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四十華嚴寂靜夜神章  (第十四集)  1983  檔名:12-007-0014

  七百二十八面第一行第五個字開始,我們將經文念一段對對地方:

  【又善男子。我觀如來一一毛孔。於念念中。出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佛變化雲。示現如來從初發心。修波羅蜜。具莊嚴道。入菩薩地。遊戲菩薩種種神力。既見是已。生大歡喜。】

  從這個地方開始。這是觀佛殊勝德用十門裡面的第八門,這種觀察如果用現代哲學上的名詞來說,就是宇宙人生觀。可見得佛菩薩的宇宙人生觀跟我們不相同,我們所見到的是虛妄相,他所見到的是真實相,真實相與虛妄相的揀別非常微細。虛妄相不是無相,真實相也不是有相,真妄不二這才是實實在在見到諸法實相,見到之後那個境界,就跟佛在經典裡面所說的完全一樣。所以經典的作用可以說有兩大類,第一類,就是為我們沒有開悟的凡夫,它能夠幫助我們開悟。第二類,是為那些已經開悟的人給他做個證明,給他做個印證,他看宇宙人生,看看跟佛菩薩看的是不是一樣?如果是一樣,這個知見就對了,就正知正見,因為佛佛所見到的都是相同的,佛佛道同。凡夫在迷的時候,迷得愈深見解差距愈大;菩薩悟得愈深,他的差距漸漸就縮小,到佛的時候完全平等。就是真實相是實實在在見到的,不是推想的,不是推理,不是在那裡想像,完全屬於現量境界。經典的兩種作用。

  這句裡面前面所說的一半,跟前面幾門完全相同,『我觀如來一一毛孔』,「毛孔」是正報最小的。『於念念中,出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這是依報當中最大的,這個境界都是屬於事事無礙。這個經裡面講到,『佛變化雲』,這幾個字實際上是講佛的神變。「雲」這個字它代表另一個意思,前面跟諸位說過,佛的神變不可思議,所謂是隨類化身。正如同《楞嚴經》裡面所講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隨心應量,無處不現身,無時不現身,實在是我們凡夫真是迷惑顛倒,不認識。佛能現有情眾生的身相,也現無情眾生的身相,不但常常給予眾生種種的受用,他變現這些物質讓你享受,而且時時刻刻啟發你,幫助你覺悟。這是佛經裡面所說的六塵說法,六塵說法都是佛的神變,這種境界是真正不可思議。

  我們在此地得這麼一點消息,如果不甚明瞭沒有關係,向下有很長的經文要跟我們說到。我們現在才講到五地,講到八地、九地、十地那就說得很清楚,為什麼?他地位愈高愈接近佛的境界,有很詳細的經文來跟我們說明。世間一般宗教常常說,萬物是神變的、是神造成,這個說法細細的去研究,有很多的問題。可是最近這些年有些宗教家讀了佛經,知道佛經裡面講真如本性,於是乎他就說,我們所講的上帝、講的神,就是佛法講的真如本性,這個說法很新很新。如果這個說法要能成立,換句話,他那個宗教就叫佛教,就是佛教了,上帝就是真如本性。如果再要批評說佛教是魔鬼,那他不就是罵上帝是魔鬼嗎?很難自圓其說。

  這一大段經文充分的顯示出,《華嚴經》裡面所講的「應觀法界性,一切為心造」。如來就是講的法身佛,就是講我們自己的自性,性能現相,識能變化。唯識所變,雖然它能現、能變,都不能把它看作實在的,非有非無,你說它無那是錯誤,你境界錯誤;你說它有,也錯誤。我們只好說非有非無,對不對?不對,還是錯誤的。亦有亦無,只要你起個念頭能說出來,全都錯了,沒有一句對的,所以四句百非。為什麼說你所想的、你所說的都錯了?錯在哪裡?錯在你已經落在知見裡面,就是你已經落在分別執著裡面,錯在這個地方。假如你真正能夠離開分別、執著、妄想,你說有對,你說無也對,說亦有亦無也對,怎麼說都對,標準在此地。離心意識怎麼說法都對,落在心意識裡頭怎麼說都不對,這個道理在此地。離心意識這種境界相就是你的現量境界,你親證的境界相。一起心意識那就隔了一層,隔一層就隔兩層,隔兩層就隔三層,不知道要隔了多少層,這個真實相你就不容易體會得到。所以佛在此地用個「雲」字,來啟示我們,這個字用意非常之深。

