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  (第十五集)  1992/6  美國聖荷西迪安那大學  檔名:02-012-0015

  請掀開講義第三十四面,第二段:

  【正釋本經題名:】

  昨天簡單跟諸位介紹了經題的前面「佛說」兩個字。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解釋這兩個字,實在是最恰當、最圓滿,而且是古人所沒說過的。這個「說」,就是喜悅的意思;眾生學佛的因緣成熟了,佛當然歡喜。佛為眾生說法是應機施教,眾生的機緣不相同,根性不一樣,所以當年佛在世,遇到佛,沒有不得利益的;就好像大夫治病一樣,不管你生什麼病,到他那個地方,他給你一診斷,一用藥,藥到病除,你真正得利益。

  佛滅度之後,佛這些弟子們的能力就不如佛了;說老實話,這些弟子代代相傳,一代不如一代,這是真的。過去,像佛滅度之後,早期的那些弟子,不但有修行,真的有證果。即使佛法傳到中國來,這些傳法的大德,在中國歷史裡面所記載的,差不多都是三果的聖人,這是講小乘三果,不是普通人。到隋唐以後,證果的人就少了,但是真正有修持的人很多。你看禪宗裡面得禪定的、開悟的,六祖能大師會下明心見性的,就有四十多人。遠公大師,當年在廬山建立蓮社,同參道友一百二十三人,個個成就。這是早期在中國這些佛弟子。到了元、明以後,去佛距離遠了,對於教理的研究發明,或者還有,真正修行就少了。真正修行有成就的,到了今天幾乎只剩下淨土宗念佛求生淨土,只剩下這一門了,其他的就相當之難。民國初年,學禪還有得禪定的,他一入定,能夠七天、半個月不起來,還有這一種功夫,這講得禪定的;開悟的,就沒有聽說過了。

  真正得禪定,他的果報在四禪天,依舊不能出三界;換句話說,生到天上,壽命是比較長一些,福報大一點,這個沒錯,佛在經上給我們講得很清楚;但是壽命盡了,福報享完了,還是要墮落,這是一樁很可怕的事情。所以一個真正覺悟的人,絕對不羨慕天福,不希望生到天上。當然唯一的目標是希望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六道輪迴就是不再有生死了,這個生死很麻煩。所以了生死、出三界,只有靠淨土這個法門。

  佛宣講這一個法門,他的喜悅,我們將來在經文裡面可以看到,真是無比的歡喜。蕅益大師說,為什麼這麼歡喜?是佛看到當下有人成佛的機會到了;佛度眾生,就是希望大家快快成佛;這個人成佛的機會到了,你說他怎麼不歡喜!佛念念當中,盼望著有這麼一個學生出現,現在居然被他見到了,趕緊把這一個法門說出來,所以這個法門是對於根熟眾生而說的,因此顯示特別的歡喜。

  根熟,就是說他這一生成佛的機會到了,這是非常非常的希有,確確實實是億萬人當中,難得有一、兩個。這樣的人,確確實實是十方一切諸佛護念,當他緣分成熟,佛決定不會捨棄他的;這是經典裡面常講的「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一個都不會捨棄的,只要他真正成熟了。所謂成熟,他真的能接受,真的能相信,真的就發願求生淨土,這個就是成佛的機會在這一生成熟。這個法門正契這些人的機,所謂「萬修萬人去」。這是「說」的意思。第三是:

  【大乘:喻也,乘以運載為義。】

  大乘是比喻,對小乘而說的。小乘人心量小,只求自利,而沒有度他的弘願,所以少慈悲心。實在講,他不是沒有慈悲,他是沒有大慈大悲。大慈悲怎麼說?大慈悲是建立在平等心的基礎上,心地真正平等了,起的作用就叫大慈大悲。

  阿羅漢、辟支佛沒有到這個程度,所以他們雖然有相當的定功,那個定功超越天上了。這個世間的禪定是四禪八定,一共是有八種,就是八大類,叫四禪八定;得到這個禪定,生四禪天、生四空天;換句話說,都在三界之內。阿羅漢、辟支佛他們所修的定比這個更高,佛經裡面叫做九次第定,他是第九定;這個世間只有第八定,第九定就超越三界了;超越三界,就證阿羅漢果,這是小乘。

