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妙德圓滿愛敬林神章  (第十一集)  1988/4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2-003-0011

  請掀開經本九百零二面第六行,底下是偈頌,偈頌屬於重頌一共是有十首。

  【爾時。嵐毘尼園妙德愛敬林神欲重宣說菩薩廣大受生藏義。以佛神力。觀察十方。為善財童子而說偈言。】

  這個一段是說偈的儀式。從這段文我們能夠很清楚的看出來,菩薩心地都是非常的謙虛、恭敬。雖然這個說法利生自己不敢居功,總是說承佛的神力加持。這些我們看起來都是謙虛的話,謙虛是真的,但是,承佛加持也是事實。這個偈頌是重複敘說前面所講菩薩十種受生藏,前面長行文我們曾經詳細的說過,這個偈頌等於說是把前面再溫習一遍,做個總結。佛經為什麼在散文體之後,有這種像詩歌一樣的押韻的偈頌?它這裡面有兩個用意。第一個,佛說法那個時候並不是像學校上課,不是這種情形,因此,就有先來後到的。有些人一早就來聽經,有些人當中才加進來,甚至有些人正好這一次才來,前面都沒有聽到,總覺得很遺憾。所以佛很慈悲把前面再重複說一遍,使沒有聽到的人也能夠略知大意,這就有重頌的必要了。

  另外一個意思,就是佛給我們講的這些教訓必須要能記住。如果記不住,我們怎麼能夠做得到?佛法絕對不是知識,佛法重在實行,因此,我們統統要把它做到。要做到一定要記住,前面這個散文體文很長,不容易記。我們這個偈頌尤其押韻,可以譜上樂章能夠演奏的,可以唱,很容易把它記熟。因此,偈頌就是前面散文的綱領,便於記誦受持。有這兩種意思,所以往往佛講一個單元之後,後面總是用偈頌來做個總結。請看經文:

  【最上無垢深淨心。見一切佛無厭足。願盡未來常供養。此明慧者受生藏。】

  這個十首偈,就是頌前面的十藏,所以這個經義非常的明顯。這就是第一『明慧者受生藏』,在這首裡面,我們必須要記住的學佛講修行,修行修什麼?最重要的就是清淨心。尤其是修淨土法門,所謂心淨則土淨,一個修淨土法門的人,必須要在一切時一切處保持自己的清淨心,這點非常的重要,所以一開端就把這個意思給我們說出來。『最上無垢深淨心』,這個不是一般的清淨,這是已經到了初地菩薩的境界。要保持自己心地清淨,也許諸位會問,好像出家了還容易,我們在家有家庭、有事業、有眷屬牽掛,這個心怎麼能清淨?如果修清淨心是不是與家庭、事業有了妨礙?這些都是問題。其實佛教化眾生主要的對象,給諸位說,就是在家同修,是以這個為主,主要對象。就好像這個辦學校,我們辦學校的對象是以全國人民為對象。

  出家就好比教育裡面的師範學校,師範學校專門培養師資的,培養出來的師資還是教化廣大群眾為目標。才曉得,佛法的教學是以在家人為主要對象,在家人能不能修到無上最深的清淨?可以修成的。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維摩居士就是名符其實的最上清淨心。維摩也有兒女,也有事業,可見得他並不妨礙,不但不妨礙,這個最極清淨心,就要在家庭、在事業、在日常生活、在處人接物之間去修,這個清淨才是真正的清淨。如果你說我躲在深山裡面去,跟這個社會不接觸了,那個清淨是假清淨,不是真清淨。為什麼?如果把你帶到都市裡住幾天,你又不清淨了,可見得那不是真正清淨。真清淨就要在這個複雜的社會裡,我面面應付得到,心地不染著,這就清淨了。所以佛法這個經文常常講「離一切相」,離一切相並不是離現實這個事相,不是的。離什麼相?離我們心裡面那個分別執著的相,離這個相,不是離外面境界相,這個大家一定要把它搞清楚。

