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二次宣講) (第九十四集) 1990/4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2-005-0094
請掀開經本第七十一面,第一行,從第二句看起:
【其五者。世間人民。徙倚懈怠。不肯作善。治身修業。父母教誨。違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無子。負恩違義。無有報償。】
這第五段要依前面例子來看,前面跟我們講殺盜淫妄四種惡,第五就是飲酒,這是依五戒的講法;但是經文裡面又很明顯的給我們說出意三惡,就是貪瞋痴。所以合起來看,這品經裡面圓滿的包括了五戒、十善,也是《觀經》三福第一福的具體開示,因此我們對它特別要注意。我們常講修行,要從哪裡下手?如果依照本經來講,真正講修行就在這一章上。行是我們生活行為,行為有了錯誤,把它修正過來,叫修行。行為的邪正、是非,標準在哪裡?這章經就是最好的標準。特別是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看到經文字字句句都是自己真實的弊病,句句開示都與我們切身有很大的關係。
剛才我們念的這一小段,這是講的因。此地說的,『世間人民』,實在講就是指我們眼前這個時代,濁惡到了極處,這個現象普遍的存在,也許就是我們自己本身。『徙倚懈怠』,什麼叫徙倚?徙倚就是不定。不但心不定,身也不定,心裡面有猶豫,特別是在這個亂世無所適從。哪裡好?身不定,選擇一個居住的地方,這裡不安全,再移民到別的地方去,那個地方是不是真的安全?全世界到底哪個地方是安全地方?所以這句話在今天我們來讀,這個意思就太豐富了。身心不安,猶豫、懷疑,這樣一來,當然就障礙了精進,精進的反面就是懈怠。有些人很用功、很努力,學的法門很多,要依照這個地方的標準來看,他還算是懈怠。為什麼?他功夫不得力,盲修瞎練,他那個不叫精進,他是亂進、雜進,一亂、一雜就是懈怠。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佛所說的無量法門,是度無量不同根性的眾生。所以,哪個法門都好,門門都第一,門門都殊勝,但是修學的人一定要一門深入,同時學幾個法門是有障礙的。
眼前的例子、眼前的證明,我們要時刻記在心裡,民國以來,在大陸、在台灣、在南洋,多少就是依一句佛號預知時至,是站著往生的、坐著往生的、不生病的,這是最好的證明。一句佛號就能成功,憑什麼?憑《無量壽經》四十八願第十八願,臨命終時一念十念皆得往生。這個臨命終時,有兩個講法,一個是臨終的時候才遇到佛法。我從新加坡回來跟諸位報告過,新加坡有一位老居士他生病,一生沒有遇到佛法,臨終三天前有人勸他念佛,他居然就肯念,念到第三天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他往生,三天。前幾年我們在美國華盛頓DC,看到周廣大居士三天往生,沒想到新加坡又遇到一個三天往生的,一生沒有遇到過佛法的。證明經典上講的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還有個老太太,那是沒有生病,預知時至往生,她只念了半年,遇到佛法之後她天天老實念佛,念了半年之後,她預知時至往生的,這都是最近在新加坡的事情。我們聽到倓虛老法師講的諦閑老法師那個徒弟(這個錄音帶還在我們此地,這個錄音帶應當大量的拷貝流通),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了三年,站著往生的,死了以後還站三天等他師父替他辦後事。這個沒有見到過,自古以來沒有見到過,往生之後還站三天。我們知道有站著往生的,但是往生之後再站三天,還沒聽說過。這些人表演的是真經,我們看了之後再要不覺悟,那就沒法子。所以一念十念往生,這是一個說法。
