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普賢行願品  (第八集)  1980前  台灣圖書館大專  檔名:04-011-0008

  十大段就是十大願王。每一段的格局,也就是說它的章法結構,有些部分是相同的,譬如我們講所禮的境界,十願都是一樣的,同一個境界,能禮之因也是相同的,願願都是以普賢行願力故。這個是講他力。自力方面就是深心信解,如對目前,願願都是如此。因此像這些地方我們都要詳細說明,要了解它。最重要的是怎樣運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使我們自己起心動念就跟普賢、跟善財一樣,我們的修學就是普賢行了。修普賢行的人就是名符其實的普賢菩薩,雖然我們現在還沒有證到等覺,前面給諸位講了,位前的普賢,初發心的普賢菩薩。這種修行在一切行門裡面最為殊勝。雖然是初發心,這個初發心跟一般初發心大大的不相同,為什麼?這個初發心與普賢行相應,初發心就修普賢行,所以他的功德利益實實在在是太殊勝了。這樣殊勝的法門,如果我們不能修學,佛也就不必說這部經了。

  前面給諸位講過,龍樹菩薩在龍宮裡面所見到的《華嚴經》,上本、中本我們地球上的人沒有辦法接受,所以乾脆捨棄了。能夠帶回來在我們這個世界傳播的,就是說我們這個世界眾生人人都可以接受,人人都可以修學,也都可以證得這個境界。所以這一點我們要深心信解,我們要相信,要理解這個道理。佛法裡常講諸法因緣生,在此地這幾句經文裡面,所說的法就是緣,普賢行願這是緣,深心信解是因,這個才是親因緣。普賢行願是釋迦牟尼佛教給我們的,歷代祖師代代相傳,傳到今天,我們接受到了。可是緣是有了,如果我們自己不能夠具足親因緣,縱然有殊勝的法緣,也必定空過了。

  我們再想想,不說其他的地方,就以本省來說,法緣可以說相當的殊勝,佛法在台灣的傳播非常的普遍,聞到佛法的人可以說是太多太多了,幾個人有深心信解?恐怕是鳳毛麟角了。你要是相信,信佛,對佛法能理解懂得一點,這個人還多;深心信、深心解,就不多了,那就沒有幾個人了。如果你有深心信解,必定能證入,所以關鍵就在深心。也許同修問,怎樣才是深心?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告訴我們,經必須要深講、要圓講,所謂深就不是淺說,所謂圓就不是偏於某一部分,要圓圓滿滿,我們對這個道理才能透徹,才沒有疑惑;換句話說,我們心裡面對於一切法還有疑惑,這個心就不深,深心是決定沒有疑惑。為什麼沒有疑惑?智慧開了。智慧沒有現前總是有疑問的。

  我們要問我們的智慧開了沒有?沒有開。為什麼沒有開?我們在一切法裡頭還分別、還執著,還有許許多多的問題,這就是沒有開,這也就是不開的原因。開智慧的方法很多,所謂八萬四千法門,就是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教我們開智慧,這八萬四千種方法任何一種方法都能教我們開智慧,都能教我們做到深心信解,如對目前。可是這麼多的法門我們連一個都不會用。你們同學當中參禪的沒有明心見性,念佛的沒有得一心不亂,這就是方法用得不得當,沒有效果。明心見性是開智慧,是深心信解,一心不亂也是深心信解。這個是很要緊的一句話。要是追根究柢來探討,我們最大障礙還是發生在根本上,根本是什麼?是至誠心。前面跟大家講過,我們要以菩提心修十大願王,所以菩提心是基礎,菩提心裡面又以至誠心為根本,不誠則無物。

  諸位要是把這個意思聽懂了,明白了,這個七天你就沒有白來,你就算有收穫了。我們要從至誠做起,至誠之後才有深心、才有大悲心。最要緊的,要真正修普賢行,我們日用平常從今以後要用真心,不用妄心。哪是妄心、哪是真心一定要搞清楚。最基本的唯識論是《百法明門論》,你們把《百法明門論》念念,前面九十四種有為法都是妄心,不是真心,六個無為法裡面前面五種是相似的真心,不是純真的,只有真如無為是純真無妄。《金剛經》裡面告訴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一切有為法,如果以百法來說,前面九十四種是有為法,你要記住,阿賴耶識、末那、意識全是有為法,與心王相應的心所、不相應的心所全是有為法。這些東西全都離開了,至誠心就現前了,真心就現前了。所以百法叫明門,明就是智慧,無明是煩惱的根本,它是明門,它不是無明。這個意思就是說,念了百法之後就可以破除無明,證人我空、法我空,證二無我。這個境界就是此地講的深心信解,如對目前,就是這個境界。

