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大意 (第三十四集) 1980/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9-011-0034
《大智度論》第三十四卷,「釋初品中信持」:
《大智度論》初分,也就是初品,到這一卷就講完了。在過去也曾經給諸位介紹過,本論在印度原本,就是龍樹菩薩所造的原本,一共是有一千卷,分量相當的可觀。當年傳到中國來之後,羅什大師翻譯這部《大論》的時候,就考慮到部頭太大了,不會被中國人所歡迎。因為諸位想想,我們中國在魏晉隋唐這個時候,一百卷以上的這種大部頭書,在我們古籍裡頭是不可多見的。所以上千卷的《大論》當然我們很不容易接受它,羅什大師就把這一千卷的《大論》將它濃縮為一百卷。這種翻譯並不是完全的、全本的翻譯,是節本的翻譯,節錄的,就是重要東西翻出來,其他的都捨棄了。但是初品是全翻了,就是這三十四卷,我們看到龍樹菩薩《大智度論》的本來面目。從下一卷就開始是略譯,不是全譯,所以這是翻譯的一種善巧,開頭這一品是原原本本的譯出來,向後的全部是節略。
我們講這部書原本是想把它講完的,剛剛有同學們要求想講四書,講四書也很好,原來我是想請別人講,最後想來想去怕對於我們宗旨不大相符合。四書漸漸也被大家重視了,聽說台中從十月開始,就是這個月也開始講了。我們講四書的目的,就是把儒家的思想跟大乘佛法,看看究竟能不能融會成一個東西。儒家思想跟大乘佛法現在逐漸被世界上這些知名之士重視,我們身為中國人,尤其是中國大乘的佛弟子,對於儒佛的融會貫通確實是有責任的。但是我們講座裡面時間有限,所以把大論暫時停下來,我們來講《論語》,四書我們從《論語》講起。
今天我們開始讀初品最後的一段,先講「信持」:
經【十方如恆河沙等世界中諸佛所說法。已說今說當說。聞已。欲一切信持。自行亦為人說。當學般若波羅蜜。】
『已說今說當說』,這是講三世所說。這個『信持』範圍就太廣大,因為不是一生所學,三世之學。自己聽了之後能夠深信,能夠奉行,又能夠為別人演說,要能做到這樣,『當學般若波羅蜜』。這裡面前頭也有這個意思,特別注重的就是自行化他,註解裡面諸位自己去看。第二面是講菩薩的三昧,我們看第一行的經文:
經【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過去諸佛說已。未來諸佛當說。欲聞聞已。自利亦利他人。當學般若波羅蜜。】
《論》裡的註解有一番問答:
【問曰。十方現在佛所說法。可受可持。過去已滅。未來未有。云何可聞。】
確實這個問題是在此地,龍樹菩薩給我們解釋:
【此義先已答。今當更說。】
前面曾經說過,說過太久他都忘掉,從這段再說。
【菩薩有三昧。名觀三世諸佛三昧。菩薩入是三昧中。悉見三世諸佛。聞其說法。】
『觀三世諸佛三昧』,三昧是定,這就是定的名稱、名目。如果菩薩是入這種定,不但現在佛他能見到、他能聽佛說法,過去佛他也能見到,未來佛也能見到,未來佛現在還沒成佛,沒成佛他能見到。這個本事可大了,不但時光可以倒流,可以回到過去,還能夠到未來。我們現在的科學家,在研究如何能夠時光倒流回到過去世,但是他沒有想到還有未來世。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圓融,在佛法裡早就有了,不但有這種想法,給諸位說,確有這個事實。在理上講,三世是一種幻覺,不是正覺,是幻覺。我們在唯識裡面去看,時間(過去、現在、未來)是屬於不相應行法,在三性裡面講是遍計所執性,可見得它不是真實的。真實法裡面沒有三際。
