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永嘉禪宗集  (第二集)  1979/7  台灣圓覺寺  檔名:09-012-0002

  我們接著看第二章,在第六面,「發宏誓願第二」。在這一章裡面,文比較長,可以說每一個字、每一句都值得我們學習。一上來是三首偈頌,向後是屬於長行文。

  【卵生胎生及溼化。有色無色想非想。非有非無想雜類。六道輪迴不暫停。】

  這一首前面這三句,就是指三界六道一切有情眾生。佛在經典裡面常常給我們分類,通常我們講四生就是胎、卵、溼、化,把有情眾生可以分作這四大類。說到有色無色,或者是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那就是四生展開來,也就是說得更為詳細一點而已。實際上說四生可以包括盡了。這幾句後面兩句加的也很好,『有色』是指色界諸天,『無色』是指四空天,這就是把三界上面這兩界包括了。非有想跟非無想,諸位可以參看《楞嚴經》。這是一切四大類,《楞嚴》裡面所說的十二類生,《金剛經》裡面說的十種生,比《楞嚴》稍微簡單一點,但是這個都沒有大的妨礙,都是開合不同而已。『六道輪迴不暫停』,這一句話是非常的感慨,也是悲憫的話,四生九有在三界六道裡輪迴不住,經上也常講眾生的生死疲勞。

  這首偈就是說三界的眾生相,這是我們一定要認識的。認識了眾生相,回過頭來再看看我們自己,我們自己也沒有超越三界六道,我們也是這種相,也是輪迴不暫停,這是經典裡面常講可憐憫者,確確實實是這個樣子。菩薩看到眾生這種狀況,跟一些外道所見的不一樣,外道也有見到這個相,見到這個相,他沒有辦法解決;換句話說,曉得眾生苦,曉得眾生有病,但是無可奈何,沒有對治的方法。佛菩薩就不一樣了,佛菩薩有對治的方法,這也就是說明佛菩薩為什麼示現於三界之中。第二首偈,這是菩薩發心了。諸位想想看,發心從哪裡發的?是從眾生輪迴不住上發的,眾生就包括了自己。

  【我今稽首歸三寶。普為眾生發道心。群生沉淪苦海中。願因諸佛法僧力。】

  這是第二首,是說明菩薩發心的所以然。我們要問一問,我們發心學佛,我們發心出家,發心弘道,我們發心是從什麼地方發的?為什麼發了心之後又會退轉、又會懈怠、又會墮落?為什麼這些菩薩們發心各個都能夠勇猛精進?同樣是發心,發心的本源不相同。菩薩發心是為救一切眾生苦而發心,而不是盲目發心,他是為了救度眾生,念念都想到眾生苦,為眾生而發大心,為眾生而皈依三寶。第一句就說,這個『我』是永嘉大師自己說的,永嘉大師也勸勉我們大家,皈敬三寶之後,就接著要發大誓願。眾生沉淪在苦海當中,苦海是指三界六道,怎麼樣去度他?我們自己沒有能力,一定要依靠三寶的力量才能夠普度眾生。

  【慈悲方便拔諸苦。不捨宏誓濟含靈。化力自在度無窮。恆沙眾生成正覺。】

  『慈悲方便』,這都是說三寶之力。常言說得好,佛氏門中,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但是慈悲與方便都要建立在皈依三寶上,才是佛門所謂慈悲方便;如果不依靠三寶,慈悲方便都有問題。俗話說「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諸位想想,不依靠三寶的慈悲就是禍害,不依靠三寶的方便一定是往下墮落。皈依,皈就是回來的意思,說什麼回來?說我們的心,在以往,我們這個心不住的往六塵境界上去攀緣,眼緣色,耳緣聲,乃至心緣法,向外跑,皈就是回來。《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裡面說「都攝六根」,那個攝就是回來的意思,告訴我們,我們要把心從六塵境界裡頭召回來,不再依妄念,不再依妄想,不再依分別,不再依執著,不再依緣慮,依靠什麼?依靠三寶,這叫皈依。可見得這個皈依是相當的不容易。不是說在佛菩薩面前我們念個皈依偈,請個法師給我們授個三皈依,我就是皈依三寶了。必須真正把心裡境界改過來,這才叫皈依。而後你所發的慈悲,你所行的方便,才能夠『拔諸苦』,拔眾生之苦,拔自己之苦,斷自己的煩惱,才有這個力量。

