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0二八卷)  2003/4/28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028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經文,親慧世界佛的十個名稱,最後一個:

  【或名善住。】

  前面我們學習到「所作已辦」,這都是如來果地上才能夠做到,菩薩都沒有能做到圓滿。最後這第十個名號叫『善住』,住是安住,安住最重要的是講心。身能不能安住?說實在的話,身不可以安住。為什麼?就自分來說,我們要學習,學習是永遠沒有中斷的。世出世間聖人都教給我們,學,要求學,不是把老師請到我這兒來,我要親近老師,要親近善知識。《華嚴經》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怎麼能住?他要到哪裡一安住他還能參學嗎?所以為自己求真善知識,身不能長住一個地方,這要學佛。佛沒有說住,佛怎麼說?佛說「在」。

  我們展開佛經,「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什麼地方」,沒有說佛住什麼地方。「善住」就是在的意思,住而無住,無住而住,這叫善住。所以為自分我們要求學。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最好的老師,善教,但是他老人家還是教你到十方諸佛剎土去參學。世尊在《彌陀經》上跟我們介紹的,極樂世界的人沒有一個不好學,所以這地方我們要注意,不好學的人恐怕也不能往生極樂世界,因為那地方的人都是好學的。他們每天用衣裓盛華,天花,供養他方十萬億佛。

  古來祖師大德跟我們講「十萬億」是表法,表什麼?娑婆世界的人情執很重,我們這世界距離西方極樂世界十萬億佛國土,這意思就是說,你要生到極樂世界之後,你要想娑婆世界天天都可以回來,是這麼個意思。實際上他供養的不止十萬億,十萬億這太小了,他所供養諸佛如來肯定是《華嚴》上所說的遍法界虛空界。如果沒有這能力,十方一切諸佛怎麼會讚歎阿彌陀佛,說他老人家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不可能這樣讚歎,所以肯定有能力每天供養他方無量無邊諸佛如來。供養修福,得福報!你供養當然聞法,縱然你自己不主動向佛請法,肯定在大會當中有很多菩薩請法,你在旁邊聽就不得了,就聽會了。每天無量無邊諸佛如來,每一尊佛跟你說一句,你每天就學無量無邊句,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快!什麼道理?道理就在此地,修福修慧非常容易,這緣太殊勝了,真的善導大師所講的「總在遇緣不同」。所以我們今天最重要的,是要往生淨土,要把這樁事情當作我們這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來辦。

  怎麼樣往生?你一定要了解現在社會狀況,不能生病。這一生病自己做不了主,要受別人擺佈,醫生、護士、冤親債主,非常麻煩。所以在這時候你要有很好的同參道友,他來保護你,來照顧你。萬一到臨命終時沒有這種人,你怎麼辦?你的家親眷屬不信佛,不相信這一套,你的麻煩就大了。在近代,最近半個世紀之內,我們親眼所見,親耳所聞,有許多在家出家念佛往生,預知時至沒有病苦,說走就走了,這是我們的榜樣。這些人是來教導我們的,給我們做示範,我們要有決心、要有信心跟他們一樣,什麼障礙都沒有了。

  早年我在三藩市,甘老太太給我說一個故事,是她的親戚,也就在那幾年念佛往生。她念佛家裡沒有人知道,兒子媳婦把老太太接到美國,去幹什麼?管家,照顧小孩,每天燒飯洗衣服,整理家裡環境,這是她的家事。白天她的家事忙完了,時間都是自己的,兒子媳婦上班去了,孫子上學去了,早出晚歸。她家事做完了,念佛,一個人在家裡。走的這一天,因為早晨老太太起來得早,總是把家裡搞乾淨,早餐準備好了,兒子、孫子起來之後吃早飯,吃了早飯他們上班的上班,上學的上學。這一天兒子媳婦起來之後,看到沒有動靜,早飯沒有準備,就感覺得很訝異,老太太今天怎麼睡得沒醒,現在還沒起床?把她的門打開,在美國老人的房間門都沒有鎖的,要有什麼事情便利照顧。門打開之後,看到老太太盤腿坐在床上,叫她,她不應,仔細一看她已經走了,什麼時候走的不曉得,你看看多自在!她不告訴她家人,告訴她家人吵吵鬧鬧的就發生障礙了,不說,這是預知時至,坐在那裡走了。

