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華嚴寂靜夜神章 (第九集) 1983 檔名:12-007-0009
七百二十三頁最後一行,第一句開始,我們將經文念一段對對地方:
【若見眾生貪行多者。我為彼說不淨觀門。令其捨離生死渴愛。】
從這個地方開始。這是菩薩告訴善財童子,在四業裡面,就是菩薩所做的事業,前面我們已經讀了很多。這以下在四悉檀裡面都是屬於對治,前面曾經舉了十五句,我們上一次讀過的,所謂世界悉檀。從這些意思裡面,我們很明顯的看出來,菩薩法門無論他從事哪一種行業,他的用心與「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一定相應,這就是菩薩行。因為善財童子向善友請教的兩個問題:一個是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修道就是講用心,我們一般講存心、講用心都是這樣。心是屬於道,我們心如何與真性相應,換句話說,用真心不用妄心,這叫修道。
道何必要修?實在講不修是不能成就,因為我們凡夫無始劫以來迷失了本性,真心就是本性,我們迷失了。如果不修,我們的真性沒有辦法恢復,一定要靠修德,才能夠顯發性德。至於在行業上,如果我們拿現在的話來講,行業,各行各業也行,也能夠講得通。行業這個行是屬於動詞,行業的行是屬於名詞,這個意思都可以包括。如果我們用的是真心,無論哪一種行業、哪一種行為都屬於菩薩行。如果用錯了心,那就屬於凡夫行、外道行。所以菩薩答覆善財,你看看在四業方面來講,哪一句不是說的用心。由此可知,大乘法裡面特別著重在心性,即使是大乘戒律跟小乘戒律最大差異之處,小乘戒行叫論事不論心,菩薩戒行是論心不論事,心正了哪一樁不正;心不正,這在事相上勉強的來學,希望從事上能夠影響心理,這是屬於初學。所以大乘法跟初學確確實實是不相同的,這是大乘法的難修,大乘法的可尊可貴之處。菩薩行確實首先要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個就是世界悉檀裡面所具的大意,前面十五句,句句都是這個意思。
而佛法傳到我們中國來之後,我們中國人實實在在有非常可愛的一面。如果諸位仔細去觀察,佛法到中國來確實有很大的改變,也可以說是佛教一次大的革命(一個大的革新)。佛法的表法,那是從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在世就提倡,換句話說,提倡教學藝術化,我們在《華嚴經》裡都看到,《華嚴》是根本法輪。可見得佛法自始至終是講求教學的藝術,真正充分的把它藝術化,是到中國來之後。因為四悉檀的表法,在我們中國寺院的建築上,可以說是非常圓滿而具體的把它顯示出來。中國寺院的造型,我們一進山門第一個見到的是天王殿,台灣寺廟夠不上我們中國寺院標準的造型,在台灣很少看見,台灣是小廟,實際上連大陸上的小廟都比不上。天王殿你一進去,第一個所看到的就是代表的世界悉檀。什麼人代表?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在印度的造像,他那個像好像跟觀音大勢至差不多的,瘦瘦的,瘦瘦的個子。我們也曾經見到過,像金陵刻經處所刻的《瑜伽師地論》,在前面就有一張彌勒菩薩的畫像,你要不注意一看也許你把他當作觀音菩薩,那是彌勒菩薩。我們中國不用它,用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出現在中國是宋朝時候,宋高宗的時代,與岳飛同時代。這個人出現在浙江奉化,我們現在總統的故鄉,出現在這個地區。