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四九0卷) 2005/12/3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490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淨行品第十一」,提問最後一段,就是第十一段,我們將經文念一遍:
【云何於一切眾生中為第一。為大。為勝。為最勝。為妙。為極妙。為上。為無上。為無等。為無等等。】
這是最後一段,問的是「超勝尊貴」,清涼大師在註解前面講「由本行力,為第一等」,這個等就一直到「無等等」,就是這十句。這十句,總而言之一句話,是由本行力。菩薩從初發心到如來地,無量劫長時間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修行的這個力,所以才感得如此殊勝的果報。這給我們很大的啟示,這一問(這十句),諸位想想,哪個人不希求,哪個人不希望得到?清涼在註解裡面略略的提提,為什麼?到後面十地論裡面有詳細的解釋,十地論就是十地品的註解,有詳細的解釋。
「今就佛果略釋其相,謂如來功德海滿,更無所少,故稱第一,此亦總句」。這句是總說,下面九句是別說,別說才顯示出總的尊貴殊勝。這句裡面略說如來功德海滿,更無所少,這十個字重要。功德圓滿,什麼是圓滿?就是六度四等,前面是為依、為救,圓滿了。我們舉個例子來說,我有一年在馬來西亞,好像是在馬六甲那次弘法的時候,有位泰國的小乘法師,在當地也很有聲望的,他住在泰國跟馬來西亞的邊境,那邊有個道場,他特地來看我,向我提出一個問題。他說:佛說眾生不度盡,他不成佛,他還沒度我,他怎麼就成佛了?問了這麼個問題。又問:佛的法布施,佛經上講的法布施最殊勝,還有這麼許許多多的眾生沒有聞到佛法,他怎麼會成佛?這意思就是說,他功德沒有圓滿,我還沒有得度,還有好多人沒有聞到佛法,他怎麼可以成佛?問了這麼個問題。
我相信這個問題不只他一個人有,肯定有很多人都有這個問題。此地說的是如來功德海滿,更無所少,這話怎麼說?那你就要曉得,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六度不是度人的,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也不是教人的,是教自己。如果教人、度人,那就沒法子成佛,那就跟小乘法師所說一樣的情形,這麼多芸芸眾生還沒有得度,你怎麼可以成佛?佛不是這個說法,六波羅蜜是度自己的煩惱習氣。譬如布施度圓滿了,更無所少,就是無欠無餘,統統真正究竟圓滿,那是什麼?慳吝心沒有了,圓滿是這個意思。
我所有的歡歡喜喜供養別人,佛是供養不是布施。諸位看普賢菩薩十願,你就知道,讀《普賢行願品》就知道,大乘菩薩是布施,普賢菩薩是供養,那個心都圓滿了。大乘菩薩,我是菩薩,那是眾生,所以他還是有個界限;普賢菩薩沒有,這個界限沒有了。普賢菩薩看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所以不是說布施是說供養。你看普賢十願,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對自己懺悔業障,心目當中統統是諸佛如來;過去佛、現在佛,一切眾生是未來佛,決不敢怠慢!所以《華嚴經》上才講「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夠圓成佛道」,就是他的功德不能圓滿。我們懂得這個意思,才曉得成佛是自己的德性圓滿恢復了。我們不要說成就,恢復,為什麼?一切眾生的自性是圓滿的。
宇宙十法界包括一真法界,從哪裡來的?心現識變。心現是講佛菩薩的法界,一真法界,像《華嚴》講的華藏,大經裡面常講的諸佛菩薩實報土,諸佛菩薩的淨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唯心所現,它那裡頭沒有識。凡夫一念不覺而起無明,就把心性迷了,迷了的心性就稱之為識,所以性跟識是一不是二。覺悟的時候我們稱它為心性,迷的時候我們稱它為情識,迷才有情,覺悟沒有情。沒有情,那情到哪裡去了?情變成智。所以感情跟智慧是一樁事情,覺悟了,感情就變成智慧;迷了,智慧就變成感情。感情造業,智慧不造業。所以佛法講到究竟處就是覺迷,凡夫覺悟了就是佛菩薩,迷了就成凡夫,就是這麼一回事情。總得要搞清楚、搞明白,你才能夠斷疑生信。
