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 (第五十一集) 1992/6 美國聖荷西迪安那大學 檔名:02-012-0051
請掀開經本第七十五面第二行,最後兩個字開始:
【我哀汝等。甚於父母念子。我於此世作佛。以善攻惡。拔生死之苦。令獲五德。升無為之安。】
這是「如貧得寶第三十七品」,前面講到佛陀教化對個人、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世界都有真實的利益。那麼這一段佛是以大慈悲來勉勵我們。『我哀汝等』,「我」是釋迦牟尼佛自稱,「哀」是哀憐,憐憫眾生在六道裡頭長劫的輪迴,這個時間實在是太長太長。如果遇不到佛法,實在講,佛法裡面一定要遇到這個法門,如果遇不到這個法門,在一生當中是很不容易超越輪迴的。這是佛的慈悲、憐憫,為眾生宣說這個法門,在經典裡面是苦口婆心的勸勉我們,這個恩德就太大了,所以說是:
『甚於父母念子』,父母對於子女之恩德是一生的,不能延續到生生世世,這個我們一定要曉得,只有佛菩薩憐憫眾生是生生世世,永遠都在那裡看到,都在那裡照顧到,這是佛家講的「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通常我們聽這一句話不知道它真正的含義,對佛法能有相當的理解才懂得這一句話的含義。那是諸佛菩薩對於一切眾生,無時無刻不在照顧。那麼既然時時刻刻照顧我們,我們為什麼沒有感觸到?為什麼還是作惡?還是墮落?還是搞生死輪迴?佛菩薩雖然照顧我們,我們不能接受,換句話說,這個過失是在我們自己這一邊,不在佛菩薩那邊。
『我於此世作佛』,我們善根、福德、機緣成熟了,成熟就是能信、能接受,佛就來了,來為我們講經說法,幫助我們認識真實的環境,幫助我們解決這一個無始以來沒有法子解決的生死大事,這個機緣是非常非常的難得。我們今天雖然沒有生在佛同一個時代,而是在佛法末法之中,雖然佛不在世,佛的經典還遺留在人間。我們遇到經典了,讀到經典,就如同佛親自跟我們說法沒有兩樣,能夠善於體會,依教奉行,必定能得利益。
佛教給我們『以善攻惡』,我們「惡」的習氣太多了,惡的念頭太多了,惡的行為太多了,必須認真把它改過來。「善」的標準就是佛在經上所說的。
『拔生死之苦』,「拔」是拔除。為什麼會有「生死」?為什麼會有輪迴?這一個原因一定要知道。佛在一切經論裡面告訴我們,這個絕對不是一、兩部經,少數經上所講的,佛是普遍在說,生死輪迴的根本就是「見思煩惱」。什麼叫「見思煩惱」?「見」是講錯誤的見解,「思」就是錯誤的思想。你的想法、看法錯了,這才造成生死輪迴的現象。哪些是錯誤的見解?當然這個見解與思想實在是太多太多了,說不盡。佛說法常常用歸納的方法,把許許多多錯誤把它歸納為一類一類,這就好說了。錯誤的見解可以歸納成五大類:
第一個就是「我見」,把這個身體當作我,這一個看法錯了。那麼也許有人要問了,身不是我,那什麼是我?身不是我,身是什麼?身是我所有的,是我所,不是我。如果是我,這個身死掉了,我不就死掉了。諸位要曉得,死:身死,我不死。我要死掉了還會去投胎嗎?還會去墮三惡道嗎?那就沒有了。真正的我跟這個身是兩樁事情。所以身是我所,不是我。
所以佛法無論是大小乘佛法,講善惡的標準,為什麼常常講凡是於自己有利益的都是惡,凡是於眾生有利益的都叫做善。為什麼說於自己有利益的叫惡?增長「我見」。佛教給我們拔除生死根本從這裡拔除,你天天增長「我見」,那怎麼能出得了三界?這一關就很難,非常非常難。必須認清楚這個身是我所有的,是個工具。當然也得要愛惜它,好好的利用它,利用它做什麼?利用它來修道,利用它來修清淨心,這叫「借假修真」,這個「假」就是身。要借這個工具來修真正的我,借「假我」來修「真我」那就對了,這個就沒錯了。
