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 (第三十七集) 1992/6 美國聖荷西迪安那大學 檔名:02-012-0037
請掀開經本第五十面,倒數第三行,第四個字看起:
【其人臨終。阿彌陀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與諸大眾前後圍繞現其人前。攝受導引。即隨化佛往生其國。】
這一段是講隨願往生。在中輩往生當中,我們在經文裡面看到,他的正行跟上輩完全相同;這個正行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實在說這是心量大小有很大的關係。上品人,心量廣大,所以與佛心相應;中品往生的人,在心量上講要差一等。在助修方面,雖然不能像前面大修功德;這個大修功德我們要明瞭,什麼叫大修、什麼叫功德少?在佛法裡面統統是說的心量、智慧、善巧方便,從這上面來說的,而不重在事上。如果重在事上,清寒人家那就永遠不能上品上生了,這個太不公平。所以它完全在心量上。這個清寒人家想做無量無邊的功德,他沒有力量、沒有財富、沒有機會,他不是不做。所以《楞嚴經》上講「發意圓成」,就圓滿功德了,看你發心大小。因此一切都決定在心量上,心地的清淨平等,心量的廣大慈悲,他念念當中都是修滿了無量的功德,這一點我們要知道。
在此地舉的幾樁事情,這幾樁事情也隨著心量大小。所以我們不一定要看上輩所說的這些,大概中輩裡頭沒有,中輩講的在上輩沒有,這就不對了,統統都有。實在講,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西方境界就像《華嚴經》上所說的不思議解脫境界,怎麼個不思議法?《華嚴經》上講的六相十玄。六相十玄是給我們說明這個不思議的法,有理有事。
前面這一段說過了,後面再補充幾句。「懸繒然燈」,「繒」是幢幡寶蓋一類的,繒是總稱,這都是屬於很華麗的絲織品,屬於這一類的,這些東西的用意是在宣傳。古時候資訊不發達,佛法是屬於教學,教學一定是尊師重道,有教學的尊嚴,「只聞來學,未聞往教」,這個師道非常尊嚴。又不會宣傳,總不能到外面宣傳,我的道德學問都很好,這說不出口的。所以你要是請教這些高僧大德,他都很謙虛,說我也沒有修行,也沒有學問,什麼都不會,都這麼謙虛客氣。那麼這種教育如何來推廣?推廣就用幡幢,用這個工具。寺廟的前面都有旗桿,旗桿不是掛國旗的,是懸掛這些幡幢的,讓外面人看到,遠處人看到,今天寺廟裡旗桿上掛的幡幢,一定有講經,或者有法會,喜歡的自然就來了,所以這就是一種通知。你看到不喜歡來,也不勉強。所以它是一種訊號。
現在當然不需要了。現在通訊非常的發達,我們有發的通知,或者是報紙上刊廣告,廣播電視裡頭也可以用廣告,或者私人用電話通知,都是屬於這一類的。
所以讀到這個經文,不一定說我們要去做個幡、做個幢,到寺廟佛面前給它掛起來,不是,那你意思就搞錯了。它重要的意思在此地,就是我們要把講經、法會這些活動,盡量通知自己所認識的人,就這個意思。
「然燈」,燈表智慧,燈也表捨己為人,所謂燃燒自己,照耀別人;就是一個人肯犧牲自己,為別人去服務,是這個意思,這真正「然燈」的意思。在這個燈當中,這個意思最顯著的是蠟燭;你看蠟燭燒自己,愈燒愈少,燒到最後沒有了,它的作用完全是照別人,這非常明顯。再其次,就是一般寺院裡用的油燈,油慢慢燒乾了,都是照耀別人,取這個意思,捨己為人。
「散華燒香」,這都是比喻宣傳佛法。把這個花香比作如來的正法,我們以智慧、以善巧方便將它傳播,推薦給一切大眾。這樣去做,做了不求人間任何的福報,只有一個目標,求生西方淨土,這叫迴向。只求往生淨土,願生彼國。這是中品人所修的,舉出這幾個例子。
這個人在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化身來接引他。彌陀所化之身,這裡說他的光明相好跟真佛沒有兩樣,這個我們要知道。法身、報身、應化身,在佛與大菩薩是一個身,一而三,三而一。在凡夫也都有三身,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三身,但是三身都不見了,剩下來我們現在所感觸到這個身是什麼?這是業報身,造作的善惡業報。他們那個報身是願力報的,是願成就的;我們是業成就的,業成就的身就苦惱了,願成就的身就得自在。所以佛的應化身是願力變現出來的,與真身沒有兩樣;換句話說,就是佛的真身。