  更妙的是老人已經寫好遺囑,遺囑放在她旁邊,告訴她家人怎麼樣給她辦後事。更妙的兒子、媳婦、孫子孝服她都做好了,這老人真是有心。她這預知時至最少最少三個月之前曉得,就跟新加坡的陳光別居士一樣,三個月之前曉得往生確切的日期。所以她趁她家人不在的時候,她在家裡做衣服做孝服,統統都準備好了,念佛的同修到她家一看,佩服得五體投地。佩服那是當然的,但是自己不得利益,看到她那個樣子,自己要有高度警覺心;我也像她這樣走,什麼障礙都沒有了。

  四十多年前我已經學佛了,台南將軍鄉有個老太太,我提到這事情,現在高雄還有人知道。我在高雄講經提到這事情,講完之後就有幾個同修來告訴我,他說:法師,你說的我們完全曉得。他們的鄰居,老太太站著往生,這是一家都信佛。一家信佛,老太太也沒告訴他們。為什麼?怕障礙。家人總是希望老太太多住幾年,多活幾年,總是要攔阻,不說。她往生這是吃晚飯的時候,老太太交代兒子媳婦:你們先吃飯,不要等我,我要洗個澡。她想洗個澡,真的她去洗澡了。可是兒子、媳婦很孝順,一定等老母親一起吃飯,等了很久,她沒出來。再去看看浴室裡頭,確確實實她是洗好澡了,叫也不答應,找找看。

  她家裡有個佛堂,老太太穿了海青,衣服整整齊齊,手上拿著念珠,站在佛堂,面對著佛像,叫她也不應,仔細一看她往生了,站著往生的。她念佛念了多久?三年。這老太太心地非常厚道善良,沒有學佛之前拜神,什麼神都拜。三年前兒子娶了媳婦,媳婦學佛,勸她婆婆不要到處亂拜,家裡設一個佛堂,天天在家裡念佛,求生淨土。這老太太有善根,聽媳婦的話,真的每天在家裡念佛拜佛,就不去趕廟會了,三年她成功了。這肯定也是預知時至,她不說。她的鄰居親眼看到的。

  那個時候我在佛光山教書,親眼看到的這鄰居在佛光山上做工。晚上月光很好的時候,我們在外面跟幾個學生在討論佛法,他走進來了,告訴我們這樁事情。我們把討論停下來,聽他講開示,他告訴我們:念佛往生是真的,千真萬確,我親眼看到的。這是我們的好榜樣,三年就成功了,站著走的,沒有生病,你看看走之前洗個澡,換上衣服乾乾淨淨,家人還等她吃晚飯。至少我們要這樣走法,站著走也好,坐著走也好,不生病,我們這一生就沒有白來。否則的話,一生病一進醫院那個麻煩可就大了,不能做這種示現,這樣才真正是不求人。一入醫院那一定要有妥當的人照顧,真正內行的人照顧,現在真正內行的人不多。

  學佛的同學遇到親戚朋友或者同參道友往生住在醫院裡,臨終關懷一定要懂得方法。古人很慈悲,把必須要守的這些規矩都寫出來,《飭終津梁》,但是這書文言文寫的。民國初年有一些善心的居士,怕我們看不懂文言文,所以把這書用白話文又寫了一本叫《飭終須知》,那白話文就好看多了。什麼叫「飭終」,現在人很難懂,我把這書改了個名字,加了個名字,我叫《怎樣往生不退成佛》,這說法大家好懂。《怎樣往生不退成佛》,我用這幾個字做這書的名字,韓館長往生的時候,這書好像印了一萬冊,重要的部分我都用紅筆劃起來了。現在這書是套色影印,那個紅線我劃的,要遵守這書裡面講的這些規矩,你只要照做,你就會做得很如法。