  佛以這些種種神變的作用在哪裡?底下就說,『示現如來從初發心,修波羅蜜』,如果我們就狹義的來說,以本經這是把菩薩的法門歸納為十大類,十波羅蜜。「波羅蜜」是印度話,它的意思是圓滿究竟,譬如說布施波羅蜜就布施修圓滿,畢業了,再沒得修,這是舉個例子來說。要到什麼時候才算圓滿?我們今天布施,財布施以我們的財物施捨給人,施得乾乾淨淨什麼都沒有了,是不是叫圓滿?不是的。你要曉得布施的目的是對治你貪心的,慳貪之心,慳貪心斷掉了就圓滿。哪怕你一分錢都沒有布施出去,你的貪心一下斷了、慳吝心一下斷了布施波羅蜜就圓滿。你把你財物施得乾乾淨淨,你的貪心還沒斷,這個不圓滿。所以十波羅蜜對治十種毛病的,就是對治十種煩惱,持戒波羅蜜是對治惡業的,一切惡的念頭都不生了,持戒就圓滿。忍辱是對治瞋恚的,什麼樣的逆境裡面沒有瞋恚心,心是清淨平等的,忍辱波羅蜜就圓滿了。所以這句說「從發心,修波羅蜜」,修圓滿的菩薩行,這一句話就是這個意思。

  『具莊嚴道』,「道」是指佛道、菩提道,佛道跟菩提道是一個意思,佛與菩提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覺,這個道是覺道,這一個字在這品經裡面,給我們講得很清楚,這個道就是存心,前面講的修波羅蜜那是修行,「具莊嚴道」,拿什麼來具足莊嚴?拿修波羅蜜來莊嚴菩提道。道是存心,念念之中都是覺而不迷,這就叫菩提道,這是真正莊嚴。『入菩薩地』,這個「地」是講菩薩的地位。從這一句我們就很清楚看出所講的意思,從初發心到十迴向這三賢位滿,是三十個位次。這是入了初地,「入菩薩地」,從初地到等覺有十一個位次,所以等覺菩薩也叫做十一地。雖然《華嚴》是一乘圓教,初住就是同生性,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與如來果地上沒有兩樣,大同,從大的方面來講的。登了地,那可以說是處處地方無有一法不同,所以到地上菩薩也特別提到同生性,這個意思比一般來講要深得多。他的智慧、德能,與如來果地上都相去不遠,四十一品無明已經破了三十一品,這是圓教的初地菩薩。跟別教那完全不一樣,別教四十一品無明才破一品,那也叫初地。所以圓教初地破了三十一品無明,別教初地只破一品。下面就是看到它的作用,『遊戲菩薩種種神力』,這些菩薩示現在九法界裡面遊戲神通,與如來果地沒有兩樣,無不是隨心應量,普度眾生,所以他見到之後,『生大歡喜』。

  【又善男子。我觀如來一一毛孔。念念出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天王身雲。及以天王自在神變。充遍一切十方法界。應以天王身而得度者。即現其前。而為說法。既見是已。生大歡喜。】