所以布施怎樣圓滿?財布施圓滿,對財沒有一絲毫貪戀,財布施圓滿,決定沒有貪財。自己有的肯捨,沒有慳吝心,我們一般講捨不得,沒有這個念頭。哪個眾生有缺乏,哪個眾生希望得到,歡歡喜喜的供養,這是你財布施圓滿。法布施的圓滿,我所有的能力幫助別人、教導別人,沒有絲毫隱瞞,這法布施就圓滿。我肯教你,中國人所謂和盤托出,沒有絲毫保留。世間世人,確實他要教人自己還要留一手,為什麼?怕將來別人超過自己,他有這種防範心。我有十分的本事,我只教你八分,你永遠不能超過我,這樣的法布施不圓滿。佛菩薩有十分就教十分,一絲毫保留都沒有,那叫法布施圓滿。
無畏布施圓滿,那是大慈大悲,遍虛空法界,憐憫眾生的心永遠不捨,眾生造作再惡的事情,再不善的事情都不放在心上,幫助他的心、救度他的心沒有絲毫減少,這是無畏布施的圓滿。圓滿了就是第一,沒有圓滿,那是第二、第三,圓滿就是第一,這是不能夠不知道的。持戒波羅蜜的圓滿,持戒是度惡業,永遠不會起惡念,就是沒有惡心、沒有惡念、沒有惡言、沒有惡行,念念都是利益眾生,決定沒有障礙眾生、傷害眾生的,決定沒有這個念頭,持戒波羅蜜圓滿了。
忍辱波羅蜜圓滿,受眾生極大的傷害決定沒有瞋恚心、沒有報復的心。就像佛在經典舉的例子,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忍辱波羅蜜的時候,忍辱菩薩被歌利王割截身體,你看不但沒有瞋恚、沒有報復,反而發了個願,我成佛第一個度你,忍辱圓滿了。精進,就像《十善業道經》上所說的,心裡面沒有毫分不善夾雜,我講的時候還加了一句,沒有毫分不淨夾雜,心地到純淨純善,精進圓滿了。
禪定圓滿是如如不動,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頭,在十法界裡頭幫助這些眾生,眾生有感,佛菩薩都有應。雖然有應、雖然幫助他,可以同時幫助無量無邊眾生,決定不受外面境界的影響,禪定波羅蜜圓滿了。正所謂是「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這個理跟事都很深,我們在這部大經裡面常常提到,諸位常聽,漸漸就能體會到、就能夠明瞭,確實很深很深的意思。般若波羅蜜的圓滿,那就是《般若經》上所說的「般若無知,無所不知」。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心、一切眾生行,沒有一樣不知道,這就叫做圓滿,慈悲喜捨亦復如是。
有這個提示,我們就曉得,我們學佛、我們修行,修什麼?就是修的這個。我們發善心,你學佛有一個階段契入境界了,發善心要做好事。可是世間人沒有我們的境界,他不想做好事,他只想自利。遇到你,有這麼個機緣,他還欺騙你,他還要坑你,還要來佔你便宜,還要把你這個好事破壞。這時候怎麼辦?你生不生氣?不可以,你生氣,你沒入佛境界;你要憐憫他,不但不怪他、不責備他,可憐他。可憐他什麼?可憐他無知,沒有緣分接觸到聖賢教誨,作這種罪業,造這個罪業。
佛經上講的「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這是什麼?這是講出家人,你要不認真好好修行,十方供養你受不了。不是出家人,皈依三寶或者沒有皈依三寶,來侵損常住,也就是用種種的手段奪取十方對於三寶的供養,無論是錢財,無論是物品,果報都是阿鼻地獄!不聽經、不聞法,一無所知,以為眼前佔了這些便宜,很開心、很快樂,不知道轉眼成空,你將來果報是在地獄、在三途,不知道要受多少劫難,你說他多可憐!你怎麼可以去怪他?憐憫都來不及了,不需要責備。我們也不需要難過,這是什麼?業力感召。
我們對於守護三寶已經盡心盡力,可是我們畢竟不是得道的羅漢、菩薩,不是,我們沒有天眼、沒有宿命,我們看人怎麼能看得那麼準?看人,我們總以為都是好人,只要皈依三寶聽到佛菩薩名號會合掌念一聲佛都是好人,這個心是菩薩心,應該是這樣的。哪裡知道他無量劫來惡習氣太重,見到便宜就想佔,我們無法防範。所以我們藉這個境界裡頭要提升自己,要憐憫眾生。事情要不要做?要做。虧吃得再多,吃虧是福;當上得再大,也是消業障。從這裡面他提醒我們,那現在我們吃的虧、上的當還是小,他提醒我們,我們就警覺到了,以後處事待人接物格外的小心謹慎,希望避免大的過失。
有一年我在舊金山,跟同學們到金山大橋去玩,館長也在。我平常背的一個小包(旅行包),好像是從美國回到台灣,所以我的證件、機票還有些錢都放在口袋裡。在金山大橋,突然來了一批年輕人圍繞在我旁邊,我看看都不錯,沒有想到這群是扒手,他把我的皮包拉鍊拉開,錢包被他拿走,還好機票、證件沒有放在一起,大概有二、三千美金的樣子,被他拿走了。我也很歡喜,因為那時候正是我們在籌備到中國去旅行,回到祖國去看看,這就是給我們一個很大的警惕,扒手很多,你要知道防範。
