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德圓滿愛敬林神章 (第八集) 1988/4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2-003-0008
請掀開經本八百九十九頁第二行:
【云何名菩薩法界變化種種莊嚴受生藏。】
這是十種受生藏裡面的第九,是「法界變化藏」。這是以佛的莊嚴而莊嚴,所以這名稱裡面說『種種莊嚴』。在舊譯的經本裡面,就是八十卷本的「入法界品」,稱為「普現莊嚴受生藏」,現是顯示,普遍的顯示。經文也有十句,我們接著讀下去。
【善男子。此菩薩於念念中。種種莊嚴無量佛剎。】
這也是第一句,是總。我們學佛的同修最常念的迴向偈,我們這個地方講席當中也是用迴向偈,八句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究竟要怎樣才能做到真正的莊嚴?我們憑什麼去莊嚴佛的淨土?拿什麼去莊嚴佛淨土?佛淨土裡面乃至於一粒沙塵,我們這個世界上七寶都比不上。我們拿什麼去莊嚴?唯有以佛的莊嚴去莊嚴佛淨土,唯有這個方法才能做到真正的莊嚴。我們又如何用佛莊嚴來莊嚴淨土?經上告訴我們「心淨則土淨」。由此可知,我們要想真正莊嚴佛淨土,先要莊嚴自己的清淨心,清淨心裡面不能有一物,這個物是什麼?妄想、雜念不能有。我們想這些經教行不行?不行,也是妄想。你看看,禪宗《六祖壇經》裡面就講得很好,必須要離言語文字你才能真正得道。道是什麼?就是清淨心,就是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你才能得的到。
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告訴我們,無論是讀經、是聽教,聽教就是聽講,一定要離言說相,不要執著言語,要離開它。要離名字相,這裡頭很多一些名詞術語你也不要執著。還得要離心緣相,心緣相是什麼?我們心裡頭想像的妄想也要離開。你果然能夠離言說、離名字、離心緣,你的心就清淨了,世出世間一切法你只一接觸就通達,為什麼?沒有障礙了。這一切法都是自性變現出來,一切法沒有自體,它的體統統是真如本性。四聖法界是我們真如本性變現出來的,六凡三善道也是本性變現出來的,三惡道還是本性變現出來的,真的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佛法學什麼?佛法就是求個明心見性而已。禪家說明心見性,教下說大開圓解,念佛人說一心不亂,名字不一樣,事情是一樣的。一個事情換了幾個名字而已,統統是一個境界,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說得上莊嚴。
換句話說,念念當中『種種莊嚴無量佛剎』。剛才說難道清淨心還有很多嗎?有很多,這就是經上常講的無量三昧是一個意思。三昧是定,定難道還有很多?有很多。像大經裡面說的,我眼見色不貪色相,色相上不動心了,你就在色相上得了定。可是耳朵聽聲音還會動心,你耳根在音聲上沒得定,你只眼根在色相上得定了。你就曉得,我們六根對外面境界是無量無邊,一一境界裡頭都不動心,都不起念了,都沒有分別,都沒有執著,這叫種種三昧,這叫種種莊嚴。不但是世間法不動心,佛法也不動心,這才行。世間法不動心,你不被世間法轉了,佛法動心你還被佛轉,還被佛牽著鼻子走,這不是好漢。佛教給我們頂天立地,所以我們對佛佩服得五體投地,就在此地。他不牽著我們鼻子走,他說他跟我們是平等的,他並不比我們高一點,也並不比我們大一點,完全平等。所以我們要學佛的清淨平等,對待一切眾生大慈大悲,唯有大慈悲才能夠救度一切眾生的苦難。如果你自己做不到清淨平等;換句話說,你就出離不了苦海,你不能斷煩惱,更不能破無明,你出不了六道。