  雖然有定,能超越三界,沒有見性,智慧不能現前,這是小乘人。小乘人你去找他,他肯教你;你不找他,他不會主動來找你。不像大乘菩薩,大乘菩薩你不找他,他來找你。將來我們在經上第二品裡面就念到,大乘菩薩作眾生不請之友,你不請他,他就來了,他來找你,主動的來幫助你,這個阿羅漢絕對做不到的。所以揀別這一部經是屬於大乘,不是小乘經。

  【此經所示,能念之心,本來是佛,是能乘者大;起心念佛,念念作佛,故所乘者大,強名大乘。】

  這個說法,在大乘教義裡面,可以說是究竟圓滿的說法。怎麼是究竟圓滿?確確實實本經所宗,也就是淨土宗所依據的理論,就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它修學的條件是「信願行」。首先,相信自己,這個信心非常難建立;相信自己是佛,「是心是佛」!自己不是佛,誰是佛?自己不相信自己是佛,這就迷了,就迷失了自己。心是能變,心是本體,是主宰。是心是佛,是心是菩薩,是心是阿羅漢,是心是人。我們今天心念念想的是人,就變成人了。如果我們把念頭換一換,我們念念想佛,不知不覺就變成佛了。淨宗依據的理論在此地。

  佛給我們講十法界依正莊嚴,從上面講佛、菩薩、緣覺、聲聞,下面是天、阿修羅、人、畜生、餓鬼、地獄,這是大的分類。這十大類從哪裡來的?是我們自己心變現出來的。人為什麼會墮地獄?是心是地獄,是心作地獄,那就一定到地獄去了。所以《華嚴經》上說「萬法唯心」,這個經的偈子裡教給我們,「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完全是你心變現的;離開心之外,沒有一法可得,十法界依正莊嚴,全是自心裡變現的。佛教給我們這個方法是自性的大乘法;人不能相信自己,那就沒有法子。

  佛法講信,第一個是信自己,第二個才信佛,所以跟一般宗教不一樣。一般宗教講信,第一個要信上帝,要信神,這個跟我們的講法完全不相同。我們第一個要自信,然後別人才能幫得上忙,外人才能幫得上忙。自己對自己喪失信心,外面人再有智慧、再有能力,對你也無可奈何。所以,自信是非常非常的重要。這是大乘當中的大乘,是究竟圓滿的大乘法。

  【無量壽:梵語阿彌陀。阿彌陀三字是密語。含無量義。】

  第四小段,『無量壽:梵語阿彌陀』,阿彌陀是從梵語音譯過來的。『阿彌陀三字是密語』,雖然是梵文音譯過來的,印度人也不能理解這個名詞裡面所含的真實義,他們也不懂。『含無量義』,那怎麼能說的出來?

  梵文裡面,「阿」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無,「彌陀」是量,這個名詞就叫無量。什麼無量?一切都是無量,沒有一樣是落在數量裡頭的。譬如我們講智慧,智慧是無量的,德能是無量的,才藝是無量的,沒有一法不是無量的。諸位一定要曉得,一切的無量是自己本來具足的。

  我們讀《壇經》,看到六祖大師開悟的時候,他向老師提出他的心得,也就是他的悟處,他說了五句話;當中有一句說,「何期自性本來具足」。這個「阿彌陀」跟他講的「本來具足」是一個意思。本來具足就是沒有一樣欠缺的,圓圓滿滿;智慧是圓滿的、德能是圓滿的、才藝是圓滿的,甚至於我們講福德是圓滿的、壽命是圓滿的,樣樣都圓滿,自性本來具足!又說了一句,「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盡虛空遍法界從哪裡來?是自性變現出來的,他到這個時候完全見到了,完全明瞭了。六祖所說的就是本經阿彌陀這個意思。所以阿彌陀就是無量壽,這是翻成中文,這是我們所求的;我們所求的是樣樣無量。

