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了凡四訓  (第二十五集)  1978  台灣華藏大專講座  檔名:19-003-0025

  請掀開經本,請看末後的這一篇,「謙德之效」:

  【易曰。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

  一開端這是引用《易經》裡面的幾句話,以《易經》的謙卦來說明謙德的效果。在開講的時候也曾經給諸位介紹過,《了凡四訓》的主旨是斷惡修善,也就是前面也是舉大意裡面所講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可見得重點就在積,積就不錯了,能積善還要懂得如何能將這個善果保持下去,這個重要。我們也看到世間上有許多積善之家,一生當中常常行好事,可是看看他的果報好像也不太如我們理想。這個裡頭要細細的去研究,必然有它的道理,這個道理這一章裡面就看出來了,他是不是具有謙德,才能夠保持住他的善果。前面舉《易經》裡面幾句話,說得非常之好。這個小註裡面我們念一下,「盈,驕滿也,驕滿故傾覆」,這禍害的根源,一沾上了傲慢無禮,他雖然積得多,他也漏得多;換句話說,喪失掉了。「謙,虛中也,虛中故受福」,謙跟盈正好是一對,對比。「變」是講「變遷」,「流」是說的「澤潤」,「惡,不愜意也,好,歡喜也」。這幾句的大意是用天道、地道、鬼神、人世來說明,從每一個方面去觀察謙道之利益,說實在話,真是無量無邊。

  『天道虧盈而益謙』,這是一個驕慢滿足之人,天看到也不順眼,也得要對他虧欠一點。對於謙虛之人,謙必然有敬,這個它是有連帶的,對謙敬之人他總要給他增加一點,益就是增加一點。這個地方講虧、講益都是說的福報,說的福,這是說天道。地之道也不例外,地道是『變盈而流謙』,所謂俗話所講「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風水輪流轉,這就講的是地道。那個好風水不是在那個地方千年萬世永遠不變的,不會,會變的,地形它會變,也就是說,好的地方會變壞,壞的地方它會變好。『鬼神害盈而福謙』,對驕慢這種人鬼神去找他麻煩,禍害於他,對於謙敬之人他就保佑他。『人道惡盈而好謙』,俗話說「一家飽暖千家怨」,你家裡富貴了,你的鄰居看你心裡都不會歡喜,為什麼?富貴而傲慢,瞧不起人。你瞧不起人,人家會瞧得起你嗎?不會。可是你要很謙虛、謙敬,那哪一個人不歡喜?人人都歡喜。你們諸位想想,誰願意跟一個傲慢、瞧不起人的人在一起。這個開頭是說謙之德。

  【是故謙之一卦。六爻皆吉。】

  這個小註裡頭把這個謙卦畫出來了,謙卦上面是個坤,坤是地,乾是天,坤是地,下面這個卦是山,所以這個卦的名叫「地山謙」。諸位想想,這個山是應當在地的上面,高高在上,現在那個山到地底下去了,諸位想想這個謙卦的味道。所謂『六爻皆吉』,每一畫這就叫一爻,一卦有六爻,這是講卦的變化。八卦這樣一重疊,八八六十四,我們現在《易經》裡面所演的有六十四卦,六十四卦裡面每一卦都有吉、都有凶。就拿乾卦來說,乾,這要講到卦,凡是爻屬於陽數的都用九做代表,譬如謙卦裡面,它從下面算起,下面算,下面的兩爻都是屬於陰數,這個卦分陰陽,陰就用六做代表,所以最下面一卦,初六,六二,第三爻是陽卦,這算九三,陽是用九做代表。在乾卦裡面,這六爻都屬於陽,所以從初九到最上面那個第六爻叫上九,上九那一爻就不吉。在乾卦裡面最好的是在第五爻,你看帝王之尊叫九五之尊,是從乾卦裡面講的。再往上去,再往上去當了太上皇了,就是上九,太上皇有地位沒有權,所以不能算是最好的卦,不在位,有名無實。這是講乾卦裡面六爻依然有吉凶。六十四卦都不例外。唯有這一個卦,就是謙卦,是六爻皆吉,這個裡面沒有一爻裡頭有凶相。諸位想想,謙之德不得了!一個人學謙虛、學謙敬,絕對有好處。這是從六十四卦裡面來說,你在任何一卦,你不知道吉凶,但是唯有這一卦,完全是吉,決定沒有凶。底下這個小註諸位看看就明瞭了,這是舉的《易經》。下面一句舉《書經》上說的,《尚書》上講的。