到以後大家曉得,他是彌勒菩薩的化身,所以從此以後我們中國人塑彌勒菩薩就塑他的像,充分代表了世界悉檀,就是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他是滿面笑容。我們今天社會提倡微笑運動,我們佛法在幾千年前就提倡,接引眾生一定要叫眾生生歡喜心。不管是哪一類的眾生,都要叫他生歡喜心,一接觸心裡就歡喜,法喜充滿,這是佛法所要求的。布袋和尚代表的肚量很大,肚皮大,能包容!所以古人有兩句話讚歎他,「生平等心,成喜悅相」。一進山門第一個,就是叫你生平等心,成喜悅相(歡喜相)。你看跟這個經文前面的一大段完全相同。
今天這個一段這講對治,就是更進一步了。歡喜是你入門,入門之後畢竟我們有無始劫的煩惱習氣,這是剛才講修心,心雖然說不要修,可是迷得太久了。我們在現前起心動念都是妄心,無論在哪一個行業,我們從早到晚用的這個心都不是真心。這樣一來,善財童子所問的修菩薩道,就非常非常的要緊,心相應了,行一定相應。所以從修心上下手,是叫從根本修。在我們中國無論是宗門教下,所提倡的、所強調的都是講求從根本修,這是講的要修心。換句話說,你不想在這一生成就,那就不說了、就不談了;如果要想在這一生要成就,那就一定要用真心。也許你會問,今天這個社會,所謂世風日下,處處都是充滿了黑暗、充滿了罪惡,我們處處要用真心,豈不是處處吃虧上當嗎?所以也不敢用真心。你要這樣想法,錯了。真心是一切明達,對付這些造作罪業的眾生,經上說有善巧方便法,這些善巧方便是智慧、是慈悲,他造罪業來欺騙我,我知道他來欺騙,還是以適當的方法滿他的願,勸他回頭。
往年,道安法師在世的時候,很多人欺騙他,他也曉得,都是來騙錢的,騙的數字都相當可觀。我有一次去看他老人家的時候,剛好有一個居士出門,在門口跟我碰到的,他走了以後我進去。道安法師就告訴我,他說你看到剛才那個人嗎?我說:我看到了,我認識他。他今天又來騙我。我說:怎麼樣,你給他沒有?給他了。曉得來騙他,還是給他了。而那個人他很得意,以為什麼?和尚又上當了,以為和尚不曉得,哪裡曉得和尚清清楚楚。他來騙的時候給他,有這個能力就給他,沒有,那是沒有辦法。有這個能力就隨他去,騙的次數多了,到以後忽然覺察了,原來每一次老和尚都曉得,他的慚愧心就生了,這個是慈悲,這是智慧。沒有這個能力,那就沒法子。有這個能力的時候,譬如說他要十萬,打個對折給你五萬,到最後的時候叫他覺悟,叫他生慚愧心,叫他回頭,這是大慈大悲,一般人做不到。所以老法師給我講的時候,我很感動,老和尚這點了不起,我很佩服你。
所以,智慧開了之後,這是用真心。善巧方便是從智慧裡面生的,你自自然然把樣樣事、種種人都能夠應付得圓圓滿滿,到最後都能叫他回頭是岸,不吃虧,不上當。你說吃虧上當,那是智慧沒開,還是妄心做主,妄對妄會上當、會吃虧,真對妄不會吃虧、不會上當。希望諸位要細細去想這個道理,想通了之後你會覺悟到,用真心好,確實是自利利他,我們這一生成就。你說我被人欺騙、上了人當,其實你想一想,你什麼東西被人騙了,連這個身都不是自己的,你上什麼當,你有什麼被騙了。「萬法皆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上的什麼當、吃了什麼虧?由此可知,那個吃虧上當都是不相應行法,都是一個錯誤的抽象概念。真實心裡面沒有這一法,真心裡面只有法身、般若、解脫,只有常樂我淨,沒有那些拉拉雜雜的。所以,大乘法裡面無不是教我們善於用心,要好好的來修心,所謂修心養性。
