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普賢行願品  (第二集)  1980前  台灣圖書館大專  檔名:04-011-0002

  上午講到本經的宗旨,也就是內容裡頭最重要的一部分。十方諸佛所證也就是證這個理。佛成佛之後,為一切眾生說法,也是依照這個道理所說的。在一般講都是說作理事二門,所謂有理法界、有事法界。理都是說的體,事是說的相、說的用,上午給諸位說了,由理事才開出來清涼大師跟我們說的四種法界,到究極圓融則稱之為事事無礙的法界。但是我們曉得,這個理事法界都不外乎一心。諸位要曉得這個道理之後,在修學我們就能夠選擇了。八萬四千法門,哪一個法門好?如果大家要是對於經論稍稍深入一點,就能體會到「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門門都第一。為什麼說門門第一?因為門門都見性,門門都能夠叫你證得一真法界。

  所以這個大乘法裡面常說「就路還家」,這一句話妙極了。如果肯就路,那是快極了。很可惜一般人他走迂迴的道路,他不能夠就路還家。就路還家那真是一等一的根性。佛門裡表法常常用圓,就是法輪,法輪是個圓。我們曉得,在圓周上任何一點,要是講就路還家,任何一點走最捷徑的道路是一條直線,與圓周成直角的這一條線,就達到圓心。我們講無量法門是從圓周上說的,所謂是「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都是達到中心,達到一心。所以說八萬四千法門所追求的是什麼?就是一心。因此馬鳴菩薩才告訴我們「一心為本源」。

  可是在這麼多法門裡面,以我們娑婆世界眾生來說,最方便、最得力的無過於念佛法門。這一樁事情也絕不是說念佛法門的人他來讚歎念佛法門。我們看《華嚴經》就曉得了,善財童子是修行的榜樣,所以這個經不但有理論、有方法,而且還做出個樣子表演給我們看,善財就是表演給我們看。這部經裡面所謂五十三參,就是從早到晚我們所遭遇的一些境界、所接觸的一些人情世故,這就是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是代表五十三類,各行各業一切的人事都包括在裡面,你看人家是怎麼個學法的,全都是在裡面學一個一心不亂。他第一位善友吉祥雲比丘,第一位去參訪的,就是教他念佛法門。諸位要記住,第一個是根本法,念佛法門。最後一位,就是第五十三位,是普賢菩薩,不但教他念佛法門,還要領導華藏會上諸菩薩同生極樂世界。所以我們如果說念佛法門殊勝,那在《華嚴經》能看得到,這是最早的一部經典,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們諸位想想這個味道。而當中這個五十一位善知識裡面,禪、教、密、律、淨統統都有,真是八萬四千法門都很圓滿的含攝在其中,是以念佛為根本,大家好好的去想這個意思。

  實在說這個法門是非常之殊勝,下手容易成功高。雖然說下手容易,如果你理論要是不能夠透徹,也不太容易。沒有得到正確的方法,有很多人念佛念了一生也沒有得到一心不亂,也沒有能夠往生。現在可以說一萬個念佛的人,真正往生的恐怕只有一個人,萬分之一的機會。學其餘的法門,大概連萬分之一的機會都沒有。我說萬分之一的機會是說一般比喻,如果你懂理論、懂方法,那就是永明大師所講的「萬修萬人去」,一個也不會錯過,個個都會成就。所以我們要是把《彌陀經》跟本經合起來看,特別是《彌陀疏鈔》,可以說《華嚴經疏鈔》就是大部的《彌陀疏鈔》,《彌陀疏鈔》就是小本的《華嚴疏鈔》,非常有味道。

  我們現在講證入法界,此地講入法界,在念佛上講得一心,入就是得的意思。可是入有身入、有心入,當然是以心為根本,心入了,身就入了;心要不入,身怎麼入也入不進去。心要怎麼個入法?清涼大師告訴我們,第一個要正信,信是信了,信要正信;第二要正解,正就是正確,決定沒有錯誤,不能把意思曲解了,要正解;第三是正行,這樣子就能夠證入。所以,在一般通途裡面講叫「八正道」,正則不邪。所以這個正字我們要特別注意到,怎樣才叫做正?怎樣是不正?這個問題很大了。正的標準是什麼?當然這個標準有很多層次不同,有高有下、有深有淺、有廣有狹,並不一樣,菩薩有菩薩的標準,聲聞有聲聞的標準,人天有人天的標準。