  【書曰。滿招損。謙受益。】

  這兩句話是《書經》裡面的。『滿』也就是前面《易經》裡面所講的盈差不多,盈滿,它所招來的是害,是禍害,而謙虛所招來的是利益,『謙受益』。我們就是以求學來說、求道來說,印光大師講,「一分恭敬心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心得十分利益」,恭敬就是謙虛。我們向人求教,心裡面是空空洞洞什麼都沒有,才能夠得到人家的利益。如果成見很深,雖然請教別人,並不以為然,人家說了大半天,一句也沒有入進去,為什麼?自己心裡是滿的。因此從前那些老師教學,他要看看學生的態度,學生謙敬,他就會多講一點;學生傲慢,他就少講幾句。為什麼?講多了聽不進去,何必多浪費精神,他也不願意。學生很謙虛、謙敬的,他要不多說幾句,他對不起學生;學生傲慢無禮,他多說幾句,他對不起自己。這就是講求學要想成就也是在謙虛上。在這個地方著重在保持你的福德,也得要靠謙虛。下面舉了許多例子,都值得我們做借鑑,值得我們參考的。

  【予屢同諸公應試。每見寒士將達。必有一段謙光可掬。】

  這是了凡先生說他的經驗,他一生當中所體驗到的,這不是聽別人講的,自己親身經歷的。『屢』是不止一次,過去很多次都是這樣的。『同諸公應試』,諸公是指他的同學,應試是參加考試,那個時候科舉時代,有縣考、有省考、有殿試,這是與這些讀書人參加考試。『每見寒士將達』,達就是考取功名,貧寒的讀書人,在他還沒有考取功名之前,你看看他將來確確實實能出人頭地的話,這個人在態度上就不一樣,一定是這樣的。『必有一段謙光可掬』,他所表現的是謙虛的態度。「謙抑之人,心氣愈收斂,光彩愈煥發。兩手合取曰掬,形容充意」,這個掬就是充實的意思,也就是圓滿的意思。如果我們自己要細心留意,在現前的社會裡面又何嘗不如是,這是必然的道理。到他飛黃騰達得志的時候,他這一段謙光要再能保持下去,他的富貴就長遠了。往往人在不得志的時候很謙虛,得志之後眼睛就慢慢長到頭頂上去了,這個我們也看得很多。凡是一得志眼睛長到頭頂上,他的富貴決定不能夠終保,這是靠得住的;換句話說,它保持不久,不能持久。諸位想想,這個謙敬是要修到底的,換句話說,謙之道不可須臾而離也,一時一刻都不可以離開,這樣福德才可以長保。下面是舉事實來說明。

  【辛未計偕。我嘉善同袍凡十人。惟丁敬宇賓。年最少。極其謙虛。予告費錦坡曰。此兄今年必第。費曰。何以見之。予曰。惟謙受福。】

  這一段底下還有一半,我們念幾句,先把這個小註看看。『辛未』,是從前計算年月的一個次序,譬如我們要照農曆古時候干支來計,今年是戊午年。現在我們已經很久不用干支了,對於這個計算法就很生疏了。換句話說,從甲子開始,這六十年的次序,我們現在很難把它辨別這個辛未是在第幾年。這個我們也不必去考察它,縱然是辛未,還得要看看袁了凡先生是生在什麼年代,是哪一個辛未,這是六十年一個甲子。就是辛未這一年,他與嘉善的同胞,嘉善是縣名,嘉興府,一同去趕考,這是講舉子赴會試的季節,這個會試就是去考舉人,換句話說,秀才再去考舉人,這是屬於省考。他們這個縣一共去了十個人,十個人裡面有一個人非常的賢,『丁敬宇賓』。