所以學佛,我們要知道,第一個不被世間法所轉,再高一層不被佛法所轉,我們就得自在。當然這個境界都是相當之高,此地這已經是九地菩薩的境界,所以不是普通人的境界了。我們今天真正能莊嚴佛淨土,從事上講,給諸位說,就是一句阿彌陀佛。我們念佛、我們誦經就是真正莊嚴,因為誦經,譬如說我們念《華嚴經》,念這部經的時候我們的心就變現出華嚴;我們念阿彌陀佛,這個心就是阿彌陀佛,這是真正的莊嚴。我們做到像佛那樣清淨,現在是做不到的,現在就是依照這個方法,把所有一切的念頭都歸到一句阿彌陀佛,歸到這一句聖號,起心動念統統用這一句佛號取而代之,決定不准有第二念,我們的心就清淨了,讀經也是如此。
昨天文化大學有兩個同學在圖書館那邊看我,他們初學佛,問我應該念什麼經。我就建議他念《無量壽經》,昨天正好講《無量壽經》,我教他把《無量壽經》從頭到尾念三千遍。三千遍這個經念下去他心就定,他要是一天念一遍,三千遍大概要九年的樣子。一天要念兩遍,大概要四年半。四年半心定在這一部經上,其他一切都不理會,跟諸位講,這個人戒定慧三學都成就了。這三千遍念下來之後再涉獵一些大小乘佛法,那就跟吃冰淇淋一樣,輕鬆愉快,沒有一絲毫困難。為什麼?他有戒定慧的基礎。這種修學的門道、方法現在人不懂,現在人一下手就是千經萬論,要搞大通家,搞一輩子辛辛苦苦,一樣都不通,所以今人比不上古人。
古人,我們看古大德,二、三十歲的時候佛法就通達。他為什麼會通達?人家那個基礎就是這樣的,一部經上定基礎。像《華嚴經》,這個經太大,我們學不會取這個。像《無量壽經》非常適合;像《金剛經》,《金剛經》比《無量壽經》分量要少一半,取這樣的好。還有同學聽說我這樣講了他投機取巧,他來問我:師父,《心經》好不好?我說也好,但是《心經》至少要念三十萬遍。三千遍很容易,那只好要念三萬遍、三十萬遍,念三十萬遍就跟《無量壽經》的分量差不多。所以學佛不可以投機取巧,拿這種心態怎麼可以?要用真誠心去學習,這是真正莊嚴諸佛刹土。
【普隨眾生現變化身。】
這是隨心應量,眾生喜歡什麼身,菩薩就現什麼樣的身。今天,還有人問我一個問題,他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了,聽說將來要倒駕慈航,要回來度眾生。回來我們這個形狀是不是還都是人身?如果回來都是人身,這個人慈悲心很小,為什麼?只度人,人以外他都不度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以後,這個倒駕慈航再回來度眾生,給諸位說,哪一道都去,那個時候你天眼具足,你看到你過去的父母兄弟姐妹在地獄裡面,你看得清清楚楚,你要不要去幫助他?要幫助他。幫助他現什麼身?現地獄身,這才能在一道。他要變畜生,你也得現畜生身,天天跟牠在一起,這樣才能度得了他。一定要現同類身,這個現身是願力,不是業力,願力去的,捨身受身都自在。不像這個六道裡頭凡夫,業報身不自在,完全受業力支配,這個很苦。所以諸佛菩薩示現六道之身,他沒有苦,他那些苦也是像演戲一樣,裝出來給人看的,不是真的。不要說是西方極樂世界回來的這些菩薩,普通一個阿羅漢都沒有了,到人間來要示現的。
你們有不少同學,在此地研究《佛學十四講》,《十四講》第四講就是「當前之所受」,「觀受是苦」,這個苦歸納就是五大類,苦樂憂喜捨,我想你們研究討論也應該討論到。這五種受是暫時的,不是永久的,怎麼說暫時?沒有出六道有,這五種都有。超越六道之後,阿羅漢以上這五種統統都沒有,所以這個受就不是真的。阿羅漢以上他們的受叫正受,阿羅漢已經證得正覺,所以他們以上那個境界都是正受。六道裡面受都是不正常的受,苦樂憂喜捨統統是不正常,色界天跟無色界天他們是捨受。捨受就是沒有苦樂,也沒有憂喜,這個境界很好,叫捨,苦樂憂喜都捨掉了。