  這是舉一個例子,為什麼先說天王?因為這裡面所說主要的,是隨六道眾生的緣,隨心應量是六道眾生的心有感,佛就有應,感應道交。天人比我們聰明,何以曉得比我們聰明?他煩惱輕,福報大,所以比我們聰明。他要學佛成就比我們快,可是他很難學佛,不像人間學佛的這麼普遍,天人學佛的比較少。這原因在哪裡?經上常講「富貴學道難」,他有智慧,福報又很大,這一享福把這個三界輪迴之苦都忘掉,往往是疏忽學佛。雖然佛菩薩在天上也是以種種善巧方便來誘導,可是能接受的總沒有人間來得這麼普遍。現代人學佛在成就上比不上古人,這是諸位如果是看看歷史,你看看《高僧傳》、《高士傳》,這是在家居士學佛的,從前的人成就多,現在的人成就少,現在人學佛是普遍,成就少,多半是結個佛緣而已。為什麼不能成就?現在生活太舒服,比古人來得富貴,富貴就學道難了。現在大家都富有了,富有了頭腦裡頭所想的,都是講究享受,把生死之苦也忘掉、疏忽了。縱然是學佛不認真,只看到眼前生活非常美滿,非常快樂,沒想到死苦,沒想到輪迴苦。從前人生活艱難容易覺悟,現在人生活容易。

  我有一天坐計程車,那個司機跟我說,他說很苦,生活非常苦。我就跟他說,不會。現在普遍國民所得都提高了怎麼會苦?我們三十八年、三十九年剛到台灣那時候,那真苦,物質缺乏。現在要什麼有什麼,苦在哪裡?收入太少,這養家養不活。我問他多少錢?數字相當可觀,一個月有好幾萬的收入。你苦從哪裡來你知不知道?他說我不曉得。你要跟人家競爭那就苦了,你要安分守己過日子,舒服得不得了。你家裡有個電冰箱才買了兩年,現在新樣子出來了,這個淘汰、落伍,趕緊去買新的,你當然苦。衣服樣子年年都有新花樣,不合時髦,天天跟「時髦」兩個去爭,那你就苦不堪言了。你要不跟它爭,我們一件衣服可以穿上二、三十年,什麼樣的花樣我們也不必去理會,人家說這個樣子太舊了,出去人要笑死了,笑死是他死,我沒有死,他死他活該,我沒死。要覺悟!你只在生活上樣樣不要跟人爭,樣樣守住本分,現在的日子好過,比從前好得太多太多了,他給我這麼一說,他說也有道理。本來就有道理,怎麼也有道理,不要去跟人爭。

  佛經裡面常常講魔,什麼是魔?天天在那裡想新花樣的那就是魔。它天天在那裡變花樣,變得你整個心情都為它所轉。尤其是女同修,妳看妳們這個服裝,妳看服裝設計師魔王,天天想花樣把妳們的錢都給騙去了,騙去了妳們這是生活的苦。你要不為它所動,哪個不富有?各個都富有。所以,要認識什麼是魔?你要有慧眼。它天天在那裡變,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裡頭決定不為它所轉,不為它所動,你自己在境界裡面做得了主,不要被它牽著走。被魔牽著走很可憐,你再多的收入都不夠供養那些魔王,沒法子。遠離這些魔王你就富有了,你的生活就非常自在。佛既然是度六道眾生,先從天道說起,應以天身得度者,佛就示現天王的身分去為他說法,菩薩見到這種情形,『生大歡喜心』。

  如果要是冷靜一點,觀察得細微一點,你可以發覺佛與菩薩,他有兩樁事情是永遠不會間斷的,念念相續,無有疲厭。哪兩樁事情?第一樁事情是聽經,第二樁事情是說法。他在做學生的時候他聽經不中斷,他學成了之後他講經不中斷。拿釋迦牟尼佛做個例子來說,釋迦牟尼佛的常隨眾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跟釋迦牟尼佛一生,聽了四十九年,一天沒中斷。成了佛、成了菩薩之後,到處教化眾生,也像佛一樣天天說法沒有中斷,我們讀經要注意這些問題。你看善財童子,這五十三位善知識,求學時代課程不中斷,畢業了之後教人不中斷,沒有一天中斷的。也許有人問了:那修行怎麼辦?行在其中。聽經如果只聽的是文字、是言說、是名相,那就是古人所謂的說食數寶,把它當作世間一種學術來看了,錯了。