  我們現在學百法怎麼學法?我們所學的是百法無明,不是明門,是百法無明論,愈學就增長了無明,不增長智慧。為什麼?腦子裡本來東西還少一點,學了百法又裝了一百條邪知邪見,你們想想是不是這個學法?阿賴耶怎麼講法,末那怎麼講法,這個講法正確,那個講法不對,這就是邪見,這叫無明。天親菩薩絕不是這個意思,他這個方法是叫你開悟的,我們今天用得不得當,完全落在心意識裡面,像清涼大師講的增長邪見。所以古人才有說「盡信書不如無書」,說出這麼一句話,這就是不善讀書,讀成書呆子,不但不能開智慧,反而增長許許多多的邪知邪見,佛法不能叫我們心地得清涼自在,而給我們帶來無限的煩惱。這是背其道而行,這個都是在佛法裡走的一條錯誤的道路,這是諸位同修一定要曉得的。

  所以前面跟大家講了,信心裡面講的正信、正解、正行,這個標準很正確,非常的嚴肅,稍稍有一點偏差,那真是差之毫釐,繆以千里,到後來都不可收拾,這是我們想真正成就一定要在這個地方留意。你們同學們學習,每天還有研究討論,本來昨天我告訴諸位,今天這研究討論會我來參加,很巧今天下午我有點事情,課上完了我要去辦事,有一個朋友明天到日本,我有一點事情要拜託他。明天、後天這個討論會我會來參加,我一定會來參加,我來看看你們討論些什麼,怕的是完全落在心意識裡頭,我們所說的就起了反效果了。我第一天就告訴你們,說而無說,無說而說,你們在底下是聽而無聽,無聽而聽,這才能開智慧。

  我說法確實如此,我講完之後,下來問我,什麼都不曉得,早就忘得乾乾淨淨,上來講我也沒有預備,講完之後也不曉得。所以人家問我你講經講這麼多年講什麼?我說上了講台胡說八道,不知道講什麼,莫知所云。確實是如此,諸佛菩薩也是這個樣子。所以我們要明白大意,不要死在名相上,不要死在言說上,更不可以用妄心,妄心就是虛妄的分別執著,佛法講離心緣相,心不攀緣,如如不動,智慧才能現前,才能夠做到深心信解。這就是以真正的智慧見到真實的境界,諸佛菩薩是這樣見的,我們也是這麼見的,所以才叫做目前。

  大經裡面給我們講,「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今天早晨有一個同學來問我這個問題,因緣生法的問題。給諸位講因緣生法,這是初級的佛法,給你講一切法因緣生、因緣滅,你一聽就懂了。有沒有說錯?沒有。可是這個意思淺,你體會的意思淺。實際上因緣生法它有很深的意思,它把一切法的真實相說出來了,因緣生就是不生。譬如我們講這一本書,這本書有十幾張紙,十幾張紙訂在一起叫一本書,書生了,因緣生的;你把釘子去掉,拆開來,是十幾張紙,那叫紙,不叫做書了。試問問書有還是沒有?你要說有,打開來是十幾張紙;你說沒有,集合起來一裝訂,這是書,這個書到底是有還是沒有?不能說它沒有,也不能說它有,不能說它生,也不能說它滅,裝訂成書書根本不生,拆開來之後書也沒有滅,一切法不生不滅。

  我用這個淺顯的比喻,諸位仔細去思惟、去觀察,一切萬法無不如是,法法皆然。所以佛講萬法因緣生,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一切法不生不滅,程度深的人一聽就明白了。程度淺的人也沒有錯,這個書因緣生的,幾張紙一裝訂成了書,拆開了就沒有了,有生有滅,有沒有錯?沒有錯。你就曉得佛法說法的善巧,無論深解淺解、深說淺說,絕不違背真理,就是事實的真相不違背,可淺可深、可大可小,而不違背真理。

  所以經稱之為契經,「上契諸佛所證之理」,說得再淺也契理,說得再深也不背理;「下契眾生可度之機」,眾生的程度,初學的程度、聲聞的程度、菩薩的程度,佛是同樣說一句話,各人有各人的體會,各人有各人的心得,大家都有受用。這是佛法巧妙之處,跟世間的學術不一樣。世間的學校教科書,一年級教科書只能適合一年級程度,拿到二年級不適用,大學教科書拿到中學不適用,中學教科書拿到大學不適用。佛法一樣的教科書,從初學到如來地都適用,這個妙極了,只要一本教科書統統適用,你看這個多巧妙。就是這裡面的意思有淺深差別,隨你自己去領悟。再給諸位說,佛經如是,我們中國儒家的十三經,道家的老子、莊子,諸子,幾乎都有這個意思,可深可淺,我們稱之為經。下面再給諸位講能禮之相。

