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禪宗集 (第十集) 1979/7 台灣圓覺寺 檔名:09-012-0010
【是以智者。行四實語。觀彼眾生。曠劫已來。為彼四過之所顛倒。沉淪生死。難可出離。】
在前面一段已經將四種實語,這四種都可以說為誠實語,每一條裡面他又把它分作理、事兩面,都給我們介紹過了。所以一個有智慧的人,他一定依照上面的教誡去修學,『行四實語』。回過頭來再看看這些業習深重的眾生,『曠劫已來,為彼四過之所顛倒』,這個不只是一天,也不只是一世,過去無量劫。如果這一生修行要是沒有成就,未來還有無量劫。生生世世口過是難免的,口過積的業習,這就是生死輪迴的根本,所以要想出離,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下面大師教我們觀法,就是觀察語業的實相,能作如是觀就更好了。前面教我們觀身不淨,我們身是三十六種骯髒之物,雖然說和合,是個假和合相,並非真和合。真相明白了,自自然然就不造惡業。語業也是如此,也要了解其真相。
【我今欲拔其源。觀彼口業。唇舌牙齒。咽喉臍響。識風鼓擊。音出其中。】
這就是叫我們觀察,換句話說,真正做到語業清淨。前面四種是改過遷善,完全從事上來修學,雖然說的理,乃事之理,不是性之理。這個地方叫我們觀察稱性之理,也就是聲塵的識性,叫我們觀察這個,或者是稱之為舌根的根性,都可以。從性上去觀察,這才能夠得到真正的實相。語言從什麼地方出來的?造成語言的因素是唇舌牙齒喉,我們中國講的五音。諸位要曉得,音跟聲不相同。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你們看那個吹笛子、吹簫的,笛子、簫都有好多孔,那個孔叫音。音不會發聲,必須有一股氣流通過之後,從這個孔裡面出來它才放出聲。所以聲是聲,音是音,兩樁事情。唇舌牙齒喉這叫五音,就好像吹洞簫,竹子上那五個洞一樣。這個氣從哪裡出來?從丹田出來,肚臍這個地方,丹田,就有一股氣出來。出來的時候,通過這五音,五音受到震動,『識風鼓擊,音出其中』,這個地方的「音」是講的聲音,音藉這個聲就表現出來,聲是這麼來的。一切的語言音聲離不開唇舌齒牙喉,離不開這個;離不開「識風」,就是神識裡面鼓動的,離不開這個。
這就是叫我們揀別,要認識這個聲音的真相是什麼。如果你把真相明瞭,語言裡面所謂有可愛的語言,有不可愛的語言音聲,你就作平等觀,為什麼?一切音聲不外乎如此。從性上去看是平等的,從相上去看不平等。從性上去看,毀譽平等,毀謗的聲音也是識風鼓動的唇舌齒牙喉,讚歎的音聲也是識風鼓動的唇舌齒牙喉,所以從性上去看無二無別。佛菩薩他們的長處,人家都是從性上看,不從相上去計較,他比我們高明,所以他煩惱不生,心地清淨。佛在楞嚴會上教給我們「捨識用根」,用根是用什麼?用根就是用性。不但在六根上我們要會用根中之性,六根所對的六塵,要懂得塵之性。六根的根性我們稱之為佛性,六塵的塵性我們稱它作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不是兩個性。你要是見性,那就成佛,禪家常說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凡夫就是不知道性,完全在事相上去求,所以識心為境界所牽引,隨境遷流,自己做不了主宰,在這個裡面妄生煩惱,這才造罪業,才受惡報、受苦報。
【由心因緣。虛實兩別。實則利益。虛則損減。實是起善之根。虛是生惡之本。善惡根本。由口言詮。詮善之言。名為四正。詮惡之語。名為四邪。邪則就苦。正則歸樂。善是助道之緣。惡是敗德之本。】
