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華嚴寂靜夜神章 (第四集) 1983 檔名:12-007-0004
第二行第二個字開始,我們將經文念幾句對對地方:
【我發起與一切惡趣險難眾生作救護心。】
從這個地方開始。這是菩薩答覆修行方便當中,下化十一句裡面第六句,前面五句我們已經講過。這二十句對我們來說都非常的重要,也是我們應當學習的,所以講得比較詳細一點。這一句是說,特別是在『惡趣險難』的眾生,要為他『作救護』,「救」是救濟他、救拔他的苦難,「護」是防護,唯恐他墮落。這一句裡面這個境界也是非常的廣大,尤其是在我們末法時期,諸位要曉得這個正法實實在在難聞,聞了要能夠信,信了要能解,解了要能行,行了要能不退,這個一層一層的淘汰到末後剩不了幾個人。尤其是歧途當中又有歧途,岔路,這個路岔路很多很多,一迷失了方向,去叫他回頭相當的困難。尤其是我們所謂的先入為主,主觀成見太強了,那就是他回頭的障礙。因此,無論是宗門教下,歷代祖師都教人讀誦大乘。
讀誦大乘的目的何在?當然是想開悟,開悟是讀誦大乘最高的目標。要怎樣才能開悟,上一次跟諸位說過了,讀經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這樣才能開得了悟。如果我們讀誦大乘,乃至於講經、聽經,若與戒定慧不相應,我們要想有所領悟,那就很難很難,也可以說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佛法的修學,八萬四千法門,包括了讀經、聽經在內,沒有一個法門不與三學、三慧相應。首先與三學相應,到智慧開了,那就是法法都與三慧相應;如果不相應,這就是惡趣險難了,眼前沒看到他遭難,他在菩提道上把路走錯了,眼前雖然看不出什麼,後來的麻煩就大了。經論裡面常說,修行如果失去了菩提心,修一切善法都叫魔道所攝。魔道是不是惡趣、是不是險難?這種險難唯有具足慧眼的人,具足法眼的人才能看得清清楚楚。
一生成佛,這是正道。兩生成佛比起一生成佛來說,他就遇到了險難了。如果說他生生世世成不了,那就不可能不墮惡趣。他在六道裡面捨身受身,我們總得要明瞭,在三惡道的時間長,三善道的時間短,這是惡趣。由此可知,這個惡趣險難對於我們來講實在是太危險了,而且我們很容易走到這個路子上去。修行人,那個不修行的不說,修行人無論你修哪一個法門,你貪瞋痴不斷,貪瞋痴增長,這是惡趣,必墮三惡道;把修學的門路走岔了、走錯了,那是險道,那是災難。我們看看四眾同修,如果念念還是增長貪瞋痴,我們要不要救他、要不要幫助他?看他這個路子走迂迴了,走到岔路上去了,我們要不要幫助他?菩薩一定要興起救護之心,已經遇到這個災難了,要救他;沒有遇到災難,在正道上走,要防護,不要叫他走上歧途,不要叫他走上岔路,要護持。
在這個地方我們就要跟諸位說說了,前幾天我收到美國那邊的同修來信,要我明年到那邊去講經,講什麼樣的經?他們那邊已經在開會了,有的人希望講《楞嚴》,有的人希望講《金剛經》,還有一部分人提出一個意見,叫我去講「當頭棒喝」,這個就希望說當頭一棒把他打醒。如果他們真正有這個心,這個當頭棒是什麼?今天帶了一本書供養諸位,這就是當頭一棒。如來的正法,當然所有大乘經論都是正法,正法裡面第一正法是念佛法門,誰相信?沒有人相信!沒有人肯行!這個法門是當生成就的佛法。歷代祖師告訴我們,我們聽了耳邊風,沒把它看在眼裡,說起來總是禪、總是密、總是教,這些東西高。我對於這個法門的體認是從《華嚴經》上得來的,我跟諸位同修說過多少次,就是從我們現在講得這部經,從這個經裡面體會到的,曉得這個法門是諸佛第一法門。再仔細研究研究《彌陀經》,這個眼睛就放光了,裡面那些微妙的義趣漸漸就顯示出來了,真正不容易!