  這個「壽」是個代表,為什麼不用其他的來代表,要用壽?佛給我們說了,一切無量裡面,這個壽是第一。譬如你有無量的財富,你死了,財富有什麼用?你不能享受;必須你有壽命,你其他一切的無量,你自己才能得到享受,才能有用處。所以一切無量裡面,壽命是第一;有了無量壽,其他一切無量,才真正能夠享受得到、受用得到。所以用這個字來作代表。絕對不是只有壽命無量,其他都沒有了,都有量的了,那你就想錯了。用一個字來代表,沒有一樣不是無量;換句話說,沒有一樣是有欠缺的。

  我們學佛為什麼?就為了這個。這個聽到的時候實在是太好了,我們能得到嗎?問題就是你自己相不相信你自己了。實在講,不是從外面來的;從外面來的,那的確未必能得到;這是從自性裡頭來的,不是從外來的。所以佛法叫「內學」,是從自性裡面去修,從自性裡面去現,它不是從外面來的。如果從外面來的,這在佛法裡叫做「外道」。

  這個外道,不是說其他的宗教,不是說佛教以外的,這樣想法就錯誤了。外道是心外求法,以為自心之外還有法存在;只要有這種觀念,在佛門裡都稱之為外道。佛給我們講宇宙人生,經上常講十法界依正莊嚴,統統是自心變現的。所以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全是自心變現的。

  佛給我們說了,把這個事實給我們講了;我們學佛,我們要做的,就是要把佛給我們講的,我們要把它證實,那就對了;我們要做的是要把佛所講的證實。這個證實,就是佛經上講的證果。你能證實,你跟佛就一樣了,他成佛,你也成佛。你沒有能夠證實,換句話說,你修學的功夫還不夠,境界還達不到。你能夠證實了,你就是佛,你就成佛了。換句話說,無量你就得到了,完全得到了。

  【今翻無量壽,是取其中主要一義。】

  剛才說過了,所有一切無量,壽命是最重要的,一個意思。

  【是此德號,明法藏因地願行,與果地佛德,極樂之依正主伴,一部所說,攝無不盡也。】

  「法藏」是阿彌陀佛沒有成佛之前,像我們現在情形一樣是初學,他那個時候出家叫法藏比丘,是阿彌陀佛因地的時代。他所發的願,所修的行,以及以後成佛了,建造極樂世界,幫助一切眾生成就。極樂世界的依報就是環境,我們今天講生活環境;正報就是人事環境,依報是物質環境。我們生存在這個社會上,有物質環境,跟大眾相處是人事環境。主是老師,所謂教主,現在我們說主講的,這是阿彌陀佛。伴是學生。主是老師,伴是學生。

  這一部經所說,「無量壽」三個字統統包含盡了。不僅這一部包含在裡面,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無量這個意思統統包在裡頭,哪能出這個範圍!不但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說,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也不能出無量之外。無量外面還有一法?沒有的,全都在這個名號之中,這個名號梵音叫阿彌陀佛。你才曉得阿彌陀佛這個意思,實在講,不可思議!釋迦牟尼佛所有一切經、所有一切法門,阿彌陀佛這一句都包括了。不僅包括釋迦牟尼佛所講的,包括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諸佛所說的,都不能出「阿彌陀佛」這四個字之外。

  這是我們的所求,這是我們本性本來具足的德能,這是我們本有的。現在自己迷惑顛倒,迷失了。我們迷了什麼?自性無量的德能迷失了,現在變成了無知無能,這是我們迷了。你怎麼迷的?佛在《華嚴經》上,把我們的病根一語道破。在「出現品」裡面,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所有一切眾生跟佛沒有兩樣,跟釋迦佛、藥師佛、阿彌陀佛、一切諸佛,智慧德能完全一樣;「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是把病根說出來了。

  我們的病根是什麼?妄想執著,好像給一切眾生診斷,病源找出來了。妄想變成了所知障,智慧沒有了;執著變成了煩惱障。這是佛常在大小乘經典都說的二障。障了什麼?障了自性的無量。我們本來有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才藝,一切一切的無量統統沒有了,都不能現前了,就被這二障障礙住了。

  我們要問,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教我們什麼?總而言之,教我們破二障。二障破了,你那個無量壽的性德就現前了。無量壽是佛給你的嗎?不是,是你自己本來有的;去了障礙,自性就現前,就這麼簡單。所以,《楞嚴經》上說「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到你成佛,佛問你得到什麼?一樣也沒得到。怎麼一樣也沒得到?因為統統是自性本來有的。如果是自性裡面沒有的,忽然來一樣,你才能算得到了。這是本來有的,你得個什麼!