所以我就研究做了一個腰包,我還送了很多同修,我做了大概有二、三百個腰包,就像腰帶一樣,你的錢財放在裡面決定安全。這就是經驗,這就是學習,學習要繳學費,你不繳學費,你怎麼學得來?所以這是小的損失。如果我們沒有這個經驗,也像這樣到中國大陸去旅遊,如果說是萬一遇到扒手,更多的錢財都會受損失,你整個旅費會丟掉。所以這不是壞事,是好事!從吃虧上當裡面學到智慧,這個損失的錢財讓你智慧增長,讓你知道以後怎樣處置,你從這裡學來的。
小事,小經驗,大事就有大的經驗。所以人,古人說得好,「活到老,學到老」,你才能成為第一。像諸佛菩薩他們在修行過程當中,我相信吃虧上當的事情比我們多得多!我們無法想像,他是這樣過來的。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頭心平氣和,這是修戒定慧三學,修六度,修四無量心。所有境界裡頭不離這個,他的功德才會圓滿,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念念有救護眾生的心。
佛在經上有說,佛經裡面沒有講世界末日,沒講這個,但是佛經裡面講,動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世界有成住壞空,那個壞空是不是末日?一般宗教講的就是講這回事情,但是佛講的是壞了、空了,它又會成了,這是個輪迴的現象,成住壞空是輪迴的現象。輪迴不會間斷的,所以這是一個很正常的現象。你看花開花謝,人的生老病死,正常現象。人死,是不是真的死了?沒有,這諸位一定要曉得。現在科學家講物質不滅、精神不滅,佛家講現相的形成是緣聚,我們人身也是如此,緣聚這個形相就成就了,緣散這個現相就沒有了,緣聚緣散!物質確實沒有滅,精神也沒有滅。所以佛法講涅槃,涅槃就是不生不滅。這個道理就深了,大乘經教裡面講這個講得很多,講得很透徹,《華嚴》裡面就重複十幾遍都不止。所以《華嚴經》有好處,前面沒聽懂,慢慢聽到後面就懂了。
我的老師把佛法介紹給我,特別介紹《華嚴經》,那時候他教我的是哲學,我學的是哲學,我們把《華嚴經》看作佛經哲學。方老師特別教導我,《華嚴經》是佛教的哲學概論,佛經的哲學概論。他說這本書編得好,他說在全世界算是首屈一指,為什麼?有理論、有方法,後面五十三參還帶表演,把這些理論方法落實在生活,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做出來給你看,這種教科書希有!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本,就特別給我介紹。我把這部經粗略的接觸看一看,也非常歡喜,其實對《華嚴》並不懂,就產生歡喜心。以後學佛,李老師講前世的緣,過去生中曾經學過,所以一接觸雖然一無所知,那個歡喜心它就生起來。有歡喜心學習就不難,他有興趣。如果這部經展開,你對它很生疏,感到它很艱澀,你過去沒學過。過去沒學過,這一生學習就相當困難;過去學的,這一生接著學,那就容易太多了。
所以人確確實實有過去世,阿賴耶識裡頭有過去學習的這些資料檔案,現在再學習,就把從前的資料檔案又把它調出來,所以一世肯定比一世有很大的進步。進步到什麼時候你自己才能做得了主宰?決定是煩惱輕、智慧長,要輕到一定的程度。譬如我們剛才舉的例子,吃虧上當,吃虧上當裡頭你心平氣和,你沒有瞋恚,你不怪罪別人,自己反省,自己檢討,自己改過自新,這就對了。記住,聖人、賢人、諸佛菩薩永遠不會怪罪別人。歌利王割截身體,如果把它拍成一部電影,那非常熱鬧也非常感動人,那是很好教育的題材。真的是大經上一句話,「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世間眾生沒有過失,他造作五逆十惡都沒有過失。為什麼沒有過失?就像小孩,二、三歲的小孩造作的惡業,你問他有沒有過失?他無知,無知,你怎麼能說他過失?你要愛護他,你要教他。雖然無知,造作罪業,有沒有報?有報。不能說無知,造作的罪業就沒有果報,沒這個道理。
就好像我們世間一樣,我不懂法律,我殺人放火,判死刑,我不知道裡頭有這個法律,那刑罰還是要判的。不能說你不懂法律,你犯罪不受法律處分,這講不通。又何況因果報應,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一念善,人天福報;一念惡,地獄畜生。到臨命終時,看你阿賴耶識裡面的善惡念頭哪個強,哪個念頭強,它先跑出來,它就先受報。如果貪的念頭很強,餓鬼道去了;瞋恨的念頭很強,地獄道去了;愚痴,是非、善惡、利害不能分辨,畜生道去了。如果是一念六度四無量心,他是菩薩道;一念十善五戒,他是人道;一念上上品善,慈悲喜捨,天道。你來生到哪裡去投生,是你這一生斷氣時候最後那一念,哪個念頭強,就到哪裡去受報。所以為什麼叫你念佛,道理就在此地。臨終時候什麼念頭都沒有,只有阿彌陀佛這個念頭起現行,恭喜他,他到極樂世界去了。最後一念!