  『不捨宏誓濟含靈』,剛剛學佛,老師都叫我們發願,所發之願多半是用過去這些賢聖僧他們所發的大願,我們依他的成文,現成的文句。像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我想凡是學佛的同修在佛菩薩面前都曾經發過這個願,這是一切大願四大綱領。像阿彌陀佛因地裡面所發的四十八願,四十八願不出四弘誓願的範圍,四十八與此地的四弘誓願也可以說是開合不同而已。這個地方的三首偈,也就是四弘誓願。四願最重要的是第一願,第一願就是講「眾生無邊誓願度」,在這三首偈頌裡面,前面一首半都是說的這個。第一首完全說的是眾生現在的情況。第二首這是為了要救度一切眾生,他發了道心,我們一看這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我們要想度眾生,一定先要度自己。為什麼說先要度自己?也就是先要成就自己度眾生的條件。我們自己有煩惱,煩惱是苦因,我們要想不受苦果,一定先要把苦因斷除。自己斷煩惱,也要勸勉一切眾生斷煩惱。眾生根性無量無邊,程度參差不齊,不能以一個法門來普遍的攝受一切眾生,因此為了要契合大眾的根性,就得要博學多聞,這是第三願「法門無量誓願學」。斷煩惱在三德密藏裡面屬於解脫德,學法門是屬於般若德,成佛道是屬於法身德。自己成就之後,所謂倒駕慈航,普度眾生。換句話說,我們為什麼斷煩惱?為了度眾生。為什麼學法門?為什麼要成佛道?都是為了成就第一個願,為了成就眾生無邊誓願度。四弘誓願成就之後,我們度眾生的能力就充足了。『化力自在』,「化」就是教化眾生的能力到了自在,沒有障礙了。『度無窮』,無窮是指眾生無量無邊。

  『恆沙眾生成正覺』,這是講得度的,前面一句是說你正在度的眾生,末後一句是說眾生的成就。「正覺」,跟諸位說,一般講證得阿羅漢果就叫正覺。佛在經裡面常常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們翻作無上正等正覺。單單講正覺,阿羅漢以上都稱正覺,用阿羅漢揀別不同於外道,外道有覺,但是他那個覺不正,所以阿羅漢的覺是正覺。菩薩稱為正等正覺,等是等於佛,等於佛還沒有到佛,所以菩薩稱為正等正覺。如來就再加上兩個字,無上,最高無上。由此可知,正等正覺在大乘佛法裡面講,我們還是以圓教來說,這部經也是圓頓法門,圓教初住以上到等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叫做正等正覺,加上無上那是如來的果地,不是因地,這個都在因地。到羅漢這個地步他就可以獨立,換句話說,對於眾生的教化,初步的功夫完成,以後他再不會墮落在三界六道裡面,也就是說他再不會受三界之內的分段生死之苦,往後是屬於變易生死。變易生死是說一個苦的名稱而已,實際上沒有生死,羅漢以上的沒有生死。但是他要往上更進一級,他要下一番修行的功夫,有一番修功,這分修功我們也稱它為苦,生死是這個苦的代名詞而已,不像我們三界之內這種粗相,它是很微細的細相。

  四弘誓願有兩重的因果,一個是離苦的因與果,一個是得樂的因與果。如果要想叫一切眾生得到樂,得樂只有修道,修道是得樂之因,成佛是得樂之果,也可以說正覺就是樂果。我們發願為眾生,先要為自己,也就是先要自己離苦得樂。當然目前我們受的是苦果,我們沒有得到樂,苦果已經受了,果上沒有辦法斷除,要從因上斷除。離苦得樂,一切經論都是發明這個道理,但是這裡面的境界、理論、方法有淺深次第不同。我們初學下手,諸位一定要記住,凡是好高騖遠的,這一生一定沒有成就。佛指示我們的原則是戒定慧三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智慧開了才能解決問題,才能夠證得真正樂的果地。但是戒律談何容易,尤其是現代人,對於戒律他有一種抗拒性,提到戒律他心裡就排斥,就要抗拒。祖師對這種情形知道得很清楚。

