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無量壽經 (第二十四集) 1998/9/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24
請掀開經本,第七面第一行:
【心常諦住度世之道。於一切萬物。隨意自在。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
上一次講到這一小段,因為時間的關係,還有一些意思沒能說出來,今天我們還要做補充。我們學佛一定要以佛做我們的榜樣,特別是修淨土的同修,我們的榜樣就是阿彌陀佛,一定要很認真努力向阿彌陀佛學習,學得跟他一樣。阿彌陀佛在哪裡?這一部經就是阿彌陀佛。在過去也曾經跟諸位報告過,如果我們能將這部經,不但是能信、能解、還得能行,一定要做到。如果百分之百做到,你就跟阿彌陀佛一樣了,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一定是上上品往生,生實報莊嚴土,這個地位就高。如果我們不能學得百分之百,能夠學到百分之七、八十,那麼也可以說是,決定可以生到方便有餘土。七、八十也不行,能夠學到百分之三、四十,同居土往生決定有分。如果說是信而不解,解而不能行,往生就沒有把握了,這正是所謂「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就是因為沒有去做,沒有認真去學習。
這個地方第一句,『心常諦住度世之道』,如果合本經來講,就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都是幫助眾生往生不退成佛。我們讀四十八願,一定要依佛陀這個好樣子,自己從內心裡面也要發這樣的大願,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阿彌陀佛沒有為自己,說實在話,也沒有自己,盡虛空、遍法界就是自己。所以他是念念為一切眾生,我們要想學佛,就要從這個地方學起。「三輩往生」裡面跟我們講的條件,「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那個地方所說的發菩提心,也可以的指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就是真正的菩提心,果然能夠依教奉行,我們於『一切萬物』自然就『隨意自在』。「隨意自在」在此地來說,就是隨類化身,隨機說法。像《梵網經》上世尊所說的,「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千百億是同時的,同時可以化千百億身,這千百億身是不是一個樣子?不盡然,如果是一個樣子,佛的能力還是有限。千百億身,千百億種身分,每一個身分都不相同,每一個身相也不一樣。他那個身是怎麼現出來的?是無心變現的。無心是隨眾生的心念變現出來的,每一個眾生心念不相同,所以佛的德相不一樣,一定是滿眾生的心願。不但現色滿眾生的心願,說法也滿眾生的心願,這叫隨意自在。
下面這一句就好,『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通常我們講「庶類」是專指一切大眾,人間的大眾。在此地的意思廣,可以包括九法界,從佛的境界裡面說,九法界眾生都可以說是庶類,通常我們說十法界,十法界裡面都可以講是庶類。要緊的是「作不請之友」,這些眾生沒有來請你,沒有請你說法,你就要去。這個樣子是不是違背了師道?世出世間法,我們曉得都是屬於師道,師一定要尊重,尊師重道。印光老法師告訴我們,「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誠敬得二分利益」。我們的修學,我們能得多少東西,不在老師教,在我們作學生的善學,我們要會學,會學以一顆真誠清淨心去接受,你才能夠得到。所以同樣是一個老師,同樣在一個教室,老師上課有幾十個學生在聽。過去我在台中親近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師上課學生大概有七、八十個人,是一個大班。這麼多學生當中,大家都聽老師講學、講經,每個人所得到的不一樣,受用不相同,這個絕不是所謂根性有利鈍,根性利鈍多少有一點關係,不重要,重要的是誠敬。果然有真誠、恭敬,極其魯鈍的根性也能開悟。