『與諸大眾前後圍繞現其人前』。佛來接引,不是一個人來,一定有很多人同來。上輩往生的,所見與佛同來的都是諸佛;中輩往生的,有菩薩、有阿羅漢、也有諸天人民,這情形就不一樣了。但是諸位要曉得,這些統統是化身,也是化身,跟到阿彌陀佛一道來的。大乘心量的人,臨終所見到的像是菩薩,他見到生歡喜,與自己心願相同;小乘根性的人,往生的時候跟到阿彌陀佛來的是阿羅漢,也與他的心願相同。所以這個要知道。
而這些來的這些人,說實在話,都與自己有密切關係。要知道,我們任何一個人,不是這一生,過去真是無量劫又無量劫,我們過去家親眷屬、同參道友,不曉得有多少,太多太多了,生生世世。有些我們從前的同參道友、家親眷屬念佛已經往生了,早在西方極樂世界成菩薩、成佛了,我們自己修行功夫不夠,到現在還在搞輪迴,還在六道。現在我們這一生成就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些人在西方極樂世界,看我們看得清清楚楚,我們去的時候,佛來接引,這些人統統都跟來了。換句話說,來接引你的人都是過去生中家親眷屬、同參好友。所以到極樂世界決定不寂寞,熟人太多了。那些人也不必介紹我跟你是什麼關係,一到那個地方,你的能力也恢復了,智慧、神通、能力統統恢復了,一見面,一個個都認識了,彼此都認識了;這是多久不見,在西方極樂世界這又見面了。這個我們要曉得,這是實際的情形。
所以佛給我們講三輩九品往生,實在講那個世界是很不思議,非常非常不思議。我們凡夫總是離不開分別、執著、妄想,所以對這個境界往往生疑惑心;實在講應當讀《華嚴》,真正讀《華嚴》,這個問題可以解決許許多多,解決許多問題,才知道佛說法密義之所在,才能夠體會到一些。
佛所講的句句是真實,但是他那邊的境界我們無法想像。譬如《華嚴》上給我們說「一毛端」,我們汗毛毛端尖端很小。這個面積有多大?佛給我們說有佛在那裡講經說法,有無量無邊菩薩在圍繞在聽經。這個境界實在講把大小這個現象,我們體會感觸大小的現象消失了,它沒有大小。這個是事實,諸佛菩薩沒有變小,這個一毛端沒有放大。又給我們講「一微塵」,微塵太小了,我們肉眼都看不見,微塵裡面包含著大千世界,一般形容,所謂「芥子納須彌」。芥子是芥菜子,我們曉得,芝麻那麼大一樣,須彌山裝在芥菜子裡面,芥菜子沒有放大,須彌山也沒有縮小。怎麼進去的?這是《華嚴》給我們講的,不是凡夫能夠思惟、能夠想像的到的,也不是能夠言說的出來的,但是它是事實,超越了大小。我們今天一句總話說,它超越了相對的,我們生活在相對的空間,它完全超越了。
佛說法依二諦而說,依真諦是佛的密義,依俗諦是我們的常識,是依這兩個方式來為我們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凡夫只懂俗諦,不能體會真諦。而佛教給我們是要教我們在俗諦裡面去領會真諦,然後真正體會到真俗不二,法法圓融,這才能夠真正認清了事實的真相。
臨終這個人,見到佛來接引,一定是先接觸到佛的光明。佛有光,佛在這個時候不但有身光,而且放光,佛光注照;佛光一照,他這個時候見到了,見到佛光,聞到寶香,他的罪業就消失了,他的功夫就增進了。
平常我們講往生最低的條件是要念到「功夫成片」。一天到晚心裡面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沒有任何的牽掛,沒有任何的思惟,所思所想統統是阿彌陀佛,這叫功夫成一片。沒有到一心,這是煩惱是伏住,這一句佛號把煩惱伏住,煩惱並沒有斷,叫帶業。臨終接觸到佛光,聞到寶香,就把你功夫提昇了一倍。
所以鳩摩羅什大師譯的《阿彌陀經》裡面講的「一心不亂」,這個話沒有講錯。但是釋迦牟尼佛當年說法,那個原文裡頭不是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是鳩摩羅什大師譯的。如果以一心不亂這個功夫往生,那往生的人就很少了,相當不容易。但是你自己只要到功夫成片,往生的時候一接觸到佛光,佛來一接引,就把你提昇到一心不亂了,所以他並沒有說錯。何況這個一心不亂裡面,功夫有淺有深,有事一心,有理一心,事一心跟理一心也分很多等級。這是來接引。到了西方世界之後:
【住不退轉。無上菩提。功德智慧。次如上輩者也。】
這是說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退轉』都是一樣的,圓證三不退。功夫,此地所講的『無上菩提,功德智慧,次如上輩』,這是你自己的實學,是你自己的,不是說阿彌陀佛本願加持的,阿彌陀佛本願一加持,大家都一樣,這一點要懂得。否則的話,一看的時候,這還是不平等。你自己能力的確是不平等,但是佛給你加持的,看起來就看不出哪個地方有什麼多大差別了。所以我們要知道,彌陀本願功德的加持,那個不可思議。再看下輩往生的:
【其下輩者。假使不能作諸功德。】
前面不能大修功德,還可以小修;這個地方連小修也不夠了,就是他『不能作諸功德』。
【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他這個正修跟中輩、上輩沒有差別,這個完全是相同的。
【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以至誠心。願生其國。】
實在講,在我們這個世界,尤其是處在我們生活環境當中,念佛往生的絕大多數的是下輩往生,就是下三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這個是居大多數。實在講,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還是少,一百個念佛人當中,難得有一個往生。我們要問原因在哪裡?看看經文就知道。有沒有發菩提心?有沒有一向專念?如果把這個做到了,可以說這個人就決定往生。能不能修功德,還不關緊要,為什麼?這個「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功德就在其中。
所以這個身體還在這個世間,為報佛恩,處事待人接物,隨緣隨分的把佛教介紹給能信能行的人就好了,也不必刻意的去做;刻意去做,那就錯了,隨緣去做。遇到這個緣分,我們就做;遇不到,不要刻意去做;刻意去做,我們的心就不清淨,也就不專了。所以一定要隨緣去做。
下面這四句是很重要了,這個也是關係能不能往生決定性的條件。一定要『歡喜信樂』,「樂」是愛好,對西方極樂世界、對阿彌陀佛要真正生歡喜心。要相信,深信不疑。
現在是末法時期,《楞嚴經》上告訴我們,「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什麼叫邪師?他所講的也根據一些經論的道理,或是輕視這個法門,或是否定這個法門,或者是懷疑這個法門。我們要一聽了,信心就動搖了,本來這一生往生的機會可以能夠圓滿的,結果聽了這些人的話,信心懷疑了,這一生又耽誤掉了,那就非常非常可惜。
所以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講到這個「深心」,善導大師解釋深心就是深信之心,一點都不懷疑。不要說一般人來說,釋迦牟尼佛這個是度老太婆的,不是真的,哪有真的這回事情,我們不能相信;阿羅漢、諸大菩薩也來給我們說,甚至於十方一切佛都來說,這是釋迦牟尼佛權巧方便,不是真實的,我們也不相信,那個信心要堅定到這種程度。即使釋迦牟尼佛來告訴你,我還有一個方法比這個還快、還容易,我也不相信。我要謝謝釋迦牟尼佛,你教我這個法門,我一心一意就依這個法門修學,決定不改,要有這樣堅定的信心,那就決定得生了。所以這個「信」字非常非常重要,『不生疑惑』。
『以至誠心』,就是真誠的心,求生極樂世界。
【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
前面,功夫深的,臨終見到佛,不是在夢中,清醒的,他見到佛;或者是在念佛定中見到佛。這個是在夢中,所以夢中夢佛,好!夢佛,這也是你的功夫純了,就是功夫接近一片的時候。因為你天天想佛,我們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天天想佛,天天念佛,就夢到佛了;夢到佛來說法,夢到佛灌頂,夢到佛授記,這都是非常好的瑞相。可是不要求,你如果要求,就錯了;你有求,魔就得其便了,魔變成佛在你夢境當中出現,所以不能求。不求,夢到的,這個是感應;有求,夢到的,不是感應,而且很危險,這個要知道。