  【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

  這個裡頭要注意的就是清淨二字,身語意業常修禮敬我們一些人做得到,但是清淨二字是功夫,而且是悉,悉是完全用清淨心。這一句話簡單的講,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從早到晚,起心動念,無論做什麼都要以清淨心,從我們三業當中表現至誠恭敬,無論是待人接物、做種種事情,都要這樣修,這叫修普賢行。簡單的講,我們講清淨的標準,這個標準是有層次的,初學有初學的清淨,我們講五乘佛法,人乘有人乘的清淨標準,天有天的標準,聲聞有聲聞的標準,緣覺有緣覺的標準,菩薩有菩薩的標準,一層標準比一層高,所以這個不是一個標準。我們今天如果要學最高的標準我們學不到,說說可以,說說我們理解,還有高標準。可是我們下手要從最低的地方下手,我們現前能夠做得到。現前做到的,我們就是以十善業道做標準,身口意三業清淨。能夠做到十善業,五乘佛法裡面人天乘的清淨,我們就做到了。

  有幾個人是一女中畢業的?《感應篇》的封面就是一女中的教務主任,夏老師,你們也許認識他,他題的字,夏老師做你們的教務主任,過去在大陸上做過我的教務主任。這部書非常好,大概我們冊數還夠,將來每人送一本給你們,希望你們每一天早晚把《感應篇》念一遍,當作早課。《感應篇》的文字不多,只有一千多字,可以背誦的,依照這個來修學,清淨三業。十善業道講綱領,身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身清淨;口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口清淨;意,心裡面,於一切法不貪、不瞋、不愚痴,這是意清淨,十善業道統統是從綱領上說的。而《感應篇》它能夠就這個綱領,再擴展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瑣碎事情裡頭來給我們舉例說明。

  當然《感應篇》流傳得很久了,不是現在人的著作,是古人的東西,我們讀《感應篇》要曉得它精神之所在,懂得精神所在,我們要活用它而不是死在文句之中,死在文句中就行不通了,要曉得它精神之所在,把它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了凡四訓》是說明因果報應的道理,說明命運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上,我們自己可以改造命運,可以創造命運。方法在《感應篇》上,了凡居士他能改造他的命運就是學了《感應篇》。還有一本書叫《德育古鑑》,大概你們可能都有,《德育古鑑》裡面有功過格,就是了凡居士他修行的方法,《德育古鑑》一開端就是《感應篇》。這些書我們印得很多,都可以送給同學們。

  我們能把這些做到了就很好了,換句話說,我們就夠得上標準了。做到了之後再往上進一階,還沒有做到,我們必須從這個地方做起。我們曉得,六道輪迴,實實在在是由於惡業而形成的。惡的對面是善,我們講十善業道,如果善是與惡相對的善,這個善不能超越輪迴,這一點大家要特別留意。為什麼?我們今天沒有辦法脫出,佛法不能更進一層,因為諸位思想都封閉在相對的範圍當中,你沒有辦法超出來。我給你講真,你這個真是真妄之真;我給你講善,這個善是善惡之善,無可奈何了!你沒有辦法超越。大乘佛法裡面講的善、講的真,給諸位說不是真妄之真,真與妄都是妄,善與惡都是惡。什麼叫善?離開了善惡,這個叫真善;什麼是真?離開了真妄才叫真。這才能夠超越。

  世間法說相對,相對論講相對,佛法裡面講邊見,邊見就是二邊。所以大乘佛法講中道,實際上我們學中道還是二邊,為什麼?中道是一邊,二邊是一邊,還是對立,這有什麼法子?古人只好說,二邊不立,中道不存,無非是教你從兩邊裡頭超越,跳出這個圈圈。這個圈圈是真的還是假的?這個圈圈根本就沒有,是我們自己無明妄念所造的,確實沒有這個圈圈,真是作繭自縛。佛法的方法就是教我們解脫,作繭自縛是自己,解脫還要靠自己,誰也幫不上忙。如果說佛菩薩能幫上忙,佛菩薩大慈大悲都幫我們解脫,幫不上忙,真正解鈴還須繫鈴人,我們自己繫縛自己,解脫還要靠自己。講到用功的方法,我可以提供一點意見給大家做參考,那就是要用清淨心、用信心,不急著求解,不急著把事情搞明白,不急著這個。急著求解那是障礙,怎麼給你講解你也體會不了多少,正是清涼大師講增長邪見而已。