這就把真與妄的功過給我們說破了。由於心的因緣,心有真心、有妄心,真心與妄心在大論裡面講是和合的,所謂是阿賴耶識真妄和合。真的那一分不生不滅,就是真如本性;妄的那一分就是一念不覺而有無明,起了個錯誤的作用,我們就稱為妄心。阿賴耶是染淨和合之體,也就是真妄和合之體。雖然講到和合,諸位要記住,和合是方便語,不是真和合,和合亦無。它在迷的時候有這麼一個相,有迷的這個相,這個相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此地講的『虛實兩別』,「虛」就是假的,假的是什麼?從相上看是假的,語言之相是假的;語言之性,就是音聲之性,是「實」的,是實性。你要是從音聲之性上來發出這個言語音聲,那就有利益。這就是釋迦牟尼佛,你看在金剛般若會上他就說過,誰要說佛說法那就叫謗佛,佛沒有說法。說了四十九年,怎麼說沒說法?從性上去觀察,沒說;從相上去觀察,有說。有說是假的,無說是真的。這個理乍聽起來很深很玄,給諸位說,這是實在話,是真實語,佛如是,我們一切眾生個個都是如是。佛法之可貴就是教我們在相上見性,相上能見性,什麼問題都解決了。也可以說,佛菩薩、祖師大德千辛萬苦來教導我們,宗旨就是教我們從相上見性,從有中見空,從事中見理,就是說這個道理。
『實則利益』,「實」就是實性,就是懂得前面這六句,你要能如是觀察音聲之性就好了,你就得利益。為什麼?一切言辭裡面你平等觀,你不執著,你也不分別了。到這個時候,說而無說,無說而說,聽而無聽,無聽而聽,這些都稱性了,說、聽都稱性。可見得不但是文字相不可以執著,音聲相也不能執著。諸位要是懂這個道理,你就曉得,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是無說而說、說而無說。當時在會的那些大菩薩聽經,有的聽幾句開悟了,有的聽一半證果了,我們現在聽幾十部、聽幾百部都證不了果,開不了悟,原因在哪裡?我們不會聽。人家是無聽而聽、聽而無聽,我們是有聽而聽、聽而有聽,糟糕了。幾時我們也能像過去佛當時的這些大弟子,師徒在一起統統是稱性而談,真正是自在安樂。這種樂統統是從性中,就是實性當中得來的,「實則利益」,這個利益是究竟的利益、稱性的利益,決定沒有過失,做到語業清淨,極其清淨。
『虛則損減』,「虛」是虛妄,就是著相,在語言音聲裡面起分別、起執著。美其名為享受,聽音樂,美其名為享受、欣賞,欣個什麼賞?執著、虛妄、分別,欣賞!幹這個事情。程度低一點的,聽流行歌曲,他欣賞那一套;程度高一點的,聽古典音樂。實際上怎麼樣?高也好,低也好,統統是虛妄分別,統統是迷惑顛倒,他不了解音聲的實性,所以都是顛倒、都是虛妄。這裡面免不了有過失,程度高的過失少一點,程度低的過失重一點。我們就以音樂來說,音樂是屬於音聲這一類裡面的,古典音樂裡面有沒有感情作用?有感情作用,換句話說,它不能叫我們把情斷掉,不能把它息滅掉。情就是煩惱,情就是迷惑。世間法裡面是情一發作,把它誘導往一個合理的方向,不叫你泛濫,不叫你犯重大的過失,世間音樂教育的功效、宗旨和目標都在這個地方。佛法裡面有音樂,你們每天早晨唱的「華嚴字母」是音樂,早晚念唱的「香讚」是音樂。你們仔細再留心聽聽,這裡面有沒有情?沒有,確確實實是清淨的。你看這個音聲、這個調子不是帶感情的,這是趨向理智的。所以佛門的音樂比世間古典音樂還要高,可惜的是沒有人發揚。
我們中國過去的教育是以禮樂做為教育的工具,禮,節制我們身口的行為;樂,調養性情。人是個感情動物,情要斷了,那是聖人,不是聖人就是凡夫。凡夫既然有感情,感情必須要調養,所以才要修養性情,修養性情就要靠音樂。所以從前的音樂不是給你娛樂的,它是教育的工具。佛門也不例外,釋迦牟尼佛教化四眾弟子也是用禮樂,佛門的禮就是戒律,禮就是戒,戒就是禮,戒是我們做學生身業、語業的標準,依照這個去修學。意業,這是以兩種方法,一種就是理論,就是講解;一種就是音樂。佛經與世間一般的書不一樣,佛經可以唱的,不但佛經裡面的偈子可以唱,佛經的經文在原文的時候都可以入樂章。這跟我們中國古代的教育是一樣的,你看中國古代教育有六經,六經的經文都可以譜成曲子來唱。佛經也是如此,雖然經過翻譯,翻譯得好,這一點我們應當要有信心,不要聽現代人胡造謠言。