世尊當年在世,學生裡面就有很魯鈍的,諸位讀經都知道周利槃陀伽,我想你要跟他一比,你比他聰明多了。他念一首偈,念上句,下句就忘掉了,再教他下一句,上一句記不起來了,我想你們還沒到這種程度。他在世尊會上能證阿羅漢果,能得辯才無礙,什麼道理?誠敬,這一點我們要曉得。所以佛法是師道,因此示現佛的身分度眾生,就相當不方便,一定還要去找其他諸佛如來,去示現作學生,幫助你去度化眾生,這所謂是「一佛出世,千佛擁護」,還要一千尊佛來示現做他的學生。這些學生不是普通人,許多是諸佛如來法身大士再來的,他們示現的身分是佛弟子,作佛弟子就方便,可以「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因為他不是示現老師的身分,他示現的是同學的身分,學長的身分,這好講話,不必要那麼樣的拘束。明白這個道理,我們才恍然大悟,為什麼菩薩成佛之後,還要倒駕慈航,退到菩薩的地位上來?就為了這一句話。所以這是慈悲到了極處,一定會回頭,隨類化身,這才能夠普度眾生,滿足你因地上所發的弘願。
這一句經文,我們自己要仔細思惟,怎樣在日常生活當中去做到,這一點非常重要。這是真正的行菩薩道,真正實現「眾生無邊誓願度」的弘願,一定是常常存這個心,「心常諦住」,要常常去做到,「作不請之友」就是你做到了。怎麼個作法?善巧方便無量無邊,你一定懂得觀機。什麼時候、什麼處所、對什麼樣的眾生、在什麼樣的環境之下,你用什麼樣的方式去幫助他?契機契理,這是活的不是死的,活活潑潑。《華嚴經》自始至終這一種活活潑潑的例子太多了,那是一本好書。本經所講的是原則、是綱要,《華嚴經》裡面講的是細行,細節應當要怎樣去做。它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你真有心、真肯做才行,這句話我重複了很多遍,因為太重要。我們今天學佛對於這一層,實實在在講疏忽了。這個心,你說沒有心還真有心,說有心又不見行動,我們今天處在這個狀況之下。換句話說,信心不夠堅定,願心還不夠強,遇到事情因循苟且不肯認真去做,尤其不能主動去做,「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是主動去做,這才是菩薩。如果有人勸導你去做,督促你去做,你勉強去做,那是小乘人,那不是大乘,大乘決定是主動的,這一點我們要認真去學習。再看底下這一小科:
【受持如來甚深法藏。護佛種性常使不絕。】
這兩句話重要。『如來甚深法藏』就是指的這一部《無量壽經》,關鍵在「受持」這兩個字,「受」是接受,真信、真解、真能做到,這叫受;「持」是保持,永遠不會喪失。這一部經典,特別是夏老居士這個會集本,我們看起來不深,他說「甚深法藏」,我們看起來不深,都能看得懂,這是這個經的好處,會集得好。因為這一部經它的作用,是要普度法界一切眾生。法界眾生,聲聞、緣覺、菩薩根性利,有智慧、有神通;我們六道凡夫,特別是惡道眾生根性很劣,佛用什麼方法能夠普度這些眾生?這個經我們在經題上說過,這部經希有,一切諸佛都讚歎,道理在哪裡?能令五道眾生平等成佛,五趣就是指的六道。六道眾生都能平等成佛,或者古德也有說五乘,五乘的意思就很圓滿,五乘是菩薩、聲聞、緣覺、人、天,實在講這個經還包括地獄眾生,九法界一切眾生平等成佛,這真正不可思議。
所以深的人看起來甚深,淺的人看起來甚淺,這就妙,所以能夠普及,能夠受一切大眾的歡迎,道理在此地。每一個人看到歡喜,無論是哪一種根性,真的是古德所講的,「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各種不同根性的人接觸都生歡喜心。當然這個與阿彌陀佛的法緣有關係,一切眾生久遠劫來跟阿彌陀佛結了緣,緣深,聽到名號、接觸經本就觸動善根,他歡喜心才能夠生起來。說這個經甚深,也得要略說說,怕的是有初來聽經的同學,未免有疑惑,因為翻翻這個經本覺得不太深。不但是這部經,更淺的、更白的,佛說《阿彌陀經》許多人都會念,都能夠背誦。《阿彌陀經》像講故事一樣,我們看起來好像很淺不深。可是諸位要去看看蕅益大師的註解,看看蓮池大師的註解,註解反而看不懂,經很容易看懂,註子看不懂,那是什麼原因?甚深法藏。
