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 (第四十三集) 1992/6 美國聖荷西迪安那大學 檔名:02-012-0043
請掀開經本第六十二面,倒數第四行:
【壽樂無極第三十二。】
這一品經是要給我們說明西方世界壽命長久。首先介紹十方世界往生的這些大眾,種種殊勝的狀況,用意是勸勉我們要精進。在世間法裡面,我們常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就是說明大多數人的根性都是不定性的。你親近善人,不知不覺自己就變成善人了;親近惡人,也是如此,不知不覺的就染上一些惡的習氣。十方世界可以說在人事環境裡面,第一善的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因為一切諸佛世界,善人、惡人都有,善人多,惡人少,這世界就好。唯獨西方極樂世界是純善,一個惡人也沒有,惡人不能往生,所以這是非常難得的一個好環境。然後再說明物質環境的殊勝,勸勉我們往生。請看經文:
【佛告彌勒菩薩。諸天人等。無量壽國。聲聞菩薩。功德智慧。不可稱說。又其國土微妙。安樂。清淨若此。】
這一句話是總說,下面就是詳細說明。經文非常明顯的給我們看出的,是從這一品起,彌勒菩薩當機了。前面都是「佛告阿難」,現在我們看到都是『佛告彌勒菩薩』。所以這一部經上半部,就是三十一品以前,阿難尊者當機;從這個之後是彌勒菩薩當機。由此可知,彌勒菩薩與這一個法門的關係非常密切;將來彌勒菩薩下生到我們這個世界來,必定要宣揚這部經典,我們從以下能很明顯的看出。
『諸天人等』,這都是指釋迦牟尼佛當時說法法會的大眾。告訴這些大眾說,『無量壽國,聲聞菩薩』,這一句,它的含義實在講就是說的四土三輩九品,所有的菩薩統統都包括了;用「聲聞菩薩」這四個字全部都包含了。他們的功德、他們的智慧沒有法子能稱說,實在是不可思議。
也許我們會問,如果真的是阿羅漢,迴小向大,往生西方的;或者是此土他方這些菩薩發願往生的,那這個功德不可思議、『不可稱說』。像我們這些業障深重的凡夫,甚至於一生造作惡業,像張善和之類的,到臨命終時,地獄相現前,才聽到佛法,發願往生,這是我們在《觀經》裡面講的下下品往生的,他有什麼功德?他有什麼智慧?那怎麼也可以說「不可稱說」?
諸位一定要知道,西方世界絕對沒有僥倖往生的,也沒有偶然往生的,碰碰運氣,這不可能的事情。即使臨命終時,這個業障非常深重的人,臨命終時這一念、十念往生,我們是看到眼前的跡象,這個人一生造罪業,不是好人,他也能往生;他的過去生我們不知道,他再過去生我們更不知道,他無始以來生生世世積功累德,我們沒有看到,沒有聽到;如果看到、聽到了,我們就不會懷疑了。
這一生造罪業,實在講就是善導大師所說的遇緣不同。他這一生到人間來了,沒有交到好朋友,沒有遇到好因緣,這樣造作罪業的,迷惑顛倒一輩子,在臨命終那一剎那,他遇到善友,這一提醒,他立刻就相信,立刻就接受,立刻發願念佛,這是他的智慧,這是不可思議的智慧。平常人肯接受嗎?所以不容易。那些人,智慧、功德是累劫所修的,在這一剎那之間,這一回頭,得到佛力的加持,所以一樣的不可稱說,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
『又其國土微妙』,這是講的依報環境,這是物質環境。前面講的聲聞、菩薩是人事環境。人事環境好,物質環境也好。「微妙」、『安樂』、『清淨』,『若此』,像前面所說的。我們如果真正明白了,怎麼能不去!不發心求往生,那就是李老師講的,不是愚痴,就是狂妄;換句話說,他不是個正常人;正常人聽了這個事情,哪有不發心求往生的!下面我們看佛勸勉我們的話:
【何不力為善。念道之自然。】
這兩句是佛在此地勸勉我們,既然明瞭了、清楚了,就應當努力為善。這個地方「為善」是教你念佛求生淨土,這是一切善法裡面的第一善。儒家孔老夫子教我們「止於至善」,止於至善,實實在在說,儒家經典裡面還找不到,佛法裡頭唯獨西方淨土是至善。真正發願生到極樂世界,那就是止於至善,名實相符。
