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二次宣講) (第二十六集) 1990/4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2-005-0026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第十二頁:
【法會聖眾第一。】
今天我們第一次看到經文,這一部經是夏蓮居老居士依據五種原譯本會集而成的,他是在一九四五年初版流通。在當時,慈舟老法師曾經在濟南講過,並且有科判;梅光羲老居士曾經在中央廣播電台播講這部經;其餘還有些大德們,在各地也有宣講。佛門出家、在家的這些高僧大德們,都肯定這個本子是《無量壽經》最完善的版本。夏老將全經分為四十八章,或者稱為四十八品,我想他的意思是取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因為他在最初會集的本子是分了段落,他分成三十七章,這是以後再修訂成為定本,現在我們看到的四十八章。第一章跟第二章是通序,第三章是別序,所以說本經序分很長,一共有三章;到第四章才是本經的正宗分;流通分也很長,確實有大經的味道。像《華嚴》、《法華》,這個三分都有相當的分量,不像其他一般經典這個序分跟流通分很短,經文很短。第一分主要是講六種成就,這是一般經上都有的,我們先看這一章。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一切大聖。神通已達。其名曰。尊者憍陳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連。尊者迦葉。尊者阿難等。而為上首。】
到這個地方這是一段。『如是』這兩個字,是佛門一切經開頭的兩個字,都是用的如是。如是這兩個字怎麼來源的,我在此地就不必說,因為我們說了很多次,要緊的是要說明它所表顯的真實義。在如來果地上的境界,也就是《般若經》上所講的「諸法實相」,一切法的真實相,在佛法裡面就用一個「如」來代表,所以「如是」就是諸法實相。佛給一切眾生宣說無量無邊的經論法門,他說些什麼?就是要宣說一切諸法的真實相,換句話說,就是給我們說如是。如是兩個字不僅僅代表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三百餘會所說的;十方世界無量無邊諸佛如來,為一切眾生宣講的,也是如是兩個字。這兩個字要是在淨宗裡面來說,如是就是阿彌陀佛,或者本經經題上講無量壽佛。由此可知,這兩個字含義之深廣,我們沒有法子想像。即使一切諸佛如來,所謂熾然說、不斷說、盡虛空法界說,也說之不盡。
在本宗來說,我們要依據《觀經》裡面所說的理論來講,如就是「是心是佛」,是就是「是心作佛」,是心作佛就是是。是心是佛,諸位能不能體會到,佛在經上講這一句話真正的義趣?如果我們只聽了一個是心是佛,死在句下就錯了。是心是佛,是心是不是菩薩?是心是不是聲聞、緣覺?統統都是的,只是在萬象當中舉一個例子而講。是心既然是佛,我們問問,是心是不是這個茶杯?一點都沒錯。你才曉得一切法唯心所現,一切法就是自己的真心本性,哪一法不是心變現的,哪一法不是心!法法皆然。連晚上我們做個夢,是心是夢、是心是世界、是心是微塵,心外無法,法外無心,這個「如」是這個意思。所以說萬法皆如,無有一法不如。不但有形色的法如,無形色的法也如。佛在《法華經》裡面跟我們講的十如是,體如、相如、作用也如,所謂如是體、如是相、如是用、如是因、如是果,到最後如是本末究竟,哪一法不如!