  此地所講的這是最高的標準,還在大乘之上,像六祖大師所說的「上上乘」的標準,也像佛在《法華經》裡面所講的「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一乘的標準,唯有一佛乘,這個標準是講到最高。最高的標準是什麼?就是以菩提心修十大願王,這個是最高的標準。可是菩提心就非常的不容易。我們這裡講三個都是正,正信、正解、正行。我們看看《大學》裡面所講的,「誠意而後正心」,可見正信、正解、正行是誠意功夫的進一步,誠意正是菩提心的直心。所以在《八十經》裡面,三賢菩薩就是修菩提心。十信位的菩薩完全是修正信。三賢菩薩修正解,正解就是培養菩提心,十住十個位次著重在直心,換句話說,專修直心,十行位的菩薩專修深心,十迴向的菩薩專修大悲心。菩提心圓滿就登地了,地上菩薩修正行,十地。到等覺,我們也稱為十一地,圓滿之後成佛。所以在這個經裡面修行次第是說得非常的清楚。

  現在我們是要從最基礎的地方來做起,從根本的地方來修起,我們現在想想,我們這個意誠不誠?這是大問題。如何能修到誠意?在佛法裡面講破二障,第一個是煩惱障,第二個是所知障。你有二障,所以你意不誠、心不清淨。儒家裡頭也是講這兩樁事情,你看人家講「格物致知」,格物是破煩惱障,致知是破所知障。物是什麼?我們俗話說七情五欲,格是什麼?格是與它格鬥、格殺,就是佛法裡面的斷煩惱。我們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面,如果要不曉得格除物欲,這個障礙就去不了。第二,這講到致知,講到破所知障,破所知障要開智慧。前一點鐘給諸位說了,智慧是無分別智,我們今天所用的這個方法決定不是開智慧,那真是清涼所說,我們現在用這個方法來研究佛法,叫「增長邪見、增長無明」,不會開智慧。為什麼?因為我們在一切法裡頭分別,分別是邪見,哪裡是智慧?

  根本智的培養,在從前世出世間法都非常重視,而在今天已經沒有了,這是我們要覺悟的。我們看看今天的小孩是愈來愈聰明,但是決定沒有智慧。所謂聰明就是他有能力分別,他樣樣都曉得,他善於分別。他沒有智慧。根本智的培養就是培養心地清淨,因為智慧是從清淨心裡面生的,心愈清淨,智慧增長,所以智慧是從清淨心生的,佛法裡面講的「因戒生定,因定開慧」,慧是因定而開的。可見得定是開智慧的手段,戒律是得定的手段,智慧才是目標。所以戒律是手段之手段,千萬不要把手段當作目的,那就錯了,手段絕不是目的。智慧開了之後才能夠破無明,而得到一心,就是得到誠意。智慧沒有開,意不會誠的,心怎麼會正?所以這個是要做功夫的。

  諸位要曉得這一點,真正下手做功夫,在我們今天可以雙管齊下,一種就是戒定慧三學我們同時並進;另外一種就是歷事鍊心,在境界裡頭鍛鍊。鍊什麼?鍊在境界裡不起貪瞋痴。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如果心裡面才起一念貪心,這個一念貪心起了,要曉得這是妄想、這是錯誤的,這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是什麼心?真心是平等心。所以這個心才一動,自己立刻曉得,一句阿彌陀佛,把妄心化除了,這就是古德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一定會起來,你要是不起念的話你就成佛了,你就不必再學了,凡夫在境界裡總是起心動念。但是念頭一起來立刻要覺,這一句佛號就是覺。

  前面給諸位說了,阿彌陀佛翻成中國意思是無量覺,無所不覺,就把這個念頭平息了,所以在境界裡不貪、不瞋、不愚痴。貪是順境,我們心裡面喜愛的,順境就起貪心,逆境就起瞋恚心。境界可以說是非常繁雜,可以把它歸納為兩大類,一個順心的、一個不順心的。在這裡面不起心、不動念,這是斷煩惱,這是修定、修一心。不愚痴是樣樣明瞭,不是不明瞭,樣樣明瞭裡面又不起心動念,這個才是功夫!所以小乘人跟大乘人差別很大,小乘人躲到深山人跡不到的地方修行,他是不貪、不瞋,但是他愚痴,他什麼都不曉得。所以玄奘大師在《八識規矩頌》裡面說「愚者難分識與根」,愚者就是指阿羅漢、辟支佛。大乘菩薩跟他們修行的方法決定不一樣,大乘菩薩是要在境界裡修行,不會捨離五欲六塵境界,他在五欲六塵裡面而不染五欲六塵,人家功夫在這個地方,這叫真正的斷煩惱。