我們看今天的第一句,這向下一共有十句,偏重在對治。『若見眾生貪行多者』,貪而無厭的眾生,『我為彼說不淨觀門』。世間人貪心可以說都很重,但是貪的對象不見得相同。一般說來十之八九,可能還要超過這個比例,貪心的對象是財與色,這兩樣就是生死輪迴的根本,也是三途地獄的大根。我們有了這個心,一定要覺悟。現在我們雖然是個人身,如果你貪財色這個心很重,可以講現在已經在餓鬼、地獄裡頭掛了號、註了冊,這個事情麻煩大。人生苦短,不久就要去報到,到那個裡面去之後,再想出頭來,當然是能出來的,時劫太長了。經上跟我們講,當然講得很多,一般講法,餓鬼道的壽命一千歲。它的計算方法跟我們不一樣,人間一個月是餓鬼道的一天,所以初一、十五去拜鬼神,正好供養兩餐,因為他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一個月。這樣的計算,一年也算三百五十天(就是三百五十個月),這一千歲的時間太長了,太可怕了,鬼道去不得。地獄道的時間就更長,經上跟我們說,人間二千七百年是地獄的一晝夜,地獄的壽命差不多要活到一萬歲。你說這個地方怎麼能去?中華民族號稱五千年的歷史,在地獄裡還不到兩天。
所以佛告訴我們,「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這五條你對它貪著,換句話說,你跟地獄的緣分就很深。五條根要都具足,不要說都具足,具足三條就準去。所以世間人不知道事實真相,他不害怕。我們如果要是深深相信,佛菩薩句句話都是真實的,佛沒妄語。佛教化眾生用不著用欺騙的手段,縱然是善意的,善意的佛也不用,為什麼?如果佛輕易說善意的用一句話來騙眾生,把眾生叫他改過向善用這個手段,佛既然有一句話欺騙人,那佛的話都靠不住了,我們可以把他所講的東西全部否定掉,那是愚人所做的,有智慧的人決定不妄語。何況世尊在世的時候,在大眾面前現廣長舌相來給我們做證明。三世不妄語,舌頭伸出來可以舔到自己的鼻尖,佛的舌頭可以把面門遮住,告訴我們他生生世世不妄語。我們要不相信,那有什麼法子?不信是愚痴、是業障,要相信。三惡道去不得,決定去不得。你要想不去,那就得改變心理,這就是修菩薩道,要認真的改變心理。不但三惡道去不得,再跟諸位說,三善道也不好。何以故?三善道不久長,不能永遠保證我們在三善道。我們即使在三善道,難免不迷惑,難免不造業,這個事情很麻煩、很麻煩。所以那個聰明人要是真正聽到了佛法,信受奉行,一定發心在這一生當中求超越。下一次再來,除非是乘願再來,絕不是業力支配的,是願力來的,來成就自己、來幫助眾生,這是可以。
在這一句經文裡面,特別指向五欲裡面色愛,男女之愛這是生死根本。經上只舉一個例子,無論對某一方面有了貪愛,要知道對治,這個地方菩薩跟他說『不淨觀』。觀身不淨,觀受是苦,這些觀法,周安士居士在他編的《安士全書》,他這一本書裡頭有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文昌帝君陰騭文」的註解,他註得好,這本書雖然是道教的(文昌帝君是道教的),他這篇文章並不長,完全講因果報應,勸人斷惡修善。周安士居士用佛經來註解,用儒書來註解,註得非常之好,佔他全書差不多是一半的分量,二分之一。第二種「萬善先資」有一篇,有相當大的分量,勸我們戒殺生,就是勸不殺生。第三篇「欲海回狂」,也有相當的篇幅,是戒邪淫,戒淫。一切罪惡裡頭殺、淫最重,這都是地獄的根本,所以他特別提出來勸勉我們,講不淨觀是佛法的,他統統引用在裡面,諸位可以做參考,可以多讀讀。這個書,印祖當年在世(就是印光大師)是大量的印行流通。我們雖然小團體力量有限,我們也印過四次。最後一篇是「西歸直指」,就是勸人專修淨土。所以他這一本書非常非常之好,要是拿我們佛法術語來講:「持戒念佛」。前面三篇講因果報應,統統是與持戒有密切的關係,末後歸到念佛法門。這本書真正是一般在家居士的傳家之寶,不可不讀。