換句話說,「觀三世諸佛三昧」就是入真實的境界,在《華嚴》裡面講的一真,一裡面沒有三。所以在一真法界裡面,不但過去世完全見到,一個都不會漏失掉,未來世也完全見到,三世十方沒有不通達的。諸位要能夠得到這樣的定,要得到這樣殊勝的境界,佛告訴我們,當學般若波羅蜜。修的是定,定裡面是般若波羅蜜,這在中國佛法裡面講,實在是很容易懂,要是到外國去講,比較難懂。為什麼?中國禪宗就是學般若波羅蜜。它不是六祖裡頭禪定那個禪,它不注重打坐,它著重在開智慧,禪堂裡面坐香跑香是手段、是方法,目的是般若波羅蜜。《六祖壇經》裡面說得詳細,所以般若非常重要。底下一段經文裡面講,就是第二面倒數第二行:
經【十方如恆河沙等諸世界。中間闇處。日月所不照。欲持光明普照。當學般若波羅蜜。】
這一段是講光明的修法。註子裡面有說,菩薩身放光明遍照一切世界,生的時候放光明,成道轉法輪、示現般涅槃的時候都放光明。我們看看世尊,在說法的時候也放光,尤其是大乘經典裡面,在說法之前放光,或者說法之中也放光,像這種情形我們都看得很多。這一段也可以講是教給我們光明的修法,裡面幾句話我念一念,第三面倒數第四行:
【又如阿彌陀佛世界中。諸菩薩身出常光。照十萬由旬。】
同修們很多都是修淨土的,這個地方就告訴你一個消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光明就這樣殊勝。『常光』,不是放光,常光是平常的,身自自然然有光明,光明能照十萬由旬。「由旬」,我們就算最小的,最小的由旬一由旬是四十華里,二十公里。十萬乘二十是多少?光能照得這麼遠!我們再想一想,今天我們這個世界上科學發達算是相當不錯了,諸位想想,有沒有一個光明能夠跟西方極樂世界一個普通菩薩他身上放的光明這麼大?還沒有。西方極樂世界不要說別的好處,就是這一樁,我們就應該要去。由此可知,我們要修這樣大的光明,現在執持名號,信願往生,就是修光明。下面一段,緊接著底下問答一段,是說出身光之所以,說出這個道理,這是我們應當要知道、應當要學習的。在第三頁倒數第二行:
【答曰。身業清淨故身得莊嚴。】
這個光明是從清淨當中得到的。諸位請看第四面,文自己細細去看。第四頁第二行:
【心清淨布施持戒。故身有光明。】
又給我們說:
【闇處然燈。】
這是利益眾生,也是修光明。第四行:
【常修慈心。遍念眾生。心清淨故。又常修念佛三昧。念諸佛光明神德故。得身光明。】
這是在修『身光明』重要的幾句。諸位要曉得,極樂世界諸上善人他的身光照十萬由旬,是一般普通的說法,是一般的講法,實際上諸上善人的光還是有大有小,十萬由旬是個平均的說法。為什麼會有大有小?個人修的不一樣,雖然同在凡聖同居土,或者是同在方便有餘土,甚至同在實報莊嚴土,光明大小也個個不相同。一定要到成佛才相同,為什麼?佛心是一樣的,佛的清淨慈悲是圓滿的,所以到這個境界才是完全相同。等覺菩薩都不一定相同,好像你們學校讀書一樣,同一個班級、同一年級的程度並不是完全相等,還是個個不相等。曉得這個道理,我們要用功去修,修什麼?修念佛,修慈悲心,修布施,清淨心布施,這樣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的身之光明比一般人就要超勝。底下一段經文我們念一念:
經【十方如恆河沙等世界中。無有佛名法名僧名。欲使一切眾生皆得正見。聞三寶音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無有佛名法名僧名』,這就是沒三寶。這一段的意思主要是說,在沒有佛法的所在為眾生建立正知正見。註子諸位自己去看,但是註子裡面有幾句話很重要,就是我們常講的正見,正見在這個地方有很淺顯的解釋,在第五頁第三行:
【正見者。若先不識三寶功德。因菩薩故得信三寶。信三寶故信業因緣罪福。信業因緣故信世間是縛。涅槃是解。讚歎三寶義。如八念中說。】