本經,在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就是四十九年教學當中),講到一生圓滿成佛的經典,因果理事統統具足,就是一部《華嚴經》。其餘的一切經論都是講的部分,局部的,講得最完整、最完全的就是《華嚴》這一部。《華嚴經》一生怎麼成就的?我們在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那是帶表演給我們看的,我們看出來了。第一個老師就先入為主,第一個老師,我們這個《四十華嚴》裡面翻譯的吉祥雲比丘,教給他念佛法門。諸位要重視,這是第一個老師教給你的法門。到最後一個老師,第五十三位善知識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看這一個頭一個尾,你就曉得這個法門是《華嚴經》裡主修的法門,當中五十一位善知識代表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法門是助修,這一門是正修,正助雙修,一生成就。同時我們在這個裡面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無論修學哪個法門,如果最後要不歸到念佛法門,他不能夠圓滿成就。所以禪家,你看看我們中國的禪宗,臨命終時都是念佛求生淨土。密宗裡面也是修彌陀法門,以這個為究竟圓滿。換句話說,無論哪一宗、哪一派,它最後要不歸到淨土不能夠圓滿菩提。所以我們才真正體認了,這一部經是世尊徹底悲心,可惜的信得人少。
今天我送給諸位這個註解,這個註子《大藏經》裡面有,這個版是民國初年的版,在最近我們台灣沒印過,香港也沒有印過,印成單行本我們這是第一次。這個註解是法相宗開山祖師窺基大師註的,年輕人喜歡法相唯識的人很多,你看看窺基大師對於《彌陀經》的註解,你看看他對於淨土法門是怎麼個看法,也是佩服到五體投地,讚歎這個法門是圓頓大法,那還有什麼話說?由此可知,小乘法跟大乘法比較起來,小乘是險道,大乘是正道。大乘法裡面,一般法門跟禪比較起來,禪是正道,禪是頓悟,其他的屬於漸修。如果禪再跟淨土比起來,淨土是正道,禪又是偏在一邊了。這是要功夫去體認的,不是在文字上,不是在知見上。所以要講到當頭一棒,那就是提起一句「阿彌陀佛」,我們這一生就決定成就。我把這個註解印出來流通,用意就是給知識分子看看,看看我們在歷代祖師當中,窺基大師要拿今天的話來說,他是一個大哲學家,是個大思想家,文學的造詣非常之深,你看他寫的這個文字,第一流的文章,他對淨土這樣的讚歎,那還有什麼話說。淨土豈止老太婆教!《彌陀經》就是《華嚴經》的捷徑、《華嚴經》的精華,《彌陀經》講的是什麼意思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歸納起來就是這一部《彌陀經》。
所以這部經不簡單,不容易!勸一切眾生回心歸向淨土,那才是真正救護一切眾生。那些惡道險難,從這個惡道險難裡頭把他救出來了。這個法門只要你肯修,一生決定能去,而且你非常有把握的去。諸位說要修多久才有把握?那靠個人功夫。我自己的修行是走了很多迂迴的路,這個迂迴的幅度不太大,我今天對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充滿了信心,我一點都不懷疑。當年李老師跟我說,二十年前他跟我講他往生有把握,今天我也跟他一樣,他能做得到,我能做得到;我能做得到,你們諸位統統能做到。我當時對這個法門信得沒這麼深,領悟得沒有這麼深刻,所以還搞了許許多多大乘經典,拉拉雜雜的,把我這個路拉長了。如果那個時候真的死心塌地的,我告訴諸位,我今天往生極樂世界上品上生。現在撈不到上品,就是搞的大經大論,搞太多了,把自己給耽誤掉了,後悔莫及。對自己是耽誤了,可是對教學上來講,的確還是有幫助,不經過這一番的迂迴,我們講這個法門沒人相信。各宗各派的經典我們都看過,我也都講過,換句話說,說起來至少不外行。最後我們堅決把一切法門捨掉,選擇這個道路,這是智慧的選擇,這是有比較的選擇,不是盲目的選擇,不是人云亦云的選擇,是自己真正親身經歷過來的選擇。