  一聽就開悟,這個道理就明瞭,一悟就不迷,這叫三慧一次完成。聽的時候,我們耳根接觸音聲,這個接觸叫聞慧,一接觸就明瞭,明瞭叫思慧,明瞭就不迷,不迷叫修慧,聞思修一剎那之間同時完成,這不叫修行叫什麼!什麼叫修行?所以讀誦、聽講都是三學、三慧一次完成。《華嚴》常講的「行布不礙圓融」,這是圓修,講堂這是圓修;離開講堂在日常生活當中,這是漸修,因為什麼?它有次第。待人接物它有個順序,有次第的;讀經、聽經、念佛這是圓融,是一次完成的。所以讀誦大乘不可以間斷,《觀經》講的三福,最後一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說得多清楚。這是佛在經典裡面教給我們的,三福後後深於前前,最後一條佛是教給我們,不要忘了天天讀誦大乘經典。讀誦大乘經典就跟佛菩薩在一會,天天見面,天天在一塊討論,這就是親近諸佛菩薩。這是講到聞法說法,他見到了『生大歡喜』。末後這一條說:

  【又善男子。我觀如來一一毛孔。念念出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龍王身雲。夜叉王身雲。乾闥婆王身雲。阿修羅王身雲。迦樓羅王身雲。緊那羅王身雲。摩睺羅伽王身雲。人王身雲。梵王身雲。莫不念念毛孔中現如是神變。如是身相。如是言音。如是說法。】

  這條是總說。就是在六道當中,應以什麼樣的身分度眾生,度眾生要現同等的身分。佛要度人一定要先得人身,我們才很容易接近;如果佛現個鬼身我們都害怕了,見到他來,趕緊跑掉。佛要度鬼他得要現鬼身,要度畜生要現畜生身,一定要現同類身。所以你們如果要問,佛身像什麼樣?菩薩身像什麼樣子?給諸位說,根本就沒有樣子,他隨類化身,沒有一定的相。我們人就認定了佛是什麼?佛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長得跟我們一樣。你要到鬼道裡面去問佛是什麼樣子,他絕不是說這個樣子,他說佛是個大鬼王的樣子,一定道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乃至於無量相無量好,都是對我們說的,都是對人道而講的。可是像大經裡面講的「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那個意思是雙關的,這個意思含的什麼?他是隨類現身,無論現什麼身,在同類身裡面一定是最好的相,最莊嚴的相,所以無量相有無量好。這個句子是雙關語,不但六道,九法界裡面都講得通。但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只在人道裡頭講得通,離開人道就講不通。末後這個三句一定要注意到,就是『如是身相,如是言音』,同類的身,同類的言語,『如是說法』。底下看總結:

  【我見是已。於念念中。生大歡喜。】

  再看底下這幾句,歡喜不是說歡喜就完了,為什麼值得他歡喜?下面他說明了:

  【廣大信樂。量與法界薩婆若等。】

  這句是總說他歡喜的理由,你看看前面十門都是講他生大歡喜,到這個地方說出來了,為什麼這麼歡喜。廣大的信心生起來的,『樂』是愛好,對於佛法的愛好,對於佛法的信仰真正發了心。『薩婆若』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一切種智,如來果地上的智慧,這個智慧是無量無邊,所以把它比作佛的智慧。喜歡如來果地上這樣大的智慧,這種智慧是我們自己各個人都具足的。並不是說這種智慧、能力只有佛菩薩他才有,我們沒有,那我們就不值得歡喜。是我們每個人各個都有,我們從無始劫以來,都不知道這樁事情,這是講迷惑顛倒,現在曉得,曉得自己有了。底下這個工作,如何把我們的智慧、德能給開發出來,也要像佛菩薩這樣的自在受用,這就是我們現前的工作,這個工作就叫做修行。下面有七句別說:

  【昔所未得而今始得。】

  過去從來沒有得到,現在才得到、才見到,『得』就是見到,過去沒見到,現在才見到。我們今天是在書本上才聽說,還沒見到。其實這個事情在哪裡?就在生活當中,從早到晚,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迷而不覺,沒發覺。一旦要發覺,就跟經上講的無二無別,幾時你要是真正發覺,發覺就是一般講開悟,你的覺心發起來了。所以我們通常有很多名詞術語都與佛法有關係,可見得佛法對中國文化影響之深。我們平常人講的發覺,發覺的意思是開悟,覺是覺性,覺性發現了就是明心見性。覺後的境界一定跟經裡面所講的完全一樣,經可以給我們做證明,所以覺心一現前就入了佛的境界。諸位要是念念馬鳴菩薩的《大乘起信論》,你就知道。「大乘起信」就是剛剛發覺,那是什麼地位?圓教初住菩薩的地位,他是真的發覺了,不是相似的,是真的,所以《大乘起信論》這部書非常好。第一句過去沒有得現在才得到,才發覺。

  【昔所未解而今始解。】

  發覺之後他就明瞭了,就通達了。是不是有老師教的?不是的。這個智慧是你自己本來具足的,如果真正發現,佛法裡面這種智慧叫無師智,沒有老師的智慧,自然智不要通過思考的,用不著思惟想像,自然智、無師智就現前了,真智慧。我們聽了之後也許對自己有了信心,怎麼樣使我們的本有智慧能現前,這是大問題。首先我們要明瞭,我們本有的智慧為什麼不能現前?你去找它的病根,找到之後是連根拔除,那就恢復正常了。這個病根就是煩惱業習,習氣,就是這些東西,去掉煩惱習氣,本性裡面無量的智慧德能就現前了。所以佛實在說無法可說,不僅僅說佛無有定法可說,佛沒法可說,佛所說的一切法幫助你去障礙。所以會聽的人他覺悟,把他的障礙拔除;不會聽的人麻煩大了,不但障礙沒有拔除,又添了新障礙,什麼障礙?佛法,他又執著佛法。所以佛法可以救人,也可以害人,好比藥一樣對了症就救人,不對症叫害死人。所以佛法會說不如會聽,最重要是會聽。

  怎樣才叫會聽?《起信論》裡說得很好,告訴我們有三句話,那就是聽法會聽的標準,「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這樣去聽,會聽。你在這裡聽沒聽言語,也沒有聽這些名詞術語,沒有聽名詞。更沒有起心動念,心緣是起心動念,就想這是一句什麼意思,這是個什麼道理,那就是心裡攀緣,落到心緣相裡頭。這是離言說、離名字、離心緣相,跟諸位說,聽而無聽,無聽而聽,一定開悟,那叫會聽。如果聽了之後把它統統都記起來,記到是滿腦袋的,現在人說記滿腦袋,從前人講的落在意識裡頭,全都變成了所知障,那不是自找麻煩嗎?這是說法裡面,最怕聽眾增長所知障,可是這個也是實在無可奈何的事情。現前不會聽,聽了佛法也有好處,所謂是「一歷耳根,永為道種」,與佛結個緣,這一生到不了這個境界,這會聽的人,這一生才能夠達這種境界。這是說明斷煩惱要緊,離知見要緊。

  諸位要曉得,一切的知見都叫邪知邪見,這是真話,一點都不假。佛有沒有知見?佛沒有知見。佛說這麼多經,確確實實沒有知見,如果你要說佛有知見,佛有意思,佛這樣、那樣統統叫謗佛,不解如來真實義,佛沒知見。六祖說「本來無一物」,哪有知見!一有了知見就是無明,《楞嚴》上說的,「知見立知,是無明本」。什麼叫無明?無明從哪來的,你自己覺得有知見、有見解,那是無明,那是所知障。這也是我們要在講席裡面常常跟同學們報告,佛經沒意思,佛經沒講頭,你懂得這個話是真的。正因為它沒有意思,是字字含有無量意。有意思只有一個意思,不能有第二個意思;有講法只能一個講法,不能兩個講法。不但佛菩薩隨心應量,為眾生說法,連他留這個經典,字字句句都是隨心應量,眾生程度淺的看得淺意思,深的看得深意思,遠的看得意思遠,偏的看得意思偏。真正不可思議!所以看經要會看,祖師們判教是為初學人說的,初學人沒有辦法離心意識。