你明白這個道理,人臨終的時候為什麼不能碰他,有這個常識的人,臨終最好最重要的八個小時,不管他是睡的什麼姿勢,都不要動他,不要去碰他。為什麼?佛在經上講,一般人八個小時,雖然斷氣了,他的神識沒離開。神識,我們中國人講靈魂,他靈魂沒有離開,你碰他的時候,他知道痛癢,你碰他,他會生瞋恨心,一生瞋恨心,這事情麻煩,地獄道去了;生貪愛心、貪戀心,餓鬼道去了。所以最好八個小時不能碰他,最安全的十二個小時之後,十二個小時都不要碰他。過了十二個小時,你再給他洗洗身體、換衣服可以,這是很安全的,他的神識離開了。
可是有很多執著非常嚴重的,很難離開。對這個身體的貪愛,認為身體就是我,捨不得離開這個身體,死了以後作守屍鬼,他的身體在哪裡,他就守在那裡。這個守屍鬼有好多年都不肯離開,當然這種情形是屬於少數。可是我們今天看看這個世間,少數大概也不少,對於自己身體過分重視。所以平常佛菩薩教我們這個要看淡,把身體看淡。最好是五、六十之後要有個觀念,這個世界是旅館,我們是到這裡旅遊的。佛在經上說的話有道理,是真的不是假的。「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你要覺悟這世間東西沒有一樣是你的,你一樣都帶不走,你何必留戀!你為什麼放不下?我講經講了四十八年,常常講,年輕的時候我就講,我們在這個世間,我們只要求有使用權,不要有所有權,為什麼?你走的時候好丟掉,沒有貪戀。我們住旅館就是我有使用權,我在旅館住一個星期,這個房間我使用,所有權是旅店主人的,是他的不是我的。我們到這個地球上來,短短數十寒暑,要知道就跟住旅館沒有兩樣。一樣都不可以留戀,隨時都能放得下,那你就得自在。
後頭一句話,「唯有業隨身」,那你就要留意,你造惡業,惡業帶得走;你造的善業,善業帶得走。這是什麼?你來生往哪裡去,善惡業做了主宰,這就是《古蘭經》上講的前定。這一生行善,來生決定有好去處。一生是個善人,縱然被人謀害死了,也生感謝心,為什麼?早生善處。如果是個念佛的人被人害死了,他把你提早送到極樂世界去了;否則的話,你在這個世界還要多受幾年苦,他早一點把你送去了。所以不但不怪他、不恨他,反而感謝他。這是一般人沒有法子理解的,為什麼感謝他?感謝你提前把我送去了。所以真正修行人,心地的善良,一般人無法想像,這是真的,你帶得走的。
所以我們看到《十善業道經》,《十善業道經》是佛對一切眾生、一切初學佛的人第一堂課,佛一點隱瞞都沒有,所以法布施圓滿,布施圓滿。你看第一天一接觸,就把佛法修學總的綱領原則全盤傳給你了,給你說明功德的效果,「菩薩有一法,能離一切世間苦」,說盡了。這一法是什麼法?「常念、思惟、觀察善法」,這個善法是連到上面去的。如果我們不怕囉嗦,那就念清楚一點,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務必要叫這個善法念念相續,不要中斷。還特別囑咐我們,不容毫分不善夾雜,不能夾雜毫分不善,你就做到純淨純善。豈不是頭一天教給你的就是如來最高的境界?就是此地講的『為第一,為大,為勝,為最勝,為妙,為極妙』。你看頭一天就教給你,這方法就教給你了,沒有絲毫隱瞞,不是說按部就班,第一天就把這全盤托出來了。
我見章嘉大師第一天,我向他老人家請教,他對我說六個字,六個字是全盤托出,「看得破,放得下」。接著我請教他從哪裡下手,「布施」。告辭的時候,他老人家送到門口,拍著我的肩膀告訴我:今天我教你六個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頭一天見面。他老人家的言語很簡單、很少,沒有廢話,給人印象非常深刻。這是功德海滿,海是比喻深廣無盡,無量劫累積的功德,深廣無際到圓滿了。華嚴是圓滿的境界,不圓滿,不能契入華嚴境界。更無所少是一絲毫欠缺都沒有。這句是總說。
下面別說,「為大,為勝,為最勝」。清涼大師在此地說「大者,體包法界故」。體是什麼?體是心性,體是情識。心性,學佛的同學,我想都能夠體會到一些,佛法常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體大。可是這是講的本體,本來就是這個樣的,十法界所有的眾生,講到體性完全相同,諸佛如來如是,菩薩亦如是,我們凡夫還是如是,乃至於蚊 蟲、螞蟻,餓鬼,地獄亦復如是,無二無別。所以我們常常講,整個宇宙一切眾生是一個生命共同體,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佛為什麼大慈大悲?一個生命共同體。所以慈悲是沒有任何條件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我們現在迷了,迷了就是不肯承認我們是同體,我不是你,你不是我,我們當中有界限,不曉得這個道理。這個界限一產生,於是乎就有懷疑、就有矛盾、就有誤會、就有對立,無量無邊過失就從這裡產生,不知道是一體。知道是一體,什麼問題都解決了。誰知道一體?阿羅漢知道,菩薩知道,佛知道。四聖法界知道是一體,但是煩惱習氣沒有斷盡,四聖法界是斷這些煩惱習氣的,煩惱習氣斷盡了,這才脫離十法界,那就是契入華藏了。