  我的老母親往生前一個月,我在美國,大概是前一個半月,我在美國的時候把這書重要地方統統劃好,我寄給我弟弟。他收到之後,一個月後我母親往生,他完全照這個去做,做得很如法。這是對什麼?對念佛人,對有心求往生的人。所以臨終關懷不是一樁容易事。有些家庭他不是全家學佛,家裡面一、兩個人學佛,甚至於還有學其他宗教的。

  我以前好像在講席裡也曾經跟諸位同學說過。抗戰勝利之後,我在南京念書,我住在一個同學家裡頭,他們一家人三個宗教,老太太念佛,他的父親是伊斯蘭教,他的母親是基督教,小孩子跟母親,一家三個宗教。這老人走了之後怎麼辦?到底依哪個教?很難!彼此對於不同宗教信仰又沒有深入的研究,執著自己的成見,麻煩可大了,這一個家裡有三個教。現在我們知道,現在許許多多人不信教,家裡一個老人信教,家人不信教,臨命終時畢竟是他家裡親人。我們跟這佛門弟子有同參道友之誼,臨終我們應當去幫助,但是不能不顧及他的家親眷屬,這是什麼?這是尊重。

  韓館長往生,她的兒子很孝順,高貴民真的一步不離,每個進入病房要得他同意,得到他的同意,預先要跟他講。什麼人來看館長,這個人有沒有必要?沒有必要就辭謝了,門口就辭謝了,不讓他進來。很熟的同參道友,這時可以請他進來。我在台灣我每天要到醫院去看兩次,至少去看兩次,有的時候去三次,做得很如法。我也聽說許許多多地方不如法的事情太多太多了,這要知道。這不是對病人,對他的家屬,而是對整個社會的形象。如果我們不尊重人家家裡面的傳統,不尊重他家裡面的親屬,傳出去之後,對佛教產生負面的影響,我們就是佛菩薩的罪人,我們好心做了錯事。

  所以,從前李老師常講,學佛世出世間法都要通達,佛在經典上常常教導我們,「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不能破壞世間法;「佛法在世間,不礙世間法」,不能障礙世間法。做的又要如法,又要得到他家親眷屬的歡喜,這樣在社會上就產生一個好的形象,大家對佛法尊重,對出家人尊重。不要認為我們自己粗心大意,好心犯過,結果產生是負面的影響,這就錯了。所以學佛點點滴滴,總要想著這是社會教育,我怎樣把這社會教育的工作做好,存亡兩利。

  首先要尊重,我們關懷這往生的人,要問問他的家親眷屬,他平常他想些什麼,願望是什麼,通常的生活習慣是些什麼。你統統都曉得了,你就曉得「我在他病房裡面,我應該用什麼態度,我應該說些什麼話,我應該做些什麼事」。你就做得很得體,做得很如法,讓大家尊敬。不能隨著自己意思去做,你覺得是好意,旁邊家親眷屬他認為你是惡意,他認為你不應該這樣作法,這不叫吃力不討好嗎?不容易。尤其是對於他的子女一、兩個信佛,病人本身也不信佛,這一家人都不信佛,這最不容易度的,那是要真智慧,要真正善巧方便。

  更要懂得這個人生前的愛好,生前的願望,隨著他的愛好,隨著他的願望來開導。開導的話簡單明瞭,言語愈短愈好,理論東西不能講,這時候不能講理論,來不及了。這時候一定是隨著他自己的愛好來誘導他,「你喜歡的東西,你希求的東西,見到阿彌陀佛什麼願望都滿了,佛會幫助你」。因為,如果他不學佛的話,你說加持他不懂,不要有解釋,「佛會幫助你」,「佛,你對他真的是有求必應」,這幾句話他能聽得懂。投其所好,讓他聽到很歡喜、很安慰,感覺得什麼?前途很有希望,「到極樂世界,你生生世世那些好朋友家親眷屬,你都會遇到,佛幫助你,這裡面也有不少很可能他們已經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安居樂業了」,這些話去誘導他。他本身信佛,全家信佛,這好辦,《飭終須知》,依照那個人人都能配合,好辦。最難辦的就是家親眷屬不懂佛法,不信佛法,很難跟你合作,這時候要展現你真實智慧,展現你的善巧方便,真正的幫助。