另外一個說法,就是早晚十念,這就是做為定課,這是最簡單的早晚課,而且是最有力量的早晚課。有人早課做一、二個鐘點,他這個雖然只十念,十念的功夫絕不亞於一、二個小時。人家如果十念是真誠清淨,這十念當中一個妄念都沒有;你念兩個鐘點,念了好多早晚課,裡頭夾雜著妄念,反而不如他,這是真的。雖然這個十念少,人家心地清淨,那個心就是記掛著西方極樂世界,唯一的一個願望就是想見阿彌陀佛。由此可知,這個法門確確實實是心法,不是口法,口裡頭念,心裡頭沒有,這心還在打妄想、還在分別執著,這個不行。
所以心淨則土淨,要以清淨心念佛,念到清淨心現前。這個話諸位要記住,用清淨心念佛,念到清淨心現前,那就決定往生,心淨則土淨。於世間一切法有牽掛、有疑慮,這個心不清淨;於佛法有分別、有執著,心還是不清淨,這是真正障礙。自古以來弘經的這些法師,乃至於祖師大德,都不例外,如果沒有到真正的清淨。教下講的大開圓解,宗門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淨土宗講的理一心不亂,到這個程度,心裡面是真正清淨。就是我剛才講的清淨心現前,清淨心現前就是禪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見性了,這個時候所有一切世出世間的分別、執著、疑慮統統沒有了。這六祖能大師講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真到這個境界。這個時候,一切法門就是一個法門,哪個法門?任何一個法門,一即是一切,一切即是一。不一定說,這一個大概是念佛吧?是參禪吧?那你又錯了,你參禪跟念佛就是二,就不是一。無量無邊法門隨便拈一個法門,就是一切法門,他還有什麼分別執著,還有什麼高下,還有什麼這個好、那個不好?沒有了,統統沒有了。不入這個境界,才有分別執著,有分別執著,跟那個沒有分別執著的,就有很大的差別。
我們要問,這些念佛往生的,預知時至、不生病的,站著走、坐著走的,他們到底是什麼境界,他們還有沒有分別執著,對於一切法還有沒有見解?給諸位說,統統都沒有了。如果有,他就不可能有這個瑞相。所以,我們千萬不要瞧不起這些老阿公、老太太,不可以瞧不起,為什麼?往往他們修持的功夫比我們得力,比我們殊勝,他能入這個境界,我們入不了這個境界。原因在哪裡?他什麼都不管,他統統都放下,他心清淨了。所以,弘法利生還不如他們,弘法利生是什麼?你天天要讀經典,你天天要接觸大眾,天天有許許多多拉雜問題來問你,你要給他排解,你的心不如他清淨。我們把這個事情放下不幹,我們去念佛去,好不好?是好。雖好,這是自私自利,這對不起佛菩薩,完全為自己,沒有為眾生。那個老阿公、老阿婆,他為什麼自己念就能成功,他也沒有度眾生呢?這講緣分,他沒有這個緣分,自己成就了。你有緣分,那就得要照顧別人,不照顧別人去學老阿公、老阿婆,那叫自私自利,這要知道。因此一切時、一切處,無論從事哪一種行業,弘法利生也是一種行業,要兩面都顧到。對自己要顧慮到心地清淨,對大眾我們要慈悲平等、要廣利眾生,這樣做就對了,不妨礙自己的清淨心。菩薩修行跟一般人修行不一樣,是在極不清淨的境界當中,去磨鍊自己的清淨心,這就對了;如果隨波逐流,那就錯了,隨波逐流就錯了。所以這個十念裡頭有兩個意思。
因此在現前這個時代,無論是自行化他,這一部《無量壽經》夠了,很夠用。真正功夫得力了,再涉獵其他的經論,為什麼?不妨礙了,對自己有好處,沒有害處。如果涉獵得多,自己分別執著生了,那就錯了。所以,一定要離開一切分別執著,才可以涉獵其他的經論、其他的法門,那是有利無害;如果還有分別執著,那就是有害無益。這個道理,我想大家不難懂,細心的往這裡去體會。