從前翻經的這些人才,這些譯經的人,都是我們國家第一流的人才,精通梵文、精通中國的漢語才有資格擔任翻譯。而且譯經不是一個人,玄奘大師的譯場一千多人,像現在說是譯經院,那是國立的,國家辦的。太宗皇帝常常到譯經院自己去參加、去聽講,你想想那個規模多大!皇帝親自去,國家所有的一流人才都在那裡頭。不但意思沒有錯,翻譯出來的文字比原來的文字還要翻得好。這是我們中國人有福報,我們祖先費了這樣的辛辛苦苦把這個文化財產保留下來,我們應當珍惜。日本人從隋唐的時候就派留學生到我們中國來求法,在我們中國學習,把我們翻譯的經文都帶回去。到以後我們自己東西沒有了,日本人有,他保存得很完整。楊仁山居士,許許多多的經書我們中國已經失傳,找不到的,他到日本去找,再從日本取回來,那時候辦金陵刻經處,重新再雕版、再流通。
這裡頭大家曉得的,《成唯識論述記》是窺基大師的,唯識宗的。唯識宗重要的典籍在中國唐以後都喪失,都沒有了,明朝的四大師研究唯識沒有辦法,找不到窺基大師的著作,在唯識裡面就是摸,憑自己意見在那裡猜想。現在諸位要研究唯識,窺基大師這些著作統統都在,這就是我們現在這一代的人比過去人有福,過去的人一生他沒找到,現在我們得來多容易。其他宗歷代代代都有承傳,沒有斷過,唯識是斷了一個時期,因此現在學唯識是比較困難一點。為什麼?直接要讀唐書,唐以後這些唯識學家都靠不住,因為他們沒有看過原始的東西,沒有看過窺基大師的著作。窺基大師的文章比較深,國文程度要是沒有相當的深度,恐怕不容易看懂。但是你要想研究唯識,就非讀窺基大師的不可。
今天有一個大化書局,送來一部《佛經解說大辭典》,這部書是日本人編的,前面有個序文我看了一下,這部書編輯出來大概花了七、八年的時間,動員的人數兩百多人,編成這部東西。內容一看就曉得,這是佛經的介紹,每一部經提綱挈領。性質是關於佛經介紹的書,不是日本人開端的,是我們中國蕅益大師開端的,蕅益大師有一部《閱藏知津》,但是他那個介紹得很簡單,只有經題、卷數、翻譯的人、內容,其他的就缺乏。它這部東西好,非常詳細,經名、經的別名,以及出處、翻譯的年代、翻譯人有個簡單介紹,同時把翻譯的年代、翻譯人出生的年代都用公元標出來,我們一看就曉得距離我們現在多少年,內容是豐富得多。一共是十四大本,就是日本文,漢文程度深一點的,日本文也能看得懂,因為日本文裡面一半以上還是中國字。如果你們將來有發心的,能把這部東西翻成中文,我們重新再排版把它印出來,那就便利得多。這是真正想研究經典的,無論在家出家,可以說不能缺少的,像大辭典一樣。我今天在裡頭隨便翻了一翻,翻到《阿彌陀經》,《阿彌陀經》自古以來的註解,它裡頭列的名字有三百多種,真是阿彌陀佛!我過去看《阿彌陀經》的註解,我自己曉得大概只有二十幾種,我不敢給人說《阿彌陀經》註解有五十種以上;現在打開一看,人家列的有三百多種,真是洋洋大觀。這個就是《大藏經》的提要,你沒有看《大藏經》,把這個翻翻,《大藏經》什麼經的內容你都知道了。可是我給諸位要特別說明一聲,萬不可以把這個看過後到外面去蓋人,那就錯了。這個是提供你自修的,給你方便的,你不要多看看就到外面去胡吹亂蓋,我滿腹經論什麼都懂得。人家深問你一個,那個經裡哪幾句怎麼講法?你不知道。它那個是沒有經文,這一點要特別小心。你要是碰到有人找你麻煩的時候,你只有哪幾部經你會,你都看過、都曉得,提出經文幾句就把你問倒了。這是一部好書。
這就是從性上,不從相上,損益、利害、利弊完全不相同。當然我們要能做到稱性還不是一個容易事情。做不到怎麼辦?照前面四種實語去修,從事上去修。雖然從事上去修,在事修當中常常觀音聲的實性,這樣才能夠入道,這樣才能夠做到真正的清淨。『實是起善之根,虛是生惡之本』,這個地方講的「善」,不是善惡的善;此地講的「惡」是善惡之惡,善與惡都是惡,要懂這個意思。為什麼?虛妄裡面生出來的,不是從實性裡面生出來的。真正的善是超越了善與惡,這才叫善;落在善惡裡面的善與惡,統統不善,諸位要懂這個意思。此地講的這個善,我們換個名詞,諸位也許就容易懂一點,無漏善;這個地方的惡是有漏的善跟惡,屬於有漏的。要修無漏善一定要見性,不見性,無漏善看不到,只是有漏的善與惡。有漏的善與惡我們說了很多,它的果報是在六道裡面的三善道與三惡道,沒有辦法超越六道,沒有辦法解決生死的煩惱。