  所謂的是「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怎麼能夠離世間?離世間還能夠教化眾生嗎?不能夠脫離社會,不能脫離世間。所以佛法講離相是離我們心裡面攀緣的相、分別的相、執著的相。如果我們這些統統都沒有了,那我們心清淨!也許你又會懷疑,那我離了這些相之後心裡也清淨,好了,我都不攀緣、不分別、不執著,我就不能發財,我也不能升遷。實在說升遷、發財你一生這個命運,不是說你天天在動腦筋,你要怎麼樣攀緣,你才能做得到。會動腦筋的人多得很,他一生也沒有發了財,也沒升了官,一天到晚在動腦筋。大家要曉得,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命裡面有的他自然得到,命裡頭沒有的動什麼腦筋也得不到。你要不信,你把《了凡四訓》從頭到尾念一百遍,你就開悟了。念一、二遍不行,一、二遍走馬看花你不會悟,你明瞭這個事實,你還未必能相信,縱然信,你信得不深。你念上一百遍就不一樣,你會真正明白這個道理,真正相信。

  我們一生富貴窮通都是命裡注定的,該什麼時候發財,就到那個時候自然有財運來。不是我們自己能預期得到,不是自己打妄想可以得到的。但是,命運是可以改變,一個不懂得佛法的人,不能夠依照佛法修行的人,大致他這一生命運都是注定的。所以那個高明的看相、算命往往看得很準,走江湖的那是騙人的,靠不住。真正遇到高手,那的的確確是很清楚,是能夠算得準確的。可是懂得佛法,依照佛法來修行,這個命運操縱在自己手上,命運可以改造。但是諸位要記清楚,只有自己才能夠改造自己的命運,要求神、要靠什麼佛菩薩這靠不住的。佛菩薩沒有能力給你改造命運,那鬼神當然更沒有能力。

  如果有這些鬼神或者是冒充佛菩薩說,他可以給你改造命運。但是,你要供養多少多少錢財,他這注定是騙人的,你那個錢財被他騙去了。所以一定要如法,怎樣改造命運?我給諸位說,這個祕訣就是心清淨。清淨心裡面有無量的智慧,有無量的福德。所以這是一些世間人他不懂,他不曉得求福求慧到哪裡求。從清淨心中求,這是佛在一切大小乘經典常常開導我們的。能夠改造自己的命運,如果自己有福報,這個福報會更大,享受不盡。如果自己命中沒有福報,這個福報也能夠修得,也能夠現前,所以這是很要緊很要緊的一樁事情。這段經文是講菩薩要成佛必須要修學的條件,所以他的境界就特別的殊勝,這裡面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學習的。

  『見一切佛無厭足』,我們為什麼要見佛?佛是我們的老師,見佛就是求法,拿通俗的話來說就是求學。我們要求學當然不能離開老師,見佛無厭足,可見得他求學的心非常的懇切,真是所謂「教不厭,學不倦」,不疲不倦在這裡努力的修學,這是很難得求學的好態度。『願盡未來常供養』,對佛這是對老師,老師教誨之恩非常大,遠超過父母之恩德。尤其是諸佛菩薩,我們不讀經不知道,經讀多了,深深感覺佛恩難報,因此,我們必須盡心盡力的供養。孝敬供養,我們拿什麼供養?是不是要我們拿金銀財寶去供養?現在佛又不在世,我們供的佛像泥塑木雕的,你供養金銀財寶它沒有用處,實在講它不需要這些。即使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也不要這些東西,他是王子身分,捨棄王位他出家修行,三衣一缽,樹下一宿,日中一食,他什麼都不要。

  所以佛對於在家弟子所要求的供養,只有四樁事情,第一個是飲食,他出來托缽,你供養他一點菜飯,他一天只吃一餐。第二是衣服,衣服他很少,他只有三件衣服,我想想看這三件衣服穿個一、二十年還穿不破,穿破了供養他一件衣服。臥具,臥具也非常的簡單,也只一塊布,他晚上睡覺的時候鋪在地下。我們今天有些老同修曉得,你看大法師拜佛的時候,展具,他有個好像鋪在拜墊上一塊布,其實那不是拜佛的,那就是臥具,晚上睡覺的時候鋪在地下。因為現在自己都有房子、有精舍,不在外面露宿,這都用不著了。第四種供養,他有病的時候供養他醫藥,就這四事供養。這是在事上我們對於佛陀,對於菩薩、羅漢這些老師們的供養。