  戒定慧一次完成最好的方法就是背書。你們現在這個機會錯過了,可是現在亡羊補牢還不算太晚,還行。當然培養根本智年歲愈小愈好。我們圖書館以前鄭石岩老師,他過去也常常在我們這聽經,最近大概準備出國了,過年前到我這兒來,帶他兩個小孩來,大小孩念幼稚園大班,第二個小孩念幼稚園中班,這兩個小孩已經能夠背半部四書了,背得很好,帶來給我看。背書確確實實是要從小,我特別告訴他,「你做父母的有責任,你要叫你的小孩把這個書從頭到尾背一百遍到二百遍」。他說,「要背這麼多?」我說,「是的,沒有一、二百遍將來還會忘掉,一、二百遍背下去,他一生都不會忘記」。所以背書要背遍數。我們圖書館有《五種遺規》,你們去看看,童蒙教學是怎麼教法的。

  所以我就告訴鄭居士,「你小孩既然有這個基礎了,一定要在小學六年級階段,這個過程當中,把四書五經、諸子百家重要的東西選輯下來,統統叫他背,在這個時候把它背完成。到初中以後你就不要管他了,他將來念書一帆風順。」為什麼?國學基礎太好了。我提醒你們諸位同修,將來你們結婚養小孩,必須從幼稚園開始培養起。現在九年教育,他背誦經典背到六年級也無所謂,在六年級之前學校功課只要六十分及格就可以了,不留級就行了,到後來就出人頭地。背的時候不需要講解,你說這個經裡頭什麼意思,這個字、這一句怎麼講法,給諸位說,沒有講的。一定這個講法,它是死的,我決定不學它。儒家的經典跟佛法的經典,我們中國諸子百家,那個句子、書都是活的不是死的,怎麼講怎麼圓融。所以諸位要曉得這個意思,我在講席裡頭也講過不少次。

  初三那個晚上,熊琬到這來看我,她現在在輔仁教書,還有個陳玉嬌同學在中正理工學院教書,她們兩個來問我,講到經典註疏的問題,一部經往往註解多達幾十種,我們初學的人不曉得從哪裡下手,究竟哪個註子好?哪種註解正確?她來問我,我給她說,「都好、都正確,可是都不能用」。諸位必須要曉得,經就好像一棵樹的主幹一樣,註疏就是它的枝葉,經裡面的理永遠不會變的、永遠是新的,所謂說日新又新,它永遠是新的,永遠是時代的最前端,它決定不會落伍的。好像樹一樣,年年尖端上它都發芽、都開花結果,年年是新的。

  註解適合於某一個時代,漢朝註的,那個講解的方法就能治漢朝人的毛病,在對治上來說就是治病的,糾正他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行為,這是叫修行,用那個解釋就能夠治他的病。到唐人,那時候的意識型態,想法、看法、做法,跟漢朝人不一樣,所以漢朝註子拿到唐朝不適用,如果要適用的話,那何必要再作註解?不需要了,他用漢朝的註解就可以了,不需要了。所以到唐朝,漢朝的註子不適用了,可以做參考,推陳出新,又有新的解釋、新的講法,適合於唐人來用。諸位要曉得這個意思,到今天,唐宋元明清的註解,就好像樹一樣,底下一層一層上來,我們今天中華民國是在最前端、在樹梢上,這些註解我們都可以參考,能不能用?不能用。我們要推陳出新,新的東西來用,永遠是新的。

  所以有很多人提出問題,佛法這樣好,為什麼在社會上行不通?為什麼到處受人家排斥?你說好,好在哪裡?佛法是真好,很可惜被我們給糟蹋掉了。怎麼糟蹋掉?我們這個學佛,學古人,我們勸人學佛也勸人做古人,這怎麼能行得通?這叫開倒車。所以佛法就行不通。在中國教中國人開倒車,中國人不願意。我們今天講這部經,我們拿的註子,唐朝的註子,我要是照這個來講給大家聽,就是希望大家去做唐朝人,你們願意嗎?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只可以提供參考,諸位曉得這個意思。到外國去弘法更妙了,還叫外國做中國人,還得做中國古人,你想想看外國人能接受嗎?不能接受的,人人都希望做新時代的人。你要曉得這個意思,這個東西就活起來了。所以一部經有許許多多的註解,你像《金剛經》、《楞嚴經》一百多種註解,哪個註子不好?都好,都能夠把理說得很圓、說得很清楚、說得很圓融。

