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六祖壇經  (第十五集)  1986/11  美國達拉斯  檔名:09-005-0015

  上一次講到法海,今天我們看第三位,法達。

  【僧法達。洪州人。七歲出家。常誦法華經。來禮祖師。頭不至地。師訶曰。禮不投地。何如不禮。汝心中必有一物。蘊習何事耶。】

  法達禪師是洪州人,唐朝的洪州就是現在的江西南昌。他從小出家,《法華經》念得很熟,這也是一部大經,他能夠背誦而且背得很熟,因此就有一點傲慢的習氣。所以到曹溪去參見祖師,在禮拜的時候頭不叩地,拜是拜下去了,頭沒有靠在地上。五體投地這是最敬禮,『頭不至地』,這是傲慢禮。所以六祖就責備他說,你這個禮拜不如法,不如法那又何必拜?就用不著禮拜。有這種傲慢的習氣,換句話說,你心裡面一定有一種覺得值得驕傲的事情,才會傲慢。所以就問他,你平常學習的是些什麼東西?『蘊習』,「蘊」就是蘊積,就是累積的,常年不斷的在修學,「習」就是學習。你學習的是什麼?

  【曰。念法華經已及三千部。】

  他念《法華經》念了三千部,一部就是一遍。我們知道,所以古人的成就,一生都在一部經上。我們今人不如古人,就是今人沒有耐心,沒有恆心,貪多。《法華經》是相當長的一部經典,一天念一遍差不多,念一遍總得要六個小時到八個小時,一天念一遍,一年三百六十天,三千遍差不多將近十年。人家這個功力下得深,他一部經能念這麼久。我們今天說讀經,讀上個三遍都不想念了,三遍已經太多了,所以這怎麼能成就?聽經也是如此,這一遍聽了,不想再聽第二遍,這個經我已經聽過了。所以今人不能開悟,不如古人。古人聽經遍數也多,像終南山道宣律師,唐朝的,他是專門學戒律的。他聽《四分律藏》(就是《四分律》)就聽了二十多遍,哪個地方有法師講這部經,他都去聽。我們曉得清涼大師在五台山,講《華嚴經》講了五十遍。講都講五十遍,所以學生裡面聽個十遍、二十遍、三十遍的,大有其人在,所以他能夠成就。這是我們要覺悟的,要想有成就,一定是一門深入,這樣才行,決定不好高騖遠。功夫一直用下去,到時候自然有成熟的一天,教下講成熟就是開悟,必定有悟處。這是一部經上下了十年的工夫。

  【師曰。汝若念至萬部。得其經意。不以為勝。則與吾偕行。】

  這就是教訓他,你才念三千部就覺得很了不起,傲慢。祖師說,你要是念上一萬部,真正懂得經裡面的道理,就是有悟處、開悟了;『不以為勝』,並不以這個勝過別人,換句話說,一點傲慢心都沒有;祖師說,那你就可以與我並肩而行。諸位曉得,慢是煩惱,貪瞋痴慢,只要有這些東西在,不但修行不能得定,念佛不能得一心,連開悟都不可能。如果說他有悟處,那是文字表面上的理解,是表面上的,所以講小悟。絕對不可能徹悟,大徹大悟根本就不可能,因為徹悟之人煩惱沒有了。大悟之人煩惱伏住了。這個小小的,有一點小悟處,文字表面上,無關於痛癢的這種悟處,小悟,貢高我慢的人很多。所以我們自己要明瞭。傲慢是業障,障礙自己的悟門,障礙自己的功夫,如果有這個習氣,自己警覺到,我今天的功夫不得力,沒上軌道,還有這些東西存在。這講個「慢」字。

  諸位還要記住貪、瞋、痴,只要還有一點習氣在,就是經的意思,決定不可能有悟處。所以佛法修行,什麼叫功夫?貪瞋痴沒有了,這是功夫,這真正功夫。貪瞋痴縱然有,決定能伏得住,真正能伏得住,在念佛人來講功夫成片;換句話說,講帶業往生你就有把握,自己有把握,也有感應。如果在境界裡面還會起貪瞋痴慢,疑是懷疑,還會起這些煩惱,換句話說,不管你怎麼樣修法,六道輪迴還是有分,還是沒有辦法超越。這個東西決定不能騙人。如果說你這些煩惱沒斷,神明、佛菩薩可以保佑你,那是騙人的,那不是真的。世間之事都不可以僥倖而得,何況了生死、成佛道的大事!

  嚴居士今天回台北去,他昨天到我這來,我託他帶一點東西回去。他告訴我,因果報應真的絲毫不爽,他到台北去是住在他一個朋友家裡,這個朋友也是個演藝人員,大概是歌星還是影星搞不清楚。在沒多久之前,他大概有唱片在外面賣的,有人把它翻版(就是盜印),他向法院告他,敲了他一筆,敲了一百萬台幣。大概不到一、二個月,他家房子燒掉了,命裡沒有,得到了還得把房子賠上。所以嚴居士跟我說,佛菩薩保佑,他念了一年多佛,佛菩薩保佑。他原來決定是一號去的,如果一號去,他住那個房子,房子被燒掉,他說如果不燒死也嚇死。所以說命裡面沒有的就是沒有,命裡面有的丟都丟不掉。

  最近的《明倫月刊》,你看看裡面有一個訪問許炎墩的,許炎墩現在是瑞成書局的老闆。他的祖父、父親對於李老師非常的護持,說實在話,李老師要得不到他家裡大力的護持,李老師在台中事業沒有辦法發展。所以護法非常重要,他這是祖孫三代熱心護法。所以他這個訪問裡面,那一段諸位可以看看,他引用他父親的話。他每把錢捐出來,不知不覺又有好多錢來了,他說永遠好像這個錢財用不盡,這一邊捨了,那一邊就來了,不捨就不來。不捨什麼?你命裡面有那麼多,永遠就是那麼多,用完就沒有了。所以佛教給我們,財富從哪裡來?從布施得來的。財布施得財用不缺乏,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布施是因,財、慧、健康長壽是果報,果報怎麼來的?修因得來的。你不修因,期望這個果報,不可能。果報不是憑空而來的,是要自己去修得的。所以他看看這些因果報應,想想,愈想愈有道理。他做生意有的時候也被人家坑,他想大概是我前生欠他的,我還他就算了,我好好念佛,也不跟人計較,求一個心安理得。我說你這樣對了,你也沒餓死、也沒凍死,縱然被別人騙去了,你還能過得下去,還能活得下去,不要跟人家爭。要什麼?要修布施,你肯布施你的福就大。還有人說,我沒有錢怎麼能布施?諸位要曉得,沒有錢的人布施一塊錢,比那個有錢的人布施一萬塊錢的功德還要大。什麼道理?他誠心,他已經盡到他的力量,這個道理在此地。有錢的人捨個一萬、二萬的,他還有傲慢的習氣,自己覺得比別人要強,帶著傲慢的習氣,所以反而福報不如貧窮人。