這是先教我們『捨離生死渴愛』,要捨離生死根本,一定要覺悟。凡夫迷惑,不知道這個可怕,這個東西真的像是刀頭舐蜜,這種貪愛好像是得一點點的甜頭,就好像在鋒利的刀刃上塗了一點蜜,這一吃,甜頭嘗到一點點,舌頭已經去掉一半,得不償失!一定要覺悟。這是說到貪色、貪財、貪名,乃至於貪圖佛法都是障礙。世間五欲六塵不貪,貪佛法不好嗎?諸位要曉得,佛是叫你斷貪心,不是叫你換對象。所以說貪心學佛還是要墮地獄、還是要墮餓鬼。我過去讀灌頂法師的《大勢至菩薩圓通章疏鈔》,他有一個單行本,末後他講念佛有一百種果報,第一句是念佛果報是在地獄。我那個時候看到就很迷惑,我說念佛念得再不好,念到餓鬼道我相信,怎麼會墮地獄?這個事情我百思莫解。以後就請教李老師,李老師一看這個問題嚴重,很大的問題不是小問題。他說:你這樣好了,這個問題我要當眾答覆,怕大家有這個問題,我當眾答覆。所以有一天講經的時候,他當眾來給我們解釋。念佛有成佛的,有成菩薩的,你去看它有一百種不同的果報,有道理。
所以學佛不能盲修瞎練,一定要明理,如理如法的修學,我們這一生一定成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一生是決定可以辦得到,就怕你不肯,你要肯的話,決定可以做到。可是它先決的條件,是要捨、要放下。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要放下,不能完全放下,要一天比一天淡薄,這樣我們念佛的功夫才能夠得力。如果貪瞋痴慢是一天一天的增長,那我們念佛要求往生就靠不住了。不但往生靠不住,三善道都不保險,為什麼?我們的煩惱天天增長,惡念天天增長,這都是麻煩。這樣念佛會把佛號變成世間有漏的福報,鬼道裡頭也有享福的,畜生道裡頭也有享福的。看第二句:
【若見眾生瞋行多者。我為彼說大慈觀門。令勤修習心無惱害。】
這一類在世間確實也有。我初學佛的時候,有一個長官,他的階級很高,跟我在一起的時候他是少將階級,跟我非常好。他也是早年很年輕的時候就學佛,皈依了,《金剛經》念得非常的熟,他從頭到尾背一遍,字字清楚十三分鐘,可見他念得熟、背得熟。他告訴我,他說我的瞋恚心太重了,學佛學了幾十年,都沒辦法改掉。他的習氣很重,如果哪個人要得罪他,非報復不可。他也曉得是不對,但是他就改不過來。他跟我說:怎麼辦?我說:慢慢來,有什麼法子?他的太太是個虔誠的基督教徒,他太太對我也很好。到最後,他還是抵不過太太,太太是要求他一定要捨棄佛教,到基督教去受洗去。他到最後沒有辦法,來跟我講,他說:我現在逼得沒有法子,如果要是不聽太太的話,家庭要破裂了。他的小孩很多,非常痛苦,來跟我講。我就告訴他,我說:沒關係,你不妨隨順你太太,因為釋迦牟尼佛、有很多菩薩在忉利天宮常常說法,你到那裡去學佛還來得及,也不遲,你太太雖然是迷惑不知道,可是佛經裡頭講得很清楚,他們那個天堂就是忉利天。不過他太太總算還不錯,沒有把他佛像、佛經把它燒掉,沒有。所以以後佛像、佛經有些經書送給我了,佛像請到寺院裡面去供養,到後來這麼樣一個結果。瞋恚心非常之重,就是報復的心很強烈,這也是很大的煩惱。像他還能夠覺悟,知道不好,但是他改不過來,這是他障礙。
所以佛在一切經裡面,講到六波羅蜜,總是特別側重在布施、忍辱,布施是修福,忍辱能夠保任、能夠保持。如果不能忍辱,經論上常講「火燒功德林」,他沒有功德,何以說沒有功德?一發脾氣功德都燒掉了,福德可以保持,功德一無所有。功德是什麼?要認識清楚,功德是三學、三慧,這是功德。三慧決定是功德。三學裡面的戒學,戒要得定,戒才是功德;持戒而不能得定,那個戒還是福德。定慧一定是功德。再說淨土裡面三資糧,信願行決定是功德。諸位想,一發脾氣信就沒有了,怎麼說沒有?淨土法門教你修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一發脾氣心亂了、也顛倒了,信願行三資糧統統沒有了。所以念佛人多,往生的人少,就是念佛人不能發脾氣,一發脾氣信願行三資糧就都沒有了,要緊要緊!