這個地方就是很淺顯的見解來解釋什麼叫正見。『正見』,第一個是信三寶,真正的相信。第二就是信因果報應,這是正見。能信因果報應,他決定不會為非作歹,不會墮三途;不相信因果報應是邪見,三途的知見。相信因果報應的人不會墮三途,相信三寶的人能夠修出世間法,能夠脫離生死輪迴,所以這是世出世間的正知正見。能夠相信世間是苦、是繫縛,相信涅槃是解脫,由於這個信念、這個見解,他就能夠超越世間。這地方解釋既簡單又明瞭,這是我們要記住的,將來為別人解釋什麼叫正見,就可以用《大論》這三句話來說明。
經【欲令十方如恆河沙等世界中眾生。以我力故。盲者得視。聾者得聽。狂者得念。裸者得衣。飢渴者得飽滿。當學般若波羅蜜。】
這是太難太難的一樁事,確實不容易做到。龍樹菩薩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
【菩薩行無礙般若波羅蜜。若得無礙解脫成佛。若作法性生身菩薩。如文殊師利等。在十住地有種種功德具足。眾生見者皆得如願。】
這是說法性的福德,唯有法性的福德才能夠滿眾生的願望,正如同經裡面所講的,『盲者得視,聾者得聽』,稱性的福德才有這個能力。下面還有經文來討論這個問題。我們說諸大菩薩,這都是見性的人,佛更不必說了。在中國我們大家都曉得六祖大師決定是見性之人,盲聾瘖啞見了六祖大師是不是都能夠恢復正常?如果瞎了眼睛的人見了六祖大師,他眼睛不能夠恢復明亮,這經文就講不通了?這個道理在經中全都有解釋,都有說明。性德確實有這個功能,但是眾生還要有福報,眾生要是沒福報,菩薩雖然有應,但是眾生沒有感,必須感應道交才能成就。第六頁第一行,這個地方說明菩薩從初發心:
【於無量劫中。治一切眾生九十六種眼病。】
這個眼病就不是普通盲聾瘖啞,而是知見上的盲聾瘖啞。有眼不見真理,等於就是瞎子一樣;有耳不聞佛法,就跟聾子一樣,是指這個。稱九十六就是當時的九十六種外道,邪知邪見。佛出現於世就是要把他錯誤的見解糾正過來,令他覺悟,這就是治一切眾生九十六種眼病。這個說法我們很容易懂,想想很合情合理。
【又於無量世中。自以眼布施眾生。又智慧光明。破邪見黑闇。又以大悲。欲令眾生所願皆得。】
這些都是修稱性的福德。剛才講了,我們要相信因果報應,這叫正見,不相信因果報應是邪見。相信因果報應的人一定知道修福,為什麼?我現在修是修因,將來才有果報。現在要不修因,將來哪裡有果報?我要得瓜得種瓜,我要得豆要種豆,不種瓜、不種豆,自己怎麼會得到?看到別人,別人有收穫了,我去偷他的、去搶他的,能偷得、搶得嗎?自己命裡沒有,偷也偷不到,搶也搶不到。自己命裡面有的,是自己過去生中種的,不必偷、不必搶,到時候福報自然現前。所以具足正見的人,他有稱性的福德,他知道精勤努力的去修學,果報永遠享受不盡。只有邪見愚痴之人投機取巧,享受福報不知道種因。但是諸位要曉得,無論他用什麼樣的心機去享受,都是他前生自己培植的,自己如果沒有培植,決定不能夠享受,沒有這個道理,正是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諸位真正能相信,心就安了,心也清淨了,不會再有妄念,什麼事情都有因果。
經【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若欲令十方如恆沙等世界中眾生。諸在三惡趣者。以我力故皆得人身。當學般若波羅蜜。】
這一段經文,我們初學佛法的人看起來也免不了有問題,為什麼?三惡道的眾生太多太多了。菩薩發願令三惡道的眾生都能夠得到人身,菩薩願如是,那是一點不錯的,菩薩的能力是不是真正能辦得到,那又是一個問題。大經裡面常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力量是相等的,所以菩薩願力不可思議、心力不可思議,可是眾生的業力也不可思議。這三種力量菩薩有兩分,菩薩有心力、菩薩有願力;換句話說,菩薩的力量比眾生的力量要大。雖大,要有感應,因此眾生只要一回頭,與菩薩感應道交,沒有不超度的。這三惡道罪苦眾生縱然是落在阿鼻地獄,只要有一念回心向善,就與菩薩的願力相應,能夠破地獄而得人身。這是說它的理。第六頁倒數第二行:
【菩薩恩力因緣故得。菩薩以神通變化說法力故。令眾生修善得人身。】
這就是以我力故皆得人身,什麼力量?教化的力量,神通變化那是示現,就是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現身之後,要為眾生說法,說法力故。說法的目的在什麼地方?目的是令眾生修善,斷惡修善才能得人身。所以是菩薩一定說法,眾生聞法一定能接受。那個眾生聞了法,聞了法他不接受,聽懂了不相信,相信了不肯照做,那沒辦法,他不能得人身。必須是聽懂了又能相信,又能夠依教奉行,這樣才能得人身。所以菩薩常居在導師的地位上,導師對我們的恩德太大了!第七面第一行:
【然後得生。】
從底下這一句開始:
【若無菩薩。眾生雖有業因緣。無由發起。以是故知諸佛菩薩所益甚多。】
這是說明菩薩對於眾生的功德利益,恩德是多麼的大、多麼的真實,學佛的人首先要知道。下面是講三惡道得解脫之事以及得解脫的理由,這個文諸位自己去看,都不難懂。請掀開第八面:
經【欲令十方如恆河沙等世界中眾生。以我力故。立於戒。三昧。智慧。解脫。解脫知見。令得須陀洹果。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學般若波羅蜜。】
這一段經文前面半段是講小乘的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經文很清楚。後半段是講三乘佛道,『須陀洹』這是小乘初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佛果;當中就包括聲聞、緣覺、菩薩,三乘佛道。五分法身、三乘佛道都是從『般若波羅蜜』當中得到的。由此可知,不學般若波羅蜜,不但是三乘佛法不會有成就,五分法身也得不到,這是特別強調般若的重要。
經【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學諸佛威儀。當學般若波羅蜜。】
諸佛威儀一定要學習,為什麼?度眾生。但是諸佛的威儀,諸位要曉得是活的,不是死的。尤其要知道,佛菩薩沒有一定的身相,隨類化身。示現在古時候,那是古時候人的威儀;示現在今天這個社會上,就是今天社會上的威儀。所以諸位讀戒經,戒律,尤其是威儀,戒經裡面威儀特別多。我們拿比丘戒來講,比丘戒裡面雖然講二百五十條,二百五十條裡面關於戒條有多少?四波羅夷、十三僧殘、十戒,其餘的全是威儀,所以戒律還不滿二十條,其他的都是威儀。但是這二百五十條裡面所講的威儀,是從前古印度生活當中的威儀,我們今天要都那樣做法,那真是行不通。但是要曉得精神,我們社會形態跟古時候社會形態不一樣,生活方式不相同,所以在形式上當然是有變遷的。譬如衣服,我們現在穿的衣服,要是拿佛家戒經來講的話都不如法;佛陀在世三衣,那個三衣就是披衣,我們這個衣服不算的。印度天氣熱,三件衣服就行了,在我們中國就不行,這三件衣不能禦寒,所以到中國來之後,這三衣只有形式,做佛事的時候、法會的時候,披一披做為禮服,紀念的性質,實際上最主要的不是三衣,是我們自己的服裝。飲食起居統統都改變了,都不是從前那個樣子,所以這一點我們要曉得,我們要著重精神,要學的是精神。