為什麼不叫做正受?因為正受是永遠的,得到之後永遠不會失掉這叫正受。所以他只能叫捨受,因為他得到之後他會失掉,他保持不了多久。縱然最高級的非想非非想天,也只能保持八萬大劫,八萬大劫後他會退掉、退失。因此他那個受不能講正受,只能叫捨受,世間禪定,四禪八定都是屬於捨受。唯有九次第定以上才叫正受,才叫三昧,四禪八定不叫三昧,諸位要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努力向這個方向去做,把苦樂憂喜捨掉;捨不掉,要把感受度數降低,降得愈低愈好,就不會被世間法所累贅,不會被它們所障礙了。所以這個三乘聖人,都能夠普遍的『隨眾生現變化身』。
【得無所畏最勝彼岸。】
『勝』是殊勝,『彼岸』是對此岸而說的,此岸是說生死輪迴,這是經上常常用這個比喻,「彼岸」是指不生不滅的大涅槃。彼岸還有最殊勝的嗎?有。因為阿羅漢、辟支佛已經將三界六道的生死輪迴擺脫掉,他就到達那個彼岸了。但是他那個彼岸不是究竟彼岸,確實是彼岸,不生不滅了,不是究竟的。為什麼?這三道河,他只度了見思煩惱這個河流,到那個彼岸;那邊還有塵沙煩惱,再過去還有無明煩惱,他還沒度,所以不能叫最勝的彼岸。由此可知,「最勝彼岸」是佛與大菩薩們證得的,見思、塵沙、無明統統度過了,所以這叫「得無所畏最勝彼岸」。
【示現種種諸佛威儀。】
『種種諸佛』有兩個說法,第一個說法,像天台四教藏通別圓,藏教有佛,通教也有佛,別教也有佛,圓教也有佛,這四種佛,「種種」是指這個四種。還有一種講法,像《金剛經》上講的「一切諸佛」,那一切諸佛指誰?是指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從圓教初住到等覺菩薩這四十一位都是破無明,證得法身的菩薩。這些人在十方世界度化眾生,應以佛身而得度者他就現佛的身分出現,所以這四十一位都可以稱之為佛。禪家講得很好,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四十一位菩薩統統是見性的。這是示現種種諸佛的威儀。
【成就種種方便善巧。】
這一條很重要,沒有方便、沒有善巧,就不能夠利益眾生。『方』是方法、手段,『便』是便宜,便宜就是非常適合,這個方法用起來恰到好處,所以讚歎他為善巧。善巧方便菩薩有,這個善巧方便從哪裡來的?從智慧來的。沒有智慧不能觀機,你的善巧方便當然也就沒有了,所以善巧方便是屬於後得智。所以佛教化眾生、接引眾生沒有一定的方法,有些方法可以適合於多數人,有些方法是單單適合於某一個人。佛的智慧德能是圓滿的,所以我們遇不到佛這是自己有障礙,遇到佛沒有一個不得度的。
【依止清淨無礙法界。】
這的確是法身大士他們的境界,我們也應當學習,我們今天很苦,依是依靠,止就是安住的意思。我們今天這個心依什麼?小孩那個心裡頭依靠父母,念書的時候依靠師長,到了社會上我們要依靠老闆、依靠朋友,結了婚太太要依靠先生。這些依靠統統靠不住,沒有一樣是靠得住的。佛依靠什麼?佛叫無依道人,他世出世間法一切都不依靠,他所依靠,就是此地所講的『清淨無礙法界』。「清淨無礙法界」是什麼?給諸位說是空。《心經》上講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他依靠這個。因此,他心裡頭沒有牽掛、沒有憂慮、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他依他自己的清淨心,以及自己清淨心裡面所現出來的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無障礙的法界,理事無障、事事無礙,這是我們要學的。學佛,古德講得很好,要在轉識成智,識就是情識,世間業;智是真實的智慧,超越世出世間。我們講出世間是對世間而建立,世間沒有了,出世間也沒有。這個概念都不可以有,你的心才真正清淨。我離開世間法,我心裡還執著有個出世間,你的心還是不清淨。