  鬼神這樁事情,世間人有所謂「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確實是有,所以臨終最重要的是一句佛號,不夾雜任何東西在裡頭。而這句佛號不僅是提醒個人,深深為這病院、為這地區所有的亡靈迴向,精神要貫注,希望所有亡靈跟佛有緣,都能夠發願往生淨土,這功德非常殊勝。你有這樣的願心,有這樣的慈悲、這樣的心量,你會感覺。感覺什麼?這醫院的磁場不一樣,進入這磁場裡頭,人有安全感,決定沒有恐懼,這是我們親身體會到的。

  韓館長住在這醫院裡面的時候,整個醫院磁場好,進入醫院住院的病人、醫生、護士、家親眷屬往來的親戚朋友,每個病房都那樣的安詳,沒有一絲毫感到恐怖,它磁場不一樣。那是什麼?這一個病房佛號二十四小時日夜不間斷,我們圖書館的這些出家的同學們,四個人一班輪流在念佛。館長往生了,到殯儀館,殯儀館磁場好,火化的時候到火化場,無論走哪個地方,那個磁場都非常好。我們感覺得還不深,裡面的工作人員告訴我,他說:法師,從來我們沒有看到這樣安詳,這麼好的一個氣氛;一般總是有一點好像寒毛直豎,有一些害怕,這完全沒有。心量要大,要普施功德,遍施功德,這對於病人,對往生的人,有大利益。

  所以,這裡我們講到善住,善住是真不容易。有自利,有利他的,住而不住,不住而住,這才叫真正善住。最重要的心,《金剛經》上須菩提尊者向釋迦牟尼佛請教,「云何降伏其心」、「應云何住」,就這兩個大問題。心裡面妄念煩惱太多了,要怎樣把這妄念煩惱降伏住?第二個問題是心要安住在哪裡?釋迦牟尼佛答覆的很妙,「應如是降伏其心,應如是住」,什麼叫如是?釋迦牟尼佛做個樣子,你就像我這樣,像我這樣降伏妄心、雜念,像我這樣住。這話須菩提尊者懂得了,別人不懂。

  在那個時候我們就事相上來觀察,須菩提尊者追隨釋迦牟尼佛已經有二十多年,常常在佛身邊。但是須菩提尊者很慈悲,別的人不曉得,還得要代問,佛很具體的說出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住在哪裡?住在無所住,這才叫真正善住。要有所住就錯了,有所住,你有了妄想分別執著;無所住,沒有妄想分別執著。要生心,生什麼心?度眾生的心,成佛道的心,學法門的心,斷煩惱的心,四弘誓願全都包括了,這就懂得了,住四弘誓願這是善住。菩薩住六波羅蜜,普賢菩薩住十大願王,不是住在某個地方、某個城市、某一條街、門牌幾號,不是這個住,這種住出不了輪迴,出不了三界。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是菩薩。佛教菩薩,佛如是,菩薩亦如是,這就對了。我們聽到之後,這境界還是太高,能不能做到?做不到,這是什麼人?法身菩薩,不是我們的境界,我們到底怎麼辦?世尊教導我們,我們把心安住在阿彌陀佛上就對了,一心一意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念念不捨,對於這世界萬緣放下,不能有絲毫掛礙。人家走得那麼自在,走得那麼瀟灑,可以站著走,坐著走,完全沒有一點病苦,什麼原因?捨得乾淨,就這麼個道理。什麼時候捨?當下就捨。不是說等我那一天快走的時候我再捨,來不及了。你怎麼可能預知時至?你怎麼可能站著、坐著自在的走?現在就要捨得乾淨。

  現在一切有,有即非有,非有即有,有是什麼?這肉身在,日常生活需要,心裡頭絲毫不牽掛,有很好,沒有也好,我們才能夠在生死關頭瀟灑自在。什麼時候走?什麼時候走都可以。佛法裡面講總在一個緣字,機緣成熟,到了就走。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處所,不要選擇,選擇就走不了。大乘經教裡頭,佛常常跟我們講宇宙人生真相,我們要通達、要明瞭,一點都不迷惑,世間所有一切的相,幻相。要常常記住,《金剛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決定不能執著,執著你就犯了大錯特錯了。這是人生第一樁大事,這是人生最真實的成就。