即使夢到,他這個是在臨終時夢到,這是真的,這是決定不錯,這是佛來接引他往生。平常我們要夢到,也不必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決定不生歡喜心,決定不執著這個好相,這就對了,完全正確。
【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
這是說往生的人大別有這三等,三等完全是自己功行不相同。讀了這一段經文,我們應當勉勵自己,力爭上游,這才算是有志氣。往生的機會很大,古人講「取法乎上,僅得乎中」,我要爭上品上生,結果落到中品中生,還不錯!如果我們標準定得太低了,我只要下品下生就好了;萬一不到那個地方,這一生就耽誤掉了。所以一定要努力,要力爭上游。
這是說專修淨土往生的。除這個之外,後頭這一段就很了不起了。見到這個法門,這個經典實在是廣大無際。我們前面曾經跟諸位說過了,這一部經就涵蓋了一切經,這一個法門也包括了無量無邊的法門。有什麼證據?這一段經文就是證據。佛在這一段經文裡面告訴我們,不是專修淨土,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無論讀誦哪一部經典,只要他念到心清淨,臨命終時把他的功德迴向發願求生淨土,是統統得生,這個了不起。由此可見,淨宗的確沒有門戶之見,所以對於任何宗派、任何法門,我們統統要讚歎。請看經文:
【若有眾生住大乘者。】
這個大乘法就太多太多了。凡是修學一切大乘法的,此地沒有說小乘,為什麼?小乘不相信有第二尊佛,就是釋迦牟尼佛之外,還有第二尊佛,小乘人不承認,也不承認有他方諸佛國土,他只認定釋迦牟尼佛這個娑婆世界的三千大千世界,他的心量侷限在此地,這是他為什麼不能生的原因。我們跟他說大乘法,他還否定,說大乘非佛說,大乘不是佛說的。現在像泰國、錫蘭這些小乘國家,他們還是這樣的執著。不過在最近幾年,聽說比較好多了。為什麼?跟大乘佛法往來接觸多了。下面這就是他往生的條件:
【以清淨心。向無量壽。乃至十念。願生其國。聞甚深法。即生信解。乃至獲得一念淨心。發一念心念於彼佛。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見阿彌陀佛。定生彼國。】
這個語氣非常肯定,他也是決定得生。這一段裡面所說的,我們在歷史上看到很多,像馬鳴菩薩、龍樹菩薩,都不是專修淨土的。在中國,像永明延壽大師,他是學禪,由禪轉過來的。智者大師是天台宗的創始人,他所修的是三止三觀;智者大師臨終念佛求生淨土,行。他有清淨心,他對這個法門、對西方世界嚮往,希望能夠追求阿彌陀佛。
在民國初年,我們看到這個例子就更多了。諸位拿到江味農居士的《講義》,這就是一個很好的榜樣。江居士一生專門研究《金剛經》,他在《金剛經》上用了四十年的功夫,寫成了這一部《金剛經講義》。這個《講義》在現代來講,確實是《金剛經》註解的權威;研究《金剛經》,讀他的《講義》就夠了,古今的註解可以說統統都融會包括在其中。但是他是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這個近代往生傳上有他。
還有一個作《心經詮注》的周止菴居士也了不起,他在《心經》上跟江居士一樣,也用了四十年,寫成一部《心經詮注》,這個人也是念佛求生淨土的。法師當中,民國初年的應慈法師,一生弘揚《華嚴》,最後求生淨土。
這就說明了無論你在大乘法門裡面,喜歡哪一部經、哪一部論,都一樣的,成就必然是一門深入,這樣才會成就,一門深入才能夠達到清淨心。這個清淨心是功夫,清淨心是真心,真心顯露,然後以這個心求生淨土,哪有不生的道理!他一生都念佛,或者念佛很少,他在臨終一念十念也能往生;而且品位高下是由他清淨心的純度,他的心力,他的願力,決定他往生的品位,所以有些品位非常高。
經上說他往生的時候,『如在夢中,見阿彌陀佛』。他不是在夢中,「如在夢中」,這個「如」字是一個關鍵的字眼,跟下輩往生是夢見阿彌陀佛,那真正是在夢中。這個如在夢中,或是在定中,或是在往生那一剎那的時候見到佛,彷彿像夢中一樣,他不是夢中,這個完全看他的功夫淺深。上品生的,也是見到千佛來迎接;中品生的時候,決定是見到無量的菩薩同佛來接引。這是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只要你能夠專,只要修到心地清淨,迴向求生淨土,一樣成就。