『念道之自然』,這一句話在一般大乘經典裡面,當然是指真如本性所流露出來的性德,這是自然的。在本宗裡面講,你真信、發願、念佛求生淨土,這是自然的;到達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種種不可思議的成就,也是自然的,這就不可思議了。哪些自然?這一品經裡面給我們說了八種自然,實實在在不可思議。下面詳細介紹了:
【出入供養。】
這個『出入』是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極樂世界凡是去往生的人,西方世界進出很自在,隨心所願,沒有障礙。我們這個世間最民主的國家,出入海關還要辦手續;西方極樂世界不用,不需要有任何手續,也沒有任何人來盤查,出入自在。
他「出入」幹什麼?『供養』。離開西方極樂世界,出去了,到十方諸佛剎土裡面供養諸佛菩薩,他去修供養。「供養」是修福,所以西方極樂世界人福報怎麼不大!每一天都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所以真的一到那個地方去,智慧、神通、道力、福報就不可思議。
我們怎麼修,就是多生多劫的修,比不上他們一、兩天的修行。他一天能供養無量無邊諸佛,我們在這個世間六道裡有生生死死,要供養像前面阿闍王子講的供養四百億佛,那是多少生、多少劫才能做的到;西方世界去一天就圓滿了,你說怎麼能比得上!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就相信世尊在前面講的,「功德智慧,不可稱說」,這一句話是事實。
【觀經行道。】
這是修慧。前一句是修福,這一句是修慧,福慧雙修。這個地方不說是讀經,也不說聽經,用的是『觀經』。「觀」是什麼意思?跟聽經、跟讀經有什麼差別?讀經、聽經只能夠幫助你了解事實的狀況,不能契入,不能入這個境界;觀是完全講修行的功夫,他入這個境界了。
不僅是禪家講觀,觀照,其實任何宗派、任何法門,只是名詞不相同,事實沒有兩樣。禪宗用功也是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觀照」;觀照,功夫就得力了。他的觀照相當於我們淨土宗的「功夫成片」,像古德所講的,永明延壽大師說的,「有禪有淨土」。什麼才叫有禪?真正有觀照的功夫,那才叫有禪。沒有觀照功夫,實際上沒有禪,哪來的禪?有淨土,最低限度是功夫成片;功夫沒有成片,沒有淨土,心不清淨。所以觀照得力了,心地就清淨,這真的有了,這是功夫淺的,功夫剛剛得力。
更深一層「照住」,這觀照功夫得力,照住就是禪定,就是我們淨宗的「事一心不亂」,他得到禪定。再高的是「照見」,見什麼?見性,明心見性,這是最高的。像我們讀《心經》,《心經》裡面講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他那個功夫是達到最上層,是照見,相當淨土宗的理一心不亂。所以我們是講功夫成片、事一心、理一心,他們是講觀照、照住、照見,其實境界完全相同,淨宗跟禪宗用的名詞不相同,是一樁事情。
所以「觀經行道」,換句話說,要把經典的理論、經典裡面的教誡,完全變成自己實際的生活,就叫做觀經行道。我們學佛,經上講的是一套,我們自己日常生活當中,所想的、所看的、所做的又是一套,完全不相應,這個不行,這個是沒有修持的功夫。修持一定要把經典變成生活,這就對了。
由此可知,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他們的生活就是《無量壽經》、《華嚴經》上所說的,說的就他們實際生活。他們的生活,你要把它記錄下來,就是《無量壽經》,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確實做到了;不但確實做到,實在講他們是究竟圓滿的做到了。