大小乘都講三空三昧,空、無相、無願,或者說無作也是一個意思,這是大小乘修學的,也是屬於總綱領。這是入涅槃的三個門,稱之為三解脫門。小乘人從這三個門入偏真涅槃,大乘菩薩由這三個門入究竟涅槃,我們要懂。第一個門,空門,萬法皆空,當體即空、當相即空,所以我們這個心裡頭才能把一切現象放下,為什麼?一切法了不可得。世間法不可得,佛法也不可得,確實你得不到,這是智慧,真正智慧的觀察。你從這裡能入門,入不生不滅。給諸位說,有念就有生死,有念頭就有生滅;無念,生死就沒有了,覓生死了不可得,找不到,你真正入這個法門。
如果你入這個門,你執著空,我今天修這個由空門入,我一切皆空了,你就著了空,為什麼?你心裡一切皆空;換句話說,你能不能入得進去?入不進去。為什麼入不進去?因為你並沒有真正空,你心裡頭還有一切法是空,還有這個,這就沒空得了,那就空不了。所以《起信論》上告訴你的話,那個原則是正確的,離言說相,不要執著我的言說。離名字相,一切皆空這是個名字,把它掃乾淨,不要執著它。離心緣相,心裡不要起一個念頭:我一切萬法皆空了。你起這一個念頭糟糕了,你就空不了了。六祖說本來無一物:好,我本來無一物了。你還是有一物,你那個心裡還有一個本來無一物,你還是空不了。所以六祖說得沒錯,到我們就錯了,為什麼?我們執著個本來無一物還是有一物。
這個門入不進去怎麼辦?走第二個門,第二個門就是無相,無相就是不著相。所以第一個從空門入,第二是從有門入,有門入要不著相行,假如我們執著無相,這又入不進去。無相,連無相這個念頭都要不得,都不能有,你才能入得進去。你心裡還執著一個無相:我不著相。你已經著了相,你著了不著相,你還是著了。所以佛法自始至終就怕執著。所以我執沒有了就證阿羅漢、證辟支佛,法執沒有了就證法身大士、就證佛果。所以佛法是去執著而已。如果你要是執著無相,這門又走不通,那不得已再換一個,走第三個門無作。無願、無作這個門再走不通,那就沒有法子了,那就從基本的方法學起,慢慢來,學人天法,學人天乘的佛法。這是講『依止』,「依止」這清淨無礙的法界。我們今天能做,就是修清淨心,依止阿彌陀佛這樣就好,我們這一生決定不會空過,念念不忘阿彌陀佛,我們將來決定往生淨土。
往生淨土的人,同修要注意,你不要怕死,你要怕死往生不了。到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來接引你,害怕了,糟糕,這去不成。這怎麼可以?因此我們在平常應該要修一個觀,我自己常常就修這個,晚上睡覺一躺在床上,就作觀想,阿彌陀佛來接引我,我要跟他去了。常常作如是觀,到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來接引,平常已經練習練得很習慣了,自然就走了,一點障礙都沒有。印光大師教給我們,念佛人常常把「死」貼在額頭上,想著我就要死了,你的心才懇切,懇切的心是真心。還捨不得死,對這世間還有所留戀,這是你自己最大的障礙。自己要有個念頭時時刻刻都準備去,愈早愈好,誰願意在這個苦惱的世界多受一天罪?愈早愈好,功夫沒成去不了,這是沒辦法,無可奈何,有這個辦法的時候誰不願意早去!誰還再留戀這個世界!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所以常常作如是觀。我們看到供的佛像多半都是供接引像,我們在拜佛、我們在靜坐的時候,就想到佛垂手這個光明照到我身上,想到自己坐在這個蓮台上,坐在蓮花裡頭。要常作如是觀,常常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培養這個習慣,這個非常重要。
【隨眾生心現眾色相。令其見者。無不調伏。】