  實際上此地所講的供養,不是指這個事情。是什麼供養?就是前面所講清淨心供養。我們真正能夠把佛說的這些道理,聽明白、聽清楚了,我們在生活上都能把它做到,這就是真正的供養。具體說來,我是希望你也快快的成佛,你要努力精進學佛,你成佛了,我最歡喜,這是究竟圓滿的供養,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普賢行願品」末後一章,十大願王裡面講「廣修供養」,以種種比較,財供養不如法供養。你們大家常念《金剛經》,《金剛經》上也是如此,大千世界七寶的供養,比不上為人說《金剛經》的四句偈,「法供養為最」。而法供養裡面最殊勝的是依法修行供養,我依照這個方法來修行這是真供養。這是第一,就是明慧受生藏,菩薩所修的。第二首偈是:

  【三世一切剎海中。所有眾生及諸佛。悉願救度恆瞻敬。此名稱者受生藏。】

  這是第二受生藏菩薩所修的,這個境界非常的廣大。『三世』是講過去、現在、未來。說「三世」當然就包括了十方,底下說『一切』,這裡就有十方的意思。十方三世無量無邊諸佛剎海,就是諸佛國土,那裡面所有的眾生、所有的諸佛。一個佛剎就一尊佛,這一尊佛的教化區,一佛剎也就是經上常講的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為什麼大千世界要加上個三千?這是個佛學的常識,因為這個世界,它的組織先從單位世界,這個單位世界很像我們現在科學家所講的太陽系。一個太陽系是一個單位世界,以這個為單位,一千個太陽系,我們就叫它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太陽系。再以小千世界為單位,就有一千個小千世界,這叫一個中千世界。再以中千世界為單位,又有一千個中千世界,叫一個大千世界。所以一個大千世界,它是由小千、中千、大千這三個組成的,所以稱為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實際上是一個大千世界,這個諸位要記住。彷彿我們現在所講的銀河系,這麼大的範圍是一尊佛教化區。一個佛的教化區,經上常講的佛國土,一尊佛的國土。

  像這樣的三千大千世界,在我們這個宇宙裡面無量無邊,太多太多了,數不清。一個大千世界有一尊佛,佛也數不清,佛也太多了,那眾生就更不必說了,無量無邊。這是菩薩修行上求下化的範圍,你看這個範圍多大,這個心胸多開闊,正是經上常講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學佛的人必須把心量拓開,要能夠包容宇宙無量無邊的世界,真的心胸拓開那你的真心就顯露了。我們現在心胸很窄小,這個窄小叫妄心,我們真心沒有顯露出來。因為真心非常之大,經上常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那是真心。所以佛教給我們,把心量拓開,真心顯露,妄心自然就沒有了。轉妄心為真心非常巧妙的一個方法,這就對於一切世界的眾生,都發願去幫助他,救度他們,正是四弘誓願裡面的「眾生無邊誓願度」,要實現這個大願。

  在這大願裡面,我們就很清楚的顯示出,真實的清淨、平等、慈悲,這是佛菩薩所修的。清淨、平等、慈悲是一不是三,你說我心清淨了,怎樣才叫清淨?平等是清淨,慈悲是清淨。什麼叫平等?清淨就平等,慈悲就平等。什麼叫慈悲?清淨就慈悲,平等就慈悲。所以從這三個名詞裡面,你能夠得到這個真正的意義,那是什麼?真心。真心是什麼樣子?你從這三個名詞交互裡面去觀察、去體會。我們今天的心不清淨、不平等、不慈悲,這個心不是真心。不是真心,佛法裡面叫妄心,學佛所求就是要求真心。如果我們清淨、平等、慈悲,這個三樣天天有增長,我們在佛法裡天天有進步了。