雖然我是過來了,我今天給你們講、來勸你們,你們還是不會相信,道理在哪裡?就如同當年李老師勸我,我不相信。他也是過來人,他在大陸上學過教、參過禪,也學過密,而且都費了很長很長的時間;他學密花了八年時間,參禪也花了八年時間,到後來都不能成就,浪費了許許多多的光陰,學教,教裡頭也沒得到結果。最後遇到印光法師,他是從念佛法門裡面成就的。他把這些話告訴我,我還是要研究經教,念佛,好,念佛,跟著大家一起念佛,天天也念阿彌陀佛。可是心在哪裡?心在《楞嚴》上,在《法華》上,在《華嚴》上,都不在阿彌陀佛上,這個就打閒岔了。老師雖然曉得,曉得我們是有難,走到這個歧途了,但是這個歧途距離正道還不太遠。他始終,我知道他在旁邊看著,也在旁邊護念著。
到把這些大經大論都看清楚了,原來是這麼回事情,條條路到後來統統歸向淨土,要早曉得這個何必搞別的?一心一意,死心塌地,那我今天的功夫,我想理一心不亂應該可以得到。現在不但是理一心沒得到,連事一心也沒有得到,你要問你憑什麼說能往生?我敢說,我充滿了自信心,雖沒有得到一心,我有功夫成片,生凡聖同居土的資格具足了。所以我現在不搞別的經了,我今天講《華嚴經》,專講《四十華嚴》,《四十華嚴》是什麼?就是《彌陀經》,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我沒講別的經。我今天對自己來說,是要把自己品位提升,希望再有個二、三年可以到事一心,再有個二、三年可以到理一心,這多自在!我希望同修們要跟我一樣的有信心,真正得到法喜充滿。搞別的法門決定打閒岔,決定是走迂迴的道路,前途一片渺茫、一片黑暗,如果有這種現象自己一定要覺悟,我們這個路一定走錯了。如果這個路子走正確的,前途決定是光明的。
所以這一句裡面「惡趣險難」,你就曉得它裡頭含的這個境界是多麼的廣大。但是菩薩雖有救護眾生的心,有救護眾生的願,如果這個眾生要不接受,要不肯聽,菩薩也是無可奈何,也不能勉強他。菩薩看得清楚,幾時他回頭了,菩薩就來幫助他;他要不肯回頭,菩薩也不勉強。所以這個事情,救護眾生的事情,跟我們世間事情也差不多是相似,所謂是欲速則不達。菩薩心地慈悲,諸佛心地更慈悲,如果不慈悲,怎麼會把彌陀法門跟我們說出來。因此要知道時節因緣,菩提道上一絲毫勉強不得,這是我們要曉得的。只要真正發心,諸佛菩薩必定護念;如果回頭,諸佛菩薩一定加持。如果你心清淨,這種加持的力量你自己能夠感覺得出來。換句話說,與佛菩薩感應道交,有感應!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再看底下一句:
【我發起令一切眾生出生死苦顯示正道心。】
這一句跟前面一句是類似,前面一句可以說是救苦救難,這一句是幫助眾生了生死出三界。了生死的方法很多,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是了生死。所以諸位一定要明瞭、要通達,經上常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因此我們對於任何一個法門都應該讚歎,如果毀謗,那就是謗佛、謗法。這是諸位一定要記住。你已經造罪業了,你自己不曉得,因為什麼?一切法門是佛說的,你要毀謗法門,豈不是謗佛、謗法嗎?這一切法門就利益一切眾生,什麼樣眾生才得利益?法門對了機,就得利益;如果這個法門不對機,他就不得利益。法門好比是藥一樣,眾生好比是病人,這個藥要對了症,所謂是藥到病除,這個就收到效果了。藥要不對症了,不對症,這個藥吃下去之後病加重了。佛為一切眾生說法,不是為我們一個人,為一切眾生說法,因此法門需要選擇,就是擇法。七覺知裡面第一條就是「擇法覺知」,選擇一種法門適合於自己根性,能夠叫自己快速的成就,那這個法門就對了我們自己機。自己沒有這個能力,要求善知識。