『善惡根本,由口言詮,詮善之言,名為四正』,四種正語,就是前面所說的。說到這個地方,諸位可以聯想到,八正道裡面講的正語就是指這個。『詮惡之語,名為四邪』,四邪是妄語、兩舌、惡口、綺語,總不出這四大類。『邪則就苦,正則歸樂』,四種邪語是三途果報,四種正語是三善道果報;如果果然是稱性之善、稱性之正,那就得到清淨之樂,那是得到真樂。『善是助道之緣』,四種正語是助道之緣,稱性的四種正語那是入道之緣,證入之緣。『惡是敗德之本』,四種口過是敗德、是障道的因緣。我們要想積功累德,要想成就菩提大道,不可不知,必須反四邪、歸四正;更進一步,以這個為助道的因緣,成就我們徹悟、見性,這就功德無量。
這樣的功德也不能急著要求得,急不得的,佛法裡面常說「時節因緣」,時節因緣要是沒有到,不要強求,我們要有求的願,不能有希求的心。我們希望得辯才,希望早一天明心見性,這是我們有願;但是不能天天念著,「我怎麼還沒有得道?佛菩薩還沒有保佑我?沒有加持我?」這就錯了,這你就錯用了心。應當怎樣求法?這裡教給我們「詮善之言」,這就是求的方法;換句話說,不開口則已,開口都是正語,開口皆是善語,都是利益眾生,自利利他,這就叫求。有禪觀在裡面那就更好,就是能夠觀察到音聲性空,知道音聲的實性,這就更好,它就可以幫助你開悟,給你做助道的因緣。
【是故智者。要心扶正。實語自立。誦經念佛。觀語實相。言無所存。語默平等。是名修口業。】
這是這一大段的總結。所以修道的人,我們語要善,要行善。善,先要把心扶正,心正行就正,語當然也就正。語言跟身體的造作是聽命於意業,意是發號施令的總司令,所以與意有關係,所以『要心扶正』,首先要心正。然後『實語自立』,實語是自自然然就建立。可見得修行重點,修三業的重點,是在修意業,這個也不可不知。要是從身業上修、口業上修,是在枝葉上修;意業上修是在根本上修。底下一段,這就是講修意業。口業就是枝葉,本末我們要兼顧,根本上要修,枝葉上也要修,這個樣子進度就更快,功德的效果就更大。如何修法?『誦經念佛,觀語實相』,這就好,所以平素盡可能避免雜心閒話,這個確確實實要避免。不說話,給諸位說,是修養,心清淨。如果你要想說話,不如多念佛;想跟別人聊天,不如多背經,同參在一塊,我背給你聽,你背給我聽。這個比雜心閒話功德就殊勝得多,雜心閒話是敗德之本。這樣彼此討論經義,經義愈討論愈有發明。
我過去在台中求學的時候,我們同學一共有七個人,老師頭一天講的東西,到第二天我們七個人合在一起,我們就複講一遍。一個人講,六個人聽,講完之後再提出意見,哪個地方沒聽清楚,哪個地方有疑惑,一個人提出來,大家解答。解答的不滿意,第二天就去問老師,請老師給我們解釋;解答的滿意,滿意就算了。要不這樣學,怎麼能學得出來?所以老師一部經講圓滿,我們這個小班六、七個人當中一部經也講圓滿了。我那個《楞嚴經》就是這樣學出來的,老師一遍《楞嚴經》講圓滿,我在我們班上七個人當中,我這部經講圓滿了。所以第二遍,慧忍法師請我到台北,我就在台北講《楞嚴經》。怕什麼,我已經講過一遍了。
你們今天如果要好好學的話,這半個月當中,這部《永嘉禪宗集》你們如果這樣學的話,我在這裡一部講圓滿了,你們在底下也講圓滿了。你這一遍圓滿,下一個學期你們佛學院開課,你就可以當老師,就可以教這個,別的我不會,這個我會,有什麼難,有什麼了不起!怕的是你不用心,你不肯幹。我沒有出家的時候,跟李老師學經就是這麼學的,一個月學一部,這一部學了就會講。我在他那裡住了一年三個月,十五個月學了十三部經,十三部經從頭到尾都會講。所以我一剃頭出家,就在佛學院當老師,一個學期教他們一部,我肚子裡十三部,他們三年只需要六部,我還有一半消化不了,沒地方賣。所以佛學院有什麼用處?你們就是現買現賣都來得及,每一個寒暑假到我這裡來學習一個月,你這一個月東西就可以教他們一個學期。你們六個人好好的幹,就是六個老師。我是個過來人,我過去就是這麼學的,你們肯不肯幹?