至於一般的威儀,一定要學現代化的,為什麼?我們是跟現代人接觸,不是跟古人接觸,這個要懂得。我們用古禮跟現代人接觸,現代人一看就害怕,你要度他學佛,他一看你就離得遠遠的,他不敢接近你,所以像這些都要懂。我們平常禮節,譬如合掌問訊,古人合掌問訊,九十度的鞠躬禮;今天我們對人也這麼恭敬,合掌九十度的問訊,會把人家嚇跑的,無形當中就樹立一條界線,所以不可以的。你們再想想,從前見到帝王,跪在地下三跪九叩首,頭也不敢抬;今天你看總統走到鄉間,老百姓拉拉手、拍拍肩膀,不一樣,不相同!所以現在的禮節、禮儀我們一定要懂,形式要現代化,精神一貫,不改變。精神在敬、在和,禮都敬、都和,要有恭敬心,和睦之氣,慈悲等念一切眾生。所以千萬不能學呆呆板板的,學那個古板的,那是行不通的。這是講諸佛的威儀,這是一定要學,不學不能接眾。一個人有威德、有良好的儀表,別人一看到就生恭敬心,你講的東西他才能接受,他歡喜,他能聽得進去,能夠依教奉行,達到教學的目的。
經【菩薩摩訶薩欲得如象王視觀。當學般若波羅蜜。菩薩作是願。使我行時離地四指。足不蹈地。我當共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無量千萬億諸天眾圍繞恭敬。至菩提樹下。當學般若波羅蜜。】
第九頁倒數第五行:
【大人相者。身心專一。】
這是經上用象王來作比喻,這一句非常重要。身心專一就是我們平常講的表裡一如,誠於中而形於外,就是這個道理。第九面倒數第二行:
【無數劫來。集一心法。】
再看最後一行:
【世世破憍慢故。不輕眾生。】
這幾句話非常重要。發菩提心、修菩薩道的人,不是一天一夜、一年、二年來修一心法,而是無數劫來修集一心法。參禪是修一心法,念佛也是修一心法,念佛就是修一心不亂。諸位要是能把這兩句話會了,一乘法的修學綱領你就抓到,十方諸佛菩薩所傳的妙法就是這兩句,三藏經典那一大堆也是說的這兩句。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會修的人修什麼?修一心法,修一心不亂。眼見諸色一心不亂,耳聞眾聲一心不亂,身觸一切法一心不亂,就是修這個。抓到這個綱領,功夫一定會到家。你要是錯了這個綱領,那就所謂是盲修瞎練,沒用了功夫。在《華嚴經》裡面,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那就是無數劫來集一心法,他什麼地方都可以參學,他學什麼?學一心法。所謂歷事鍊心,在一切境界裡頭就是鍛鍊一心不亂,這個叫妙修。
底下實在講,是破集一心法的障礙。障礙在哪裡?『憍慢』,輕視眾生。這個對於自己修一心法是重大的障礙,所以特別提出來,應當要戒除的,要破自己的憍慢心。『不輕眾生』反面就是尊重一切眾生,你看十大願王教給我們禮敬諸佛,一切眾生都是佛。《華嚴經》裡面五十三參,除善財之外,全是善友,都是老師,善友就是老師,學生就是自己一個人,除自己一個人之外,別人都是菩薩、都是善友、都是老師,都是教我一心法的,所以他才成功,他一生才成得了佛。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
在第十一面倒數第四行經文,從我當於菩提樹下到當學般若波羅蜜,在這一段論裡面說明境隨心轉的事理,境界確實隨著自己心在轉變。第十三面:
經【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行住坐臥處。欲使悉為金剛。當學般若波羅蜜。】
這個地方『金剛』是表堅實不動的意思。十三面倒數第二行:
【爾時菩薩入諸法實相中。無有地能舉是菩薩。所以者何。地皆是眾生虛誑業因緣報故有。是故不能舉。菩薩欲成佛時。實相智慧身。是時坐處變為金剛。】
前頭給諸位講了境隨心轉,這是事之轉,有事當然有理論的存在,通達理論才曉得事實的真相。事實的真相就叫做諸法實相,這裡面如果有疑惑,底下有說出來,也有解釋,諸位自己去看。在十四頁倒數第三行裡,這段經文很重要:
經【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出家日。】
特別要注意這一句欲出家日,就是心裡想著出家這一天。
【即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出家這一天就成佛。
【即是日轉法輪。】
在出家這一天就弘法利生。諸位想想,我們哪個不想這樣子,我一出家就成佛,馬上就度化眾生,這多好!不但出家就成道轉法輪度眾生,而且你看底下的效果:
【轉法輪時。無量阿僧祇眾生遠塵離垢。諸法中得法眼淨。無量阿僧祇眾生。一切法不受故。諸漏心得解脫。無量阿僧祇眾生。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當學般若波羅蜜。】
這一段龍樹菩薩解釋得很多,非常有味道。說明菩薩出家的因緣有許多種,有的時候在太平盛世,有的時候在亂世、惡世,個個因緣不相同,個個人發的願也不相同。有的人發願,一出家就證道、弘法利生;有的人出家之後,要等待很久才弘法利生,才示現成道,個個因緣不相同。這個註解,諸位自己去看。可是我總希望我們同修們要發心,出家那一天就要弘法利生。在從前的時代,出家之後可以學,到時節因緣成就弘法利生。現在這個時代不一樣,現在給諸位說,在家人學佛容易,出家人學佛難,所以你要想弘法利生我出家再學,不容易。為什麼?一般說道場有障礙,你的師父不會讓你去學,你的師兄弟也不會願意你去學。為什麼?現在的寺廟跟從前寺廟環境不相同。從前寺廟是學校,有學風、有道風;現在寺廟要顧慮到眼前的生活,因為寺廟沒有廟產,要靠信徒、要靠佛事、要靠法會,你出家之後你一定要為常住服務,否則的話,常住靠什麼生活?他困難在這地方。
還有一個不好的風氣,這是台灣才有的。初出家的沙彌、沙彌尼,出家之後師父送他到佛學院去念書去了。佛學院念了三年回來之後,眼睛長在頭頂上,我念佛學院,你們都沒有念過佛學院,貢高我慢。常住的什麼事情他也不要做,為什麼?他念過書的,他有學問的,做粗活是你們沒有上過佛學院的人去做的。這樣一來,這些師父有徒弟,都不敢往佛學院送了,送去之後不是找自己麻煩嗎?現在變成這個樣子,所以有許多寺院他們都不肯把徒弟送到佛學院念書。實際上那個佛學院念了三年,確實是貢高我慢。好,回到常住來了,常住的事情不要做,你地位高高在上,你就天天弘法利生、講經說法?他又不行,不行還貢高我慢,還瞧不起人。這就是在台灣這些年來的現象,所以許多的老和尚一說起來,搖頭嘆氣。
因此在家學佛容易,你學講經都容易。為什麼?沒有人管你。出家,管你的人可多了;在家的人,管你的、天天跟你嘀咕嘮叨的就是你父母而已,二個人。出家的時候師父、師公,還有師叔、師伯一大堆,還有師兄弟無量無邊,甚至還有信徒護法,大家都來找你麻煩,你吃不消!所以你沒有出家的時候覺得出家好,出家之後才曉得麻煩大了。諸位要出家,我就勸你在家先學好,學到能夠上台講得頭頭是道,出家,一剃頭出家就弘法利生,真正擔負起如來家業,要這樣做才好。所以我主張在家學,我們圖書館就提供你練習學的場所,提供你這個機會,所以希望大家認真的來學習。今天我們這個圖書館,諸位在這地方能利用這個機會。其他寺廟,說我要學講經、我要練習講經,行嗎?辦不到,哪一個道場肯給你練習講經、給你學講經?辦不到。