第二類叫「邊見」,「邊」是兩邊。第一個是叫「身見」,第二個叫「邊見」,「邊」是兩邊。兩邊為什麼也是錯誤?大乘佛法裡講得非常清楚,就以六祖的話來說,《壇經》實在是六祖大師的語錄,裡面所說的都是佛法基本的道理以及修學的原則。他老人家講「本來無一物」,如果我們執著兩邊,那就不止有一物了,就有很多物了,那當然是錯了。「邊見」,今天科學家所講的「相對論」,相對就是兩邊。科學家知道,我們這一切眾生都是生活在相對的空間裡面,他看出來了,這個發現也是難能可貴。可惜這些科學家沒念過佛經,佛在三千年前就講「相對論」了,就講相對的了。這個相對不是真實的,是虛妄的,所以不能夠去執著,要曉得它的真相。
第三類跟第四類用我們中國話來講叫「成見」,「某人成見很深」,絕對是錯誤的見解。凡是「成見」,可以說都是錯誤的。「成見」裡面分兩大類:一類是修因,一類是證果。這個兩類,譬如講修因,「因」錯誤了,決定不能得到結果。這個世間人,連佛在世的時候都不例外,把這個因果看錯了的很多很多。善因一定得善果,惡因決定得惡報,這個一點都不會差錯的。
印度有一些修行人定功很深,諸位要知道,得定,他就有神通,也就是我們六根的能力,最常見到的是天眼,這個是最容易得到的,稍微有一點定,他看東西就不一樣了,他能夠看到我們一般人看不見的東西。那麼在古印度有一些修行人看到這個牛,耕田的牛,牛死了,牠的靈魂生天了。這是真的,他親自看見的,於是乎他就覺得很驚奇,人死了會墮三途,牛死了會生天,於是乎他就學牛去,叫「持牛戒」,牛吃草,他也吃青草;牛替人耕田,他也替人耕田,認為他這樣修行,將來就可以生天了。佛舉這一個例子,這個修行的「因」錯了。他能不能生天?決定不能生天。他這樣修行,他來生得什麼果報?來生必定去做牛去。因為他學牛,天天心裡想牛,那當然就變成牛了,他不能生天。他不知道這個牛生天是牠前世修的有生天之「因」,在這個時候,牠的壽命盡的時候,牠這個善因成熟,牠是因這個生天的,不是因為做牛這一生「行業」會生天。這個就是「因地」上誤會了、錯誤了。這個世間類似這樣錯誤的人,我們常常見到,他很執著。
第二種是「果」上的錯誤,這個見解錯誤。許多人以為生到天上就究竟了。世間人一般宗教徒他們的目標都是生天,認為天是永恆的、永生的。佛告訴我們這是錯誤的。縱然生到「非想非非想天」,壽命不過是八萬大劫,八萬大劫還是有個定數,時候到了一樣還要墮落,還要輪迴。這就說明天並不是究竟的,這個執著、看法是錯了。一個是「因」上錯誤,一個是「果」上錯誤。
除了以上這四大類之外,所有一切錯誤的見解,總歸一類叫「邪見」,不是正知見,是邪知邪見。所以這個「見惑」有五大類。
「思惑」是錯誤的想法,也有五大類。這個五大類,第一個「慳貪」,無論對人對事對物,對世間法、對出世間法,你生了貪愛之心就錯了,你就想錯了。第二個是「瞋恚」。第三個是「愚癡」,「愚癡」就是是非、邪正、善惡顛倒了,想錯了,顛倒了,這叫「愚癡」。第四類是「傲慢」。第五類是對於佛菩薩所說的話「懷疑」,不能夠深信。這個五大類是屬於思想的錯誤。
你有了這許多錯誤,這個錯誤的想法、看法,所以才有六道輪迴,這個是這麼來的。那麼我們要想把生死根本拔除,那就是一定要斷「見思煩惱」,就是把這個錯誤的想法、看法要把它糾正。這個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是非常非常不容易。小乘聖者斷了「見惑」,這個「見惑」,三界總共有八十八品,講品類有八十八品,才證得「初果須陀洹」,小乘初果。證得這個地位,佛告訴我們,他入流了,入哪一流?入聖人之流,他就是聖人了。從此之後,他雖然沒出三界,還在三界裡輪迴,他不會輪到三惡道,他三惡道緣斷掉了,他那個輪迴就是天上人間,就是這個兩道來來去去。來來去去多少次?七次。天上人間七次往返,他的「思惑」就斷了,絕對不要等到第八次,七次一定成「阿羅漢」。這是遇到有佛講經說法的時候,他證「阿羅漢果」。如果沒有佛在世呢?沒有佛在世,他還是能成就,因為他這個善根、福德、因緣深厚,他證「獨覺」,就是「辟支佛」裡面的一類。沒有佛出現在世間,他能夠成「獨覺」,跟「阿羅漢」地位完全相同。所以決定沒有第八世,他就是七生,決定不會等到第八生。這是講「拔生死之苦」,這個說起來實在是非常非常的艱難,不是普通人在一生當中能做到的。
