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華嚴寂靜夜神章 (第二十六集) 1983 檔名:12-007-0026
請掀開經本七百四十五頁,第二行末後第三個字開始:
【爾時具足功德寂靜音海主夜神。欲重宣此解脫門義。為善財童子而說偈曰。】
從這個地方開始,這句是說偈的儀式。向下一共有十首偈頌,經文可以分為三個段落,第一首就是一段。請看經文:
【善財汝今聽我說。如是淨妙解脫門。聞已愛樂生歡喜。究竟勤修令悟入。】
這首意思非常明顯,是勸誡善財童子要依教修學,菩薩是已聞已修,『善財』這是才聽到菩薩勉勵他要修學。下面都是說的上求下化:
【我昔修行多劫海。生於廣大深信心。常觀法性令現前。速證如空一切智。】
這是上求四首裡面的第一首,在這一首裡面第一句告訴我們,學佛是需要經歷長時間的,我們一定要發大心,要有恆心、要有耐心。第二句勸我們要生『廣大深信心』,才能夠精進而不退轉。第三句很重要,這修行從方法裡面來講,這是重要的一個要領,『常觀法性令現前』。如果在禪家講,這句就是明心見性,「觀」就是明心,如果我們這個心要是迷了,觀就失掉、就失去,不叫觀了,不叫觀叫什麼?叫分別執著。可見得離開分別執著,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就叫做觀。觀它所用的心是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智就是心,就平等心、妙觀心,觀察一切境界相。見外面境界無非是真性,所謂性相不二,理事一如,這就叫明心所見的就是性。我們的心要是不明,帶著無明,我們見外面這六種境界就叫六塵;如果明心見外面境界就叫六性,色性、聲性乃至於知性,叫明心見性。要叫法性常常現前這是真正修行,真正的用功。
『速證如空一切智』,不但一切法無有自性,一切法當體即空,能證的智也空,能所俱空。絕不是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能證的這個心就是真實的,就不是虛妄的,那就錯了,都是虛妄的。真正明瞭虛妄那就叫真實,所以真實跟虛妄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了解一切虛妄這就是實相,真實相如是。真實相明瞭了,我們在一切境緣當中,才能真正的放下。所以證到最後證得什麼?證得就像《楞嚴經》上說的,「圓滿菩提,歸無所得」。無所得是真正得到,如果有所得都是分別執著。無所得離開一切分別執著,一切萬法,經裡面的術語常說「法爾如是」。我們自己決定在一切法裡頭,不起一個妄念,起一個念頭有得有失,一個妄念都不起是真正的證得了,才是圓滿智慧現前。我們今天的障礙是念念當中都想有所得,殊不知這個念頭是個妄念,這個念頭障礙了我們見性。再看下面一首:
【我於三世諸佛所。咸生廣大信樂心。最勝清淨諸眷屬。悉願承事常親近。】
菩薩自己敘述他,前面我們讀過,他歷劫修行,親近無數的諸佛如來,這就是『三世諸佛所』。不但在每一世或者是每一位如來的會下,乃至於說念念他都布施廣大的信心。「信為道元功德母」,說信就包括了解行證,信解行證這四個次第,說一統統都包括了。如果這個裡面要是只有信,沒有解、沒有行、沒有證,信心大不起來,信心也沒有辦法起喜悅的念頭,喜悅的念頭也生不起來。必定是有解、有行、有證,這個信心是愈來愈廣大,法喜愈來愈充滿。『最勝清淨諸眷屬』,這是指他的一些同志、一些同學,正如孔夫子所說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那個有朋,朋就是同學、同志,此地講的是「最勝清淨諸眷屬」。『悉願承事常親近』,都願意到他這個處所來參學,都願意來參學。這句裡面含的意思就相當之深,自己要不能成就,如何能夠攝受眾生?可見得這些菩薩們願意親近他,是他自己曾經「於三世諸佛所」,那個地方去參學有所體悟、有所證入,所以才能夠攝受一切眾生。這個意思對我們初學人來說,非常重要,那就是說明自己沒有成就,不能攝受眾生。自己成就不十分高明,也不能夠輕易攝受眾生,尤其是年歲太輕,固然古大德當中,也有十幾二十歲出來弘法利生的,那畢竟是極少數的人,真正是乘願再來之人,他能成就。