這句裡面最要緊的意思觀機,契理、契機才能夠調伏一切眾生。『調』是講調順,『伏』是講伏煩惱,能幫助眾生調順心情、降伏煩惱。因此,這個色相確實有很大的功德。在我們本省佛教的一些道場還沒有能做到這點。大陸上過去很多大的寺廟,只一踏進這個廟門,你的心情決定會不一樣,會肅然起敬,面對著這個佛菩薩形像就不敢起一個惡念,它就有這種力量在,它那種氣氛、那個莊嚴,確實能夠感動人心。所以一個寺院的建築,實在講就是一個佛教教育的博物館。縱然這裡面不講經、不說法,你從裡面瀏覽一遍出來,你的心情上有很大很大的感受,自然會肅穆恭敬。這是在台灣,我們看到造像的時候,造不出這樣的像出來,可見得這個色相很重要。這個相是隨心變的,心清淨,相也就清淨了;心不清淨,想那個相清淨是辦不到的事情。
【普使安住不思議乘。】
但是,在我們本經裡面『不思議乘』,比那一乘法還要殊勝。是什麼法?念佛求生淨土這個一乘法,這是「不思議乘」。怎麼曉得?因為本經到最末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我們曉得,經上講的一切不思議乘,就是指念佛求生淨土這一乘,這一乘是真正不思議。為什麼?能夠叫九法界眾生同登四土,圓證三不退,這是不可思議的。所以這句就是勸一切眾生修念佛法門,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具足開演成菩提行。】
『行』念去聲,當動詞講,『具足開演』,這是開示,成就「菩提行」,這是悟入,開示悟入。佛菩薩、善友能夠幫助我們,就是「具足開演」,成不成是我們自己事情。我們聽了開示能不能悟入?如果不能悟入,這個開示在我們阿賴耶識裡面,只是一個種子而已。實在說你能不能悟入,一定看看你那個種子有多少,種子有多大的力量。如果我們沒有佛的種子,你看我們一天到晚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所染污的是六道輪迴的種子。這個種子天天在增加,力量非常的強大,貪瞋痴慢業習種子,這個不得了,這個東西將來的結果三途六道,它變這個境界出來。我們真正覺悟了,從今以後不再幹這個事情,多念佛、多讀經。經就專讀《阿彌陀經》,專讀《無量壽經》,選一種專讀,一生天天讀一部經,一天到晚、一年到頭只念一句阿彌陀佛。為什麼?我要把這個種子要得多,加強它,使這個種子的力量強大,我不起心動念則已,起心動念就是阿彌陀佛。你這個根就熟了,你就決定往生。能不能往生關鍵在此地,這非常重要,就是我們作佛這個念頭,往生極樂世界這個念頭強不強、力量大不大。再看底下一句:
【行無障礙一切智道。】
這是菩薩行。前面一句是講事,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為什麼能『無障礙』?底下是說出來無障礙的所以然,就是他有『一切智』。此地的「一切智」就是一切種智,如來果地上的真實智慧,一切智。這個智慧我們都有,沒有一個沒有,這是佛說的,不是我說的。佛在這部經「出現品」裡面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可見得一切眾生跟佛沒有差別,統統都有。可他底下加了一句,「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是一句話道破了。我們今天為什麼不能恢復到我們的智慧,恢復到我們的本能?就是因為我們有妄想、有執著,這是病根,我們本來是佛,現在搞成這個樣子。為什麼?就是妄想、執著害的,害慘了。現在一天到晚還在打妄想,還在搞執著,這不得了。這就是佛的開演,我們自己聽了,明白了從今以後,我們再不執著了,我們再不打妄想,這就是悟入。要真正這樣做法,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決定沒有妄想執著,我們的本性漸漸就恢復,煩惱必定是漸漸少。對於一切法的見解也漸漸少,就是見惑、思惑都會漸漸少,智慧增長。這個一心增長就是一心不亂,也就是定的功夫增長,定慧增長。