  你在世間不管搞什麼,我們中國人講的立功立德立言,你要曉得世界還有毀滅的一天,你那個功德言全落空。要常常記住佛說的「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不要造業了。起心動念跟如來的教誨相應,特別是與淨宗往生的經論「五經一論」相應,你這一生大功告成。末後這一段的總結:

  【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每一段都是這結語,結語提醒我們,『令諸眾生』,包括我們在裡頭。我們能夠理解多少,能夠體會多少,自己清楚,自己明瞭。一定要把自己理解的、體會的,落實到我們生活當中,我們就得受用了。從這地方建立信解行證,這經教沒有白學,這一天沒有空過,天天在學。從初發心到如來地,成佛之後還要做出學習的樣子教化眾生,這叫大慈大悲。我總是希望我們同學能認真努力,不要辜負這一生。無量劫來我們在六道輪迴裡面打滾,最後都是迷惑顛倒,西方極樂世界沒去得成,臨命終時還生病,許多人關懷助念也沒用處,依舊是隨業流轉,還在搞六道輪迴。希望一這生當中要有高度的警覺,不再幹這傻事。不再幹這傻事,現在就要放下,現在就要學老實念,把老實念當作我們日常最重要的一樁大事,其他的雞毛蒜皮小事不值得一提,這就對了。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接著看第四段,有師子世界:

  【諸佛子,此四天下北,次有世界,名有師子。如來於彼,或名大牟尼,或名苦行,或名世所尊,或名最勝田,或名一切智,或名善意,或名清淨,或名瑿羅跋那,或名最上施,或名苦行得。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到這地方是一段,這是四天下北方,在各個段落裡頭,我們看到的文字是名為「難忍」、名為「親慧」,這地方是『名有師子』,看下面它有三個字的「名妙觀察」、「名甚堅牢」。由此可知,「有師子」是名號,這「有」是名號,有師子世界,我們要這樣的來稱它。換句話說,這「有」在此地用得很好,說明什麼?說明這世界並不是全都是師子,這世界裡頭有師子,這說得確實比較合情合理。「師子」代表威猛,所謂是百獸之王,這世界裡頭有。換句話說,牠在此地代表大智慧、大德、大能、大福,智慧福德都具足,這稱為「師子」,這世界裡頭有。

  有,可能人數也相當多。像我們這世間有智慧,有德能,有財富。我們常常看到新聞裡頭報導,全世界排名第一到第十,世界的豪富擁有億萬財產,也能稱為有師子。這世間也有一些,在這世間聰明智慧是頂端的人才,學術界裡頭有獎賞,就是諾貝爾獎金,有獎賞,這些得獎賞的人這也是師子。所以這世間有,我們這世間也有,但是數量可能沒有這有師子世界人數那麼多,它可能人數比我們多。佛陀示現在這世界,我們看他用的名號,就知道這世間,這世界眾生一般生活修學的狀況,從名號裡面就可以能看到。

  『或名大牟尼』,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佛在那個地方示現的只用牟尼而沒有釋迦,釋迦是仁慈的意思。由此可知,那個世界的人,我們用現代的話來說,一般講很有愛心,很有同情心,所以釋迦這兩個字不要用。但是心地跟我們一樣不清淨,對待別人是很有同情心,但是自己情執很深,心不清淨!佛用的名號「大牟尼」,牟尼是清淨寂滅的意思,特別提醒他們要修清淨心,要修寂滅忍。《仁王經》上講五忍菩薩,最高的是寂滅忍,寂滅忍下來一等無生法忍。無生法忍我們很熟悉,差不多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能夠得無生法忍,那個地位不得了。無生法忍什麼樣的菩薩才能證得?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經論上跟我們講的七地以上,以上就是八地、九地、十地。對,沒錯!無生法忍確確實實是七地、八地、九地證得的;七地是下品無生忍,八地是中品,九地是上品。十地是寂滅忍,就是此地的大牟尼,十地菩薩下品,等覺菩薩中品,妙覺位就是如來果位上品。教化眾生不管他能不能達到,要給他最高的標準,希望他向著這目標,向著這方向勇猛精進,努力學習,這是教學的方便。