這一部經我們過去曾經講過多遍,常說。要是世尊詳細跟《無量壽經》做個註解,有沒有註解的本子?有。哪個本子?《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這個經的註解。大家一看《華嚴經》的確深,《華嚴》是這個經的註解,這是原文比《華嚴》當然要深。《華嚴》有沒有講解?有。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就是《華嚴經》的註解。所以諸位要曉得,今天我們將全部的《大藏經》把它濃縮,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經》再濃縮就是《無量壽經》,從這個地方你就能夠體會,這個經確實是甚深法藏。如果是說徹底的通達明瞭,佛說得很好,「唯佛與佛方能究竟」,徹底究竟通達明瞭,這是諸佛如來行。換句話說,等覺菩薩都不行,等覺菩薩還要得佛力加持;換句話說,他才能解、能證。我們在今天這一會也在研究討論,好像也能說、也能聽,沒錯,我們在此地能說、能聽、能解、能體會經中的大意,還是得諸佛如來本願威神的加持,如果不得佛力加持,我們凡夫不能說。不但說我們沒有這個能力,你聽懂也沒有這個能力,你能夠聽得懂,能夠聽得歡喜,都是過去生中的善根現前得佛力加持,所以才能夠受持如來甚深法藏。
『護佛種性常使不絕』,這一句話對我們來講非常重要。「佛種性」是什麼?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佛種從緣生」,這是說阿賴耶識裡面,含藏著成佛的種子。這一個種子如果你要能夠保護它,讓它相續不絕,不絕就是不斷,你這一生當中決定成佛。我們修行為什麼不能證果,不能成就?斷了。佛種這兩個字意思很廣很廣,不但廣也很深。我們每一位同修,你有緣分到此地來,聽兩個小時經,到念佛堂念兩個小時的佛,都是你佛種起現行。過去生中阿賴耶識,如果沒有作佛的種子,你今天在此地坐兩個小時,不可能,坐不住,坐不了五分鐘他就趕快往外跑了。所以證明諸位同修的善根、福德、因緣,在這一生當中圓滿具足,具足就有機會作佛,只要你把這一句掌握到,你就有機會作佛了。每一個眾生,我們不要說每一個人,說每一個人範圍很小,說每一個眾生範圍大,往上包括菩薩、聲聞、緣覺,往下就包括地獄、餓鬼、畜生,全都包括到,說眾生都包括到。一切眾生十法界的種性統統都有,哪一個眾生沒有佛種?沒有菩薩種?沒有聲聞、緣覺種?我們今天雖然在人道,一定要曉得,我們也有地獄種子,也有畜生種子,也有餓鬼種子,統統都具足。
人死了以後到哪一道去,這可不定,看他臨終一念,哪一個種子的力量強,佛經裡面常說「強者先牽」,強的那個力量首先把他牽著他去受報。所以臨終大事因緣,佛法裡頭不是講生死大事,是死生大事。講生死那是一個階段,講死生那個時間太長,死了就生,生了又死,死了就生,沒完沒了永遠不斷;這兩個字顛倒一下,那個意思完全不相同。死了以後你到哪裡去受生?這叫大事,生死不是大事,那真叫小事;死生才是大事,都決定在末後這四個字,「常使不絕」,這四個字做了主宰。
「佛種」是什麼?佛在這個經上給我們講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是佛種。我們心裡頭確實有,你只要有阿彌陀佛,你就有佛的種子。中國人家家都拜觀世音菩薩,你有觀世音你就有菩薩種子。聽說過去新加坡還演過《濟公傳》,你頭腦裡頭有個濟公,你有阿羅漢的種子。餓鬼的種子是貪愛,慳貪是餓鬼種子,瞋恚是地獄種子,統統都有。現在在日常生活當中,你哪一個種子常常現前,這個關係太大太大。佛在此地教給我們,最好是「護佛種性」。所以為什麼我們建念佛堂?為什麼每天要念十二個鐘點的佛?就是實現這一句話,「護佛種性常使不絕」。這種念佛堂只要住上三年,你就可以拍拍胸膛,我往生決定有把握,一點都不假,三年的時間你這個種子產生力量。你沒有這麼長時間薰習,雖有佛種,這個種子力量不夠。所以現在我們李會長為我們大家每一天都在忙著,作夢都沒有忘掉建彌陀村,他現在頭腦就只有一個彌陀村,其他的什麼都沒有。而且這是三寶加持,這一方的眾生有福,找到一塊很理想的地,我想有不少同修都去看過,佛菩薩安排。原本是看中隔壁這一棟大樓,那是上帝的意思,不讓我們在那個地方用他的,給我們安排到更好的地方去。聽說現在這個主人天天在哭、天天在流眼淚,他是基督徒上帝安排的,他沒法子。
彌陀村建成之後,如果能長住在彌陀村,實在講彌陀村將來還得研究怎麼個辦法,實在講很可以用三年一期、一個階段,在這個地方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念上三年,可以說確確實實有能力自在往生,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想多住幾年也決定不礙事,真正可以達到生死自在,那個一點都不假。有這種功夫,我們可以或者移到其他念佛堂去念佛,彌陀村可以讓給別人,希望多成就一些人。三年決定可以達到生死自在,我肯定說這句話,也是這一句經文做依據。我們平常念佛的功夫不得力,就是功夫常常間斷、常常夾雜,這樣念法念上三百年都靠不住,別說三十年,三十年真是靠不住,一定要統統放下,一心一意,像《楞嚴經》大勢至菩薩給我們講的方法,「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在彌陀村、在念佛堂裡頭確實可以做到,這就是真正做到「護佛種性常使不絕」。一定不能間斷、不能夾雜,佛號決定是二十四小時不中斷,把你所有的雜念、憂慮、牽掛統統念掉,這才是護佛種性,其餘的九法界的種性,我們都把它遠離,只護持佛種性。所以這一句「甚深法藏」是指《無量壽經》,「護佛種性」就是念佛,持名念佛,這一生當中決定往生不退成佛,這是多麼殊勝,任何一個法門都不能夠相比的。