我們明白這個事實,有些人一生念觀音菩薩、念《普門品》的,我們見到,歡喜讚歎,勸他一心一意迴向求生西方就好,不必要改變。有人一生念《金剛經》的,念《地藏經》的,統統都能成就,不要改。他已經念熟了,念了那麼多年,何必要去改他?用不著。只有在還沒有選擇經典,還沒有選擇法門,我們可以把這個法門介紹給他;已經在那裡修學了,不要更改,讓他功夫繼續不斷的去增進,這樣就好。我們對他歡喜讚歎,加強他的信念,這對他是有真正的幫助。
而不可以說《無量壽經》,對他講,《無量壽經》是經中第一經。不錯,是第一經;實在講這個「一」的時候,我過去也曾經說過,這個「一」是任何一部經都是第一經,只要你專精就是第一經,不是專精,那就不能稱第一了。一心修學那就是第一經,每一部經都是第一經,這個才是真正幫助一切眾生成就。但是最要緊的,就是一定要勸他迴向發願求生淨土,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才符合阿彌陀佛的本願。它這個一段經文就是接引所有一切修學大乘任何一個法門宗派的人,統統接引。下面這一章: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這一章是前面這一章的補充。前面這一章「三輩往生」裡面,最重要的意思是告訴我們往生品位高下不同,對於往生的人,實際上的修行說得不多;但是怎麼個修法,實在講非常重要。所以佛在這一品裡面,全都給我們補充說明了,因此這一品也非常重要。它的結構與前面相應,就是上輩、中輩、下輩。末後慈舟大師判作一心三輩,就是修學其他法門的。
【復次阿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此經典。受持讀誦。書寫供養。晝夜相續。求生彼剎。】
我們看這一段。『善男子,善女人』,這一邊這個「善」字是一個關鍵的字眼,因為西方世界純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這個善的標準,實在就在《觀無量壽佛經》所說的「三福」,佛講這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因此三福是我們修學的大根大本。
三福第一條裡面教我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我們要真正能做到,這才叫善男子、善女人。簡單講就是孝親、尊師、慈悲、修十善,以慈悲心修十善,這是善男子、善女人最低的標準。這樣的人念佛求生西方世界,沒有不生的。比這個標準再高一層的,就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個善心比前面講的要深厚。最圓滿的是具足第三菩薩善,「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總共十一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把這十一句當作座右銘,常常放在心上,在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都不違背這十一句的教訓,那就是本經裡面所說的標準的善男子、善女人,以這個為基礎。
『聞此經典』,「此經」是《無量壽經》,就是指的這一部經。
第一,你『受持』。「受」是完全接受。佛給我們講的理論,我不懷疑,我相信接受了;佛在裡面給我們講的一些方法,我也接受了;佛的教訓,我統統依照經訓去做,不違背佛的教訓。這是「受」這個字裡面的含義,我真正接受了。「持」是保持,也就是說有耐心、有恆心、有決心,盡形壽去遵守。我不是做一天、做兩天就捨棄了,只要有一口氣在,我決定遵守經典的教訓,這叫持,保持不失,這是真正修行。
『讀誦』,這也非常重要。為什麼?不讀就把佛的教訓忘掉了,不讀就跟佛遠離了。我每天把經念一遍,就是跟佛見一次面,聽佛教訓一番;讀經就是聽佛的教訓,讀經就是跟佛最接近,就是聽佛教訓。如果以密法來說,讀經就是接受佛的灌頂。你看黃念祖老居士解釋灌頂,他解釋決定不會錯的,因為他本身是密宗的上師,他是諾那活佛的傳法弟子,這個決定不錯。他告訴我,「灌」是慈悲加持的意思,「頂」是至高無上的佛法,將至高無上的佛法傳授給你,叫做灌頂。