如就是大經裡面所說的「唯心所現」,一切法唯心所現,是自己真心變現出來的,這是性德的起用,真如本性起用。性德起用,即使遍十法界依正莊嚴,給諸位說,決定清淨平等。在佛清淨,我們要問,在畜生、餓鬼、地獄清不清淨?還是清淨。好像我們用黃金,用黃金做個佛像,你看到很恭敬;我現在把這黃金做個小貓、做個小狗,它清不清淨?我把它做個青面獠牙的惡鬼,它清不清淨?還是清淨,體是黃金沒有兩樣。你才曉得無有一法不清淨,無有一法不平等。用一斤的黃金塑一個佛像,我用一斤的黃金塑一個惡鬼像,你到外面去賣,賣的價錢相等的,它重量一樣的,同樣是藝術品,所以是平等的。十法界生佛平等,是平等的、是清淨的,這是從本性上講。所以我們要問,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裡面有沒有佛菩薩,有沒有天人、餓鬼、畜生?有,樣樣俱全,不能說沒有,樣樣都有。你說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極樂世界沒有,他方世界有沒有?極樂世界跟他方世界都是一心變的,不是二心變的。一心變的虛空法界是一個整體,極樂世界是整體裡面的一部分,諸位要懂這個意思。現在這個是心是佛、是心是萬法、是心是萬物,這是從性德上說的。
我們今天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迷了。誰迷了?自己迷了。迷什麼?迷了自性。這迷了自性,就落到底下一個字,就是心去「作」了,作佛、作菩薩、作六道輪迴、作依正莊嚴,這一作就不清淨了,作就不清淨。作怎麼?起心動念了。所以大乘圓教,你看大乘圓教講四諦,無作四諦,無作怎麼不清淨!無作就恢復到性德了。有作是修德,從修德去證性德,性德是無作的,從有作要到無作才能成就。今天我們念佛,從有念要到無念就成就了;我們往生也是如此,從有生到無生就圓滿了。這就是第二句話的意思,「是心作佛」,實在講是心作法界、是心作萬物。諸位要曉得,它這兩句話把佛法所說的原理原則講盡了,八個字講盡了,佛給我們說的一切法,就是說這樁事情的真相。今天在這部經典裡面要給我們講的,是心是佛,是心是極樂世界;是心作佛,是心作極樂世界,這是本經所說的。所以部部經裡面就偏重在某一部分講,實際上它是全體的。
這兩個字包括整個的佛法,因此這兩個字也能指這一部經全部的經文,所以它是信成就。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對於佛所說的一切法,我們相信了,為什麼?他確確實實是根據一切事實來說的,他不是妄想、不是推測、不是理想,完全跟我們講事實,如是就是事實。一個人不相信事實,那就沒有法子,那還有什麼好信的?這統統講事實。所以這兩個字在六種成就裡面為信成就。《華嚴經》上說,「信為道元功德母」,信是入法之初門,離開了信就沒有辦法契入,所以一定要信。學生親近老師求學,如果對老師沒有信心,這個老師再有德行、再有學問,你也學不到東西。佛是我們的老師,是我們根本的老師,我們對老師的話要不相信,怎麼會有成就?所以佛法裡講,信是第一個條件。你要想來學佛,學佛就是接受佛的教育、接受佛的教學,你第一個要信佛,佛給你講的句句話都是真實的,要深信不疑,這才能成為佛弟子。蕅益大師說,蕅益大師解釋這兩個字在《彌陀經要解》,他講的是「依實相理」,實相就是事實真相。我剛才講「如是」這兩個字,說明事實真相講得比較上容易懂。你看到古人講的「依實相理」,這四個字看到,不知道說的是什麼意思。實相的道理,念佛求生淨土決定無非,這叫是,無非就是決定不錯。我們要圓圓滿滿的恢復性德,恢復性德,修學念佛求生淨土這個法門,決定不錯。這個說法是蕅益大師講的,講得也很好,可以跟我剛才所講的合起來看。我講的這個給諸位這樣解釋的,古人這個註子裡面沒有這個說法。雖沒有這個說法,意思是相同的,依實相理,事實真相。
