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四十華嚴寂靜夜神章  (第七集)  1983  檔名:12-007-0007

  第七百二十一面第二行:

  【若見眾生染著三界。我為說法。令於生死心無取捨。而得安住方便波羅蜜。】

  在一般經論裡面,我們所看到的多半說六波羅蜜,也稱為六度,波羅蜜是梵語,我們中國這是簡略的把它翻作度,六度。在《華嚴經》裡面多半都是用十來表法,其實十與六意思都是相通的,都是代表圓滿。我們中國人常說六合(四方上下)就講圓滿了,所以這個六是表法;十,除了四方上下再加上四維。由此可知,十與六的意思只有開合不同,意思都是圓滿的。由此可知,佛經裡面有些數字的確是數目,有些數字它不是數目,它是代表一個意思在裡面,這個十波羅蜜也是如此。講六度,這個般若裡面就是權實二智都包括在裡面,所謂是根本智與後得智。如果講十波羅蜜,第六般若波羅蜜是講的實智,就是根本智,後面這四種是講的權智。換句話說,後面這四種波羅蜜都是從般若波羅蜜裡面分出來的,也就是般若波羅蜜的作用,它起用。在作用裡面分為四大類,這個四大類就是今天我們讀到的方便、願、力、智,都是般若波羅蜜的作用。

  今天這句經文,你看權智都是利他的,實智是自利的,偏重在自利。雖然說利他,目的還是自利。可是權智則不然了,純粹是利他,自利還是為了利他。經文一開端給我們說,『若見眾生染著三界』,就是對於三界裡面的因與果都起了貪著,欲界裡面所說五欲六塵,貪戀這些。色界、無色界裡面貪戀禪定,禪定是一種高級的享受,經中常常講到禪悅為食。世間人沒有得到禪定,不曉得禪定的滋味,得到禪定的人他捨不得離開禪定,他認為那個享受太好了、太妙了,禪定有樂。如果禪是個苦事情,是一個苦的享受,誰願意修學它?他那種享受、那種之快樂,比世間人享受五欲六塵的快樂,不知道要多多少倍,也顯得真實。由此可知,修成了四禪八定,能夠生到色界天、無色界天,他不能出三界,原因在哪裡?就是因為染著,他要不染著就超越了。為什麼一染著就不能超越?諸位要想想,這一染著是誰染著?我染著,換句話說,他增長我執,超越三界最起碼的條件就是破我執。你們曉得這個重要了。見思煩惱是依我執而起的,見思是以我執為根本(就是煩惱障),所知障是以法執為根本。阿羅漢他破了我執未破法執,所以他那個定就叫九次第定,超越了,超越四禪八定,出了三界,出了輪迴,不能見性,因為見性的起碼條件是要破法執,他法執沒破。佛法千經萬論、無量法門都離不開這個原理原則。

  所以古德給我們說真實話,無論你修哪一個法門,你要靠自力斷煩惱、破二障不容易,的確不是我們一個人一生能夠辦得到的,這才說到淨土念佛法門的要緊,才說出帶業往生。這個法門不要斷惑,能成就,這個便宜就佔大了。這個所謂說「門餘大道」,這個門就是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統統沒有,統統是要斷惑證真,只有這一個法門不要斷惑;跟諸位說不是說不斷惑,是暫時可以不斷惑,到西方極樂世界再斷惑,是這麼一樁事情。所以這個法門的殊勝,殊勝在哪裡?殊勝在凡聖同居土。因為方便土以上,那跟一般法門沒有兩樣,方便有餘土要斷見思煩惱,實報莊嚴土要破無明,那跟通途沒有兩樣,不一樣的就是凡聖同居土,所以萬修萬人去。這一個法門正如同歷代祖師所說,是如來徹底悲心,換句話就是究竟的大慈大悲,真正是普度一切眾生,除這個法門之外,其他法門沒法子普度,只能夠叫眾生種善根,不能叫眾生一生成佛,能叫眾生一生成佛的只有這個法門。這是我們一定要能深深去體認,我們這一生就不會差錯了,這一生當中決定就有成就。