我們曉得,《無量壽經》是一切諸佛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經,真的是頂法。我們將這個頂法恭恭敬敬念一遍,不但是阿彌陀佛給我們灌頂一次,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沒有一尊佛不宣揚這一部經典,沒有一尊佛不講解這一部經典,沒有一尊佛不勸人要修學這一部經典的;換句話說,這個經從頭到尾念一遍,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給你灌頂一次。你念一遍就是灌一次頂,你每天念兩遍就一天諸佛給你灌兩次頂,這個多殊勝!一定要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你才會喜歡讀它。
要讀誦,常常讀誦,不知不覺的受諸佛如來的加持,不知不覺的把自己所有的習氣、業障都消除掉了,所以智慧增長,體力也不一樣了。這就是我們一般人所講的感應,這是真正的感應。煩惱輕了,智慧長了,身體好了,健康強壯,縱然從前有些毛病,這毛病不要找醫生,不要吃藥,毛病都沒有了。感應不是天天見神見鬼,那個感應不好,那個麻煩大了,這叫真正感應。以前對人對事出很多錯誤,現在都不會了,錯誤都沒有了,這個就是好現象。所以就是讀誦很要緊。
『書寫』,「書寫」的目的是流通。因為從前印刷術沒有發明,佛勸大家流通佛法,唯一的方法就勸大家書寫。你能夠寫一部,這個世間就多一部經典,所以這個書寫的功德很大。現在我們要不要書寫?真正能書寫也很好,尤其如果說是中國書法寫得好的,這是一種藝術品,也能夠傳留給後世,是個好的藝術品。更重要的,我們曉得它的用意是在宣揚。今天印刷術發達,書寫真正的意思就是要多印,廣泛的流通,盡心盡力來做這一樁事情。當然我們還希望外國語文好的一些同修們,能把這個經典翻成世界上各種不同的文字,廣泛的流通,使每一個人都知道阿彌陀佛,每一個人都能夠了解西方極樂世界,每一個人都能遵照佛的教訓去修行,我們這個世界就祥和,眾生真正有福。
現在世界上為什麼這麼亂?我們住在這個地球上,真的是身心不安,無所適從。原因何在?實在說,迷失了自性,迷失了自己,也迷失了生活的環境,產生了許多錯誤的想法、看法、做法,招來了苦難。救護的方法,實在講就在弘揚大乘。大乘經典裡面,對我們現代人生活方式、意識形態,這一部經最適合。一切大乘經自己去比較,確實它最適合,而且很容易被人接受。
這個經本我們推出來弘揚,時間並不長,好像是八三年、八四年,我們才開始來講解這一部經,弘揚這一部經。到現在還不到十年,大概差不多有八年的時間,這個效果已經非常顯著。原因在哪裡?實在講,不是我講得好,而是一般同修一接觸這個經典,他能生歡喜心,他覺得這個經典講得很有道理,對我們現在生活還用的上,不太違背,容易接受。所以這個宣傳效果就非常之好,幾乎遍及到全世界了。
我們最保守的估計,在這八年當中,這個本子至少印了有三百萬本以上。當然這個世界很大,四十億人口,三百萬冊算不了什麼。但是很難得很難得,比起一切大乘經典,其他經典來講,這個經的弘揚算是第一了。我們希望能夠更多、更普遍,對於世界和平一定有很大的幫助。所以書寫就是印經流通,很重要!
『供養』,這一點很重要。我們先把這個名詞簡單說明一下。「供養」跟布施的意思相同,換句話,是一樁事情。不說布施,說供養,這是一個非常虔誠恭敬的心,這稱供養。我們對上稱供養,對下稱施捨,因為什麼?沒有那一種恭敬心。現在佛教給我們,我們要以對長輩、對父母、對師長、對佛菩薩這樣恭敬的心,供養的心,去供養一切眾生。
這完全是普賢行。普賢菩薩「廣修供養」,沒有說布施。普賢菩薩的心是清淨平等心,看一切眾生都是諸佛,無二無別,所以都是恭敬供養,這是我們要把這個念頭轉過來。儒家也講這些,沒有佛法講得這麼徹底,沒有佛法講得這麼堅決。儒家講「禮」,禮的精神是自卑而尊人,自己謙虛卑下,尊重別人,這是禮裡面最重要的精神,所以跟普賢行願非常接近。