多數年輕出來沒幾年就被流俗所轉,那是非常非常的可惜;換句話說,自己定慧沒有根基。現在這個時代,五欲六塵誘惑的力量非常強大,如果自己在戒學、定學裡面沒有相當的根柢,一接觸這個社會許許多多都被外緣所轉,退失了菩提心,非常非常的可惜。這是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無論在中國、在外國都普遍的能夠見到,所以經裡面也在講「長劫修行」,要有耐心,學個二十年、三十年出來不遲。古今許許多多大德,有很多到晚年才出來,像印光大師他老人家七十歲才出來弘法。雖然他八十歲圓寂,弘法的時間只有十年,可十年對於佛教影響的力量太大太大,不是一般人能夠相比的。鳩摩羅什大師在中國弘法時間只有七年,你看對我們中國佛教影響多大!所以古人常講「厚積薄發」,自己的根柢厚,發出來才有力量,不在乎弘法時間的長短,他確實有力量。年輕出來弘法利生,實實在在不相應。印祖那是個再來人,他這一生等於唱戲一樣,示現給我們看的,在現前這個時代給我們做個榜樣,我們要深深的警惕。我們看到許許多多年輕、聰明、優秀的法師,因為出來太早,一接觸社會他就受不了,多數都這樣還俗了。如果四十歲以後出來,就不至於落到這個地步。佛在經論裡面常常暗示我們、提示我們,參學一定要有耐心。對於道業上最大的障礙是名聞利養,一接觸這個社會名利就來了,財色就來了,煩惱也來了,業障也來了,能不能敵得過?我們看看,這些菩薩們長劫的親近如來,親近善友,沒有說很早就出去的。再看底下一首:
【我見過去天人師。為利眾生皆供養。聞此廣大淨法門。其心愛敬生歡喜。】
『天人師』就是佛,「過去天人師」,就是他曾經親近過的那些過去諸佛。『為利眾生皆供養』,親近如來我們一定要供養,為什麼要供養?為了利益一切眾生,這個供養是一定要修的。我們曉得,佛法教我們捨,要捨得清淨。我們什麼都捨掉,如果要沒有錢財,這個講堂不會憑空掉下來,利益眾生需要的是財力。像這些地方都要把觀念搞清楚,在現前弘法利生一定要雄厚的財力,我們取得這些財力不是為自己,是為了供養三寶,是為了弘法利生,這是好事應當要去做的。學了佛,做生意商人學佛,他不要賺錢了,這還得了嗎?那我們佛法弘法利生這個重擔誰去擔?誰去做?一定要財力,這個財力不是為自己,是為一切眾生這就對了,這是正確的。可是眾生確實業障很重,無始劫來財色名食睡這個習氣很重,怕的是財一多了的時候頭就昏了,利令智昏,就怕這個。如果財聚集起來,頭腦清醒不昏,這就是菩薩;錢一多頭昏了,那就是凡夫,那就墮落,怕是怕的這個。
錢財本身沒有過失,就看你怎麼用它,用在個人的享受這是有過失;用在社會、用在利益大眾,那就無量的功德。所以賺錢不是難事情,賺錢是福報;用錢是智慧,用錢難那是學問,那是智慧,賺錢是你的福報。菩薩有福有慧,佛菩薩住世如果要示現出家相,他是一無所有,所謂是三衣一缽。他沒有錢,他的生活要靠大家供養,這是佛的制度。為什麼要大家供養?使他專心辦道不要為生活去操心,一心一意去辦道去。但是他的生活有限制,就是在這個世間,取得最低程度的生活,不能享受,不能夠奢侈。所以佛制出家人的生活是三衣一缽,他的財物就這麼多;日中一食,他的托缽制度;樹下一宿,這是出家人,真的沒有家。現在末法時期,出家沒多久就又還俗了,又回家了,怎麼回家了?這些信徒發的大心,多多的供養法師,法師錢財多了。錢多了怎麼辦?就買個房子或者去蓋個廟,這廟一蓋好了之後,你看市政府的所有權狀,他有了所有權他又回家去了,那個所有權狀就是家。拿到所有權狀就還俗了,形狀上沒還俗,心裡還俗,又有了家,你看出小家換個大家,這個佛教怎麼能興?
