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德圓滿愛敬林神章 (第三集) 1988/4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2-003-0003
請掀開經本八百九十五頁第一行,我們將經文念一段,對對地方。
【云何名菩薩以深淨心普照三世受生藏。善男子。此菩薩成就清淨增上深心。得佛菩提光明遍照。深入菩薩方便法海。】
從這個地方起。這是菩薩十種受生藏裡面的第四種,這章經文裡面很重要,因為我們常講發菩提心,菩提心裡面都會講到深心。像《大乘起信論》裡面所說的,「直心、深心、大悲心」。《十六觀經》裡面所講的,也是至誠心、深心(深心都沒有變的),發願迴向心。究竟什麼是深心?這個定義一定要把它搞清楚,我們才能夠修,這菩提心才發得起來。這一般我們看古德,或者是《佛學辭典》、《教乘法數》裡面去查,都不十分清楚。今天我們在這段,把這深心總算是搞清楚,這很難得。直心因為跟《觀經》一對照好懂,直心就是至誠心,真誠到了極處,這個心就是直心。深心在這章經文裡面,非常明顯的給我們說出來,就是清淨心。這增上清淨心,可以說是一種無比的清淨。
第一句還是菩薩徵啟(徵問),什麼是『菩薩以深淨心普照三世受生藏』。下面這解釋,接著就說明『善男子』,這個解釋裡頭有十句,第一句是總綱領,後面是別說。第一句說『此菩薩』,「此菩薩」是講此地九地菩薩。『成就清淨增上深心』,這句是總說,這也就是說,無比的清淨心,所以清淨心就是「深心」。我們在講席當中也常常說到,至誠心是體,我們處事待人接物都要真誠,真誠心的自受用就是清淨。所以我們講修行,修行功夫在哪裡?我們修行得到的是些什麼?說功夫、說得到的都是清淨心,你的心愈清淨,這就是你所得的。我們既然學佛了,這個心一年比一年清淨,一個月比一個月清淨,這就是非常好的境界。
怎樣才能清淨?必定是要放下。你放不下,你的心就不清淨,要想放下,當然得先看破。那世間人為什麼放不下?他看不破,所以一定是先看破。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為我們講經四十九年,四十九年講經目的何在?都是幫助我們看破。看破了沒有不肯放下的,關鍵還是在看破,看破是智慧,放下是解脫,得大自在。放下是解脫,這個解脫就是解脫,這個字是破音字,念去聲當動詞講,解什麼?把煩惱解除掉。煩惱,你看,前幾年演電影,「心有千千結」,那個很麻煩,千千結一條一條把它解除、把它解開,這是解的意思。脫是脫離生死輪迴,講到深入一點,生死有兩種,有分段生死、有變易生死。我們六道裡面的凡夫兩種生死都有,三界之外的,像聖人菩薩、緣覺、聲聞他們沒有分段生死,他們有變易生死,兩種生死都脫離了。不但見思煩惱解除,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統統解除了,這個叫解脫。所以沒有智慧是辦不到的,所以學佛是以開智慧為第一樁大事情。
智慧從哪裡開?從真誠心,真心裡面本來具足無量的智慧。所以我們用真心,不管在什麼環境裡面,順境、逆境統統用真誠之心。自己的受用就是清淨,清淨是最高的享受。世間人不知道,世間人只曉得五欲六塵是享受,不曉得那個清淨心的享受。所以過去稱修行人享福叫享清福,世間人享福叫紅福,紅塵裡面的福。紅福的福常常跟氣連在一塊:你好福氣。有福有氣,福是享了,氣也夠受的,這個術語實在講都是提醒你自己警覺的。所以紅福沒有清福殊勝,紅福是假的,不是真的,好像打麻醉針(麻醉劑)一樣,麻木一下,不是真正的快樂。這真正的快樂從清淨心裡生出來的,清福是真正的福,紅福決定不是真正的福,這是我們一定要覺悟的。
這位菩薩已經到了九地,發菩提心,菩提心不發則已,這一發菩提心就是圓教初住菩薩的果位。所以就看看你們大家要不要發菩提心了,一發菩提心,就超越了阿羅漢跟辟支佛。因為阿羅漢跟辟支佛在圓教裡面講只是第七信位的菩薩,他到八信、九信、十信,才到初住,所以這一發心就是圓教初住菩薩。問題就看你們大家肯不肯發心了,這一發心就超越了二乘。無論在智慧、在受用上都超過二乘。