  「染著三界」,既然是一切眾生普遍的現象,哪一個不染著?不修行的人染著,學佛的人還是染著,我們看看菩薩為這些人說什麼法?此地都是綱領、都是原則。『我為說法,令於生死心無取捨』,這一句話、這一個題目就點醒了我們。染著三界是生死心,於三界六道這些取捨總是麻煩,這個取捨是不究竟。如果取欲界的享受,貪圖世間的富貴,不能離開欲界。這一樁事情,在我們佛門裡面,歷代都有許許多多的例子,無論是宗門教下,看到這個世間大富大貴,心裡面動了心、起了念頭,把這一生的修學換取來一生的富貴。其實這個世間大富大貴的人,他們在前生何嘗不是大修行人?他要不是大修行人,怎麼能有這個大富大貴?一念錯誤,連欲界都出不了。稍微聰明一點的人,他取天上的富貴,捨人間的富貴,這裡頭就有取捨了。更聰明一點的人,取色界的受用,捨離欲界。總而言之,這都不究竟。佛教給我們,我們一定要認識,要認清楚,這個娑婆世界太苦了,縱然生到非想非非想天,天福享盡還是要墮落。墮落的時間比在天上的時間還要長,不要想到非想非非想天壽命八萬大劫,那個地獄的壽命不曉得多少個八萬大劫,沒有法子逃掉。所以佛勸我們捨要捨娑婆,取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取捨就是捨生死,取不生不死,取永生。天上並非真正的永生,真正永生在西方極樂世界。

  佛跟我們說這一類的法門,『而得安住方便波羅蜜』,「方便」的意思就是隨緣,古人所謂的隨緣度日,不造新殃,不再造罪業了。如果我們生活這個環境是順境,就隨順境之緣,隨緣怎麼樣?不貪著;如果生活在逆境裡面就隨逆境之緣,順逆都自在。順境裡面不貪,逆境也不捨,也不要求離,一心一意老實念佛,我求生西方,苦,苦無所謂,苦不了幾年就要到西方去了。凡夫在逆境裡頭想盡方法去改善他的生活,學佛人不如是,有的時候苦一點還好,所以他心清淨,這叫「安住方便」。順境裡面不貪著,逆境裡頭也不必捨離,處在順境裡頭,我要去修苦行,那不叫多事嗎?處在逆境裡,我怎麼樣找個好環境來修行,也是多事,把這個心放下,老實念佛就好。所以要學隨緣,不學攀緣。我這個環境很舒服,我要找個苦地方來修行,這已經起心動念了,已經是攀緣。看到人家苦行很羨慕,要去修苦行去,你不就是攀緣了嗎?攀緣就不自然,一切都隨順,什麼都好,心才清淨。什麼境界裡頭都不動心,像《金剛經》所說的,只要你真正做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哪個地方不是道場?這叫「方便波羅蜜」。

  【若見眾生志意下劣。我為說法。令其圓滿佛菩提願。】

  願波羅蜜。這個也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不要去看別人,想想自己,自己有多大個志氣,哪一個人一發心就是我要發心作佛,有幾個人發這種心的?你為什麼要學佛,有幾個人很肯定的一個答案,「我要成佛」,很少看到。我為什麼學佛?聽說西方極樂世界不錯,我想到那裡去往生。你想怎麼個品位?下品下生我就夠了。這個就是志太劣了。我念佛,功夫成片就好了,一心不亂恐怕我做不到。還沒有去幹,先就說做不到,那你當然做不到。我們在過去佛門這些語錄裡面,真的,我們只看到《六祖壇經》,六祖大師那個口氣真嚇人。他到黃梅,五祖問他:你來幹什麼?我來作佛。他來作佛的,真是如此。我們要發大願,要發願作佛。所以天天念的四弘誓願,「佛道無上誓願成」,嘴巴裡頭這麼說,你的心裡從來沒有敢動個念頭,「我要作佛」,沒動這個念頭。只動個念頭,我煩惱很多,希望少一點就好了;還沒有發心,發斷煩惱的意念。意念非常重要!你沒有這個意念,你怎麼會有成就?連世間法都說「有志竟成」,你現在沒有志。佛門裡講的願就是世間法講的志,人要不立志一事無成,堅固的志願沒有不成就的,這是多麼重要。