佛法之興衰,在家弟子要負極大的責任,那就是你們供養的不得法,供養的不如法。如法的供養經上說得清清楚楚,「四事供養」,這是對於出家人,對於個人四事供養,第一個是飲食,他是凡夫,他還沒成佛,他每天還得要吃飯,供養他飲食;他要穿衣服,供養他衣服;他要臥具,這是要供養的;第四種醫藥,他有病的時候供養醫藥,除這四種之外不需要。弘法利生的事業,那是另外的。所以,自古以來無論是在印度、是在中國,有講堂、有精舍,本經《華嚴經》最後一會第九會,在祇樹給孤獨園(祇園精舍)講的,佛有沒有還俗?沒有。因為祇園精舍所有權,就屬於祇陀太子跟給孤獨長者他們兩個人所有,佛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這個如法。所以在家同修要建講堂、要建精舍,你們自己管理,聘請法師到這個地方來弘法利生,到這個地方來教學,我們如法的來供養他。他修行得好,我們就請他多住幾年;他要不如法,我們可以解聘,請他到別的地方去,千萬別叫他還俗。所以現在是不懂,看到那個好法師,一說好法師趕緊幫助他還俗,這罪過怎麼得了?不得了,這個罪過太重了。
所以你們以為說發個好心,我們說這個法師沒有道場很可憐,我們趕快給他蓋個廟,把他送回家去。這是對於佛法的真實義不了解,所以才犯許許多多的過失。同修們也很喜歡聽經,沒有法師來講經,我把這個責任也推給在家的同修了,你們要是不培養這些法師,哪有法師來?你們要培養。講經不是說一上台就講好的,古今中外都沒有這個例子。要在講台上講到得心應手,左右逢源,我自己的經驗是十年,講台上十年。這個十年講得不好,枯燥無味,人家聽了之後掉頭而去,那個學講經的人信心喪失掉,我大概不行,不能走這個路子,退了心。這是需要鼓勵,講得不好,不好你坐在那裡耐心的聽,還不錯點點頭,鼓勵他這才行,這是什麼?培養法師。你能夠花上十年的時間,枯燥無味在底下,有這個耐心來陪著他、來鼓勵他,他將來講好了後人才有經聽,不是一樁容易事情,所以這是要很大的耐心。
李炳老會下有些學生能講經的,都是用這個方法來培養的。他有個團體,他有兩個道場專門讓學生練習講經的,聽眾還有一百多人,那都是李老師特別囑咐的,你們沒有事情都要去捧場,都要去聽,不聽之後就沒有人講經。大家聽到這裡,明白這個道理,曉得後來繼續不斷有講經的這些法師大德,我們就得去栽培。坐在台下的栽培人,那不是來聽經,那是來捧場的,那是訓練學生的。所以學生在講台上,老師在台下,台下坐的各個都是老師,這樣才能把一個人訓練出來。佛學院不行,老師在台上,學生在台下,訓練不出來的,十年、二十年學生還是上不了台。所以要訓練學生,學生在台上,老師在台下,這樣才能把學生逼出來。所以我們要想佛法興,在家同修一定要如理如法去做。雖然這些年來我們的社會經濟繁榮,賺錢還是不容易,錢不能糟蹋。一定要有效的去運用它,使一分錢在佛門裡面,能發生十倍、二十倍的效果,那就功德無量,不能糟蹋。出家人一定要惜福,佛是我們的榜樣,佛陀當年在世就很愛惜福報,培福、惜福,佛沒享過福,福報讓大家去享,讓一切眾生去享去,這叫「為利眾生皆供養」。『聞此廣大淨法門,其心愛敬生歡喜』。
【常於父母及師長。尊重恭敬令歡悅。如是曾無休懈心。於此解脫能深入。】
這首在上求佛道,這個上求我們一般就是講修行,這是最根本的修法,也就是上求佛道基礎條件,孝順父母師長,無上佛道是從孝親尊師上建立的。所以,這首偈在此地用意非常之深。敬重、孝順父母師長,這個裡面是以勸父母師長學佛、念佛,這叫真正的孝順。因為其他的孝順,你的父母師長所得到只是一生,來生就得不到,而且這一生所得到的是非常非常的有限;父母師長要能聞法,要能學佛,要能修行,要能證果,這個所得到的那是無限的。所以我們在佛法裡面,若是悟到一個道理,或者是證得一個境界,如何能把自己修學所悟、所證的告訴父母師長,希望他也能夠證得,這才叫真正的孝順。這裡面一定要用善巧方便,這是大孝。下面五首這是講下化,前面這是講上求。