  這就是我舉這一個例子,在順境、逆境只要心裡面還有這個習氣,我們的功夫就不上軌道,要記住。如何我們誦經、聽經能夠大徹大悟?如何修行能夠得功夫成片、能夠得一心不亂?必須把煩惱習氣從根拔除。佛法自始至終重視實行,不在空談,在實行。所以這個地方,法達是出家人,那個時候的出家人三衣一缽,什麼也沒有,能夠比別人強的,或者勝過別人的,那就是他在佛法裡懂得東西多,或者他有專長,別人所不能比的,起了傲慢心。所以,祖師呵斥他,要把這個毛病改掉。我們看底下:

  【汝今負此事業。都不知過。】

  這是很深的責備,『負』就是仗勢著,你今天仗勢你自己念了十年的《法華經》,對別人起傲慢之心,你不曉得過失。祖師是一語道破,你念經雖然念得很熟,經義你沒有懂得,你沒有悟處。

  【聽吾偈曰。禮本折幔幢。頭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

  這是教誡他。禮拜,禮拜是修行的一種,修什麼?把我們無始劫以來傲慢的習氣修掉。世出世間都把這個列在德行的第一條,世間法,你看《禮記》裡面也把這個列在第一條;出世間法,我們看十大願王「禮敬諸佛」,列在第一條。所以要曉得禮敬的本意,就是要斷除我們傲慢習氣的。『幢』,在此地是個比喻,就是高顯的意思,比喻的貢高我慢。頭怎麼可以不至地?這是從前的禮節,今天我們只有對佛菩薩五體投地。這裡還用這種禮,這是修行人專用的,不僅是折服傲慢,而且是修身修性。所以禮拜是一種修行的法門,自古以來有專修這個法門的。像他是念經,念了十年;有人專門修禮拜,一天拜三千拜,拜很多年的。

  我受戒的時候,道源法師給我說一樁故事,那也是真的,不是假的。是民國初年,說有個蠟燭師,這個故事好像《影塵回憶錄》裡頭有,曬蠟燭師,這是道源法師見過。這個人是個很忠厚老成的人,他在寺廟裡管香燈,專門管點蠟燭、燒香,管這個;這是要專門有一個人照顧,怕起火災。有別的法師跟他開玩笑,六月天大家都曬衣服,人家就跟他開玩笑說,香燈師,蠟燭都上霉了,要搬出去曬一曬。他很傻,他就真的搬出去曬,結果一曬,蠟燭統統曬化掉了。以後老和尚看到這個樣子,他說算了,你不要當香燈,他說你到阿育王寺(供的是有釋迦牟尼佛的舍利),你就是天天到那裡去禮拜。他拜了三年,拜了三年開悟了,本來不認識字,到以後能夠作詩、能夠作偈子,講經說法非常流利。他是拜佛拜開悟的,一天拜三千拜,拜了三年多拜開悟了。所以佛門裡面拜佛是一種修行,有專修這個法門的。所以人一定要老誠,要老實,要誠懇。

  『有我罪即生』,「我」就是我執。當然貢高我慢是從我生起來的,沒有我,誰貢高我慢?所以佛法重視無我。無我,如果對初機人講:無我,我沒有這還得了,他馬上就生恐怖心。無我,簡單就是叫無有私心,無有我執。不是沒有我這個身,不是沒有我這個心,不是沒有我這個作用,有身體、有心也有作用。沒有我貪,沒有我瞋,沒有我痴,沒有我慢,沒有這個東西,這叫無我,他就好懂了。無我是無我貪、我瞋、我痴、我慢,沒這個東西,他好懂,他放心了。沒有我,就是我私、自私自利沒有,沒有這個。你有了這些貪瞋痴慢罪業就生了,這就生罪業。『亡功福無比』,「亡」就是把它去掉,亡也當作「無」講,與無是通的,念無功福無比也可以,念亡、念無都可以講,就是要把我慢去掉。「功」就是功德,功德、福報那是無比的。還有一個講法,無功有無漏的意思,無功是什麼?不居功德。自己縱然有勝人之處,絕不以為然,不但沒有驕傲,更謙虛,更恭敬,這是無比的福報。這是大師跟他一見面,對他的教訓。然後說:

  【師又曰。汝名什麼。】

  祖師又問他,你叫什麼名字?

  【曰。法達。】

  他就說,我的名字叫『法達』。

  【師曰。汝名法達。何曾達法。】

  名字起得不錯,『法』就是世出世間一切法,『達』是通達無礙。名字不錯,但是你對於佛法沒有通達,『何曾達法』,你沒通達。

  【復說偈曰。汝今名法達。勤誦未休歇。】

  他念了十年《法華經》,一天念一部,天天不休歇,這個也很難得,不容易。

  【空誦但循聲。明心號菩薩。】

  你雖然天天念,念了十年,你沒有開悟,沒有悟,這個念就是白念。這個意思諸位要細心去體會,像我們在《印光大師法語》裡面,他解釋「有禪有淨土」,參禪必須到明心見性才叫有禪,不是說每天盤腿打坐就叫有禪,那是誤會。念經也是如此,念經要大開圓解才叫有教,否則的話,天天念,念裡頭意思沒懂,這就是『空誦但循聲』,你空念,意思沒有能夠會通。所以在佛門種種修行的方法,講有與沒有,是一個很高的水準。唯獨淨土容易,因為淨土的水準沒有那麼高。「有淨」,只要有深信切願,一心持名,這就叫有淨。所以比起教、比起禪,那要方便得多。我們對宗門、教下,要講一個「有」字,這一生真的未必能做到。但是淨要講「有」,的確是不難做到,換句話說,人人可以做得到,就是你肯不肯做。可是諸位也要曉得,有淨也要放下,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還是要放下,你才有淨。