我那個時候還沒有錄音機,全要憑記憶,你們現在還有錄音機,還可以反覆的去多聽幾遍。我那時候沒有這個東西也好,有這個東西怎麼?人不專心,為什麼?聽不清楚沒關係,反正我回去可以再聽一遍,不用心。真正嚴格的教學,這些東西一律取消,你的心就專了,為什麼?沒有依靠。我們那時候老師的教學嚴到什麼程度?東西講過之後,你或者是哪個地方打了個妄想,這一句沒有聽到,回過頭來想再問問老師,這一句我沒聽到怎麼講法。老師還把你罵一頓,不告訴你,下一次你就用心了,告訴你,下一次就不用心。所以你沒有聽到,永遠不告訴你,就是叫你課堂裡頭整個精神集中起來,好好聽講。聽了之後你去複講,你去學習,這樣才學得出來。你們學不出來,不要怪別人,不要怪老師,是你們自己不肯學。永嘉大師東西不長,你們年紀這麼輕,我教你們的時候,今天講這段經文,今天就把它背熟,講的這段意思統統搞清楚。你們六個人有沒有互相在一塊研究討論,把這個意思從頭到尾各個人都能搞得清楚?十五天完了之後,各個人從頭到尾都能講得下來而沒有障礙,你們這才算是成就。這才叫正語。
能夠『觀語實相,言無所存』,這就是剛才說過的,說而無說、無說而說,聽而無聽、無聽而聽,『語默平等』。這就是把口業修到最高、最圓滿之處,究竟清淨之處。再看底下一段:
【云何淨修意業。】
這是三業裡面的中心,重心在此地。
【深自思惟。善惡之源。皆從心起。邪念因緣。能生萬惡。正觀因緣。能生萬善。】
小註說,「三業因緣,意為根本」,從意業上修就是從根本上修。現在我們修學本末兼顧,同時下手,治標治本。但是要重在意業上,雖然是同時,也有個輕重,也有個賓主之分,主是意業,身業、口業是賓,要以意業為重心。善惡的根源都是從心起的,心就是指意業,就是一個邪念、一個正念。知見不正,一切惡法統統從這裡生的。什麼叫正知正見?這是個很大的問題,此地有個簡單的說明,『正觀因緣』,正觀就是正知正見,正知正見『能生萬善』。
【故經云。三界無別法。惟是一心作。當知心是萬法之根本也。】
《華嚴經》上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諸位在朝暮課誦都常常念的;唯識裡面講「萬法唯識」,識就是心。所以說『三界無別法,惟是一心作』。尤其唯識學家,他專門講這個,在唯識正觀裡面,認為三界之中只有識,除了識之外,其餘什麼都沒有。這個話是不是實在的?是實在的,為什麼?一切法都是識變現出來的境界,唯識,唯獨只有識,一切法是識變現的影像,離了識它就不存在。『心是萬法之根本』,離了心就沒有萬法,心在法就在,心不在法不在,法是附屬於心的。下面給我們說明邪念與正念:
【云何邪念。無明不了。妄執為我。我見堅固。貪瞋邪見。橫計所有。生諸染著。】
先說邪念,再說正觀。邪念從哪裡來的?從無明來的。無明從什麼地方來的?這個問題我們初學的同修常常會問,而且找不到答案。經上常講,「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為什麼會覺悟?為什麼有一念不覺?又說無始無明,無明到底哪個時候開始,總有這麼一天?過去我們有一個老戒兄,他老人家發心閱藏,很仔細的費了不少時間把《大藏經》看完。看完了有一天碰到我跟我說,釋迦牟尼佛真正了不起,我對他真是佩服得五體投地,可是很遺憾,一樁事情沒交代清楚。我說那一樁?無明為什麼起來的,他沒有說清楚,無明是幾時起來的,哪一年哪一月哪一天起來的,他也沒有講清楚,很遺憾。我說不但你遺憾,自古以來到現在,多少人討論這個問題都感覺很遺憾。實實在在講,佛把這個問題講得清清楚楚,你看《大藏經》是粗心大意,你沒看出來。在哪裡?我要是告訴你,我就害了你,這個話告訴不得;告訴你怎麼樣?悟門堵死了,你一輩子也不能開悟。
