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 (第三集) 1986/11 美國達拉斯 檔名:09-005-0003
請掀開經本第五頁,第五頁第五行的當中。上一次講到,神秀大師作偈幾天都作不成,「神思不安,猶如夢中,行坐不樂」,講到這個地方。今天我們接著底下的文來看:
【復兩日。有一童子於碓房過。唱誦其偈。能一聞。便知此偈未見本性。雖未蒙教授。早識大意。】
從這一段看起。這是說明五祖將要傳法,傳法人選可以說他早就看中了惠能。但是佛法自古以來,確實它是民主制度,決定沒有私相授受的,沒有的。所以,必須要公開的宣布。於是五祖就叫每一個人作一首偈,把自己的見地說出來,如果確實是明心見性,五祖不但傳法,而且也要傳位,將這個祖位傳下去。當時與會的一些大眾,他們心目當中是看好神秀大師,神秀是他們的教授師,是他們大家的老師,五祖要傳位必定是他得,大家乾脆也就不要操心,就不寫了。神秀見到這種情形,他也知道大家的想法,自己不得不作一首偈送給五祖看。可是作好之後,這經上說,他經四天,十三次想把這個偈子呈獻給五祖,可是走到五祖堂前,心裡面就恍惚不安,不敢呈遞,最後寫在南廊的牆壁上。第二天五祖看到了,對他這首偈也相當的讚揚。
這個意思,我在前面也特別的介紹給諸位,神秀是教授師,縱然沒有見性,五祖對他批評責備不能當眾。如果當眾說他沒有見性,他以後怎麼能教人?大家對他尊敬的心就沒有了。其實佛法的授受是決定在學生對老師的尊敬心。你看印光大師就說得很好,一分誠敬就一分收穫,十分誠敬就十分收穫,這叫師資道合。所以五祖對他這個偈子讚歎、讚揚,到晚上三更的時候把他召到禪房裡面來教導他,這我們在前面所看到的。所以大庭廣眾之下,不可以嚴厲的責備學生,古來祖師大德幾乎都是這種做法,這是值得我們要學習的,這個裡面的意思非常之深。五祖責備他之後,告訴他,你這個偈子沒見性,叫他過一、二天再作一首偈子來看。這經過了好幾天,秀大師還是作不出來。
這樣又過了兩天,有一個童子,這就是我們佛門裡俗話講的,小沙彌,沒有成年的。古時候是二十歲成年,二十歲之前都可以稱之為童子。這個也是在寺院裡面的,就是沙彌僧。他從碓房經過,因為五祖叫大家都念秀大師這首偈,說明念這首偈不會墮落,依照這個偈子修行有大利益。這個話也是真實話,決定不是假的。《壇經》後面,尤其講到念佛求往生,那講得真正是好。他口裡面念這個偈,能大師一聽就曉得,一聽就知道這個偈子沒見性。他說他『雖未蒙教授』,就是沒有承蒙五祖來教他,因為他是一到黃梅就派到碓房裡工作,八個多月也沒有到過禪堂,也沒有跟五祖見過一次面,所以是沒有蒙教授。雖然沒有承蒙五祖教授,可是對於佛法大意他早已經明瞭,也就是明心見性。『早識大意』就是他早已經見性。見性的人,現在在黃梅五祖道場裡面,除了五祖之外,就是惠能。這個廟裡住了一千多個人,真正見性的就兩個人,見性就是法身大士。所以《壇經》裡面,許許多多地方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要注意。學佛是從做人上學起,人都做不好,學佛決定不會成就,往生西方也靠不住,這個地方希望同修要留意。他就問這個童子說,你念什麼,念什麼偈?
【遂問童子曰。誦者何偈。童子言。】
童子就說:
【爾這獦獠不知。大師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傳付衣法。令門人作偈來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為第六祖。神秀上座於南廊壁上書無相偈。大師令人皆誦此偈。依此偈修。免墮惡道。】
你看那個小沙彌對待惠能,這就是凡夫對聖人,是什麼眼光去看他,你看稱呼『爾這獦獠』,這是一點都不客氣,沒有尊敬,把他看作一個野蠻人。你看,這是他的態度,說這個話的語氣,狂妄。這段話諸位一看就懂得,我們就不必多說,我們再往底下看:
【能曰。我亦要誦此。結來生緣。同生佛地。上人。我此踏碓八個餘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禮拜。】
我們看能大師他對人什麼態度?這個童子稱他作「獦獠」,他稱童子為『上人』,這是敬稱。所以凡夫眼睛裡面看諸佛菩薩都是凡夫,佛菩薩眼裡看凡夫統統是諸佛菩薩,這個不一樣。所以學佛從哪裡學?從恭敬當中學。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裡面,第一條教給我們「禮敬諸佛」,這是六祖做到了,他也沒有人教他,他是真正做到了。我們想五祖在黃梅主持道場那麼多年,必定也是教大家要禮敬諸佛,決定不可以貢高我慢,這個童子大概也聽了不少,可惜沒做到。像這些地方,就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他就告訴童子說,稱童子為「上人」,他說我在這裡面踏碓,在碓房裡面工作八個多月,沒有到禪堂去過,沒有到堂前去過。寺院那麼大,禪堂究竟在哪裡他還不曉得,『望上人引至偈前禮拜』,我希望你帶我去,到這個偈子前面我也要禮拜。這個童子就帶他去了。
【童子引至偈前作禮。】
他也到那個偈前去禮拜。他說:
【能曰。能不識字。請上人為讀。】
惠能大師不認識字,『請上人』,這個「上人」還是指這個童子,你念給我聽。這個時候因緣也很巧。
【時有江州別駕姓張名日用。便高聲讀。】
『江州』是地名,就是現在的九江,在那個時候叫「江州」。『別駕』這個官大概是相當於現在的祕書長一類的。州在唐朝等於明清的府一樣。有一點像民國年代,在從前的行政專員,行政專員底下的祕書,就等於這個時候的「別駕」。這個人『姓張名日用』,張日用,他在旁邊聽到,他就高聲的把這個偈子念了一遍,給惠能聽。