我們也很想做,做不到,原因在哪裡?我們這裡障礙太多,所以業障、魔障障礙太多。那一邊不但沒有障礙,有諸佛菩薩協助你、幫助你,所以每一個人都能夠究竟圓滿的做到。
【喜樂久習。】
『喜』是歡喜,法喜充滿;『樂』是快樂;『久習』,已經變成實際的生活了,這裡面沒有疲倦、沒有厭煩,真正得法喜。
【才猛智慧。】
這一句就像前面世尊對法藏比丘的讚歎,「高才勇哲」,才能、智慧都現前了。這完全講的是性德。一般他方世界菩薩修學要到這個境界,確實是要費很長的時間,要證得很高的層次,才能達到「才猛智慧」。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下下品往生,可以說他能夠立刻就得到。
【心不中迴。意無懈時。】
『迴』就是後悔的意思,換句話說,就是退轉。「心不中迴」,信心堅定,決定沒有退轉,沒有迴轉,勇猛向前,沒有後退的。『意無懈時』,不懈怠,那就是一味的精進。所以那個地方修行,一生一定圓成佛道。而他們修學的態度,此地描繪得太好了:
【外若遲緩。內獨駛急。】
我們看到那邊人,他們日常生活的態度。從外表上看,好像每一個人非常悠閒自在;『遲緩』就是悠閒自在,安閒無事,一天到晚沒事情;實際上,人家內心裡面精進,一時一刻都沒放鬆。他用的什麼功?一心稱念阿彌陀佛,聲聲喚醒自性。他用這個功夫!我們凡夫不知道名號功德之究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知道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念這一句佛號,就把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妙法就統統都念到了,統統都圓滿了,這個不可思議。
我們今天念,怎麼念也不行。我們念這一句佛號,《無量壽經》一樣看不懂;念這一句佛號,《金剛經》、《法華經》也看不懂;釋迦牟尼佛一生說的,我們這一句佛號還是有障礙。人家念這一聲佛號,為什麼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佛法都通了?不是我們不通,是我們不會念。我們是口念,心沒有念。口念,心還打妄想;口念,心裡對這個佛號還有疑惑,還懷疑,那怎麼行?如果我們念的得法,跟佛所說的就有幾分相應了。
怎樣念叫得法?清淨心念,真誠心念。真誠心就不是妄心;清淨心念,就不是污染的心;恭敬心念,就不是懈慢的心。你念就會有感應。什麼感應?佛號念久了,經典自然通達。不但《無量壽經》通達了,《金剛經》、《法華經》、《華嚴經》,一切大小乘經典都通達了。你要問為什麼會通達?所有一切經教都是佛清淨心中流出來的,你的心清淨跟佛心一樣,佛心流的東西跟你自己心裡流的沒有兩樣,所以自然就通達了。今天就是我們的心跟佛心不一樣,他心裡頭流露出來的東西,我們不懂。所以這一句佛號確確實實是大總持法門。
這是說西方世界的菩薩,他們用功必然是一句佛號念到底;除非是不知道這個法門殊勝,知道這個法門殊勝,決定選擇這個法門。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經典裡面說得很清楚,「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讓我們從這一句經文裡面領略到,原來登地的菩薩,這個智慧差不多快圓滿了,他才真正明瞭佛號功德。所以在過去不管修學哪一個法門,到這個時候都採取念佛,把自己所修的放下了,專修念佛法門。你要問為什麼?認清楚名號功德,他才會選擇;沒認識清楚的時候,不會選擇的。所以能選擇這個法門,就是「功德智慧,不可稱說」了。
【容容虛空。適得其中。中表相應。】