所以修學,善知識是第一個關口、第一個因素,沒有善知識的指引,那可以說就不可能不走冤枉路。善知識可遇不可求,我們今天到哪裡去找善知識去?《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第一句話就是講的「明師受戒」,這就說明師承的要緊。明師不是名氣大的老師、知名度高的老師,那個沒有用,所謂明師就是有修有證,真正是過來人。《華嚴》裡面所說的,「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什麼人來說?有修有證的人,因為經裡面每一個字、每一個句子都是意在言外。我們這個道場建立沒有多久,我們在此地連這一章才講第三章,這是五十三位善友,我們才講三位。道場建立的時候我們講「觀自在菩薩章」,接著講「普救夜神」,這是第三章「寂靜夜神」。雖然講得不多,諸位同修在此地,你聽了這麼多次,你一定會能夠想到,這個經如果說是把它翻成白話文,怎麼個翻法。你看看它這一句、一字裡頭,含有多少的意思?翻不出來!一翻成白話文都死了,意思都沒有了,這個文言文妙就妙在此地。淺的人看意思淺,深的人看意思深,就如同佛的圓音說法,所謂「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這個經展現在我們面前,確實是如此,程度淺的人看到這個意思淺,深的人看得深。究竟有多深?其深無底,沒有止境的。我看經遍遍不一樣,我講經也是遍遍都不一樣。
上個禮拜我們打佛七,劉老居士帶了兩個外國學生,他教太極拳的,有兩個美國人拜他做老師,很難得,這是三跪九叩首正式拜他做老師。那兩個美國人到圖書館參觀,問我講經這麼多年有沒有著書,就是有沒有出過什麼書?我說沒有。他說為什麼?我說太懶了。他聽錯了,他以為太難了。太難了,他很奇怪,太難了?結果我告訴他不是難是懶,太懶惰了,他才明瞭。從來沒寫過東西,這是我跟他開玩笑太懶了。其實怎麼樣?不能寫,沒法子寫,我今天寫好的稿子,明天一看就丟字紙簍去了,沒法子,年年境界不相同,月月境界不相同,怎麼個寫法?所以我講經留的這些錄音帶、錄影帶,我一個都不要聽,我一聽了,胡說八道。有一些同修他們拿去做為參考。統統要不得,這個就是意思它天天有新東西,如果沒有新東西了,那可以叫定論,看得還不錯,還可以留下來,不行。
所以有很多老同修聽我講經他能感覺到,同樣一部經(我有的講過好多遍),遍遍不一樣。我在國外講經,同修說,他每一次去聽都不相同。這是自己有進步,所以進步沒法子動筆。今天跟諸位講的就今天的境界,明天又是個境界。今天境界不是昨天的境界,所以想一想還是那個經本子擺在這兒好。我印送的,都印古人的好註子,贈送給大家。經裡頭的意思無有窮盡,古來大德註解的意思也是無有窮盡,可見得這些作註子的人都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修行證果之人,否則的話他到不了這個境界。我今天只能夠讀,讀得遍遍有新意思,遍遍境界不相同,其他的能力我現在還沒有。
『生死』這個裡面有因有果,從相上來講,三界六道如何去超越。如果從相上去超越,那是屬於果報,不可能的,要緊的,要從因緣上去解決。我們要曉得六道生死的根本是什麼?起惑造業,這個是生死根本。在佛法裡一句話可以道破,可是要解決這個問題太不簡單了,必得於世出世間法都不起貪瞋痴才能辦得到。不是說世間五欲六塵我離開了,我不起貪瞋痴了,大概可以出離三界了吧!跟諸位說還是不行,為什麼?如果你對出世間法裡頭有貪瞋痴,這個法門我愛、喜歡它,貪愛;那一個法門我排斥、我拒絕,這就是瞋恚。換句話說,你只不過是把世間的那個五欲六塵的對象換成了佛法種種法門而已,你的貪瞋痴並沒斷,只是換個對象而已。生死根本是貪瞋痴見思煩惱,不是講你那些對象,世出世間那些對象,與那個不相關,一定要從根本上解決。如何能做到於一切法,就是一切順境不貪,一切逆境不瞋,一切順逆境緣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愚痴;清楚明白心裡頭還要如如不動,這高明!這樣才能真正出離生死,顯示出菩提涅槃的正道。這個正道在本經裡面講就是一真法界,這是正道。十法界不算是正道,真實的正道,唯有一真法界。怎樣才能夠證得一真法界?跟諸位說,一心不亂。你看《彌陀經》跟《華嚴經》是不是一樣?一心是能證,一真法界是所證,能所不二,心境一如,這是正道。所以將這兩種經合起來看,可以說一部《華嚴經》裡處處指歸到一心不亂,處處指歸到心不顛倒。我們讀《華嚴》要把這個門道看出來,讀《華嚴》要把一心不亂、心不顛倒應用在生活當中,起心動念待人接物。用得成熟了,跟諸位說,你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了,不是說到命終之後才往生西方,「一念相應一念生,念念相應念念生」,這個裡頭是妙不可言,這個境界真正不可思議。再看底下一句:
【我發起令一切眾生捨離生老病死等苦心。】
『生老病死』都是屬於生滅心,都是屬於虛妄的境界。上一次,如果諸位要是記得的話;下午我有兩個朋友,有一個同學他帶了一個地主,來跟我談了很多問題。他說那個地主有好幾百頃的地,要來找我商量去蓋個叢林,談了好多優厚的條件,地主以後離開了,有事先離開了,他在這聽了一次經。他跟我是同學,比我早幾期,是我的一個學長。昨天他又來找我,他這個腦筋動得很靈活,他看到我不想,沒有意思蓋這個大廟,沒意思蓋,人家再多的土地送給我,我也不要,看到我是如如不動,他這個念頭又轉變了。昨天帶了個什麼?帶了個導演,一個編劇的導演來找我。他說基督教有光啟社做得很不錯,他說你應該搞個華藏社,我們替你來搞,我們各式各樣人才都有,要來找我,我跟他搖搖頭。他說你雖然出家了,你沒有慈悲心,你都不肯度眾生,如果把佛經用表演的方法編成電視劇,在電視台上去弘揚佛法,那有多少人得受用。我說這個構想我在十幾二十年前就有,但是現在沒錢。你要我搞一個,要我來負這個名義,你替我跑跑腿,我到哪裡去找錢去?他說你有號召力。我就告訴他,如果我要那麼搞,我現在就老了。那個導演大概比我大一、二歲,他看到我很年輕,我心裡沒事,什麼都沒有,所以才年輕,你懂不懂?
這些人腦筋動得很快,稍稍有一點名聞利養,馬上就被他轉了。事情該不該做?該做,時節因緣沒有成熟。所以我就告訴他,我說我在這裡等時節因緣,我很有耐心。他說我等不及了。我說那是你的事情,不是我的事情。所以等待時節因緣。我就告訴他,他參觀兩邊道場都去看,他問我怎麼樣維護一個道場?我說我不知道,真的不曉得。我說我絕不操一點點心,如果道場不能維護了,馬上打個電話請市政府來接收,讓他接辦去,身心無事,多麼自在。應當如此!有這個因緣,眾生的福報,我沒福。你們懂這意思嗎?我天天跑到這裡講經,我哪有福報?累死了。沒有這個道場我逍遙自在,成天遊山玩水,我就有福了。所以眾生有福,我就沒福了,要替大家服務;眾生沒福,我就有福了,我就天天遊山玩水。所以沒有一樁不自在,何必要攀緣?
我們古來的祖師大德諸佛菩薩沒有一個是攀緣的,只要時節因緣成熟了,一切事自然成就,這個時候才真正法喜充滿,真正就是自利利他。這樣才能是了生死出三界,把生死的因給斷掉,決定沒有一絲毫攀緣的念頭。順逆境界都自在,因緣沒有成熟的時候,成就自己。順境裡面不生歡喜心,不貪圖享受,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逆境裡面修忍辱波羅蜜,無論什麼境界都是幫助你修行,只要自己覺悟,才能到六度萬行是樣樣圓滿波羅蜜。所以於一切境緣都無取捨,亦無得失,在這個裡面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慈悲心。因緣成熟了,利益眾生,幫助別人。這個因緣不成熟,利益自己,成就自己。這個是「捨離生老病死」,出離三界!這四個字表面上看都是從生理上說的,它真正的意思是從心裡上講。心裡面沒有生老病死,跟諸位說,這個身就沒有生老病死,生老病死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不是事實。這個話說起來一般世間人很難懂,他不容易體會。