下面這就說他的德用,說他的大用,『得佛菩提光明遍照,深入菩薩方便法海』。這第一句就是五種菩提心裡面的,明心菩提,為什麼?因為在淨心藏中,剛才講你一定要破除煩惱。像剛才所說的見思、塵沙、無明,一定要斷煩惱,煩惱是障礙,沒有煩惱就沒有障礙。一定與真心(真心就是真如本性)相應,這深心一定與直心相應,與真誠心相應。清淨是真誠心裡頭本來具足的,不是外來的,我們去一分煩惱清淨就透一分。所以諸位曉得,菩提心不是從外頭得來的,不是修來的,是你自己本來具足的,現在不能現前,就是因為你有煩惱障礙了它。你有無明煩惱、有塵沙煩惱、有見思煩惱障礙它不能現前,所以煩惱去一分,你這個本性的菩提自然就透一分。由此可知,我們修行人不能不注重清淨心。清淨心也可以說是驗證你的煩惱去了多少,你的真心透了幾分,可以從清淨心裡面勘驗得出來,能夠試驗得出來。所以淨心藏就是淨心地,這就是第一個明心菩提現前。「得佛菩提光明遍照」,就跟佛的清淨心,跟佛的智慧沒有兩樣。因為佛的智慧是從本性裡面透出來的,菩薩這個時候,這個心已經非常的清淨,他從心性裡透露出來的智慧,的確跟佛差不多,雖然沒有佛那麼圓滿,已經非常的接近。
第二句是講「深入菩薩方便法海」。菩薩教化眾生所行的是大權方便,權是權巧,善巧方便,大用無方。這個作用從什麼地方來的?給諸位說,從沒有執著來的,有執著就不方便、就麻煩了。所以諸位要曉得,佛法的修學自始至終,破執著而已。執著是很深很深的煩惱,你看看我們常講八識,八識第六識叫分別,第七識就是執著,第七識我執、法執。我們凡夫執著身,不但是有我執,這個身體執著是我、這衣服是我的、這經本子是我的,我所有的執著。我都沒有,哪裡來的我所有?可見得這些執著都是個虛妄的概念,是個錯覺,是個錯誤的想法、錯誤的見解、錯誤的行為,真實法裡面決定沒有的。我們為什麼有這樣堅固的執著?不知道事實真相,沒有看破,這裡面起了誤會,所以才有這麼嚴重的執著,對我們造成修行菩提路上是無比的障礙。這個障礙不打破,我們在道業上不會有進展;換句話說,沒有進步。所以一定要把它打破,打破的就是不執著,於一切法,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分別、不執著,心裡面自然就沒有妄想了。
要曉得清淨心就是道,千經萬論講到最後就是一個清淨心。清淨心具足萬法,能生萬法。不要說釋迦牟尼佛這一代所講的經,清淨心裡面生出來的。十方世界無量無邊諸佛所說的一切經,統統是清淨心裡面流出來的。我們的心清淨,與釋迦佛、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無二無別;換句話說,一切法寶本來具足。何必去妄求?要明白這個道理。但是這個話再說回頭來,為什麼?眾生執著,我叫你不執著,好,我從今天起一切都不執著,還是執著,執著一切不執著,你看,這個東西麻煩。所以要想不執著不容易,結果還是執著。所以說凡夫執著有,就是有執著;二乘執著空,執著我一切都不執著,結果還是執著。
所以菩薩聰明,菩薩是執著、不執著二邊都沒有,這就不好懂。我們講有執著好懂,講不執著也好懂,執著,就執著有;不執著,就執著空都好懂。二邊都不執著這不好懂,這是菩薩法,這是真正的大乘法。這話怎麼說?執著跟不執著是一樁事情,是同時的,不是兩樁事情。怎麼說?我們自己內心不分別、不執著,我們處事待人接物有分別、有執著,執著跟不執著同時起作用,這就是空有二邊都不執著。我心裡面不分別、不執著,不著有,不落在有這邊;我處事待人接物也分別、也執著,我不住在空那邊,空有二邊都不執著。為什麼要這樣做?你對於那個分別執著的人,就要跟他分別執著,恆順眾生,順著他;你不順著他,什麼事情都不能辦。
如果這些眾生來問你,現在幾點鐘了?我不執著,不曉得,這成什麼話?事情就不能辦了,這就叫破壞世間相。「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覺不離世間,你問我現在幾點鐘,我告訴你現在是八點鐘,這就是不離世間。覺是什麼?我自己的確不執著,沒有時間、空間的分別執著,心裡面才清淨。有時間、空間;換句話說,你心裡都不清淨。別人(世間人)來問的時候,我們隨口就答覆。所以說裡面清淨,外面慈悲,慈悲就是和光同塵,跟外面人一樣。你們怎麼分別,我隨你分別;你們怎麼執著,我隨你怎麼執著。這樣大家歡歡喜喜,一點界限都沒有,歡歡喜喜、快快樂樂。自己心地愈顯得清淨,曉得這個執著跟不執著是一不是二,是同時起作用的,不是有先後的,同時起作用,這叫中道。這樣就得方便,就像菩薩得菩薩方便法海,無量無邊的善巧方便普應群機。再看底下這句說:
【其心堅固。猶如金剛。】
這是第三句,是得證不退,永無退轉。『金剛』是比喻,金剛不壞,我們經典裡面常常比喻智慧,金剛智慧、金剛般若,取它的信心堅定,永無退轉,這條很重要。學佛為什麼要經歷很長的時間?實在說原因就是退轉。所以菩薩修學的綱領六個,六度、六波羅蜜是菩薩修行的綱領。六度裡頭精進就度懈怠,懈怠就退轉。所以在六大綱領裡面,特別提出來精進。人肯精進;換句話說,沒有一個說是一生不能成無上菩提的,沒有這個道理。《華嚴經》上這就是給我們做了證明,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顯示出精進,他一天都沒有懈怠過。我們沒有在五十三參裡面看到,善財童子哪一天休假,出去玩去了,沒有。一個善知識接著一個善知識參訪,他沒有休息,所以他從初發心到成無上正等正覺,他是一生完成的。不但是一生完成,他是一口氣完成的。所以這《四十華嚴》不得了,《華嚴經》的精華就在這部上,給我們很大的啟示。
實在說這部經就真正說明,一個念佛人他日常的生活,他在這個世間如何來處事待人接物。這個經就是說的這個,活活潑潑的教導一個念佛人,如何生活在這個社會裡頭,使你的道業精進,生活真正得到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真正得到。再詳細也不過,一切經裡頭沒有這個經講得這麼詳細。五十三位善知識就是代表我們這個社會各階層的人物,它代表這些,都是我們從早到晚常常會碰到的。你看這個經上教給我們的,自己從早到晚的生活處事待人接物裡頭,如何去開啟自己的智慧,如何在這個裡面歷鍊斷除煩惱、破迷開悟,使自己念佛功夫增上,將來往生品位增上。依照這個方法來修,真的個個都是第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統統是上品上生,實在是不得了。所以自古以來,這些祖師大德們對於這部經就非常的重視。再看底下一句:
【攝取眾生。畢竟不捨。】
這要大願,這句裡面是講大悲,菩提心裡面講至誠心、深心、大悲心,這條就是大悲心。什麼叫做『攝取眾生』?要拿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熱忱的服務,幫助這些眾生,前面講了菩薩有善巧方便。但是這「攝取」的意義,比我們今天講服務、講協助的意義要深。為什麼?服務、協助只是講現實這個生活的狀況,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攝受是要幫助他學佛,尤其是要幫助他修淨土,為什麼?這個經的目的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它目的在此地;換句話說,幫助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目的攝取不捨,比如他現在不信佛,不信佛,咱們跟他往來不談佛法。你喜歡名聞利養,我跟你在一塊,咱們就談名聞利養,談怎麼樣賺錢、怎麼樣知名度可以高。他就跟你搞這個,這就是菩薩的方便。所以菩薩度化眾生,「先以利欲勾」,勾引你,「後令入佛智」。然後看時節因緣成熟了,再一棒把你打醒,叫你覺悟。先誘惑你,到時候狠狠給你打一棒,把你打醒,他有時節因緣的,到時候一定要教你真實法。一下不能接受淨土的沒關係,用其他的法門,禪教密律都可以來誘導你,最後一定誘導你歸淨土。所以這叫「攝受眾生,畢竟不捨」。
我們看看古來的這些祖師大德,如果諸位細細去觀察,他們的確就像經上講的菩薩示現。我們看他一生的修學,他也學了許多的法門,最後歸到淨土,這都是做個樣子給大家看。做個什麼樣子?千經萬論,處處指歸。叫我們學習的人,看到他那個樣子覺悟,他轉那麼多年,最後還轉到淨土了。那淨土要不好他怎麼會選擇?你要是能夠這樣觀察,你是一等一的聰明人,你聰明、你開悟了。為什麼?你這一生節省了許多的時間,節省許多的精力,你一下就走到正路上去,就走到一個最直接的道路,最快速的道路,是最近的一條道路,你不繞圈子了。走其他的法門繞圈子,繞得很遠很遠。所以這個叫信心,這是最聰明的人。