這三句也是極力形容西方世界那邊大眾日常生活的真實狀況。『容容虛空』是講他們的心境,「容」是講包容,心量大。大乘經上常說,佛的心量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西方世界的人各個都是這樣的心量,能夠容納虛空法界,你說這個多自在!這個多快樂!所以西方世界沒有一個冤家對頭,為什麼?都有大心量,都不會計較,這就是西方世界人和。為什麼那麼多的人能夠和睦相處?每一個人都是大心量,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他怎麼不和?當然和。「六和敬」裡頭,第一條「見和同解」,就是說的這個;心量都大,都清淨,一點污染都沒有。
『適得其中』,這是講用心。這個心起作用的時候,恰恰好在中道,不偏不倚。換句話說,起心動念,實在講的時候,我們是不得已講起心動念,西方世界的人絕對不可能會起心動念。那這個「適得其中」怎麼個講法?最好的講法是感應道交,哪個地方眾生有感,菩薩就有應,感應道交,適得其中。
『中表相應』,「表」是外面,「中」是心。「中表相應」,內外一如,表裡一如。這是顯示他們能夠樣樣都是中道第一義,真正顯示出萬法圓融,事事無礙。
儒家的教學,實在講跟佛法很接近。儒家在用上講,也就是儒家講世間法,對人對事對物要用什麼原則?中庸。儒家講中庸,《四書》裡頭有中庸,跟佛家講的中道非常接近,都是用中。會用中的人,沒有不自在,不偏不倚,不過不及;換句話說,恰到好處,這就自在了,這是真正的智慧,是真實的功德。會用中的人,這是真智慧,真正的功德;功是功夫,德是收穫,你所得到的,這真實功德。
【自然嚴整。】
一絲毫不勉強。『嚴』是莊嚴,『整』就是整齊,一點都不亂。莊嚴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美好,真正的美好,這都是自然的。
【檢斂端直。身心潔淨。無有愛貪。】
這是說出諸菩薩的德行,要讓我們現前就要效法,要學習。像在前面,我們要學菩薩生活的態度,身心悠閒自在,功夫綿綿密密,永無間斷,這就是學他們「外若遲緩,內獨駛急」。我們要把心量拓開,能容人、能容物、能容事,要能包容。
所以在中國佛教,確確實實有許多地方非常殊勝。一進山門,諸位所見到的第一個建築物就是天王殿;天王殿裡面,你第一眼看到的,彌勒菩薩。彌勒菩薩的造像是造的布袋和尚像,布袋和尚出現在中國五代後梁的時代,他究竟是姓什麼?名字什麼?沒有人知道。因為他每天扛著一個大布袋,到處化緣,人家就叫他布袋和尚。布袋和尚的特徵是滿面笑容,人肥肥胖胖,肚皮很大;到以後知道他是彌勒菩薩化身,所以中國造彌勒菩薩的像都造布袋和尚。特別明顯的表徵,肚皮大。
肚皮大表示什麼?能包容,大肚能容,取這個意思。滿面笑容,歡歡喜喜,無論對待什麼人都是笑面迎人。所以把他的像擺在門口,就是告訴我們,學佛要什麼條件才能入佛門?像彌勒菩薩那樣就可以入佛門,心量要大,要能包容,要能滿面歡喜迎人,這個條件就可以入佛門,取這個意思。
這個是在其他地區的佛教裡面看不到的,所以中國佛教特色非常之多,實在講真正保存了釋迦牟尼佛當年教學的本來面目,就是佛教教育。所有寺院裡佛菩薩形像,如果用現在教育的名詞來講,可以說都是教具,教學的工具,讓你見到這個像,你就會開智慧,你就曉得我要怎麼個做法,不必說一句話的,你就知道了,提醒你應該怎麼做法。
這個地方非常明顯,也可以落實在生活當中,提出這綱領,我們應當要學習的。『檢斂端直』,「檢」是檢點,「斂」是收斂。凡夫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放任慣了,我們講隨隨便便,放逸慣了,這個是過失,一定要收斂。收斂的標準,在佛法裡面就是戒律威儀,要用世間法講,就是禮節;樣樣要合乎禮節,用禮節來規範我們的身口行為,要端正,端莊正直。
『身心潔淨』,「身心」最重要的是心。心清淨了,身沒有不清淨的;身清淨,心未必清淨。心是主宰。但是身能夠影響心,所以佛教為什麼對我們一舉一動都有許多戒律的約束,因為它影響心理,慢慢從生活形式上,培養一個良好的習慣,心自然就會定下來了。所以戒律是幫助你得定的,它是一個方法,不是目的,戒律是方法,幫助我們得定,心清淨了,身就清淨,身是真清淨。