  假如我們學佛,學了二年、三年,我們的清淨、平等、慈悲,一點也沒有,這就是這二、三年功夫白學了。縱然你經念得很多,佛念得很多,你理解得很多,甚至於你講得很多,都沒用處,那是口頭上的佛法。你在生活裡面沒有得到佛法的受用,佛法的好處你沒有得到。如果我們的心確實今年比去年清淨多了,你一定會得受用。這個受用最顯著的就是歡喜,所謂法喜充滿,真正的喜悅,煩惱少,智慧增長,這是學佛進步的現象。你有智慧,實在說你在這個社會上,無論從事哪個行業,你都能出人頭地,你有智慧。佛法是智慧之法,佛學是智慧之學,佛法教給我們的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所以第二受生藏菩薩,主要的就是實踐他的大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的大願,時時刻刻要想到,我們盡心盡力去幫助別人、利益眾生,利益眾生真正就是利益自己,幫助別人也就是幫助自己。第三:

  【受法雲雨無厭足。普觀三世無所著。身心清淨如虛空。此無比者受生藏。】

  第三受生藏的菩薩,是敘說他學佛。『受』就是接受,接受老師的教導,接受什麼?接受『法』。底下『雲』跟『雨』都是比喻,都是形容佛法的,把佛法比作「雲」、比作「雨」。這兩個字的形容意義很深,把它比作雲,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佛給你說的這些法,你要用心去體會,你要開悟,你不能執著。你要把佛給你說的這些法執著了,好了,你這一生開不了悟。古德教給我們,學佛有兩個重要的原則,聽教要在消歸自性。聽教是什麼?聽講,教是教學。我們在這裡聽教學,聽佛法,最重要的是要把它消歸到自性。消歸自性就是自性裡面去領悟到,開發自己的自性,這叫消歸自性。我再用個很淺顯的比喻,譬如我們點個燈、點個蠟燭,大家容易懂,我這個蠟燭點亮了,你也來了,你手上也有個蠟燭。

  要緊的是什麼?你那個蠟燭要藉我這個光把你的點燃才行,你不能依靠我這支光。那我不在了,你怎麼辦?你必須藉我這個光把你自己的光明點燃,這叫消歸自性。換句話,就是聽佛法,佛法是智慧,聽佛法,聽佛法這釋迦牟尼佛的,必須聽了他的悟入自性,把我們自性智慧光明開發出來了,我們跟釋迦牟尼佛就沒有兩樣,這就是藉他的光把我們的光引發了,這叫消歸自性,這個叫真正聽經。可你不能執著,你如果執著他那裡有光,我這沒有光,那我只好跟他走,你永遠自性的光明透不出來。所以用雲,雲很有意思,雲有沒有?有。真的有嗎?沒有。我們今天坐了飛機,飛上雲層看到是有,實際上摸不到,沒有。所以代表什麼?非有非無。那佛法就是如此,你可以聽,你不能夠執著,所謂講的法尚應捨,捨是什麼?捨執著。我對佛法都不執著,何況其他的不是佛法?這就是用雲來顯示佛法的真實相,它雖有,體是空的,因此,不能執著它。

  雨代表什麼?雨代表我們真實受用,又代表平等。天降雨,《法華經》裡面有比喻,小草得到滋潤它能夠生長,它吸收得小,它根少,小。這就好像人天小乘,一點點小佛法,他很滿意、他滿足了。大樹它也吸收了很多,它也滿足了,那大樹代表菩薩。雨落下來的時候是平等的,各人吸收的多寡不相同,各個都得到了滿足。所謂講五乘佛法,菩薩、聲聞、緣覺、天人,聽到佛講經說法,各個都滿足了,各個都得到真實利益了。雨代表潤澤,代表這個意思。這個經上常常用這兩個字來形容,我們在一切經裡面看到這兩個字,都代表這個意義。這兩個字都是形容佛法,一個叫我們聽法會歸自性不要執著,一個是叫我們得到真實的受用,雨是代表真實受用。