我自己都不行,我不是個聰明人,為什麼?我也繞了三十多年圈子,才繞到這個地方,才體會到。我是無可奈何,我不是再來人,不是示現的,還算是走出來了;古來大德那是佛菩薩再來,那是示現的。所以我跟大家說,我不是最聰明的人,我如果是最聰明人,一學佛就走這個路子,我給諸位說,我現在早就是地上菩薩了,那是真的不是假的。冤枉路走得太多,虧吃得太大了。走這一個路子的話有三、五年的功夫,那就有很大的成就。所以學佛一定要具足善根、福德、因緣。我們想想古人那種修學方法是正確的,現在這個修學的方法跟古人一比,相差太遠了。所以古人學個三、五年能開悟,得定的那就更不必說了,得定的太多,從定中能開悟的。現在人學了一輩子,不但不能開悟,定都得不到,一天到晚還胡思亂想,煩惱都不能夠清除。這毛病在哪裡?方法錯了。
古人的修學是一門深入,當然從前那個社會一切都不發達,這也是一個因素,得一部經典真正不容易。因為從前經典,可以說宋以前都是手寫的,手寫的卷子。寫一部經要多少時間?你得到這部經好不容易。宋以後雖然有木刻版本,但是刻起來很費事,印刷非常的笨拙。像現在我們看這種線裝書,可以說是非常進步,這種線裝書什麼時代才有的?明朝時候才有的,明以前沒有這個本子。明以前的本子摺本,摺疊的,可以展開來,拉開來很長的,摺疊的本子,沒有裝訂成冊的。裝訂成冊的本子,是我們明朝時候憨山大師他發起的(憨山的憨上面勇敢的敢,底下一個心)。他在當時,的確他是費了很大的苦心,到處勸人家發心來捐助刻《大藏經》,刻成叫方冊本。所以把摺疊本變成這種裝訂的本子,是憨山大師開始的。所以是明朝末年才有,這個歷史很短,到現在不過是五百年而已,所以得來非常不容易。這種本子比古時候要進步得太多了,所以古人得到一部經書,他一生都念這一部,他想再得一部得不到。
現在印刷術發達了,你看看一部《大藏經》,才不過五萬塊錢,人人都買得起。買那麼一大部《大藏經》在家裡了,慢慢去看,有得看的了,看前頭不曉得後頭,看到後頭前面忘光了。《大藏經》是看了一遍,什麼都不曉得,問你什麼都不知道。所以沒有古人那麼好,古人念一部經,那一部經你要念上個五年會開悟。你們看《六祖壇經》裡面講的,你看法達禪師他在六祖會上,六祖跟他講了幾句話,他就明心見性,他就開悟了。他憑什麼?他憑他念了三千部的《法華經》。《法華經》很長,一天念一部,念三千部要十年,他當然開悟。為什麼?十年念一部經他心定,他有定。我們今天念這部經,還想看那部經,又想看那一部經,天天要去換沒有定。所以你念了那麼多,你一生所得到什麼?佛學常識而已,門都進不去,完全看的表面功夫,門進不去。我自己學佛三十多年,我講經講了二十九年,深深的體會到,我們今天犯的這個毛病太大。
所以今天有許多人來問我,佛法要怎麼學?我就告訴他,念一部經,你喜歡念什麼經就念什麼經,只念一部,首先得把這部經念三千遍,然後再說。為什麼?先把心定下來。要曉得這念一部經,念經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所以念經不要求解,不要求懂不懂,沒關係,不重要。我們念經目的在哪裡?修戒、修定、修慧。戒律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我心在念經,不會想壞事,就諸惡莫作,念經的時候一定諸惡莫作;不會說一面念經,一面還想壞的事情,不可能的。經典是佛從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言語文字,那是至善,沒有比這個更善的,念經就是眾善奉行。所以戒律就具足,一切戒律一條都不漏,你在念經的時候統統包括在裡頭。念經專心,專心就是修定,每天修一次定,念經的時候。同時也是修慧,為什麼?這個經文從「如是我聞」,到「信受奉行」,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念錯,也沒有念顛倒,也沒有念漏,這就是慧。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慧,不要求解,你戒定慧三學都具足。