  第二『或名苦行』,這行應當念去聲,念苦行(ㄏㄥˋ)。修苦行,不但是在佛門,我們細細去觀察,這世間幾乎每個宗教都提倡苦行,在中國就是儒家跟道家都不例外,為什麼?寡欲清心。把這欲望降低,得清淨心,清淨心生智慧。由此可知,苦行幫助生智慧是非常有必要的。人怕苦,人不能吃苦,人要求享受,肯定他不生智慧,不生智慧那就決定生煩惱。眾生追求享受,欲望沒有止境,所以到天上做到天王了,他還是苦。為什麼?他的欲望不能滿足,所以佛才講知足常樂。

  世間乞丐,他要是知足,他很快樂。我初出家的時候,在受戒戒壇,道源老和尚給我們講了個故事,這故事是真的。民國初年,在江蘇有一個商人發了財,但是他的父親在外面討飯做乞丐,所以他就受很多人的責備:你看你發了財,你們家的生活多好、多享受,你知不知道你的父親在外面討飯要飯?他也覺得面子很難看!就派很多人到外面去找,找他的父親,找了一個多月,找到了,把父親接回來了。那個破爛衣服把它換下來,洗澡給他換上新衣服,也派了幾個人去伺候他,讓他好好的在家裡養老,也讓人尊敬。可是這老先生很奇怪,他在家裡住了一個多月,把他那個乞丐的衣服又換上,偷偷的又走了,又出去討飯去了。很多人問他:你怎麼有福不曉得享?他告訴人:那哪裡是享福,那是受罪!我這討飯真正是享受。就像出家人講的「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遊」,沒有事情天天遊山玩水,晚上天晚了,無論在哪個地方躺著睡一覺就好了。他快樂,他無求,完全回歸到大自然,與大自然合而為一體。

  當時道源老和尚跟我們講,佩服到極處。沒錯,是佩服,我們自己做不到。從這人你看他的思想、他的行持,這就是證明佛經上講的知足常樂,別人看他是苦,你不知道他的樂趣。然後你回頭想一想,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那麼大一個僧團,托缽,也是到外面去討飯,一天出去托一缽飯,一天就吃一餐,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快樂。苦行是世間人說那很苦,殊不知道在佛菩薩眼光裡面,世間人才叫苦行,真苦!佛菩薩這種行,修行人是樂行!已經離苦得樂了。苦是什麼?欲望。你有欲望你苦,這些真正修行人沒有欲望。所以苦樂沒有標準。實在講,每個人有每個人自己的標準,絕對的標準:離妄想分別執著,隨順法性,大樂!這是個絕對標準。只要有妄想分別執著,你怎麼會不苦?有妄想分別執著,你離不了六道輪迴,永遠在六道裡頭打滾,生死疲勞,可憐的是你自己不知道苦,真苦!我們底下一品講到《四諦品》,就要說這樁事情。

  六道凡夫在苦不知道苦,那叫真苦。知道苦的人覺悟了,他一定要離苦。離苦不是改變生活,今天講的是提高生活水平,不是這個,這不重要;離苦是靠覺悟,覺了之後你就不苦,你就得自在。覺了有智慧,智慧才能真正改善生活品質,品質不是在物質,在精神。物質生活隨緣,什麼都好,沒有一樣不好。《地藏經》上讚歎如來「知苦樂法」,這一句了不起!為什麼?六道裡面的人不知道苦樂,徹底究竟知道苦樂法那就是佛陀。

  苦行對於修行人決定有利,所以佛陀在世教導我們「以苦為師」,入滅之前跟我們講了兩句話非常重要,「以戒為師,以苦為師」,這兩句相輔相成。你要不知道苦行,你的戒行就不清淨,你就很難持。如果你要知道苦行的功德利益,你的戒行一定清淨,古人為什麼持戒謹嚴,令人讚歎?現在人為什麼不能持戒?沒有別的,怕吃苦,所以沒法子持戒。古人為什麼能做到?古人是苦樂已經平等了,沒有分別了,沒有執著了,而且心地清淨。