  『無厭足』,無厭足才是真正的精進,他不退轉、不厭倦,努力的在學習。下面,就是那個雲跟雨的意思顯露出來了,你看『普觀三世無所著』,這不執著,不執著就是雲的意思,法雲。『身心清淨如虛空』,這是得真實的受用了,這就是法雨的意思。佛法確實你要得到受用,身心清淨,這種快樂不是一般人能夠想像得到的,你自己入了這個境界你才曉得那真正快樂。這種快樂是從內心裡面往外面放,我們世間人今天講快樂什麼?是外面來的刺激,麻醉劑。實在講這個五欲六塵的快樂,我看來就像打嗎啡針一樣,刺激一下,過去了之後苦又來了。所以世間沒有樂,打一針嗎啡感覺得很快樂,藥性過了之後就苦了。世間人真苦,真正是苦。佛法心地清涼自在的快樂,是從你內心裡頭往外放光,這是真的。你明白這個事實真相,你才曉得佛法不可不學,佛法不能不學。

  學佛法幹什麼?快樂。誰不願意追求快樂?真正的快樂在佛法裡面,真正的快樂絕對不在世間裡面,世間裡面沒有。我說這個話,也許有人會你講得太過分,世間怎麼會沒有?明瞭佛法,世間快樂才是真實的,不懂佛法世間的快樂是罪業。大家細細在這句話裡去體會,這就是佛常講的「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覺就是佛法,覺就有真正的樂。世間人為什麼他得不到真樂?他迷。他迷在世間法裡頭,所以他有苦,沒有真正樂。佛教給我們對一切世間法覺,覺就是什麼?「普觀三世無所著」,這是覺,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世間法要不要?要,樣樣都要,樣樣現前的時候我都可以享受。來了我享受,我很快樂;沒有的時候,我也不煩惱,我還是快樂。他不迷、不執著,不迷、不執著就樂了。

  我們再用個俗語來引證,俗話常說「知足常樂」,這個話大家容易懂。知足是什麼?他覺悟,所以他快樂,一天到晚快樂。不知足的人苦,縱然他有億萬財產,他還沒有滿足,一天到晚患得患失,他苦不堪言,非常痛苦。知足就常樂,所以知足是覺悟,不知足是迷惑。何況菩薩更提升一個層次,到一切不執著,不執著裡面第一個就是對於得失不執著。如果一個人把得失捨掉,你的煩惱大概就去掉百分之八十。百分之八十你去掉了,你的心清淨,智慧生,煩惱少,你對於這個世出世間,乃至於三世十方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第二句這是講真實的受用,「身心清淨如虛空」,這個話是真的。所以西方極樂世界那邊的人,一個個都是清虛之體,微妙清虛之體,這很難體會,那個身相之好真是無與倫比,沒有能夠比得上的。諸位細細的去讀《無量壽經》,你就曉得,身相之好、福德的圓滿都達到了究竟處。所以真正懂得佛法的人,沒有一個不嚮往西方淨土。我們明白這個事情,知道這個事情,自己得到了受用。想到佛恩難報,所以唯一報佛恩的方法,就是要把這個法門普遍的介紹給大家,這是真正報恩,真實的供養。我們再看第四首:

  【心恆遊止大悲海。堅固高勝如須彌。通達一切種智門。此自在者受生藏。】

  這是第五位受生藏的菩薩,這位菩薩所修的,特別偏重在大悲心上,就是大慈大悲。佛菩薩教化眾生不疲不厭,是什麼力量在推動?譬如我們世間,今天我們台灣就經濟的長成,全世界的人都震驚。為什麼會有這種成就?是全民都在努力,這是我們努力辛苦的成果。美國人看到眼紅,拼命要我們台幣升值,我在美國跟一些美國人講,我說台幣升值,升到一塊台幣對四十塊美金,我說台灣經濟還是要長成,絕對不是說我們台幣升值,就能解決你美國的問題,解決不了。原因在什麼地方?美國人工作雖然講很認真,一天八個小時工作,時間一到他工作就一丟,就走了。我們舉個最明顯的例子,譬如講包裝,我們中國人鈴響了,下班時間到了,這包東西總要包好了這才離開。美國人怎麼樣?鈴一響這個包了一半不要了,他走了。為什麼?時間到了。甚至於包的時候繩子還沒有捆,他走了,他丟掉就不做了,所以敬業精神比不上中國人。

