。當然小姐為了保護吳道子先生,她自盡了。事以密成,做事情也要能夠有一種嚴謹的態度。孩子他們平時講話或者跟人來往,這不是防人,要有一個智慧的判斷,不然的話有些時候可能會惹來很多的禍端。

  下一句:「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這句話師父上人在講經當中也常常講到,師父就說道:「是非天天有,不聽自然無。」講是非,這會破壞人際關係,甚至可能會導致一些極端的事情。比方說傳這些流言蜚語,捕風捉影,本來沒有的事傳到當事人耳朵裡,或者有一些惡意的誣衊等等,可能對方就要去尋短了。善護口業,不譏他過。自古破家亡身,言語佔了八分。所以孩子如果從小在言語方面他知道這個言語說出來會對別人有影響,特別是非之言,謠言要止於智者。這些可以藉由一些小故事或者班級上發生的事,可以做為機會教育點,來提醒孩子們在口業的部分。

  《弟子規》講道:「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閒管。」這些是是非非都是太無聊了,可能有些時候對人有成見了,就在那裡亂講,結果這個言語一講出去很多人都聽到了,可能對一個人就形成了成見,甚至有這些冷暴力或者有些情況出現。曉龍手上有一把扇子,這上面有師父的墨寶,「人我是非」,人我是非、是非人我都是這些不好的言語,「一扇揮去」,扇也是一語雙關,扇字也代表善良的善,人有善心,肯定講不出來這種誹謗別人的或者傳是非的話,或者人之初性本善,有時候這個話一講覺得怪,這樣不對,趕快往回拉。這些部分其實都有一個很重要的提醒,所以手裡拿個扇子可以搧涼,可以提醒自己,老人家的加持就來了。然後「慈悲喜捨,六字念來」,所以可以多念一念這些《格言聯璧》的話,下課了,或者小朋友之間可以背背經文,互相講講故事。

  當然我們看到有這樣習氣的人也不要責怪他,還是要相信他有本性本善,能夠用我們的身體力行來帶動。所以這反面就寫了四個字:「境隨心轉。」如果我們被別人說是非了,那可能是過去生我們這樣講過人,了了一筆債,搧搧扇子覺得消業障、消業障。我們藉由這個也是再一次警醒,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

  面對是非,如何用理智來處理?如何能夠想辦法去化解?《論語》上講道:「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浸潤就像那個水被紙巾一點點吸上去了,就像我們撓癢癢,撓撓撓撓,它就會產生從皮膚由外到內的一種反應。所以這個班級氛圍的建設、一個家庭氛圍的經營,那真的是老師和父母、長輩都是非常重要的。蔡老師以前也講到,從來沒聽過蔡爸爸、蔡媽媽在家庭當中批評哪一個同事、批評哪一個人。凡事都是有因必有果,相信我們都能夠種對的因,也能夠這些孩子的生命當中會結很多好的果出來。

  我們再看下一句:「力微休負重,言輕莫勸人。」力氣不夠大,那就不要扛太多,不要硬撐。王老師也跟我們講過不妄作勞。這個部分就是對於體力、對於我們承擔的責任,在境界當中要能很清楚,要度德量力,不能太勉強。當然也不能畫地自限,我們能去做,緣分來了,我們評估是可以的,那就盡心盡力的去做。曉龍也曾經在二十幾歲,也是很年輕,在道場做義工,爭強好勝,看人家揹那麼多東西,自己揹一點點,會覺得比較沒面子,有些時候就太勉強,超過自己身體的負荷,當時不覺得,可是再過十幾年,現在四十多歲了,有一些身體的情況,想一想確實跟春天的時候,不敢說自己老,春天的時候可能就太過了,過勞了,或者熬夜種種,這都有傷到身體。力微休負重,做教育工作也是體力、心血都有消耗,之前曉龍有問過,看看各位老師有沒有常常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有點時間去親近大自然,能夠放鬆放鬆,能夠張弛有度。這也是法師以前在馬來西亞帶我們,有時候禮拜天都會帶我們去外面郊遊,也有繞湖,帶著我們繞湖走一走,走一圈幾十分鐘,呼吸一下新鮮空氣,這樣能放鬆一下心情。

  「言輕莫勸人」,《論語》上也講到「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所以建立信任是非常非常的重要,五倫當中都要建立信任。當然我們師生關係不在五倫當中,但是確實師資道合,信任是非常重要的,老師能夠以身作則,這就能夠贏得同學的信任,有了信任,這個話語就比較有力量。老人家他一生世出世法都有下了很大的功夫,所以講經過程當中,確確實實感受到老人家每一句話、每一段開示分量都很重,都非常的寶貴、都非常的重要。我們聽聖人之勸,聖言量,聖人之言,真的是要如貧得寶,能夠改往修來、洗心易行,這是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從聽言的角度能夠去珍惜的。