不過雖然說不告訴你,我還是給你透點消息,這些問題,一切大乘經典裡面都有,都有說明,你要去悟。佛沒有明著說,實在講,有慧眼的人一看,佛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怎麼曉得從前人也有這個問題?你看《楞嚴經》第四卷,富樓那就提這個問題,無明幾時起的?無明為什麼起來的?無明破了以後成佛,會不會再起無明?這都是富樓那的問題,《楞嚴》第四卷都有。佛給他答覆的,豈不就是解釋這個問題?你怎麼能說佛沒說清楚?怎麼能說是遺憾?只怪你讀經不用心。我這個話也只能說到此地,你們要研究去讀《楞嚴經》,《楞嚴經》古今的註解差不多也有一百種,你們慢慢去翻。不過縱然翻到了,或者把那個註解都背得滾瓜爛熟,恐怕還是不懂,為什麼不懂?「觀語實相」,你不懂得這個方法,你就沒有辦法懂。何以故?你在文字上執著,你在文字上分別,你不知道文字性空,不知道語言性空,你就沒有辦法悟入。這就是古德常講的「死在教下」,俗話常講,死在字裡行間,這叫念死書。哪一天、幾時你有本事從語言文字裡跳出來,不離開它,不即不離,也不在語言文字當中,也不離開語言文字,這才能看到實性,這才能夠解這個問題,你才曉得無明是什麼回事情。
你曉得無明什麼回事情,無明就沒有了,無明就明了。所以邪念是「無明不了」才生起來的,無明不了產生一個惡現象,什麼現象?「妄執為我」,有我相、有人相、有眾生相、有壽者相,一切森羅萬象就從無明建立的。「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宇宙人生森羅萬象就是這麼建立的。這個相愈轉愈粗,執著愈來愈堅固,分別愈來愈細密,麻煩就大了,貪慳的煩惱,瞋恚的煩惱,愚痴的煩惱,邪見就是愚痴,貪瞋痴起來了,一切的病根都從貪瞋痴上來的。「橫計所有,生諸染著」,橫計是普遍的計較、執著,所有的一切萬法,內而根身,外而世界,在佛法講的就是依報跟正報,普遍的計較,普遍在執著,總要一切都為自己所有,我、我所起來了。生諸染著,對於一切法貪染、瞋染、痴染,著相取相而不能夠捨離。
【故經云。因有我故。便有我所。故起於斷常六十二見。】
這是佛在經裡給我們說的,第一個迷是迷了『有我』,有了我之後一定就有『我所』,「我所」就是我所有的,衣服是我所有的,房屋是我所有的,財產是我所有的,眷屬是我所有的,我與我所這是惡見的大根大本。這樣輾轉就生『六十二見』,六十二見是外道見。大家一看註子就明白,不要解釋,《佛學大辭典》、《教乘法數》統統都有,此地這個註解解得很清楚,一看就明瞭。
【見思相續。九十八使。三界生死。輪迴不息。】
前面六十二見是外道的邪見,這個地方的『九十八使』是凡夫、外道共有的。小乘聖者就是把九十八使統統斷盡證阿羅漢。這就是講的見惑跟思惑,見惑八十八使,思惑十使,加起來就九十八。思惑通常也分為九地,九地裡面每一地有九品,上三品、中三品、下三品,九九八十一,所以也稱之為八十一品。八十一品跟此地講的十使是開合不同,這個地方是歸納,歸納為十使,把它展開就是八十一品。見思惑,我過去講《金剛經》,把見思煩惱細細的說過一遍。『三界生死,輪迴不息』,只要你有這些東西就出不了三界;換句話說,六道輪迴的動力就是九十八使,九十八使就是九十八種的煩惱在這個地方推動輪迴。要是沒有這個東西,輪迴就沒有了,沒有這個東西,三界也沒有了。三界輪迴是相,這個是動力。
【當知邪念。眾惡之本。是故智者。制而不隨。】
邪念裡面這四句是小結,應當要知道,邪知邪見是一切惡的根本。什麼叫邪知邪見?前面這個六十二見、九十八使就是的。你要是明瞭之後,這個要斷除。實在講,九十八使再要歸納,通常講見思煩惱,見惑裡面五大類,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思惑裡面五大類,貪、瞋、痴、慢、疑。這九十八種就是這個展開的,歸納起來就是這十大類,這十大類就叫邪見,就是邪知邪見,就是『眾惡之本』。這個九十八、六十二你要是嫌麻煩、嫌囉嗦,你要是不記它,沒有關係,你就記這十種。常常要記住這十種是邪知邪見,這十種是萬惡之本,念念當中要想離開它,要想斷除它,這就行了。『是故智者,制而不隨』,「制」是控制,以我們的理智來控制,我們不要隨這個煩惱去走。這十種在唯識裡面講,就是六個根本煩惱,這六個根本煩惱在《百法明門》裡面說的是貪、瞋、痴、慢、疑、惡見。惡見就是見惑,惡見裡面有五條,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在六個根本煩惱,把這五種見歸納為一個稱之為惡見。可見得六個根本煩惱就是見思煩惱的十類,稱之為根本煩惱;也就是說,常講的八萬四千塵勞都是從它生起的,它是大根大本。我們要下決心把它斷除,我們要有智慧、要有定力,不要隨著煩惱去。到這個地方,這是把意業裡面的邪念給我們說出來,首先要辨別什麼叫正、什麼叫邪,邪念,舉心動念要落在九十八使裡面就是邪念、邪知見。下面就講正觀,就是正知正見:
【云何正觀。彼我無差。色心不二。】
『正觀』裡面學問就大了,小註說「正觀之法,先了三界惟心,萬法惟識」,這是正觀的根本,也是正知正見理論的依據。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也就是《華嚴經》裡面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是正知正見理論的依據。你懂得這個道理,曉得萬法是一體的,依正不是分開的,你才真正能夠體會得到《華嚴經》裡面所謂「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情是有情眾生,無情是植物與礦物,植物與礦物、動物都成佛。那咱們要問問,有情眾生成佛,我們人成佛可以,講得通,桌椅板凳怎麼會成佛,桌椅板凳是無情的?給諸位說,你成佛之後,桌椅板凳都成佛了。奇怪!這個道理後面《證道歌》上有,《證道歌》話說得很簡單,理論說得很透徹,可是也很難體會就是了,因為這個境界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這個話都是真實的。你要問為什麼?這個地方給你講,『色心不二』,萬法唯心,一切法都是心變現出來的,有情是它變現出來的,無情也是它變現出來的。
這個話真的是不容易懂,我們舉個比喻去體會。你功夫沒有到家的時候,人都會作夢。我昨天晚上就做了個夢,夢到見到總統,一見面我就問他:我送給你一份建百姓宗祠那個你收到沒有?他說:我沒有收到。我說:沒有收到不行,我講給你聽聽好了。還做這個夢,沒到聖人地步都會作夢。夢裡面你看看有自己,也有別人,也有山河大地,從哪來的?自己心裡變現出來的。夢中的自己、夢中的別人、夢中的一切天地統統是你自性變現的,一切唯心造。覺悟之後就醒了,醒了之後就成佛,自己成佛,別人也成佛,裡面的山河大地、桌椅板凳統統都成佛了,成佛就叫覺,「覺後空空無大千」。這就叫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你在夢中一覺醒來,夢裡面的有情跟無情同圓種智,就這麼回事情。我們現在是做大夢,沒有覺悟,覺悟之後就是這個樣子。所以說「色心不二」,色是指物質,心是指精神,一個是物質、一個是精神,這是把整個宇宙人生統統包括了。你幾時要能夠體會到色心不二,你的心就平等,你的心就清淨,再沒有煩惱,再也沒有牽掛。要是沒有看出色心不二,沒有看到『彼我無差』,你沒有入這個境界;換句話說,你那個觀不算正。
這個正觀,也就是說,必須把前面見思煩惱破盡才能夠入正觀,見思煩惱離不開,沒有辦法入,只能夠說是解。悟裡面通常有兩種,一種叫解悟,一種叫證悟,要到證悟才有受用,解悟沒有受用。解悟就是道理明白了,境界入不進去,理很明白,煩惱還是現前;換句話說,還受苦,不能離苦得樂。到證悟的時候就離苦得樂,唯樂無苦,心地真正清淨。這個地方還不能清淨,雖不能清淨,解悟之後可以起修。解悟以後,嚴格的講,才可以真正談得上在起修,悟後起修,他不會退轉的,他精進不會懈怠。為什麼?道理明白,方法懂得,他愈修愈往證悟的路上接近。換句話說,他有一分修功他得一分受用,有兩分修功得兩分受用,解行相應。這個在道上自在,這個修道有樂趣,沒有苦惱。因此在修學過程當中,解悟在先,信解行證,是以這麼一個順序。這個地方是講證悟,「彼我無差,色心不二」。
【菩提煩惱。本性無殊。生死涅槃。平等一照。】