  現在美國人我們普遍去看,懈怠懶惰,好像從前沒有這個現象,現在有這個現象。他們一個星期工作五天,星期六要休假,每天工作八個小時。我們台灣人星期天也工作,每天工作十個小時,那我們怎麼會不富有?這不能比。所以我說你要想跟台灣比,你們星期天、星期六不要休假,每天工作再加兩個鐘點,這樣才能比。還一不滿意就罷工,這個很糟糕的事情,所以說比不上日本。日本的工人抗議,對老闆不滿意,他們抗議是怎麼抗議法?頭上拴一個白帶子,還照樣上班,那就是他們的抗議,他不罷工。這是美國人做不到的,美國人罷工,日本人的抗議不罷工,所以它這個經濟,我看沒有法子趕上我們東方。我們台灣,的確如果這個社會政治能夠開放、能夠安定,不要再走上街頭的話,我們經濟這個前途真是不可限量。如果社會不安定,這個影響很大,外國人不敢來投資,華僑不敢來回國,這個對我們社會經濟會造成很大負面的影響,值得我們深深警惕的。

  佛菩薩度眾生,這是說世間人肯幹,精進幹什麼?他有利可圖,這個利在推動他,他動力是利。如果說天天叫你做,做你什麼都得不到,你肯不肯做?世間人拼命在那裡精進、努力,兩個力量推動他,一個名、一個利,名利在推動他,他拼命在幹。如果沒有名,沒有利,你看他幹不幹?不幹。諸佛菩薩什麼力量推動他?大悲。他沒有名利,他名利都不要,是大悲心在推動他。那個名利是或有或無,有的時候他就幹,沒有他就不幹了。大悲是從內裡面發的,不是從外面的。所以佛菩薩度眾生永遠沒有休息,永遠不疲不厭。

  所以這位菩薩受生藏所告訴我們的,『心恆遊止大悲海』,「恆」是恆常,他的心恆常止於大悲,我們儒家講「止於至善」,大悲是至善,止於至善。『堅固高勝如須彌』,不但止於大悲,這個大悲心的堅固,大悲心之高、之殊勝,就像須彌山一樣。所以他才能夠上求佛法,下化眾生,通達『一切種智門』。一切種智是如來果地上所證得的真實智慧,菩薩所證跟佛所證的已經是無二無別。有這樣殊勝的智慧,又有大慈悲心,所以他才能夠教化一切眾生。第五首:

  【大慈遍覆於十方。普行無垢波羅蜜。以法光明照群品。此雄猛者受生藏。】

  前面說大悲,這個地方接著說大慈。大慈與大悲有什麼差別?我們常常把慈悲連在一起來用,其實是大同小異。悲是屬於憐憫,看到一切眾生苦,拔苦叫做悲,救一切苦難的眾生這個叫悲;慈是與樂,我們教他離開苦,還得要給他真正之樂。何以這樣說法?這個拔苦,是幫助他永脫六道生死輪迴,這是拔苦,這是大悲的意思。大慈,他離開生死輪迴之後,我們要給他最殊勝的快樂,這就是大慈。十方諸佛世界裡面最殊勝的快樂,無過於西方極樂世界,所以能夠幫助一個人離開娑婆世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大慈大悲可以說是究竟圓滿。如果不能幫他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大悲心是圓滿,大慈還有欠缺,還不能夠說究竟圓滿。因此這個大悲之後,接著要說大慈,『大慈遍覆於十方』,跟前面的境界相同。