如果懂得佛法的人他應該明瞭,佛法所講的世間相,世出世間森羅萬象是唯識所變,是剎那生滅的相續相,這個裡面原本就沒有生老病死。生老病死這個現象,完全是你錯誤概念所產生的,那就是佛法的一句名言,「境隨心轉」。這個境界怎麼變現的?是隨心所變的,那個心是妄心不是真心,就是識,唯識所變。窺基大師這是唯識宗的祖師,第一代的祖師,真正懂得唯識所變,它不是遍計所執性就是依他起性,縱然是依他起性,也無自性。換句話說,無有一法可得,它沒有自性,當體即空,你能得什麼?所以佛跟我們講的話句句真實,一無所得。實無所得當中你偏偏要有一個想得到,那不叫妄想嗎?不但世間法無所得,諸位要曉得,無上菩提也無所得。大家對《楞嚴》很熟,佛在《楞嚴》上說得多明白,「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圓滿菩提是圓教如來果地所證,所以無上正等正覺是圓教佛果才夠資格當這一句,等覺以下不能稱無上,是正等正覺。就佛來說,藏教的佛、通教的佛、別教的佛都是屬於正等正覺,無上兩個字加不上。別教的佛他有上,別教佛所證的等於圓教第二行的菩薩,因為他無明只破了十二品,四十一品無明他破十二品,等於圓教二行菩薩位。所以他上面還多得很,他怎麼能稱無上。
由此可知,我們要學個什麼?學個無所得,這個心好自在!就是六祖所講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那個人心的自在就是一物都沒有,世間法沒有,佛法也沒有。如果有了佛法,佛法就變成障礙,佛法也沒有,心才真正自在。要這樣說起來,世出世間法統統都沒有了,那心不就變成無心了嗎?無心又錯了。無心無想,那又走上邪道上去了,前面講險難,又墮在險難上去。心裡面雖然是一無所有,一無所得,他有沒有?有,有沒有得?有。有的是什麼?法界全體,一樣都不漏;得的是什麼?得的也是法界全體。所以你要是真正放下了,你才真正得到。那個得的是法界全體,這就是佛法所講的法身般若解脫,千真萬確的事實。法身裡面具足常樂我淨,般若解脫裡頭亦復如是,這個才是佛法。所以他不是沒有受用,他有受用,至高無上的享受。絕不是人天二乘所能夠想像得到的,沒有這樣殊勝的功德利益,我們學這個幹什麼。
諸位讀了大乘要曉得怎樣才能夠捨離生老病死苦,捨離這個三苦、八苦。如果從綱領上說,當然最殊勝的方法是念佛。可是念佛要明理,如果不明達這個裡面的道理、甚深義趣,這一句阿彌陀佛念久了就念疲了,念久了就念厭倦了,「阿彌陀佛」我們一天到晚念這個有什麼意思?就疲厭了。如果這個裡頭的道理真正通達了,裡面境界能夠嘗到了,愈念愈歡喜,念念生長智慧,念念捨離生老病死苦,這個裡面奇妙無窮。再看第九句:
【我發起令一切眾生成就如來無上法樂心。】
這句話我們乍聽起來,菩薩現在才只有五地,去如來這個地位還有七個位次,而且這七個位次很不容易證得,他怎麼敢說要令一切眾生成就如來無上的法樂?我們如果將大經從頭讀到此地,當然你就不疑惑了。本經一再說明,「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這也是真正不可思議,也是難信之法。初住菩薩就有相似如來無上的法樂,何況五地菩薩?當然我們沒有懷疑了。『法樂』是指圓滿的法身般若解脫,圓滿的常樂我淨。菩薩雖有,沒有圓滿,到如來果地上才圓滿。這句話顯示菩薩發心的偉大,不可思議。我幫助一個眾生,要幫助他到什麼程度?不是說幫助到我這個樣子就可以了,一定要幫助你成就無上菩提,這才是菩薩的心願。
菩薩當中最具足這種精神的,地藏菩薩。我們展開《地藏菩薩本願經》,你會發覺到一個很不尋常的現象,「忉利天宮集會品」哪些人來了?十方一切諸佛如來來了。講《地藏菩薩本願經》怎麼會把十方諸佛都招來了?十方諸佛那些佛都是地藏菩薩的學生,地藏菩薩把他們一個個都捧成佛了,他還在菩薩階位上,因為他有這個弘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這就是這一願,幫助別人要幫到底,除非他不接受,他退墮了,那沒辦法。他只要是肯接受,我們自己決定不能退心,這個忙一定要幫到底,要能夠捨己為人,犧牲自己,成就別人。這是菩薩的精神,諸佛如來如是,諸大菩薩如是,歷代祖師如是,我們想想我們自己的幾個老師也如是,師恩太大了。所以問題就是肯不肯學,自古以來做老師的心都一樣的,都是希望學生成就,希望學生超過自己,所謂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沒有一個老師說我的學生將來成就最好都在我底下,都不如我,那好了,一代不如一代,這完了,這個社會還會有進步嗎?它為什麼有進步?一代的成就是超出一代,所以才有進步。這是事實。