「勝者,自利圓滿」。這殊勝,自利圓滿,就是自己無始劫以來的煩惱業習斷盡了。這個斷盡佛門常講,實際上有沒有斷?沒有,哪能斷得盡!為什麼講斷盡?斷盡是個比喻話,轉煩惱為菩提,把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完全轉變為利益一切眾生的智慧方便。迷的時候一切為自己、為自利,覺悟的時候一切為眾生,絕對沒有一個念頭為自己,為什麼?自他是一不是二,利他才是真正自利。自利確確實實是害自己,自利決定不是利益自己,為什麼?自私自利的人都要墮三途地獄。自私自利就是貪瞋痴慢重,我們曉得貪瞋痴是三途業因,貪心是餓鬼的業因,貪財、貪名、貪利,什麼都要,實際上臨死的時候,一樣也帶不走,結果貪心讓你墮地獄、變餓鬼。所以這個世間你真正要了解明白之後,利他才是自利,自利純是自害!沒人曉得,佛菩薩經典說得很清楚,不讀,不聽,永遠蒙在鼓裡頭,起心動念無不是罪,言語造作無不是過失。好,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幾分鐘。
諸位同學,請坐。我們接著再看提問的長行最後一段:
【為大。為勝。為最勝。】
前面跟諸位介紹菩薩自利圓滿,這是『勝』。接著,「最勝,利他究竟故」,這是幫助別人。利他的究竟一定要懂,佛菩薩的心是圓滿的,決定沒有好惡差別,決定是圓滿的。就眾生來說,根性不相同,我們中國古人常講的,受教的心態有差別。這也就是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面常常講到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誠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接受教導的這些學生,每個人誠敬心不一樣,老師普遍的教,正是「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這就叫利他究竟。
上上根的人十分誠敬,他聞法會開悟、會證果,縱然老師是凡夫,學生證果了。佛在經上有這麼一個故事,說有個修行人,自己沒成就,帶著幾個學生。有一天他叫著一個學生,他拿了個球,開玩笑的戲弄他,在房間:你坐在那個角落上。拿球打他一下,你證須陀洹果了。這個學生真的證須陀洹果了。再換一個,換一個角,二果斯陀含;再換一個角,三果阿那含;換第四個角,四果阿羅漢。學生給他頂禮三拜,右繞三匝,感謝老師。老師說:我跟你開玩笑的!學生說:我真的證四果了。這就是什麼?十分誠敬得十分的功德。這也是中國自古教學所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個話怎麼說?老師是秀才,學生居然考中狀元,老師還是秀才。世出世間法沒有例外,我們接受聖賢、接受佛菩薩的教誨,你不能怪佛菩薩:你教他的多,教我的少。沒這個話,那你是錯怪了人。老師、佛菩薩決定是公平,是你自己受教的心態,誠敬不一樣。
我們當年年輕的時候親近李老師,我那時好像是三十一歲,我認識他的時候。也正好就是在那一年他開了一個班,經學班,台中蓮社開這麼一個班,教講經,教講演,要上台的,有二十幾個同學,我是最後參加的。本來我沒有意思,因為講經是個難事情,我到台中來是聽經的,跟老師學習的,不敢上台講經,認為這個事情太難。老師勸我幾次,我都很恐懼。最後他說:今天我們上課,你來看看。我說好。看看,我就坐在最後一排。同學上台去講,我聽了聽之後,下了課:老師,我也可以,也可以來學習。老師就很歡喜,看到他們講的,我覺得這不是難事情,他們那個講法那我也行,我不會比他們差。
所以這樣走入講經這個路子,這個路子讓我走了一輩子,鍥而不捨。我們那些同學講了幾年不講了,中斷了,而且講經是斷斷續續的;沒有我這種緣,我這個緣是天天講,絕不中斷。以後得力於韓館長的護持,我對她的要求就是一個,幫助我天天有上講台的機會,天天有幾個聽眾。我說聽眾不多,我說:十幾、二十個人就可以,你替我找聽眾,讓我天天有機會練習講。她替我做到了,三十年如一日,千錘百鍊。這要有恆心、有長遠心。其他的同學就沒有這種緣分,也沒有這個念頭,天天講,沒這個念頭!我們成就差別就愈拉愈大。
在中國一般講好學,好學才能成就,不好學怎麼能成就?這個東西老師沒有法子逼你的,是要你自己肯幹。自己肯幹,當然你自己對這個有興趣,覺得這個很快樂,你才會肯幹;如果幹得很辛苦,那不會長久的。怎麼樣你才能得到快樂?你學了之後,一定把它落實,你就有快樂。所以孔夫子講那個話是非常非常有道理,「學而時習之」,習是什麼?習就是你把你所學的一定要用在生活上,用在工作上,用在處事待人接物上,那就有快樂了。它是智慧,你的生活會過得很幸福、很美滿。窮不怕,像顏回一樣,簞食瓢飲,快樂無比。釋迦牟尼佛的僧團每天到外面托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法喜充滿,那叫「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你不學,學了之後你不能應用在生活上,這個快樂永遠得不到。有了法喜、有了快樂,你就會永遠不斷的去追求,可是你愈追求就愈快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那是志同道合的,他來跟你學,他來向你請教。縱然沒有這些人,「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三句話說絕了,這麼簡單,這裡頭的道理、境界深廣無盡。