  佛給我們說的句句都是真實話,佛沒有一樣東西給人的。如果說佛有東西給你,那是欺騙你,沒有這回事。說老實話,佛只不過是提供他修學的方法經驗給我們作參考,他對我們的幫助就是這些。我們依照他的經驗方法來修學,恢復自性了;自性裡面無量的德能,不是佛給我們的,是我們自己本來具足的。這是無量壽的意思。

  所以在經題上,無量壽是所求;換句話說,這三個字就是禪宗裡面所講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禪家要見的就是這個,在我們淨宗就稱作無量壽,在一般大乘教裡面稱作真如本性,這個名字不一樣,實在講是一樁事情,無量壽就是真如本性。

  【莊嚴。】

  第五小段,『莊嚴』。莊嚴,要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真善美,這裡面還要加一個智慧,「真善美慧」的集合,這就是真正的莊嚴。實在講,本經所顯示的是究竟圓滿的莊嚴。

  【經云:一向專志莊嚴妙土。】

  他用什麼方法來莊嚴?一向專志。到經文裡面,我再細細跟諸位介紹。這一部經確確實實提供我們非常完美的修學原則,即使在世間學術上,你要懂得這些方法,好好的來運用,在世間無論從事於學術,或者在社會上從事的行業,都能夠輝煌發達,它的好處太多太多了。

  【莊嚴眾行。】

  行是行為,思想、見解、言行都包括在其中。

  【又我已成就莊嚴佛土,清淨之行。】

  這一句是法藏比丘對他老師提出的修學報告。極樂世界已經建造成功的時候,向老師報告,他已經成就莊嚴佛土。如何莊嚴佛土?是以清淨之行,所以這個國土叫淨土。淨土從哪裡淨起?從心地淨起,心淨則土淨。

  因此,這一個世界,我們講西方極樂世界,它為什麼這樣的圓滿而沒有一點缺陷?這是一個新的世界,就如同我們這個地球上,這是一個新建立的國家,是個新國家;美國在我們這個世界上是一個新的國家,它的人民是從四面八方移民過來的。西方極樂世界,人統統是這麼來的,是移民過來的。像釋迦牟尼佛勸我們到極樂世界去,我們從這個地球移民到極樂世界去。凡是去的條件,他要求的非常嚴格,心地清淨。心不清淨的人,不能去,念佛也不能去。所以古人常說,念佛心不清淨,這些人「喊破喉嚨也枉然」,去不了!這是諸位一定要明瞭的。

  心地清淨有三個等級,上中下三等。上等的叫理一心不亂,剛才講的兩種障都沒有了,都破掉了,煩惱障跟所知障都破掉了,這叫理一心不亂,那是真清淨了。中等的,煩惱障破掉了,所知障還在,這是中等的。下等的,二障都沒破;雖沒有破,他念佛這個功夫,念佛是定,這個能力能夠把二障控制住,沒斷,控制住,控制住它不起作用,所以我們把它叫做功夫成片。兩種煩惱根還有,古人講這個方法叫「石頭壓草」,沒除根。事一心、理一心是根除掉了,這個沒除根,這叫帶業往生。可是最低限度,你要有這個能力把這個二障伏住;這不是斷,是伏,就是把它降伏住,有能力把它伏住;雖有,不起作用;換句話說,你這個心還是清淨的,煩惱有,不起作用,要這樣的條件才能往生。因此這個新國家,所有去的人心都清淨,這就變成淨土。

  美國接受全世界的移民,沒有這個限制;如果有這一條限制,美國是我們這個地球上的淨土,心不清淨的人不准到這個地方來移民,那這個地方就變成淨土了。阿彌陀佛他這一條限制的很嚴格,所以我們要知道他怎樣莊嚴的。