  《華嚴經》實在是太大了,所以清涼之後就沒有人再給《華嚴經》寫註解了。我們今天讀《華嚴經》能夠參考的東西只有兩種,一種是李長者的《合論》,一種是清涼大師的《疏鈔》。而李長者還在清涼大師之前,他是隋唐時候的人。所以我們都要讀古註,來幫助我們理解。可是我特別提醒諸位,我們一定要把這些理論融會貫通,適用在今天這個時代,今天這個學術分科分得很細,無論用在哪一個科系上都有很大的幫助。所以這門學問是非常實用、非常圓滿的學問,這個學問建立在智慧的基礎上。

  所以我勸同學們要發心背書,背書好像是很苦的事情,可是你懂得這個意思,背書就樂了。為什麼?因為背書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怎麼說一次完成?戒律它的精神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我們要是不念書的時候心裡面打妄想,妄想就是惡,就是邪思、邪念;你背書的時候你就不打妄想了,諸惡不做了,不起妄念了,小乘的戒律都具足了。經書是佛的教訓,是善中之善,我們背誦它豈不是眾善奉行?所以別小看了,這就是眾善奉行。所以戒律具足了,大小乘戒律統統具足了。同時背書是修定,背書要專心,不專心就背不下去了,專心就是修定。背書的時候要字字分明,從「如是我聞」到「信受奉行」,一個字都不少,一句也不顛倒,字字分明,這就是慧。

  所以,在古時候世間法裡面,背四書五經這一類的;出世間法裡面,五年學戒學什麼,就是出家頭五年?就是背誦經書。其目的就是求根本智,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在生活裡面,戒定慧三學是次第完成。《華嚴》講「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圓融是說什麼?就是背誦經典,三學一次完成,圓融的;行布是次第,在生活裡面講次第,修戒、修定、修慧,生活上是次第的,讀經上是圓融的,次第跟圓融一起來。幾時你能夠圓融跟次第合而為一了,這個時候境界就好了,就漸漸入了佳境了,這就得到門路可入了。不但在讀經上圓融,日常生活也是圓融的。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沒有妄念,諸惡莫作,這就不做了;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生慈悲心,眾善奉行,生慈悲心、生清淨心。所以這個時候在生活上戒定慧三學也是一次圓成。

  這個境界,在大乘菩薩裡面來說,圓教初住以上才有這個境界;在念佛法門裡面講,這是理一心不亂。這個時候的智慧,佛門裡面常講神通,神通就是我們的本能,本能恢復了,知道過去、現在、未來,所以六種神通都具足了,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到漏盡,統統具足。這六種神通,給諸位說,是我們的本能,不是外來的。我們現在本能不能夠現前、不能起作用,就是因為你有煩惱障、所知障障礙了。去掉了這個障礙,本能就恢復。所以神通一點都不稀奇,人家得了神通也不值得羨慕。為什麼?他有我也有,而且是平等的。決定沒有說哪個比哪個大,哪個比哪個多一點,沒有,平等的。他的障礙去掉了,本能現出來了,我們這個本能被障礙障住了。雖障而不失,如果障果然是失掉了,那個不算是本能,雖障並不失。雖不失,但是它不起作用。譬如說你有錢,你錢存在銀行裡,你是真有錢,你現在身上一毛也沒有,你走到飯館裡吃餐飯,人家不讓你吃。「我有錢」。有錢也不行,為什麼?你有障礙,你在銀行裡頭放著,你沒有帶在身上。人家有錢他帶在身上,你比他還有錢,都在銀行裡,有什麼辦法?就是這麼個意思。所以我們的智慧德能跟諸佛菩薩是無二無別,決定沒有兩樣,這是我們要相信的。去掉這個障礙,我們的智慧德能與佛菩薩沒有兩樣。