所以念佛修的是功德,受了什麼樣的委屈、什麼樣的侮辱,都要想到信願行,我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這個地方受一點委屈,算不了什麼,反正幾天我就要走了,何必跟他計較?你能夠這樣想就心開意解了。他是娑婆世界的人,我們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這個地方是他的老家,我到這個地方來作客,幾天就要走了,什麼不如意、不順心的事情,算了算了,別計較了,保持身心清淨,這樣才行。對於一切造惡業的眾生,要特別生憐憫心,他可憐,他無知,他迷惑顛倒,我們怎麼能跟他計較,跟他計較我們豈不是也迷惑顛倒了。凡是計較,跟諸位說,程度都是一樣,平等。如果一個程度高,一個程度低,這兩個人決定不會吵嘴、不會打架,程度不一樣。所以學校裡頭學生,兩個學生打架,老師處分,兩個都罰跪。現在沒有體罰,我們做學生還體罰,兩個人同時罰站。老師不問理由的,為什麼?平等的。這個道理真是妙不可言。我們做學生是不服氣,明明我有理他沒有理,為什麼我也要罰。到現在我們學了佛之後才知道,兩個人程度一樣。
我初學佛的時候跟章嘉大師,那時候民國四十二、三年之間,大概四十三、四年的時候,基督教徒欺負佛教,講經的場合,基督徒來了一批到這來搗亂,搞得佛門不能清淨。那時候煮雲法師寫了一個小冊子,《佛教與基督教的比較》,他那個小冊子引經據典,批判基督教。確實是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基督教沒法子辯駁。這個書恐怕出了好幾十萬冊,印過很多版,那時候流傳到台北,我在善導寺看到這個小冊子,看了很有道理。我有一天去見章嘉大師,這個書就裝在口袋裡。章嘉大師看到我口袋裡裝一本書,就問我:你看什麼書?我就拿出來給他看看,出乎我意料之外的,他老人家看了之後表情就不好看,一直搖頭。我就問他,這是應該的,人家侮辱我們,我們答辯,這是理所當然的,要不然人家打我們我們就是挨打,也不應該是處處站在挨打的地位上。他老人家非常幽默,他不說多話,他舉一個例子說,他說基督教好像是個二、三歲的小朋友,佛教好比六、七十歲的老人(祖父輩的),那個小拳頭打幾下,還認真去跟他打一架嗎?我聽了這個話深受感動,有道理。對打程度一樣,換句話說,我們自己把身分貶低了,跟他一樣,來跟他打架。我就領悟到這個道理。俗話說「公道自在人心」,用不著辯駁,一笑置之就可以了,不能再過分。這麼高的境界,確實很少人有。所以我聽章嘉大師那一次開示之後,愈想愈有道理,佛教給我們修忍辱波羅是對的。再看底下一句:
【若見眾生痴行多者。我為說法。令得智眼。觀諸法海。】
你看這個對治,一開端就是貪、瞋、痴,三毒煩惱。什麼叫愚痴?首先我們要把這個定義搞清楚,愚痴是指真妄、邪正、善惡、是非不能夠明辨,都叫愚痴。在大乘佛法裡面,它的標準是真妄,是以這個為標準,這個是太難太難辨別了。譬如說真心、妄心,不但我們凡夫無法辨別,連小乘阿羅漢都沒法子辨別。玄奘大師在《八識規矩頌》裡面所說的,「愚者難分識與根」,識是妄心,根性是真心,阿羅漢都沒有辦法辨別,何況六道凡夫。