你看你每一天修戒、修定、修慧,你要修個三年、五年,怎麼會沒有成就?必定有成就。看自己的時間,如果有時間,念兩遍;如果沒有時間,上午念一半,下午念一半。決定要把這部經念三千遍,一天念一遍,要十年;一天念兩遍五年。五年是不能少的,就是至少要用五年的時間來修戒定慧。如果你要想再讀其他的經典,五年以後再說,頭五年我什麼都不看,把那個心死掉,成就戒定慧三學,然後你才有能力行菩薩道。你自己真正有東西,絕不是道聽塗說,一定要腳踏實地,老實的來修行。接引眾生有步驟的,有時節因緣的。我們有這個願,有攝取眾生,畢竟不捨的大願,不能有這個心。不能天天想著我要用什麼方法度眾生,你的心戒定慧都沒有了,亂了。有這個願,時節因緣成熟是自自然然的,所以攝受眾生不費力氣。你跟大眾接觸的時候,一定是非常的圓滿,不會有一點痕跡,時間到了你一勸他,他自然會回過頭來的,所以這個大悲心。
我們今天真正修行,實在講那就是具足圓滿的菩提心。為什麼?我們用五年做一個榜樣給那些學佛的人看。五年很快就到了,你看你用這個方法修五年,跟別的,他一切經典統統都在那裡研究、在那裡修,五年以後兩個人不能比。這個人有定有慧,那個人充其量變成佛學家而已,搞一大堆皮毛,自己戒定慧一樣不能成就,縱然說出來的,或者寫出來的,裡面毛病百出,沒有自性流露出來的東西。縱然學古人的,有的時候把古人的意思解錯了,這我們都常常看到的。不但這個經典意在言外,古德的註疏都有這種功夫,都是意在言外。你把它解錯了,那個責任你負,古人他不負的,古人因為他註得沒有錯,你把它解錯了。宗門裡公案說錯下一個字轉語,要墮五百世野狐身,這個一定要負因果責任的。
【遠離一切諸有趣生。】
這是第五句,這句的意思是決定要作菩薩。『諸有趣生』是什麼?是指的六道眾生。「有」就是三界,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佛門裡常講三有。一直講到二十五有,三有跟二十五有只是開合不同而已,內容都是一樣的,三是歸納,二十五是展開細說二十五有,略說是三有。要遠離,因為這些叫異生性,跟菩薩不相同,不同在哪裡?用心不同。那要說到用心不同,不但講三界,三界六道、聲聞、緣覺、權教菩薩他們還是用八識,用八識就是用妄心,不是用真心。菩薩不用八識,菩薩用真心,真心跟妄心怎麼分別?前面我都講得很清楚,怕諸位又迷惑了,我再說一遍,真心就是裡面確實沒有分別執著妄想,這心是真的。外面有分別執著妄想,那是對眾生的,裡頭確實沒有,你這個心是真心,這是跟菩薩一樣的,這叫同生性,跟菩薩相同。我外頭有分別執著妄想,我裡頭也有分別執著妄想,這就是六道的心,聲聞、緣覺、權教菩薩也都是這個心。我這就說得很清楚了,你們大家自己看著辦,到底是願意作菩薩?菩薩跟佛是相同,跟佛是同一類的,叫同生性。權教菩薩以下這跟佛不同類,用的不是一個心,所以叫異生性。
此地九地菩薩還有什麼話說,決定是同生性,絕對不會墮到異生性。像這些我們雖然做不到,我們明白了,明白以後怎麼樣?我們努力向這個目標上去精進。換句話說,我們在生活上,我們在處事待人接物上,我們的分別執著妄想必須要把它減少,只可以減少,不可以增加,這就是好境界。這樣的修行,你自己功夫確實有進步、有成績。如果我們這個分別執著今年跟去年還差不多;換句話說,我的修行沒進步,停留在這個地方,沒進步。如果我們分別執著妄想比去年還要多,那就糟糕了,你這個修行就退轉了。絕不是我每天拜多少佛、我念多少經、我念多少佛號,那沒用處的。你雖然那麼樣的苦修你沒有成就,你煩惱沒有伏住。就好像念書很用功,天天念書,每次考試都得個鴨蛋,這不糟糕了不是?那書白念了。所以一定要拿出成績出來。成績是什麼?就是業障少了。所謂業障就是分別執著妄想,這個減少了,就是業障少了,智慧就開了。業障少了,一定是定慢慢加深,智慧也慢慢的開了,所以這個一定要「遠離一切諸有趣生」。底下一句說:
【成就如來種種神變。】
這是第六句。第六句這是講的菩薩像佛一樣,能分身千百億,他有這種能力。他分身做什麼?第一個是到十方世界去供佛,親近諸佛。可以同時親近許許多多的佛,他有這個能力同時親近,分身過去,上求佛法。同時這個分身也下化眾生,十方世界與我們有緣的眾生都不少,既然有緣遇到了,你就可以去幫助他,可以去成就他,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沒有這個神通,我們想幫助眾生沒有能力,心有餘而力不足;有這個神通,能力就具足,所以這是講的德能。