再看底下這一段,前面說的是自成就,自利,自利還要利他。實在說,佛也是在經上這麼教導我們,自利之後才能夠利他,自己沒有成就要想成就別人,佛在經上常說「無有是處」,沒有這個道理。你要想度眾生,你要先度自己,自己沒有得度,沒有法子度眾生。自己得度,在淨宗裡面就是你真正有把握往生,你是自己得度了。真有把握往生,往生的品位不必去理會,品位高低無所謂。如果自己一味執著我要高品位的往生,那你度眾生的這個願就沒有了。換句話說,你能不能高品位往生?未必,為什麼這個說法?因為你有分別,你有執著,你還好高騖遠,所以你縱然能往生你的品位不高。反而不如心裡頭一絲都不掛,什麼也不求,老老實實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那種人品位高,為什麼?他沒有分別、執著。由此可知,我們平時隨緣度化,對自己念佛往生沒有障礙,不但沒有障礙還有功德。
大慈菩薩就說得很好,你能勸兩個人念佛,就比你自己修行還要殊勝,這兩個人要記住,這兩個人真的往生才算數,不是說我平常勸幾個人來念佛,拉幾個人來聽經,拉幾個人到念佛堂念佛,這個不作數,真的往生了。你在一生當中幫助兩個人成佛,你的功德太大了,你想想你將來會不會往生?決定得生淨土。你臨命終時,《無量壽經》上講得很清楚,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他們的智慧、德能、神通,幾乎跟阿彌陀佛差不多,這我們在四十八願、在經上都看得很清楚,這個決定不是假的,我們要往生的時候他們都看到。縱然我們自己差一點、懈怠一點,我們阿賴耶識這個佛種性也相當強,這兩個人在極樂世界,還不趕緊拉著阿彌陀佛一起來接引,他會跟阿彌陀佛說,我們兩個人到這個地方作佛是他勸的,現在他快臨命終,我們趕快去接他,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就這麼個道理。所以大慈菩薩講,你能夠勸十幾個人、幾十個人往生,真往生的,你那個福報就無量無邊,你能勸上幾百個、幾千個,你就真的是菩薩了。所以此地經文先教給我們,「悲演濟度」:
【興大悲。愍有情。演慈辯。授法眼。杜惡趣。開善門。】
這六句是教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隨緣隨分,接引眾生。佛將來接引我們,我們要接引有緣的眾生。這個有緣也是過去生中,他有善根、福德,過去生中曾經修學過這個法門,可惜他沒有遇到緣,沒有遇到緣他不相信,善根不能現前,我們要勸導他、幫助他善根發現,這個功德就很大。所以第一個條件你要有『悲』心,「悲」是拔苦。縱然你這個朋友,你認識的這個人,他現前是大富大貴,不是一般貧賤之人。雖然眼前大富大貴,我們把眼光往遠處去看一看,他這一生所造的行業,會不會墮三途?會不會依舊輪迴流轉?如果是這個樣子,他很可憐,他的前途黑暗,菩薩就興起大慈悲心憐憫他。眼前的富貴非常短暫,往後的前途一片黑暗,這是經上常講的「可憐愍者」。你先要認識,先得明瞭,然後以你的智慧,以你的善巧方便,『演慈辯』,「演」是表演,「辯」是說明,要做出樣子來給他看,這是真正的慈悲;慈悲用現在話說,愛護、關懷、全心全力去照顧他。
凡夫眼光短淺,實實在在講,現在這個眼光短淺,可以說是太短太淺,為什麼?只顧眼前,只知道眼前的利害,明天的利害就不知道了,明年那更不必說,短淺到這種程度。學佛的同修眼光應當要遠大多了,我們能夠考慮到來生後世,那就比這些人聰明多多。尤其是來生後世有許多條路,我們如何選擇這就是更聰明了,選擇得正確,果報是無比的殊勝。為了要令這些迷惑顛倒的眾生,幫助他們起信建立信心,所以自己一定要表演,這個表演在日常生活當中做到,做出一個樣子來給他看,他看了之後,久久自然他就覺悟過來、明白過來,這是要耐心的。看你幫助的這個眾生他的根性如何,如果根性利的,很短時間他就覺悟;如果是中下根性,有時候好幾年他才覺悟、他才回頭,還有一些十幾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才回頭才覺悟,你要沒有耐心,那怎麼行?