「無有貪愛」,這就是把那個污染明顯給我們說出來了,心為什麼不清淨?有貪愛就不清淨。所有無量無邊的污染都從貪愛生的,所以貪愛是三毒的根本。因為貪愛,你才愚痴,你事實真相搞不清楚;因為貪愛,才有嫉妒;因為貪愛,才有瞋恚。統統是從這兒生的。所以能把貪愛斷掉了,心就真的清淨了。
【志願安定。無增缺減。】
在世間,有世間的願求;在出世間,有出世間的目標。心地清淨,你的志願就定了,不會再被外面境界動搖了;換句話說,外面境界能夠動搖得了你,是你有貪心才會動搖。你心境裡頭沒有貪念的話,誰能動搖你的心?不可能。所以內有煩惱,外頭魔才有方便,才能夠惹上你。內心清淨,那個魔王有通天的本事,對你也是無可奈何,他沒有辦法,所以『志願安定』。『無增缺減』,就是不增不減,這個才是定;有增有減就不定了,那就不是安定;到一切無有增減,這是真正得定。
【求道和正。不誤傾邪。】
『道』是平等心,「道」是正直心。『和正』就是和平中正。我們這個經題上所講的「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也就是此地講「和正」之意。
『不誤傾邪』,不會偏差,不會迷失,不會走上邪道。為什麼不會走錯路?由於前面基礎好,修學的態度好,修學的方法好,所以這個世間,魔外縱然多,他也不會迷失;何況能夠真正遵守佛的教誡,如教修行,這個就是最殊勝的保障。下面講:
【隨經約令。不敢蹉跌。若於繩墨。】
這三句就是依教奉行。經典是佛對我們的教訓,我們要遵守、要隨順。『約』是禁止,『令』是命令。佛在經典裡面,哪些事情禁止我們不可以做的,哪些命令教導我們可以做、不可以做,我們統統遵守。
『不敢蹉跌』,這是決定不違背,不違背佛的教訓。
後面是比喻,『若於繩墨』。這個「繩墨」現在沒有了,古時候我們中國木匠鋸木材,要鋸直,就用這個方法;用一個墨斗拉一條線,這一邊釘個釘子,拉直了,彈一下,彈一個印子,那個叫繩墨。這個就是說一定遵守規矩,遵守規矩才不會錯,繩墨就是個規矩。佛的教誡就是我們心理、思想、見解、身口行為的規矩,我們決定不違背,依教奉行。
【咸為道慕。曠無他念。無有憂思。】
我們所思、所慕的,這個心裡面羨慕的,不是別的,道!『咸為道慕』,這個地方的「道」跟其他經典裡面講的道不一樣,這個道是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心心念念羨慕嚮往的,沒有別的,就是一個西方極樂世界。
除此之外,『曠無他念』。「曠」是空曠,心裡別的念頭都沒有,只有這一念,其他念頭沒有;如果有,有就變成妄想,有就變成邪念了。所有一切念頭都沒有,專念西方極樂世界,專想西方世界依正莊嚴。經上給我們講的,常常依照這個去想,不要想岔了,不要想偏了,其他經裡面講的不要想。想其他經裡都叫邪思,都叫妄想。其他經也是佛說的;沒錯,我是主修這一部經,我要依這一部經,我不是修《法華》,也不是修《楞嚴》。我是修《無量壽經》,依照《無量壽經》上想,就是正念;想其他經裡面講的,就叫邪念,就叫妄想,這個一定要知道。如果你要是學其他的經論,你想西方極樂世界,那也叫邪念,你決定修不成功。所以一定要知道每一個法門的本法,這個很重要。要知道本法,尊重本法,依照本法修學,我們這一宗,《無量壽經》是我們的本法。
『無有憂思』,「憂」是憂慮、煩惱。果然能夠依照經典的理論、教訓去修學,認真去做,煩惱、憂慮不需要斷,自然就沒有了。這是說明那個地方菩薩沒有憂慮,沒有牽掛。
【自然無為。虛空無立。淡安無欲。】
這個地方我們又看到「自然」了,前面看到是「自然嚴整」,此地又看到『自然無為』。這是自自然然安住在無為法中。
什麼叫無為法?無為是對有為而說的。天親菩薩在《百法明門》裡面告訴我們,他將世出世間一切法歸納成一百類,百法就是一切法,歸納成一百類。這一百類裡面,前面九十四大類都叫有為法,只有後面六類是無為法,我們今天不必細說。何謂有為?有為是有生有滅。所以我們這個心是有念頭的,有念頭的這個心是有為法;一個念頭生,一個念頭滅。這個念頭有生滅,所以這個心叫妄心,這不是真心。真心呢?真心沒有念,真心沒有念頭,真心是不生不滅的,妄心是生滅的。我們只舉這一個例子說,這個例子是根本。所有一切生滅法的根本,佛在經上也告訴我們,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可見得外面這個一切法都是個生滅法。為什麼它有生滅現象?因為我們念頭有生滅。