所以利他要懂得,好學,契入境界,他就有很高的誠敬。其次這誠敬心,好學只有個六分、七分,他就得個六、七分;有一、二分,他只能得一、二分,再好的老師、佛菩薩也沒有辦法幫助他提升。當然老師是很重要的關鍵,佛法裡頭非常重視親近善知識。你看《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這是小乘經,佛在經上第一段的開示就是教大家親近明師,那個明不是名氣大的名,是光明的明,就是這個老師有修有證。現在找有證的老師找不到了,所以李老師告訴我,現在我們不得已,我們找哪個老師?有修有學,真正有修學的也就不錯了。證果的是太難了,是找不到了,找有修有學,解行相應!如果說這個老師有修沒有學,或者是有學沒有修,都會誤導學生。清涼大師在《四十華嚴》註解裡頭說得很明白,他老人家講「有解無行,增長邪見;有行(行是修行)無解,增長無明」。所以這兩種人不太可靠,一定要解行相應,才能夠契入境界。契入就是證果,這是真正善知識。
文殊菩薩在末後這一品,這品很長,《普賢菩薩行願品》,教導善財出去參學必須要懂得這個原則,要認識善知識。當然善財,我們講他運氣好,他那個善知識是老師介紹的,老師推薦的,那當然沒有問題。如果沒有好老師指點、推薦,那你自己就要有辨別,要找一個有修有學,能找到證果那最好,不過這個時代已經沒有了,這是眾生沒有福報。眾生心善、行善,福報現前感得諸佛菩薩、聖賢到這個世間來。眾生沒有福報,不肯接受善法,對善法懷疑、對善法排斥、對善法毀謗,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惡業所感召的什麼人來了?妖魔鬼怪,他來作亂,他來叫你受苦,叫你受罪。這要懂得、要知道在現前這個時代我們怎樣親近善知識,要有慧眼。
善知識的教確實是平等的,這是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的。上上根人,這是佛家常講「佛不度無緣之人」,上上根人是緣成熟了,幫助他證果;上根人他證不了果,幫助他開悟;中下根性的人,幫助他修行;沒有善根的人,幫他種善根,這就是普度眾生!這就叫利他究竟。所以你不要看不起出家人,甚至於破戒的出家人你都要尊重他。他將來破戒造惡,他墮三途是他的事情,可是他有一個功德是我們一般人做不到的,是什麼功德?他穿著出家衣服,在外面走這麼一圈,多少人看到了,「這是佛教,這是和尚」,這個念頭種在他阿賴耶識裡頭,就是將來修行學佛作菩薩、作佛的種子,他給一切眾生做種子,下種!這是別人做不到的。
早年我在台灣教大專學生,那時候李老師在台中辦一個大專講座,慈光講座。以後我住在台北,道安法師辦一個大專佛學講座,找我去做主講。這些學生初學佛,學校同學都覺得佛教是迷信,我就勸他們,我說不要怕,人家說隨他說,我們客客氣氣的對待他,這樣就好,給他種善根。我說,你們不妨手上戴一串念珠,在校園裡面讓同學、老師看到你這手上念珠,「你是佛教」,那個「佛」就印他阿賴耶識裡去了。我說你們對於課本,課本上,一般同學都寫個名字,我說你就寫個阿彌陀佛,同學一看到「阿彌陀佛」,他就念了一聲佛號!佛的種子就種下去了,這同學們都懂得了。
給大家種佛種子,他過去沒有善根,我們把他種子種下去,來生後世就有善根,他就有根了。我講經,講經同學當中有很多經商的,經商的老闆常常都要做廣告,報紙上登廣告。我就跟他說,你報紙上登了個廣告,你在廣告欄目裡頭印一個「勤念南無阿彌陀佛,勤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加這麼幾個字,廣告同樣產生效果。人家看到又念一句佛號,念一句菩薩的聖號,這個功德就很大!你沒有多費錢,你還是那麼大的版面,加上這幾個字,做的人也有,好事情。這都是你要有心幫助別人種善根,幫助別人在阿賴耶裡頭把佛的種子種下去,你常常有這個心,有機會就做,這就是善根。
早年,我也常到香港來講經,在香港街頭上看到年輕人夏天穿著T恤,前後的花紋都是妖魔鬼怪。我看了之後就動個念頭,我們也做幾件T恤,前後面我們印上南無阿彌陀佛,穿在身上在街上轉一圈,你說你度多少人!每個人看到,念一聲佛號。雖然他不念,他眼睛看到了,一歷眼根,永為道種。這個衣服做了之後也流行,現在在全世界各地淨宗學會都做了,都是把佛經的句子、佛的名號印上。有人說阿彌陀佛名號印在衣服上很不恭敬,洗衣服不恭敬。沒有關係,阿彌陀佛不會怪你的,你能夠叫那麼多人阿賴耶識裡種上阿彌陀佛的種子,這個功德大,要懂這個道理。一歷眼根,一歷耳根,永為道種。念念總要用什麼方法勸人念佛,這是最初讓他有一個印象,有個佛的印象,這是第一個種子。沒有善根的給他種了善根,有善根的幫助他增長,善根成熟的幫助他成就,念佛往生淨土是成就。這一生盡心盡力幫助有緣的眾生,凡是接觸到的都是有緣,我們在街上走一圈,街上當時見到的人統統是有緣。