徙倚懈怠,就『不肯作善』。不肯作善,要用一句粗俗的話來說,就是不務正業。特別是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現在這個時代是很悲慘,悲慘在哪裡?什麼叫邪、什麼叫正,搞不清楚,往往把邪當作正,把正法當作邪,這顛倒了,這個問題嚴重。從前對於邪正確實有一個標準,標準是什麼?世法裡頭儒家是標準,儒家是以孔孟教學做為我們邪正、是非、善惡的標準。以後佛法流傳到中國來,又依大乘佛法做為標準,而佛法跟儒家的標準恰好是相同的,沒有牴觸。儒家講的是綱領,佛法說的是細節,佛法比儒家講得多。所以儒佛相輔相成,在中國教化將近兩千年,就是過去有這樣好的一個標準。現在儒也不要了,佛也不要了,這標準就沒有了,縱然我們展開佛經,有的時候還把經典的意思曲解、想錯了,這個往往可見。佛教我們這個正業,正業兩個字是八正道裡面的,用儒家來解釋,就是五倫十義,五倫是夫婦、父子、兄弟、君臣、朋友。這是說明人與人的關係,在什麼身分我要盡什麼樣的義務,那就是正業。夫子在《論語》裡頭說得好,「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道是什麼?道是道理。道理是建立在這個根本的上面,這個根本就是五倫十義,你在家庭是什麼身分,你在社會是什麼樣的職位,你能夠盡職盡分,這就是正業。
佛弟子,尤其是出家的佛弟子,正業是什麼?弘護正法。弘護都是雙關的,對自己跟對別人(對眾生),要護持自己,要護持佛法,要護持一切眾生。弘法不盡然是言語,言語弘法,只是弘法手段裡面的一種。像極樂寺往生的修無師,一生沒有講經說法過,人家最後往生那一表演,你說多少人讚歎,多少人受感動,多少人從這裡奠立了信心,這就是弘法。諦閑老法師那個學生,往生站了三天之後,老和尚才替他辦後事的。這個人也不認識字,也沒有講經說法過,他有沒有弘法?這就是他的弘法,現身說法,這是臨終的一招。沒走之前,我所有一切的行持都是弘法,做個樣子給別人看,別人看到我這個樣子,照這個樣子學習,這就行!不用口頭。諦老這個弟子往生之後,給我們一個很大的教訓,原來念佛這麼容易,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這就是他做出的榜樣給我們看的。我們能把這點學會了,給諸位說,比你讀一《大藏經》那個效果還要殊勝、還要大,你讀一《大藏經》未必能往生,你用他這個方法還真有效。讀一《大藏經》,也許我裡頭還有很多字都不認識的,我沒有那麼高的程度。學諦老法師這個學生,我不認識字也行,我什麼都不會也可以,都能成就,這叫「作善」。如果自己還有緣分、還有力量,我們要幫助別人學佛,這是我們的責任。現在在這個時代,我們親眼所看見的、親耳所聽的,才真正相信了《楞嚴經》上文殊菩薩所說的,「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許多同修跟我說,法師,這個經雖然是很多,不如錄音帶,看的人還是少,聽的人多。所以他們需要錄音帶是遠勝過需要經書,當然經書也非常重要,我們有力量能幫助他們一點,這是作善,這是真正的善。
『治身修業』,這是連著的,就是不肯「作善」、不肯「治身」、不肯「修業」,這個一句是連著下面這三樁事情。治身,就是我們從前講的修身,佛門的俗話講修行,這是行為、身體的造作,用什麼來對治?用戒律。換句話說,不肯治身,簡單的講就是不肯守法。戒律,持戒就是守法、守規矩,大家都要享受特權,不肯守規矩,這就錯了。修業是什麼?業是兩種,一種是學業,一種是事業。年輕在學校讀書的時候是學業,要把你所學的功課要修好。離開學校,踏進社會,無論從事於哪一種行業,一定要認真,要盡心盡力把你的事業做好。所以這一句裡頭是講了三樁事情,我們對這三樁事情都不肯認真。佛門弟子比較是好一點,但是有沒有盡心盡力做,那就是有問題。所以讀這節經文,想想我們自己,是不是把這三樁事情認真好好的去做了?這是第一個小節。