所以這一個法門就殊勝了,這個法門叫不需要「斷」,就以一句「阿彌陀佛」,以這一句佛號,佛號念到功夫得力,這個「見思煩惱」雖然有,只要它不起作用,這就能脫離輪迴了。所以比起其他的法門,這個「見思煩惱」非斷不可,不斷就不能超越三界。我們這個法門不需要斷,只要把它伏住,像石頭壓草壓住,用這一句佛號壓住,起心動念都是阿彌陀佛,沒有是非人我,沒有貪瞋癡慢,念念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那就成功了。這個在所有一切法門裡面稱為第一殊勝方便。這個經典裡面稱「勝義法門」,「勝」是殊勝,「義」是特別,這個法門特別,這個法門殊勝。
這個法門,說老實話,人人做得到,問題就是你肯不肯做?你要肯做,沒有一個做不到的。其他的法門,你就是去做,你也未必能做得到,這是真的,未必能把「見思煩惱」斷掉。伏沒有用,伏煩惱生天,天人修定,這個四禪天、四空天都修定,所以叫「四禪八定」。那個修定,定就是把煩惱伏住。伏住,你生色界天、無色界天,出不了三界。我們這個用一句阿彌陀佛,也就是把心定在阿彌陀佛上,這個方法叫「念佛三昧」,叫「一心不亂」,它的力量跟其他法門修禪定類似,而且實在講還不需要有很深的定就成功了,這是這個法門的好處,真正能夠幫助我們了生死、出三界。
『令獲五德』,這個「五德」就是前面講的「五善」,也就是清淨的戒律。『升無為之安』,「升」是晉升、提升,把我們的境界向上提升,獲得「無為之安」。「無為」跟「有為」是相對的,「有為」是生滅法,「無為」是不生不滅,在此地就是指往生不退成佛,就是指這個。
【吾般泥洹。經道漸滅。人民諂偽。復為眾惡。五燒五痛。久後轉劇。】
那麼佛這幾句話在今天是完全應驗了。『般泥洹』就是佛示現「入滅」。釋迦牟尼佛七十九歲示現「入滅」,離開我們人間。我們一般人講釋迦牟尼佛的世壽七十九歲,我們中國人常講八十歲,那是講虛歲,中國人講虛歲,實際上釋迦牟尼佛是七十九歲圓寂的。「般泥洹」就是圓寂,是梵語音譯的。
那麼離開這個世間,時間慢慢久了,『經道漸滅』。佛的經典,教給我們修行的方法,逐漸逐漸在這個世間消失了,為什麼消失?沒有人相信了,沒有人修學了,逐漸就消失了。現在雖然印刷術很發達,科技很方便,好像佛教是非常興旺的樣子,其實不然,我們每個同修都瞭解。佛法有沒有消失?消失了,不過沒有完全消失,變質了。雖然同樣是一部經典,經典上一個字沒有改變,講錯了。同樣教給我們修學的方法,是修錯了,這大有人在。把佛經顛倒講,我們台灣同胞叫「黑白講」,真是看得真痛心。講錯了、修錯了,方法也錯了。
所以佛在《華嚴經》上說得好,「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智」是真正有智慧,就是世間聰明智慧的人,他沒有辦法理解佛所講的話。那要什麼人來說呢?一定要有真正修行的人來說。真正修行,他有心得,他有感應,他能得到三寶的加持,才能說得彷彿,不太走樣子。如果完全憑自己的聰明智慧來看佛經,解釋佛經,沒有不說錯的,這太多太多了。
所以我常常勸勉同修,要真正發心學佛,先要念經、要讀經,讀經是什麼?學文言文。我文字上沒有障礙,我直接去研究經典,不必要跟著別人走,那靠不住,他講錯了,我們接受了,那不是一錯到底!這個事情麻煩了。我自己有能力讀經,這是最好了,直接接受佛菩薩的教誨,不要經過別人的解釋,這是最上乘法。文字在今天是一個障礙,在從前大家都讀文言文,是沒有障礙的。現在我們把文言文疏忽掉了,所以經典文字上成了障礙。中國人畢竟在內心裡面還是有自己文化的根存在,我們要想恢復不難,能有一年的時間足夠了,認真去讀經,就是用這一部經本都好,一天念個兩遍,一年的時間決定恢復,你決定有能力去讀經。