大乘見道位之後,才能夠辨別什麼是真妄。大乘見道位,圓教是初住菩薩,別教是初地菩薩,法身大士。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是法身大士,這才破了愚痴,這是最高的標準,《華嚴經》的標準就是建立在這個條件上。往下這個標準是愈降愈低,二乘權教菩薩,因為他沒有辦法辨別,他沒有智慧、沒有這個能力辨別真妄,這才把標準降一等,辨別邪正。什麼是正法、什麼是邪法,要有能力辨別邪正。再往下面降就是人天,要能夠辨別,這個人天裡頭也有上中下三等,上等的能夠辨別是非,中等的能辨別善惡,下等的能辨別利害。如果說利害都不能辨別,那就沒法子了,他能辨別利害,這個人可以度。譬如一聽,這個三毒有害,現在雖然佔一點便宜,將來到三惡道去受罪,這個害處大了,他就不肯做壞事,他曉得這個有害,對他自己有害。我修不貪、不瞋、不痴,這個對我有好處、有利,他能明白利害就有救了。利害都不能夠辨別,這就是佛法裡頭所說的無緣之人,佛不度無緣之人,利害都沒有辦法辨別,那佛對他是沒法子,沒有法子度他。
因此我們讀誦大乘經典,破除愚痴,要把這個水準逐漸向上提升。首先我們懂得利害,進一步我們懂得善惡。什麼是真善、什麼是假善,有的時候你看到那個行為是惡的,實際上是善的。譬如父母打罵子女,那個打罵是惡事,他到底是善還是惡?他為什麼不打別人的小孩,他要打他自己的兒女?善的,行為上看是惡,心是善的,事是善的。所以不能一概就被事相表面上來做標準,要看他用心,要看他結果。現在不善,將來是大善,這個事是善的;眼前是善,後來是大惡,這是不善的。所以善惡、是非、邪正統統都有這些複雜的方面,面面都要看清楚。最後要提升到最高的標準,像交光大師在《楞嚴》裡面教給我們捨識用根,二六時中待人接物用至誠心,純真無妄的真心,那你就得大自在,你也得到大安樂了。唯有真心處世是安全的、是快樂的,一點憂疑都沒有,不但沒有憂慮,懷疑都沒有,他怎麼不自在?別人對我用妄心,我對別人用真心,為什麼?兩個不同的世界,他用妄心住十法界,我用真心住一真法界,不一樣!為什麼要捨自己一真法界,退墮到十法界裡面去?那就錯誤了。雖然與一切眾生和光同塵,我們盡心盡力來幫助他,自己住在一真法界絕沒有變質,沒變。所以對自己自受用(菩薩法裡面有自受用、有他受用),自受用是一真法界,自受用是根本智,自受用是清淨心;他受用是後得智,是十法界,是從真如本性裡面變現八識五十一心所為他受用,不是為自受用。凡夫也是從自己心識裡頭變現八識五十一心所自受用了,這個東西明明是他受用的,自受用了,這個壞了。自受用久了,把真心給忘掉了,一天到晚用的虛情假意,毛病就發生在這裡,這個是毛病的根本,病根之所在。我們從這個地方下手,就轉識成智,這是真正從根本修。
所以念佛,我在道場當中也常常提醒我們同修們,那一句佛號真正不簡單,不是說一般唱唱歌,能唱唱就行了。這一句佛號裡頭,不但是具足了淨土法門所講的三資糧(信願行),一聲佛號裡統統具足,而且這個佛號裡頭具足了三學(戒定慧)、具足了三慧(聞思修)。你們想想,這一句佛號裡頭如果不具足三學,他怎麼能斷見思煩惱?斷見惑要靠戒定,斷思惑完全要靠定功,九次第定才能把思惑斷盡,念佛念到事一心不亂,見思煩惱斷了,如果這一聲佛號裡頭沒有戒定慧三學,決定不能斷煩惱。這一聲佛號裡頭沒有三慧,怎麼能破無明?怎麼能夠見性?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就是明心見性,分破無明。可見得這一句佛號裡頭圓滿具足菩薩的三慧,三學、三慧包括了一切的法門。換句話說,這一句佛號裡面圓滿含攝了無量無邊的法門,一個都不漏,這一句佛號叫大總持法門,幾個人能懂?幾個人曉得這個裡頭的奧妙。所以會念的,三年五載理一心不亂,見性了,證得法身大士了;不會念的,是愈念煩惱愈多,他不念沒煩惱,愈念煩惱愈多。不會念的,聲聲佛號裡頭具足了貪瞋痴慢疑,他具足這些東西,那個佛號怎麼能念得好、怎麼能念得相應。同樣是一句阿彌陀佛,你想想看裡頭顧得不一樣,大大的不相同。所以這一聲佛號要念得好,教理不能不探求、不能不深入。