  這一願實在講就是要勉勵一切眾生,捨『下劣』想,要鼓起自己的志氣,佛也是人度的,我也是人,我為什麼不能作佛?應該要見賢思齊,學佛的同修家裡供的佛像,天天見到佛像他也是凡夫修成的,我為什麼不能修成?他能成我也能成,你要有這個意念,諸佛就歡喜了。你有這樣的意念,這叫什麼?這叫你根成熟了,你的善根成熟了。善根成熟的人,這一生就得度。我們既然在這一生當中能聞到正法,能修正行,足見那是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緣,決定不少,可以說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雖然是多,可是怎麼樣?沒成熟。怎麼曉得沒成熟?第一個是成熟的意念沒有,沒這個意念。你念佛為什麼對於西方極樂世界依然是渺茫,對於往生一點把握都沒有,為什麼?為什麼有些人那麼有把握,那麼樣有信心?第一個他有個堅強的意念,第二他如法,如理如法,第三個才是感應。如果沒有這個意願,不如理、不如法,縱有感應也不能往生。

  現在世間人顛倒,顛倒在哪裡?一味求感應、求神通,迷在這個裡面,正事、正理、正行疏忽掉了,他不重視這個,不曉得自己意念大、弘願不可思議,他把這個忘掉,心外求法,那就是外道。佛門裡面講外道,並不是說佛教之外其他的宗教叫外道,不是指這個;佛教外道這個意思,心外求法,那就叫外道。這個我們一般叫門裡外,佛門裡面的外道。佛門裡外道並不指別人,可能就是自己,自己不明理,心外求法,自己就是個大外道,還說別人外道,這不叫迷惑顛倒嗎?所以菩薩為他說法,『令其圓滿佛菩提願』,如來果地上究竟圓滿的大願。再看底下這一句:

  【若見眾生但求自利。我為說法。令其發起平等利益諸眾生願。】

  這是末後這四願裡面,願波羅蜜說了兩句,前面一句是上求佛道的大願,這一句是下化眾生的大願。上求與下化是相輔相成的,不能夠偏在一邊,偏在一邊沒法子成就,好像鳥兩個翅膀一樣,少了一個,那一邊雖然完整不缺也飛不起來。因此沒有一尊菩薩不是上求下化,一面上求,一面下化。尤其是佛門它這個教學制度之美好、美善,可以說世間任何的教育都比不上。諸位曉得佛門有夏安居,夏天有三個月的安居,夏安居的意義非常的深遠,特別是對菩薩。我們在經上常常看到一千二百五十人,那是比丘眾,是佛的常隨眾,換句話是在學沒畢業的學生,是在學的,不能離開老師的。菩薩眾是已經畢了業的,離開老師的,他們平時一年有九個月都是在一個地方教化眾生,他個人有個人的道場,各有各的徒眾,教化一方,代佛弘法。每年要回來三個月,親近釋迦牟尼佛,親近老師,上求。上求下化,每一年要跟佛在一起住三個月,所以這三個月十方諸菩薩統統要聚集,回到佛的身旁,聽佛說法。換句話說,年年都要舉辦這些師資的進修教育,你看它這個制度多好,他自己也要增長,才能教化眾生,從來沒有休息過的。所以夏安居意義在此地。很可惜的,你看我們現在國家的教育,沒有把寒暑假來舉辦老師的進修教育,進修這樣我們老師師資才能夠年年向上提升,才是國家最優秀的老師,最優秀的師資教的學生當然好。而我們看一般教育,寒暑假老師沒事情做,這個是最好進修的時候。所以佛門懂得這個道理,夏安居就是夏天,等於放暑假了,老師並不休息,利益這個機會進修。這是說明上求跟下化要並重,這一條著重在下化。

  『若見眾生但求自利』,「但求自利」就是學佛是屬於小乘,不是大乘。菩薩一定要勸他,要為他說法,叫他發起平等利益諸眾生的大願,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前面一願是「佛道無上誓願成」,這一條是「眾生無邊誓願度」,要以清淨心、平等心去利益一切眾生。要利益那個眾生到什麼樣的程度?菩薩的心沒有止境,那得看那個眾生的心了,那個眾生說我只要得一點人天福報就好了,那菩薩只好跟他講五戒十善,叫他得人天福報;跟他說別的,他聽不進去,他沒有這個願,這就是隨機說法。那個眾生要成佛,菩薩決定幫助他成佛;那個眾生說我證個阿羅漢就滿足了,那你就得幫助他證阿羅漢;那個眾生說我生天就行了,你就得幫助他生天。能滿一切眾生的願,不是菩薩的心不平等,是眾生每個人的願望不平等,他的意念不相同,要曉得這麼個道理。諸佛菩薩教化眾生,都離不開這個原則。我們學佛對一切眾生也離不開這個原則,不要勉強去做,這個眾生不想成佛,偏偏要幫助他成佛,你是白費力氣。