所以他自然安住在無為,無為是不生不滅;因為他對於一切法沒有取捨,沒有貪戀,在一切法裡頭他不動心,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自自然然就安住在無為裡面了。
『虛空無立』,這個「虛空」是心如虛空,心就像虛空一樣,一法不立;這個不立就是不執著。虛空雖然有很多法,虛空沒有染著,沒有染著任何一法。因此佛在此地教我們,用心要像虛空一樣,雖然包容一切,不染一切;包容一切,不執著一切,這一切都不執著,這個就對了。虛空包容萬法,沒有執著哪一法,也沒有分別、貪愛哪一法,平等的。這個要學習。
『淡安無欲』,「淡」是淡泊。「安」是安然,沒有欲望,沒有欲念。這些地方我們要是能夠學得一點了,對於我們往生真正是有決定的幫助。我們念佛為什麼功夫不能成片?為什麼得不到一心不亂?你追究其原因,病根都在此地。我們沒做到,心不清淨,有貪愛,有染著,所以怎麼念,功夫都不得力。如果這一段經文,我們把它記住了,認真努力來學習,我們這一生當中得一心是很可能的,不是得不到的,很可能的。功夫淺深要看你在此地做得徹底不徹底,你究竟能做到幾分。做一分,得一分的利益;做兩分,得兩分利益。
【作得善願。盡心求索。含哀慈愍。禮義都合。苞羅表裡。過度解脫。】
前面所說的都是屬於自利,都是說明自己怎麼樣用功,用什麼樣的心態來修學。這一段講的是我們除對自己之外,還要對人,我們用什麼心態處事待人接物,這幾句開示非常之好。
『作得善願』,既然學佛了,世間一切法我們從內心裡面放下,沒有貪著了,但是這個身體現在還在世間,還沒走。既然在這個世間,不能不做事,不做事對不起佛菩薩,也對不起眾生;佛菩薩教我們,這有大恩大德;一切眾生養我們,我們穿的衣服,我們吃的、用的,都是一切眾生辛勞貢獻的,怎麼能對得起眾生?報佛恩,報眾生恩,唯有幫助佛弘法。幫助佛把這一個法門,這個法門我們今天真的知道了,是對於一切眾生有真正利益的法門;其他法門雖然好,不見得能夠得到真正的利益;唯獨這個法門真實不虛。人人都能得到真實的利益,我們將這個法門推廣、介紹、宣揚,這就是「善願」,我們要發這個願心,把這個佛法廣泛的介紹給別人,推薦給別人。
『盡心求索』,這就講善巧方便,我們盡心盡力去做,以巧妙的方法把這個法門介紹給別人,使他能信、能願、能接受、能奉行。
『含哀慈愍』,這句話就是平常講的大慈大悲。「含哀」是大悲心,「慈愍」是大慈,像諸佛菩薩一樣,對一切眾生大慈大悲。這個大慈大悲,心是清淨平等的,沒有偏袒,沒有偏愛,這個才叫大慈悲。如果有偏袒、有厚薄,這就不是大慈悲了。所以這個心永遠是清淨平等,利益一切眾生。
在事上不平等。事上不平等,不是心上不平等。事上為什麼不平等?緣不一樣。菩薩對一切眾生平等,這個眾生歡喜接受,那個眾生不接受,那有什麼法子?這不是佛心不平等,不是佛有偏心;他這個人接受,那個不接受。
由此可知,那個不平等所造成的因素,是在眾生那一邊,不在佛菩薩這一邊。佛菩薩這一邊永遠是平等的,就是我們要學,願意接受的一定要幫助他;很樂意接受的,那更要大力的幫助他;不能接受的,慢慢想辦法讓他接受。所以在事相上有差別,在心境上決定沒有兩樣。
『禮義都合』,這一句話實實在在就是說明佛法的教學要現代化,要本地化。如果做不到現代化、本土化,佛法就不能推廣。「禮義」,中國有中國的禮義,外國有外國的禮義。這個禮義包含著什麼?包含我們的文化背景,包括我們的道德觀念、風俗習慣,包括典章制度。古時候有古時候的禮俗,現在人有現在人的禮儀。古今不相同,中外不相同,每一個國家都不一樣,每一個民族都不一樣。
所以佛法的弘揚一定要跟他們融合,所謂是「入境隨俗」,他就高興了。佛菩薩一定要遵守世間法,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後面有個「覺」;不離世間,我覺而不迷,我能夠隨俗,但是我不迷,這個就對了。所以「禮義都合」。我們在美國一定要符合美國的禮儀,他們才能歡喜接受。