  你看印光大師,我們在傳記裡面知道,他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大勢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的等覺菩薩,等覺菩薩到我們這個世間來示現,諸位想想,這不是平常事,必定是有重大困難現前了。也就是說我們的修學都不如法,很不容易成就,他到這裡來給我們開一個法門。換句話說,我們現前這些眾生病重,太重了,一切醫生的醫方都不容易治好,他到這個地方來給我們送一服藥方來,這是祖師的手眼。我們看他一生所弘化、所提倡,除了淨土之外,他老人家沒有提倡什麼大經大論,他只是提倡《了凡四訓》和《感應篇》、《安士全書》。這三種東西要不是他提倡,諸位想想看,誰去看它?尤其是學佛的,聽說這三樣,外道!我們看看他老人家的弘化社,也就是他的佛經流通處,這三種書他印了有幾十版,每一版我在後面注意看了一看,最少的四千本,多的兩萬本,估計一下,總共印了三百萬冊以上。這個老法師為什麼?佛的經論那麼好,他為什麼不印那麼多?就是《彌陀經疏鈔》,老人家一生也沒有印過一百萬冊,為什麼這三種書他大量的翻印?我們得想想這個道理。這三種書就是他給我們現前眾生救命的藥方,我們不依這個就救不了自己。

  現代人對戒律有排斥性,因此我對這三樣東西也是極力的在提倡、在弘揚。仁王法會的時候,有一位大法師來質問我,「法師,你講經也講得不錯,你印的書也印得不少,都很夠水準,你為什麼要印《了凡四訓》,講這個東西,這不是佛經!」大法師來找我,來問我。他這麼一說,我笑一笑,說,怎麼不是佛經?是佛經。他說怎麼是佛經?不是佛經!我就反過來問他,「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是不是佛經?是。這是不是法印?是。這三種書裡面所講的豈不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它不是佛經,什麼叫佛經?法師聽了這個話,掉頭去了,不再說了。諸位要明瞭,印祖提倡這三樣東西是代替戒律,你們想想對不對?現在我們對這個戒入不進去,如果我們從這三種書上奠基礎,戒律才能夠清淨莊嚴;沒有這個東西做基礎,戒律談不上,你看看多麼重要。這三種書裡面,就是教我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它不是戒律,什麼叫做戒律?所以菩薩示現為祖師來教誡我們,我們應當要能夠體會祖師的用心,認真的去學習,這樣才能夠離苦得樂。

  了凡居士是一個在家人,人家的命運能夠轉移,我們美其名為出家法師,自己連個命運都轉不了,面對了凡居士,面對俞淨意居士,連個慚愧都不知道,還貢高我慢,諸位想想,他會有什麼成就?這不是自己害了自己?所以今天自救之道,除了從《了凡四訓》、從《感應篇》裡面依教奉行之外,再加上老實念佛,這個人一定有救。一切大經大論,隨己薰習而已,真正重要還是在這幾樣東西裡面。這幾樣東西,我們最近也把它合印成一本,這一本裡面有四樣東西,《了凡四訓》、《感應篇》、《陰騭文》、《大勢至菩薩圓通章》,我們將這四種東西印成一冊,這一冊在目前這個環境當中,我們了生死出三界就夠了。前面三篇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後面《大勢至菩薩圓通章》是「自淨其意」,絕不可以貪多。不貪五欲六塵,貪圖佛法還是貪心,它是煩惱,煩惱還是斷不掉,貪的境界不相同,貪心沒有兩樣。貪瞋痴一定要拔除,這是煩惱的根源,我們要記住。

  我們看看了凡居士,看看俞淨意居士,人家都能夠在一生當中,短短四年寒暑,就把自己的命運改造,把自己整個轉變了,做一個大轉變。我們為什麼辦不到?這是值得我們認真痛切去反省,去努力修學。果然做到了,就是佛法裡面講的「有求必應」。連生死都可以轉變,壽命可以延長,諸位想想,我們求福求慧哪裡求不到?絕對能辦得到。問題就是你肯不肯去做,你懂不懂這個道理,懂不懂這個方法?前面這三首偈就是講四弘誓願。再看底下文:

  【說此偈已。我復稽首。皈依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法僧前。】

  前面一開端就是講皈敬三寶,發願之後再做皈依,可見這個皈依是一時一刻不可以離開的。皈依三寶,在過去我剛剛學佛的時候,曾經請教過章嘉大師,他跟我說了一個比喻。他說皈依就好像我們旅行坐火車,從台北到高雄那張票一樣,你看看票多重要,從進站的時候,手上就要拿著這個票,到達高雄這個票才交回去。這個皈依就像那張車票一樣,換句話說,到等覺菩薩還要皈依,到如來地,到終點站,這個皈依就不要了。可見得我們學佛的同修早晚功課不做別的、不念別的經咒,沒有關係,一定要念三皈依。這就是教給我們,這個皈依是念念不能夠忘掉,只要你在沒有證得究竟圓滿佛果之前,就是圓教等覺菩薩之前,心裡面是念念皈依三寶,念念在依靠三寶。但是依靠三寶,諸位要特別記住,前面這個皈敬偈子裡面有,你要曉得,說到佛寶,你要懂得佛寶裡面是以法身為主,就是寂靜平等為主,法寶裡面是以湛然妙覺為主,僧寶裡面是以清淨和合為主,你要懂這個意思,這才叫真正的皈依,與法性理體相應。

  相應之後,這就是常說的「稱性起修,全修在性」,才能夠做得到。而不是樣樣都是依靠著住持三寶,那就錯了。住持的佛寶,泥塑木雕的偶像,你依靠它,靠不住,俗話說「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你依靠它,那怎麼能靠得住?它是一個代表,見到佛像就要想到報身如來、法身如來、應身如來,你要想到這個,這才是我們的依靠。經典,要依靠經典裡面所講的義理,依靠經典裡面所講的方法去修,而不是叫你天天把這個經典念給佛菩薩聽,早晨念一遍,我已經交代了,我功課沒錯,我念的一字沒錯,念給你聽了,這有什麼用處?這個沒用處。甚至講堂裡面講解也沒有用處,是要你聽,體會到裡面的道理,體會到裡面的方法,把這些道理、這些方法運用在日常生活當中,這叫皈依法。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舉心動念與佛法的道理相應,與佛法的方法相應,這叫真正皈依。諸位要明瞭這一點,否則的話就都弄錯了,明明說得很清楚,「非文非字非言詮」,你還拿語言文字來去念給佛菩薩聽,那不就是大錯特錯?諸位想想,是不是在如來地以前,我們舉心動念念念都要皈依?這個才顯示出三寶的功德無量無邊。所以大家一定要懂這個道理。我們接著看下面經文:

  【承三寶力。志心發願。修無上菩提。契從今生。至成正覺。中間決定。勤求不退。】

  承蒙三寶力量加持,這個地方諸位要記住,三寶之力,就是我剛才所講的,我們在日用平常之中,舉心動念與三寶所說的理、所說的方法都要能相應,這才叫『承三寶力』。十方諸佛菩薩,一切護法鬼神,他們的力量都能夠加得上,為什麼?感應道交。如果我們不明這個道理,不懂方法,只是在佛菩薩面前盲目的禱告,乃至於禮拜,都不能起感應道交。如果果然是有感應道交,每一個人去求佛菩薩、拜佛,有求都應該有感應。你看看,每天到這個廟裡面來燒香拜佛的人有多少,你看他在佛面前磕頭,嘰哩咕嚕在那裡禱告半天,心裡都有求,你問他求到沒有?他求富貴、求功名、求兒女、求健康長壽,他得到了嗎?有的得到了,菩薩靈得不得了,有的沒有得到,到底得到的少,沒有得到的多。那個得到的是菩薩靈嗎?不是。他怎麼得到的?他不求,到那時候他運也轉了,時來運轉了。正好時來運轉的時候,他到佛菩薩面前禱告,以為佛菩薩幫助他的,實際上佛菩薩何嘗幫助他?佛菩薩既然幫助他,為什麼不幫助別人?為什麼還厚此薄彼?沒有這個道理。所以那種求,不是佛菩薩給他的,而是他自己福報時節因緣到了,他那個時候應該得到的,不求也會得到,諸位要明瞭這個道理。