  古德常說:「應機施教」。佛的經叫契經,「上契諸佛所證之理,下契眾生可度之機」。所以佛法不契機叫閒言語,閒言語拿現代的話講叫廢話,他的願望只想生天,你要跟他講出三界,跟他講菩薩法,跟他講成佛之道都是廢話,為什麼?他沒聽進去,他沒有那個願。如果說的法不契理,那叫魔說。所以說法要本著這兩個原則,要契機、要契理,著重他現前的願望幫助他,他就很快樂,很喜歡接受的。因此佛法才有許許多多的法門,才有許許多多的宗派,許許多多的菩薩示現為祖師,接引那些不同根性的人,就是這麼個道理。喜歡成佛的有那麼一個道場,專門幫助你成佛的。喜歡作菩薩的,有一個道場幫助你作菩薩的。喜歡修人天福報的,有個道場是專門教你修人天福報的。宗派法門有那麼多就是這麼來的,好像一個學校裡面有許許多多不同的科系,接引那些志趣不同的眾生。在佛法來講統統是平等的,在眾生來講不平等,從法門示現上來講不平等,但是在佛的用心、教學上來講平等的,絕對是平等的。好像天上下雨,雨水落在地下,平等的,大樹它吸收的水分多,小草吸收得少,你不能說老天爺下雨不平等,為什麼它吸收那麼多水分,這吸收這麼一點,根性不相同。佛菩薩的教化是平等的,小根性就教他小法,大根性就教他大法,這才叫大慈大悲,這才叫真正有智慧。小根性教他大法,他受不了;大根性教他小法,他不滿足,那就錯了,那就不慈悲。

  【若見眾生志樂微弱。我為說法。令得菩薩力波羅蜜。】

  這一條與這個願有不能分離的關係。有的人是發願,我雖然有願,我沒有能力,力不從心。其實,這也是一個錯誤的觀念。古人常常勉勵初學的人說:「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沒有不成就的。固然有天分很高的,聞一知十,那種人畢竟不是多數,多數都是中等以下的人,必得是困而知之,要力學。在近代,諸位要曉得,曾國藩就是一個例子,曾國藩天賦不高,是個中等之人,他之能夠成就就是力學、苦學,這個人是我們的模範,是我們一個典型。

  從前學東西真苦,現代人要真正有過去苦學的那種精神、那個毅力,我們在機會上、在方法上,比從前人要不曉得佔多少便宜。第一個,你說書本,在從前找不到,印刷術不發達,書本的價錢非常的貴,家裡藏幾本書那是奢侈品,中等以下的人家誰能買得起書。我們不要講滿清那個時候,那個時候的情形我們不曉得,民國二十幾年這時我已經能夠記得一點了。民國二十幾年的時候,一部《辭源》,那個時候要賣大洋五塊。五塊大洋四口之家一個月的生活,誰能買得起?買商務印書館的《辭源》,四口之家一個月不要吃飯。在那個時候我能記事了,我們吃個早點,燒餅、油條,上學吃個早點,一個銅板。一毛錢三十個銅板,一塊錢三百個銅板,你們想想看,五塊大洋買一本書。所以家裡放著一部《辭源》,那很有錢的家庭,書香門第,那富貴之家,不是普通人家能買得起書的。那是民國的時候,已經有鉛字活字排版了,滿清那個時代還是木刻版,那個價錢更高了。

  所以一般念書的人家抄寫,到哪裡抄寫?諸位要曉得,所以佛教對我們中國教育有非常大的貢獻,寺院就兼辦了學校(就有圖書館),不但佛法這些經典有收藏(藏經樓),世間的十三經、諸子百家的統統都有,寺廟裡面都有,所以一般那些窮秀才念書到哪念書?到寺廟來念書。所以中國自古以來幾乎沒有一個念書人不懂佛法,為什麼?他都住過寺廟。你們在《古文觀止》裡面看到范仲淹,這是宋朝有名的宰相,他念書就在寺廟裡念的。這個人了不起,他在寺院裡念書,以後做了宰相,出將入相,官居一品。廟裡頭向他化緣,廟年久失修,要翻修,就找到他,你從前在我們廟裡頭念這麼多年書,現在你做這麼大的官,請他幫幫忙。他非常慷慨,一寫就是黃金白銀幾百、幾千兩,果然是宰相。結果寫了之後他老人家又不拿錢,人家問他錢在哪裡?他就告訴他:廟後面有棵樹,樹底下埋著有很多金銀。人家到那去一挖,果然不錯。他怎麼知道?他在廟裡念書時候發現的,發現之後他又用土給它埋起來了。廉潔,窮得沒飯吃,他看到這麼多金銀財寶,他不動心,真是不得了!這個都是普通人做不到的。他能夠做到宰相不偶然,如果那個時候他把這些金銀財寶偷偷的運回家去,大概他也沒宰相做。可見得一個人確確實實他是有命運,確實有命運。