  底下有個小註,丁賓是他的名字,敬宇是他的別號,稱丁敬宇,底下這個字是他的名字,字禮原。稱號這是更客氣,一般可以稱字的,有名、有字,名字之外還有號,這個地方敬宇是他的號,這個稱呼就相當的客氣了。「嘉善人,隆慶進士,官南都三十年,輕財恤民,卒諡清惠」。這是介紹這個人,曾經在南都做官三十年,輕財恤民這四個字是對他的政績下的評語。死了之後,國家給他一個諡號,這個諡號就是所謂蓋棺論定,你一生的道德、學問、功業用幾個字做為總評語,他這個諡號「清惠」。在過去這個諡號每個字都有它的一定的定義,他要夠得上這個標準才能用哪個字。這兩個字我們一看,相當好的字,清廉、對老百姓有恩惠。

  這是說他去考舉人的時候,這十個人當中他年紀最輕,可是所表現的是極其謙虛。了凡先生就告訴另外一個朋友費錦坡,告訴他,『此兄今年必第』。年紀最小,了凡先生還稱他兄,「此兄」,不稱他老弟,這個前面曾經說過,有道有學,雖然年紀小,也得要尊敬,所以稱他作兄,就是這麼一個道理。這是朋友之間,很近的。如果比較生疏一點的,他有道有學,那就不能稱兄了,稱某公,雖然年紀很小,稱他某公,或者還有俗話老人家,實際上他年紀很輕,還稱他老人家,那個老人家是客氣、是尊敬。我好像聽說江蘇有一帶的地方,凡是稱出家人都喊老太爺,你就是小沙彌,人家看到你也喊你老太爺,這個都是屬於尊敬的話。『費曰:何以見之』,他告訴他,他說這個人今年一定能夠考取,登科及第,費先生就反過來問,他說怎麼見得?『予曰:惟謙受福』,舉出古人所說的道理,你看他這種謙敬的態度,他一定得福,就根據前面所舉的天道、地道、鬼神、人道來說的話,他一定要得這個果報的。

  【兄看十人中。】

  同去的一共十個人。

  【有恂恂款款。不敢先人。如敬宇者乎。有恭敬順承。小心謙畏。如敬宇者乎。有受侮不答。聞謗不辯。如敬宇者乎。人能如此。即天地鬼神。猶將佑之。豈有不發者。及開榜。丁果中式。】

  這幾樣就值得我們學習的,他這裡不給我們說很深的道理,舉出一個人,這因緣果報就擺在現前,給我們做榜樣,我們再要不相信,那就沒有辦法了。袁了凡觀察人不是隨隨便便看的,他能夠一條一條舉出來,這個人謙敬,他謙敬在哪裡,一條一條說。『恂恂款款』,這就是現在所講的誠懇老實,我們這些人當中信實樸厚,現在講忠厚老實,有沒有人比得上他?諸位千千萬萬不要想錯了,老實人一定有後福,不要以為說老實人在這個社會上要吃虧,老實人才不吃虧,吃虧的都是那些自以為聰明的,自以為狡猾的,那種人決定要吃虧,老實人你看看,現在吃一點虧,福報在後頭。這個道理、這個事實我們要把它看清楚,要記在心裡。換句話說,在一生當中,我們要學老實、學厚道。