經典這麼多,學哪一樣好?樣樣都學,不是我們一生精力、時間能夠做得到的。所以我這麼多年來,也是這一、二年才覺悟,才把這個路子真正摸到了,才曉得這個裡頭這麼多的名堂在裡頭,法喜充滿。如果為了節省時間起見,弘一大師給我們的建議值得參考。這一位大師沒出家之前就是著名的才子,多才多藝,出了家之後博學多聞,實實在在是難得。他提供我們初學的人學《華嚴經》,學《華嚴經》清涼大師的《疏鈔》。他有一句名言,他說《華嚴經》清涼大師的《疏鈔》就好比是一部佛學大辭典,你要把這個東西學了之後,以後不管學哪個法門,這一些名相、義理統統都不超過。這個話說得很有道理,你看歷代這些祖師大德們,對於一切經論的註解的的確確不超過《華嚴經疏鈔》這個範圍,實實在在是有道理。你學一部《辭典》那是枯燥無味,學一部《華嚴經疏鈔》非常有味道。但是這個經的分量大,要有相當的耐心來學。現在人修學困難比較多,第一個文字上的障礙。清涼是唐朝人,他的文章是標準的古文(唐宋八大家的古文),所以你要沒有文言文的修養,這頭一關就很難通過。其次要有個善知識幫助你解惑,因為你研究免不了有很多的疑難,必須要過來人給你講解,破除疑惑,法喜才能夠生得起來,就是研究的興趣可以提起來。在目前講這部經的人不多了,所以這些因緣我們一定要珍惜。好在現在《疏鈔》、《演義》,乃至於李長者的《合論》都不難得到,在台灣都曾經翻版過好幾次,不難得到,我們一定要珍惜它,確確實實開智慧。
這是愚痴多者,我只舉這一個綱領來跟諸位說明。『我為說法,令得智眼,觀諸法海』,這個意思我剛才所說的也都包括了。
【若見眾生等分行者。我為說法。令其得入一切勝智諸大願海。】
『等分』是等流的,要是以百法上來說,前面的貪瞋痴是代表了根本煩惱,以下這幾句講的是隨煩惱,雖不是根本是等流的,等同一類的,所以說是「等分行者」。這個裡面貪瞋痴都包括了,是以愚痴,以這個為主。實在講人要有智慧了,貪瞋煩惱都捨掉了。有智慧就不迷,不迷他就不造業,所以三毒煩惱貪瞋是猛利,性猛利,容易斷;愚痴形相沒那麼猛利,非常難斷,藕斷絲連不好斷,愚痴不好斷。貪瞋容易斷,一覺悟了他就斷,剛才說如果真正明辨利害他都會斷,他曉得這種煩惱對自己是大不利,他能捨。如果再曉得善惡是非,那斷起來就更容易了。
這一句雖然不是根本,有等流的習氣,『我為說法,令其得入一切勝智諸大願海』,「智」是智慧,「勝」是殊勝,超勝的智慧。這對什麼人說?世間人也有智慧,佛法裡面所講的世智辨聰。如果要用佛教的標準來看,很嚴格的標準來看的話,世間智慧都不是究竟的。為什麼說它不究竟?一定要說出一個道理出來,這個道理在佛法裡面來講,可以說一句話就道破了,我們不能不服,二執沒破。人我執、法我執沒破,所以這個智慧不是究竟的,這種智慧不是真實的。真正的智慧是要破二執的,這才是真正智慧。相宗入門的論點是《百法論》跟《五蘊論》,相宗是大乘法,這是入門的典籍,教初學的。《百法論》的宗旨第一句就標示出來,「一切法無我」。所以它這個論是宗經論,這句話佛說的,「如世尊言一切法無我」。這個《百法》就是說明這一句話,「一切法」就是百法,「無我」後面所講的人無我跟法無我。「明門」,明是智慧,以智慧觀一切法,一切法裡頭無我(無有我執,無法執),這個智慧開了,這是明門。