我自己學佛,我不是一個利根的人,我是屬於中等根性。章嘉大師教我,那麼好的一個老師,有智慧、有方便,調教我這個學生,三年我才回頭,相當不容易。我不是他一教我就相信,有些我相信,有些我還懷疑,不能完全接受。三年才回頭,他老人家實在是很有耐心,真的示現給我看,怎麼示現?示現圓寂過世了。他要不做這個示現,我恐怕還是回不了頭,不知道到什麼時候回頭。因為他老人家圓寂,他對我非常好、非常愛護,我感恩,在他火化場我搭了一個小帳篷,在裡面住了三天三夜。在那裡思惟,老師教我三年到底教了我些什麼?認真去反省,才體會到他的苦心,明白了意思。如果他不示現入滅,我們就不會這麼樣認真去反省。「演慈辯」,表演給你看,平常是給我們說明、講解,幫我斷疑生信。我跟他相處三年,我深深感覺到他就是表演給我看的,做出一個榜樣來給我看,讓我在這個裡頭學習。
『授法眼』,「授」是傳授,傳授不是這個手交給你,那個手你接去,不是這個傳授。善知識給我們表演,給我們說法,我們恍然大悟,這就是授。所以現在世間傳法,法卷寫個證明,我是第幾代,你是第幾代,都去當祖師了,那個不可靠。世間人重視文憑,佛教裡頭不重視文憑,重視實證,你確確實實契入境界那才算數,沒有契入境界那一張紙是假的,那不是真的。尤其在我們現在末法時期,假文憑太多太多,這是我們應當要曉得。「法眼」就是經上常說的「如來的五眼」,只說一個,他為什麼不說佛眼?這裡面是講菩薩的這個階段,沒有說成佛,只說菩薩,菩薩是法眼,實在講菩薩也具足佛眼,神通道力比佛要差一等。《華嚴經》上說如來有十種眼,有十力四無畏,經上佛也告訴我們,菩薩也有十力四無畏,但是他的能力沒有佛那麼圓滿,沒有佛那麼大。何況法身大士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如來果地上的智慧、功德、神通他都有。得法眼就是明心見性,就是得清淨法身,我們常講證得清淨法身,智慧現前了。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真妄、邪正、是非、善惡、利害,他有能力辨別,他辨別得太快了,不需要經過思考,一接觸就明瞭,這叫法眼。用現在的話來說,授法眼是傳授高度的智慧,用這個說法大家比較容易懂。這是說我們要幫助人,前面兩句是幫助人的動機;演慈辯是幫助人的方法,授法眼是提升他的境界,後面這兩句是效果,幫助他收到了效果。
『杜惡趣』,這個地方講的「惡趣」,不只是講三惡道,聲聞、緣覺、權教菩薩都是惡趣,為什麼?沒見性。標準是定在「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那才是善門,所以這個地方的標準高,不是普通的標準。淨宗是當生成就的法門,密宗裡頭也說「即身成佛」,沒錯,經典上是那麼說的,可是他那個即身成佛,是成哪一個等級的佛?淨土宗的念佛往生不退成佛,是成哪一級的佛?這是我們必須要辨別清楚。印光法師的《文鈔》,對於密宗的修學證果說得很多,他老人家講得很明白,密宗的即身成佛,一般講的藏教佛。藏教佛就是小乘的阿羅漢,只能到這個地位,比起禪宗明心見性還差很遠,禪宗明心見性是圓教初住菩薩的地位。密宗裡面所成的佛,天台家講的是藏教,賢首家講的是小教,沒有出十法界,他有能力超越三界,但是沒有能力超越十法界,也就是說無明沒斷,也只是斷見思煩惱而已,這是很殊勝的成就。可是他真正能不能達到這個境界,很有問題。
黃念祖老居士,他老人家說得很好,他是密宗的金剛上師,是密宗的阿闍梨,他這個人很老實不說假話。他說學密要在密裡頭成就,在今日之下幾乎是不可能,學密宗要想成就的話,他很肯定現在這個世間已經沒有這個人,所以他勸人念佛。過去倓虛老法師說過,在今天這個時代參禪,也決定不可能有成就。他是半個世紀以前的人,他老人家也高壽,九十多歲往生,他自己跟大家說得很多,他一生當中跟禪宗的大德往來很密切,明心見性不但他一生沒見過,聽都沒有聽說過。禪宗要不是明心見性就不算成就,為什麼?出不了六道輪迴,這倓虛老法師肯定的。參禪得禪定的他見過,得禪定的,得禪定就相當不容易,真正參禪得禪定就能夠生色界天,看他禪定功夫的淺深,生到色界初禪、二禪、三禪,這個他見過。還有縱然生到四禪天、生到四空天,也比不上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比不上,差太遠了。