  『不敢先人』,無論做什麼事情,不敢優先,不敢佔先,都退在後面。確確實實,我們要認真的學。現在說實在話,講大經大論,歡喜的人不少,我在香港也是如此,香港提到《了凡四訓》、《感應篇》,誰聽這個東西?不理會。那講什麼?哪個大講哪個,好高騖遠!換句話說,什麼事都要搶先,連學佛也得要搶先一步。小經小論不要,我們要大經大論。甚至於在禮佛、拈香也要站在最前面,我總不能站在後面,要搶在別人前面。換句話說,一點謙敬之心都沒有,處處都是風頭主義,傲慢的習氣,他怎麼能有成就?所以我們想想,印光法師提倡《了凡四訓》、提倡《感應篇》,那個意思就是叫我們要從頭學起。不在這上把根基奠好,大經大論又有什麼用處?換句話說,絲毫利益都得不到。這一點我們也常給同修們提起來互相勉勵,《感應篇》跟《了凡四訓》,這在五乘佛法裡面是人天乘,我們打開來看看,我們能不能做到?人天乘都做不到,還能成聲聞、緣覺、菩薩?哪有這種道理!這好比蓋樓房一樣,地基沒打好,第一層還沒蓋起來,我不要了,我就蓋五層、六層,那行嗎?決定沒有這個道理。所以諸位要知道,學佛從哪裡學起?從《了凡四訓》學起,這才叫腳踏實地,才真正能做到厚德載福。這是給我們成佛作祖奠基礎,我們要特別的重視它,不敢為人先。這是十個人當中,沒有一個人能比得上他。

  『有恭敬順承,小心謙畏』,這是講處世、辦事,順承是一切順受,特別是說的逆來順受,這就是講的忍辱,事事都能夠忍。凡是人家交給他做的事情,無論合不合情、合不合理,他都能接受,他都能夠盡心盡力的去給你做,小心謙畏。下面,尤其是看到人家這個忍辱,忍辱不但可以消災,同時可以培福。『受侮不答』,侮就是侮辱,別人侮辱他、欺負他,他絕沒有報復之心,他能夠忍受。『聞謗不辯』,人家有毀謗他,從來也沒有聽到過他提出答辯。這些確確實實都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這就是說他能夠做到。佛菩薩在一切經論裡面教給我們的,確確實實就是教我們這些,在人事裡頭,就是人情世故裡面,一切逆境當中都要能順受,必須要知道我們為什麼有這些不如意的遭遇,稍稍明白佛理的人,還不是前世所造的業障嗎?佛給我們說,「欲知前世因,現在受者是」,我們現在所受的是過去所造的,既然是過去自己造的,當然你得要順受,不怨天不尤人。

  給諸位說,順到什麼時候?順到底,這才叫聰明人,才叫明白人。你把這個因果道理你想通了,你想通了一定可以做得到。為什麼?受就是受過去的果報,過去造作的這些業障,現在受的罪報,這是理所當然,受就是消災。果報來了不願意接受,不願意接受還是要受。但是這個不願意接受的心就又造了業,又造了罪業,那好了,這一生遭受的不如意,來生更不如意,那真是沒完了的時候。你能把這個道理想通了,逆來順受,受到底,我就報完了,這一世怎麼樣?這是積德,修忍辱度。不但是那些冤家對頭找我麻煩的我心裡沒有怨恨心,我還生歡喜心、生恭敬心。為什麼?他們替我消業障,沒有他們給我這些侮辱,我的罪業消不了,他們是替我消業障的大恩人。這個業障消除了,福德是厚培了,這是積的大德,正是此地講的,『天地鬼神,猶將佑之』,十方三世諸佛菩薩、護法龍天他怎麼不照顧你?當然照顧你。諸位想想謙德多麼重要,沒有這一點,縱然前面所講的斷惡修善,都不能保持,保不住,唯有這一條才能夠保得住。

  這是了凡居士,你看他看人,他看一個人有福沒有福,他從哪裡看?他從這些地方看。給諸位說,絕不是看他的家世,也不是看他的學問,是看他有沒有謙德。如果這一生要沒有德,雖然發了,未必能夠保持終身。有德沒有才,剛才講了,也是必定要發,為什麼?他是冥冥當中天地鬼神在那裡護佑。從前考試最注重的是陰功,就是他的祖先以及他自己所積的陰德,能不能考取功名第一個因素就是在陰德,一看這個人就有這個福相,所以知道他一定有福。後面三句話說得是尤其有道理,「天地鬼神,猶將佑之,豈有不發者」,這個語氣多麼肯定,換句話說,毫無懷疑就斷定了。『及開榜,丁果中式』。在這一段裡面,他舉了好幾個例子,照著前面所說的「屢同諸公應試」,舉出幾個顯著的例子,這是第一個。再看底下:

  【丁丑在京。與馮開之同處。見其虛己斂容。大變其幼年之習。李霽巖直諒益友。時面攻其非。但見其平懷順受。未嘗有一言相報。予告之曰。福有福始。禍有禍先。此心果謙。天必相之。兄今年決第矣。已而果然。】

  這是舉第二個例子。前面這一個可以說是從小就培養成的,「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這一個舉的是中道而改過自新的。丁丑這一年,在京師,就是首都,與他一個朋友叫馮開之同處。底下有個小註介紹這個人,「馮夢禎」,夢禎是他的名,「字開之,浙江秀水人,萬曆會試第一」,會試第一一般稱作會元,就是舉人裡面的第一名,殿試第一名叫狀元,這個地方是會試第一名會元。「官編修」,這個編修是屬於翰林院的,「以文章氣節相尚」,這個人文學好,「有《快雪堂集》行世」,有著作流傳於後世。這是老朋友,就是丁丑這一年,在京城的時候跟他在一起相處。『見其虛己斂容,大變其幼年之習』。由這幾句話我們就曉得,他跟袁了凡先生是在年少的時候,就是幼年的時候,就在一起,交情相當的深厚,拿現在的話來說,小學、初中的同學一樣,這個感情很厚。因此對他小時候的個性、脾氣知道得很清楚,他從前不是這樣的,現在完全改了,跟他幼年的習氣完全不一樣了。現在學得這樣「虛己斂容」,虛是謙虛,斂是收斂,換句話說,對人這樣的謙虛、恭敬,做事情能夠認真負責,跟小時候完全不相同。這是講一個人到年歲大的時候轉變了,把小時候的習氣轉變了。

  底下又舉出一個事例,『李霽巖直諒益友』,同時馮開之他有一個朋友,這個朋友叫李霽巖,「直諒益友」,這個底下有小註,直諒是「信實」,益友,孔老夫子說,「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這三個條件是對我們有利益的朋友。第一個,這個朋友正直,正直有什麼好處?見到你的過失他就會說,這叫直友。李霽巖在三個條件當中,他就是以信實為主。『時面攻其非』,這個非是過失,面是當面,當面說他的過失。這一點我們要注意到,這是交友之道,朋友的感情再好,朋友確實有規過勸善的責任,要不能做到規過勸善,這不能算是朋友。諸位要曉得,朋友是五倫之一,所以他有道義,這是道義的結合,裡面最重要的當然就是規過勸善。

  規過勸善不能當大眾之面,這一點要記住的;換句話說,要在屏處,就是沒有第三者在旁可以勸過,有第三者在旁,那要顧全朋友的面子。你不要聽到孔老夫子說友直,我是你的好朋友,我正直,大庭廣眾之下你有什麼過失,你這一說,叫他下不了台,他在社會上不能做人了。這不但不能維持友誼,恐怕將來變成仇恨,一輩子解不開,那就用錯了。所以有第三者在場,對待朋友的時候,都得讚揚他的好處,前面說了,隱惡揚善;沒有第三者在場就不必隱惡,他有什麼惡,一樁一樁指出來告訴他,勸他改過自新,有第三者是必須要尊重,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但是要同時是好朋友,那也無所謂,就是關係、交情夠的,三個人、四個人都有這種密切的關係,這個行。這是哪些場合?譬如說,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講,兄弟、親戚之間,這個關係很密切,一家人,十個、八個在場的時候,一樣可以攻過的,因為這個不是外人。再有一種,同學,同學確確實實有這個關係,不管離開老師、離開學校有多少年,這個關係總是存在的,同學與同學之間,彼此大家都是同學,這個可以。但是沒有這兩種關係,外面有一個生人來,不行,那就不可以。