【相續出現轉於法輪。】
這個轉法輪是個比喻,表示弘法利生。『相續出現』,這個地方不是指別人,是指的自己。諸位要知道,我們今天所見的一切現象,實在講是空的,為什麼我們會把這個空的當作真的?就是因為這些相統統是相續相,所以你不曉得它的真相之所在,把相續相以為當了真的。好像我們看電影一樣,電影銀幕上的相相續相,為什麼?你看到底片就曉得一張一張的,電影鏡頭打開放一張相出來,再關起來又換了一張,再打開又一張出來,它的速度快,一秒鐘二十四張,它那個鏡頭開關二十四次,所以看的是相續相,不是真的。我們就把那個當真,一秒鐘二十四次就把我們眼睛欺騙了。佛給我們講,這個世間一切相是相續相,決定不是真實,所以說當體即空,當相即空。
這個相的生滅速度就不止一秒鐘二十四次,佛給我們說一彈指,這一彈指時間很短。這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刹那,一彈指有六十刹那,就是一彈指六十分之一,一刹那裡面有九百生滅,講我們一切這個現象。那我們想想,我們一秒鐘能彈幾次?要彈得快,我想四次不成問題。就算四次好了,四乘六十再乘九百,那這一秒鐘有二十多萬,兩個十萬八千個生滅,我們怎麼會曉得它是假的,所以都把它當作真的了。這個真相,我們確實是很不容易體會得到。但是從電影我們比較容易體會,因為它一秒鐘畢竟只有二十四個相續,我們比較容易能夠領會,那是虛妄的,那是假的。佛告訴我們,現實的這個人身世界是假的,所以跟我們講當體即空,當相即空,了不可得,一樣都得不到。你這個身體都不可得,何況身外之物?
世間人不曉得事實真相,以為這個身真有,以為外面境界也真有,在這裡面貪得貪失,這是造業受報。其實你要真明白,他造的業是空的,受的報也是空的,沒有一樣不是空的。但是他不知道這造業受報都是空的,他有苦受。譬如說作夢,如果你曉得作夢是假的,你要是覺悟了我在作夢,你不執著夢境,那很自在。你把那個夢當真的,夢裡頭有苦頭來吃,你真受,你很難過,那你就不知道它是空的。夢裡頭看到一頭老虎要來吃你,你就嚇出一身冷汗,驚醒過來,嚇半天。如果你曉得這是假的,老虎是假的,我也是假的:來,你肚子餓,好,我就捨身餵虎,像釋迦牟尼佛一樣行個菩薩道,快快樂樂,沒有事情。不知道,不知道是假的。所以諸佛菩薩,那些大阿羅漢曉得我們這個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樣是真實的,所以他在這個世間捨身受身遊戲神通,沒有一樣不自在。所以這個出現是相續出現,相續不是說一尊佛一尊佛、一個菩薩接著,不是這個,是自身,是說這個意思。
『轉於法輪』,以佛法教化眾生。佛法裡面最殊勝的方法,無過於淨土法門,這是第一殊勝。為什麼?淨土法門是度哪一種人?度那個人成佛的機緣到了,是度你成佛的。而且絕對保證你這一生成佛,這是任何一個法門比不上的。《華嚴經》雖然講的時候這個功德很大,《華嚴》到最後還是念佛求生淨土。他要不念佛求生淨土,《華嚴經》的功德就不圓滿。由此可知,這念佛法門,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度眾生的第一個法門。你要是不肯相信,那再給你找別的法門;你要相信了,直截了當修這個法門,那就很恭喜你,你這一生要作佛了,那真是要恭喜你。
【住無中邊薩婆若海。】