  怎樣才是求得的,才是佛菩薩神力加持你得到的?如理而求,如法而求,那是真的。大家看看《了凡四訓》,袁了凡那個求是求得的,那是佛菩薩加持的。俞淨意之求是求得的,不是他命運裡的,他命運裡本來沒有。本來沒有而有的,這叫求得。本來有的,到時候來了,哪裡算是求得?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得。不是佛菩薩那邊求不到,真正求到,有求必應,哪有求不到?可惜那些迷信的人,他都不懂理,他也不懂方法,以為到佛菩薩那裡多磕幾個響頭,多供一點供品,到佛菩薩那裡去諂媚巴結,佛菩薩就歡喜他了,就給他降福,哪有這個道理!這叫十足的迷信,所以我們要明理。這個地方「承三寶力」,特別把這個道理說出來,我們確實可以蒙三寶神力、護法神的力量來加持我們,使我們沒有的,我們欠缺的,都能得到,都能夠圓滿。不是做不到,大家懂道理,依教去修就行了。

  凡人要成就,先要立大志,立了志之後,要發下誓願,非達到不終止,這是我們道業、學業、事業成敗的關鍵。如果你的志願不堅,你不會有成就的。你的志願要是堅固,可以說沒有不成就的,這一點很重要。所謂有志竟成,有志必成。世間那個惡志願它都有成就,只要他堅固不移,他都有成就,何況善心善願,哪有不成就的道理?今日之下,眾生這個苦難,可以說逼迫在眼前,稍稍有眼光的人都能夠看得出來,大難不遠了。《仁王經》裡面告訴我們,災難從什麼地方來的?災難從迷信裡面來,災難從邪知邪見裡面來的,所謂是人神不聞正法,這是一切災難的根本原因。可見得要想消除一切災難,唯有弘揚正法。弘揚正法一定要有發大道心的行人才行,像永嘉禪師發這樣大的誓願,才能夠主持正法,弘揚正法,不怕艱難,不怕苦,堅定志願。『修無上菩提』,菩提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是覺道,菩提叫覺道,可見得它不是迷信,道就是道路,覺悟的道路,它跟迷信完全是相反的;這是我們要破除的,迷信就是一切災難的根源。

  『契從今生,至成正覺,中間決定,勤求不退』,這個末後是這一段裡面主要的一句話。也就是求三寶力加持,使我們自己的志願堅固,從初學佛,契從今生,從現在一直到我成正覺,這個當中都能夠勇猛精進而不退轉。我們求道的心應當如此,我們度眾生的願應當如此。只要發心,只要發願,只要我們心願堅固,諸佛菩薩必然加持。我在講經道場當中也常說,過去祖師大德輩出,像隋唐、兩宋,當時的高僧有多少!在那個時候你要想成就談何容易,為什麼?水準太高了,各個都是出類拔萃。現在諸位要出人頭地很容易,為什麼?已經沒有人肯學了,大家都不學,你學一點皮毛就出人頭地了。問題就是你肯不肯幹,你只要發心,諸佛菩薩他就照顧你。為什麼?真正的續佛慧命,難能可貴,在這個時代大家都趨向於名聞利養,你能夠把名聞利養擺脫不要,你來學道,你甘心情願的受苦受難,為一切眾生,這個太可貴,太不容易了。

  現在就是問,我們肯不肯發這個心?要真肯發心,從哪裡學?給諸位說,要從講台上去學,不從講台上學,學不出來。度眾生先要度自己,先要學自己的能力,不錯,學自己能力要從講台上學起,台下學不出來的。有許許多多地方來找我辦佛學院,我一概拒絕,我不辦佛學院,我也不到佛學院教書。為什麼?到佛學院教書,辦佛學院,是自誤誤人。我自己把自己耽誤了,也耽誤大家,這是無量的罪業。也許諸位聽到了,現在煮雲法師要找我辦佛學院,我答應他了,我為什麼答應他,不答應別人?他辦的佛學院請我當院長,這個佛學院老師就一個,就是我,我就給他辦。我告訴他,什麼老師都不要請,我一個人教就行了。我招多少學生?十個學生,一年教十個學生,每一個學生至少講四部經,上台講,講給我聽,他才能夠畢業得了,他跟我三年,他可以講十二部經,幫助我到外面去弘法,這個我幹。