【能聞已。】
他聽了。
【因自言亦有一偈。望別駕為書。】
他聽了之後,他說我也有一首偈子,我也不會寫字,就麻煩你,請別駕也給我寫在這個牆壁上。
【別駕言。獦獠。汝亦作偈。其事希有。】
他這個別號,大概在當時寺院裡,大家都不叫他惠能,都叫他作『獦獠』,有這麼個外號,很難聽。你也會作偈,這個事情太希有了,太難得了。這個語氣當中並不是很尊敬的,也是很輕慢的語氣,你也有資格?你還能夠作偈子?這是有點輕慢的態度。
【能啟別駕言。欲學無上菩提。不得輕於初學。】
這就是他奉勸他,你到寺廟裡面來,你是想學佛的,『無上菩提』就是佛道,你是想來學佛的、想來成佛的,既然要發心學佛成佛,決定不能輕視初學的人。
【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
他雖然在寺院裡是下下之人,說不定他還有一點智慧;你們位子高高的,有的時候也會有糊塗的時候,所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就是取這個意思。
【若輕人。即有無量無邊罪。】
要是輕視初學,輕慢別人,這是有罪過的。《法華經》有一位常不輕菩薩,輕就是輕慢人,他一生絕不輕慢任何一個人。他說,「輕賤我故,二百億劫常不值佛、不聞法、不見僧」,這是講輕慢別人的過失。《法華》是圓教一乘大經。所以我們對於任何一個人,我們要尊敬,即使不尊敬,決定不可以輕慢,這是有罪業的。他說了這麼多話,別駕在寺院裡面也是不能把這官架子擺出來,聽了當然也不太舒服,就叫他別多說,好,你把你的偈子說出來好了,我給你寫上就是。
【別駕言。汝但誦偈。吾為汝書。汝若得法。先須度吾。勿忘此言。】
他附帶一個條件,你要是真正得了法,做了第六代祖師,你要記住你要先度我。他跟他有這麼一段因緣。惠能大師的偈子就是底下這一首,這首也是非常著名的。
【能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實際上這一首偈,就是把秀大師那個偈子改正,把它改正了。神秀大師那首偈,我們要是依照那個修,有用處,很有利益。能大師這個偈子,我們沒法子下手,這是明心見性的境界,不是我們普通人的境界。所以,五祖稱讚神秀大師那一首偈,是很有道理的。神秀大師沒有離相,沒有離心意識。而惠能大師把它一改,完全離心意識,完全離相,所謂是「卓立無依,靈靈不昧」,他是到這個境界。
【書此偈已。徒眾總驚。無不嗟訝。各相謂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時。使他肉身菩薩。】
他這首偈寫出來之後,大家一看,雖然一般人也沒有開悟,看到也吃了一驚。而六祖大師個子很矮小,其貌不揚,平常根本就沒人瞧得起他,沒有想到他有這麼高的境界,所以大家統統驚奇。
【祖見眾人驚怪。】
五祖看到大眾驚奇、覺得奇怪。
【恐人損害。】
自古以來,嫉妒、障礙、陷害,這免不了的,這是眾生無始劫以來的煩惱,這種煩惱愈到後世愈嚴重,尤其他是個初來的人。所以五祖怕人家害他,怕別人傷害他:
【遂將鞋擦了偈。】
他把鞋子脫下來把那個偈子擦掉。
【云。亦未見性。眾人疑息。】
說:也沒見性。這是障人眼目。惠能表演了這一套,八個多月之後表演這麼一套。
【次日。祖潛至碓坊。】
『潛至』是不讓人曉得,就是偷偷到碓坊去看惠能,五祖在第二天。
【見能腰石舂米。】
惠能,剛才說過了,他身材矮小,身體輕,舂米需要力氣,需要體力的,他體力不夠,他身上拴了個大石頭(那個石頭現在還在南華寺),增加自己的體重,好踏碓舂米。這是五祖到碓坊裡看到他在那裡工作。
【語曰。】
『語曰』就是告訴他。
【求道之人。為法忘軀。當如是乎。】
這一句話是讚歎他,你是一個求道的人,『為法忘軀』,不計辛勞,在這裡苦修,應該是這個樣子的。
【即問曰。米熟也未。】
他這個語就是雙關語、暗語,你舂米,米舂熟了沒有?惠能一聽就曉得,就知道他的用意之所在。
【能曰。米熟久矣。猶欠篩在。】
米熟了,還沒篩。『米熟』就是你自己有沒有成熟,問他這個。他說我早就成熟了,沒有人給我印證。『篩』就是印證,就希望祖師給我印證,給他做證明。所以這個話裡頭有話,縱然別人聽了,別人聽了聽不出來,他們兩個的暗語,彼此心裡都明瞭。
【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
五祖拿手杖、拐杖,在他那個碓上敲了三下就走了。他就曉得這個意思,這就是告訴他,三更沒有人的時候,到他房間去,他們兩個約會。
【能即會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
這是怕別人看見,所以用袈裟遮圍住。『遮圍』,絕對不是遮圍他的身,門關著還有窗戶,一定是把袈裟掛在窗戶上做窗簾,叫外面人看不見,是這個意思。所以我們讀書要懂得當時這個情況,是不讓人知道,他給他講《金剛經》。講《金剛經》,當然是講大意,講到:
【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到這個時候,惠能大師就表示他的態度了,他完全徹悟了。這個心實在是無所住的,心怎麼無所住?因為心是宇宙萬有的本體,宇宙萬有是心變現出來的幻相,所以心哪裡會有住?心要有住,它的功能就失掉了,它就不會變了;它能夠變現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它不住,它才有這個功能。所以佛祖教學,其目的就是恢復真心。所以有所住心就是虛妄,無所住心就是智慧,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明瞭。底下惠能大師,他就是把自己的心得、境界說出來。