讀古人的註解,為什麼我強調古人的註解?這有個很簡單的理由,古人的註解傳到今天總有幾百年,那個古註是一千多年,傳到今天絕對沒有人情的關係。大家看到他這個註得真好,我們才會給它流傳下去。如果覺得他註得不能滿人意,早就被時間淘汰掉了,誰肯花錢去印它?從前印,在宋以前要靠手抄,哪有那麼多時間去抄這些沒用的東西?以後這個木刻版發明了,是木刻的,那個工本很高,所以經書流通相當不容易。不是真正好東西不可能流傳到今天,這就是古人的註解可靠之處在此地。他們真正有修行的功夫,真正有心得,這是比較可靠的。今人呢?不太可靠,今人還沒有經過時間的考驗,我們暫時把它放在一邊,先讀古人的,因為那個靠得住。今人的時候,我們現在還找不到標準,還不敢說;古人那個標準已經存在了,那已經可靠了,所以我們讀古人的註解作為參考,那麼這樣就好。
這個「經道」逐漸逐漸變質了,漸漸就消失了。『人民諂偽』,他為什麼會「諂偽」?「偽」是虛假,又要造作罪業了,這是我們能夠想像得到的。第一,無始劫來的煩惱習氣很重,這是「因」。其次,沒有聖賢人的教化,必然會受社會惡的這個風氣影響,這個是惡緣。內有惡因,外有惡緣,他怎麼不作惡?所以『復為眾惡』,就是前面講的「五惡五燒五痛」。
『久後轉劇』,「劇」是劇烈,這就是一代比一代嚴重,這個我們可以從歷史上能夠觀察出來。而這個嚴重的程度是加速度的在增長,這非常非常可怕。我們在小時候常常聽著老人講「一代不如一代」,我們聽了耳熟,但是沒有感覺,不曉得什麼叫「一代不如一代」。現在細細想一想,我們比上一代雖然在物質生活上比他們是進步很多,但是在道德、在修養、在精神,不如,確實不如。不但不如上一代,就是我們在這一生當中細細來觀察,如果是以十年、十年作一個階段來說,今年就不如十年前。我的感觸比你們要敏銳得多,因為我天天在外面跑。我到美國來十年了,我第一次是八二年來的,每年都來一、兩次,年年不一樣,一年比一年差,不是一年比一年進步,年年不一樣。那麼我們看台灣或者看其他地區,亦復如是。這看了真可怕。這是因。既然造惡因,後面哪裡會有善果?不可能的。這個是我們一定要很冷靜、很仔細的去觀察,善惡禍福自然就明瞭了,如何趨吉避凶,自己就有方法了,就知道應該怎樣做法才能夠避免這個災難。佛在此地教給我們要斷惡修善。
【汝等轉相教誡。】
這是佛教給我們。在這個社會不斷不斷在轉變,世風日下,這個環境裡面佛弟子應該如何相處?佛教給我們『轉相教誡』,就是互相勸勉,這就是這個意思,要互相勸勉。我們親戚朋友,凡是認識的人,都要盡一分力量去勸導他。他能接受,很好,他就轉過來了。說實在的話,一百個人當中,九十個人造業,有十個人修善,這個社會還能保存安全,畢竟還有人真正在修善。假如一百個人當中沒有一個人修善,那就不得了,一定會有非常慘烈的報應,所以我們盡量勸人修善。有善根、有福德的人接受到佛法,他就會回頭。縱然不能接受,所謂「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佛法這個善的種子在他的「阿賴耶識」,我們常講八識田中,給他種下去了,這也是很好。
【如佛經法。】
這就講「轉相教誡」,轉相勸導,互相勉勵。『如佛經法』,就是如佛經上所說的修學,佛教給我們的方法,我們認真把它做到。經典是理論,「法」是日常生活的規範。
【無得犯也。】
我們決定遵守不犯。這是佛在此地再次的勸勉我們。
【彌勒菩薩。合掌白言。世人惡苦。如是如是。】
世間人造惡,受這些苦報。『如是』就是跟佛在此地所說的完全相應,佛一句話也沒說錯。那麼這個經文,我們想到從第三十二品一直到此地,總共是六品經,到這裡是一個大段落。這六品經都是給我們說是非善惡,給我們講善惡報應,講得非常詳細、非常的明白。所以我們修淨土的人縱然沒有時間每天把這個經念一遍,至少這個六品經每一天要念一遍,提醒自己,檢點一日的思想行為,改過自新,斷惡修善,這也就是古德常講的「持戒念佛」。這個六品經就是戒律。所以我在台北,我們的小道場裡面,我們的早課誦經就是誦這個第六品四十八願,晚課就是誦這一段,三十二到三十七,誦這一段作晚課。