  換句話說,為那些不會聽的人說的,也是黃葉止啼而已,叫方便法,騙騙眾生而已。一入了真實,哪有教相?佛法叫你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還搞那麼多教相那不糟了嗎?完全著了相嗎?也是我們要覺悟的。對初學的人沒這個水準,給他暫時談談教相,到他程度提升了,要告訴他真實話,佛法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的。所以四教、五教都是對初機說的,別當真,一當真就錯了,當真就著了相,麻煩就大了。這一著相就是念佛人來說,得一心也不容易,他有障礙,只可以成就功夫成片帶業往生,往上再提升就困難。這些我們都要明瞭、要覺悟。對於古大德那種苦心,我們尊重,我們敬仰,曉得他的方法是善巧方便,可以採取,可以應用,絕不能執著。第三句是:

  【昔所未證而今始證。】

  我們要來研究研究什麼叫做證?理論、方法,我們現前的生活,這是三樁事情不能夠合一的,這就叫『未證』。如果理論、方法跟生活打成一片,這就叫『證』,「證」就是入了境界。本經品題「入不思議解脫境界」,入就是證。如果我們用清涼大師四分來說,那很容易體會到這個意思,他的四分是信、解、行後面是證。信解行不能夠合一,我信,我也解,我也行,可這三個東西不能成為一個,沒證,你有信、你有解、你有行,你沒證。假如說你這三個東西確確實實是融合成一體,信就是解行,行就是信解,解就是信行,這就叫證。諸位要知道,「證」是一體,所以它這個行成證入,證入這個境界叫一真法界。只有一哪有三?信解行三法,三法沒證,信解行合而為一,佛法是不二法,二就不是佛法。這個證從什麼地方下手?從心地上下手。所以這部經前面的玄談裡面,講入不思議解脫境界,講這個入,清涼大師特別指出「心入」,心入了身當然入。如果要是把心撇開一邊,單單求身入做不到的。心清淨了,身當然清淨,身心清淨,境界一定清淨,法界是清淨法界,是從自己心地裡面進去。外面的境界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你心清淨、識清淨,外面境界怎麼不清淨!這個理很深很深。

  所以淨土法門的修學,它是直接修一心不亂,直接修這個法門。我們對於淨土能夠起信,能夠在這個裡面發覺,能夠信解,得力於《華嚴經》。沒有《華嚴經》我們對那個信不過,讀了《華嚴》之後才明白,才忽然體會到五十三參第一個,我們本經吉祥雲比丘教給善財童子念佛法門,我們習慣上曉得第一個老師先入為主,這就是根本法門。而最後一個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看看,一個開頭,一個結束,你就曉得這個法門在華嚴會上它是主修法門。其餘當中五十一位善知識所代表的,就是無量法門,把六度萬行歸納為五十一大類,這五十一大類要跟淨土法門來對交看,那就是助修,所謂正助雙修。而整個修學過程,實在講就是我們的生活,從早到晚、一年到頭六根接觸外面境界,從來沒有離開過。要我們在境界裡頭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樣才能證。

  所以『昔所未證』,就是過去從來沒有用一心,沒有用真心,真心是一心。現在才開始證,才開始用一心,一心是真心,待人接物就是用至誠心。這是所謂說功夫到家,功夫有了受用,不證沒有受用,證得了才真實的受用。受用簡單的說,就是佛家常常講「離苦得樂」,你要入這個境界,你看句句不是講嗎?生大歡喜這得樂。一切苦厄統統遠離,沒有了,無量無邊的煩惱,一變成無量無邊的智慧,轉變了。煩惱到哪去了?煩惱變成智慧,生死變成涅槃,轉變了,所以生大歡喜。這個關鍵就是在一心,誰要得一心了,那一剎那之間就轉過來了,境界就轉了。由此可知,一心的重要。