  【彼極樂界,無量功德,具足莊嚴。】

  這三句是總讚;換句話說,對於西方極樂世界做一個總評語,實在說不盡。在個人來講,功是功夫,修學的功夫;在極樂世界團體裡面來講,這是它的功用。德是講它的德能。個人修行的功夫,團體的功用德能,都是十方世界不能跟它相比的;換句話說,它樣樣美滿,沒有一絲毫的欠缺。這些我們將來在經典裡面,都可以看到。

  你看到之後,你會對它生起信心,你會體會到阿彌陀佛所作所為確實是有道理的,就是用我們凡夫的思惟來說,它合情合理合法,這個世界絕對不是一個虛構的。

  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現在我們的科學家也都承認,這個太空當中,絕對不是只有地球才有生物,現在科學家相信其他星球裡面有生物;不但有生物,而且有許多高等生物,他們的聰明程度、科技比我們還發達;像這種事情,佛經裡面說得就很多很多了,這是被現代科學家證明了。西方世界也跟我們一樣是一個星球,確確實實像我們一樣的人類在那個地方生活。我們的活動空間是無量無邊的,絕對不是只有小小的地球這麼大,那就錯誤。

  我們沒有到這個世間來之前,我們在哪裡?我們人會死,死了以後到哪裡去?生前死後活動的空間,就不限於這個地球了。即使在六道裡面輪迴,六道有多大?佛經上講三千大千世界,那是一個六道。我們這個地球在三千大千世界裡面,太渺小了。根據佛經,佛經不是說的確實數字,大概說的,佛講一個大千世界有一百億個太陽系,彷彿我們今天所講的銀河系一樣。

  如果要以黃念祖老居士的看法,一百億個太陽系,那這個範圍就更大更大了。我們今天講太陽系,佛經裡面講單位世界,一個單位是一個日月所環繞的這個範圍。過去一般法師大德,都把這個單位世界看作太陽系。黃老居士的看法不一樣,他是學科學的,他說太陽真正圍繞的那個中心,不是我們太陽系。那麼太陽圍繞的中心在哪裡?銀河。太陽環繞著銀河轉,銀河系的中心是佛經裡面講的須彌山。黃老居士說,現在天文學家講的那個黑洞,恐怕就是佛所講的須彌山。

  如果照黃老居士這個講法,這個世界的範圍擴大太多太多了,我們這一個單位世界就是一個銀河系,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是一百億個銀河系,這個是六道輪迴的範圍。我們不出六道,在一百億個銀河系裡面跑來跑去,到處流轉,你說這個範圍多大!這不過是一尊佛的教化區而已;像這樣的大世界,在太虛空當中,無量無邊!佛法裡面講的宇宙觀、大宇宙,就是我們活動的空間。所以我們的心量要擴大,心量不能太小,一定要擴大,一定要瞭解這個事實的真相。

  我們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就不是在我們這個大世界之內了,是另外一個大的世界、一個大千世界。這個世界距離我們多遠?佛講距離我們當中間隔有十萬億個大世界,有十萬億個三千大千世界。如果一個大千世界是一百億個銀河系,你們去算,當中要距離十萬億個,一百億個銀河系算一個單位,它在那一頭。

  我們今天用光的速度,用電的速度,要想達到那裡,那個計算單位恐怕都要以億兆年為單位,才能達得到。我們現在曉得,以我們現在的光速,從我們銀河系這一邊到那一邊,就要二十五年;那一百億個銀河系,還得了!佛法所說的大宇宙,今天被科學家證實了。

  【正顯事事無礙法界之圓明具德也。】

  我們對於整個宇宙人生徹底明瞭,不再有一點迷惑。要用什麼方法?要用修持的方法。我們通常講修行,行是行為,修是修正,把我們的思想、見解、行為,一切錯誤的把它修正過來,我們的智慧能力就恢復了。可是我們自己許許多多的錯誤,自己不知道,這叫愚痴。自己知道了,就叫覺悟;覺悟之後,要把它改正過來,那叫修行,那叫功夫。