『薩婆若』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就是一切種智,是真如本性裡面本來具足無量無邊的真實智慧。所以這句子好,『無中邊』,「邊」是二邊,「中」是中道,中道也沒有,二邊不立,中道不存,這個心多清淨。這個心的作用就是無量無邊的智慧,「薩婆若海」。通常我們講三種不退,三種不退最高的是念不退,念不退就是指的這個,「念念流入薩婆若海」,他不退轉,這是法身大士才能夠做得到。權教菩薩、聲聞、緣覺都不行,都還做不到,他們只可以做到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他沒分。我們真是博地凡夫,一品惑都沒有斷,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哪怕是生個下下品往生給諸位說,你也是圓證三不退。這是什麼道理?就說我們所依據的理論,所使用的方法,跟那些大菩薩相同。這是《華嚴經》上說的「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可以說從初地到等覺他們修什麼法門?他們專修念佛求生西方淨土。
我們今天雖然一品惑也沒有斷,我們用的這個方法跟十地菩薩相同,我們也是信願持名求生淨土,我們依據的理論淨土三經,我們用的方法信願持名,跟他完全相同,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果報也相同。這是圓登四土,圓證三不退,因相同,果當然相同,這是一定的道理。他修到十地相當苦,經過無量劫才到這個地步,我們今天一開頭就學,省了多少時間!所以你能夠相信,那在好像念書一樣,天才兒童,你沒有按順序走,一下就入了博士班,這天才兒童。所以這個法門難信之法,玄奘大師說極難信之法,可是極容易修的法門,極易修,是極難信。所以你真正相信,那你是有了不起的善根。
【隨所應化不失其時。】
這就是菩薩觀眾生的機,什麼時候他的機緣成熟,成熟正好菩薩就示現現身來了。時節因緣要沒有到來了沒用,來了怎麼樣?你不相信,不能接受,你排斥他,所以沒用處。這一定要講求時節因緣的。這個當然與過去生中善根福德因緣,有密切的關係,而這一生當中的薰修,也有很大的關係。我自己學佛三十多年,我這三十多年當中,歷程變化也很大。最初學佛,對佛法發生興趣,是佛法的性相二宗,佛經哲學是研究這個。對於淨土法門完全排斥,根本就不能接受,那時有個想法,釋迦牟尼佛很聰明,用這個方法騙騙老太婆。我們知識分子不應該受騙,不能接受,完全是排斥的心態。還算很幸運,就是對於大乘佛法非常愛好,以後在大乘佛法裡逐漸發現到淨土有道理,有道理怎麼樣?不排斥、不毀謗了,但是還是不肯學。我學淨土法門,就是得力於這部經,這部經講了不少年,從民國六十年開始講的,今年七十七年,講了十七年,在這個經裡頭發現的。
發現的是這個經上,前面一品「離世間品」是完全講行門,《華嚴經》上一共講了二千多個法門。而文殊、普賢選擇什麼?選擇念佛求生淨土的法門,善財童子也是修這個法門。這個引起我注意了,這些大菩薩這麼多的法門,可以說禪、教、密統統都有,他為什麼不選擇,為什麼偏偏選擇念佛法門?你看五十三參,念佛開始,善財童子第一個參訪的吉祥雲比丘教他念佛,是念佛開頭。最後遇到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是以念佛結束。一個開頭,一個結束,這個意思就是說,善財童子所修學的,自始至終都念佛。當中五十一位善知識是代表無量無邊的法門,他都經歷、都去參訪,對他們都了解,都了解是什麼?增長智慧。都不學他們的,還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增長一心不亂,絕對沒有被他們法門所動搖。
我們經上看到,一位一位參了,善財童子都走了、都離開,沒有跟他學。沒有說你這個法門很不錯,善財是讚歎,不錯,是很讚歎,但是讚歎完了之後他走了,他不跟他學,還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我看出這個門道,這給我很大的啟示。所以才曉得這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講的什麼?誘導我們入淨土法門。你要不相信淨土法門,熟讀《華嚴經》一定就相信。熟讀《華嚴》還不相信,那《華嚴經》沒有念懂,他不懂。他要真正懂,看出《華嚴經》的苗頭、門道了,沒有一個不死心塌地去修這個淨土法門的。所以我對西方極樂世界有這樣的信心,這麼多年努力是得力於《華嚴》。我什麼經都不講了,還要講這個經,原因是什麼?報恩,不是這個經我不會相信的,什麼樣祖師大德勸我都枉然,不信就是不信。所以我這個淨土是《華嚴經》誘導我入門的。