【佛皆慈哀。悉度脫之。】
佛為我們說得這麼詳細、說得這麼明白,實在是大慈大悲,哀愍眾生,希望這一切眾生都能在這一生當中永脫輪迴,得生淨土,這是佛的願望。
【受佛重誨。不敢違失。】
這是彌勒菩薩,也是代表我們大眾,表示完全接受佛的教誨。那麼這邊這一個『重』字,它是個破音字,念重(ㄔㄨㄥˊ;chongˊ)也行,是念重(ㄓㄨㄥˋ;zhongˋ)也行,都可以,意思都講得通。重(ㄓㄨㄥˋ;zhongˋ)是重要的教誨,重(ㄔㄨㄥˊ;chongˊ)是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不斷重複的教誨,顯示出佛的苦口婆心。所以兩個意思都好,它是破音字,你怎麼念都可以。『不敢違失』。再看下面第三十八品:
【禮佛現光。】
這一段也是屬於勸勉我們。在這一品經裡面顯示出佛菩薩說法,所謂「三轉法輪」。這個「三轉法輪」用現代的話來講是教學法,三種方式。第一種叫「示轉」,是給你講道理,也就是給你說明事實真相,跟你講理。這個根性利的人,一聽就覺悟,就完全承受而沒有懷疑。善根弱的還不行。第二種方法就是「勸轉」,這個勸裡面就有很深的感情,顯示出佛對我們真正愛護,以這個來動你的心,這好像不學對不起老師,老師對我們過分的愛護了,這是「攝受」的方便。假如善根更差一點的人,他還是不能接受,那必須什麼?必須要拿出證據,現代人什麼都講證據,證據不拿出來,他不相信。那麼這一段就是「作證轉」。在前面佛是正說、勸說,已經說得太多了,現在這一品裡頭要給我們作證。
【佛告阿難。若曹欲見無量清淨平等覺。及諸菩薩阿羅漢等所居國土。】
這就叫著『阿難』,叫著「阿難」這是一個習慣,下面就有很重要的話講,提醒大家的注意。『若曹』就是你們大家。要想『見無量清淨平等覺』,這就是阿彌陀佛的別號,阿彌陀佛也叫做「無量清淨平等覺」,「覺」就是佛的意思。可見得經題裡面這個「清淨平等覺」就是西方世界本師的名號。這個意思是你們要想見阿彌陀佛,要想見『諸菩薩』以及『阿羅漢』,要想見西方極樂世界,這個見極樂世界是見環境,有沒有方法見到?有。這個地方教給我們,你想見不是見不到。
【應起西向。】
這是求感應。極樂世界在西方,你就聽佛的話,所以真正念佛人時時刻刻都向西方。站,面向西方;坐,面也向西方;睡覺都向西方,念念不離開西方,這個感應就很快。
【當日沒處。恭敬頂禮。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你就能夠見到阿彌陀佛,就能見到西方極樂世界了。實在講佛在此地教給我們的方法,跟大勢至菩薩在《楞嚴經》上講的完全相應。《楞嚴》上說「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你憶念深了,你就會見到。那麼也許有人要問了,我很想見佛為什麼見不到?不是佛不現身給你見,佛一現身就把你的功夫完全破壞掉了,太可惜了,所以佛這個時候不來。你們自己冷靜想一想,假如現在佛一現前了,我們馬上就歡喜,「我見到佛了」,你看,那就完了,清淨心沒有了,平等心也沒有了,這「清淨平等覺」馬上就失掉了。到什麼時候你會見到佛?你的心清淨,如如不動,會見到。換句話說,佛菩薩是幫助成就你的清淨心,決定不會破壞。所以現在現身的時候,你受不了,一見就亂了,還是不見為好,道理在此地,所以一定要修一心不亂。縱然見到佛了,見如不見,這就對了。
東晉慧遠大師是我們淨土宗的初祖,我們在傳記裡面讀到,他一生曾經見過三次,就跟此地講的完全一樣。見到佛、見到菩薩、見到羅漢、見到西方極樂世界,他見到了裡面的狀況,他說跟經上所講的完全一樣。他見到了,是從來沒有告訴任何人,這是見如不見,如如不動,這就對了。這是佛示現來給你作證明,西方極樂世界真有,一點都不假,這個感應是非常殊勝的感應。所以慧遠大師在臨終的時候,這個境界又現前,他才告訴大家「我要走了,西方世界以前見過三次」,他才宣佈,才告訴人,說完了就跟阿彌陀佛走了。沒有走之前,決定不告訴別人,這個就對了。