我們能夠把這些道理講清楚、講明白,讓一個發心修學佛法的人明白覺悟,這叫授法眼。他認清楚,他知道選擇,選擇《無量壽經》,選擇念佛法門,死心塌地決定沒有疑惑,這是你真正把法眼授給他,然後自自然然惡趣就堵塞了。不但他不會墮三惡道,說老實話他也不會搞六道輪迴,不但不搞六道輪迴,他也不願意在十法界,一定要超越,超越太難,念佛容易。所以在無量法門,通常講八萬四千法門,確實是有這個數字,諸位在《教乘法數》,在《佛學大辭典》裡面可以查得出來,那是一點都不假,無量法門裡面你就會選擇這個法門。如果沒有真正的法眼,擺在你面前也會當面錯過,不識貨,所以此地的惡趣意思就很廣了。
『開善門』,「善門」意思也廣,不是三善道,不是人天善道,是成佛之道,而且成的佛是究竟圓滿佛,圓教的佛果。無論是天台家、賢首家所說的,究竟的果位唯有這個法門,這個法門真正是善門。但是我們接引初機,一定要細心觀察他的根性,諸位學講經的同修,都聽我講過三番觀機,如果初學的人沒有接觸過佛法,我們用很淺顯的方法來幫助他,他能接受,甚深法藏不是一開端他就能接受。我接受淨宗法門是學佛七年以後,不是那麼容易,所以老師有智慧、有方法,佛經上常講的「善巧方便」,他有善巧方便,他懂得怎樣來誘導。我在年輕的時候喜歡讀書,喜歡學問,所以接觸佛門,老師知道念佛好,他要教我這個法門,我就調頭而去,恐怕就不會再學佛。為什麼?對於這個法門的理論、方法、境界是一無所知,你給我講,我懷疑,我還有一套歪理來跟你辯論,那就很麻煩了。所以老師高明,順著我的嗜好來教導我,你喜歡研教,好,就讓你去研教,逐漸逐漸從大小乘經論裡頭把你引到淨土,這方法很高明。所以他直接介紹給我,我不能相信,他用這些方法拐彎抹角把我引到這個路上來,然後才發現這個法門高。
原來我最初學佛,方東美先生教給我的,把佛法看作哲學,佛法有十個宗派,性宗、相宗講道理我們覺得這個好,這是哲學,這個淨土宗、密宗是迷信,加上個迷信的帽子,經典看都不想看一下。到後來才明瞭,我是真正怎麼明瞭的,我跟諸位講過,我講《華嚴經》的時候才發現,發現華嚴會上從文殊、普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統統都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把我嚇了一跳,我沒想到。我們最尊敬的文殊菩薩,他代表智慧第一,哲學就是求智慧,哪裡曉得他念佛求往生,那我們還敢說這個往生錯了,這往生很迷信。如果這法門不是真正殊勝第一,文殊菩薩絕不會修這個法門,普賢菩薩也絕對不會修這個法門,觀音、勢至更不必說,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所以看看這些大菩薩,沒有一個不在極樂世界,沒有一個跟阿彌陀佛沒有密切的關係,我們這樣才認識淨土,這才真正回頭來了。
所以此地「杜惡趣,開善門」,「開善門」是專指西方淨土,把其他所有大乘法門都貶低,這不是有意貶低,諸位一定要明白,這個貶低是從我們自己根性上來說。佛在經上講的是,「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可是那些法門,我們實實在在沒有法子學,去嘗試嘗試看,決定不能成就。說實實在在的話,我的根性比我老師還強一點,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他認識這個法門比我還困難,他還不服氣,他還去學禪、學密、學教,花了很長的時間學了一大堆東西,到最後遇到印光法師,被老人家一喝斥這才放下,歸心淨土。他常常給我們講,他至少浪費了二十年的時間,我浪費的時間才七年,他浪費二十多年,我的根性比他強一點。這就是個人根性不相同,回頭有早晚,我們接觸廣大的群眾,一定要有耐心,要有智慧,要有方便。末後這四句說:
【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拯濟負荷。皆度彼岸。】