  孩子他還小,可能他也會勸父母或者勸老師、或者勸同學,最近也跟一些同學有交流,他們覺得勸父母比較難,勸老師在於他們那個角度,可能他們也需要一些勇氣,或者也需要一些智慧,或者也需要一些鍛鍊。如果覺得自己人微言輕,那還是我們好好做好,晚輩勸長輩可能不大容易。當然像閔子騫他遇到繼母的虐待,後來父親生氣了,要把繼母休掉,這個家庭重大的變故,他也是個小朋友,但是他跪在那裡,他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這句話勸父親,父親就回心轉意了,他也感動了繼母,相信旁邊的兩個弟弟一定是非常敬佩這個大哥。老師也曾經講到,口才不是學來的,口才是我們自性本有的。所以真正有這一分真心,言語它是心的聲音,言為心聲。

  勸人,如果言輕了或者信任還不夠,我們先多付出、多去觀察、多去關懷、多去理解他人,有機會了還是親有過諫使更,但是要怡吾色、柔吾聲。這些態度從小培養起來了,相信這個孩子這一生心理一定是很健康的,一定跟父母在交流上、在一些互動上都沒有什麼障礙。孩子跟父母、學生跟老師應該是很親很親的,如何能夠保持這樣的親愛和經營好這樣一個沒有障礙的溝通,那也需要我們自身努力,在一些點也要給孩子有一些引導。

  下面講到「無錢休入眾,遭難莫尋親」。沒有錢就不要參加那麼多聚會,「穿衣吃飯看家當」,我們俗話講。現在小學生,甚至幼稚園可能都開party,都是請很多同學來,然後辦酒席,又要買禮物,很多的環節,可能要請禮儀公司。我們親戚當中有這樣的情況,這一次辦下來,父母長輩都累得不得了,也花好多的錢。這樣的一種奢靡的風氣,其實就違背了我們勤儉持家這樣一個祖訓。面對這個時代,所謂一些流行的時尚,我們如何能夠善巧,從孩子的角度,能夠理解他,能夠引導這些孩子君子之交淡如水。

  《增廣賢文》還講到「有茶有酒多兄弟」,酒肉朋友,如果這些都沒了,真正有情況了,可能也沒人出來幫忙。也讓孩子們在交友當中看清楚朋友這一倫當中,真相是互相成就的,而不是彼此消耗。友直、友諒、友多聞,這是益友,多交這樣的朋友。當然要交到這樣的朋友,我們自身要朝這個方向努力。再來我們不能看不起有一些習氣的同學,畢竟一個班了,就是同門之誼,大家都是師兄弟,我們可以通過自身的榜樣來帶動,甚至來扭轉這樣一種風氣。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現在這個時代很多的同學可能都比較有福報,吃穿不愁,所以在福報的部分也是要懂得惜福保命。我們有的老師也是很有教育敏感度,看到一個孩子穿了一件衣服就見微知著,看他的用品,這個孩子福報花得很厲害,可能就要善巧的去提醒他,還是要能夠節約一些。當然父母為什麼給孩子買這麼貴的衣服,從我們家長的角度,如何從老師來提醒或者護念家長,或者孩子在幼稚園,我們有觀察到他穿的鞋子比較貴,用的水杯比較貴,也可以做些提醒。當然有校服、有制服,這樣就不會讓孩子攀比,可以讓他們都能夠不在這些衣服上面去花那麼多的心思和精力。

  「無錢休入眾」,這個「眾」我們這裡可以看到這是交際場所,這也不是清淨之地,鬥鬧場絕勿近,讓孩子對環境要有一個判斷。對於成人來講,如果我們不去度德量力,跟一些有錢人交朋友,有時候用度上沒有去掌控好,其實也是一種很大的負擔,還要去打腫臉充胖子,最後家裡的經濟可能都會拖垮。這也是人情世故,也是生活的智慧,也是財務管理,確實《增廣賢文》這些經句真的對人很有啟發。