那麼小的感應,見到佛相、見到佛光、聞到異香,這常有。有許多同修是因為見到這些才產生信心的,原來怎麼講他也不相信。我們達拉斯那邊有一位同修見到阿彌陀佛,這才相信了。他是怎麼見到的?他父親生病,在台灣,回到台灣去,父親病重的時候回到台灣去。他父親臨走的那一天,阿彌陀佛現相了,這個佛相是金色的,是佛的坐像,不是站到的,是坐在那個地方的。這個相不高,大概只有兩、三尺高,現在窗戶上,他說時間大概有十幾分鐘到二十分鐘,絕對不是眼睛看花的。他是從這個地方信佛的,這是說他信佛的因緣。那麼他父親過世了,走了。以後他做生意,不曉得在什麼地方看到這個古董佛像,他看到一尊佛像就是他所見到的,他父親走的時候所見到的,所以他就把那一尊佛像請回來之後供養在家裡,現在送給我們達拉斯佛堂裡面,佛堂裡供著。他所見的佛像就是這一尊佛像,而在窗戶上現這個相的時候,差不多有十幾、二十分鐘。那麼這個境界比較常有,這是現的、看到的是佛像,是一個雕的佛像;窗戶上確實沒有這個,但是他見到。
見到光,聞到異香,這一種機會就更多,這是學佛人非常正常的現象,而且多半在初學。所以有一些同學來問我,他說「法師,我剛學佛的時候瑞相很多,聞到異香、見佛、見光,現在都見不到了,是不是我退步了?」我就跟他說,我說「你沒有退步,你的功夫很正常,如果你現在常常見到,你就著魔了,那就錯了」。為什麼初學的時候?初學來給你增長信心,已經相信了就不能再現了。再常常現,那就不是好境界了。到你功夫到某一個階段,等於來考試一樣,給你做一個證明,也給你一個安慰,也看看你自己的定力。那麼這些事情我們必須要知道。
那麼阿難,當然這都是聖人,與會的大眾都是大菩薩再來的,所以他們的感應就非常殊勝。那麼佛教給他這個方法,阿難尊者立刻就照辦:
【阿難即從座起。面西合掌。】
面向西方『合掌』,「合掌」是表敬。什麼是敬?一心叫敬。我在求佛的時候,或者我們誦經、我們拜佛、我們念佛,都要一心念,把所有一切妄念統統放下,這個念才得力。這個「合掌」,十個指頭代表散亂,把一切散亂收起來合而為一了,表示一心。「合掌」是表一心,一心是真正的恭敬。
【頂禮白言。】
『頂禮』是拜佛,向著西方合掌拜佛。
【我今願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供養奉事。種諸善根。】
阿難頂禮當中有發願,『願見極樂世界』,見極樂世界的依報;願見『阿彌陀佛』,這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正報。『供養奉事,種諸善根』,這是阿難之所求,也是阿難之所願,他的願求。願意「供養奉事」,用什麼「供養」?如教修行「供養」。輾轉勸化就是「奉事」。這兩種是一心一意自行化他,就是「種諸善根」。阿難在此地這個願行也是教導我們的,給我們做了一個榜樣,做了一個示範。
【頂禮之間。忽見阿彌陀佛。容顏廣大。色相端嚴。如黃金山。高出一切諸世界上。】
這個感應非常之快,實在講釋迦牟尼佛跟阿彌陀佛合作,立刻就兌現,佛就現前了。誠則靈。你們念《了凡四訓》,《了凡四訓》講到畫符念咒。有人畫的符,這符很靈;有人念咒,咒靈。有人念咒不靈,畫符也不靈,什麼原因?不誠。什麼叫誠?「一念不生謂之誠」,就是心是清淨的,裡面只要一個念頭,這心就不誠了。所以畫符,這個符籙家畫符的人平常要練,那個符要練得很熟,因為什麼?他要快,一筆就畫下來。他這個筆點下去,沒有念頭,一道符畫下來一個念頭沒有,這個符靈。如果在畫符還想別的事情,這符就不靈了。