這四句,前面兩句是我們幫助眾生的態度。我們要用什麼樣的心態處事待人接物?要把一切眾生看作自己。中國古人常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跟這個就接近了。可是佛經裡面說得更深,一定要把別人的利益,看作跟自己的利益完全一樣,別人受害就是自己受害,這才是一個真正覺悟的人,真正明白人。為什麼?一切諸佛菩薩都是這個心態,諸佛菩薩都是明心見性之人,在《華嚴經》上講的初住菩薩以上,這說圓教,別教是初地,這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什麼叫法身?『於諸眾生,視若自己』就是法身。一切眾生跟自己是同一個自性,這佛家講的真如本性,同一個本性。眾生不僅僅是有情眾生,這裡面把無情的眾生都包括在其中,它此地沒有說,於一切有情眾生視若自己,它的界限就很清楚,它沒有這麼寫法,只是「於諸眾生」。「眾生」兩個字的意思,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就叫眾生。一切動物是眾緣和合而生,植物也是眾緣和合而生,礦物還是眾緣和合而生,乃至於一切自然現象都是眾緣和合而生,只要是有形相都是眾生,眾生這個意思就太廣太廣了,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一點都沒錯。正是《華嚴經》上所說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盡虛空、遍法界是自己唯心所現。
十法界依正莊嚴那是自己唯識所變,識是什麼?是個分別。從分別裡面變現出種種不同的法界,所以離開妄想、分別、執著,不同的法界就沒有了,沒有才叫做一真法界。由此可知,一真法界裡面的人,跟我們十法界裡面的人,不一樣的地方,十法界裡面都還有妄想、分別、執著,一真法界裡面的人沒有了。由此可知,如果我們也能夠離妄想、分別、執著,一真法界你就立刻證得。但是一真法界跟十法界沒離開,同時存在,同處存在,這個不可思議,同時同處。所以諸佛與這一些法身大士,圓教初住菩薩就有能力隨類現身,隨機說法,他有能力,他就有能力千百億化身,圓教初住就有這個能力。示現在十法界裡面,示現在六道裡面,跟一切眾生和光同塵,在這裡頭「興大悲,愍有情」,就幹這些事情來幫助我們。他在示現裡面跟我們一樣,也有分別、也有執著,這樣他是不是墮落了?沒有。我們住人法界,十法界我們現前住人法界,他住一真法界,我們雖然同在一張桌子吃飯,同樣手拉著手,他住一真法界,我在人法界,不一樣。
這個意思諸位要體會不過來,你就想到《壇經》裡頭,六祖曾經問永嘉,「你還有分別嗎」?分別是凡夫,他答得好,「分別亦非意」,六祖聽了點點頭,沒錯,「你如是,我也如是」,六祖告訴他。那就是說明了六祖跟永嘉住一真法界,在教化眾生的時候跟大家在一起,那一些眾生住的是人法界,是在六道,他們住一真法界。所以給你講經說法,也有分別、也有執著,但是他那個不是分別,我們以為他是分別、他是執著,他不是的,他是智。因為我們用八識五十一心所,他用四智,人家已經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轉末那為平等性智,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他轉過來了。他在日常生活當中用四智菩提,我們用八識五十一心所,所以在形式上看沒有兩樣,完全一樣,骨子裡面完全不同。我們的心是染污,他的心是清淨,不一樣,我們分別執著是染污,他分別執著是清淨。他不是自己分別執著,我們常講隨眾生的分別而分別,隨眾生執著而執著,自己確實沒有分別執著。這就說明十法界同時存在,一真跟十法界沒有距離、沒有前後,這是事實真相。
正因為這個事實,化他就是自度,自度就是化他,自度、度他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這也是大乘法裡面常講的「入不二法門」。我們看到是二,人家是不二,不二所以才「分別亦非意」,這個道理我們要很細心去體會,為什麼?不是自己的境界。為什麼不是自己的境界?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總是去不掉,只要有分別執著,那就不是我們境界。所以要常常作如是觀,我們從這裡下手,從這裡入門,《楞嚴經》上講的「最初方便」,這就是最初入門之處,我們一定要看別人的利害就是自己的利害,要從這個地方下手。別人有難就是自己有難,別人有福就是自己有福,所以這一句「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我們應當從這個地方學習。果然要是會了,利益無量無邊,真正是說之不盡。