『我聞』,是聞成就。因為經典不是佛寫的,佛當年在世講經說法,佛沒有著述,沒有寫作留給後世。經典的來由,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弟子們結集的。正如同孔老夫子一樣,孔老夫子的《論語》,不是孔夫子寫的,孔老夫子死了以後,學生們回憶從前老師怎麼樣教誡我們,把它記錄下來,傳給後世;佛經也是如此,是弟子們記錄下來傳給後世。但是佛經的記錄,跟全世界那些學者們傳給後世的記錄,在方式上有點不相同。孔老夫子學生是個人記錄的;佛經結集,是弟子們集體起來做這個工作的,集聚起來,把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所講的一切經重複講一遍。找什麼人重複講?找阿難。阿難記憶力真是博聞強記,他那個頭腦,就像我們現在講的電腦一樣、錄音機一樣,他聽過一次永遠不會忘記。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經,阿難尊者都聽到,都能夠憶持不忘,憶是記憶,他不會忘記,這了不起,這是奇才。因此複講,同學們就推阿難尊者,推他:你來複講,你講,我們大家寫筆記把它記下來。與會的同學五百人,都是證阿羅漢果的,阿難在講台上宣講,如果這五百人當中有一個人不同意,「阿難,你說的這句話,好像佛沒有講過」,這一句就得刪掉,就不可以流通;必須是五百個人聽到個個點頭,這才能算數,才能夠記錄下來流傳於世,取信於後人。不像現在開會,多數贊成就可以,三分之二同意就沒有問題。它這個表決的標準,是一個人提出異議,就不能通過。才曉得佛的經典的結集,是非常之謹嚴,謹慎、嚴肅。所以這一個字是阿難尊者自稱,「我」是阿難自稱,「聞」是親自聽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所以就是本經來說,「如是我聞」,這一部經典裡面所說的,都是我自己親自聽釋迦牟尼佛講的。由此可知,完全是複講。
因此複講這樣一個制度就流傳到後世,可以說一直流傳到清朝末年、民國初年,我們佛門裡面講經說法人才的培養,都是複講。不像現在,就是現在這個佛學院裡頭沒有了;從前自古以來,代代相傳都是複講的。因為阿難尊者是第一個複講的,所有一切經是他複講的,這個複講是有來源的、有來由的。學生複講老師的,這樣訓練好處很多,為什麼?他要講了,他在聽的時候要專心聽。從前李老師告訴我們,對我們學講經的學生們說,他說你們學講這部經,他說我在講的時候,大概你差不多可以能夠聽到百分之六、七十,為什麼?你要全部精神貫注,因為你要準備複講。如果不是輪到你複講的,老師講,大概你只能聽到三成,為什麼?心不在焉,「不是我複講,沒關係」,這是心地就懈怠了;換句話說,不那麼專心。我們在台中那個時候學經的時候,同學們總是有兩個要學複講的,那兩個人全部精神貫注在聽,為什麼?到第二天的時候他要重複講一遍。所以這個複講是有來由的。複講的好處,實在講與三學、三慧相應,三學是戒定慧,他在聽講的時候專注,心裡不敢打一個妄想,打一個妄想,怕老師講的話忘掉了。心裡面沒有妄念,就是戒成就了;一心專注,是定成就;聽得清清楚楚、記得清清楚楚,慧成就了,三學成就。
如果根性利一點的人,一聽講他就覺悟,他這個道理明白了,一明白了他就不迷,他就能把自己的過失改過來。就像韋提希夫人在皇宮裡面聽釋迦牟尼佛講《觀無量壽經》,你看看,佛的一部經講完,她從凡夫就證得無生法忍。這是三慧,聽法,聽是聞慧;一聽就覺悟,是思慧;一覺悟,煩惱、習氣、無明、妄想統統就斷掉了,那就是修慧。所以這一部經講完,她證果了。在許許多多經典裡面,我們所看到的,有的經還沒講完,講到一半,這個聽眾當中開悟的開悟、證果的證果。你去看《楞嚴經》,《楞嚴經》沒講一半,有開悟的,有證果的,所以這個方式是三學三慧一次完成。釋迦牟尼佛,自古以來這歷代祖師大德,你們去看看佛教史,看看史傳部裡面,沒有聽說辦佛學院,沒有,沒有過的,哪一個祖師大德辦過佛學院的?沒有。底下徒弟代代人才輩出,怎麼來的?複講。複講頭一個就是阿難尊者,用這種方式訓練出來的。我們在台中求學的時候,李老師是規定每個學生一定要複講一部經,我在台中選的是一部大經,選的是《楞嚴經》。所以《楞嚴經》在台中我從頭到尾,李老師講一遍,我也講一遍。他老人家是星期三講,星期三晚上是對大眾講,我星期四晚上複講。
所以「我聞」,就是阿難尊者在台上複講,叫聞成就。這兩個字也就代表了師承,我所學,學有根源,我是跟釋迦牟尼佛學的,所學的一家之言。所以我聞不但是聞成就,含著有師承的意思在,這是諸位同修必須要知道的。