  為什麼講「遭難莫尋親」?因為這裡這個關鍵字是「難」字。業力現前,有時候找這些親戚朋友,可能對方都會很有壓力。甚至有些大事發生了,親朋好友聽到了,他很仗義的,他一定會主動來幫助的,這樣去找,如果對方拒絕了,那個心裡會更難過,因為親戚這個緣分是很深的,再來如果對方他也很為難,可能也給對方會帶來一些負擔。我們遇到佛法了,遭難了,《無量壽經》有教誨我們,「若有急難恐怖,但自歸命觀世音菩薩,無不得解脫者」。我們前一陣子有一位同仁,家裡有一個很大的考題,很難處理,他就趕快求觀世音菩薩加持,結果好像隔了一二天,很大的一個困厄就消掉了,觀音菩薩是千處祈求千處應。當然我們在學校裡邊能不能講這個部分,大家也要拿捏好分寸,但是確實是我們老師有這分堅定的信心。

  好像記得有一次老師在大學講課,舉了個例子,媽媽和太太都掉到水裡了,有人會問,你先救哪一個?老師說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無聊,但是我們有佛法就有辦法,我們一心稱念觀音聖號,太太也能得救,媽媽也能得救。佛法確實是博大精深,因為佛教也是從印度傳到中國,從漢朝到現在也兩千多年了,歷史上有很多這樣感應的例子,有些部分可以讓孩子來看的、可以來了解的,或者讓家長可以給孩子講這個部分的故事,那也是非常好的。

  黃念老有一次在講經當中有講到一位太太她很富貴,她每天念觀世音菩薩。家裡的僕人看了很羨慕,就問太太妳念啥?這個僕人也不識字,但是很老實,這個太太就有點輕視她,當時好像剛吃完荔枝,有些荔枝殼,就說我在念荔枝殼。念這個有啥好處?可以保佑自己、保佑家人。結果這個僕人就一直念荔枝殼、荔枝殼。有一次她跟她兒子見面了,孩子就講到遭到水難,掉到水裡,結果就被一個漂浮物給托上岸了,上岸了一看是荔枝殼。他也搞不清楚,跟媽媽一講,原來媽媽就從主人講了以後念荔枝殼,她一直在念荔枝殼,所以誠則靈。曉龍小的時候遇到一些情況,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就會跟神仙爺爺祈禱,希望神仙爺爺幫幫忙,也會有一點點感應,因為我們那個時候有看《西遊記》,有聽《封神演義》。

  其實空間維次這是現在科學已經證明了,還有不同的空間維次,有不同的生命,所以我們可以藉由科學的部分介紹給孩子,這也是現在很尖端的科學,關於空間維次的部分。人的這種心念和念力,包括我們江本勝博士《生命的答案水知道》,確實人的意念力可以改變礦物的結晶。當然可以用蘋果、用米飯做一些實驗,相信很多老師和家長可能都有做過這個實驗。這個實驗就可以說明意念力,好的意念可以有好的結果;不好的意念,對自己和對他人可能都有一些傷害或者影響。中國古人都是樂天知命,都能夠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患難行乎患難。孟子講的捨生取義,真正人生有些克難或者命運乖舛,但是心用對了,都沒有壞事,都可以藉由這樣的境界留下很經典的故事。

  在《德育故事》當中有一則叫「呂榮無貳」,這是在義篇。漢朝許升,他的妻子叫呂榮,許升他好賭博,呂榮就流著眼淚勸他不要再這樣做,好好讀書,這個丈夫也不聽。後來爸爸看到女兒嫁了一個賭博的人就很擔心,就跟女兒講,妳要不要改嫁?後來呂榮就說:「爸爸,這是我的命,從道義來講我不能夠做這樣的事情。」結果她這一番話感動了先生,先生因為她這分道義就改變了,後面就很用功的讀書,後來就被政府招去當公務員了,用現在來講。可是很不幸,在半路被賊寇所害。後來案子破了,賊首被抓到了,呂榮就申請,我能不能親手殺了這個盜賊祭奠我的亡夫?後來他們住的地方也遭到了盜匪的洗劫,她就被盜匪逼迫,就是從我者生,不從者死。後來她就講道:「我的品行和我的身體怎麼能受你們這些賊寇的侮辱?」這樣表達過後她就被殺掉了。古人也有講到「臨難毋苟免」,真正遇到一些這樣的劫難,提起這分道義,所謂捨生取義、殺身成仁。這也是從另一個角度,也是生命教育,也是藉由這些忠臣孝子的故事,激勵這些同學們能夠有大義凜然、義薄雲天這樣一種志向和氣概。

  時間到了,曉龍《增廣賢文》這個粗淺的報告就報告到此。謝謝法師的鼓勵,曉龍下的功夫還是很不夠,還希望自己繼續下功夫,日後再有機會,再跟法師、各位長輩、校長、老師、同道,再跟大家報告。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