【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這就是他悟入的境界。佛在大經大論裡頭常常告訴我們,像《華嚴》裡頭所說的,「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以佛教跟其他宗教不一樣,其他的宗教說,宇宙有一個主宰的神,佛法裡沒有。佛法說宇宙從哪裡來的?是你自性變現出來的。自性,不生不滅,不來不去。後面能大師悟入境界之後,他說了五句,說明自性的功德,也是他聽了五祖給他講《金剛經》(這《金剛經》一半沒講到,只講到大概是四分之一的樣子),這幾句話是他的心得報告。底下就說:
【遂啟祖言。】
『啟』是下對上用的敬詞。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自性』就是真心,真心本來是清淨的。我們今天講心染污了,染污的心不是真心,是妄心,妄心才有染污,真心沒有染污,真心永遠是清淨的。這裡我們舉一個比喻來說,我們把眼睛比作真心,決定是沒有染污的,我們把妄心比喻作眼鏡,我們戴上眼鏡,不是一樣也能看東西嗎?可是眼鏡裡面有灰塵、有髒了,我們看外面東西統統是髒的,統統是染污的。其實誰染污?那個外頭鏡片染污,不是眼睛染污。真心與妄心的關係,就像這個樣子的。所以你的真心決定沒有染污,你看外面形形色色的,這是戴了鏡片看外面,不是直接看的,是透過這個妄心起作用,是這麼回事情。悟入自性就好比把眼鏡去掉了,我眼睛直接看的,這個境界才真實。我們就曉得,清淨心是真心,心不清淨決定是妄心,妄心是生死輪迴的心,真心就是佛心。佛心,菩薩心,心地清淨的。這是第一句。第二句說: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是剛剛他發現,沒想到,沒想到我自性本來是清淨的,自性本來沒有生滅。由此可知,生滅心是妄心,生滅心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念頭,一個念頭生,一個念頭滅。這個念頭是生滅的,這個是虛妄不是真實的,真實法永遠是不生不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沒有想到我自性是樣樣具足,樣樣都不缺乏。這個講到大的虛空世界、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自性裡面有無量的智慧、有無量的德能。問題就是說,你能不能見性?能見性,智慧、德能統統透出來,你現前就得受用。我們今天就是迷失了自性,所以才這麼苦。諸佛菩薩是悟了自性。凡夫跟佛菩薩不同就是迷悟,自性沒有兩樣,悟了自性也是這樣的,迷了還是這個樣子。所以從自性上來說沒有兩樣。因此佛在大經裡面才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本來成佛是就自性上說的,本來成佛,眾生與佛沒有兩樣,可是迷悟它起作用就不一樣了。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這講常住,《楞嚴》上所講的「常住真心」,絕對不會被外境所動的。所以我們不曉得用真心,用妄心,妄心會被外面境界動。所以人家讚歎的時候,你心裡生歡喜;人家罵你幾聲,要生好幾天氣,這就是妄心,被外面境界所轉動。真心如如不動,不會被外境所動的,不動這就是禪定,這就是智慧,所謂是「八風吹不動」,那是用真心。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一切法統統是自性清淨心變現出來的,性就是心,心就是佛,佛就是法,說的名詞不一樣,意思是相同的。惠能說到這五句,五祖就叫他不必說了。
【祖知悟本性。】
五祖已經確確實實給他做證明,他確確實實是悟入本性,也就是明心見性。我們凡夫這個病,就是不認識自己的真心,不曉得自性是真佛,不曉得自性是真法,我們迷是迷在這個地方。諸佛菩薩這些大德們,他們所悟入的就是這個境界,六祖所說的這個五句,可以說代表所有悟入的人統統是這境界,不管他說的言詞不一樣,意思一定是相同的。我們念佛人,念到所謂理一心不亂,就是這個境界。這是自己親自見到的,這些境界就實實在在是現在自己的眼前。底下祖師就是給他做印證。
【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只要悟入這個境界,『丈夫』是佛的十號之一,『天人師』也是的。這個給他印證就是所謂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見性之人,他就具有天人師的身分,他可以在天上人間教化眾生,所以稱之為「天人師」。『佛』就是覺悟之人,「佛」翻作覺者,就是大徹大悟的人,這個人就叫做佛。六祖這是剛剛悟,就可以稱佛嗎?可以。我們要以天台大師所講的六即佛,他這個地位是分證即佛。分證即佛是真佛,不是假佛,是真佛。雖然是真佛,並沒有到究竟圓滿。我們在《華嚴》裡面看到,圓教初住菩薩就稱佛,而且他有資格示現佛的身分在世間,所謂八相成道。也是像《法華.普門品》裡面所講的,「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他有資格現佛身,初住以上的菩薩,能大師就到這個境界。