  我們教的辦法是一部一部經教,一個人一個人教,就是從前教私塾的辦法,不是大家在一起上課,個別教授。教的時候你上台講給我聽,講完之後,鳳山蓮社那個大講堂,就請你到大講堂裡面,我們在底下聽,你在講堂講給我們大家聽,我們用這個方法學。規定兩個月要學一部經,如果你的進度快,你一個月能學一部經,我一年就教你十部經,兩個月學不出一部經就開除,不要了。也就是說一年最低限度你要會講四部經,你才能夠繼續學,這個辦法才行,不是這個辦法不行。為什麼不多找幾個學生?多找幾個學生我就照顧不過來了,那就都不能成就了。所以只能成就十個人。這才是辦法,學習要在講台上講。我過去學習就是在講台上講,不是在台下學的,台下學不出來。當然剛剛講,講得不好,臉皮要厚,不要怕人說「講得不好還要講」,講得不好才要講,講得好我就不講了,學習!在下面聽講的都是我的老師,都是我的監學,學生在台上要用這個方法去學,勤求不退。什麼樣的苦,什麼樣的難,都甘心情願去受,這樣才能夠自救救他,弘法利生我們不敢講,我們現在只求自救救他,救自己要緊。再看底下一段:

  【未得道前。身無橫病。壽不中夭。正命盡時。不見惡相。無諸恐怖。不生顛倒。身無痛苦。心不散亂。正慧明了。不經中陰。不入地獄。畜生餓鬼。水陸空行。天魔外道。幽冥神鬼。一切雜形。皆悉不受。】

  底下幾段,這是總願裡面分出來的別願。這些別願我們一看就曉得,完全是為自利。你看看自利利他,我們看祖師所發的願,也就是教我們學人發願,自利,哪些方面是屬於自利?哪些方面是屬於利他?我們要把它辨別清楚。『未得道前』,沒有見道以前,換句話說,正是我們現前的地位,我們沒有得道。沒有得道,最大的障礙,所謂是八難,這是大障礙,所以我們求佛菩薩、求護法神加持我們。我們希望得什麼?第一個我們身體要健康,不能有病。病也是魔之一,身體不健康,必然障礙道業,我們要求身體健康。第二,我們得要求長壽。壽命也是四魔之一,死魔,道業沒有成,壽命到了,壽命這是過去世修得的。如果我們的壽命短,壽命不長,修學的時間有限,短短時間當中,我們道業沒有成就,縱然是這一生沒有造罪業,來生再得人身再繼續修,諸位要曉得,到來生有隔陰之迷,就不可靠,靠不住了。所以我們要求長壽,也就是說要求足夠的時間讓我們成就道業。成就之後,壽命長短就無所謂了,沒有關係。孔老夫子所說的「朝聞道,夕死可矣」,這是得道,早晨得了道,晚上死沒有遺憾,那個壽命無所謂,要重視道業。

  為什麼求長壽?為什麼求無病?是為了要修道,不是為享受五欲六塵,不是為這個,這一點要把它認識清楚。壽命能不能求得到?給諸位說,求得到。仁王法會的時候,沒有幾天,前一個月,甘珠活佛還跟我在一塊有說有笑,給我看相,在善導寺的觀照堂,我們有十幾個法師在那裡,他給我看相。我跟他認識差不多有二十七、八年,那個時候我還沒有學佛,剛剛知道佛經的時候,我就認識他了,我跟他往來也很密切,常常在一塊玩。那個時候他很年輕,他告訴我,在那個時候看到我,短命之相。我說我曉得,我很清楚。當著我面不好說,很客氣,背後他們幾個人都說,沒有福報,短命。現在再碰到的時候,他說:你現在好了,你現在長壽,但是你沒有錢。我說:這個我也相信,確確實實我不會有財富的。他說:你這個壽命完全轉過來,完全不相同了。