  諸位要曉得,這種放下之後,你所得到的沒有法子說,得到的那個功德利益,諸佛菩薩都說不盡,那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所以諸位想想,我們今天在這個世間,我們捨掉放下的,值得幾何?幾何個什麼?這種就是佛門常講的捨一得萬報。你要在這個世間,心放不下、捨不得,西方極樂世界這一生就沒分。我們看看過去,看看近代,看看這幾年那些往生的人,多自在,多瀟灑。像倓老法師所見到的,親眼所見到的這三個人,一個出家人,兩個在家的,在家一個男居士、一個女居士,說走就走了,這是徹底放下了,他才有這樣的能力。看看這三個人,只有鄭居士(男居士)是有一點學問,平常在外面還講經說法,出家的修無師跟女居士都是不認識字的,什麼本事都沒有的,說走就走,走得那麼自在,這是真正往生西方世界的,這個一點不假,絕對不是騙人的。

  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不是住這個房子,我們這個世間再豪華壯麗的房子,比不上西方極樂世界普通人住的房子。那個地方人家這個地不是鋪地毯,是鋪黃金,我們這個世間能辦得到嗎?建築的材料不是水泥、鋼筋、木材,不是這些,是金銀、琉璃、珍珠、瑪瑙七寶,不能跟人家比。那個地方是自己的家鄉,不肯回去,到外面流浪,吃盡了苦頭叫冤枉,實在是太冤枉了。所以自己要曉得、要覺悟,只有這個法門人人做得到,除這個法門之外,其他法門不容易做到。這個「有」字,這個水準相當之高。所以教下講要『明心』,也就是大開圓解,你要真正通達經義、明白經義,這就叫『菩薩』。「菩薩」這個意思就是覺悟的人,你不迷惑,我們常講覺而不迷,覺而不迷就叫做菩薩,他不再迷惑。

  【汝今有緣故。】

  你到我這來,我們兩個總算是有緣,你到我這來,有緣才來。

  【吾今為汝說。】

  因為有緣我才跟你說。

  【但信佛無言。蓮華從口發。】

  這個意思,因為他是念經的人,經是佛說的,所以他念多了就起了傲慢。這祖師就當頭一棒,教他要相信佛沒說話,佛沒講經,你要相信這個。換句話說,你多記得這些經文、言語,不值得驕傲,要緊的是真正通達經義。所以你要相信『佛無言』,佛一生講經說法,「說而無說,無說而說」,是隨順眾生而說的。佛自己有沒有一句話說?一句也沒有,一個字也沒有,所以你要相信這個。你要從言說當中悟入「無言」,無言就見性了,你要向這個裡頭悟入。『蓮華從口發』,「蓮華」是比喻,比喻真性,真性佛用言語說出來,你要體會那裡頭的意思,所謂是言外之意,你要能體會這個,決定不能死在言語之下。念經死在文字之中,那學的全是死的,這個還是迷而不覺;如果說悟了,那就是覺而不迷。這就是教給他念經的原則,應該要這樣念法。

  【達聞偈。悔謝曰。】

  法達聽了祖師教訓之後,很好,立刻就能懺悔,就能夠改過,禮謝祖師。

  【而今而後。當謙恭一切。】

  這是真正懺悔,他真正能下定決心改過,我從今以後,我應當對一切人,我都謙虛、恭敬。

  【弟子誦法華經。未解經義。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廣大。願略說經中義理。】

  他的確是如此,被六祖一看就看破了,從哪裡看?從他傲慢。在此地,我並不是叫你們看別人,是教諸位回光返照,照自己。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待人接物,有沒有貢高我慢,有沒有貪瞋嫉妒?如果還有這個念頭存在,那就是障礙。我們聽經讀經不會開悟,我們修行功夫不會得力,所謂不得力,煩惱伏不住,得力是能夠真正伏住煩惱。六祖看得沒錯,他現在自己說出來了,《法華經》念了十年,確實心裡有疑惑,求祖師給他開示。

  【師曰。法達。法即甚達。汝心不達。經本無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經。以何為宗。】

  這一句,人人必須自己反省,不僅是讀經,乃至學佛、念佛、生活,都要有宗旨所在,我們人生才有意義。否則的話,這個人活在這個世間,的確是醉生夢死,不曉得為什麼活的。人活在世間沒有個宗旨,真的,不曉得為什麼活的;死也糊裡糊塗死,不知道為什麼死的。這個人沒有意義,糊塗一輩子。所以一定要覺悟,我活在這個世間要活得有意義,在這個世間我有一個方向,我有一個目標,我向這個方向、目標去努力,這個人就有意義,這就是所謂說精神生活。人有志,這叫有志氣,不管在什麼境遇裡面,他的精神是飽滿的,他能禁得起考驗,能禁得起打擊。為什麼?他有方向,他有目標,他一定要把他的目標去完成,要達到。所以這個很重要。讀經,你為什麼讀這個經?所以這還是叫他的名字說,『法達』,法本來就通達,沒有一樣不通達,像《華嚴經》所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它怎麼不通達?你自己心裡不通達,是你自己迷,經沒有疑惑,你心裡面有疑惑。所以底下接著問,問到中心的地方了,你念這個經以什麼為宗旨?你為什麼念這部經,目的何在?就是這個意思。