  【昔所未入而今始入。】

  『入』就是入聖人之流,「入」法身大士之流,以前我們在他那個圈子之外,現在入了法身大士之流,也就是入了大乘。過去沒入大乘,現在入了。剛才跟諸位說,《起信論》那個境界是初入大乘,圓初住的菩薩。《金剛經》也是初入大乘,《楞嚴經》還是初入大乘,把這些經論展開來細細去看看,大乘境界不難體會。《金剛經》的標準,要離四相,經裡面說得很明白,「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他那個菩薩的標準叫法身大士,就是本經初住菩薩。《楞嚴經》二十五圓通章,這二十五位菩薩他們所代表的初證圓通,初證圓通也就是初入境界。要以念佛法門來說,就是初得理一心不亂。像這些經典都非常重要,在我們中國歷代非常的盛行。不管是哪一宗、哪一派,甚至於不信佛法,儒家的這些生徒他都會念《楞嚴經》,都會念《金剛經》,幾乎凡是讀書的人總是念過這些經典。

  【昔所未滿而今始滿。】

  『滿』是講的圓滿,這裡面就菩薩所修的綱領上來說,六度的圓滿、十波羅蜜的圓滿。此地的圓滿不是究竟圓滿,剛剛得圓滿,為什麼說他們圓滿?前面也透過這個意思,慳貪心斷掉了,這一斷就算圓滿,初得到的圓滿。瞋恚心斷掉,初斷的時候初得忍辱度的圓滿,這個圓滿地位不高,就是圓教初住菩薩,不高,所以從初得圓滿。後面還有一個究竟圓滿那是在如來果地上,還有個究竟圓滿。這是講初捨,初捨的時候往往還有習氣在,心有沒有?確實沒有。像佛當年學生當中,有生在富貴之家的帶著有傲慢的習氣,他在佛的會下證了阿羅漢果,這個見思煩惱真斷了。可是平常還帶那個樣子,叫人家看到他還是有傲慢,其實他真的沒有傲慢心,對人確確實實是平等慈悲。可是看那個樣子舉動就好像有一點傲慢的樣子,那叫習氣,他是真斷,確實沒有了。這種習氣菩薩也還有,當然菩薩帶的習氣比阿羅漢又要微薄得多了,沒有阿羅漢帶得那麼樣深的習氣。習氣難除!第六句說:

  【昔所未見而今始見。】

  此地這個『見』,「見」諸佛與這些大菩薩不思議的境界,過去從來沒有見到過,現在統統見到了。

  【昔所未聞而今始聞。】

  我們沒聞的東西太多了,這個要曉得,就以《華嚴經》來說,龍樹菩薩他在龍宮裡面,就是大龍菩薩那個地方所見到的,上本的《華嚴經》那個分量多大?菩薩跟我們說過,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這沒法子算。佛經計算它跟中國人書本計算的方式不一樣,中國算多少個字,是以字數來計算的,算分量的多寡,像我們曉得《老子》,五千言是五千字。佛經的計算它是四句做一個單位,這個句子長短都不一樣,有的句子很長,有些句子短,四句做一個單位叫一偈,不一定是整齊的偈頌,凡是四句就叫一偈,那有多少個偈?大千世界,別說大千世界了,我們拿一塊磚頭給它磨成微塵都算不清。大千世界像我們現在講的銀河系,十個銀河系把它磨成微塵,一個微塵就一首偈,十個大千世界微塵偈,那個經要拿在我們地球上裝不下,我們沒聽說過。