  譬如佛給我們講了,我們有煩惱障,我們有所知障;煩惱障容易懂,煩惱是障礙,障礙清淨心;所知障,障礙智慧。什麼叫所知障?所知,就是整個宇宙人生是你本來所知的,你原來就有這個能力,你沒有一樣不知道,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是你的本能。你的本能現在失掉了,為什麼失掉?這個裡面有個障礙,這個障礙叫做所知障。這個障礙佛給我們說穿了,是什麼?妄想。一打妄想,智慧就沒有了。為什麼?因為打妄想,心不清淨;有煩惱,心不清淨了。如果把妄想跟煩惱拿掉,你的心就清淨了;清淨心起用,就是你自己本來的能力,你的本能就恢復了;本能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佛是教我們恢復本能。

  現在雖然佛把我們這個病根說出來了,說出來也沒用;曉得有煩惱障,煩惱去不掉;曉得有所知障,所知障也去不掉。佛雖然教給我們許許多多的方法,你去嘗試看看,太難了,實在是難。何況我們壽命又很短,時間不夠用,這是真的。所以阿彌陀佛慈悲,他的條件沒有別的,只要心清淨,就能夠到他那裡去,他歡迎你去,他提供我們一個修學的環境;這是阿彌陀佛對我們最大的恩惠,最大的幫助。

  第一個到他那裡壽命長,換句話說,你有足夠的時間修學;第二個老師好,諸佛如來在那裡擔任指導的老師;同學好,諸大菩薩是我們的同學。換句話說,修學的環境非常理想。不但釋迦牟尼佛苦口婆心勸我們到極樂世界去,我們看佛在許多經典裡面所說的,連《華嚴》都不例外,世尊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一尊佛不勸大家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去。

  所以這個法門、這一部經典是一切諸佛共同弘揚的法門,這就殊勝了。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這個經是多次宣講,講其他的經一生就講一次,沒有重複的,唯獨這個經不斷重複的講,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去體會佛的用心,也逐漸逐漸能夠認識這個法門的重要性了。

  事事無礙的境界跟圓明具德是華嚴境界,顯示本經跟《華嚴》,無二無別。莊嚴是我們所需要的。無量壽是本體,真如本性;莊嚴是現相,最殊勝的德相。前面是本體,這是受用。有體有用,都是自性之體,自性的德用,這是我們所求的。

  所以這個經的題目好,我們所求的都在題目上。用什麼方法求?下面把方法也擺在經題上,這就是說淨宗所修的,就是題上的「清淨平等覺」五個字;淨宗所修行的,就是依這一個原則。

  【清淨:身口意三業。離一切惡行煩惱垢染之謂。】

  要達到這一個目標,『清淨:身口意三業』。身是身體,口是言語,意就是念頭。我們所有一切行為,出不了這三個範圍,「身口意」統統包括了。這三大類的行為,『離一切惡行煩惱垢染之謂』,惡行是錯誤的行為,煩是煩惱,離一切煩惱,染是污染,離一切污染,這就叫清淨。

  大家都曉得,我們今天的心不清淨,心理被污染了、精神被污染了,思想見解統統都被污染了。污染,就會發生許多錯誤的想法、看法,乃至於作法,那叫造業;造業,後面一定有果報。你造的善業,必定有善果;你造的惡業,一定有惡報;善惡果報,絲毫不爽!所以這個清淨的心行,實在是非常非常重要。

  【經云:心淨則佛土淨】

  這一句話佛在《維摩經》上所說的,淨宗的修學,就是要求心淨。《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本經講的「一向專念」,目的何在?就是求一心清淨。

  【表一切即一,一即一切。】

  這兩句話出自《華嚴經》上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異」。多就是一切。佛教給我們修學的祕訣,就在這兩句話當中。「一切」是萬事萬法,「一」是什麼?禪家又說「萬法歸一」,一歸何處?沒有人能答得上來。如果這兩句你要是明瞭了,那就很簡單了,萬法歸一,一歸萬法,一多不二。萬法歸一,「一」是什麼?給諸位說,一是任一,不是專指一樣,這個一定要知道。你參禪,萬法無有一法不是禪;你學教,一切萬法無有一法不是教;你念佛,一切萬法無有一法不是阿彌陀佛。所以這個「一」是任一,不是特定指的哪一邊的。

  佛給我們開的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你要想成功,哪一個法門都行,你修學的原則就是要專一。你不能夠學很多,學很雜,那就錯了。你這一門通了,一切都通了,因為一就是一切。這個法門是平等,我這一門走不通,我走那一門;那一門走不通,我再可以選其他的門。可是你要記住,就是一門深入。你學禪,禪不是不好,好,一門深入;你學密,密也好,也要一門深入。一門深入,就成功了;二門三門,你就失敗了。