  范仲淹一生可以說是富貴雙全,但是他了不起,你看我們印光大師讚歎,中國歷史上只有兩個人是他老人家最佩服的,一個是孔老夫子,這沒有話說,一個就是范仲淹,孔子以後第二人,他做那麼大的官,那麼樣的富足,他自己家裡每一天還是過得很清苦,粗茶淡飯。這些錢財到哪裡去?都是貢獻給社會,救濟這些貧苦的人,依靠他生活的三百多口,他要照顧那麼多人,社會上有好的子弟、念不起書的,他都收集起來教育他、培養他,死的時候連棺材都買不起。他死的時候,他的兒子也不得了,一個兒子是宰相(等於現在行政院長),一個兒子是御史大夫(等於現在監察院長),做這麼大的官,沒有錢給父親買棺材,錢到哪去?統統做了社會慈善事業,這是他的家風。一直到清朝末年,他的家道不衰,代代出人才,代代廉潔,都是好官,在我們中國歷史上找這樣的人不容易找到,子子孫孫能夠繼承家風真是不得了。在佛門講真正是菩薩,起心動念他不想自己,他想別人,自己年輕的時候過那麼苦的日子,看到別人苦就想到當年自己苦。自己有能力還是幫助別人,絕沒有改善自己的生活,有力量都幫助人,力量小幫助得少,力量大幫助得多,他死了之後把他自己房子捐出來做寺廟。

  所以人要立志、要發心,不怕苦、不怕難,「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有心就不難了。我們今天得到這個經書太容易了,珍貴的版本也容易得到,借一本影印一下馬上就成功了,你看這個多方便。影印機沒發明之前還不行,圖書館雖然很多,沒有單行本流通的,《藏經》裡頭那你也只有抄;現在不必要,拿去影印馬上就拿到。我們現在人要不努力,怎麼能對得起古人?怎麼能對得起當年在燈下抄寫的那些人?那個燈沒有我們現在燈這麼亮,點的是油燈,一根燈槽,一支蠟燭光就是那麼樣一個燈,他都能夠孜孜不倦,我們今天是生活在這個科學昌明的時代,確實對不起祖先。以前聽講,聽老師講,尤其那個根性鈍的,聽一遍記不住,這裡聽了那裡忘掉了,怎麼辦?只好求助於同學,再讓那些程度高的同學幫忙。現在不要了,現在錄音機、錄音帶方便了,自己記性不好,這個機器很便宜,價廉物美,當時錄下來可以反覆再聽,聽十遍、二十遍、一百遍、二百遍沒有限制的,這是從前人連作夢都想不到。我們有這樣好的工具,要是學不出來,那古人真正是要笑話你,朽木不可雕也。真是朽木不可雕了。

  這樣修學過程我都經歷過,確確實實有真發心學的,記不住的,他不是不用心聽,他聽前面不曉得後面,聽後面前頭又忘掉了,苦!實實在在是苦。我們同學當中就有不少這樣的同學,我在下了課也幫助了不少同學。我從小念書記憶力是很好的,大概一遍能記得住,就是一般的課本,我是一遍就能背誦,課文長的也不會超過三遍。所以在學校裡,那是從前那個私塾,那我就有大成就了,老師督促的嚴,決定成就。很不幸的到我這個年齡改成學校了,學校老師教學跟私塾就不一樣了,換句話說,他不那麼嚴格的督促,只要考試分數及格就行了,那我們就可以騙老師了。所以在學校念書,哪念書?不過我是很認真聽講,為什麼?我要求及格,及格就可以了,對老師也交代了,對家裡也交代了。對父母,我年年都升級;對老師,我及格了,你們所要求的標準我都達到了,剩下的時間,那我可痛痛快快去玩去了,所以不念書。念書的時候,考試前十分鐘才看書,看了馬上就應付考試,決定有效。而且考試還算分數,算到六十分就交卷,為什麼?怕耽誤玩。我念書是這麼念的。