『一時』,這是時成就,就本經來講,必須得三資糧具足,信願行這三個條件同時具足,佛才會給我們宣說這個法門。這成佛之法,一生成佛之法,所有一切經典裡面從來沒有過的。信,這個經上是給我們說明西方淨土,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普度一切眾生往生成佛,你對於這個法門深信不疑,信成就了;聽了之後歡喜嚮往,一意求生,願成就;從今而後,這一句阿彌陀佛二六時中不間斷、不夾雜,行成就。佛看看有這樣的根機出現,一定要講這部經,為什麼?這個人這一生成佛的機會到了,成熟了,佛要不幫助他成佛,佛對不起他。這個人根機沒有成熟,佛講成佛的經是多餘的,他不能接受、不能相信。這是說在當時大眾當中有一部分,佛觀機,看出他們這一生成佛的機緣成熟,這是佛弟子當中第一等的成就。證菩薩果位、證阿羅漢果位,那低,那是小果;往生是成究竟佛果,四教裡面圓教佛。所以,這是殊勝無比的果德,佛才為他宣說這個法門。這個地方的「一時」,我特別跟諸位強調的,這個是信願行這三個條件同時成就的時候,與諸佛菩薩決定感應道交。
『佛』,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這個可以省掉,這個前面已經講了好幾遍,不必再說,地名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化。但是在這個地方,我要把「大比丘」這三個字跟諸位說一說。先說比丘,比丘是梵語,是佛出家弟子的通稱,跟著佛出家的這稱為比丘僧。僧不是一個人,僧是團體,四個人以上在一起共住遵守六和敬,這樣的團體才能稱之為叫僧團,我們稱之為僧;因此這一個人也稱僧了。譬如說軍隊,軍隊不是一個人,很多人聚集才是軍隊,可是那一個人我們也稱他作軍人,類似這樣的稱呼。所以僧決定是團體,三個人以下不能稱僧團;四個人以上遵守六和敬,同一羯磨(羯磨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會議。佛教是民主的,大小事情都要來表決,少數服從多數,要來表決通過的),這個才稱之為僧團。
比丘含三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乞士,乞是什麼?生活方式他是到外面去乞討、乞食。我們中國人對於乞食,是討飯的,這是我們中國人最瞧不起的。佛跟弟子們每天都出去討飯,每天都要出去一次去乞食。其實這個人不是普通討飯的人,有學問、有道德,所以士,士在中國古社會裡面地位最高的,有學問、有道德。中國從前社會是分四等,士、農、工、商,稱為四民,士農工商。讀書人是被社會最尊敬的,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中國自古以來,可以說是知識分子的社會,注重知識分子、尊重知識分子。所以胡秋原先生在台灣,他著作也不少,他對於歷史的看法跟一般人不一樣,一般人看成中國古代是帝王專制的制度。他的看法不以為然,他說中國自古以來,是知識分子統治,這是主宰政治的一個動力。這個看法很正確。即使是帝王,對於知識分子非常尊重,重的刑罰決定不能加於知識分子,所以對知識分子非常重視。這乞是乞士,就是這個要飯的很有道德、很有學問,所以用這個來翻譯,這是確確實實的,名符其實是乞士。所以社會上對於佛、對佛的弟子非常恭敬,都是樂意的來供養。他們生活之所需,所謂四事供養,對大眾給他施捨的,他只要求四樁事情。第一個是飲食,就是每天供養他一餐飯,他們一天就吃一餐,日中一食,怕大家麻煩,日中一食。那日中一食行嗎?給諸位說,佛在世的時候那個社會行,為什麼?第一個,身心清淨,內裡面煩惱少,外面沒有誘惑。沒有誘惑,因此煩惱少、妄想少,他需要補充的營養就少了。這個營養之消耗,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想上,你妄想愈少,你補充當然就少,所以他一餐足夠了。現代人妄想比從前多,外面誘惑的力量也比從前大,所以三餐不夠,還要吃宵夜、要吃點心,總一天平均我看不會少過五、六頓。為什麼?他沒有這麼多補充他不夠,他的消耗量太大了。這是我們要懂得的,所以他這個日中一食夠了。這比丘第一個意思,乞士。
第二個意思就是破惡,惡是什麼?是惡見、惡行,錯誤的思想見解、錯誤的行為他沒有,決定遵從老師的教誡,真的是老師的好學生,這是第二個意思。