所以這個在念佛法門,念到理一心不亂,也就是成佛,也是這個境界。古德有說,學道之人,如果你想成佛,想成佛應該怎麼個修法?在一切法裡面不要分別、不要執著、不要起心動念。換句話說,在一切法當中求個不著相、不動心,不執著,你這個心就不滅;不起心動念,那個心就不生,不生不滅就是真心,那就是佛。這個意思要特別記住。所以我們常常在講堂裡面勸勉同修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學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一切法裡頭無求就是心不生,一切法裡頭不執著就是心不滅,先學不生不滅,這是在修學過程當中非常非常的重要。
【三更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教心法及衣缽。云。汝為第六代祖。善自護念。廣度有情。流布將來。無令斷絕。】
這幾句話非常非常要緊,這講到護法。在前一次講經的時候,我也講到護法的重要性。尹建維在此地聽了,他說好像經裡頭,沒有特別講護法的重要。我說經文裡頭有,你沒有注意,此地這就是交代,這就是護法重要。『傳』是傳授,『頓』是頓悟的教法,傳法是這樣傳的,以心印心,彼此都到同樣的境界。如果說得簡單一點,就是真正做到於世無求,於人無爭,於一切法不執著,他真的到這個境界。所以在一切法裡頭,沒有一法不通達,沒有一法不明瞭,清淨心當中就是智慧。這是傳法,然後衣缽是個信物,這是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自己用的衣、自己吃飯的缽。出家人沒有別的東西,只有三衣一缽,這是代代相傳,這是祖師就以這個做證明,信物。五祖就把這個衣缽(釋迦牟尼佛的衣缽),就是達摩祖師從印度帶過來的,一代一代傳,現在傳給惠能大師,換句話說,由他來保管。當然這個衣缽決定不能用,佛的東西不可以用的,歸他保管,他就是祖師。
所以,你正式成為禪宗第六代祖師。這個時候惠能大師二十四歲,還沒有剃頭,還是居士身分,居士身分在黃梅的時候就接法了,接了祖位。五祖就囑咐他,要『善自護念』,你要保護,要常常憶念。「護念」意思簡單的說,「護」是對外來的邪惡來說的,一切邪法、惡法我們要護持,不讓它侵犯自己,換句話說,自己心地裡頭決定不沾染邪惡;「念」是念自己的心,這個心念念要生善法,這是護念的意思。所以,首先要護自己的法,然後才能夠護諸佛的正法。自己護自己都護不了,要想護持釋迦牟尼佛的法,這是決定不可能的,辦不到的。能夠護持佛法,能夠護持一切眾生法,第一個先把自己的法護好,這樣才能夠護佛法、護眾生法。
『廣度有情』,「有情」是指一切眾生,要幫助他們,教化這些有情眾生;而且還要『流布將來』,「流」是流通,「布」是展布,不但要利益當代,而且要將這個大法一代一代傳下去,發揚光大,『無令斷絕』,這是佛祖的苦心。所以佛法到我們這一代,我們自己不但要好好的修學,而且一定要發心把它發揚光大。這個工作必得要盡心盡力去做,只要你真正肯盡心盡力,自然有三寶加持。當你推不動的時候,這裡有兩種情形,一種是自己有業障,另外一種那就是眾生沒福。眾生沒福沒有法子,佛菩薩想來教化,眾生不肯接受,邪知邪見,正如經論裡面所說的,「邪見稠林,不轉法輪」,那是眾生沒福。眾生有福,有障礙的話,就是自己德能不夠。如果自己能夠修德,能夠培養自己的智慧,在眾生福德因緣現前的時候,就是要廣度有情。五祖後面又贈送他一首偈子:
【聽吾偈曰。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這首偈前面兩句是度眾生,從事上來說的。『有情來下種』是菩薩事業,菩薩是覺悟的有情,「下種」就是下成佛的種子。眾生只要有成佛之因,將來決定結果,所以是『因地果還生』。種子下下去了,什麼時候果成熟?那是每一個眾生根性不相同,所謂根熟的眾生,這一生就成就,根熟的眾生當生就成就。像六祖,這是在黃梅,你看看五祖教學幾十年當中,碰到這麼一個根熟的,這他當生成就了。沒有成熟的,幫助他成熟,像神秀,這是沒成熟的,要幫助他成熟,像這一類人也不是少數。還有,沒有善根的,你要給他種善根。沒有善根的人,給他種善根,這個是非常非常的重要。所以我希望我們同修們,要向這個目標去努力、去做,學佛社雖然小,會做得很有意義。怎麼個做法?我們今天是用經書、錄音帶、錄影帶,這是去流通、散布,畢竟這個範圍還不大,但是當然是有相當的效果,也會有深遠的影響。
我們曉得效果最大的,就是在報紙、雜誌上寫文章,尤其是報紙,你說看的人有多少!我們今天不但度中國人,我們希望能度外國人。這個地方外國人多,外國報紙怎麼去寫文章?當然整篇文章寫起來很困難,咱們一次登幾句。我們要一個小小的方塊,去給它買一個小小的方塊,我們每一次登一個佛像,寫幾句佛經裡面的話,把它翻成英語,這樣叫他一看,「一入耳根,永為道種」,一入眼根,亦復如是,也是為道種,這非常有意義。你說辦一個雜誌,雜誌出版有限,成本也高,看的人還是不多。如果這一份報紙,一天要發行幾十萬份、幾百萬份,這個效果太大太大了。你刊登一次,就算打一折,他發行一百萬,能夠說是有十萬人看,這個功德就不可思議!所以我相信你們同修這樣的能力還有。像翻這個淺近的經典裡頭的語句,我相信有這個能力,整篇東西翻譯困難,摘錄下來重要的幾個句子來翻,這個東西不難。所以希望要向這個目標來努力。這是真正「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這個功德不可思議。