  我舉一個例子給諸位說,我在沒有學佛以前,民國四十二年過年的時候,年初,那個時候我在軍中服務,一年有一個月的假期,我就選擇過年這個時期休假,到中部去玩。我有個好朋友,徐醒民居士,那時候他還在學基督教,虔誠的基督徒,另外一個朋友姓何,在文化大學教過書,教過很多年,現在到美國去了,這兩個是我很好的朋友。我到那裡去,他們兩個招待我,我在那邊住了十天。我自己那時候在研究哲學,每天要我講一點東西給他們聽,我就每天講三個鐘點,有五、六個人聽。徐醒民居士聽了之後不問,他只聽,沒有問題,不問;何先生問題太多,聽了之後馬上就問。這兩個人徐居士收穫大,他是聽,聽了之後慢慢去揣摩、去想,他就想這個道理。他有問題總是一個星期、兩個星期以後才提出來問我,經過思考的,所以他有收穫。何先生有疑惑立刻問,立刻解釋,聽完之後耳邊風就丟掉了,不一樣。你可以看這兩個人,一個人心清淨的,很容易;一個是心浮躁的,問題多,心浮氣躁,他們兩個人收穫成就不一樣。後來兩個人都學佛,徐醒民的成就相當可觀。

  這個就是說明了學東西要用心,要很冷靜的去觀察、去思考,我們才能有所發現,在佛法裡面講才有悟處。不是說我不明瞭的時候,多問問我就曉得了。多問問知道了,《學記》裡面講「記問之學」,記問之學底下有一句話,「不足以為人師」。為什麼?靠不住的,不是自己的,是道聽塗說的,那怎麼行?要經過自己很冷靜的去觀察、思考,這是我們講一般做學問,而佛法教給我們,那才能證實相般若。這是我跟諸位提供一點意見。我自己從前求學在學校念書就是這樣,我不大問問題,我聽了之後會慢慢的想,一下聽不懂我也得慢慢的想,而且很冷靜的去想、去體會。有的時候一個問題幾個月之後忽然相通了、明瞭了,這時候再去找老師問問。老師點點頭,對,不錯,老師給我印證,沒有錯。這是自己得來的,是自己悟出來的。所以希望同修們善用思考,思考心愈清淨,智慧才能現前,學佛沒有別的,就是學清淨心而已。正是此地給我們講的三業清淨,身語意三業清淨,清淨就是常修禮敬。再看底下經文:

  【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身。】

  這是第二個小段落,「別顯」,底下還有一句:

  【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佛。】

  前半段說一佛之前突然就能現多身,這種能力實在是不可思議。是不是事實?給諸位說是事實,但是這個事實不是我們眼前的境界,我們眼前沒有這個能力。如果諸位智慧開了,無明破了,你就曉得眼前確實是這個境界,到你自己入了這個境界,你是一一佛所頓現多身,你再看那些迷惑顛倒的眾生哪一個不如是?這就是說明了佛眼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但是我們現前,我們自己真實的狀況,我們自己不曉得,這就叫無明,這就叫迷惑顛倒,大對宇宙迷惑顛倒,小對自身迷惑顛倒。此地的意思就是依前面兩種力量,一個是發願,普賢行願力;一個是自力,深心信解,這一段就是講如對目前的話怎麼個對法。

  再給諸位說明,經文你仔細去看,就能夠體會得到,我們自己的身與諸佛是等量齊觀的。如果諸位要不相信,我舉一個例子,這個例子自己要很冷靜的去體會,否則還是不容易了解真相。我現在坐在講台上,講堂同學將近一百多人,你們每個人都是佛,我在此地現了多少身?每一個人面前我都現一個身,你們信不信?你看到的我跟他看到的我,是兩個我不是一個我。如果這個意思你要懂得了,《華嚴經》裡面講的重重無盡你就恍然大悟了。不但你們兩個人看我是兩個我,兩個人看一切物都是兩個,決定不是一個。這個道理你不研究唯識你不曉得,你研究唯識你就曉得,境界是自己識心所變的,這要是深入法相,那是其味無窮,給你詳細的解釋這些現象,是變現的,是夢幻泡影,不是實在的。這是明明我這一身就跟你相等,你有一百個人,我這裡現一百個身,你有一千個人,我跟你面對前,我現一千個身,無量無邊的眾生面前我現無量無邊身。不是說到了佛的位次,他有這個能力,我們現在沒有這個能力,我們現在有,不曉得。諸佛菩薩有,他曉得,清清楚楚,他一點都不迷,就這麼回事情。

  可是諸位要是落在思惟意識裡頭,這個境界不容易想通,你想的時候只能想彷彿,想個影像,不能到實際的境界。實際的境界,離了心意識,這個境界立刻現前,你就深心信解了;現在你是半信半疑,你不能深心信解。入了這個境界,告訴諸位,輪迴沒有了,六道也沒有了,十法界也沒有了,什麼境界?一真法界,不思議解脫境界,妙絕了。你們同學要是善學,可以證得,可以證得這個境界,可以入這個法門,其妙無窮。好,我們下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