第三個意思叫怖魔,魔是魔王,魔王恐怖,魔王怎麼恐怖?這個人跟著釋迦牟尼佛修學,將來要超越三界,魔王一看到他超越三界走了,他所統治之下的人民又少了一個,他很煩惱。我們只要超越不出六道輪迴,都在魔王統治之下,魔王不希望他的人民減少,他的人民跑到外國去,這個他很不願意的。所以這一學佛,將來一修行證果就要超越三界,魔王很恐怖。所以比丘有這三個意思。
佛弟子有大乘、有小乘,小乘跟大乘從哪裡分?從心量上分。要拿現在的話來說,小乘是保守派,思想是屬於保守的;大乘是自由派,思想是開放的。因此佛對於這些眾生,不同的根性,就用不同的方法來教導。後人這細分叫五乘佛法,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只有菩薩是大乘,緣覺、聲聞是小乘。人天,說實在的話,沒出三界,勉勉強強得一點人天福報,勉強而言之;出三界才算是小成就,不再搞生死輪迴了。但是小乘,因為他保守,因為他執著,所以他不能見性,為什麼?清淨心裡面一法不立,你還在上立一法,你怎麼能見到清淨心?所以聲聞緣覺修到最高,還是用阿賴耶識,不能轉識成智,原因就在此地。他的煩惱障斷了,所知障不能斷,就是他那個堅持,他不肯放下、不肯捨掉。大乘人容易就在此地,他思想開放自由,他能夠統統捨掉,統統捨掉這才能明心見性。這個地方經文上講的是「大比丘」,這個大比丘就是佛學生裡面是屬於大乘這一類的。他也示現的是出家相,但是他是大乘根性,不是小乘根性。人數有多少?有「萬二千人俱」,一萬二千人。通常經典上我們所看到的,「一千二百五十人俱」,這一般經典上所看到的。這部經上所看到的,比平常講經聽眾的人數高出十倍,與《法華經》相同。這個開頭與《法華經》相同,《法華經》也是在「王舍城耆闍崛山」講的,地點相同,聽眾的人數相同,表法頭一個是憍陳如尊者也相同,《法華經》第一個人也是他,本經第一個也是他。
佛法說實實在在的,根性確實不一樣,因此得的利益就不相同。利根的人聽佛法,「佛句句話是為我說的,佛句句話是教訓我的,我要反省,我要依教奉行」,這個人真正得利益。那個根性差一點的人聽佛講,「佛講那個人」、「佛講那個人」,與自己不相干,佛苦口婆心的教訓,他一句都沒聽進去,為什麼?統統講別人,跟他不相干的。正是「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所以有人聽經開悟了,有人聽經證果了,有人聽經只能夠說阿賴耶裡面種一個種子,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一點都不能改變,在這一生當中該受什麼樣的果報,還是受什麼樣的果報,為什麼?造業受報,連命運都沒有辦法改變,那有什麼法子?我們今天看《了凡四訓》,一展開,「這是袁了凡教訓他兒子的,它與我沒什麼相干」,這哪能成就?如果讀《了凡四訓》,這個觀念是「袁了凡教訓他兒子的,我們來看看他怎麼教訓的」,一點利益都得不到。如果能夠把了凡居士這個教訓,當作教訓我們自己的,你就會得到真實受用。有幾個人讀經,自己能夠直下承當,能夠說「佛這個經是為我說的,所講的統統是我自己的毛病,教訓我的、勉勵我的,我應當直下承當,完全接受」?實在講,這才是佛的第一弟子,幾個人能做到?別人做不做,不要去管他,要問我自己有沒有做到。比丘是指佛的學生,我自己配不配做佛的學生?
佛的學生,佛給我們指出一條修行的道路。《觀經》上講的那是基本的原則,不管你學哪一宗,不管你學哪一個法門,你決定不能違背,就是三福,「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那個三條。那個三條,佛沒有教你怎麼修行之前說的,那是什麼?基本預備的功夫,你沒有這個三條,你依照佛這個方法修不成功。就好像蓋大樓,那個三條是打地基,打基礎,後來所給你講的這是建高樓大廈。你沒有根基那談什麼?基礎裡面第一個,「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所以佛法是建立在孝親尊師的基礎上,不孝親決定不會尊師,孝親是第一個條件。父母養育之恩,在這個世間哪一個恩人最大,除父母之外還找誰,誰是你的恩人?父母對於子女這個愛護是沒有條件的,其他人對你關愛是有條件的,唯獨父母是無條件的,這個就是出自於天性,與真性相應。有條件的就不相應,無條件的這是相應,所以父子天性。不孝親怎麼會尊敬老師?不孝親尊敬老師,這人必有企圖,為什麼?沒有理由!