佛學院的困難在哪裡?佛學院天天來上課,學校一樣,沒有機會給你上台練習,這一門東西一定要上台練習。所以在台灣幾位講經的法師,我們常常碰到在一塊聊天,講到自己修學的經過,都是從小座裡頭訓練出來的。演培法師就告訴我,他在當小沙彌的時候十幾歲,他從小出家,跟諦閑法師,諦閑法師講完之後,他們學生複講,就是講小座,並沒有另外再教學。老法師常常講經,他們就跟著聽,老法師昨天晚上講,他們隔天就講小座,自己同學聚集在一塊,就是把老和尚昨天所講的再重複講一遍,大家輪流講,都是這樣訓練出來的,所以沒有辦佛學院、沒有念過佛學院。演培法師以後想想看,我們這些人講經的個個都是這樣出來的,都不是念佛學院出來的,確實是如此。我在台中學的時候也是講小座出來的,我們那個小座只有七個人,當時學講經只有七個人,大家輪流來講,現在那些人在台中也都在教學。所以講小座非常重要。這幾句我特別提醒諸位,既然出家了一定要弘法,要把佛法發揚光大。第十七頁經文:
經【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以無量阿僧祇聲聞為僧。我一說法時。便於座上盡得阿羅漢。當學般若波羅蜜。】
度生有數量的不同,得道有先後機緣上不同。《論》裡面也說得很好,也舉了許多例子,諸位自己去看。第十八頁倒數第一行:
經【欲得壽命無量。光明具足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這句經文念起來,我想大家都很關心,為什麼?我們都想得長壽,都想得『光明』,長壽是福報,「光明」是智慧,所謂是福慧雙修。這一段裡頭著重在長壽,《論》裡面講壽命的長短以及長壽的因緣,長壽光明的修學方法,說得都非常的詳細,也說得很清楚。再翻開二十二頁:
經【我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世界中無有淫欲瞋恚愚痴。亦無三毒之名。一切眾生成就如是智慧。善施。善戒。善定。善梵行。善不嬈眾生。當學般若波羅蜜。】
這個文有兩段,前半段講無三惡道,後半段實在是止於至善。在註子裡面首先說明貪瞋痴是三不善根,是欲界的繫法,它跟染愛無明是有區別的,染愛無明通三界,三不善根著重是在欲界,換句話說,它不通上二界。二十三頁第四行,這一行論文我們要注意到:
【復有清淨佛國。】
像西方極樂世界,清淨佛國。
【純阿鞞跋致。】
『阿鞞跋致』是不退轉,西方極樂世界眾生都是證得三不退的。
【法性生身菩薩。】
明心見性的。
【無諸煩惱。】
惡煩惱習氣確實是沒有,但是:
【唯有餘習。是故言無三毒之名。】
他確實沒有煩惱,沒有三惡道的果報。可是在那個地方還有三惡道的餘習,餘習是講習氣。這個餘習在什麼地方?給諸位說,我們拿極樂世界來講,凡聖同居土有餘習,方便有餘土也有餘習,實報莊嚴土就沒有了,餘習也斷了。為什麼?因為方便有餘土是斷見思,他這個斷證的程度就等於阿羅漢。在修行功夫上來講,功夫成片的人或者事一心不亂的人他有餘習,證得理一心餘習就沒有了,這是講我們現前功夫上來說。在西方果報上,實際果報上來說也是有餘習的,這個要曉得,不要到時候看到奇怪。習氣要斷,到明心見性才是真正斷習氣。這一段諸位自己去看。在二十四面有講,世間正見是以無漏智慧為根本,在二十四面倒數第三行經文:
經【使我般涅槃後。法無滅盡。亦無滅盡之名。當學般若波羅蜜。】
這是說自己修證證果之後,示現般涅槃以後,法沒有滅盡的。我們都曉得一切佛都有法運,而且法有滅盡的時候。譬如釋迦牟尼佛有正法、像法、末法,末法之後就是法滅盡的時候。也有佛涅槃之後法無滅盡,像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法無滅盡。它為什麼不滅?就是佛滅度之後,經裡面記載講,阿彌陀佛滅度之後,接著觀世音菩薩就成佛。由此可知,阿彌陀佛只有正法,沒有像法,像、末都沒有,更沒有滅法。觀世音菩薩成佛也是正法,觀世音菩薩滅度之後,大勢至菩薩又接著成佛。所以在西方極樂世界,它的殊勝處是佛不間斷的,前面一尊佛上午滅度,下午第二尊佛成佛,就是那個世界永遠是有佛住世的世界,不像我們這個世界,有佛住世的時候少,沒有佛住世的時候多。這也是諸佛個人有個人的因緣,個個示現善巧方便之不同。但是諸位要曉得,在實際理體當中沒有生滅,這只是從示現上來說。二十五面最後有一段文:
經【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十方如恆河沙等世界中眾生。聞我名者。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欲得如是等功德。當學般若波羅蜜。】
這一段裡面頂重要的就是聞名得無上正等正覺,最重要的是這一句話。龍樹菩薩註解這一段是相當之長,一直到這一卷的終了。前面重要的幾段我念一念,二十六頁第四行:
【三不善法覆心。故墮地獄。】
『三不善法』就是貪瞋痴,這就是說明為什麼會有地獄相現前,這是我們特別要注意到的。換句話說,真正修學當中,日用平常當中,貪瞋痴的念頭一定要一天比一天少,這就是功夫的精進。第六行:
【為法性生身佛故。說乃至聞名得度。為隨眾生現身佛。故說雖共佛住。隨業因緣有墮地獄者。法性生身佛者。無事不濟。無願不滿。所以者何。於無量阿僧祇劫。積集一切善本功德。一切智慧無礙具足。為眾聖主。諸天及大菩薩。希能見者。譬如如意寶珠。難見難得。若有見者。所願必果。】
下面文很長,我只念這幾句。這一段的意思跟《四十華嚴》大天人讚菩薩善友,意思是相同的,沒有兩樣。菩薩、善友實在是真正難得遇到,怎麼樣才能遇到?必須要自己身口意三業清淨才能夠感應道交。下面有一句,可以說教我們念觀世音菩薩,在第二十七面第一行:
【如人念觀世音菩薩。悉脫危難。】
歷代的祖師、眾善知識,都勸我們常常念觀世音菩薩,能夠消災免難。觀世音菩薩的功德威神不可思議,如果這一句名號念得有效,觀世音經要研究。我們現在正在考慮把觀世音三經印成一個合訂本,就是《華嚴經》的「觀自在章」、《楞嚴經》的「耳根圓通章」、《法華經》的「普門品」,這三部經都是觀世音經,觀音三經。我們想把它印成一冊,便利同修門念觀世音菩薩。經的道理要通達,這句佛號才有感應,有非常顯著的感應。如果不明理,念也好,感應的力量比較微薄;明理,感應的力量非常的顯著。
在二十八面這個文,說明眾生得道的因緣,就是以證果,或者是念到一心不亂,個個因緣不相同,時節也不相同,但是有一個原則,就是聞思修而後才能成就,這對我們念佛的人來講也是很好的開導。在三十面,這裡有幾句話我們應當要學習的,倒數第四行:
【我成佛時。過如恆河沙等世界眾生。聞我名皆得成佛。欲得是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過』是超過。這個願跟阿彌陀佛的願一樣,十方國土當中,凡是有稱阿彌陀佛的名,臨命終願意往生他的國土,臨命終時佛一定來接引,所以跟阿彌陀佛的願一樣。尤其是我們念佛人,修淨土的人,一定要有這樣的大願,如是修行。三十一面可以說是初品的總結,特別著重般若波羅蜜。般若為佛母,能成就一切事,三十一頁第一行:
【復次。般若波羅蜜是諸佛母。父母之中母功最重。】
母親的功德尤其是大。
【是故佛以般若為母。般舟三昧為父。】
『般舟三昧』是講的定,定能成慧,慧能成就一切功德。後面這個文可以說句句都好,我們要想續佛慧命,必須要認真的修學般若。中國大乘的特色,實在就是中國人抓到佛法的綱要,無論是宗門教下,都是以修般若波羅蜜為第一義。所以中國人無論你修學哪個法門,都講求開悟。開悟,般若門裡頭才有開悟。三十二面最後兩行:
【如是等種種因緣故。般若波羅蜜能成大事。】
這個『大事』就是《華嚴經》講的一真,《法華經》裡面講的一大事因緣,《彌陀經》裡面講的一心不亂,「大事」就是一。名一、修一、證一,這才是大事。沒有真正的智慧是到不了一大事,成就不了一大事。好,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