生死就是涅槃,煩惱就是菩提,這個話我想學佛的同修們多少都聽說過。你要是不明這個理,生死就是涅槃?難怪,出家人死了之後,人家送他那個輓聯,某某法師涅槃,某某法師圓寂,他入涅槃,世間人死了還不都涅槃?「涅槃」是梵語,翻譯中國的意思是不生不滅。生滅就是不生滅,這個話講不通;煩惱就是菩提,煩惱跟菩提恰恰相反,怎樣煩惱就是菩提?菩提是清淨,煩惱是熱惱,怎麼會是一樣?性中是一樣,相上不一樣,人家跟你講正觀是見性,不是著相。可見得邪與正從哪裡觀法?邪念、邪觀是從相上觀,著相之相;性上觀是不著相,在相上不起分別、不起執著,觀察它的性體。性體是平等的,是一樁事情,所以是『平等一照』、『本性無殊』,這叫見性。見了性就自在,見了性,十法界就是一法界,這一真法界,哪有十界?十法界是平等的。阿鼻地獄跟極樂世界是平等的,怎麼是平等的?相是不平等,受是平等的。極樂世界受樂,阿鼻地獄受苦,苦樂怎麼會平等?入了一真法界,證到性之後,他的受叫正受,什麼叫正受?這兩個都不受,在極樂世界他心裡沒有樂受,阿鼻地獄裡頭他心裡沒有苦受,苦樂都不受,心是清淨的、平等的。極樂世界跟阿鼻地獄的相不平等,受是平等的。
正受是什麼?正受就是三昧,正受就是大定,就是一切境界裡頭如如不動。在極樂世界絕不為樂所動,到極樂世界看到黃金為地,在極樂世界眼睛裡看到的黃金跟我們這裡看見泥土沒有兩樣。為什麼?心不染,所以說是平等,是一個受,沒有兩個受。他為什麼能做得到,我們做不到?人家看到實相,實相是平等的,因為都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是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阿鼻地獄也是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等於虛妄,無二無別,沒有差別。觀到實性,性是空寂的,更平等,性也平等,相也平等,他的受怎麼不平等?諸位要明瞭這個意思,這個意思相當的深,你要能夠知道幾分,能夠常作如是觀,觀就是修,解了之後修。一分的修功就一分的自在,就一分的解脫。有那麼幾分,生死你就不在乎了。為什麼?你曉得『生死涅槃,平等一照』,對於生死你沒有恐怖,你沒有害怕了。有那麼幾分功夫,生死就自在。由此可知正觀的利益。
【故經云。離我我所。觀於平等。我及涅槃。此二皆空。】
經文向下去,在理論上愈來愈深,不像前面那麼容易懂。前面都是屬於事相,都是屬於助緣,換句話說,學佛的先決條件,很容易理解。向下漸漸的領導你入觀,指示你修行的道路,所以往後面去義理愈來愈深,文字也愈玄,得用心去體會,因為這是屬於禪宗的東西。一般講,禪宗的東西它是簡單明瞭,不像教下說得那麼詳細,說得那麼繁複,使我們能夠很容易去體會。禪宗,一般講都是接引上根之人,中下的根性比較困難一點。所謂上根是一聞千悟,要有這種能力。但是在這個偈子裡面,我們能看出它的好處,接引上上根的宗門大法,還是不離開皈依、發願、三業清淨做為基礎。可見得接引上上根,在實際上用功還是按部就班,這就是所謂「理可頓悟,事須漸修」,這才不至於變成狂禪,不至於修成狂妄,腳踏實地老老實實這樣做。
經上說『離我我所』,一部《金剛經》就是講這個道理,一部《楞嚴經》也是講這個道理,《華嚴經》還是講這個道理。「離我」是不要有我執,不要有我見。我見、我執破了,「我所」當然擺脫掉,我所是附帶的。但是我們沒有這個功夫,從哪裡學起?從我所學起,就是從我所斷起,把我所有的都離開。這就是修布施,布施財、布施法,都是我所有的,不要了,布施給別人。幾時能把我也布施掉就好了,那問題就解決。先不能破我執、把我執布施掉,那就先把我所捨棄掉。必須到我執、我見破掉,這時候才入平等,這就是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通常我們會講,我們做不到,無我才能做到。到這個時候,『我及涅槃,此二皆空』,性空,我、我所性空,菩提性空,涅槃性空。從實性上看,是平等無二無別的。時間到了,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