【又於老病貧窮人。無主諸根不具足。經無數劫受輪迴。慈心愍濟令安樂。】
這是幫助佛度化眾生。老人很苦,這個社會裡面,我們在台灣所見到,許多做父母的人用盡了心血來培養兒女。兒女成就之後就送到外國去,這一送到外國就變成外國人了,自己在台灣是老兩口子孤苦伶仃沒人照顧,可憐。我們看到很多很多,我有很多同事、朋友兒女都在國外,過年的時候兩個人很淒涼,這是在現前這個社會。兒子,兒子很好,兒子娶了媳婦,兒子也嫁給媳婦了,他聽他太太話,不聽父母話了,多得是。現在不是嫁女兒,是嫁兒子,這都是眼前這個社會裡面的現象,而且這個現象非常普遍,我們學佛要覺悟,不能夠迷惑顛倒。在現代這個時代,真正學佛從什麼時候開始?我覺得應該從退休的時候開始真正學佛,在年輕那個時候只能說宣傳,讓你了解佛法,不誤會佛法,曉得佛法不迷信,曉得佛法對一切眾生有利益,對社會有貢獻,這目的就達到了,談不上修行。修行應該是在退休之後,認真的去修學。這個社會結構整個改變,跟從前農業時代完全不相同,我們也要改進,不改進不能適應這個社會;換句話說,不能適應大眾,不能夠利益眾生。
今天我們要做的這個事業,決定不是建寺廟。現在一般社會對佛教有個非常不好的評論,說是開廟店,現在的生意,哪個生意都不好做,開廟店生意最好做,不要花本錢的生意,而且國家還不抽稅。你說這個話多難聽,有沒有這些事實?有,這是把整個佛法形象破壞了。今天我們想找一個修行道場找不到,沒有,到哪裡去找?年輕人忙著事業,不能夠專心修行,年老的人想修行找不到地方。你要到一個寺廟裡面去,寺廟說你太老,你沒用處了,我不要你。他要年輕能夠幫他做事情的,換句話說,他開店他要夥計,要有能力替他辦事。年歲太大不要了,老年人在世出世間法悲哀。可是佛法今天要度的眾生就是老年人,所以我在美國一看老人公寓,我的頭腦一下就活起來,這就是我們佛教的道場。如果老人公寓裡面建個大型的念佛堂,建一個講堂那就是道場,每天講經,像我們從前叢林裡面一天講八個鐘點經,念八個鐘點佛,各個人都能參加,真正是佛法薰習可以做得到。老人他沒有別的事情,聽經是個歡喜的事情,念佛是好事情,請這法師來領導,這是應當要做的。
所以在這個時代,不適宜建築過去那種形式的寺廟,不適合。現代應當要做的什麼?應當要做的就是這種老年公寓的形式。今天簡居士跟我說,他說我經裡面常常講放下、放下,我就是放不下,家裡還有母親,還有妻子兒女,我統統放下怎麼辦?想放下想起來還不行。我就告訴他,不能放下,放下是心地放下,錢還是愈多愈好。我說如果假如我們真正有這個財力,整棟大樓是我們自己的,我們這個道場就成就了。如果整棟大樓,我們以三層、四層就做寮房,我們現在講宿舍,每個宿舍都有套房,年老退休的人我們都歡迎你來住,每天在一塊研究經典,每天在一起念佛,那不是好事情嗎?有錢才能辦得到,沒錢辦不到。
對於年老的人、貧窮的人我們要照顧、要幫助他。『無主』是無依靠的人,『諸根不具足』,殘障的人,都要熱心的去照顧他、去幫助他,只要他肯真正發心,我們在財力、物力,在佛法上都要去幫助他、去成就他,這是佛法。真正能有一個道場,凡事開端難,一個道場建立了,會給社會帶來耳目一新。你看這個不錯,自然有心人他來模仿,他來建立,正法道場才能夠普遍的湧現在世間,眾生得度的因緣才能現前。這是我們應當要努力的,應當要覺悟的。如果沒有這個警覺心,不向這個目標去精進。底下這兩句話是事實,『經無數劫受輪迴』,這是必然的結果,求出輪迴那是太難太難了。我們明白這樁事情,如果不能幫助他超越輪迴,這是沒有慈悲心,那就不是行菩薩道。菩薩道一定是自利利他,自利,自己在這一生超越生死輪迴,一定幫助別人也要超越,超越輪迴才是真正的安樂。再看下面一首:
【濁劫水火及王賊。醉象惡獸諸恐怖。我昔修行有海中。種種救護令除免。】
這首是講眾生之所以不能免除的災難,這些災難五濁惡世裡面自然有,怎麼自然有的?就是從五濁而生的。見濁,見解錯誤;煩惱濁,是思想上的錯誤。這兩大錯誤所謂是起惑、造業、感受的惡果,水災、火災、王難、盜賊,這些災難普遍的在世間。『醉象惡獸』是比喻,比喻世間這些惡人時時刻刻要逼迫你,要來傷害你,使你在身體、精神倍受恐怖,得不到安穩。菩薩明白這些事情,前因後果明瞭,眾生不明瞭,菩薩明瞭,明瞭就要以方便法來幫助他;換句話說,只要眾生能夠接受一定就能夠免除。正是佛門裡頭常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業是自己造的,果報要自己承受。但是業可以轉,命可以改變。那個命要給人算一算,算得很準,這個人可憐憫,為什麼?他命沒有能轉變。所以這些看相算命的說出家了,出家命就會改變了嗎?不一定。沒聽說是出家命就改變了,沒聽這麼一說,只聽說修行命運可以改變。
修行,在家也能修行,諸位念過《了凡四訓》袁了凡沒出家,他的命不全改了嗎?不一定出家。出家人不修行,那個命還給人算得完全準確,一點也沒錯,那跟在家有什麼兩樣?所以看相、算命在佛經裡面是不允許的,它有很深的道理。可是諸位如果要去找一個真正高明的人,給你算算看看,我也不反對,對學佛的人可以做個參考,他所說的我有沒有改過來?改過來證明你修行有了功夫。如果算的時候還一樣,那你警覺這幾年修行沒功夫,這幾年所修行的不及格。有功夫必定改了,比如說隔個二、三年你叫人看一次,二、三年看完全不對了,那你修行確實有功夫。像《了凡四訓》不是如此嗎?不明佛法之前,他的命運被孔先生算得一點都不錯,雲谷大師教他這些方法,他學了三年之後,跟他所算的就不對了,就有出入,以後愈來出入距離愈大了,這是他修行有功夫、有成就,他的命運轉變過來、改過來。所以我是叫你們要去看看相、算算命,就是看看自己這幾年功夫有沒有改過來?有沒有效果?從這個地方去觀察,確實能夠提供我們很好的參考。
這是學佛之前與學佛之後,學佛之後一定要改造命運。如果說命運都不能夠改造,諸位想想,了生死出三界這就太渺茫了,那就相當不可靠。佛門常講果報之前有花報,我現在命運居然能夠改了,我將來了生死出三界有希望,他自己有信心。現在這個命運完全沒有改掉,說將來我能夠了生死出三界,不敢相信。換句話說,學佛眼前的好處,就是你的命運轉變了,眼前的好處,將來的好處那更殊勝了,所以要認真的修學。命是自己造的,命自己可以改造,什麼造自己命運?一個是見解(見惑),一個是思想(思惑),是這個東西造的。我們這見思煩惱淡一分,命運就轉一分,淡十分就轉十分,就這麼回事情。學佛培養我們正知正見,轉見惑;培養我們正思惟,轉思惑,那個命馬上就轉了。
說實在的話,袁了凡居士他得的受用不太大。那就是說他對於這個道理並沒有透徹的了解,他所做的不夠。因為他對於自己的功名富貴還沒放下,他得的果報是世間的果報,是很有限的果報。我們看歷代在家出家那些大修行人,人家所獲得的果報無量無邊,我們要能夠看得出來,要能夠看得清楚,我們自己的信心才能夠建立,才能夠免除一切的障難。除自己障難,跟諸位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幫助別人消災免難,這個效果比什麼都大。我們自己要一生不受飢餓之苦,我們盡心盡力幫助那飢餓的人,你種因,你後來的果報當然殊勝。我們要想自己這一生不挨凍,看到受凍的人我們要幫助他,使他得到溫飽,這樣才能改變自己命運。不是一天到晚買一些香花水果,天天在佛菩薩面前磕頭,他來保佑你就行了,那一點用都沒有。佛菩薩是叫你救度一切眾生,修因才能夠獲得果報,是這麼個道理。