我到台灣來求學,遇到的老師就是這麼大的恩德,他犧牲自己成就我們,真能做到捨己為人。最初我學哲學,親近方東美先生,他在學校教書,如果他說我在學校上課你來聽就好了,那不就不浪費他的時間、精力了嗎?他沒有這麼做,他要我每個禮拜天到他家裡,他給我上兩堂課,學生就我一個人,我要不好好的學,我怎麼能對得起他?他要犧牲他的精力、要犧牲他的精神,要浪費他的時間,教我這麼一個學生。我學佛跟章嘉大師,章嘉大師跟方先生一樣,每一個星期給我兩個小時,我跟他學三年。只有親近李老師的時候是隨眾聽課,沒有這種單獨教。這是大慈大悲。所以我自己親身的體驗,不怕沒有老師,怕的是自己不肯學,那就沒有辦法了。你真正肯學,那個老師是如獲至寶,他的東西要傳下去,沒人傳,到他這就完了,這個多可惜,他心裡多悲哀,如果發現有一個人能傳,他多麼歡喜,不辭辛勞。所以我們學生要感戴老師的恩德,我們身命得自於父母,我們慧命得自於老師,老師的恩德跟父母是一樣大。
在中國江南一代供祖先牌位,供的是天地君親師。中國自古以來哪一個朝代不祭老師?以孔老夫子為代表,祭孔夫子就是尊師重道。每個人在家裡面,自己家庭,家有祠堂,帝王有宗廟,祭祖先、祭老師。這是自古以來,每一個朝代建立國家第一個大典,重大的事。古禮展開來第一篇就是「祭禮」,這個意義非常的深長,「慎終追遠」、「報本反始」。諸位想這個人心地多厚道,這個厚道的心是本性,是我們的性德。大乘佛法在中國能夠發揚光大,實在是中國人心太厚道了,所以佛法在中國能夠發揚光大。我在國外對於佛法也常常提倡孝道,如果沒有孝道的基礎,佛法決定無法弘揚,因為佛法是師道,尊師重道是建立在孝親的基礎上,假如他對於父母都不孝順,他怎麼會尊敬老師,那不是顛倒了嗎?
所以祭祀是孝道的大根大本。外國人要接受佛法,還有一段相當遙遠的距離,他今天所接受的是佛學,只有極少數的人能夠領悟,能夠有一點小成就。基本的原因就是看有沒有孝道、孝心的精神,有沒有這個心?我們自己修行成就與否,也是決定在這個基礎上。印光大師說得好,「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沒有誠敬就不得利益,誠敬的心就是從孝親尊師裡面培養出來的。所以那個父母不是說你一定要孝順我,老師說你一定要尊重我,那個老師我們也不必跟他學了,老師不必要,老師辛辛苦苦教你,他對你還有什麼企圖、對你還有什麼指望?沒有的!完全盡義務,你的成就是你自己的事情,頂多將來你成就,聽說你是某某人的學生,只如此而已,他還能得什麼?如果我們真正體會到這些事實,我們才曉得孝親尊師是開啟我們的性德,以性德來修行叫稱性起修,全修即性。這樣才是一條正道,才能夠真正成就無上菩提,才能夠真正得到無上法喜,就是此地講的法樂。再看底下一句:
【我發起令一切眾生皆受清淨大喜樂心。】
這一句也是前面一句的延展,既然得法了,法喜就充滿了,於十法界依正莊嚴,無有一法不喜樂。這個『喜樂』,我們不要把這個字看錯了,我們今天看到喜、看到樂,實際上那都是煩惱,你那個喜是從哪裡生的?喜怒哀樂愛惡欲。如果諸位要展開《百法明門》仔細去找一找,喜從哪兒來的?從煩惱裡面來的。所以這個句子裡頭前面有兩個字要特別注意,『清淨』。不是從心心所裡面生的,從哪裡生的?從法性裡面生的。法性是清淨的,法性是不染著的。歡不歡喜?非常歡喜,這種歡喜也露在面孔上,也是手舞之,足蹈之。你從表面上去看跟凡夫沒有什麼兩樣,可是骨子裡頭不一樣,一個是從真性裡面自然流露的,一個是從情識裡面變現出來的。情識裡變現出來這個歡喜叫做壞苦,它的持續力不長久,喜歡這個境界過去了,他苦就來了。譬如古人形容的,人家做官,上任的時候歡喜,賀客盈門,到下了台的時候,門可羅雀,沒人了,苦就來了,感覺到很苦了,這是屬於一種壞苦,不是真正的喜悅。