  【達曰。學人根性暗鈍。從來但依文誦念。豈知宗趣。】

  他念經是瞎念,可能就是對這歡喜、愛好,天天念,也不曉得宗旨在哪裡。『趣』是趣向。「豈知宗趣」,底下雖然話沒說出來,這是求祖師給他開導。

  【師曰。吾不識文字。汝試取經誦之一遍。吾當為汝解說。】

  祖師說我不認識字,你把這個經念一遍給我聽,我給你解釋。『誦』是背誦。

  【法達即高聲念經。】

  從頭念。

  【至方便品。】

  這念得不多,『方便品』是第二品。《法華經》一共有二十八品,念到「方便品」,才念第二品,他沒念多少。

  【師曰。止。】

  不要念了,行了,這部經的宗旨、義趣全都曉得了,全都明瞭了。

  【此經元來以因緣出世為宗。】

  『出世』,是講佛出現在世間,是講這個。

  【縱說多種譬喻。亦無越於此。】

  《法華經》裡面譬喻說得非常之多,裡面還有「譬喻品」,說再多的譬喻也超不出這個範圍,祖師也確確實實把握到《法華經》的中心理論。

  【何者因緣。經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見也。】

  這一句話就把整個《法華經》的宗旨全盤托出來了。我們注意這個『一』,「唯以一大事因緣」。所以佛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的?就為這個事情。所以他有宗旨,這個宗旨完成他就走了,他有意義而來的。所以我們注重這個「一」字,《華嚴經》裡面講「一真法界」,《彌陀經》裡面講「一心不亂」,禪宗常說「識得一,萬事畢」,你幾時認得一,一切事情都解決、都圓滿了。連孔老夫子也說一,你們看《論語》,《論語》裡面有兩次句子,「一以貫之」,這句話在《論語》裡頭出現兩次。由此可知,孔老夫子出現在我們中國,也就跟釋迦牟尼佛出現在印度差不多,也是唯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可惜的是我們當時人、後人不認識。可是我們仔細看看孔老夫子的書,看看歷史上的記載,細心去想一想,確確實實是為這樁事情。他一生以一個模範的老師出現在世間,釋迦牟尼佛也是如此,一生到處講學(講經說法就是講學),一生講經說法,孔老夫子一生也是周遊列國,講學。不過孔老夫子所講的,限於人道;釋迦牟尼佛所講的範圍比孔老夫子講得廣泛,他講到六道,不但講到六道,還講到他方世界,講到過去未來,這是內容比孔老夫子所講的廣泛得很多。可是在義趣上來講,他們兩個相同的地方很多很多。在基礎的概念上,我們看到很多相同的地方,像「一以貫之」,這就是基礎、根本,以這個為出發點;在修學過程當中,佛法講覺正淨,夫子講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意思差不多都相同,所依據的理論、教人的方法,相同的地方太多太多了。『一大事者,佛之知見也』,這是《法華經》上說的。佛的知見是什麼?佛是覺,就是覺悟的知識,覺悟的見解,我們的知識、見解不迷不邪,這就是叫「佛之知見」,釋迦牟尼佛是以這個來教化眾生。

  【世人外迷著相。】

  這講世間人,我們佛法裡面常講的業障。業障,在此地說得清清楚楚的,外面被色相迷了。

  【內迷著空。】

  「外迷著相」是講六道凡夫。『內迷著空』是講二乘聖者,聲聞、緣覺,這些人也講禪,他沒有禪,他有定,他沒有禪;要講教,他也沒有教,他沒有開悟,他沒有大開圓解。可見得這個水準就相當之高,證到阿羅漢果了,禪與教還是沒有,還沒分。因為有教、有禪,他能破無明,能見真性,他們還沒有這個能力。這個著相就是三界之相,我們講四生九有,或者講三有,欲界、色界、無色界,你在這個色相裡面還起貪瞋痴,還起這個。順境裡面你有貪心,逆境裡面你有瞋恚心,你還起這個念頭,這就是迷,迷著。二乘人他這個離開,六道裡面的一切色相他不貪染,他也沒有瞋恚,他真正擺脫、捨掉了。他怎麼?他「著空」,這是二乘人的病,這個空就是所謂的偏真涅槃,他入了這個境界。這個境界在《楞嚴經》上來講,就很不好聽,《楞嚴經》上佛講阿羅漢跟辟支佛的境界,說「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你看六塵裡面,他墮在法塵裡頭,前面是色聲香觸味,這個他離掉了,他墮落在法塵裡頭。法塵有兩種,一種生法塵,一種滅法塵,他是著了滅法塵,空相,所以他不能見性。這在《楞嚴經》上,釋迦牟尼佛呵斥小乘人。

  【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

  凡夫要能夠離相,二乘要能離空,空有二邊都不著。

  【即是內外不迷。】

  這才叫做悟處,內外都不迷。

  【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

  不迷,心就開悟了。你因為心被這些執著迷了,著相(就是著有),這就是我執;著空,這是法執。空有二邊都不執著是我執、法執都破了,所以你自己的心性就開顯了,心開意解,意就是末那識,裡頭的結解開了。末那,你看唯識裡面所講的,「四大煩惱常相隨」,意解就是四大煩惱解除了,這叫意解,心開了,阿賴耶轉成大圓鏡智,這心開了。四大煩惱,這是我們一切眾生無始劫以來叫俱生煩惱,不是這一生的,生生世世帶來的,叫俱生煩惱。第一個就是我見,我見拿我們現在的話叫成見。要破除我見從哪裡開頭?先把自己的成見破除。不管在什麼場所,不要有自己的見解,不要固執自己的見解,多聽聽別人的。

  特別是做領袖的人,一個成功的真正的領袖,他沒有主意。所以國父孫中山先生講得好,「權與能」,當老闆的不要聰明、不要智慧,要什麼?要決斷,要有權。做夥計的要個個聰明,個個有智慧,個個都有主意,你們每個人主意說出來,老闆來採取,這是最高明的。老闆如果有主意,底下那個夥計誰也不敢說話,結果變成老闆孤家寡人一個,你這個事業不能發展。所以真正聰明的老闆,他自己想怎麼做,他不說,他一定會叫底下的人說出來。說出來,不錯,很好!實際上他那個主意跟他自己想的一樣,就採取用他,我用你的,那個人高興,拼命替你幹。你要說這個我早就有這個意見,人家即使替你做,心也涼了,不肯努力。所以一個領導的人要有權,不要有能。國父孫中山先生常常拿劉備跟諸葛亮來比喻,劉備,皇帝有權,他沒有能;諸葛亮給他做宰相,有能,他出主意,他主意多、方法多,劉備能駕馭他、能用他。所以一個領導的人不要有能。