《金剛經》上也說,「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那就是底下兩句話,『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這兩句是離相。我每天這樣做,努力這樣做,做了不著相,不著自己在這裡做的相,那就是「無情」,不著自己相;「無種」,不著眾生相,不著我所做的這些相。這正是《般若經》裡頭常講的「三輪體空」,這樣就相應。所以五祖將頓教、將衣缽傳授給他,送他一首偈子。這首偈子是教誨,也是勉勵,我們讀《壇經》,諸位要記住,不要把這些東西看作這是五祖對六祖所說的,我們聽到了,我們心裡有所感受,我們向這個目標去修學,換句話說,這個話也是對我們說的。再看下面經文:
【祖復曰。昔達摩大師初來此土。人未之信。故傳此衣以為信體。代代相承。】
這是五祖再告訴他衣缽的來源,以及傳衣缽的用意,這個必須要曉得。『達摩大師』從印度來的,誰相信他是祖師?因為他手上有釋迦牟尼佛的衣缽,憑這一點我們認他作祖師。所以衣缽啟發後人的信心,傳衣缽用意在此地。所以這個衣缽是一代一代的傳下來,這不過是一個證明,是一個徵信而已,重要的是傳法。
【法則以心傳心。】
禪宗祖師說,「不得一法名為傳心,若了此心,即是無心無法。」心才達到真正的清淨,心裡面有一物就不清淨,真正要做到一念不生,這是你的真心現前,應用無方,這個重要。這是『以心傳心』。
【皆令自悟自解。】
可見得悟入這個境界。『解』就是徹底明瞭,這個要靠自己,別人沒有法子幫助你的,幫不上忙的。為什麼說「自悟自解」?所以佛祖教給你什麼?就是教給你止息妄念,就是教你把一切萬緣放下,恢復到你本來的自性清淨心而已。「自悟自解」就是清淨心起作用,我們前面看到惠能大師說出那個境界,那個境界就是清淨心的作用,本自清淨一直到能生萬法,都是清淨心的德用。
【自古佛佛惟傳本體。】
『本體』有一點跟現在哲學裡面所講的宇宙萬有的本體是一個意思,佛法裡面宇宙萬有的本體就是自性。
【師師密付本心。】
『密』不是祕密,「密」是深密,它的的確確有相當的深度。佛法裡頭,實在講,決定沒有祕密。所以要緊的是要傳法,要緊的是教你要悟入本性,悟入自性。
【衣為爭端。止汝勿傳。】
『衣』,這個地位許多人想搶的、想奪的,大家想爭取的,這是一個爭端。所以「衣」到你為止,以後不再傳了,這是特別囑咐他。
【若傳此衣。命如懸絲。】
如果將來還要傳這個衣,恐怕到後來鬥諍堅固,大家要為爭奪衣缽,恐怕要打得頭破血流,所以以後衣就不傳了。
【汝須速去。恐人害汝。】
你趕快要走,離開此地,恐怕有人害你。這個也是真的,五祖將衣缽傳給惠能,可以說寺廟裡面至少有一半人心裡不服,因為那是凡夫。裡面那麼多人,跟五祖跟了幾十年,像神秀大師跟五祖差不多跟三十多年,後來衣缽給別人;而且來的這個人還是個南方人,老遠來的,跟我們這裡真是風馬牛沾不上邊的;而且又才來八個月,來做苦工的,禪堂裡一次也沒去過,怎麼衣缽就給他?我相信裡面有不少人,大概以為五祖老糊塗了,怎麼把衣缽給他?大家不服氣,你雖然給他了,他們還是想辦法去找去,把它追回來。所以這個衣缽如果要是傳給神秀,那大家沒話說,一定完全都擁護的,絕對沒有這個爭端。可是神秀絕對不會跟他爭衣缽的,他畢竟還是有道德,他是一個有道德的人,自己只有慚愧而已。可是別人沒有這個雅量。
所以,一個團體無論大小,我們都要知道,這個團體分子一定很複雜。所以要想團體好,這個團體能夠發揚光大,能夠做一番事業,必須要真正做到平等,真正做到互敬、互信,這樣才成功。如果有一個人在團體裡頭是獨斷專行,這個團體一定不長遠。我自己過去也做過事情,我很了解,上面人做事情,底下人那個心理的反應,我了解得清清楚楚。太難!叫底下人心服口服不容易。所以,我現在在台北領導「佛陀教育基金會」,我對於我們每一個分子我都尊重。我們裡面有一個總幹事,簡豐文居士,他做事情有的時候也是獨斷專行,我就告訴他決定不可以。我說你要這樣做法,其餘的董事,你就沒有把他看在眼睛裡頭,雖然他來捧場、來開會,他心裡不服。為什麼?你沒有把他當作董事看待,我說這個決定不可以。我說不但你總幹事不能獨斷專行,我說我這個董事長也不能獨斷專行。我們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經過董事會全體董事表決通過的,這個大家沒話說。我們對於任何一個董事決定尊重他,不是把他邀來湊數的,不是的。我請你來,就是你在我這個裡頭決定有權利,有表決權,有說話的權利。所以大家都很熱心。
今天他打個電話給我,裡面想聘請一個人,我們聘請是有待遇的,是要支薪水的。做什麼工作?專門做印經的工作。他提的這個意見很好,他說許多的經典,包括我們這次希望謝太太帶回去的《蓮池大師全集》,他說這個書古版的、木刻版本的,翻印的時候現在人看到不太習慣,他說我們最好重新排版,加上新式的標點符號。這個意見很好,可以。他說我們請一個人,專門負責來搞這個東西。我說也可以,但是我說請人,一定要經董事會通過,不是說我們兩個商量一下就行了,然後人請來了,到開董事會請求追認,追認當然一定同意,但是那個意義已經失掉,意義失掉了。我說不能,最好避免追認,除非是不得已的情形之下,我們才能這樣做法。最好不要耍這些把戲,叫人家看到心裡也不舒服。
所以說做事情很難、很難,做事不難,應付人很難,人能夠應付好,這個裡面團結,你這個事業才能夠真正基礎打下去,才能夠發揚光大,所謂同心同德,這是很重要的。所以一切事情都要如理如法,佛法講如法,如理如法才能夠行得通。這裡就是說五祖傳給能大師,這是如法也如理,但是違背人情,情、理、法,它少了一個人情。這就是六祖在黃梅住的時間太少,換句話說,跟這些同學、道友關係沒有建立,這一下就得了法,大家當然不服氣。尤其是平常,大家根本沒有把他看在眼裡頭,居然衣缽被他拿走了。所以像這些地方,這裡面含藏著許許多多的東西,值得我們學習。所以他就講,你趕快走,怕的是有人害你。害他為什麼?無非是奪衣缽而已。
【能曰。向甚處去。】
惠能問:我到哪裡去?