所以在家的同修能不能掛一串念珠?有人說在家不可以掛,我說我們學佛的人,佛的四依法,依法不依人,在家不能掛念珠,哪部經上說的?沒有,既然佛沒有說,那為什麼不能掛?你掛串念珠太明顯了,你走到哪裡,多少人看到,這是佛教,這是阿彌陀佛,你接引多少人!不過在家同修,我是教大家念珠的掛法,出家的這念珠的穗在後面,我們在家同修掛的時候,念珠穗可以掛在前面,這樣掛法,念珠的穗在前面,這跟出家人就有差別。同樣的可以讓許許多多的眾生看到的時候,佛的印象落在他心裡頭去了。這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自度度他,這要懂得。如果有人來問,那我們一定是把佛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介紹給他。
學佛第一個要修自己,所以講『為勝』,自行自利圓滿。為勝是相貌要好、身體要好,讓人看到生歡喜心。不要人家一看到,這是吃素的,面黃肌瘦、病懨懨的樣子,誰敢學佛?學佛是這個樣子,沒人敢學佛。所以衣著不要太華麗,但是也不要違背一般的時尚,穿的總像樣,讓人家,「學佛也可以打扮」。觀世音菩薩,你看打扮多漂亮,你們為什麼不學他?佛法,你看佛教導我們「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句話你們忘掉了?總要叫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面貌就是你學佛的成就表現,你心地慈悲,那個相貌就是慈悲相;你心清淨,你相貌就清淨。人家看到這個相貌就攝受人心,他就生歡喜,他就想親近你,那你就好教他了。
中年以上沒有一個不重視身體健康,健康長壽很重視,看到你這個樣子,一定向你請教,那你就可以告訴他。我在世界上到處走的時候,這個形象度很多人,大家都來問:法師,你是怎麼樣保養身體的?我就告訴他:素食、清淨心。清淨心不容易,怎麼樣才得清淨心?念阿彌陀佛,用這一句佛號代替你所有的雜念。你看他來請教,馬上就傳授給他,他迫切需要的,這就是機會教育。
家庭,是個佛教家庭,家庭是一切家庭的榜樣、家庭的模範;道場,一定做一切道場的榜樣、道場的模範。所以這裡頭最重要的要學教,要念佛!我們這個道場所有工作人員,包括我們的義工,都要聽經。你不聽經,你在這個道場,不但不能行善積德,往往還破壞道場。破壞道場,你就有罪,就有罪過了。家庭亦復如是,要想家庭和睦,你不教怎麼行?誰去教?我懂得的我就要教,我就要去影響我這個家庭,讓一家都能夠明理,都能夠和睦,家和萬事興,這比什麼都重要。
中國人懂得,懂得教育,教育就是兩個字,一個是「愛」,一個是「和」。中國倫理的教育至少是五千年,五千年的經驗,五千年的智慧,五千年的方法,五千年教學的內涵,五千年的效果,到今天還是管用。要想世界恢復安定和平,化解衝突矛盾,還是中國這套東西有效。你離開這個東西,再去找一套東西,找不到!我這麼大年歲,許多國際會議邀請我,我還是去參加,為什麼?就是想把中國這套東西介紹給大家,它真能解決問題。他們是很想解決問題,找不到方法。聯合國搞世界和平搞了三十五年,找不到方法。這個世界動亂的頻率年年在上升,天災人禍一次比一次嚴重,這是大家都看到的,都是事實,這些問題擺在面前,迫切需要解決。我們明瞭這些因果的道理,知道這些事實真相,所以有這種機緣,不能不廣為介紹。我們年歲大了,在行動上我們是無能為力,只有把看出來的事情告訴大家。問題是真正懂得關心!
我們每個月第一個星期三,特別為我們道場同修講話,今年我們已經做過幾次了。二00六年的元月第一個星期三好像是四號,這次我要給大家講的四個教育,倫理教育、道德教育、因果教育、宗教教育。這四個教育,現代許許多多人都產生誤會。你講倫理道德,他說這是古時候,過了時,不適合現代了,他排斥、拒絕;講因果、講宗教,他說這是迷信,而不知道這四個教育能夠幫助現前社會化解衝突,恢復安定和平。所以介紹要有方便,如佛法講的「善巧方便」,要用很簡單的話把這個教育講清楚。
什麼是倫理教育?倫理教育就是人與人關係的教育,這樣大家就聽懂了。我們今天人跟人的關係處不好,家庭裡頭父子不和、夫妻不和、兄弟不和,什麼原因?你不懂得這個關係,你沒有受過這個教育。受過這個教育,你家庭就和睦了,你說這個要不要?道德的教育,是教你做一個好人的教育。你要不要做好人?你懂不懂什麼是好人?好人怎麼做法?從理論上講,人性本善,我們現在迷失自性,染上許許多多不善的習性,道德教育,就是教你怎樣從習性回歸到你的本善本性的教育,這你就懂得我們應不應該學。
因果教育,現在社會上常講「離貧致富」,我們要離開貧苦,我們要發財、要富有,因果教育就是教你怎樣離貧致富、怎樣離苦得樂。這一說,我相信很多人都喜歡。你說它迷信,好,你苦就苦一輩子,這一輩子苦,來世更苦。貧有貧的原因,富有富的因。怎樣把貧捨掉?你把因捨掉,果就沒有了。怎樣致富?富的因我們拼命去做,富的果報就現前。離不開因果!宗教的教育,方東美先生給我介紹的,人生最高的享受!前面三種教育的昇華,讓我們得到人生最高的享受。所以我們要談這四個教育,讓大家認識這四個教育,知道這四個教育的重要性,你才會有興趣、有意願去學習。真正能化解問題,無論是你個人問題、家庭問題、事業問題,乃至於社會問題,統統都能解決。