  領導的人不要想東西,為什麼?他要保持頭腦的清淨,那個舵才能把得穩。常常出主意,常常計劃,心地不清淨,不能夠顧全大局,他往往看的時候偏在一邊,他不能看到全面。所以這些對諸位,你在家庭、事業上都有幫助,你學了都有用處。所以領導人,高明的領導人就要頭腦清醒,頭腦清醒,他什麼事情不想,所以有幾個方案擺在面前,他馬上能決斷。為什麼?他從整個全面大局,他看得清楚,他冷靜,他選擇哪種決定有利的。所以佛法學了之後,用處太大太大了。這個叫意解。我見解開了,我愛、我慢、我痴這是四大煩惱,這個四大煩惱都解除了,叫意解,意解了之後,心就開了,就開悟了。『一念心開』,要專一,到一。「一念」就是沒有念,沒有雜念;有念就不一,就不是一心。一心沒有念頭,沒有念頭才心開意解,這個時候佛知佛見就現前,就是你覺悟的知見,覺知覺見,決定不迷了。

  【佛猶覺也。】

  這說得多明白,佛就是覺,覺而不迷。

  【分為四門。開覺知見。示覺知見。悟覺知見。入覺知見。】

  這是《法華經》上講佛知見,他講了這四個方式。這四個方式前兩個是老師的,老師只能做到前面兩個,後面兩個是學生的。前面這個『開』,是個比喻字,我們中國人也常講「頓開茅塞」,好像我們心裡頭有東西阻塞,阻塞的東西拿掉,這一下開朗了。我們的心就是被貪瞋痴慢,這四大煩惱障蔽了。佛為我們開啟,說許多的理論,說許多的方法,我們聽了之後這才恍然覺悟,原來自己還有覺知覺見,就是自己還有佛知佛見。佛要不為我們說,我們自己不曉得,自己還有這麼回事情,自己不曉得自己原來與佛沒有兩樣。為什麼有兩樣?那就是祖師前面說的,「法即甚達,汝心不達」。法即甚達這個意思就是佛知佛見,我們心裡頭自己有障礙,自己迷了,不是法迷,是自心迷,自己心迷,法沒有迷。再跟諸位說,還是自己迷,境界上有沒有迷?沒有迷,境上哪有迷的?境裡面有物質的環境、有人事的環境,物質、人事的環境都不迷,誰迷?自己迷。

  也許你說,我不相信,我看到那個人迷惑顛倒。那些人迷不迷,與自己毫不相關,那些人覺是法界,迷還是法界,迷悟統統是法界。要緊的在哪裡?在自己。自己要悟了,外面法界是一真法界;自己要迷了,外頭境界是十法界。你看看這個關係多大,外面境界隨自己心之迷悟在轉變,境隨心轉。所以佛一成佛,看到大地一切眾生沒有一個不是佛,佛眼睛裡面沒有看到眾生、餓鬼、畜生,沒有,統統是佛,沒有一個不是佛。迷人看佛菩薩也迷惑顛倒,看佛菩薩也是眾生。可見得境界不是一定的,境界時時刻刻在變化,隨著你的心在轉。諸位如果是有幾年功夫,真正在這裡做,你能夠體會得到,這是真的。因為你境界提升了,你對於一切人事看法不一樣,覺悟跟迷決定不相同,見解、看法不一樣。我們現在世間人講人生觀、宇宙觀,他會轉變的,對於人生、宇宙的看法不相同。唯有佛知佛見,這才是真正正確的看法。所以佛能為我們開導。

  開導之後,還怕我們不識貨,更親切一層指示給我們,這就是『示』。「示」是為我們指出來,一樁一樁的指示出來,這就更親切。所以老師對我們,就是佛菩薩對我們的加持、對我們的保佑,就是開示。佛陀不在世,這個開示在經典,讀誦經典就是聽佛菩薩的開示。如何才能達意?這個重要!六祖說的,如果要是不明瞭意思,念經是白念了。怎麼樣能通達意?一心。所以諸位,我們遇不到好老師沒有關係,至誠恭敬,誠敬能感通,它有感應;不誠不敬,這裡頭有障礙。所以只要你一心去念就會通達,自自然然會明瞭。你要沒有一點恭敬心那不行,那沒有用處的,就是念佛菩薩名號也是如此,要以極誠敬之心,那真是「念一句阿彌陀佛,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都在誠敬上,這個重要。

  我們聽了佛的開導,看了佛給我們的指示,自己要『悟』。「悟」是什麼?豁然明瞭,通達理論,事實的真相,這一下明瞭了,這個叫悟。悟了以後怎麼樣?要『入』,「入」是講證得。什麼叫證入?是把你一下覺悟的那些理論、事實真相,統統變成實際的生活。我們的思想,我們的生活,我們的行為,我們的待人接物,就是這個,這叫入。不能把整個佛法變成生活,你沒有入進去。入進去,我們的生活就是佛法,佛法就是生活,佛法跟自己實際的生活、事相行為分不開,這個叫證入。所以證入才有真實的受用、真正的受用,悟而不入不行,你雖然明白這個道理,實際上你不能應用。如何能把這些道理應用在自己生活當中,那我們現在生活是什麼?生活就是佛菩薩。所以諸位看看《華嚴經.入法界品》,你看那些修行人他怎麼入的,五十三參,五十三位菩薩那都是悟入了。

  這五十三個人裡面,出家的只有六個,在家比出家多,多得太多了。在家的,就是四十多個人裡面,各行各業統統都有。無論從事哪一種行業,無論是男女老少,我們凡夫看到,他跟我們沒有兩樣,他也做生意,他也做買賣,他也做工,他也是公務員,或者是他當阿兵哥,統統都有,人家那個思想、行為,所作所為全是菩薩,全是佛。所以說到佛,絕對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種身才叫佛,做工的也是佛,經商的也是佛,做官的也是佛,甚至於從前挑大糞的也是佛。你看國清寺豐干和尚,阿彌陀佛再來的,他在那裡幹什麼?就是六祖從前在黃梅幹的事情,舂米,那是佛。文殊、普賢兩個幹什麼?大廚房裡面燒火的,伙夫。他們不一樣,完全把這個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所以他的生活就是只有快樂,沒有痛苦,只有智慧,沒有煩惱,常生智慧,這是叫悟入。所以讀《華嚴經》五十三參,你看人家入的境界,你才曉得怎麼叫做入,就是活用,完全用上了。這裡是說佛知見的這四種。