由此你就能夠明瞭了,我們自己想將來真正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那我們現在幫助一切人,他只要心裡想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盡心盡力去幫助他,我們怎麼會不往生!決定往生。由此可知,助人就是真正幫助自己,利他是真正的自利。所以世間人對這一點他沒搞清楚,他顛倒了,認為利他不是自利,自利不是利他,這是很大的錯誤觀念,這是修學的大障礙。我們起心動念多為一切眾生著想,真正修福修慧,果報則不可思議。所以,要免除自己的障難,先要幫助別人免除障難。再看底下經文:
【三有煩惱恆熾然。諸惡業障常纏覆。墮於生死險難中。我昔救彼令除滅。】
『三有』是三界,「有」就是有了因,有因當然就有果。所以三界的業因我們要清楚、要明瞭,要把它擺脫掉。欲界裡面的有,就是欲界裡面的業因是貪愛,古德所謂「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所以要想擺脫三界當中這個欲界,先要斷貪愛,要斷,要化貪愛為慈悲。佛菩薩的慈悲跟世間人這個愛,在形式上來看是一樣的,沒有兩樣。他不同的地方,凡夫他這個愛是染心,他這個心染污,被愛情染污了,煩惱苦。佛菩薩這個慈悲、愛是清淨的,決定不染污。染污的愛裡面有很大的危險,為什麼?會變。往往最先兩個好得不得了,是恩愛,到最後變成仇敵,它會起變化的,所以是相當的危險。佛菩薩那個愛是決定可靠,不會變化,永恆的真實。所以欲界裡面這種貪愛是虛妄而不真實,時時刻刻都會起變化,是假的不是真的,眾生迷惑在其中,的確是非常的可憐。這是我們首先要斷的。
其次就是五欲六塵,我們中國人講七情五欲,你要把這些東西斷掉,你就不生欲界,不會再到欲界來了。可是還有些人喜歡禪定,這個事情麻煩,禪定就是色界、無色界的業因,你要喜歡這些東西超越不了色界,超越不了無色界。禪定很樂,這東西也不能貪。在佛法裡面講,見思煩惱是三界的業因,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只要有,將來就有果報,「有」總名稱就叫『煩惱』。『恆熾然』,這個話講得不錯,我們想想,自己心裡面從早到晚起心動念,念念都是落在三界裡面,貪瞋痴慢,身見、邊見、見取、戒取、邪見,一天到晚都搞這個。從早到晚起心動念,幾個念頭超出這個範圍?一天到晚起的是這樣的念頭,要想出離三界那談何容易?這一句是講的起惑,迷惑。
第二句講造業,迷惑才造業,『諸惡業障常纏覆』這造業。惡業是惡,跟諸位說,善業也是惡,為什麼說善業也是惡?不能超越輪迴,善業果報在三善道,三善道享福,福享盡了還要墮落,不是真善,不是究竟樂,而且我們在六道當中,在三惡道的時間長,在三善道的時間短,決定是這個樣子的。怎麼曉得?我們拿自己反省反省就知道,這個事情不必問別人,也不必什麼高深的理論,想想我們一天到晚起心動念,我們的善念多、還是惡念多就明白了。惡念多,當然在三惡道的時間長;善念少,在三善道的時間短。這是事實,明白這樁事實,你就曉得六道輪迴的可怕。第三句講,『墮於生死險難中』,這是果報,你看惑業苦。『我昔救彼令滅除』,這是菩薩心、菩薩願,菩薩的事業,要幫助他斷惑消業,超越生死輪迴,我們要幫助他,這是莫大莫大的功德。今天這個世間人想做好事,什麼事情是真正的好事?救人超越生死輪迴這是真正的好事。沒人做,為什麼沒人做?沒有人認識。真正認識了真做!