【起於菩薩殊勝行願。】
『起』是發起,這句如果就本經來說,就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要興起。這個十願非常的重要,所以古人講淨土跟《華嚴》是一不是二,這個話說得很有道理。為什麼?《華嚴經》的修行,自始至終不離開十大願王。諸位細細去觀察,你就讀這部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個五十三參裡,不但是善財,就是每一位善知識,你想想看,他有沒有做到禮敬?他有沒有做到稱讚?他有沒有做到供養、乃至於迴向?他統統做到,我在這個經上看到,每個善知識他都做到了。他們所修的法門不一樣,正如同我們這個社會一樣各行各業,在佛門裡頭說各種宗派,它統統都有,禪教密律淨統統都有,顯教、密教、宗門、教下統統具足。不但如此,裡面還有外道,這個外道就是我們講的一般的宗教,它統統包括在裡頭。這五十三位善知識代表,可是他們自己都非常謙虛,恭敬別人,讚歎別人,他真的十大願王做到了。
我們再看看《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淨土的第一經,也是淨土根本的經典。《無量壽經》一打開裡面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皆遵普賢大士之德」,這句話是在序分裡頭說的。「皆遵普賢大士之德」,普賢大士之德就是十大願王;換句話說,修淨土法門的人沒有一個不修十大願王的。所以古人稱《無量壽經》叫中本《華嚴》,有道理,《無量壽經》裡面修行的根本法,就是十大願王。所以這是我們要曉得的,這個地方所講的菩薩殊勝的行願,就是講的十大願。我們要深信,要理解,要努力去把它做到。《華嚴經》要整個把它歸納起來,實在講就是普賢十願、文殊十行,十波羅蜜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方便、願、力、智,文殊代表這十行,普賢代表十願,《華嚴》的修行總綱領,不過是如此而已。這部經裡面四十卷經文,換句話說,就是把這個十行、十願,如何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他給我們做了個示範。
所以這個經典,從前方東美先生非常非常讚歎,他說全世界這些典籍,沒有一部能夠超過《四十華嚴》,沒有能夠超過它的,有理論、有方法還帶表演。這五十三參就是表演,就實際上做給我們看。所以我也希望佛門你們年輕的同修,大家發憤努力,如果能將五十三參把它編成電視連續劇,那真是無量無邊的功德,這就是善巧方便。連續劇,譬如說每天晚上演半個小時,每一參一個星期,一個星期做一個單元,五十三個星期一年。這叫許多的些眾生不知不覺的都入了華嚴境界,到最後不知不覺的都去念佛往生淨土,「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比我講經效果大得多。我沒有能力做這工作,期望你們年輕人努力,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你們真正發心,我相信三寶加持,所以弘法利生要用這種方式才能收到效果。下面一句是:
【具足菩薩明利諸根。】
這句是講有證,證了以後那個信,那沒有話說,那個信是決定不會動搖,所以五根『明利』,五根就是信、進、念、定、慧。你看《彌陀經》裡面也從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講起。
【增長菩薩清淨善心。】
這是第九句,從明利的五根再進一步,那就是『清淨善心』。這個「善心」就是這章裡面所講的主題了,「淨心藏」,「深淨心普照三世受生藏」。可見得這個甚深的清淨心,的確是有相當的功夫才得來的,不是偶爾能夠得到的,是要真正精進努力的修行。
【成就不動大誓願力。】