  所以我的讀書時代真是最快樂的時代,不像現在學生念書好苦,我念書念得好快樂。我從小學三年級就聽平劇,每天晚上到戲院去聽戲,白天看小說。能看得懂,個子小那個戲院也不要買票的,免費可以進去的,天天玩。如果是私塾老師那就很認真督促你,所以我看的東西多,提起來我樣樣都懂得,沒有一樣是精通的,時間都浪費掉了,實在是可惜。學佛以後,對佛法上,那是稍稍下了一點功夫,幫助許許多多程度比較差一點同學,我們幫助他。現在有這些科學的工具,不需要幫助了,所以現在人如果學不成功,那實在講連機器人都不如,機器人不是個活人。所以我們要有信心,決定成就。現代的教學比從前要方便太多了,得力於科學的工具,我們要善用這些工具,幫助我們學習。

  所以一定要有恆心、有耐心、有決心,沒有不成就的。誰具足了這幾種心,那個人就成就了。最怕的是你自己不相信自己,那就沒法子。這個事情也要鼓勵,也要把這個心激發起來,菩薩就做這個事情,你沒有信心,覺得自己沒這個力量,沒有能力。我上台來講經,就是被李老師激發的。我跟方東美先生那個時代,才曉得佛法的好處,發心學佛。但是沒有敢發心學講經,這個不是我力量能做得到的,沒這個信心。聽聽法師講經,羨慕得五體投地,沒有話說。我到台中去的時候,剛剛好碰到台中李老師開班教講經,當時參加這個班的學生有二十多個人,李老師要我去看看,我也就隨喜去看了一下。這一看,這個心馬上就發了。怎麼發起來的?那一批同學裡面,年歲大的是林看治同學,那個時候她六十歲,六十歲都能學了,我們那時候才只三十二、三歲,她比我母親年齡都大,那麼大的年歲都學,我們不學都慚愧。再看看程度,十之七八是國民學校的程度(國小的程度),我雖然自己程度也不怎麼高明,比他們強多了。他們聽老師講一遍,得前遺後,我聽老師講能記到一個大概。所以看到這個樣子,頭一天去一看,信心就具足了,正是此地所講的『若見眾生志樂微弱,我為說法,令得菩薩力波羅蜜』。李老師要不是那麼樣一個場面給我看了一下的時候,我這個心發不起來,沒有敢想將來要到台上去講經,沒敢想。這一看,心就發出來了,他的方法實在是高明。

  如果我們台灣每一個佛學院都採取他那個方法,今天我們這個弘法人才不知道要出幾多!他是什麼方法?是最笨的方法,私塾的教學法,各別教學。因為這個學生程度不齊,有小學畢業的,有中學畢業的,也有大學畢業的,年齡有二十幾歲到六十歲的,怎麼個教法?他老人家有方法,個別教授,應機施教,你程度高的,教你深一點東西、教你長一點東西;程度淺的,教你淺一點的、教你短一點的東西。所以每個人都學得很自在,都學成功了,個個人都是得的法喜充滿。我在他那裡得到這個經驗。

  所以以後佛光山剛剛創辦的時候,辦東方佛教學院,星雲法師找我去做教務主任,我就打算把李老師這個方法搬過去。結果星雲法師他不同意,他說那個方法有效固然是有效,好像不適合時代。我們這個時代要像一般大學學院,要排上課程、定上功課,大家在一起請老師來教學。我說這個教學難,太難了,因為佛學院的學生也是年齡相差懸殊很大,程度都不整齊,一個班裡有小學沒畢業的,也有高中、大學畢業的。我說這個班上的老師是全世界一等一的老師,一般老師教不了的,從幼稚園到大學,有哪個老師有這個本事。幼稚園跟大學生統統在一堂上課,都能夠教得個個都能得利益,都能夠法喜充滿,這不是世界一等一的法師嗎?難!太難太難了。

  所以要曉得佛法跟世間法不一樣,所以佛法修學教學的方法跟世間法也不一樣,世間有一些科學的方法拿到佛法來不適用,得不到效果。所以我有一次,那一次日常法師也在,我陪演培法師他們有一大堆人到烏來去遊覽,邀我作客,我陪他老人家,我們在一起聊天就談到這個問題。演公就說,他說你看看現前幾個講經的法師,哪一個是佛學院出來的?我們確實看都不是的,都不是佛學院出來的,都是講小座出身的,個別指導的。我們在遊覽車上,他一句話提醒,想想確實如此,他自己也是講小座出身的。他也是得力於大善知識,他做小沙彌的時候,在觀宗寺親近諦閑法師,他的根底是諦閑法師替他培的,以後是跟太虛法師,他的基礎是諦閑老法師給他奠定的。

