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九九年早餐開示—轉凡成聖的條件  (共一集)  1999/4/6  香港  檔名:20-014-0060

  各位同修,大家好!這一次北京,訪問宗教局、北京的佛學院,我們誠懇的交流,非常愉快,我想李會長已經把這個訊息帶給你們了。在訪問的期間,我們在海外所做的一些工作,都能獲得大家的肯定。我們的作法,實在說就是將佛陀的教誨,落實到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特別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對於當前的社會是非常有利益的、有貢獻的,但是今天深入經藏的人不多,迷於世間名利、五欲六塵的人太多了。我們在新加坡辦培訓班,培訓班裡這些同學們人數雖然不多,說實在的話,這個現象是正常的。我們從歷史上看,自古以來,覺悟的人就不多。在淨土宗,東晉廬山遠公大師的時代,也只有一百二十三個人,這是我們在歷史上看到最多的一會。而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他在一生當中,在他會下開悟的也只有四十三個人。從這些地方,我們就很清晰的明瞭,覺悟的人不多。什麼樣的人能覺悟?徹底犧牲自己利益的人才能覺悟,如果對世間名聞利養放不下,五欲六塵的享受放不下,恩怨的情執放不下,他就沒有覺悟的可能。

  我要奉勸諸位同修們,真正覺悟的人,並不是一定要特殊的天才,不需要。釋迦牟尼佛當年會下周利槃陀伽,大家都知道,這個人多麼平凡,平凡人當中還最愚鈍的人。他在世尊會下時間也不算太長,亦能證阿羅漢果,什麼原因?能放下。由此可知,我們自己修學,不僅是這一生,學佛的同修都肯定有三世,人有過去世、有現在世,還有未來世。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我們的善根是多生多劫累積下來的。佛在經上說得很好,多生多劫之中,我們曾經學過佛,曾經遇到過佛菩薩,曾經供養過佛菩薩,種植深厚的善根。為什麼不開悟?為什麼沒有成就?說實在話,病根是我們的情執沒有徹底放下。徹底放下情執的人,心裡頭只有一個念頭,就是為一切眾生服務。今天的說法是為人民服務,這個範圍小,為人民在十法界裡才只一法界。為一切眾生服務,這個範圍大,除了人之外,其他的九法界都包括在其中,你想想看這個心量多偉大!決定沒有自己,他知道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就是自己,為眾生服務就是為自己服務,這個道理很深。

  如果只為自己,不肯為人、不肯為眾生,這是佛在經上講的迷惑顛倒,迷失了自性,害了自己。怎麼說害了自己?生生世世永遠不能夠脫離輪迴,再說得明白一點,永遠不能脫三惡道。應當要曉得,我們今天在人、天兩道是很幸運,時間很短促,佛在經上講的比喻,我們出來旅行、出來旅遊,三惡道是故鄉,決定在三惡道的時間長。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自私自利造成的,貪圖世間五欲六塵享受造成的,所以為自己是害自己,為眾生才是真正利益自己。這個道理,迷在六道,迷在情欲之中的人,他永遠不會覺悟,他不懂這個道理,他也不曉得事實真相。

  我們今天非常幸運知道這個道理,知道這些事實,才明瞭佛法當中常講佛菩薩大慈大悲,他慈悲在哪裡,他慈悲的形象如何,我們今天能夠體會到幾分。也開始漸漸醒悟過來,能夠學習佛菩薩捨棄自己的妄想,捨棄自己的分別執著,以真誠的愛心,無私的布施供養,無條件的幫助一切眾生,這樣的人才會覺悟,這樣的人才會開智慧。要曉得智慧跟煩惱是一樁事情,迷的時候也就是我們沒有放下自私自利的時候,我們的智慧都變成煩惱。假如我們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放下自私自利,我們無量無邊的煩惱,一下就轉變成無量無邊的智慧。佛經上講「煩惱就是菩提」,菩提是智慧,「生死就是涅槃」,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你怎麼個轉法,我們現在懂得了。佛菩薩何以有智慧?佛菩薩沒有自己,只有眾生,念念為一切眾生,這種人就叫他做佛,叫他做菩薩;念念沒有忘掉自己的利益,這種人就叫凡夫,佛菩薩跟凡夫的差別就在此地。我們是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了,在學佛過程當中,才真正能做到「轉惡為善」,這是第一個階段。