  我們今天所讀的《大方廣佛華嚴經》,要比起那個本子來,這是目錄介紹。好像《四庫全書》裡「目錄提要」而已,真正的經文沒提到。所以我們沒有見到的境界太多太多,這個經裡頭是略說,經文太短了,說不盡,所以我們所見所聞非常有限。想想菩薩到這種地步,這是最低限度圓教初住,已經明心見性,已經證得一分法身。這個時候所見的佛是報身佛,因為他所生的土是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是法身大士,見的佛像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劣應身,而是殊勝的報身,確實過去沒見到佛,現在見到。佛說無盡的修多羅過去沒聽說過,現在才開始聽到,怎麼不大歡喜!說出前面門門所說,大歡喜的理由。我們再接著看底下:

  【何以故。】

  下面再來一個徵釋,道出其所以然,使我們了解這個歡喜實在是難以想像,無法形容。

  【以能了知法界相故。】

  盡虛空遍法界的真實相,他現在是真正的明瞭,真正知道,覺而不迷。

  【知一切法唯一相故。】

  法法平等,無二無別,行門裡面不管是哪個法門,八萬四千法門,講到綱領都重視一行三昧,一相三昧。如何才能夠真正做到一行一相,跟諸位說得一心就做到了。一心裡面沒有分別、執著、妄想,所以他的行為是一行。什麼行?大慈大悲,諸佛菩薩一行,這個一行就是慈悲,所謂是一片慈悲。自受用的是清淨,他受用的是慈悲。一相是清淨相,無差別相,《金剛經》上說的「一合相」,一合相的意思現在人懂得了,盡虛空遍法界這依正莊嚴種種不同,它的基本物質是一個,只是組合的不相同。基本的東西是一個,一合相,一切萬物都是一個基本元素。換句話說,方程式排列的方式不同,組合結構不同,才有種種相發生的。這是現在科學家證實了,證明。佛在幾千年前就說得這麼清楚、說得這麼明白。如果知道這個真實樣子,就是一合相,一切相它怎麼不平等!它怎麼不清淨!可見得一切的不平等、不清淨,都是從自己分別、執著、妄想裡面生得,全不是真實的。而是一種抽象的概念所產生的,對自己迷,對外面境界也迷,迷裡頭產生的現象。悟了一切相是一相,一相三昧,三昧是正受,完全接受了。所以法法平等,無有高下,這是講一切法,沒有一法不平等,無有一法不清淨。下面說到:

  【能平等入三世道故。】

  這是他的能力現前,他只要一證得,『能平等入三世道』。「三世道」就是指三種世間之道,三種世間是指有情世間,我們今天講動物;無情的世間,講的植物與礦物;知正覺世間,指三界之外的聖人,就是四聖,佛、菩薩、聲聞、緣覺知正覺世間。知正覺世間他能夠遍入了,像如來果地一樣的自在,隨心應量,自在的化身。

  【能說一切無邊法故。】

  因為『一切無邊法』,他都見到,他都聽到,他也跟佛一樣可以為一切眾生說法,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可以示現什麼身,應當給他說什麼法他會跟他說什麼法,這個應當不是說通過他思考的,我想想應該給他說什麼,那就錯了,那是凡夫。無心的,好像我們敲鼓,你這一棒子敲下去,鼓馬上就響。鼓不會說我想一想,我是大聲一點、還是小聲一點,還是不應他,不理會他;一敲就響,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那個時候說法是說而無說,無說而說,一天說到晚說個沒有休息,其實一句話也沒說,心清淨,從來沒有起一念分別、一念執著,從來沒有打一個妄想,這是「能說一切無邊法」。

  經文到這個地方是一個大段,答覆前面善財所問的,第四個問題是「作何觀察」,把這一段統統答覆了。底下一段是答覆「行何境界」,這個也很重要,境界一定要清楚,不能夠誤會。我們自己曉得自己修行到什麼程度了,到什麼地位了,用不著問別人,自己要清清楚楚。好像旅行走路一樣,我到什麼地方了,前面還有多遠很清楚,你愈走愈歡喜。如果走到前面感覺得很渺茫,方向也迷失了,目標也不曉得在哪裡,這個走路愈走愈苦惱,愈走愈害怕。所以佛法的修學,它把境界給你說得清清楚楚,前途呈現的是一片光明。好,我們今天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