『苞羅表裡』,「表」是講的事,這個「裡」就是理論的理,一個意思。「表裡」就是事與理。
『過度解脫』,「過」是超過、超越。度脫,超過度脫,「解脫」。解脫是得大自在。這一句話的意思,超越三界,超越六道,得生淨土,這才是幫助眾生達到圓滿了。如果不能幫助他超越三界六道,得生淨土,你這個幫忙叫不究竟,不圓滿;你只幫他這一世,來生還要搞六道輪迴。
所以我們讀這一段經文,才知道真正幫助人,對方真正得利益,是決定往生。這不往生有什麼用?縱然他這一生行善,來生得人天福報,這一生所修學的善根都忘掉了;來生享福,享福能不能遇到佛法的機緣?很難講。
我們今天這個世間,大富大貴的人很多,都是前生在佛門修的福;現在跟他講佛法,搖頭不相信,隔陰之迷。這樣的事情太多太多了,不勝枚舉,我們要知道。所以幫助人決定幫助他修淨土;縱然他不接受,不肯修,這個淨土的種子種下去了,這個對他將來還是有決定的利益。
【自然保守。真真潔白。】
在這個地方我們又看到「自然」。這個自然,實在講的是自性本然,這個意思比前面更深了。自心本來是清淨的,本來是無染的,本來是不動的,所以底下講『真真潔白』。
學佛,不管哪一宗,不管哪一個法門,最後的目標都是一致的,都是在明心見性。淨宗是對於業障深重的人,這一生當中見不了性,才勸你往生淨土;到達西方極樂世界了,阿彌陀佛來幫助我們明心見性。所以古德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這個開悟就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只要見到阿彌陀佛,不愁不開悟,不愁不見性。所以西方菩薩是「自然保守,真真潔白」。
【志願無上。淨定安樂。】
他們的志願跟阿彌陀佛的本願完全相同。我們今天讀這個經,專修這個法門,所以我們的課誦應該是讀《無量壽經》,我們跟一般他們用的課誦本不一樣。假如我們的工作很繁忙,沒有足夠的時間來讀經,我一再的奉勸同修,我們早課只念一品,第六品,就是四十八願,就念這一品就可以了。念這一品的用意在哪裡?我們要依照阿彌陀佛因地發願,我也發這個願。不是只念阿彌陀佛的願,我們要依他的願來發願,把四十八願變成自己的本願,那我們真的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這怎麼能不往生!決定往生。所以我們只用這一品經做早課。
晚課就從這個地方起,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三十七,六品;這個六品不多,分量不太長。第六品的經四十八願,那一品經很長;晚課用這一段,這一段,理與事都講得非常圓滿,尤其是從三十三到三十七,可以說全部是教誡,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就是戒律。每一天晚上把這一段經文念念,認真反省反省,我今天一天,我的思想、見解、行為跟經對照一下,哪些我做到了,哪些沒有做到。做到的,希望明天保持不要失掉;沒有做到的,希望明天能做到,這叫修行,這個經念了才真有用。能把阿彌陀佛的教訓做到了,我們的行持、我們的解行跟阿彌陀佛一樣了,心同佛、願同佛、行同佛、解同佛,給諸位說,上上品往生,決定沒有疑惑。
『志願無上』,我們能這樣做,我們在現前也就達到「志願無上」了。當然我們在生活當中,一定得到『淨定安樂』。心清淨,身心都在定中;心安,身安,法喜充滿。「淨定安樂」是現前可以得到的。學佛的好處就在此地,學佛的殊勝,學佛的受用,都在這裡,這個就是日常生活裡面所看到的快樂,我們這個世間講快樂幸福,都在這個地方見到了。
【一旦開達明徹。】