  這些意思給諸位說明之後,我在這做個結論,經沒有意思、沒有講法,這個就是總結論。既然沒有意思、沒有講法,你只管念就好了,不必求解。到你念通了、開悟了,那就是人來問你,你就給他說人法;鬼來問你,你就給他說鬼法,無所不圓,圓極了,怎麼說法都是圓融的,能叫一切眾生得利益。可是在你自己還是「說而無說,無說而說」。正如同經裡頭古人的比喻,「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它本身有沒有鳴?沒有。你說鐘罄它有聲音嗎?它沒有聲音,但是你敲它,它就有聲音;你不敲它,它沒有聲音。說法利生是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機感相扣。所以佛在四依法才教給我們,「依義不依語」,語言多說幾句、少說幾句有什麼關係?我們在意思裡頭體會到了就行了。所以要緊的是要體會它的意思,不在言說上。

  也正因為如此,你要用考據的角度來看佛經,這就錯了,現在外國人所犯的毛病就是這個。他們要找梵文的經典,認為我們中文翻譯的大概不可靠,要找原始經典。縱然他找到了,他有用處嗎?給諸位說沒有用。為什麼沒有用?因為他不懂得方法,他用心意識去求,決定求不到,這個東西要離心意識。我們的祖先非常自豪,不像我們現在這一代,自卑感很重,好像樣樣不如人。我們的列祖列宗在世界上都是第一,什麼都第一。佛教經典翻譯成中國文字之後,那個梵文原文不要了,為什麼?我們翻出來的第一,比梵文還好,比原文還好。不但意思沒有錯,決定正確,在文辭表達的技巧上超過了梵文,這樣的自豪。這個話是以前方先生給我說的,我也是給方先生提了這個問題,大量梵文經典為什麼我們不保存?方先生講,我們中國人太自豪了,依據中文經典就可以了,用不著再去看梵文,你看看我們中國人。實際上是不是這樣?確實如此。所以這是西方人他所不能夠理解的地方。

  在這個地方我也鼓勵諸位背誦經典,學《華嚴經》給我們的理論、方法跟原則,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以及背誦經典,兩方面同時下功夫。但是理論要透徹,方法要正確,我們的功夫就非常的得力;凡是不得力,總是理論上有疑惑、方法用得不正確,於是乎才有懈怠墮落,才有這些情形發生,否則的話決定不會。所以清涼大師指導我們正信、正解、正行,這樣才能入不思議解脫境界,不思議解脫境界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入了這個境界,這個裡面的受用實實在在是不能用言語來形容,沒有法子形容。也許諸位要問了,我們在這一生能不能入得進去?我給諸位說,我保證能入得進去,就怕你前面的三個條件沒有,你要是具足正信、正解、正行,必定入進去;但是你要是用分別心、用頭腦去研究,這是障礙,這是不得其門而入。縱然你把經典背得滾瓜爛熟、說得天花亂墜,你還是入不進去。為什麼?因為你用的是心意識。心意識是迷,是無明裡面的產物,清淨心裡頭沒有心意識,這個是同學們特別要注意到。所以我們真正用功夫就是不用心意識,這個裡面有真正的樂趣。

  也許大家要問了,我們從哪裡下手?我在許多地方講經,都有人來問我,從哪裡下手?我就教給他一個方法,第一個要修的,就是修平等心,因為這是根本。會學的人從根本上修,不從枝葉上,因為枝葉解決不了問題,枝葉修得再好,問題解決不了,所以會修行的人從根本上修。根本上就是平等心。從哪裡修起?怨親平等,要從這個地方修,你這一生當中你最恨的那個人、最不高興的事情,和你最喜歡的人、最愛的事情,你把它看作平等,從這個地方修起。冤親都能平等了,那什麼都平等了!平等裡面才有清淨。冤家對頭,再沒有恨他的心,這個是叫從根本修。如果你還有看不慣的事、還有不滿意的人,要大大的提高警覺,還有這個人我喜歡、那個人我愛他,這個麻煩就大了!

  也許諸位再問一些,我在這個講座遭遇到的,「這樣說法,人生都沒有愛,一律都平了,那人生還有什麼味道?」到那個境界的味道是你想像不到的。我們現在所幹的是妄心用事,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離開了心意識,樣樣都是真的,決定不是假的。真的裡面才有常樂我淨,假的裡面叫四顛倒,顛倒錯亂。你們把顛倒錯亂還當作真實、當作真有這回事情,就好像看戲一樣,把舞台上的戲當作真的一樣,自己本身實際上的生活忘掉了,那不叫顛倒嗎?好,下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