  所以這個「一」,不是專指哪個一;絕對不是我這個法門殊勝,那些法門不如我。如果你有這一念,錯了,大大的錯了。選擇法門,一定要看自己的根機、自己的智慧、自己的程度、自己的生活狀況,為什麼?選擇修學一個對自己沒有障礙的,對我生活不但沒有妨礙,而且還有幫助,使我生活過得更美滿、更幸福,那你這個法門就選對了。所以,佛開這麼多法門是讓我們自己選擇的;我們不會選擇,佛代我們選擇,佛代我們選擇的就是勸我們念阿彌陀佛。

  為什麼佛不選擇其他的法門?這個法門容易,你看這一句「阿彌陀佛」,誰不會念?這個道理懂得,你可以念;不懂,也能念。只要一心念,不管懂不懂,都有成就。這個太難了,太不容易了。其他法門不行,其他任何一個法門,必須先要瞭解它,它走的路是「信解行證」。這四個步驟:第一個你相信,第二個你理解它,你完全通達明瞭,然後再修行,再證果。這個法門不要解,你解很好,不解沒關係,一樣成功;換句話說,只要你一心念,一心就清淨,一心是清淨心。

  經上講的這個原理,不僅是修淨土,學禪、學密、學教、學戒律,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是要用清淨心,都要一心學;念佛要一心念,參禪要一心參,研教要一心去研,都是一樣的,一個道理。

  所以我們念佛,見到參禪的人,我很恭敬,我應當恭敬,因為法門平等,沒有高下,他的根器跟我不一樣,他聰明,他可以參禪,我聰明不如他,我老實念佛;他研教,教要智慧,沒有智慧不能大開圓解,我智慧不如他,我老實念佛。所以人最重要的,換句話說,成功失敗的關鍵,你知不知道自己?古人講,必須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根機、知道自己的能力,我就會安分守己,我也會恭敬別人,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決定不可以貢高自大,不可以自以為是,這都是修行的大障礙。不僅修行是障礙,就是在世間事業上也是障礙,縱然成功,他的成功不會太久。所以一定要知道自己。曉得這個「一」是任一,不是專一,不是特定指哪一個「一」。

  我們今天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一切經就是這一本《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展開來,就是一切經。我們淨宗的看法,一點沒錯。這個參禪的人,中國參禪到六祖之後,都用《金剛經》做印證,所以一切經就是一部《金剛經》,《金剛經》就是一切經。對不對?對,他那個宗派那個法門一點都沒錯。所以決定不能說,我這個經是一切經的第一,它那個不如我,這就錯了。這個一即一切,一切經就是一部經,一部經就是一切經。

  那到底是哪一部經?部部經都是,沒有一部經不是的。可是你要修的話,任何一部經,當然這部經選擇你最喜歡的,所有一切經我最喜歡這一部經,一門深入,就行了;這一部經通了,一切經都通了。展開一切經擺在面前沒通,證明這一部經沒通;如果這一部經通了,那一切經真的都通了。

  印光大師《文鈔》裡,有一篇我記不得名字了,我看《文鈔》大概在三十年以前了,是剛剛學佛的時候;以後我勸人,但是我自己都沒有時間去看。曾經有一個參禪的人,是一個在家的居士,年歲也很大了,寫一封信給印光大師,也很自負,說他參禪參一千七百則公案,就是《傳燈錄》,禪宗裡頭有一部《傳燈錄》,他說一千七百則公案,他差不多都參透了,其中還有幾條不太明瞭;差不多統統都參透了,只剩下幾條了。印光大師回他一封信,如果有一條沒有參透,你全都不懂;如果你有一條懂,就全部都透了。這一位參禪的,以後跟印光大師念阿彌陀佛,服了。確實如此。