『拯濟負荷,皆度彼岸』,這兩句是講我們因地當中所發的大願兌現了。我們有使命有責任,為什麼說你有責任有使命去度化眾生?因為你在因地曾經發了願。現在我們念佛的同修,哪個人沒有在佛面前唱一唱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你在佛面前唱了這一句,不管你有心、沒有心,你在佛菩薩面前表示我發了這個願,發了這個願要兌現。所以幫助一切眾生,你就有責任,你就有使命有義務,你應該要做。「拯濟負荷」,你要把度眾生這個擔子、這個責任擔當起來。末後這是目標,不是度一個、兩個,是普度。因為你發願的時候,你說「眾生無邊誓願度」,你發的是這個願,你沒有發願「新加坡的眾生誓願度」,你這個範圍就很小,就不大了。你沒有界定範圍,那就是盡虛空、遍法界的眾生你都得要度,這個願不是隨便發的,發了就要認真去做。「煩惱無盡誓願斷」,你不斷,你是違背了你的誓願,所以一定要把它做到,做不到也得認真努力去做。
這話說到這個地方,也許諸位同修也聽到佛門裡頭常說,「佛不度無緣之人」,這一句話跟「眾生無邊誓願度」,有沒有牴觸?有沒有矛盾?我們要細心去思惟,沒有矛盾。絕不是說無緣的眾生佛就不度他,沒有這個道理,無緣的眾生以後再度,不是不度他。無緣怎麼樣?現在跟他結緣,你不結緣不行,沒有緣的先結緣,有緣的先度,所以他沒有衝突。哪些人有緣?這一類的眾生,接觸佛法就生歡喜心,這就是有緣,你跟他講他能夠相信、能夠接受、能夠理解,有緣的眾生先度。對於淨土法門他能信、能解,肯到念佛堂來念佛,這就是緣成熟,我們一定要全心全力幫助他,為什麼?他在這一生當中就可以作佛去了,現前這個身體,在佛法裡面講叫最後身。無量劫來在六道裡頭輪迴生死,今天到了盡頭,這個身最後一次,以後沒有了,叫最後身。下一次再到這個世間來,那就是佛菩薩再來,乘願再來,乘願再來的人生死自在,就是「分別亦非意」之流,不是凡人,這個我們一定要曉得。所以幫助眾生,緣沒有成熟的跟他結緣,緣已經成熟的,那就要幫助他去作佛。
實在說,畢竟成熟的人少數,沒有成熟的人多數,我想這一樁事情,每一位同修你們都看得很清楚。你看新加坡佛教徒有多少,絕對不只我們講堂這幾個人,決定不只,那些人也學佛,也念阿彌陀佛,有口無心,還不想往生,這個世界還很好,還值得留戀,其他法門也不錯,學戒律的、學禪的、學密的、學教的多得很,那個是什麼?半熟未熟。我們也要以善巧方便幫助他,促使他成熟,這就是要講經研教,讓他能夠深入,逐漸逐漸明瞭覺悟。
在過去,我有一年在台灣南部講經,遇到一個老先生八十多歲了,這是我們學佛的老前輩,我們雖然出家,其實他學佛比我們久,一生學了幾十年,也參禪、也學教、也學密,樣樣都通。我在南部講經他來聽經,我們也認識很久了,他來告訴我:法師,現在我已經老了,過去所學的那些東西想想都用不上力。我說那你怎麼辦?「現在我老實念佛了,我一天念三萬聲佛號」,我說很好,你總算回頭,八十多歲才回頭,行,只要回頭就能得度。他年歲大,每一天經行念佛好事情,他住在鄉下,鄉下常常在外面走路,他說我念一聲佛號走一步,每一天念三萬聲佛號走三萬步,身體很健康,八十多歲看起來很健壯。走路是很好的運動,特別是對於老年人。
所以念佛堂用繞佛為主,道理在此地。「般舟三昧」,他就是繞佛,叫佛立三昧,他不坐他也不躺下去。我們現在念佛堂不要這麼嚴格,如果這麼嚴格大家害怕,不敢來念,所以我們要放寬鬆一點,讓大家念得很舒服,念得很快樂,念得很歡喜,喜歡到這兒念佛,這是第一步。所以以後如果我們有這個能力,我們念佛堂要有好幾個,等級不一樣的,愈往上面去就愈嚴格。初學的人很寬鬆,讓你覺得歡喜,然後慢慢的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功夫也往上提升,但是總有一個大願「皆度彼岸」。沒有緣的人,我們給他種佛種子,像現在我們做了許許多多T恤,印上阿彌陀佛,你們穿在身上馬路上走一走,好多人看到「阿彌陀佛」,給他種種子,這些人還沒有佛種給他種佛種,這是接引的第一步。讓他有機會聽到佛號,看到佛名,看到佛的形像,這是第一步,給他阿賴耶識種種子,這就是「皆度彼岸」,我們現前的作法,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好,今天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