  所以我在此地,有一些同學們我是勸你們發心出來講經,這是無量無邊的功德。學講,一門深入,一樣東西沒有學會,絕不涉獵第二樣。台中李老師那時候教我們,就是這麼一個原則,你這一部經沒有學會,不要學第二部。什麼叫學會?到講台上把這部經從頭到尾講完了,這叫學會。不是在台下學會的,那都不算數的。他的學會是要上講台,講給大家聽,才算學會。其實這個標準並不算很高,這是台中他老人家教學生的標準。你要不發心出來上台講經,就不准參加這個班。你到講堂上去聽好了,何必參加這個班?所以在這個班上,統統是發心講經的。這個班上教學是有打有罵,所以學生往往被老師罵得痛哭流涕。因此這個班就是關門教學,不能讓外頭人看,為什麼?難為情。年歲,你看看多半都是中年人,二十幾歲的,那時年輕的很少,不多,我在那裡都算年輕的,差不多年齡都比我大,那被老師打、被老師罵多難為情。所以外頭人守衛的,不准人靠近,這是打罵的教學,見不得人的教學,可是這種教學是把個個學生都教成了。

  所以一定要發大心,尤其是你們自己覺得我程度也不夠,這樣也不行,那樣也不行,你只要一發心出來講得不錯了,大家他你看沒什麼了不起,我比他強多了,他行我還不行嗎?你要曉得,你這一下真是拋磚引玉,你能夠激發多少人的道心,你這個功德就不得了;你把那些人統統道心都激發,我從此以後不講了,你的功德都無量無邊。怎麼樣度眾生,怎麼樣激發這個道心?這是方法,我就是這樣被李老師激發出來的,要不然我不敢上台講經。確確實實無量無邊的功德,「令得菩薩菩薩力波羅蜜」。

  【若見眾生愚痴黑闇。我為說法。令得如來究竟清淨智波羅蜜。】

  這一條純粹講的權智,可是這個要因緣。佛法裡常說「佛不度無緣之人」,不是不度,是沒法子度,他不肯接受,有什麼法子?尤其是在我們現代這個時代,法弱魔強。《楞嚴經》裡面所講的就是我們現前的社會,「邪師說法,如恆河沙」。眾生愚痴、迷惑、顛倒,邪說為正,正說為邪,是非顛倒,這叫愚痴。這些人可憐!那我們想,佛菩薩為什麼不來度他?佛菩薩來了沒用處,他不相信,他不接受。換句話說,他聽騙,你跟他說正法他不相信,這就是與佛無緣,佛菩薩來了沒法子度他。佛菩薩來了不但不能度他,而且叫他造更重的罪業,他要毀謗,他不信他要毀謗,他信了邪法,先入為主。這是善根福德淺薄。

  什麼人叫有緣?佛跟他講正法他能夠相信,他不毀謗,這就是得度的機緣。所以第一個就是他不毀謗,他要毀謗不行,這個時節因緣沒成熟,他雖然在外道裡面,在邪法裡頭讓他去受一些苦,等他的苦吃多了,他想回頭了,才能跟他說正法。可是諸位要曉得,在這個時代,正法成就的人確實不多。所以,這個學佛的形象非常重要。末法時期形象破壞了,大家一看到學佛出家的,一看到這個,就搖頭嘆氣。他不恭敬、不讚歎,他搖頭嘆氣。問他為什麼嘆氣?好好的人何必要消極到這個程度,為什麼要去走這個路?好像在各行各業裡,這是最下流的職業。這是什麼?佛法形象被人破壞了,社會普遍給人家落了這個形象。再看到出家人一個個都是瘦瘦的,顯得臉上帶著可憐,那種是痛苦的樣子。你看學佛,都成這個樣子,這佛怎麼能學?說我們學佛迷信、消極、悲觀,不合乎時代了。那我們佛門是不是這個現象?也不可否認,確確實實有這個現象。