  第二個階段是「轉迷成悟」。我們現在從第一個階段,提升到第二個階段;希望再提升,從第二個階段,提升到第三個階段,「轉凡成聖」。凡聖怎麼說法?不能離開六道,你雖然覺悟了,轉迷成悟,但是你還沒有辦法脫離六道輪迴,你還是凡,脫離六道輪迴才叫聖。六道外面是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這是十法界,還是有個界限,這四種人是小聖。大家都知道,佛法有小乘、有大乘,這是小乘的聖者。雖然十法界裡面也有菩薩、也有佛,還是屬於小聖一類的。往上去還有大聖,那就是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是真正的大聖,《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諸位要聽清楚是「法身大士」,他們那個觀念跟小聖不一樣,小聖的心量是三千大千世界眾生,對我們來講已經是了不起。可是並不是盡虛空、遍法界的眾生,他慈悲的對象、愛護的對象、服務的對象,是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算小聖。心量更大,就是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諸佛剎土裡一切眾生,為我們服務的對象,為我們慈悲、愛護的對象,這叫大聖,這就是佛法講的大乘。超凡入聖,是世尊、諸佛如來教導我們真正的目的,是希望我們作大聖,不是希望我們作小聖。

  在經懺佛事裡面,最後一個節目是讀疏文,這是迴向。疏文裡頭有兩句話:「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那是大聖的心量,那不是小乘。可是讀疏文的人很多,跟著念的人更多,心量還是放不開,還是沒有能夠脫離自私自利,只是把這兩句話讚美釋迦牟尼佛、讚美諸佛如來,他們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為什麼不向他學習?這兩句話永遠是別人的,而不是自己的,這是我們的過失。佛說這兩句話是說真實話,是說老實話,他講的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每一個眾生的心量都是包虛空法界的。由此可知,包虛空法界是我們的真心,是我們本來有的心量。佛說我們迷惑了,迷的什麼?把這麼大的心量迷失了,現在變成一個很小的心量,兩個人都容納不下。聽人家造謠,聽人家毀謗,就幾天都睡不好覺,你說這成什麼話?你說這個心量多小?

  我們學佛學的是什麼,自己要知道。上根的人拓開心量,中下根的人才改過遷善,從事相上逐步逐步來改正自己錯誤的行為,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上智、根性利的人,宗門教下都常講「從根本修」。根本是什麼?觀念,我們現在學術裡面講人生觀、宇宙觀;觀就是看法,你對宇宙的看法,對人生的看法。上根利智從這個地方下手,這叫從根本修,把我們過去對宇宙人生錯誤的看法,立刻扭轉過來,跟諸佛菩薩同一個知見,《法華經》上講「入佛知見」,那就是你的宇宙人生觀,跟諸佛如來果地上相同,這就快了。只要觀念轉過來,你的思想見解、言語行為全部都轉過來了,這個快!在佛家講上根利智。

  我們學佛多年,也沒能轉得過來,上根利智的人畢竟少數,我們到哪一天才能夠做到上根利智?這樁事情,佛祖也明白的告訴我們,這個沒有難處,總在遇緣不同。實在講,雖然說沒有難處,它還是有條件的。第一個條件,自己名利心看得淡,日常生活容易滿足,粗茶淡飯的生活就過得很自在、很快樂,這是好條件。第二個遇到善知識,或者是沒有遇到善知識,遇到佛法,喜歡讀經,我們在歷史上能看得到。他只要具備這兩個條件,這兩個條件長時間的薰修,鈍根也變成利根,愚痴也變成智慧,周利槃陀伽不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嗎?因此我們要想在一生當中,薰習成利根上智不是不可能,依照佛的教誨去做,向古大德這一類的人來學習,他在一生當中能成就,我們這一生當中不是不可能。但是這兩個條件,諸位要記住,願意過最低水平的生活,加上一個好學就行了。好學,一定是學佛,向佛學習,向菩薩學習,向祖師大德學習,哪有不成就的道理?

  煩惱少了,智慧開;煩惱斷了,智慧就圓滿。圓滿的智慧,圓滿的愛心,圓滿的服務,佛家叫大圓滿,沒有一樣不圓滿。這樣的人是少,正是善導大師所說的遇緣不同。我們同學人雖然不多,很幸運!我們今天因緣具足。所以希望同修們在一起要認真努力,我們一切為法界苦難眾生,我們不成就,他們就多受一天苦,我們早一天成就,早一天為他們服務,他們就早一天脫離苦難。要常存此心,勉勵自己,勇猛精進,才圓滿菩提。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