真正的喜悅像誰?像彌勒菩薩一樣。你看彌勒菩薩的快樂歡喜,他從來沒有憂愁過,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面他沒有難過過,什麼境界裡都是歡歡喜喜的,這個是真正的歡喜,這個歡喜是從智慧裡頭流露出來的,法性裡面流露出來的。其實,世間聖人也有,孔老夫子在《論語》裡面一開端就說出來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個悅就是「清淨大喜樂心」;「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那個樂跟前面的悅大大的不一樣,那個樂是世間人的感受,有個很好的環境來值得歡喜,境界去了,就沒有了。所以他那個不是法喜,唯有學而時習之是真樂!什麼叫學?這個字你去查查《辭源》、《辭海》、《康熙字典》,這個字的本意是什麼?本意是覺,「學者,覺也」,學就是覺,把覺悟應用在生活上就是時習之,習就是實習,把它變成生活。時時處處一切境界裡面,順境逆境都能夠覺而不迷,俗話說「隨遇而安」。佛法裡面講「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就是我們一般講的隨遇而安,他怎麼不樂?真樂!
得了道的人沒有不快樂的,他得什麼道?學而時習之就得到了。我們佛法裡面講的三皈依,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那怎麼不樂?這種快樂是真正的快樂,這種享受是至高無上的享受,不是一般人能想像得到的,這是境界。怎麼樣說,不入這個境界無法體會,禪宗常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是要諸位真正去做,你做一分就有一分的享受,你做十分就有十分的享受。真正要這樣做,做到相當一個境界,剛才講的,你的前途是一片光明,生死自在!往生極樂世界決定有把握,他怎麼不歡喜?所以什麼核子戰爭,什麼戰爭不怕,核子彈掉在頭頂上,看放焰火一樣,歡歡喜喜的,它下來了,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他多自在,沒有恐懼,絕不顛倒。這才是無上的法樂,真正的清淨大喜樂心。末後一句我們把它念掉,到這個地方是一段:
【我發起令一切眾生修行正行無厄難心。】
這一句也是講修學方便裡面一個總結,這一句話非常非常重要,可見得菩薩的悲心完全流露出來。『修行正行』,菩薩一定常常照顧你,常常加持你,不要遇到一些障礙,不要遭到一些災難。諸位要曉得,這個障難是指什麼?指你誤入歧途,這是障難。你在修學當中增長我執,增長法執,增長煩惱,增長邪見,這都是障難。老子也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是什麼?減少。一個修道的人,要把貪瞋痴慢、我執、法執天天減少,這個境界就是好境界。如果要是發現到增加了,麻煩出來了,決定是把路走錯了。正道裡面心一天比一天清淨,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長,這是正道。像六祖見五祖的時候說,「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你們想像那個味道,他見色聞聲生智慧,不生煩惱。我們凡夫見色聞聲起分別、起執著,打妄想,生煩惱。他不,他生智慧,換句話說,他見色聞聲,他不分別不執著,沒有妄想。我們每天講經,開發諸位正知正見,大眾在一塊修行,也是互相警策、互相勉勵,大家彼此互相照顧,不入歧途,不走岔路,個個人都有殊勝的成就,這是修行。
經文到這個地方是一大段。下面這一段文比這一段要長得很多,答覆善財童子所問的,「為何事業」,就是你修菩薩道的時候,你做了什麼一些事業,你做些什麼事。我們前面這兩次所講的是答覆你用什麼方便,菩薩答出來,而方便說了二十種心,這個意義非常之深,前面說過。底下我們看菩薩究竟在這個世間自行化他,他做了些什麼,一條一條具體跟我們說出來。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