普賢菩薩又告訴我們說,供養有物質的供養,就是有財供養,財物供養,有法供養;兩者比較,法供養為最。最殊勝的是法供養。法供養裡面,《行願品》裡面又給我們說了七個例子,法也是無量無邊,給我們說了七條;這個七條可以說是七個大類,每一類裡面細說是說不盡的。
第一條講「如說修行供養」。我們真正把這一部經典裡面的教訓統統做到,不但是供養阿彌陀佛,同時供養一切諸佛。一切諸佛都供養到了,我們要問一問,盡虛空遍法界這些菩薩、羅漢有沒有供養到?十方世界六道眾生有沒有供養到?全供養到了。大家冷靜去想一想,你認為對不對?全都供養到了,真的一修一切修。
第二個說「利益眾生供養」。實在講利益眾生供養,也是前面如說修行供養裡面開出來的。你怎麼知道利益眾生?你用什麼方法利益眾生?這一部經典果然都做到了,這個利益眾生的供養也包含在其中。所以說實在話,七類的供養歸納起來就是一個如說修行供養,全都包括了,你裡面再說多少,都離不開這一句;這一句做到了,全部都做到了。
它底下又說,「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捨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說了這麼多,都離不開如說修行,如說修行全部都包括到了。
實在講,這個經比《華嚴》好。好在哪裡?好在它說得透徹。《華嚴》只是給我們講一個綱領,例子有的時候是舉得很多,究竟從哪裡做起,《華嚴經》講得太多、太繁雜,不曉得從哪裡下手。這個經好,《華嚴》的綱領,《華嚴》的綱要。我們能夠讀這一部經,就等於天天在讀《華嚴經》;依照這一部經修行,《華嚴》裡面所有的法門統統都做到了、都修到了。這是這個經典無比殊勝之處。
現在我們要把話說回來,具體的供養是什麼?自己照這個修行,給別人做個榜樣,這就是勸人,身教;接著我們把這個法門介紹給別人、推薦給別人,勸他修行。你勸他,人家問你,為什麼勸我修行?實際上講,如果人家來問這一句,這已經不是很完美了;很完美是要他來找你,這就是你自己修行有成就。你每天快快樂樂、歡歡喜喜,自己生活過得真正幸福,家庭美滿,事業很順利,哪一個不羨慕!人家問你,你怎麼學的?我天天念《無量壽經》,照《無量壽經》修行,你要想像我這麼一樣幸福快樂,我這個經本送給你,你回家照做就行了。如果我們自己學佛學得很苦,那別人人家看你,送給他,他說,我這個我不學,你看你這個樣子,我才不想這個樣子。這個佛法就沒有辦法往外推廣了。自己一定要做到。
尤其是經上講得好,一個人心想佛時,《觀無量壽佛經》上說的,這三經是一部經,心想佛時,我們這個心就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相隨心轉。常常想佛,想個幾年,你自己不知不覺,你的相貌就非常圓滿,就像佛相;心裡有佛,它慢慢會變。佛的身心清淨,我們在這個經上念到,佛的身,清虛之身,無極之體,所以他沒有疾病。我們天天念佛,天天想佛,不知不覺把我們這個身體也轉變成相似的清虛無極,所以百病不生,往生的時候自在。
過去香港何東夫人,那是我們一個好榜樣,就是何世禮的母親;他一家都是虔誠的基督教徒,老太太一個人念佛。從前多多少少都受了一點儒家的教育,所以雖然宗教信仰不同,還不至於有很大的排斥。兒孫還很孝順,老太太自己念她的佛,他們天天上他們的教堂,宗教上彼此不相干涉,這個家裡面倫理還能夠顧到,相當不容易。老太太往生是盤腿坐著往生的,預知時至。
往生的那一天,把親戚朋友統統都找來,我今天要到極樂世界去了,跟大家宣布,你們念幾聲佛號送送我。這是全家兒孫基督徒也來,最後一個要求,我們母子一場,我今天走了,一生我對你信教不干涉,今天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你念幾聲阿彌陀佛送送我,算我們母子一場,這說得合情合理。念不到十五分鐘,老太太坐著就走了。
這一家基督教徒全念佛了,為什麼?親眼看到,這個一點不假。所以老太太度她家人,大慈大悲,她真有耐心。說實實在在話,她為什麼念到這麼好的功夫?為什麼走得這麼瀟灑?在我們想像,老太太只有一個心願,要度她一家人,自己要不成就,這一家人決定不相信。一句話不講,臨終時做給你看,你不能不信。一句話不說,全都學佛了,全都念佛了,這個很厲害。所以何東爵士夫人是我們的好榜樣,我們要度我們的家人,要度我們的親戚朋友,你學她這個樣子就對了。