證得三不退才叫做不動。願善決定這才叫大願力,這個大願力實際上就是諸佛度化眾生的本願。一切諸佛攝化眾生的本願是什麼?希望他這一生當中就成佛。能不能做得到?能,決定做得到。用什麼方法?就是叫他信願持名求生西方,這是無比的大願。古德有說,我們看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註解裡面就引用得很多。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要跟眾生說什麼法?就是講念佛求生淨土,圓證三不退,一生圓滿菩提的大法。所以說《無量壽經》是「稱性極談,如來正說」。這個經對什麼人說的?對那個眾生,他在這一生當中成佛的機緣成熟了,他是這個法門的當機者,是對這種人說的。當然這種人不多,你想想看,無量劫來六道輪迴生死海裡頭,這一下就要成佛了,成佛的機會到了,這個不容易。所以成佛的機會到了,佛給我們說這部經。
能夠百分之百的依教奉行,這個人立地就成佛,上品上生就成佛。如果依照淨土三經打個九折,我做到百分之九十;換句話說,你是上品中生不錯了。如果你只做到了百分之八十,還算不錯,上品下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七天花就開了,花開見佛。換句話說,你做到幾成這個很重要。所以要把經典裡面那些教訓,變成我們自己的思想、見解、行為,這就行,你這一生決定成功。如果你只能做到百分之二十;換句話說,你就是下品下生,下品下生要十二劫花才開,花開見佛。下品中生是六劫,下品下生是十二劫,經上講得清清楚楚,我們為什麼不努力?所以我現在別的經都不看,我每天就看淨土三經,周而復始的在那裡讀,其他的經我都不看。《華嚴經》我也不看了,你們要我講,我翻開經典就隨便講講,我想我沒講錯。所以我們要把整個的精神、時間、力量要用在三經上,我沒有別的願望,只希望上品上生花開見佛,然後我到那裡有智慧,有神通道力,再來普度眾生,幫大家的忙。所以我們選擇這個道路要慎重,要有智慧的選擇,這是決定大願力,這『大誓願力』。
【得諸如來之所護念。】
這是我們的心同佛,心是菩提心,至誠心、深心、發願迴向心,我們心跟佛同。願又同佛,我們以十大願王、以四十八願做為我們自己的本願,願同佛。心同佛、願同佛,我們的思想、見解同佛,我們的生活行持同佛,你想想看,你還不成佛嗎?決定成佛。所以這個法門的好處在哪裡?依法。這個法門沒有魔事,不會著魔,非常的穩當,它是以經典為依據。我的思想、見解、行為,我的發心、我的發願依照經文。容易著魔事的,他是接觸到叫神通感應這個容易著魔。所以念佛人不求神通、不求感應,只要求我自己能如法,我把淨土三經《無量壽經》、《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我正確的理解,我統統能做到,這就如法,就決定往生。依照這個方法來修行,這是同佛一切,所以佛就護念你。這是我們有感,佛就有應,所以十方諸佛護念。底下一句說:
【破壞一切諸障礙山。】
一切障礙是什麼?就是一切煩惱,一切分別執著妄想,統統都沒有,心裡想的是佛、念的是佛,一切分別執著妄想沒有了。在這個世間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像菩薩一樣遊戲神通,所以遊戲就不是真的,都是假的。任何一樁事情都不當真,我們的心才清淨,不妨礙清淨心。我們在一切境界裡面不迷、不邪、不染,一切障礙自然就沒有了。末後一句說:
【與諸眾生作所依怙。】
這就是總結,菩薩具足上面所講的種種德行,那是一切眾生的依靠。菩薩以這個智慧,以這種方便、善巧、德能,足以教化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覺悟,幫助一切眾生回頭,所以說是一切眾生的『依怙』。
【是為菩薩第四受生藏。】
這句是總結,上面所講的總說有一句,別中一共是有十三句。總共這段文裡頭一共是十四句經文,把菩薩深淨心的受生藏,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應當要努力來修學。好,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