所以教化眾生要『不失其時』,他在什麼時節因緣之下給他講什麼,這就是眾生根性不相同。不但過去薰修不相同,就是一生當中,他這個階段也不相同。最重要的是培養他學佛的興趣,這點很重要。不要叫他興趣退失掉了,只要他有興趣就行,就可以慢慢的提升,慢慢的來轉變。成熟的眾生,所謂成熟的他相信了,他真相信,真正發願,真正肯念佛,那這個人決定成佛。這是根成熟的眾生,幫助他成佛。沒有熟的眾生,就是說他對淨土不反對,他不毀謗了,他信得不深,那我們要加強他的信心,以大乘經典來誘導他,加強他的信心。所以沒有成熟的幫助他成熟,已經成熟的幫助他往生。沒有種子的幫助他下種,他能夠見到阿彌陀佛的佛像,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這種子種下去了,這是給他種種子。這個種子縱然這一生不能成熟,這個種子在阿賴耶識裡頭決定不壞。縱然經多生多劫,將來遇到因緣他會成熟的。這講沒有佛種給他下佛種,有佛種的幫助他增長,已經增長的幫助他成熟,已經成熟的幫助他生極樂世界,這個都是「不失其時」。
【常能平等正念饒益。成就如來智慧之藏。】
『常』就不是一時的,恆常永遠是這個樣子。什麼樣子?保持自己心境的『平等正念』。什麼叫「正念」?正念是無念,無一切妄念就是正念。我們心裡有妄想、有念頭叫正念失掉,正念喪失掉了,所以正念是無念。我們想要自己做到無念,做不到,做不到怎麼辦?我們用這一句阿彌陀佛,你心裡頭有這句阿彌陀佛就是正念。阿彌陀佛沒有了,去想別的,你的正念就失掉。這是我們學佛,尤其是想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成就,你就不可以不留意,你不能不認真。時時刻刻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頭,無論在什麼人事環境當中,你始終要保持你自己心地的平等清淨,決定不會受外面環境的干擾,我們這一生成就就有指望。如果人家說你幾句好聽的,很開心、很歡喜;說幾句不好聽的,這個煩惱好幾天,這個不得了。這樣你的學佛沒入門,這我們自己要警惕,沒入門自己要常常警惕自己。
我們看別人也是如此,某人高僧大德,看他自己還有沒有分別執著,如果一樣有分別執著,他凡夫,他跟我差不多。他真的沒有分別執著,我們曉得他心清淨,他確實得受用。所以,「平等正念」決定能轉境界,《楞嚴》上說得很好,「若能轉境,則同如來」。我們應該要記住,不要被境界轉,被境界轉的永遠是凡夫,你臨命終時往生都有危險。為什麼?你的家親眷屬捨不得你走,一把眼淚一把鼻涕,你又動了心難過,好了,這去不成了,你被境界轉了。到往生那個時候,家親眷屬就哭,哭死活該,我動都不動心,理都不理會你,這個人決定往生。他不被境界轉,要這樣才行。哪裡說人家這是一點點小事情,我們就受他之累,就被他牽累了,這個不得了。你真能做到,你現在不被命運轉,不被命運轉,你就轉命運。不被生死轉,你就轉生死,你就生死自在。古人做得到,現代人也有不少做到了,我們為什麼做不到?只有一個理由,就是你被境界轉,這個很糟糕。你的心不清淨,你沒有正念。所以「常能平等正念饒益」,這個饒益是雙關,對自己最大的利益,對一切眾生也能夠給他最豐饒的利益。『成就如來智慧之藏』,這才成佛了。
【是為菩薩第九受生藏。】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