第二節裡面,是講父母教誨不肯聽、不肯接受,違背父母的教訓,不但不聽,還要反叛,這就是『譬如怨家』。當然佛在經論上跟我們講得很清楚,父子四種緣,報恩、報怨、討債、還債。現在報恩的子女少,為什麼少了?想想我們這一生,對幾個人真正施與恩惠?我們今天不種因,哪來的果報?常常布施恩惠於人,報恩的子孫就多了;對人沒有恩惠可言,念念都想到自私自利,哪來的報恩的?所來的都是來報怨的、都是來討債的,這當然是「怨家」。所以,做父母的很痛心,『不如無子』,費了多少心血去培養他,對他有期望,到最後偏偏失望,『負恩違義,無有報償』。前面這兩句「違戾反逆,譬如怨家」,這是過去的因果,報怨的、討債的兒女來了,這是過去的因果;後面這兩句「負恩違義,無有報償」,是現在又造惡因,來生的果報就更差了,來生不如今生,因果在循環。佛對我們教導就在這些地方,修正我們的思想、修正我們的觀念。我們跟父母過去生沒有恩,但是要曉得,父母養育也費了不少的苦心,也費了不少的精神,這在這一生來講。過去生是過去生,這一生真正是有恩,是有恩德,能想到這一生的恩德,也能抵消掉,應該要照顧父母、要孝順父母,這才對,這是從這一生來講。如果把這樁事情給忘掉,到來生,不必到來生,他自己這一生就不好,他不孝順他的父母,想到將來子孫孝順他,不可能,這現世報,他將來的子孫也是報怨的、也是來討債的。所以想起這些事情,你就覺得可怕,就恐怖。回過頭來要想不再受惡報,唯一的方法,斷惡修善、積功累德,要從這裡去修。
說到『父母教誨』,古時候做父母對於兒女的期望,跟現在人不相同,古人對於兒女的期望是期望他有德行、有學問,能夠為社會造福,光耀門楣,是抱這樣的期望多。縱然出去做官,那個做父母的是千叮嚀、萬叮嚀,要廉潔、不要貪財,要公正、不要冤枉人,真是積德。現在有少數做父母的人,他不是這樣想法,教給兒女的賺錢第一,利己損人不要緊。這個教誨能不能接受?這不能接受。所以父母的教誨,要知道是善、還是不善,善的應當接受;不善的也不要得罪父母,陽奉陰違就可以,表面上順從,實際上決定不幹,這樣就好,所以菩薩決定是有智慧。底下這一段,我們把經文念下去:
【放恣。遊散。耽酒。嗜美。魯扈。抵突。不識人情。無義無禮。不可諫曉。六親眷屬。資用有無。不能憂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師友之義。意念身口。曾無一善。】
這一段講的是貪,貪的行為普遍的存在這個社會,無論在中國、在外國,現在只有程度上的差別不同。不但是普通社會普遍存在,甚至於在佛門裡頭,在出家人裡面也有存在的。我們是一個佛弟子,不能不知道,不知道是愚痴,心裡一定要明白,然後自己才曉得我應該怎麼做法,不違背佛的教誨。『放恣』,就是我們常講的放逸;『遊散』,散是散漫,精神意志都不能集中。這是病,六度裡面禪定就是度散亂。換句話說,放恣、遊散,定就沒有了,三學的中心就失掉了。如果有這個毛病,念佛不但不能得一心,功夫成片也得不到,這是障礙,也就是業障。『耽酒、嗜美』,這個美是講的美食,不是指別的,這是在飲食上的貪圖;前面放恣、遊散,是在玩樂上的貪圖享受。放恣遊散、耽酒嗜美,就是我們世間人講的好吃懶做。
『魯扈、抵突』,魯是魯莽,扈是拔扈;抵突就是不能夠隨順,普賢菩薩教給我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他不行,他決定做不到的,不合自己意思的他就生瞋恚心,對人對事就有衝突。『不識人情』,這個識是認識,這一句話也是講的學問,不識人情就是沒有學問。學問是什麼?通達人情世故,這個裡面包括著道德、風俗習慣、典章制度,他不了解,當然他就不願意遵守,他認為這些東西是約束他的,這些東西是帶給他很多不方便,他是要為所欲為,這還得了嗎!