這一句是講有一天豁然開悟了,這就是豁然開悟的意思。『開』是心開;通達,明瞭;『徹』是徹底的覺悟,就是禪宗所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我們淨土宗這個功夫綿綿密密的做去,不要去求,水到渠成,到那個時候你就豁然開悟;這個開悟在淨土宗進入到理一心不亂。前面所講的淨定安樂是事一心的境界,是得念佛三昧,事一心的境界;這個地方是理一心的境界。理一心的境界,底下給我們描繪的這個境界就殊勝了。
【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參迴。轉變最勝。】
這個就是開悟的景象,在我們念佛法門講就是理一心不亂的境界。這個『自然』當然是自性本然,決定不是造作的,決定不是修成的,是性德自然流露。為什麼?你見性了,你前面一下開悟了,自然流露出來的。
『自然相』是什麼相?給諸位說,「自然相」就是我們現前的境界相,但是我們今天看這個相不自然;悟了以後,你再看這個相就自然了。這很不好懂,非常非常不好懂。沒悟的時候,為什麼不自然?沒悟是你著相。譬如說我們建一棟建築物,這棟房子,沒悟的時候問你這是什麼?這是房子,這房子不錯,很漂亮,建得很好。悟了以後,怎麼樣?悟了以後,就像物理學家一樣;那個建築師是小悟,不徹悟。建築師看這個房子,跟我們看法不一樣;他看這個房子,這個房子是多少鋼筋、多少水泥、多少磚頭、多少瓦塊、多少個工作天,他看這個,跟我們看得完全不相同,他比我們看得真。這些東西堆在一堆,我們不叫它房子,架上去我們叫它房子,可見得我們是著了假相。它建築,堆在那一堆,他的看法完全是一樣的,就比我們看得真。
再遇到大物理學家,看得就更真了。這裡面是原子、電子組成的,那不但連房子沒有了,建築材料也沒有了,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看出叫「一合相」,所以看出它自然相了。這個自然相就是《般若經》裡面所講的諸法實相,一切萬法的真相,他看出來了。所以「自然中自然相」就是指的諸法實相,宇宙人生的真相。
『自然之有根本』。這些現相不能說沒有,有。有即是空,有不是真有,幻有、妙有。這幻有、妙有怎麼來的?「自然之有根本」。這些妄相有根源的,從哪生的?根源是真心。根源就是我們今天哲學裡面所講的宇宙萬有的本體。
現在多少科學家、哲學家探討宇宙的起源,宇宙的起源能找得到嗎?找不到,找不出來。為什麼找不出來?他們從相上去求,很不容易找出來。科學家不能說不聰明,相當聰明;但是他們是起心動念,用這個心來找;用這個心來找是有界限、有範圍的。這個範圍也相當的廣大,在佛法裡面講,用這個心找的時候,可以找到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再上去找不到了;阿賴耶識再上去,不能用這個心了,思惟想像不可以用了;用這個心,它有個界限,這個界限就到了。這個界限之內的,你能夠找到;這個界限之外的,就找不到了。那個界限之外的要用什麼方法找?要用禪定,把所有的分別、執著統統放下,用清淨心照見,那這個根源就找到了。所以這個根源用心意識,用思惟想像研究,是決定達不到的。
『自然光色參迴』,這正是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說明他自己開悟的那個境界,他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何期自性,本來具足」。這一切萬法互相參迴,就像光一樣,光光互照,整個大宇宙的萬象就是這樣的。它不是獨立存在的,它是相互的,真的是一體的,此地用光與色。
『轉變最勝』,顯示出十法界的依正莊嚴,十法界依正莊嚴不離自性,完全是自性變化。所以所變化的萬物,它是交互融通的,它都不是獨立的。佛法裡面雖然講界限,那個界限是勉強分的,真正不能有界限的;動物跟植物劃不出界限;植物跟礦物也劃不出界限。一切法裡頭本來沒有界限的。這就是「參迴,轉變最勝」,這個轉變是千變萬化。變就是分別、執著所發生的現象。我們今天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