這個老太太往生,開往生大會。這種會要是到處多開幾次,這個淨土宗沒有人不相信;什麼人說假的,也沒有辦法動搖別人的信心。這都要靠我們來努力。我們要想真正提倡這個法門,真正把這個殊勝的利益供養給大眾,自己要真修;憑口說沒有用處,一定要真正去做。
自己有殊勝的成就,實在講這叫自利利他。自己為什麼真幹?因為要幫助這些人,自己在真幹。這些苦難的人,把自己的品位抬高了;看到這些苦難人的時候,自己修學精進的動力就有了;是這麼多人在這裡受苦難,你大慈大悲要勸化他們,所以才勇猛精進,才有殊勝不思議的成就。這些都是真實的供養。
『晝夜相續』,這是精進,決定不懈怠,知道這是一樁大事,利己利人,普度眾生。所以一定要相續不斷,信心堅定,信心清淨,不受一切魔障,一切的阻礙,阻礙不了。凡是阻礙的人,歸納起來不外乎兩大類:一類是有意來阻礙的,這是魔障,他是別有用心的;還有一類是無意的障礙。雖然無心,他對這個法門不了解,迷惑顛倒所致,我們都要憐憫他,以善巧方便勇猛精進,不受他的障礙,這就對了。
【發菩提心。持諸禁戒。堅守不犯。】
佛在此地教給我們一定要『發菩提心』。什麼叫「發菩提心」?簡單的講,我們對人、對事、對物,這個用心總不外乎這三大類,對人、對事、對物就統統包含了。一定要用真誠心,決定不能欺騙,不能虛偽。真誠就是菩提心,所以菩提心的本體,《觀經》講的「至誠心」,就是真誠到了極處。以一個真誠的心待人、對事、對物,無論什麼人都用真心去對待。也許有人問,我處處用真心,那我吃盡了虧了?吃虧怕什麼,上當怕什麼,你在這個世間能活幾年?我吃一百年虧、上一百年當,也划得來,我往生西方世界,到那裡無量壽,值得!不肯吃虧,不肯上當,好吧,來生再輪迴,生生世世再搞這些東西。這個要認識清楚,然後才甘心情願吃虧上當,我也不騙別人,我也不用一點虛偽的心來對人對事;決定不幹,一定真誠。
對自己,遵從佛的教訓,一心稱念。對人,也遵從佛的教訓,佛教給我們應當具有什麼樣的心態,應當具有什麼樣的行為,我們統統照做。這一些全在『禁戒』這一句裡頭。這個「禁戒」不必到別的地方去找,本經具足,本經三十三品到三十七品就是禁戒。
所以我這些年來到處提倡,同修們真正修淨土的,早晚課念《無量壽經》。如果時間不夠,沒有那麼多的時間,早課念第六品,就是念四十八願,就念這一品,然後念佛,佛號當然是愈多愈好,看你的時間;晚課念三十三到三十七,念這個五品,這五品是戒律。我們這樣修法就是持戒念佛。念第六品,我們要發願;念久了,慢慢的把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變成自己的本願,我們的願跟阿彌陀佛就相同,心同願同。三十三到三十七是阿彌陀佛處事待人的一個態度,我們要學,學阿彌陀佛的行為,我們的行同佛。所以戒律統統本經都具足了。三學具足,就是戒定慧三學,本經統統具足。
『堅守不犯』,佛教給我們做的,我們就做;佛教給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就決定不做。
【饒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與之。令得安樂。】
我們自己一個人所修的,積功累德,將這個功德迴向給眾生,迴向給世界。我們把範圍縮小一點,不要講法界,法界太大,迴向這個世界,希望這個世界所有苦難眾生都能夠離苦得樂,這就是法供養裡面「代眾生苦供養」。能不能做到?能做到。這一個人修持,大眾都托他的福,也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這些人要遭這個災難,這裡頭有個大福德的人在此地,他不遭災難;他在此地,大家災難也就沒有了,或者是減輕了很多。這是一個人有福,大家都沾光,都托他的福。福報一定要自己修,要認真的修學,可以能夠消除世界的災難。只要你真心做,努力做,念念為這一些苦難的眾生去做;所做的功德自己決定不取,普遍施與一切眾生,我為他們做的。所以菩薩勇猛精進,那個力量從哪來的?就是這一念的大慈大悲,為一切眾生,不為個人,絕對不為自己。
【憶念西方阿彌陀佛。及彼國土。】
這個就是憶佛念佛。
【是人命終。如佛色相種種莊嚴。生寶剎中。速得聞法。永不退轉。】
這一段是補充前面所講上品上生修學的方法。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