  心地愈清淨,需要的飲食就愈少。達到相當清淨的程度,分別、執著少了,這身體需要少了,一點點飲食就足夠了。一天吃一餐正常,兩天吃一餐也正常,阿羅漢七天吃一餐,辟支佛半個月吃一餐。你要問他為什麼?為了需要。世間人一天吃三餐,還不夠,還吃幾道點心,他需要,消耗量大,他需要的多,心地清淨的人需要量少,太多了沒有用處,還是排泄掉。像現在大家開的車,有省油的車,有耗油的車,凡夫是耗油的車,修行人是省油的車,不一樣!所以能量的消耗,這我也常講,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念上,就是消耗在妄想分別執著,消耗在這上面。所以,你能夠把分別執著降低,你的消耗量就少了,消耗量少,補充就不需要那麼多了,就是這麼個道理。所以苦行我們要懂得它真正的義趣,真實的功德利益,要學習。我們學習隨緣就好,不要攀緣,在這社會上,一切都好,不要分別,不要執著,要修清淨心,修慈悲心,心地愈清淨,你攝取的飲食自然就少了。

  第三個名號『或名世所尊』。世是世間,世間是人間天上,「世所尊」省略一點就是世尊,所以世所尊跟世尊的意思相同。這世間為什麼要尊重你?你具備圓滿的德能、智慧,所以世人才尊重你。在佛經裡面常講的,諸佛有十個共同的德號,像如來、正遍知、應供等等,這是一切諸佛如來性德,隨順自己性德而說的。性德無量無邊,略說十種。菩薩成佛統統具足十號,這十號不是別號,共有的德號。我們看了佛的名號,應當要知道,佛弟子在世間,我們要做的兩樁事情,第一樁是自學,自己要勇猛精進不斷的學習,向佛學習,學習佛的身語意三業。第二樁事情,化他。

  自學跟教化別人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這不能不知道。我們自己學得好,學得像,這形相就是教化眾生。經上不是常講嗎?示相,現相,我們要示現佛菩薩的形相給社會大眾看。佛菩薩在哪裡?我們這身相代表佛菩薩。你時時刻刻要想到,你走到大眾面前,像不像個佛菩薩?我們常常有這念頭,常常提醒自己,道業會有進步。哪個地方不像趕緊改過來,趕緊把它修正,這修行!要修理修正,修得很像,得到世間人的尊重。不是佛菩薩好名好勝,不是的。眾生尊重你,他就會聽你的教誨,目的在此地。你幫助他的,他才能完全接受,他才能得到圓滿的利益。

  由此可知,尊師重道,不是老師要求你一定要尊重他,那就錯了。老師不是這意思,老師看你尊師就曉得你對道看得很重,你會很認真、很誠懇的學習,老師也要特別拿出精神、時間來幫助你,來成就你,是這麼個道理。你對老師不尊重,就是對於你所學的不尊重,那老師用不著多費心來幫助你。為什麼?沒有用,你不能接受,幫助你也是白費心機,他就沒有這必要了。由此可知,尊重老師實際上是什麼?尊重自己的好學,這才是真實的道理。

  第四句『或名最勝田』。田,大家曉得福田,諸佛如來是最殊勝的福田。眾生要求福到哪裡去求?三寶門中種福田是真的。我們今天看到這世間大富大貴大智大德,無一不是過去生中在三寶門中所種的福。財供養得大富,法供養得大智,無畏供養這護持三寶得長壽,什麼樣的因有什麼樣的果。過去生中肯修布施供養,這一生享福忘掉了,又沒有機緣遇到三寶;或者遇到三寶,聽信一些邪知邪見,對三寶產生誤會。因為社會上說這是迷信,這是消極,這是完全脫離現實,我們對三寶接近的意願大幅度降低,不願意接觸,於是這一生福田沒有了。縱然做一些社會慈善事業,也是福田,沒有三寶福田殊勝,三寶是最勝田。