  我再舉一個例子給我們同修說明這個,在過去台中李老師教學,我們是有一個小班,參加他這個班大概有二十幾個人,這個班上課是關門上課的,門窗都關起來的。為什麼?裡面是有打、有罵、有批評的,老師說學生是一點不客氣,學生跟學生,同學當中批評,在這個場合裡面沒有一切顧忌,哪一點不對,一樁一樁的說出來。所以聽了,有的時候面紅耳赤。為什麼要關起門?外面有一個人來的時侯,他不是我們同學,那就不好意思。所以外面有一個人來,我們裡面一團和氣,大家都客客氣氣、恭恭敬敬的,沒有外人就不是這樣的。這就是同學之間有這樣的交情,同學、同志之間是可以的,除此以外是要避諱的,什麼場合才能夠說話。

  當然這幾個人,了凡先生跟馮先生、李先生他們三個人可能是同學、同志,這個關係很深,三個人在一起,看到這個李先生時而面攻其非,不是一次、二次,常常這樣,說他的過失。但是這個馮先生度量很大,『但見其平懷順受,未嘗有一言相報』,這就是福相。諸位要曉得,怎麼叫福相?凡是你朋友指責你過失的時候,你要提出來辯別,我沒有,你冤枉我了,有的時候真的有冤枉,不是假的,真冤枉了,提出來辯別,可是你那個朋友勸善他是出於善意的、好心的,你這一辯別,他就疑惑了,你不接受,好了,下一次再不說了,你就少了一個直友了。所以有福之人,冤枉也不要緊,只要你肯說,不是的我也承認是的,這樣一來,你的直友就多了;直友多了,你自己看不出自己過失,會常常有人指點你,你才有改過的路子,你這不就是福來了!你一辯別,下一次別人不敢講話了,見了你都恭維你、都恭敬你,你自己的過失自己不知道;換句話說,你的過失永遠都改不掉,將來吃虧的是誰?吃虧的是自己。所以這就是福相。

  老師對於學生的觀察有的時候也看走了眼,看錯了,有冤枉學生的,凡是那個學生喜歡辯別的,我們過去同學當中也有這種人,我們老師就很少講他,為什麼?他常常提出答辯,老師對他就客氣了,客氣他就不得利益。諸位再讀讀歷史,你看看唐太宗,唐太宗懂得這個道理,這是一個開明的帝王,任何人都可以跟他說話,都可以給他建議,他統統採納,都接受。有人就給他說,有那些根本就不合道理的這些建議,你為什麼要接受?他說我要不接受,拒絕了,還有什麼人敢給我提建議?諸位想想這個道理,不合理的他也接受,他不照這個做就是了,還是歡歡喜喜的接受,合理的他就做,不合理的他接受,不做;換句話說,他都接受,只要你給他建議,他都有獎勵,都有勉勵,這是福相。諸位想想,現在這種人確實不多,這就說明了,有福的人不多,沒有福的人多,薄福之人太多了,厚福之人太少了。我們從這一點看出,這個馮開之先生跟前面他看到的丁敬宇一樣,確有厚德。

  『予告之曰』,這個告之就是告訴馮開之,『福有福始,禍有禍先』,這就是禍福都有一個開端,聰明的人、有慧眼的人都能夠看得出。『此心果謙,天必相之』,這個相就是保佑的意思,果然是真正的謙虛,像前面所說的,天地鬼神沒有不保佑的。由此可知,我們學佛的同修們,天天都祈求佛菩薩保佑我們,佛菩薩要保佑我們,絕不是我們每一天在佛菩薩形像面前磕頭禮拜、燒香供養,不在乎這些,那些是形式、是外表,單靠些形式外表,沒有感應的,感應道交是在心地上,不在外表,這要分清楚。內裡面果然是謙敬,家庭環境許可,可以供佛菩薩形像,如法供養,家庭環境不許可的你就不要勉強。曉得最重要的是學謙敬,真正的謙敬,諸位想想,家人焉有不受感化的道理?這才是真正的護持正法,真正的在幫助佛弘揚大法。可見得滿盈是障礙,那就叫業障,謙虛就是福源。『兄今年決第矣』,這是他給他下的一個斷語,你今年去求取功名一定能夠高中,『已而果然』。這都是說謙德之效。下面又有一段:

  【趙裕峰光遠。山東冠縣人。童年舉於鄉。久不第。其父為嘉善三尹。隨之任。慕錢明吾。而執文見之。明吾悉抹其文。趙不惟不怒。且心服而速改焉。明年遂登第。】

  這一段,你看他每一段前面都冠著有年代,這一段沒有冠年代,連在一起,那就是說明這是同一年,同一年的事。又遇到這麼一樁事情,『趙裕峰』,凡是寫在前面,不是他的字就是他的號,底下是他的名『光遠』。『山東冠縣人』,這是說他的籍貫。『童年舉於鄉,久不第』,這個舉於鄉是說鄉試,換句話說,在鄉試裡面得到了功名,初步的,得到秀才,考取了秀才,以後在省試考了好多年,就是好多次,都沒有考中。『其父為嘉善三尹』,嘉善是浙江嘉善縣,這個三尹我這裡沒有考察,諸位要看看白話註解裡頭,大概有說明這個三尹是個什麼官。

  『隨之任』,他隨從他的父親在任所裡面。『慕錢明吾』,錢明吾是當地一個很有學問的人,這就是拜他為師,到他那裡去請教,『而執文見之』,帶了自己的文章見這位錢先生。錢先生一看到這個文章就改得很多。這樁事情也是個常識,一般人,凡是喜歡文學的,文章是自己的好,哪一個改了他的文章,心裡面都不舒服,這所謂是文人的習氣、通病。說老實話,那個文章只有老師改,沒有話說,不服也得要服,同學之間交情不夠都不好意思改。如果說沒有這個關係,不是師生、同學的關係,見到人家的文章最好是不要改。為什麼?文人裡頭結下這個冤仇,一生解不開的,往往就是因為這些事情。他拿出文章給你看是希望你讚歎他幾句,不是希望你改他的,你要真是改他的,那就是冒失鬼,不通人情世故。所以這一點,這是確實是人情世故,我們要明瞭。但是誠心誠意是來請教的,那是可以,你要看看是不是誠意,他是真的來請教還是假的,故意叫你誇獎誇獎他幾句的?這一點很不容易,你要能把他看出來不容易,學歷不夠深度的確實是看不出來。

  『悉抹其文』,改得太多了,拿現在的話說,批改的時候像下麵條,一行一行的把它劃去,不是改幾個字。在這種情形之下,確確實實一般人是受不了的,改幾個字還勉強,說一行一行、一大段一大段的都把它抹掉了,換句話說,全篇文章都不能用了。可是這個趙先生行,真正是求教之心,這就講謙虛。『不惟不怒,且心服而速改焉』,他能接受。這一點,真正想自己的文章、文學要能成就,確實要學他。你去請教別人,人家指教你,誠誠懇懇的,真能接受。指教錯了,錯了也接受,為什麼?人家才歡喜教你,你到處有師有友。古人常說「學無常師」,你有這種謙虛的風度,你的老師太多太多了。換句話說,時時處處都有人指點你,你的道德文章怎麼會不成就?當然成就。如果你要不能有這樣虛懷若谷,你只要一個不接受,某人就傳出去,某人不行,他是客氣的,好了,你以後請那個人,那個人早就聽說了,久聞大名了,對你就很客氣,很恭維你一頓。換句話說,你的東西拿出去依舊免不了貽笑大方,吃虧的還是自己。

  他舉出這些人都是給我們做榜樣,教我們要學習,我們真能照這樣去學,斷惡修善的果報當然能夠保持到永遠。他的果報是『明年遂登第』,你看看這多快,這個快就是進步得快,不但在文學上進步得快,德行上也進步得快。他能夠這樣謙虛,這個謙德,確確實實,前面講了,「福有福始,禍有禍先」,他遇到這一個好老師,心裡面佩服他,他有這個態度接受。他既然能接受一個了,古人所講的,福至心靈,他那個心就通了,一點就通了,任何人對他的批評他都會謙虛接受,比他高的他接受,不如他的他也接受,所以他才能成就。這個上面舉出三個例子,底下還有幾個,每一段都有我們學習的所在。今天就講到這個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