這就是「為勝,為最勝」,利他究竟。我們懂得了,懂得之後,你就要抓住機會去落實,利益社會、利益大眾。今天由於科技的發達、資訊的發達,交通便捷,地球變成一個村,很多人講地球村,真的是這樣。你說鄭和下西洋,明天就是明年了,明年二00六年,鄭和下西洋六百週年紀念。那時候乘的是帆船,從中國到南洋要走幾個月,現在從中國到南洋,從北京飛到雅加達六、七個小時,你說是不是變成地球村?所以今天我們的思考,起心動念,不是為一個地區、為一個城市、為一個國家,起心動念都要為全世界、為全人類的福祉去想。不分國家、不分種族、不分宗教,真誠的愛心!就是中國教育裡頭的核心,父子有親,親愛。這個親愛是天性,是性德,不是學來的。
教育,它的功能第一個就是要求這個親愛,父子有親這個親愛,怎樣能夠保持到一生都不會變質,這是教育的功能。你看看嬰兒,尤其小孩一、二歲的時候,父母對他的愛,他對父母的愛,真誠,天性,你看出來了。到了小孩十幾歲的時候就不愛父母,就討厭父母,那是什麼?受外面的染污,迷失了自性。所以教育的功能就是如何能教小孩不受外面環境的染污,永遠保持親愛,這是第一個目標。第二個目標,要把父子有親這個親愛發揚光大。你知道愛父母、愛兄弟、愛你的家族,再擴大,愛你的親戚朋友、鄰里鄉黨,愛社會、愛國家、愛人類、愛一切眾生,倫理教育!這個東西太古老了嗎?不適用了嗎?不適用,那個結果就是天下大亂,不能不知道。這是「為最勝」。下面兩句是:
【為妙。為極妙。】
『妙』在哪裡?清涼大師的註解裡面說,「妙者,煩惱障盡故。極妙者,所知障盡故」。這一解釋我們就明白了,那真妙。眾生所以不能夠回歸到本性,儒家講眾生不能回歸到本善,《三字經》上講「人之初,性本善」,接著的話,「性相近,習相遠」。如果就本性本善,大家是一樣的,所以相近;如果從習慣,習慣的染污,大家愈離愈遠了。習慣太重要!習慣裡頭有善、有不善,所以聖人就從這個地方起,從這個因素建立教學,這不教不行。所以教育從哪裡興起的?就是從這個地方興起的,怎樣保持著父子有親?怎樣把父子有親發揚光大?中國五千年教育的經驗太可貴!走遍全世界,無論在哪個地方,我的講演介紹都受歡迎,沒有反對的。不過我在中國沒有講過,在外國講得很多很多!大家都歡迎。
習性裡面障礙重重,無量無盡!佛把它歸納為兩大類,一大類是煩惱,另外一類叫所知,這兩種都障礙本性,都障礙本善。佛家講的本性,本性裡面本來具足的有三樣東西,這是本性本來具足的,第一個是智慧,第二個是德能,第三個用今天的話來講是福報,你說這個東西你要不要?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福報不是從外頭來的,自性本來具足的。《華嚴經》上佛講得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就是跟諸佛如來一樣的,一樣的智慧、一樣的德能、一樣的相好(相好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福報),一絲毫的欠缺沒有,一絲毫的瑕疵沒有。現在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就是這兩大類的障礙把我們的自性障礙住,心性不能現前。
修行人,實在講,不管修哪一宗,不管修哪個派別,統統修的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是佛法修行的總目標,這不能不知道。我跟李老師學念佛法門,我有個心得報告,我的報告不是文字是圖表,畫了個圖表送給老師看。老師看了之後都點頭,他說還少一樁,他給我補一個箭頭,明心見性。我只是念佛往生,但是也寫了明心見性,是兩樁事情。他畫個箭頭說,念佛往生指到回歸明心見性,這就圓滿了。那是年輕三十一、二歲做的。所以明心見性,這兩種障沒有了,這才叫圓滿成佛。
煩惱、所知,在我們《華嚴經》裡面講的是什麼?《華嚴經》上沒有講煩惱,沒有講所知障,佛在「出現品」裡頭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執著就是煩惱障,妄想就是所知障,《華嚴經》是換個講法,這就是佛無有定法可說。佛教導我們四依法,要懂得,要有智慧靈活運用。「依法不依人」,決定依據佛教經典的教誨。「依義不依語」,你要懂得佛的意思,不要執著佛的言語、名相,不要執著。佛在經上你看用得這麼靈活,這就是教導我們。「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很重要!什麼是了義?現前能得利益,這是了義;現前不得利益,這就是不了義,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所學非所用,那這個沒用處。學了一定有用處,學以致用,這是了義,所學非所用不了義。最後一句「依智不依識」,智,我們今天講理智,你要依理智;識是什麼?感情,你要依理智,不可以感情用事。這是佛教給我們四依法,我們要懂得。
煩惱障盡,這是先斷煩惱,後破所知。煩惱,大經上講得很詳細,講得很多,我們這部《華嚴》前前後後都會講到,尤其這段經文,十地論釋裡頭有很詳細的解釋。一般我們下手就是盡量把執著,對於一切人事物的執著要看淡,這是斷煩惱障!所知不是障礙,障礙你所知的這種障礙稱為所知障,障礙是什麼?錯誤的知見。如何破這個錯誤知見?必須修學聖賢人教誨。聖賢人,過來人,正知正見。從這個地方學習,慢慢契入境界,自己大徹大悟,障礙盡了就大徹大悟、就明心見性。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