  【若聞開示。便能悟入。】

  老師加持,佛菩薩保佑,只能做到開示,底下的事情是要靠自己,自己要覺悟。悟了就要做到就是入,入也就是證,我們講證果,中國大陸俗話講得道了,得道就是入。怎麼得道了?他做到了,他就得道。雖然悟了,做不到,那是只有悟,沒入。沒入怎麼樣?不得受用,不能離苦得樂,得不到受用。縱然講得天花亂墜,自己還是煩惱重重,起心動念、一切造作還是罪業,將來還是要受報,這個悟了有什麼用?悟了一定要做到,做到就是入。所以小悟有小入,大悟有大入,徹悟有徹入,這是一個真正的修行人。只有悟而沒有做到的人,這個不是佛弟子,不是一個真正修行人。再看底下經文:

  【即覺知見。】

  就是覺悟的知識,覺悟的見解。

  【本來真性而得出現。】

  『真性』就是真心,就是你自己本有的真心統統現前,待人接物都用真心,決定沒有虛偽,不自欺,當然不欺人。諸位要曉得,凡是欺人之人必定自欺,就是自己欺騙自己,自己不欺騙自己,絕沒有欺騙人的道理。所以自欺之人必定欺人,欺人一定自欺,欺騙,自己騙自己,這就是迷惑顛倒,這是用的妄心,不是用真心。真心不自欺、不欺人,而以大慈大悲真誠待人接物,念念都是利益眾生,利益眾生之福無量無邊。

  【汝慎勿錯解經意。】

  這個地方特別開導他,你千萬要慎重,絕不能把經意搞錯,錯解了。

  【見他道開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見。我輩無分。若作此解。乃是謗經毀佛也。】

  這個幾句話很重要,我們一般人學佛,念經、聽經錯就錯在這裡,這叫根本錯,從這個地方錯了,永遠錯下去。「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不是釋迦牟尼佛,這個『佛之知見』是誰?是自己,你要這樣覺悟就對了。你要認為《法華經》裡面講「開示悟入」是釋迦牟尼佛的事情,是諸佛如來的事情,我們沒有分,你念這個經幹什麼?這個經就叫白念了。祖師說的話更不好聽,這個是『謗經毀佛』,這罪過就更大了。所以都是說的我們自己分上的,像《大方廣佛華嚴經》,全是說的自己。大方廣在哪裡?大方廣就是我們自性,我們自性的體大、相大、作用大,這就是大方廣。除了自己之外,哪來的大方廣?所以見解一定要正確。

  【彼既是佛。已具知見。何用更開。】

  可見得佛講的「開示悟入」,是針對我們自己來說的。佛已經成佛,已經破迷開悟,開示悟入對他來講毫無意義,他講開示悟入完全是為我們說的。

  【汝今當信。佛知見者。只汝自心。更無別佛。】

  由此可知,一部《法華經》講什麼?就是講的自己的心性,除了自家心性之外,與別佛不相干。

  【蓋為一切眾生。自蔽光明。】

  真心是光明的,是充滿智慧的。

  【貪愛塵境。】

  我們本性光明喪失掉了,毛病就出在這個地方。『塵』,五欲六塵。對於五欲六塵上起了貪心,用這一個字就能代表一切的煩惱。貪不到,這就瞋;貪到,他就不瞋了。貪不到就瞋,所以瞋是從貪起的。無量無邊的煩惱,歸納成一個就是『貪』。所以這是一切煩惱的大根大本。因此,菩薩修行第一個法門,叫布施。布施是什麼?捨,就是把貪打掉,這是根本煩惱。要斷煩惱,從哪裡斷起?從根斷起,根就是貪心。所以教你能捨、能放下,什麼都能捨,什麼都能放下。《華嚴經.第六迴向》裡面講六十多種的捨、布施,六十多種,沒有一樣不能捨,沒有一樣不能布施,所以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第六迴向」是講般若波羅蜜的,般若波羅蜜從什麼地方得來?從布施,真正放下。真正放下之後自己智慧開了,因為你遮蔽、障礙沒有了,你把障礙統統放下、統統捨掉,本性裡面光明才能夠現前。

  「第七迴向」就是方便波羅蜜,那是什麼?教化眾生。所以我們在十迴向裡頭,李老師講的時候,講到第七迴向他就走了。「第六迴向」是般若波羅蜜裡面特別講布施,講六十多種布施,這個很有味道。它十迴向是從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後面是方便、願、力、智,按這個順序排的。但是講到般若波羅蜜的手段,是講布施。放不下,智慧就不能現前,業障就不能消除,永遠「自蔽光明」。所以一定要把貪愛的習氣斷掉。貪愛習氣斷掉之後,愛就變成慈悲,慈悲就是愛。為什麼不再叫愛?因為心性裡頭沒有障礙,沒有障礙的愛叫慈悲;心性有染污、有障礙,這個露出來的叫愛,不叫慈悲。所以慈悲跟愛在形相上完全相同,沒有兩樣,用心不一樣,一個是理性的,一個是感情的;一個是覺悟的,一個是迷惑的;一個是充滿智慧的,一個是無量煩惱的,這不相同。

  【外緣內擾。甘受驅馳。】

  裡面貪愛,這是煩惱。裡面的習氣不斷,於是乎你才會被外面境界困擾,境界一現前你就起心動念,你在境界裡面就生煩惱,自己做不了主宰,被外境所轉,甘心受境界的『驅馳』,就是為它去奔波、為它去受苦,這講的世間相。所以人生在世,我們古人有說「為誰辛苦為誰忙」,勞勞碌碌的搞這一生,究竟為什麼?這個要覺悟。我跟諸位說,我在十四歲的時候,就開始想這個問題,我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我為什麼要來?我來幹什麼的?我就常常想這個問題,總得有個理由,來幹什麼的。你要不能把這個理由找出來,把目標、方向、宗旨找出來,這個生活沒有意義,這個就是糊裡糊塗的,糊裡糊塗過一輩子不甘心。所以人一定(前面講)要有宗旨,有方向、有目標,人生充滿了意義,這個人生值得。世間人目標比較短近一點,像我們中國古人所講的,「立功、立德、立言」,稱之為三不朽,這個目標只是短程的近目標,不是究竟的目標。究竟的目標在佛法裡面,那就是什麼?「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我們這一生做個明白人,做一個覺而不迷的人,這是一個正確的宗旨,是大目標、大方向。為了覺而不迷,你才能真正的自利利他,自利就是覺而不迷,這個就是自利,利他就是造福眾生,造福裡面最大的福報,幫助別人也覺而不迷。