【祖云。逢懷則止。遇會則藏。】
我們從這些地方的談話當中,就能夠發現五祖確實有神通,不是一個簡單的人。『懷』就是懷集縣,『會』是四會縣,這兩個地方都在廣東跟廣西交界的地方。他說你趕緊逃,到那個地方去,到那裡去避難去。
【惠能三更領得衣缽。云。能本是南中人。】
對於尊長要自稱自己的名字,說惠能本來是南方人,所以叫『南中人』。
【久不知此山路。】
現在半夜你叫我走,外頭路不熟,也沒有人可問,我走到哪裡去?
【如何出得江口。】
怎麼樣才能夠到達長江的邊岸?從那邊僱船可以能離開此地。
【五祖言。汝不須憂。吾自送汝。】
他說你不要憂慮這個,我送你走。
【祖相送直至九江驛。邊有一隻船子。】
『九江』距離湖北不遠,五祖把他送到這個地方,這就是九江尋陽驛,就是這個地方。
【祖令惠能上船。五祖把艣自搖。】
『艣』是什麼樣子,恐怕年輕的同修都不知道。不過現在正好此地有個展覽會,這是中共在達拉斯辦了一個展覽會,展出我們中國古時候這些技術,那個裡頭有一條船,你到那裡去一看,你就看到什麼叫「艣」。它那個船是模型,縮小做的,做得很不錯,縮小十分之一,你能夠看得到。「五祖把艣自搖」:
【惠能言。請和尚坐。】
『和尚』是親教師,五祖是六祖的親教師,所以他稱和尚。「和尚」在佛門是最尊敬的稱呼,這是我們要知道的。稱和尚,關係非常密切,直接指導我、直接教導我的老師才稱和尚;不是直接教導的,我們通常一般稱法師,稱阿闍梨,不稱和尚。稱和尚,關係非常密切,這是師生的關係。
【弟子合搖艣。】
他說,請老師坐,我來『搖艣』,「搖艣」就是划船。
【五祖云。合是吾渡汝。】
『合』是應該,應該是我度你。
【能云。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度名雖一。用處不同。惠能生在邊方。】
『邊方』就是邊疆,那時候廣州是我們中國的邊疆。
【語音不正。】
說的廣東話,『語音不正』。
【蒙師付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
他要求來搖艣,還說了一番大道理,這個道理說得沒錯。迷的時候要依靠老師,老師來度我們;覺悟了之後要自度,『自性自度』。他現在已經覺悟,現在是我應該自度的時候,「自性自度」的時候。
【祖云。如是如是。以後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世。】
你看這些話所講的,他早就曉得了,預知時至,他三年前就知道了。他現在要傳法給他,主要就是三年以後他要走了。這個時候傳法也正是時候,他把法傳給他,三年當中他還坐鎮在黃梅,能夠把這個局面安定下來,能夠維持現狀。所以告訴他,以後佛法『由汝大行』,這個都是宿命通,過去現在未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像李老師他在台中兩年前宣布,他說我講經只講兩年,兩年以後就不講了,台中的徐醒民把這個消息傳給我、告訴我。我就跟他說,我說老師住世恐怕就兩年了。他在世一生就是講經,他不講經他就走了,他沒事做。所以今年果然就走了,兩年前說的。五祖是三年前說的,而且講到以後佛法「由汝大行」,這個說的一點沒錯。禪宗一直到六祖手上,那真是發揚光大了,從達摩祖師到中國來,一個傳一個,正是所謂叫單傳,命若懸絲。六祖能大師在寶林教學三十七年,他傳了四十三個人,這在禪宗史裡面最盛的一樁事情,真是空前絕後。在他之前沒有這麼樣的盛況,六祖以後也沒有一個人有這樣的盛況。在他一個人手上開悟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四十三個人,真正了不起!
你看五祖在黃梅三十多年才只有遇到一個,學生雖然有幾千人,開悟的人少,太少太少了。你要問什麼原因?說老實話,叫放不下,就是牽腸掛肚的事情放不下,名聞利養放不下,貪瞋痴慢放不下。沒有別的,就是這個東西。果然貪瞋痴慢、名聞利養一切都放下,那個開悟的機會就來了。能不能悟入就在此地,關鍵就在這個地方。所以說成佛人人有分,問題就是你肯不肯。你看到這些人都有神通,神通從哪裡來的?神通是本能。我們迷惑顛倒把我們自己的本能失掉了,如果我們恢復我們的清淨心,清淨心的起作用就是神通。不但知現在、知過去、知未來,自己前世是從哪裡來的,後一世往哪裡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種能力就是清淨心的功能,只要你恢復清淨心,你這個能力就恢復了。所以不必問別人,自己清楚。問別人,別人的話不可靠,別人所講的話是真正不可靠。囑咐的話說完了,就交代他:
【汝今好去。努力向南。】
這把方向指給他,他的法緣在南方。
【不宜速說。佛法難起。】
警告他,你雖然得法,你現在不能出來說法,你要隱居一段時期。為什麼?佛法在當前有難,有難就是邪知邪見的人很多。所以這個時候不適宜說法,不適宜曝露身分。
【能辭違祖已。發足南行。】
諸位要曉得,他們這兩個人的分別,要拿我們世俗人來看,這是永別,以後就不再見面,沒有見面的機會了。如果拿世俗人來看,這個真是難分難捨。你看看他們心地光明清淨,永別就好像是暫別一樣,這樣就分手、離開了。
【兩月中間。至大庾嶺。】
因為他這個時候,他要走小路,處處要防著別人來追他、來謀害他。所以小心謹慎去避難,走了兩個月。他這走是從江西走,到了『大庾嶺』,這是到了廣東的邊境。
【五祖歸。】
五祖送他之後再回到黃梅。
【數日不上堂。】
好多天都不上堂說法。
【眾疑。】
大眾懷疑了。
【詣問曰。】
就是到和尚哪裡去問。
【和尚少病少惱否。】
這是佛門普通問候的話,是不是身體不舒服,是不是有病,為什麼好多天沒有看到上堂?