  『普行無垢波羅蜜』,「普」是普遍,「行」是要把它做到。做到什麼?就是本經裡面所講的,十波羅蜜。十波羅蜜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方便、願、力、智,這是《華嚴經》上文殊菩薩為我們開示的,菩薩修行十大綱領,這行門裡面的十大綱領。這十個綱領,此地受生藏菩薩所修的,他特別的地方在「無垢」。無垢就是清淨,這十種行都清淨,所以清淨就是不著相。《般若經》裡面常講說的三輪體空,作而無作,無作而作。天天努力在那裡做,做了之後心裡面不執著,你的心才能保持著清淨。不要執著我今天布施了多少,我今天做了多少功德,這樣做是做了,心不清淨,將來所得到的還是三界六道裡面的福報,不能夠超越三界,為什麼不能超越?因為你有執著。可見得執著很麻煩,有執著就不能超越三界。所以講阿羅漢超越三界,這最低的是阿羅漢。阿羅漢憑什麼能超越三界?阿羅漢不執著我了,我執破了。諸位想想,沒有我那還有什麼?我所有的當然沒有了,當然也就斷了,這樣才能夠超越。這是佛法裡面講一般法門的修學,都不能離開這個原則,這是諸位一定要記住的。

  我們在《金剛經》上明顯的看到,佛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是什麼?四種執著。他執著什麼?有我、有人,執著有眾生,執著有壽者。壽者就是什麼?時間的觀念。有這種執著就不是真正的菩薩;換句話說,有這種執著,沒有能夠離開三界的菩薩,還是在三界之內。為什麼?小乘阿羅漢我執就沒有了;換句話說,這個我相他就破了。諸位要曉得,我們今天所講的執著這個我,都是把這個身當作我,你仔細的去想想,身是不是真正是我?不見得。如果說這個身是我,我們把這個身分解了,分解了我們人還可以活。譬如說我們把手割掉一個,我們人還是活的,這個時候我們的身體變成兩個了,到底這個身是我,那個斷的手是我?

  如果再把這半個胳膊割下來了,就變成三個我,再把兩個腿鋸掉,就五個我。那好了,你將來修行成佛那成五尊佛了,哪有這個道理?成佛只能有一個不能有五個。由此可知,這個身不是我。身應該是什麼?是我所,我所有的。這是我所有的手,我所有的腳,我所有的房子,應當是屬於我所有的,不是我,身是屬於我所有的。究竟我在哪裡?實在講我是一個虛妄的執著,是個抽象的概念,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只是一個抽象的執著而已,並沒有真正的我。我們被這種堅固的虛妄執著害得很慘,害得你生生世世不能脫離六道輪迴,生生世世在這個世間受苦受難,就是被這個虛妄的執著害了。你能把這個虛妄的執著捨棄掉,你會發現到有一個真我。真我簡單的說,就是這段經上講的清淨心,那是真我。清淨心是宇宙萬有的本體,清淨心是真心,清淨心就是真如本性、就是自性。

  六祖大師當年聽五祖講《金剛經》,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開悟了。他悟什麼?給諸位說,他就是悟了一個無我。真正的把無始劫以來,這種虛妄的執著他捨棄掉了,他不再執著,他立刻就發現了有真我。所以他提出他聽經的心得報告,聽五祖講《金剛經》他馬上提出心得報告。「何期自性,本自清淨」,自性就是真心,本來清淨,從來沒有染污過,這才發現。「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才藝、無量的福報,樣樣都不缺,這個被他發現。「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其他的不必說,這三條最重要,他的心得報告。五祖一聽曉得了,他的我執斷了,真正的我他發現了,這才把衣缽傳給他。黃梅得法得什麼?就得這個。得而無得,為什麼?本來是你的,這自性本來是的,從哪裡另外得了一個,沒有。不過就是真正找到了自己本來面目,禪家所謂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就是這個,這個時候他發現了,把那個假我捨掉,真我發現了。所以一定要心到非常清淨的時候才能夠見到,見到自心,見到自性。