  所以我告訴諸位同修,台灣真正有福報,無量無邊的福報。今天我們台北同修,給我寫封信來,我們道場現在很上軌道,努力的來做弘法利生的事業,我們現在新的機器又買了九部,錄放機最近買了九部。那邊發心布施的同修很多,寫信給我,海外這些道場,我們每一個道場都希望能供養他們一套全套的母帶(一套母帶在台灣大概要十萬塊錢,台幣總要十萬塊錢,我們希望每一個道場都供養一套)。現在有兩個專家在做,他說所做出來的東西,裡面一些雜音都洗得乾乾淨淨的,我不曉得用什麼技術洗的。而且把我從前講的《楞嚴經》,不曉得從哪裡找到的,他們居然找到一個,現在已經完成五十多個帶子,他說再有兩個月這一部《楞嚴經》可以能夠做完。因為我自己曉得的,在很多年前我講《楞嚴經》,有一個巫居士,他是用圓盤大機器,他錄的是整套,可能只有他一個人保存,那是最完整的,其他的人帶子都不會完整,他是最完整的一套《楞嚴經》帶子。他說把裡面所有的雜音統統洗掉,等於在錄音室現場錄的一樣,非常之好。台灣同修真發心,真正是難得,這是好消息,大福報。

  我過去有一個構想,台灣現在有五十多個大專院校,我那個時候想法就是每一個大專院校送它一套錄放機、送一台電視,五十多個學校,一個學校十萬塊錢,大概要五百萬。我們是每年有多少錢就先送,我離開台北之前已經送了四個學校,逐漸每個院校我們都送。因為他們都有學佛社,他學佛社裡電視擺在那裡,學生可以看,有的時候老師他們也去看,讓他們能夠接觸到佛法。請法師,講經的法師還是太少,不夠分配。所以盡量來利用電視,在台灣用電視可以。在美國最普通的,最有效果的是錄音帶,他們方便。在美國的同修,說坐在電視機面前看兩個小時,他恐怕沒有這個時間。所以錄音帶的效果比錄影帶的效果要大,但是道場我們還是供養。所以真正在做是台灣,今天全世界佛教確實沒有任何一個處所能比得上台灣的,台灣修福。

  【便勞他世尊從三昧起。種種苦口。勸令寢息。莫向外求。與佛無二。故云。開佛知見。】

  前面講世間相,因為眾生迷惑顛倒,「甘受驅馳」也可以解釋為六道輪迴,發展到極處就是六道輪迴。正因為如此,這才勞動了釋迦牟尼佛,從大定當中起來,來為我們說法,說種種法,苦口婆心。『勸令寢息』,「寢息」就是止息貪愛。『莫向外求』,「莫向外求」教我們隨緣而不攀緣,是這個意思。所以諸位要明瞭,佛法是積極,不是消極。有很多人他把意思解錯了,像昨天那一位教授,小乘講到無我,他說我沒有了,他慌了,不知道怎麼辦,我都沒有了,那還搞什麼?他錯了,錯解了意思。所以是教我們息貪瞋痴,不是叫我們什麼享受都沒有,這一切享受是福報。沒有貪瞋痴,這種受用就樂,比如富有的,他享受很富足,他樂,他裡頭沒有貪瞋痴;貧窮的,他雖然三餐飯吃不飽,他也快樂,為什麼?他知足,他也不貪求,知足常樂,那個樂是真樂,富而樂,貧也樂。

  在孔子的學生裡面,顏回是最貧窮的,他最快樂。孔老夫子看到那個生活,他說「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他一天到晚快樂的不得了。安貧樂道,他裡頭有真樂,這是沒有相當修養,達不到這個境界,他做不到。眼前這個生活苦,貧苦,這是屬於福報,前世少修布施,布施得少,這一世在財富上就困難、就缺乏;前世布施得多,這一世物質生活就富裕,這個因是前世種的,這一世所受的是果報,這勉強不得的。要改善,能不能改善?能改善,只要你懂理論、懂方法。怎麼改善法?布施。現在布施,這一生也能夠受得到果報,你要做上個三、五年以上就行,像《了凡四訓》,那就是最好的榜樣。你覺得我現在物質生活很困難,你修財布施,真誠的去布施,依照《了凡四訓》裡面的理論、方法去做,你做上個三年到五年,一定有效,你那個命就轉過來了。

  依照他那種方法,改造命運的人很多很多,我記得我過去跟諸位講我那個朋友劉淵武,他就是一家完全照《了凡四訓》做,現在非常好,完全轉過來,他一見到我就給我頂禮,說我救了他一家。我說我沒有救你,是你自己救你自己,我不過送你一本書而已。我那個書不知道送了多少人,但是人家拿去他不做,你肯做,你肯做是你自己救自己。我對你可以說沒有幫一點忙,就送本書給你而已,你是真看、真信、真做,是自求多福。所以一定要從病根上拔除,把貪瞋痴慢的習氣洗掉,「莫向外求」,要守本分,安於本分。如果我們生活能夠過得去,還有多餘的,最好布施,福報不要享盡,那你的後福就無窮,不要做表面工作。

  你看李老師在台灣四十年,他是民國三十六年一光復就來了,住在台中正氣街九號,你們有很多人也有去見過的,那個房子誰願意住?他不能改善他的生活嗎?決定可能的,他每個月收入相當可觀。他是奉祀官府的主任祕書,那個官階是簡任一級,相當高的,簡任一級要是軍官的話,同中將。他還在好幾個學校裡面兼的教授,他有相當好的收入,他一個人,他為什麼不改善他的生活?他的生活費用一個月六十塊錢,我跟他在一起的時候,民國五十幾年的時候我跟他在一起,他一個月只用六十塊錢,多餘的錢全都做慈善事業,做佛教事業。他那一身中山裝穿一輩子,沒有做一件新衣服,吃飯那個小鍋帶個把子,一個人,鍋也是它、碗也是它,這樣過一生。我們看看,那是人不堪其憂,他也不改其樂,他真樂!他的學生接受他的教化,直接聽他經、聽他課的,我們最保守的估計有三十多萬人,三十多萬!福報留在最後享,走的時候預知時至,無疾而終。日夜給他念佛六百多人,四十九天不間斷,這種福報到哪去找去?那不是找來的,都是甘心情願來的,至誠恭敬來的。