『無義無禮』,無禮是不守法,無義是不講道理,不講理、不守法。而且你勸他,勸他他也不接受,『不可諫曉』,不聽勸告,換句話說,這樣的人佛都沒法子教他。在佛經裡面講這叫一闡提,就是沒有善根,這些人在現前社會裡面確實有,仔細留意,隨時隨地都能見得到。可是我們真正念佛人遇到這些事情,要常常反過來想想自己,自己有沒有犯?社會是一面鏡子,有善、有惡,見到善了想想我自己有沒有?沒有,趕快向他學習。見到惡了,想想自己有沒有?如果有,立刻就改過自新。所以這個大社會善人、惡人,對修行人來講統統是善知識,都是善友。儒家也這麼說,「三人行,必有吾師」,三人是哪三人?一個善人、一個惡人、一個自己,善人、惡人都是老師,我們在他身上都能學到很多東西。
底下說,『六親眷屬,資用有無,不能憂念』,這就是這個人自私自利,只有他一個人,他不顧家的,家人今天有沒有飯吃、有沒有衣服穿,他不想的,他想不到的。『不惟父母之恩』,惟是思惟,就是他從來沒有想到父母對他有恩德。『不存師友之義』,存是存念、存心,心裡頭也沒有師友之義,這確實是經上講的一闡提。『意念身口』,「意念」是意,「身、口」,你看三業,身口意三業『曾無一善』。這樣的人,如果在臨終遇不到善知識勸他念佛往生,他後來必定墮地獄。
我們今天學佛,說實實在在的話,不僅僅是自己成就,要勸化眾生,勸化眾生單單靠口頭是不夠的,要認真去做。我們認真去做,對自己來講是本分,是應該做的;對社會來講,是給別人看一看,做個樣子。對父母要孝順,要勸告父母念佛求生淨土,要幫助他、要成就他,把西方極樂世界的好處告訴父母,把許許多多往生的例子告訴父母。父母年歲都大了,年歲大了的時候他跟年輕人想法不一樣,他想到什麼?我將來怎麼辦?年輕人還沒有想到這個問題。大概是七十歲以後,這個問題是他最重要的一樁大事,他常常想到:我年老了要怎麼個走法,我走了以後到哪裡去?這是他們非常關心的問題。尤其年老體力衰了多病,種種不方便,你可以勸他,念佛的人身體健康不生病。這是他最愛聽的,最喜歡聽到的,老年人第一福報就是健康,財富沒有用處,有財富,不健康,那苦不堪言。如何得到一個健康身體?念佛心清淨,心清淨身就清淨,就能夠得到健康長壽。什麼都放下,什麼都不想,跟他講講現代國內外念佛往生的這些故事,講給他聽。不必講經,講經他不耐煩,跟他講這些故事給他聽,聽了以後他能夠明白接受,「我也照這樣學,那就成功!」這是真正報父母恩。
對老師要跟對父母一樣,念念不忘,做給社會大眾看看。這是給一些在學校教書的老師,莫大一個鼓勵,「學生不忘本,學生還常常念著我」,這就是教育。特別是曾經教導我的老師,像我這個年齡,好多老師都不在了。周邦道老居士是我過去的校長,他寫的幾個字,我把它放大做了一副對聯。我現在在大陸還有一個老師,八十多歲了,是我在初中念書的叫級任老師(現在叫什麼?不叫級任老師,現在學校叫什麼?導師),是我們一班的,這個老師最接近,因為我們生活行為他都要管。我知道他在,我前年到南京特別去看他,他在醫院裡,眼睛有白內障在動手術,我看到他,他看不到我,正在動手術,兩個眼睛都蒙著的。老師不能忘掉,我們雖然在國外,不能常常去看他,逢年過節我們也要送點小禮物,也要送一點供養。否則的話,我們這個佛法不叫白學了?連老師都不要了,這還得了嗎!所以父母之恩、老師之德,是念念不忘。那麼我美國回來之後,跟大家講《地藏經》,提醒同學們特別強調孝敬。整個佛法的教育,無非是「孝敬」兩個字的發揚光大,達到究竟圓滿而已。所以佛教始從孝親尊師,到最後圓滿還是孝親尊師。
前面這是講貪之惡,真是中國人所講的,利令智昏,只求個人的利益、欲望,智慧喪失殆盡。再看底下一段,下面經文是:
【不信諸佛經法。不信生死善惡。】