念咒也是如此。所以你們持咒的人,像這個楞嚴咒、大悲咒很長,那一個咒裡頭從第一個字到末後一個字一個妄念都沒有,這咒就靈,打個妄想,這個咒就不靈了。所以古德跟我們講「念經不如念咒」,什麼原因?經太長了,咒比經短。這一部經從頭到尾,一個妄念沒有,這經就靈了。太長了。「念咒不如念佛」,這一句佛號四個字,四個字裡頭不打一個妄想,容易辦得到。所以這個咒愈長愈不容易,心地清淨愈不容易。
他們是「感應道交」,誠則靈,誠心誠意,一個妄念都沒有,所以感得阿彌陀佛現身了。現的這個身相是大身,我們常講是報身,阿彌陀佛的報身。那麼佛的身體是金色光明,所以比喻作『黃金山』,高出一切世界之上。
【又聞十方世界。諸佛如來。稱揚讚歎。阿彌陀佛種種功德。無礙無斷。】
這一小節也是不能缺少的。世尊給我們介紹說『阿彌陀佛』功德巍巍,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一個不讚歎的。這是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的,誰見到了?誰聽到了?現在在這個法會十方諸佛都出現了,證明釋迦牟尼佛講的話沒有錯,是真的。在這個法會上,諸位要知道,不是阿難一個人見到,除了十方世界來參與法會的這些菩薩、羅漢,這些聖人我們不問他,單單講我們肉眼能看得見的比丘眾、比丘尼眾,在家的男居士、女居士,還有一些護法眾,國王大臣,這些在家的皈依弟子,經典上告訴我們,參與這個法會是兩萬多人,人人見到。不是某個人見到,大家統統見到,這個不能不相信。那麼這是本經佛給我們講十方佛讚,《彌陀經》裡面講的六方佛讚,在此地我們都看到了。
『無礙無斷』,這是講諸佛如來無礙的辯才對於阿彌陀佛的讚歎,這個讚歎就是指為一切眾生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這就是讚歎。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這部經就是對西方世界的讚歎。「無斷」是從來沒有間斷過。我們念誦是讚歎,我們持名,這一句名號也屬於讚歎。所以淨宗修行人修行的要訣就是「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個不夾雜就是真誠,不能夾雜一個妄想。
【阿難白言。彼佛淨剎。得未曾有。】
阿難見到了,也見到十方一切諸佛剎土。《觀無量壽佛經》,阿難與目犍連跟著釋迦牟尼佛到韋提希夫人的皇宮,見到西方世界,見到十方一切諸佛的世界,比較之下,極樂世界是無比的殊勝莊嚴。所以阿難說了,『彼佛淨剎,得未曾有』。
【我亦願樂生於彼土。】
我們從這個地方來看,阿難的善根比前面阿闍王的善根就不一樣。阿闍王子聽到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只動個念頭,希望將來自己成佛跟阿彌陀佛一樣,還沒想往生,還沒想去。阿難就不一樣,阿難聽了、見到了,就發願求生淨土。所以諸位要問「阿難尊者現在在哪裡?」「在西方極樂世界。」「你怎麼知道的?」「這經上有。」阿難在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證明。
【世尊告言。其中生者。已曾親近無量諸佛。植眾德本。汝欲生彼。應當一心歸依瞻仰。】
阿難發願求往生,釋迦牟尼佛不辜負他,立刻教給他求往生的方法,這個幾句話就很重要了。「信、願、行」是往生淨土的三個條件,叫做「三資糧」,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信、願」,阿難具足了,怎麼個修行法?佛在此地這幾句話我們要注意到,佛說『其中生者』,凡是生到西方淨土的人。『已曾親近無量諸佛』,正應了《彌陀經》上所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縱然是下下品帶業往生的,過去生中都曾經「親近供養無量諸佛」。我們想想前面阿闍王子才供養四百億佛,四百億很多了,跟無量還差很多。