儒家教學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大乘佛法也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所以殺父、殺母這是五逆之一,果報決定在無間地獄。一個人能夠尊敬老師,必定孝順父母,孝順父母的人決定能夠尊敬師長,然後才能做到「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所有後面的統統奠定在孝敬的基礎上。為什麼會慈心不殺?也就是孝敬之心擴大到一切眾生,這是大慈大悲。為什麼能修十善業?他不修十善他覺得對不起父母,愧對父母,「我在世間要不是一個善人的話,使我父母在這個社會上沒面子」,不但壞事不敢做,壞念頭都不敢起。中國自古以來,幾千年這個社會長治久安,過去有這樣輝煌的文化成就,實在是這種教育的力量,這個教育是真實的。就正如佛「如是」這兩個字,這是真理,這是事實真相,怎麼能夠疏忽?我們今天生在世尊末法時期,皈依三寶,自稱為佛門弟子,我們有沒有能夠做到?所以在此地,我特別把這個大比丘三個意思給諸位提示一下,對我們修行,對我們淨化身心、往生淨土,有決定的關係。現在這個世間亂了,時局一天比一天緊張,如果再不認真修學,淨土沒指望了,沒指望之後,那是長劫輪迴,這個太可怕了。所以一定要做個真正的佛弟子,名符其實的佛弟子。
底下這兩句是歎德,『一切大聖,神通已達』,這兩句話絕對不是讚歎小乘比丘的,這兩句話在一般佛經典裡面,是讚歎大菩薩的。這個意思就是說,這些與會的大眾,佛的學生,統統是大菩薩,「大聖」。「一切」是指這一萬二千人,大聖是菩薩當中的地上菩薩才稱為大聖。三賢十聖,三賢位的菩薩是十住、十行、十迴向,十聖是從初地到十地,這叫十聖。如果這個大聖嚴格講起來,大聖只有一個,等覺菩薩才能稱為大聖;勉強把它通融一下,則是地上菩薩稱聖人,這大聖對他們稱讚也就有點超過了,稱讚等覺菩薩那是名符其實,一點都不為過。「神通已達」,著重這個達,達是圓滿的通達,決定沒有障礙,唯有大聖這才能達。所以從這個讚歎上我們就曉得,佛弟子這些人不是普通人,正是所謂「一佛出世,千佛擁護」。這也是給我們做個好榜樣,諸佛當中沒有嫉妒、沒有障礙,哪個帶頭都一樣,決定平等。好像唱戲一樣,這一台戲,釋迦牟尼佛唱主角,其餘的諸佛來唱配角,配角是什麼?就做他的學生。在舞台上世尊扮演老師,其他的諸佛扮演學生,在台後呢?台後甚至於有很多諸佛,成佛都在釋迦牟尼佛之前,古佛再來。真是佛佛道同,只有一個目的度眾生,所以達到這個目的,誰做主角、誰做配角,沒有關係,主角、配角一律平等。我們凡夫有差別想,在他們沒有起心動念,哪有分別執著?這是我們要學習的,才能成就真實的功德,真實的功德是自利利他。
下面是列舉上首,『其名曰:尊者憍陳如』,憍陳如尊者,是釋迦牟尼佛示現在我們這個世界,第一個得度的學生,最初證阿羅漢果的。此人根性很利,佛在鹿野苑為五比丘說法,憍陳如是五個人當中的一個人,佛說完四諦法,憍陳如就證阿羅漢果,可見得他根性很利,這是第一個證果、第一個得度。佛經在序分裡面所列的這些名字,它的用意是表法的,代表這一部經所宣說的法門,作用在此地。因為佛講經每一會這些人都到,沒有一個缺席的,這是佛的常隨眾,佛到哪裡跟到哪裡。為什麼這一部經上列這幾個人,那一部經上列那幾個人?實在說,所列的這些人名字,不是佛的意思,佛當年沒有寫經,哪是佛的意思?所以這是結集經的人他們的意思,結集經的人。用哪幾個來代表這部經?佛的上首弟子,就是學生裡面有特殊成就的,代表特殊的都有一個專長,用他那個專長來表這部經。憍陳如他就是代表第一得度,把他的名字擺在這裡,就是這個經是釋迦牟尼佛度眾生的第一得度的經,就是這個意思,這是釋迦牟尼佛度眾生的第一法門,他代表這個,我們要懂得這個意思。