這個兩句就是一段,這一段說的是什麼?愚痴。世出世間最圓滿的教育,就是佛陀教育,他不相信,他不能接受,這是真正的愚痴。『不信生死善惡』,這就是不相信因果輪迴的事實,這是事實真相,誰都沒有辦法逃避。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度眾生成佛道,最有效果的方法、最圓滿究竟的方法,就是教人念佛求生淨土。因為這個方法只怕你不相信、不接受,如果你相信、接受,就決定生效,決定成功。其他法門,雖然在理論方法非常圓滿,你修學起來不一定這一生能成功,換句話說,不能保證;這個念佛往生是可以保證的。『不信諸佛經法』,特別是指這部經,這部經裡面所講的理論、方法不相信,那實在太可惜了。你要真正能夠相信,依教奉行,那就恭喜你,你這一生永脫輪迴,你去作佛、作菩薩去了,身分就換了,就不叫凡夫,這是值得慶幸的一樁事情。
下面一句,你要知道生死輪迴,這是警惕我們,這是恐怖的一樁事情。確實有因果報應,確實有六道輪迴,確實有地獄、餓鬼,千真萬確的事實,非常可怕。我們想想自己這一生所想的、所做的,在六道裡頭與哪一道相應?這個事情不要問人,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正是善導大師在《觀經》註解裡面所講的,我們都是作惡的眾生,如果不能往生,是決定墮三途,我們是這一類人,這個一點都不假。不要說大善,小善我們都沒做到。小善之人是獨善其身,自己不造罪業,獨善其身,這是小善,就是我們一般講戒律精嚴,這是小善的眾生;大善的眾生,是念念利益一切眾生,那是大善眾生,他不是菩薩,是眾生,可是他慈悲心大,他會替別人想,他不專為自己,這是大善眾生。大善、小善眾生不往生的話,都不會落三惡道,來生是人天兩道;唯有作惡的眾生,來生是決定墮惡道的。這個求生淨土對我們來講,比那個大善、小善的眾生就更迫切需要,為什麼?他不往生還沒有關係,來生還可以人天;我們不往生不得了,不往生,地獄、餓鬼去了,那還得了嗎!所以我們念佛比他要更認真。
這個諸位同修看看《觀經》上三輩九品就曉得,就知道這個佛是非念不可,往生是非去不可。那去得成、去不成?決定去得成。如果去不成,佛就打妄語了。佛哪有妄語的!依照經典理論方法來修行,哪有不成功的!古德給我們講,這個法門「萬修萬人去」,永明延壽、善導大師都是這樣說的,決定不假。所以自己對這個法門要充滿信心,一絲毫懷疑都沒有,決定得生。像經典這些教訓,我們讀了之後常常反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而今而後,曉得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應該要做些什麼事情,我們這一生生活就有意義,生活就非常充實,不會感覺得空虛。我們見到社會上有些年老的退休的人,退休之後就很無聊。有工作的時候,生活還覺得滿充實,還有點意義;一旦工作沒有了,就覺得什麼都沒意義,有失落感了。產生一個不好的念頭,什麼念頭?坐吃等死,你想這多消極、這多悲觀。你有坐吃等死的念頭,就死得很快,為什麼?佛在經上給我們講得很清楚,「一切法從心想生」,他沒有工作想的什麼?想的就等死,天天想死,那死就來臨。所以這是個非常不健康的心態,影響他生理上的健康。學佛的人知道,我而今而後,縱然退休之後,生活會更美滿、更充實。因為從前有工作的時候還夾雜,世間事務離開,我的功行純熟,不夾雜了,完全做自己心裡想做的事情。在社會上有許多事情,你不想做也不行,不是你心裡願意做的,所以你做得不開心。退休之後,我所做的工作,是我心裡樂意做的、希望做的,這個生活就很美滿、很充實。
這兩個「不信」,一個是不信聖人的教誨,一個是不相信因果輪迴,這是愚痴。下面一段是瞋恚:
【欲害真人。鬥亂僧眾。愚痴蒙昧。自為智慧。不知生所從來。死所趣向。不仁不順。希望長生。】