  回過頭來我們要細細觀察一下,現在這三寶是不是真的最勝田?它本來是最勝田,現在這田荒蕪掉了,為什麼?沒有人耕種,雜草叢生。所以說實實在在講,真的不如世間一些慈善福利事業。要再深入一層觀察,這最勝田雖然敗壞了,雖然是雜草叢生,依然有不思議的功德,那是什麼功德?給一切眾生阿賴耶識裡面種三寶的種子,真是一歷眼根永為道種,一歷耳根也是永為道種,太可貴了。這一生雖然是不能結果,只要阿賴耶識有這種子,或是在來生,或是在後世,或在多生多劫之後,遇到緣這種子起現行,比什麼都可貴,這是一般人看不出來的。所以,雖然這田敗壞了,它還有這功德在。這地方如來出世,或者他用這名字,用這名字我們就知道,這社會上大眾,許許多多人都喜歡修福,如來慈悲,並不反對,投其所好,示現最殊勝的福田,真正幫助你獲得大智慧、大福德。

  第五個名號『或名一切智』,這是佛陀名字裡面所含的三種智之一。佛陀這名字裡面含的有三種智、三種覺,所以這字含多義不翻,在中國找不到一個字彙能有這麼多意思,所以還是保持它的音譯,然後再加以解釋,這字意思很多。三種智就是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三種覺就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佛」這字的含義。

  在此地這「一切智」是廣義的;狹義的說法,這一切智是知一切萬法之體性,「萬法皆空」,這是一切智,完全是對萬法體性上說的,不論現象。現象則是道種智,道,現象的道理。宇宙什麼道理而出現的?什麼道理形成的?什麼道理演變的?目的又何在?這些屬於道種智。但是這一切智裡面可以包含道種智,所以此地的一切智,應當做圓滿的智慧來看待,我們一般講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應該這樣看法。如果像一般佛門裡面單單講一切智,狹義的來講,那這是阿羅漢的智慧。阿羅漢有一切智,沒有道種智,菩薩有一切智,有道種智,沒有一切種智,唯有如來果地上三種智具足。所以此地這一切智應該是圓滿的智慧,這名號我們就懂得。

  有師子世界,這裡頭一定有不少人修智慧,我們這世間一般人說求知欲很強。佛也要滿足他,這「最勝田」是求福報,「一切智」是求智慧,真的是「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你求什麼,佛都示現滿你的願。大福德、大智慧不是自己享受,自己享受就沒意思了。你想想看,你一生能享受多少?你喜歡吃,你只有這麼大的肚皮,你能吃多少?你喜歡穿,你只有這麼一個身體,你能穿多少?太有限了!大智慧、大福德一定要有大心量,與一切眾生共享,你這智慧福德無有窮盡。如果心量小,只知道有自己,沒有別人,你的福報享不了幾天就沒有了,能享得盡。福報要是迴向給一切眾生享,你的福報智慧是享受不盡的。所以底下一個名號叫「善意」。

  第六『或名善意』。善意、善心、善行,像諸佛菩薩一樣,利益一切眾生,特別是六道裡頭一切苦難眾生,福田能夠幫助這些苦難眾生,在物質生活上得到滿足;智慧能令這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這一開悟,問題才是真正解決。所以福田之所加,那是治標不治本,救急不救貧。智慧的加持,那才叫根本救治,智慧開了,你的德能現前了,福報也現前了。為什麼?德能福報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來的,真正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它是屬於性德,不是修德。但是在沒有覺悟之前,這覺悟是明心見性,沒有達到這覺悟程度,福報智慧都是靠修德。

  修德裡頭如果沒有「善意」,永遠障礙你見性;沒有善意是你有私心,那個私心是煩惱、是分別、是執著,障礙了你的悟門,障礙你見性,善意太重要了。善意沒有私心,沒有自私自利,念念要把自己的福德,再小的福德都沒有關係,把自己的福德智慧全心全力供養一切苦難眾生,這是善意。你有善意你才會有善行,才有行動,善意最重要。善意就是善行,先要從這裡培養,佛在此地為我們示現,佛純善純淨,下面這一句就講淨,純善純淨。現在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