所以供養四百億佛,聽到這個法門還不動心。我們今天勸人,人家不願意往生,這有什麼奇怪?這很正常的現象。你一勸,人家馬上就聽,那才叫真奇怪。為什麼?你就曉得他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這不是簡單的事情,他不是普通人,普通人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們勸歸勸,他不肯聽、不相信,我們知道很正常。他一聽了就接受、就真幹,是很不正常,這個要知道。真的不容易。
『植眾德本』,這就是福德,多善根、多福德。這個「德本」有兩種,一個是「勤修六度」,一個是「一向專念」,這個是「植眾德本」。假如這兩種都做到了,他決定往生。兩種當中做到一種,這一生能不能往生就不能夠確定。兩種統統做到,「勤修六度,一向專念」,這就對了,這是我們往生的保證。
底下佛勸阿難尊者,『汝欲生彼』,你要想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應當一心歸依瞻仰』,注意這個地方,「一心歸依」,「一心」是專,二心就不行。我又想親近阿彌陀佛,還想親近彌勒菩薩,這就不行了,恐怕兩邊都去不了。所有學佛的人,辛辛苦苦學一生,最後沒有結果,都是三心二意,拿著佛法當人情,認為什麼?我要專念一尊佛、一尊菩薩,那些佛菩薩對不起他。或者懷疑什麼?我念阿彌陀佛,不念他們,他們見怪,還打這個妄想。認為佛菩薩也跟自己一樣,你不來念我,我就找你麻煩,我就怪你。那這樣佛菩薩就變成凡人了,甚至於連凡人還不如。凡人當中,賢人、君子你得罪他,他都不會怪你。這是很大的罪業,把佛菩薩看作凡夫,還看作下等凡夫,你說這怎不糟糕!這大錯特錯!實實在在奉告諸位,過去不管你念什麼經、念什麼佛、念什麼菩薩,你今天專一念阿彌陀佛,那些佛菩薩都鼓掌,都說你對了,你沒錯,都讚歎你,都祝福你。你還繼續那麼念下去,這些佛菩薩看了搖頭,為什麼?不能成就,心不能專一,這就錯了。所以一定要「一心」。
「歸」是回頭、回歸。從世間法裡面,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我們沒有學佛的時候追求這些,世間的榮華富貴,都追求這些。今天學佛了,我不追求這些,我從這裡回過頭來,我一心一意只求西方淨土,這是回歸。從世間法裡面回歸,依靠阿彌陀佛。還得從佛法裡面回歸,以前我修學許許多多經論、宗派、法門,現在我完全明白了、完全了解了,我要把那些統統放下,從今天起一心一意專修阿彌陀佛的法門。我們禮拜,專禮阿彌陀佛;我們思惟,專想阿彌陀佛;我們口念,專念阿彌陀佛名號;身口意三業皆專,這叫「歸依」。淨土現在有五經一論,有六樣東西是專講淨宗的,最好這五經一論我們專依一部經,省事。專依一部經修行,其餘的五種可以做做參考。實在講做參考,行。你不去理會,也行。專主一門,這就對了。這個五經當中隨便專主哪一門,都決定成就,因為這個五經一論統統是教給我們專修專弘的。這叫「歸依」。
此地「瞻仰」兩個字就是我們平常講的仰慕,像這個童子仰慕父母一樣,常常會想著,看不見就想,要用這樣的心態來對阿彌陀佛,來對西方淨土,這個西方淨土就像自己的家一樣。小孩離開家久了,他想家,他要回家。你看一、兩歲的小孩,他會說話了,出去玩久了,他要回家,他想家。看不到父母了,他要問他的父母在哪裡,他想父母。他那個腦袋裡頭沒有別的,只想父母,只想家。我們把西方極樂世界當作家,阿彌陀佛當作父母,時時刻刻想,時時刻刻戀慕,這樣的心態來念佛,一百個人修,一百個人往生,一千個人修,一千個人往生,一個都不會漏掉的,所謂「萬修萬人去」。所以佛這個地方兩句話,「應當一心歸依瞻仰」,這兩句話的意思非常的深廣,我們要細心體會,這就是決定得生。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