  世間人他不懂這裡頭的因緣,不明瞭這個事實的真相,我們今天這種形象被破壞是為什麼原因?佛法本來面目是什麼?他不曉得,所以我們急需要的要恢復佛教本來面目。四眾弟子都有責任,出家像個出家人,在家像個在家人,在佛法裡得到殊勝功德利益,一個個都法喜充滿。那些人問你,我們生活這麼痛苦,你為什麼那麼快樂?他這一問,他的機緣就成熟了,你就可以告訴他我學佛才快樂。尤其是你並不怎麼富有,在這個社會上也並沒有什麼很高的地位,你為什麼這麼快樂?一句話就是「我學佛得來的」,那他就會跟你請教,佛法什麼是好處,你就可以給他開導,就可以度他了。我們學佛自己也覺得很痛苦,「算了,我苦不要問他,他比我還苦,問他幹什麼?」所以諸位要曉得形象能度眾生。

  我在國外弘法法緣殊勝,如果我一天到晚也在那苦苦的,那人家還來嗎?不來了,他們都個個人看我,看你很快樂。我說:是,是很快樂,沒錯,身心自在,怎麼不快樂?你怎麼那麼快樂的?學佛來的,他就來了,都來了。所以說第一個就給人一個不同的印象,覺得法喜充滿,就叫人感覺得:他生活得非常幸福、非常圓滿。不但連那些中國人有這個感覺,有些外國人看到我他也有感覺,他說不出來,透過翻譯,「他好像覺得這個生活很快樂」,他都有這個感覺。所以四眾同修都要在佛法裡得到真正的利益、真實的利益,要斷煩惱,要把這個世間一切的境緣(境就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要看淡,不要太認真,太認真就苦了。

  所以智慧,我們《彌陀經》裡面講的,福慧雙修。我跟大家說,福是放得下,慧是看得破,樣樣都能看得破,你就充滿了智慧;樣樣都能放得下,就得大福報。福報不是佔有,福報是捨棄,你把一切都放下了,結果你所得到的就是圓圓滿滿,一切都得到;一樣放不下,你所得到的就那一樣,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世間人愚痴,執著已經得到的,據為己有,他不曉得萬法皆空,他不曉得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能得到什麼?你一樣都得不到。你自以為得到,那是愚痴,那是你的幻想,不是事實。

  所以真正的福德是放下,真正的聰明智慧是看破,你就得大自在了。你的福慧,拿世間人來講,你的福慧只有增長,絕不會有缺乏。我當年學佛第一天見章嘉大師,他老人家就傳授我這個法門,叫我看破、放下。我能夠真正依教奉行,得力於朱鏡宙老居士送我一本《了凡四訓》。我看了一下就說:這個世間這些名聞利養,原來都是前生定的。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那還求個什麼?不要求了。我統統都不要了,命裡有的還是有,並不是說你丟掉了,命裡就沒有了,不會,這丟掉那又來了,命裡有;命裡沒有的,想求也求不到,這個道理明白之後才放下。身上一分錢沒有不會想到明天沒飯吃,為什麼?明天我不該餓死,到時候自然有飯吃。如果命裡該餓死的,明天有人送好多菜飯來也不行,為什麼?沒那個福分。所以我這個因緣都非常的殊勝。章嘉大師給我種的這個因,朱鏡宙老居士送這個《了凡四訓》做助緣,我就真相信了。對於這個生活,一般人對生活是最憂慮的,我是毫無憂慮,也不會在生活上去計較、去打算我應該怎麼樣,沒有這個念頭,一直到現在都沒這個念頭。這麼多年來也真的證實了,不缺乏,什麼都不缺乏,走到哪個地方都自在。今年到美國弘法,去了將近兩個月,我只用了九塊錢。要錢幹什麼?不需要,那個九塊錢還是我一定要花的,我就告訴他們,要什麼他都給我預備好了,我說:讓我試試看,買買東西看看,沒買過,稀奇,這樣才去買了一點東西,算了個帳九塊錢,花了九塊錢,十塊錢找了一塊,真的得大自在。

  所以一般人不曉得放下、看破的殊勝功德利益,愚痴。所以《了凡四訓》要多讀,讀了之後,才是真正佛法裡講的深信因果,你的智慧開了,智慧開的人才會深信因果。對因果不能深信,還是愚痴,智慧沒開。至於怎樣修因知果,那要靠佛法,如果像世間人,那就可以依照功過格、依照《感應篇》來修學,可以改造命運,自求多福,決定能做得到的。佛法則依三學三慧,淨土依信願行三資糧,得大圓滿、得大自在,十波羅蜜。這是問的菩薩做什麼事業,菩薩修十波羅蜜,自己修,勸別人修,以種種善巧方便勸別人修十波羅蜜。

  到這個地方成一段。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