到這個地方這是一小節,這一小節經文,李老師以前講,這是做魔眷屬,這是瞋恚。瞋恚從哪裡來的?從愚痴來的,與痴、貪都有關係。痴,不知道事實真相,不知道邪正是非,不知道利害得失,胡作妄為,這是痴。怎麼是與貪有關係?貪是不能滿足他自己物質、精神生活的需求,所以瞋恚心就從這裡生起來。我們看到今天世界上許許多多地方社會動盪不安,就是這個現象,那是大的現象。佛在此地,給我們講的範圍稍微小一點的,『鬥亂僧眾,欲害真人』,真正修行人、真正修善的人,他看了不順眼,為什麼不順眼?看他所想的、所做的、所說的,跟自己恰恰相反。如果這個善人再得到社會大眾的讚歎,那他心裡更難過,嫉妒、怨恨統統都起來了,所以就起那個惡念要害人,要破壞僧眾。僧眾,狹義的來說是佛門的僧團,廣義的來說就是一個善良、好的團體,惡人是容納不下它的。所以此地它也有兩個雙關的意思,因為佛家講僧眾就是僧團,不限於出家,任何團體只要修六和敬,都叫做僧團。因為僧(僧伽),這個是從梵語音譯過來的,它的本義叫和合眾。和合眾不一定是指出家人,出家人當然和合的;那個不出家,世間一般團體,它要和合的話,它也是和合眾,所以這個意思非常的廣泛。你一家人,家人妻子兒女、父母兄弟姐妹,真正團結和睦,你這個家族就是和合眾,那在佛法裡就叫僧團;你在社會上,你的公司行號從老闆到員工,統統是一心一德,相敬相愛、互助合作,那也叫僧團;大到一個地區、一個國家和合,也叫僧團。這些人為非作歹他破壞僧團,就是破壞團體,不願意受團體的約束,不願意守規矩。我們今天所謂社會上一般不守法的,甚至於享受特權的,這都是破壞團體,破壞公共秩序。這句經文可以用這個話來解釋,破壞公共秩序的,對於社會賢良的這些分子加以迫害。
這是『愚痴蒙昧,自為智慧』,這是痴惡之痛。他為什麼造這樣的罪業?這個罪業造得大,這不是小罪,這是決定墮地獄。你害一個人事小;這一個善人他影響一方,所謂是人天眼目,你害他這個人,不是跟這一個人結罪,這一個地方的人得不到他的教化,你說這個罪業多重!你破壞公共秩序,這個罪重!為什麼?使許許多多人身心不能安寧,這個罪就做大了。所以一個頭腦清楚的人,決定不幹這個事情。佛弟子,佛常常教誡我們,對於一個眾生,我們都不敢存傷害之心,何況群眾,那麼多的眾生,怎麼敢造這個罪業?這正是佛家常講的,「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眾生到果報現前的時候害怕,害怕沒有用,你不能避免,你造的因必定要受報;菩薩知道後果是一定有的,他起心動念他就小心謹慎,他不傷害人,更不會傷害一個團體,所以他得的果報清淨、果報圓滿。所以萬萬不可以自己以為這麼做法是自己有智慧,自己做得很對,別人不敢做,我敢做。這就錯了,這是是非黑白顛倒了。
『不知生所從來,死所趣向』,遠說,這是有很深的學問,生從哪裡來,死往哪裡去,這是這個世間許多宗教家、哲學家、科學家都還在探索、在追求的;從近處來講,這是父母所生,生死事大,死了以後又是六道輪迴。能想到這些問題,自自然然起心動念自己就會收斂,自己就會約束自己。今世、來生,距離很近,不很遠,所以才會產生高度的警覺心,自自然然他會斷惡修善、會積功累德。為什麼?他知道有來生。知道有來世,這是一個覺悟的人。迷人把這些事情忘掉了,所以『不仁不順』,「不仁」,仁是仁慈,沒有仁慈之心,「不順」是不順人情、不順法度。而且什麼?還有個妄念,還『希望長生』,能做得到嗎?決定做不到。「長生」是善的果報,不是作惡所能得到的。一個人在生作惡,他長壽,那是前生積了大善,雖然作惡,他的壽命還折不完,是這麼一樁事情。絕對不是說,作惡的人都長壽,作善的人都短命。世間人有很多這種錯誤的見解,這是不對的,這是不順理的,我們總得要知道。
這一段後面還有兩行經文,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