【曰。病即無。衣法已南矣。】
『病』沒有,傳法的衣缽已經到南方去了。所以說話句句是實話、誠實話,決定沒有妄語。這個時候他曉得,惠能大概已經走得很遠,跟你講也可以,你追也不容易追得上,已經走很遠了。
【問誰人傳授。】
大眾當然一定問,哪一個得去了?
【曰。能者得之。】
這個語也是雙關的,他正好名字叫惠能,能幹的人、有能力的人,他得去了。他這麼一說,大家都曉得了。
【眾乃知焉。】
於是乎大家曉得,惠能大師得了衣缽,走了。大家一定再到碓房裡去找這個人,人不見了。人也不見了,必定是他得去了。
【逐後數百人來。欲奪衣缽。】
所以我們估計至少寺廟裡頭有一半人不服,他這個寺廟裡頭住一千多人,就有幾百個人不服氣,要去把這個衣缽奪回來,換句話說,他沒有資格作六祖。
【一僧俗姓陳名惠明。先是四品將軍。性情粗糙。極意參尋。為眾人先。】
大概奪衣缽,我想就是他發起的。所以五祖說這些話,這是因為每個人因緣不一樣,這個人雖然是個粗人,軍人出身的,他在路上碰到惠能的時候,他也開悟了,他也見性了。所以他變成什麼?變成惠能法師第一個得度的徒弟,開悟得度的。這也是五祖的慈悲,他要不是去追六祖,他這個因緣就沒有了。所以這個說法,也可以說,故意做成這樣讓他去追,遇到這個因緣他能開悟,又度了一個。所以講到因緣,實在是很複雜,這個裡頭因因果果,你仔細去看很有味道。這個人叫惠明,『四品將軍』,這是從前的官職階位,要拿現在的來比,差不多是少將的身分。他是一個武官,是個將軍,大概也是離了軍職出家,雖然出家脾氣沒改,還是粗暴脾氣。『性情粗糙,極意參尋』,可能就是他發起要去追惠能,要把衣缽搶回來。他可能也是對於神秀最崇拜的,大概要把衣缽搶回來要送給神秀才行,所以他是『為眾人先』。
【趁及於能。】
『趁』是追擊,追到了,他追到了。
【能擲下衣缽於石上。云。此衣表信。可力爭耶。能隱於草莽中。】
這是惠能看到後頭有人來追,曉得冤家對頭來了,他是為衣缽而來的,所以他就把衣缽往石頭上一丟。只是心裡想這個衣缽是個信物,怎麼能力爭?可是惠能要是打,打不過他,沒有法子。所以衣缽就放在路旁邊石頭上,自己就跑到草堆裡藏起來。當然惠明的目的,衣缽拿回去算了,也不見得一定會傷害他,他來主要是為了奪衣缽的。
【惠明至。提掇不動。】
這裡面就是有護法神,諸位想想那個衣缽,尤其釋迦牟尼佛用的衣缽,到六祖這個時候,已經有一千五百多年。一千五百多年那個衣,你想一件衣一千五百年,那個衣也就差不多快要壞了。所以這個缽與衣很輕很輕的東西,我想三歲的小朋友都會拿得動,他一個四品將軍居然拿不動。這個時候他一定有所感悟,如果沒有護法神守護,不可能拿不動的。這個衣缽現在在南華寺,將來你們有機會,到廣東南華寺去參訪,看看衣缽,你們能不能拿得動,現在還展覽在那個地方。他拿不動,他心也就慌了,也就放下屠刀,要立地成佛,馬上就改變主意。
【乃喚云。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
這個話是真心話,現在他念頭一轉,我來求法的,我不要衣了。『行者』,他現在還沒有示現出家相,沒有剃頭,還是一個居士身分,所以叫他做「行者」。
【能遂出坐盤石上。】
他這麼一說,惠能大師就出來了,從藏匿的地方跑出來,坐在石頭上。
【惠明作禮。云。望行者我說法。】
他是真的,真正放下屠刀,妄念沒有了,瞋恚心也息掉了,所謂是回頭是岸,這一點很難得、很難得,求他給他說法。
【能云。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
這就是說法的條件。為什麼?真正能做到這兩句話,就能開悟,一切眾生可以說沒有一個例外的,所以這兩句話很重要。『屏息諸緣』就是放下,放下萬緣,叫你心清淨,這個時候你的清淨心裡面一點牽掛都沒有。『勿生一念』,一念不生,這個時候的心就是誠心,至誠心,至誠心就是佛法裡面講的菩提心。所以什麼時候可以能夠得法?菩提心現前就得法了。
【良久。】
這個很重要,要叫他整個的心定下來,定一個時候,這才能說法,這個時候說法的效果,非常非常之大,真正不可思議。我跟諸位說過,我當年學佛第一次見章嘉大師,我向他老人家請教,他就是用這種態度。頭一次見面,大概是將近有一個半小時,只說了三句話,所以印象非常非常深刻。但是那個時候我們畢竟沒有惠明的功夫,心裡頭有疑,我提了一個問題,大師眼睛看著我一句話不說,看了半個多鐘點,雖然心是定下來了,但是疑團還在,注意力很集中要聽他的話,這個就是錯誤,這就是沒有能夠屏息諸緣。這個心裡頭還生念頭,不是到一念不生,心裡有疑,心裡等待、期待他,你怎麼答覆我?所以有這個心就不能悟入。不過那個時候大師沒有教我,「屏息諸緣,勿生一念」,他沒有教我這個,可是他跟我講的話,我很有受用。所以『良久』很重要,非常非常重要。我們可以看到,大師他行住坐臥都在定中,非常的穩重,你見了他之後,自自然然恭敬心就生起來。