  所以說能有福報多幫助人,多做好事,而好事裡面最好的事情,幫助人開悟,這是最好的事情。我們繼承李老師的遺志,繼承李老師的事業,雖然不是直接接台中的事業,我們建立一個事業,繼承老師的精神,繼承李老師弘法利生的大願,這樣就好,所以我在台北做。這個地方,葛居士以前在台中見過李老師,也是當面告訴他,希望把淨土宗帶到美國來,他的期望。他給我們寫的這個招牌,他最後所寫的東西,這是一個非常寶貴的紀念。我們一定要珍惜李老師對於我們的期望,能把弘法利生的事業發揚光大,我們盡心盡力去做就圓滿。實在做不到,緣不足,我們自己的功德圓滿,念念圓滿。緣不足,是這個地方他們的福德因緣沒成熟,我們慢慢再等待,一方面等待,一方面來幫助他,希望他這個緣能早一天成熟,這是我們可以能做得到的。再看底下一段,這就是祖師自己說的,前面都是經裡面的意思。

  【吾亦勸一切人。】

  『吾』是六祖大師自稱。他老人家也是常常勸一切人:

  【於自心中常開佛之知見。】

  跟《法華經》世尊所說的宗旨沒有兩樣。

  【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惡。】

  口裡頭說得都很好聽,都是好話,心裡面還有:

  【貪瞋嫉妒。諂佞我慢。侵人害物。】

  這就是心惡。口善不必多說,心惡他老人家具體的給我們指出來,這樣的心思就是惡。

  【自開眾生知見。若能正心。常生智慧。】

  『正心』就是真心起作用,《大學》裡面說「意誠而後心正」,佛法裡面講的菩提心,至誠心、深心、大悲心,深心、大悲心就是正心,對自己心清淨,對別人慈悲。對人決定是慈悲的,對自己決定是清淨不染,這就叫「正心」。我們能夠常常用正心,『常生智慧』。

  【觀照自心。止惡行善。是自開佛之知見。】

  這才算是一個真正開悟之人。什麼叫開悟?這就叫開悟了。所以現在騙人的很多,甚至於還有人印證。我在洛杉磯講經,有五個人說是一個上師給他們印證,他們這五個人開悟了,他們來問我。我跟他們講,沒開悟。他們說為什麼?我說我沒有開悟,你們來問我,可見得你們沒有開悟,你們要開悟了,你們不會來問我。大家一笑了之。當然沒開悟,他們開悟還會來聽我講經說法嗎?還會來問我嗎?什麼叫開悟,這個叫開悟。我們那種場合,兒戲,說說笑笑就完了。為什麼?講,他也不懂,貢高我慢,開悟的人哪有貢高我慢的?他們說自己開悟了。我說你們沒有開悟,這是開悟的人嗎?六祖在《壇經》裡講得多清楚,開悟的人心裡頭沒有『貪瞋嫉妒』,沒有『諂佞我慢』,「諂」是巴結人,貢高我慢,侵犯別人,害一切眾生,這種念頭統統沒有,這是個開悟的人。他還有貢高我慢,這個人沒有開悟。所以有上師給他證明,說他開悟,那就是騙人的人。

  現在假佛法很多,諸位不要上當。頭上給你插個草,「你將來決定可以往生,不念佛也能往生」,那更是大騙子。我們這次在莊嚴寺,遇到一個很年輕的法師,他也會插,還有個比丘尼也會插,而且他還不要作法的,他馬上就給你插。他們懂針灸,懂穴道,他說人頭頂上,人身的穴道,最大的穴道就是頂門這個穴道,你要曉得,插對了,一下插進去,這個很簡單的事情。所以現在人迷惑顛倒的人多,很容易受騙,很容易上當。沒有耐心,不願意讀誦大乘經典,想投機取巧,想僥倖成就,這個心理就是錯誤的。學佛修行怎麼可以僥倖?怎麼可以投機取巧?所以這不是正知正見,這些人他才遇到妖魔鬼怪。那些人他為什麼不找我?我也很想快一點成佛,他都不找我,他找他們,他不找我。這是告訴你什麼叫開悟,開悟的樣子就是這個樣子。

  【汝須念念開佛知見。】

  開悟,要念念開悟。

  【勿開眾生知見。】

  『眾生知見』是什麼?就是口善心惡,就是貪瞋嫉妒,這是眾生知見。

  【開佛知見。即是出世。開眾生知見。即是世見。】

  就是世間知見,那就免不了六道輪迴。

  【汝若但勞勞執念以為功課者。何異犛牛愛尾。】

  這個講就是不能執著,你要是『勞勞』,辛辛苦苦,辛辛苦苦執著我每天要念經,以為這就是自己的功課,這就是修行,這就是學佛,這錯了,這跟犛牛愛尾有什麼兩樣?『犛牛』,這個牛在我們中國西藏、西康、青海一代,身上的毛很長,這一種牛的習性最愛惜牠的尾巴,這就是執著,最愛惜牠的尾巴,這是愚痴,這有什麼兩樣。所以這是錯誤的,就是不要執著,一定要明瞭意思,要把它做到,這是真正學佛。天天念經,不懂意思,平常口善心惡,一切都還照常,這完全是凡夫知見,這個沒有用處的。

  【達曰。若然者。但得解義。不勞誦經耶。】

  他就反問,他說要是這樣的話,只要我意思懂得,我照做,經可以不要念了嗎?這也是錯誤,偏到那一邊去,偏到空,不偏有就偏空。

  【師曰。經有何過。豈障汝念。】

  經沒有過失,並不障礙你的覺性。

  【只為迷悟在人。損益由己。】

  迷的人對自己損害,悟的人對自己有大利益。

  【口誦心行。即是轉經。】

  經可以天天念,這個不礙事。你念,明瞭,天天要做到。

  【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

  只曉得念,不解意思,做不到,那你是被經所轉了,換句話說,被經束縛了。轉經的時候,在經裡面得大自在,心開意解,得解脫。「口誦心行」,這是真修,真正的修行,是一個好的學者。學佛必定要成佛,成佛就是成就佛知佛見,就是這個意思。我們就講到此地,這是一個段落,下一次我們從偈子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