中國過去的這些叢林寺院那是做好事,一個叢林寺院成就多少人,成就幫助他斷惑、消業、了生死,真做到了。我們中國古代這些帝王,他能夠享國幾百年,他做的好事不少;他要不做好事,他享國決定不會那麼長久。我們在歷史上去看,秦始皇不做好事,三十幾年就消滅了。佛教到中國來之後,歷代帝王都信佛,以國家的力量建寺院、建叢林,幫助那些有志修學的人,都能幫他成就。那個時候寺院叢林出家人可以掛單,在家人也可以掛單,四眾是一家。居士可以長年住在寺院裡,跟出家人過一樣的生活,就是在家的身分一樣成就,那是如法的道場。它能成就那麼多人,它好事做得多,真做好事。現在這個時代是民主,做好事,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好事,每個人都可以出來提倡好事。真正的好事沒有人知道,我們知道了就應當盡心盡力去做,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念念功德圓滿。我們講席當中常說「隨緣而不攀緣」,念念有這個心,念念有這個願,機緣沒成熟,我力量做不到,沒法子。所以說真正的道場,就是我們真正發心想修行,道場能夠成就我們,能夠幫忙我們,使我們一切牽掛都沒有,安心的在這裡辦道,了生脫死這種功德多大!這是要大家覺悟,要靠眾人的力量。第九首:
【一切恐怖惡趣中。種種苦難恆相續。生老病死厄其身。我當救彼咸令出。】
這是下化,這段裡面的總結,前面所沒有包括的,在此地全都包括了。『一切恐怖惡趣中』,是指惡道。如天台大師所說,每一道裡面都具足十法界,所謂的是「百界千如」。我們今天這個地球上,諸位要看看電視新聞裡廣播,現在非洲的飢餓,你看看照的人那個畫面,跟佛法裡頭餓鬼變相圖沒有兩樣,手腳細細的,肚子好大,跟佛法裡講的變相圖一模一樣,一看到那個相,人法界裡面的餓鬼法界;兩伊戰爭天天打仗,人法界裡面的修羅法界。十法界就在我們這個人間統統都見到了,地獄、餓鬼、畜生、修羅,恐怖。最大的恐怖邪知邪見,由於邪知邪見才導致種種的苦難。今天是個民主自由開放的社會,邪知邪見沒有法子制止,好像黃河、長江堤防崩潰了,沒法子收拾。佛菩薩來都沒有辦法救度這些苦難的眾生,是邪知見苦難的眾生,是邪知見的狂流。
幾千年來你看古聖先賢想盡方法,等於說築堤防來堵塞,防微杜漸。今天整個堤防崩潰,我們古聖先賢那一套方法到現在沒法子用,堵不住了,堵不住怎麼辦?等於說眾生完全都是漂溺在大水裡面。今天佛法就是一條船,能救多少就算多少,只有這個法子了。佛教建立一個道場,建立一個據點,就好比河流裡頭一個小島,這個小島能救多少人就救多少人,只有這個方法了。這是現前這個時代跟從前不一樣,能救三、五個就不錯了,當然我們的願一定要普度眾生,普遍的利益一切眾生,盡心盡力去做。這是顯示菩薩的大願無有窮盡,不但今生這麼做,生生世世永遠為一切苦難的眾生,貢獻自己的智慧,貢獻自己的能力,救護一切眾生,要幫助他成就無上道。不成佛不能得究竟,要幫助一切眾生圓成佛道,這才是菩薩的大願,這是我們應當要修學的。好,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