  『以法光明照群品』,這個「法」從哪裡來的?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自性裡面剛才說,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遍照十方世界,「群品」就是指十方世界一切眾生。這個「光」就是佛光,佛就是心,心就是佛,自性的光明就是佛光。用智慧光明來教導一切眾生,就叫做「法光」。稱佛光是從體上說,稱為法光是從作用上說,有體有用,這樣才能夠幫助一切眾生開悟,幫助一切眾生成佛。『此雄猛者受生藏』,他每首偈最後一句都是結讚菩薩的名號,但是名號與前面講的有些不同,意思相同,稱呼有的時候有點不一樣,意義是相同的。第六首:

  【覺法自性心無礙。生於三世諸佛家。深入法界智無邊。此明智者受生藏。】

  前面講的覺,都是對自己來說的、對自性來說的。這個一首是對於一切法來講的,法是一切萬法,十法界依正莊嚴。所以前面講佛性,這個地方講法性。講佛性給諸位說,嚴格的來講,只是講自己的真性,而不是講旁人的。所以,佛性只對自己一個人說的,一個人稱呼的,我要稱你的自性,我就稱法性。可是我們每個人自稱,是自己的自性,說佛性,稱別人的自性稱法性。為什麼?講依報跟正報,正報就是自己一個人,除了我這個身體之外,其餘一切環境都是我生活的環境,不是我本身。我生活環境裡面有人事環境、有物質環境,都是環境。環境都是法,物質是法,人事還是法,諸位要明白這個道理。但是,如果把它引申,這個意思擴大,可以說一切有情眾生,我們稱它作佛性,這是引申的意思。我們今天這個世界,把一切萬物分為三大類,動物、植物、礦物,我們可以說一切動物都有佛性,這個意思是引申的意思說的。嚴格的講,只有一個自己才能稱佛性,植物、礦物決定說它作法性。

  所以此地『覺法自性』,法性裡面包括自己,我們自己也是法之一。佛性一般講不包括法性,法性包括佛性。但是,法性必須要從佛性才能夠顯示,自己覺了自性,才能夠見到一切法的自性。沒有說是一切法的自性見到了,自己的自性沒有見到,沒有這個道理。一定是先覺而後覺一切法,前面是講自覺,現在是講覺一切法。「覺法自性心無礙」,為什麼無礙?他心清淨,清淨心裡面就沒有障礙。所以一切的障礙從哪裡來的?從分別來的,一有分別就劃了界限。所以我們中國文字是很不可思議的,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民族所用的文字,都不能跟中國比,中國文字裡充滿了智慧。你看我們講這個心,心是一個。

  我們講思想,講想,想是什麼?這心裡頭有個相,心裡面有相這叫想。有相還不要緊,還沒有什麼大的妨礙,這個相是妄相。你看經上常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個妄相,妄相不礙事。可是一思就礙事,思是什麼?思心上劃了很多格格,這個田就是劃成界限了,這一劃界限就麻煩,這就迷了。所以想的時候還不迷,思就迷了。思因為什麼?你有分別,想還沒有分別,還沒有執著。這個思的時候有分別、有執著,就劃界限了,這一劃界限就不平等,我們自性就迷失掉了,就有障礙。所以當我們心裡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雖然有相,不妨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一切障礙都是那一想像,這一思就有障礙了;換句話說,離開內心裡面的分別執著,就沒有障礙。去掉分別執著就沒有障礙,就理事無礙了;如果再去掉一切妄想,那你就入了事事無礙。

  此地的菩薩實在講,分別、執著、妄想都沒有了,不僅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他在一切法裡面得大自在。『生於三世諸佛家』,「生於三世諸佛家」,就是說明他在盡虛空遍法界諸佛剎土裡面,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就這個意思。所以『深入法界智無邊』,上求下化成就他究竟圓滿的智慧,也就是經上所常講到的,無上正等正覺,這是第六位明智菩薩的受生藏。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這段文很長,後面還有相當長的一段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