無始劫以來,我們在黑暗裡愚痴無明,無明煩惱蓋覆住,這個時候衝破了無明,所謂是衝破黑暗走向了光明,這個論點的作用在此地。所以讀《百法明門論》,如果說及格了,最低限度破了我執。讀了這個書之後,大徹大悟,曉得一切法裡頭沒有我,這個及格了,可以打六十分。破了法執,可以打八十分。不善學的人糟糕了,恰恰顛倒,本來就是迷得夠了,他念了那個,不善學的,他就死記那個名相,又多了一百種分別、執著、迷惑,這不是糟糕了嗎?這就不會念的。三世佛冤,諸佛都喊冤枉!我這個一百條是叫你去分別、執著,叫你開悟的,哪裡曉得又增加你一百種執著、一百種分別,那不叫糟糕了嗎?你幾時能夠破得了我執?這就是善學與不善學。善學的人處處破執著,真的所謂是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他真開悟了。不善學的是以心緣,死在名相、文句之間,那是不善學的,那叫死讀書,讀死書。這個地方的勝智,超越世智辨聰,真正的智慧現前。真智現前你一定興起大願,上求佛法,下化眾生,這個願是自自然然生起來的,一點都不勉強。
【若見眾生樂生死樂。我為說法。令其厭離。】
這是說見到一類眾生,對於三界果報他貪戀,他以為人間很樂,天上也很樂。這是只看到一面,沒有看到背面,好像那個舞台的布景一樣,正面看很美,背面就不能見人了。這也是迷惑顛倒。佛為他說明三界六道的真相,真相說穿了,他要是真正覺悟了,他就不貪了,也把這個樂可以漸漸捨離了。因為這個樂是苦樂之樂,是相對的。既然是相對的,這個樂不是真樂。所以佛法有個名詞叫「壞苦」,沒壞的時候你不感覺到,等到壞的時候你就感覺到,所以它不是真樂。又所謂是「樂極生悲」。所以諸位一定要覺悟,這是佛告訴我們,三界六道裡面只有苦,決定沒有樂。所謂樂是什麼?苦暫時停了、暫時止住了,你覺得樂,那是暫時的。
譬如我們一個人,我們現在不曉得,我們有飢餓之苦,這是真的。每一天吃三餐,暫時的把這個苦止住了,你覺得很樂。要是飲食斷了一天,苦不堪言,斷兩天更苦,斷三天是苦上加苦,絕對不會變成樂,這是真的。飲食就等於藥一樣,治你飢苦,治這個病的。藥店那些藥是藥,三餐飯不是藥是什麼?要覺悟!藥吃多了曉得起副作用,那個飯要吃多了、吃脹了就苦了;菜很好吃,吃一碗不錯很好吃,吃兩碗還可以,吃上十碗、二十碗,苦不堪言。你看看樂,樂會變苦,苦不會變成樂。不變的是真的,會變的是假的,這個要覺悟。人家打我們一鞭子,苦,打十鞭子更苦,苦不會變成樂,不會說打到幾十鞭之後,好快樂,不會的。你說吃東西,吃多了會苦,跳舞很樂,叫你跳上七天七夜,苦不堪言,你就受不了了。凡是樂的叫樂極生悲,它一定會變成苦,凡是苦的不會變成樂。你記住這個,你就曉得哪是真的,哪是假的。
佛跟我們講三界火宅,三界統苦,你要是以為三界裡頭有樂,那你是迷惑顛倒,你是不明真相。凡是留戀在三界,還沒有心出離的,就是這個事實真相他沒搞清楚。真正搞清楚的,你要叫他住在此地決定不幹,沒理由。他一定是自己解決了,然後再來可以,再來什麼?教化眾生。他自己的問題解決了,他即使再到這個世間來,他不苦,這個裡面苦樂憂喜捨,他一樣也不受。佛給我們講的眾生的感受分為五大類,身有苦樂兩大類,心有憂喜兩大類,在身沒有苦樂的時候,心也沒有憂喜的時候叫捨,捨受,總不出這個五大類,這五大類都不叫正受,不正常的享受。離開這五大類,這叫正受,正常的享受。佛經的名詞叫「三昧」,三昧就是正受,我們也把它翻作禪定,定是正受,因為這個裡面苦樂憂喜捨什麼都沒有,流露在外面是法喜充滿,他有喜悅,也是滿面笑容,他不是苦樂的那個樂。我們凡夫看到他很樂,但是他那個樂不是苦樂的樂,不得已給它變個名詞叫「法喜」,這是揀別他的樂跟世間人的樂不一樣,世間人樂的心不清淨,他這個樂心清淨,他這個樂不壞的、不變的,不管在什麼境界裡他都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