第二位是『尊者舍利弗』,舍利弗尊者,在釋迦牟尼佛弟子當中,他代表的是智慧第一。『尊者目犍連』代表的是神通第一。可是諸位要曉得,它這個排名順序有關係,這個是決定不能夠疏忽的。舍利弗跟目犍連排在憍陳如的後面,憍陳如是第一了,舍利弗代表的智慧,跟其他一般經典上表法的意思不同,他代表第一智慧。因為什麼?他頭上有個第一。目犍連代表的第一神通,這個味道完全不一樣。換句話說,沒有第一智慧,不能理解這部經典,不能相信這部經典;沒有第一神通,你就不會發願求生淨土。你會發願修行這個法門,這是第一神通。神通兩個字的本義要知道,通是通達無礙,真正通達,沒有障礙,我才肯幹。神是什麼?是神奇莫測。你看這個法門,這難信之法,他相信了,這神奇莫測。所以神通兩個字,諸位同修看起來,不要以為會放光、會動地、會變大變小,那個叫神通,那你就看錯了,你就把意思會錯了。此地所講的神通,不是說那些意思,是說你對於這部經的理論、方法、境界,都清楚、明瞭、通達,這個是非常非常稀有的。這個法門,說老實話,多少菩薩都不相信,你怎麼會相信,你怎麼會去發願求生、去老實念佛?這個怪事情,這個就是第一神通。
所以我們許多同修,你們個個都是第一智慧、第一神通,自己還不曉得,自己不知道。你看到一些菩薩、羅漢、天人有神通,那個神通很大。天人神通很大,出不了三界;羅漢、菩薩神通很大,不能明心見性,不能成佛,算什麼第一神通?你這個一發願往生淨土,老實念佛,這一生就生西方極樂世界、就作佛了,第一神通。那些天人、聲聞、緣覺、菩薩看到你,佩服得五體投地,自嘆不如,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可是諸位要曉得,你要是真正是佛的第一弟子,這些護法天神才佩服你、才尊敬你;你要是假佛弟子,他瞧不起你,冒牌的。怎麼是冒牌的?經意思不明,聽了之後還是糊裡糊塗,方法沒有掌握到要領,往生的願不切,對這個世間還有很深重的情執、貪戀,這叫鬼神瞧不起你,你怎麼可能成就,你怎麼能消除業障?所以真正是佛弟子,接受這一部經典之後,真是搞清楚、搞明白,這個信願行生起來了,十方諸佛護念,所有龍天護法神保佑,這是真的。這是佛在經上說的,此經是「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它跟小本屬於同部,小本是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這個就是一切諸佛所護念經),依照這個經本修行,就是一切諸佛之所護念。你要真修,你不能假修。所以這三個人擺在此地,顯示這樣深的意思在裡頭。
後面這兩位就更不得了了,『尊者迦葉、尊者阿難』,迦葉是傳佛心印之人,就是我們中國人講的禪宗,他是禪宗第一代祖師。禪是釋迦牟尼佛傳給迦葉的,宗門;禪宗以外都叫做教,在中國大小乘有十個宗派,禪宗之外的九個宗都叫做教下,教下是阿難尊者傳的,這兩個人是釋迦牟尼佛傳法之人。宗門、教下,修行的方向、目標完全相同,都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但是手段不相同,也就是方式不一樣。宗門是從直捷放下萬緣下手,它從這個下手,它不上課的,不用教科書的,直捷了當的放下萬緣,恢復自性清淨心。它用觀心、用參話頭,用這些方法,這個方法很特別。所以要根性很利的人,就是煩惱輕、智慧長,這樣的人才有能力修學這個法門;中等根性以下的人,這個法門沒有分,它方法太高了,沒有分。教下呢?教下就是用教科書,就是一般的教學。宗門是特殊教學,不用書本的;教下是用教科書的,經典就是教科書,由淺而深,由事而理,由相而性,它循序的、有次第的。像教下裡面所講的阿含、方等、般若、法華、涅槃,一步一步往上去的。阿含相當於佛教的小學,方等相當於中學,般若彷彿是大學,法華、華嚴相當於研究所,這是次第來教學的,所以叫教下。教下是阿難尊者傳的,所以一切經典是阿難尊者結集的。