  我出家的時候,我們有三個戒兄弟,明演、法融、我一個,三個人同年,三個人都短命。三個人聚集在一起好好的修,我們的壽命快要到了。那兩位都已經走了,我還沒有走,說實在話,我們三個人走大概時間都差不多。這個沒有走,給諸位說,這就是修得的,不是本來的。本來的壽命,我很相信,我決定活不了四十五歲,四十五歲以後都是修來的。可見得這個命運是能夠求得的。我也沒有求長壽,我是準備四十五歲往生的,那時候一心一意求往生,沒有求長壽。結果沒有死。那一年,正是在大覺寺夏安居講《楞嚴經》的時候,害了一個月的病。可見得「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我沒有求,它也有感應,哪有辦不到的事情!這是前面兩句。

  底下都可以說,是講壽命到的時候能夠自在的往生。『正命盡時,不見惡相』,我們這個報身盡了的時候,或者我們度眾生這個法緣盡了的時候。諸位要曉得,這個裡面身命確實有兩種,普通人是業報之身,學佛之後,真正發了道心,發了願,那就是願力之身。所以乘願再來,不是說死了以後到極樂世界然後乘願再來,當然那也是一種乘願再來,殊不知道,現在就可以乘願再來。你現在一發願,發願自行化他,這個願力強大,超過你的業力,現前就是你的願力做主,而不是過去的業力做主。你一發願,從現在起就是乘願再來。乘願再來之人,他的生死就不是業報之身,自己做不了主,乘願再來是以法緣為主,法緣要是盡了,他就往生;法緣沒有盡,他就常住在世間。

  正命盡時,也就是法緣終了的時候,『不見惡相,無諸恐怖,不生顛倒』,這是真正的福報。我們學佛人,一切福我們都不受,我們就希望在臨命終的時候有這個福報,臨命終時見到瑞相現前,無有恐怖,心不顛倒。『身無痛苦,心不散亂』,這就是常說的如入禪定。『正慧明了,不經中陰』,只要前面做到了,這是必然的道理,不會有中陰身,也不會墮三惡道,也不會受天魔外道的欺騙,這個時候是自在往生,十方諸佛國土,你願意到哪裡去,隨心所欲。一切諸佛國土雖然都是清淨莊嚴,諸位要記住,還是西方淨土殊勝,何以見得?我們看《華嚴經》,《華嚴經》是了不起的經,如來根本法輪,你看看《華嚴》末後一章,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海會裡面,四十一類法身大士,就是從圓教裡面講,從圓教的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這些菩薩,這是不得了的菩薩,普賢菩薩統統率領著帶他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要不好,華嚴會上的大菩薩們他們為什麼去?他為什麼不十大願王帶著他到彌勒淨土?為什麼不帶他到藥師淨土?他把他帶到西方淨土,可見得西方淨土是殊勝的,這一點希望同修們要明瞭。

  如果捨西方淨土,要求生他方淨土不容易。佛在《大集經》裡面給我們授記,「末法時期,淨土成就」,這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的。我們生在末法時期,修淨土法門,豈不就是遵守釋迦牟尼佛的遺教!所以你要是決心,決定不能夠轉變,不能改變念頭,決心要求生西方淨土,我們這一生才不會空過。像這些願我們要學習。還有一些法師,我也聽到的,悲願很大,我不願意生西方極樂世界,我來生還當法師。不錯,怕的是來生隔陰之迷,麻煩就大了。為什麼不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回來當法師,那不更好?像印光法師是等覺菩薩再來,那不是更自在!所以不生佛國是愚痴,不求生佛國是迷惑。度生的悲願要有,你不在這個世間度眾生,諸位要曉得,十方世界諸佛菩薩來應化的人多的是,不少你一個,你現在還是趕緊到西方極樂世界到那裡成佛好,成了佛再請你來還不遲。千萬不要著急,俗話說欲速則不達,一定要按部就班的來。

  所以先要發願,不經中陰,『不入地獄』,不墮畜生,不墮餓鬼,『水陸空行,天魔外道,幽冥神鬼,一切雜形』,統統不受。為什麼他說這幾句話?這個幾句話裡面用意很深,學佛墮落在這個裡面非常之多。你看安士高的傳記裡面,記載他的同學做了鬼神,受的是畜生身,是個蛇身,這個故事大家都曉得。他的前世是三藏法師,明經好施,還得了!不得了的人物,結果都是沒有發大願,所以墮落了。一墮落之後那就是一世不如一世,這是我們必須要提高警覺的。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