這是惠明緣成熟了。所以緣成熟關鍵就在此地,這個樣子經過能大師一點,他就大徹大悟。所以緣怎麼叫熟?就是屏息諸緣、一念不生,你就熟了。你在平常日常生活當中,心永遠是清淨,決定沒有攀緣的這個念頭,決定不起心動念,你的緣就成熟了。你要用這個功夫念佛,你這一生必定念到理一心不亂,上品上生,花開見佛。你要遇到禪宗大德,必定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是我們一定要學的,要記住的。所以心裡頭念頭愈少愈好,要知道所有的念頭都是妄念,所有的念頭都叫造業,都是你六道生死輪迴的根本,心不清淨。真正的享受是清淨心,身心清淨。惠能大師怎麼點他?看底下經文:
【謂明曰。】
這就告訴惠明說。
【不思善。不思惡。】
善惡二邊都離開。
【正與麼時。】
正在這個時候。
【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問他這一句話,他一下就驚悟了。
【惠明言下大悟。】
可是諸位要曉得,如果他心裡還有妄念,還有起心動念,怎麼點也點不醒的。我們相信,像這樣禪宗故套點醒的方法,他在五祖會上不曉得聽了多少遍也沒有開悟。五祖哪天不講,天天講,為什麼不開悟?心裡頭有妄念,心不清淨,沒有能夠真正放下。這個時候他真放下了,他真正曉得不可思議,因為那麼一個小包袱拿不動,這他才真正相信有護法神,真正相信不可思議,所以他在這個時候是徹底放下了。身心世界統統要放下,這就叫放下屠刀,這就叫做回頭是岸,所以經過明人一點就開悟了。
【復問云。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
這是他體悟了之後,悟入這個境界之後,這是深密。剛才說過了,佛門裡頭沒有祕密,只有深密。這些話我們也聽了,我們也沒有開悟,那是我們用心跟他不一樣。如果我們今天果然也像惠明用心,我點你,我沒有開悟點醒你,你會開悟,這是真的。不見得有開悟的老師,可是的的確確有開悟的學生,古時候這種例子很多。所以他悟了之後,悟入之後就再請教大師說,『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這個「密」就是五祖傳給他的,就是除了這個之外,還有沒有?
【能云。與汝說者。即非密也。】
我給你說出來,還有什麼密?
【汝若返照。密在汝邊。】
這就是自性自悟,『密在汝邊』就是自性自悟。
【明曰。惠明雖在黃梅。實未省自己面目。】
從來不知道,在黃梅這麼多年。
【今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師也。】
這是正式承認六祖是他的老師。所以六祖一生度了四十三個大徹大悟的人,這是第一個得度的。
【能曰。汝若如是。吾與汝同師黃梅。善自護持。】
跟五祖教他的一樣,此地用字就簡單,就省略了。當然囑咐他的話絕對不止一句話,教他自己要護持,當然必定勸他要弘法利生。
【明又問。惠明今後向甚處去。】
他也不會再回黃梅,他也走了。為什麼?他開悟了,開悟再去沒有用,他要再去的話,除了五祖之外就是他,那秀大師不如他,秀大師在他之下,所以他也不會再去。就問他,我因緣在什麼地方,我到哪裡去?
【能曰。逢袁則止。遇蒙則居。】
能大師也有神通,也給他指出方向、指出路,你的緣在哪裡,你的道場在什麼地方。『袁』就是袁州,『蒙』是蒙山,袁州的蒙山,這個地方在現在的江西,你到那個地方去。所以到以後他果然在那個地方教化一方,指點他一條路。
【明禮辭。】
惠明就拜辭六祖。
【明回至嶺下。謂趁眾曰。向陟崔嵬。竟無蹤跡。當別道尋之。趁眾咸以為然。】
他到了嶺南,從嶺下來之後,碰到後面追的人來,他碰到了,碰到之後他就打了個妄語,他說沒有追到,恐怕從別的路走去,我們到另外的路去追。把這些人指使走了,使六祖平平安安的到達四會,到那個地方去隱居。惠明以後到了袁州之後,他改了名字,改叫道明,他認了六祖做他的老師、做他的和尚,所以不敢跟他平輩,不敢用惠字,所以就改成道明。所以我們今天在禪宗史上看到袁州道明和尚,就是此地講的惠明,他也有相當的成就,也非常的了不起。到這個地方是一段,就是度惠明的一段公案。
由此可知,祖師的安排巧妙之極。你看,五祖他的世壽還有三年,他再過一年傳法不可以嗎?何必一定在這個時候?這個時候傳給他,附帶就度了惠明。如果諸位想想看,他真的住上個兩年的話,在五祖圓寂前一年傳法都來得及,讓能大師在黃梅住個兩年,他現在住了八個月,再住兩年,住了兩年八個月(差不多住三年),他上上下下也熟了,到那個時候也沒有這麼多人追他,不會是這個情形。所以這種安排就是故意激起公憤,讓這個惠明去追,追上來之後他開悟了。這就是五祖說,他的因緣是在他那裡,他度不了,他能度他。正如同釋迦牟尼佛在世,有一批人到佛這裡來,佛度不了,佛叫他去跟舍利弗,結果被舍利弗度走了,他跟舍利弗有緣,舍利弗會下他能開悟,他聽佛講經不會開悟,這個道理就是如此。惠明在五祖會下聽那麼多年不開悟,在六祖這裡給他一逼就開悟了。所以是用意非常之深,他這個安排非常的巧妙,這些地方我們都要留意、都要曉得。所以聖人用心,的的確確不是我們凡夫所能夠測度的,他這一舉度了兩個人,兩個開悟的。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