在禪宗裡面講,阿難是第二代的祖師,世尊把禪傳給迦葉,迦葉傳給阿難。這個意思要說明了,宗門、教下是一不是二,剛才說過了,目標、方向完全相同,只是教學的手段、方式不相同而已。「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從這個地方我們就看到了。因此,八萬四千法門,必須要符合自己的根性、符合自己的程度、符合自己生活環境,都沒有障礙,這樣修學就容易了,哪個法門都好。你修學便利,就順當、就快速;如果修學得不方便,對我們有影響,那麼你修行起來困難就多、時間就長,這是一定道理的。佛開八萬四千法門,是應八萬四千種不同的眾生,這才開這麼多法門,這是佛當年在世開的。我們曉得我們是什麼樣的根性?搞不清楚。你去問那些大法師們,這些大法師並沒有開悟,也沒有證果,他也不會觀機,他也不曉得你前生是幹什麼的。知道你一生還不行,阿羅漢知道五百世,有的時候還會誤人。佛在世,有一個老人求出家,出家要有善根,佛就叫他的弟子們來看,這人有沒有善根,可不可以收他出家?那些阿羅漢看的時候都搖頭,這人沒善根。阿羅漢的能力能看五百世,這人五百世當中都沒有跟佛結過緣,沒善根。佛就講了,他在無量劫前,那當然阿羅漢不知道,無量劫前他是個樵夫砍柴的,在山上遇到一隻老虎,他就嚇得不得了,爬到樹頂上叫了一聲「南無佛」,就這一聲南無佛,今天善根現前,在我門中出家。佛把他剃度了,以後他也證阿羅漢果。無量劫之前,無意當中叫了一聲南無佛,阿羅漢五百世的神通看不出來。
我們想想,我們有沒有善根,我們要去向誰請教?假使我們也是無量劫前叫了一聲南無佛,碰到阿羅漢也不行,阿羅漢搖頭,「你沒善根」。這個問題嚴重!所以在一切法門裡頭,我們到底學哪個法門好?這就要試驗。好像我們生病,生病這不知道自己害的什麼病,也真正找不到一個好的大夫,好吧,去看,勉強去看,吃那個藥試試看,試一下不對,趕緊就停止,再去試別的。運氣好,試中了,病好了;運氣不好,那還是死路一條,沒法子了。佛知道末法時期眾生可憐,沒有地方親近善知識,大慈大悲,特別開這一個法門,這個法門就是,不管什麼病都行,不必請教,統統都能成就。其餘的藥是要對症,看對症不對症;這個法門,不管你生什麼病,是統統對症,那選這個是決定不會錯。選其他的還要試試看,小心謹慎;選這個法門不要試,只要你真正肯信、肯願、肯行,一定是藥到病除,這一生當中必定成就。說個實實在在話,佛在本經上說的,你要真正選中這個法門,證明你過去生中善根非常非常深厚,否則的話,不可能僥倖你就碰上。不要說世界,你看台灣學佛的人這麼多,幾個人學這個法門?就知道不容易,確確實實像經上所講,我們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現前蒙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加持,我們才選定這個法門。
我們要問問自己,我自己是不是過去生中種的無量善根,現在佛是不是真的加持我?你要一反省,馬上就知道。為什麼?死心塌地在這一部經上用功,那就是的;還懷疑,這個法門也不錯,聽說那個《金剛經》也很好,還有那個《法華經》好,不能不念,那你就是善根嫌少,你善根並不厚,佛沒加持,從這個地方就看到了。我過去講這些話,也許你們還不太相信,這一次大家聽《觀無量壽經》,你該相信了,《觀無量壽經》講得很清楚,什麼叫善根多,什麼叫善根少,什麼叫善根無。完全不能接受的,沒有善根;能夠接受,半信半疑,還放不下的,這善根少。善根少,要努力去培善根,這一生還是能行,可以能提前往生;如果不深培善根,這一生當中不能往生,種個善根而已。什麼叫深善根?完全接受了,「這個經,釋迦牟尼佛給我講的,不是給他們講的」,這個人善根厚;「這個經,釋迦牟尼佛給他們說的,不是給我講的」,這個人善根少,善根沒有。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