  你說這個經通了,這個《大藏經》任何拿一部來,你全都通達;如果我這個通了,那個我還有一點不通,證明你這部經也不通。佛法跟世間法不一樣,世間法的學術,隔行如隔山,這一門通了,未必通那一門。佛法不是,佛法是性理之學,心通,所以一通一切通。不可能說你這個法門通了,那個法門不通,沒這個道理!換句話說,這一句佛號要念好了,真念通了,教也通了,禪也通了,密也通了,沒有一樣不通。參禪的人要通了,大徹大悟了,淨土也通了,密也通了,教也通了,樣樣都通。這叫「一切即一,一即一切」,這就是心清淨。

  心清淨平等了,它起的作用叫照見,它不是分別,不是執著,不落思惟。我們講研究研究,研究就壞了,一研究就落在意識裡面去了。他不用意識。

  所以我們佛弟子家裡供養佛像,莊嚴道場,家裡有佛像也是道場,真正修行人不必用香花。用什麼莊嚴?一杯清水。供佛供什麼?供一杯水。水表什麼?表清淨心。看到這一杯水,我的心像不像水,水不起波浪,平的,我的心平不平?水乾淨,沒有污染,我的心有沒有染污?這一杯水是表法的,常常提醒你。如果你心真的像水一樣平靜,一點波浪都沒有了。波浪就是念頭,我們起心動念是念頭,「貪瞋痴慢疑」,那是污染,那不乾淨。果然不染,清淨了;果然不起波浪了,平等了,就是此地清淨平等。底下的作用,就是覺,無所不覺。不但整個佛法你覺悟通達了,世間一切法一樣通達了,不用學的。世間學一門學得很苦,真正心通了,不要學的,一接觸就明瞭,一看一聽就通達,一絲毫錯誤都沒有。

  這個能力並不神奇,這個能力是本能。為什麼一切法通達?一切唯心造,你現在的心能起圓滿的作用,它怎麼會不知道,怎麼會不通達!佛法無量法門、八萬四千法門,統統修的是清淨心,統統修的是平等心,只是所用的方法手段不相同,目標完全相同,這一點不可以不知道。如果不知道,你就迷惑了,必定犯了很大的過失。什麼過失?自讚毀他,起門戶之見,這個就錯了。有門戶之見,可見得你心不清淨,你那個法門修得再好,你的心不清淨,你的心不平等;換句話說,念佛不能得一心,往生不可靠,靠不住!參禪不能得禪定,學教不能明理,持戒不能得定;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戒律持的再好再嚴,不會得定。為什麼不得定?心地不清淨,心不平等,他怎麼能得定?定是清淨平等心,這個很要緊很要緊。

  所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個事實一定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這才理得心安。道理明瞭之後,心就安了,對於一切法自然恭敬;對於自己所修學的,絕對不會有自卑感,知道是平等的。他雖然高,我也不低,這個貢高我慢的心不會生起來了。底下是:

  【平等覺。】

  第七段是經文上「平等覺」。

  【經云:平等者,名為真如,乃至平等者,即是不二法門。】

  「真如」,真就不假。《金剛經》上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就不是真實的;真實,就不是虛妄的。「如」這個意思,當下就是。這說的是什麼?就是說的我們真心,說的我們本性。

  佛為什麼就一樁事情,說了這麼多的名詞?譬如我們隨便略舉幾個例子,真如、本性、自性、真心,《楞嚴經》上講的如來藏,大乘經上講的第一義,統統都是講的這一樁事情。為什麼說這麼多名詞?這個名詞要在經典上隨便去找一找,可以找到幾十個。佛的用意我們要知道,佛教我們不要執著名相;你知道是這一回事情,用什麼名相都可以,一執著就錯了。

  所以一樁事情用許多名詞來說,是教我們破名字相。不但名字不能執著,言語也不能執著。你看《大乘起信論》裡面教給我們「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你才會真正體會到佛講的意思,真實義就能夠體會到了,開經偈上講「願解如來真實義」。如果這三樣,你執著了一樣,佛講的真實義你很難體會。

  所以,平等就是真性,真心是平等的,妄心是不平等的。我們今天對人平不平等?對一切諸法平不平等?對一切事物平不平等?不平等,當然不平等。不平等怎麼辦?要在事事物物裡去學平等,這叫修行;逐漸我們的分別執著慢慢減少了,這叫功夫。

  功夫在哪裡?我這個分別執著一年比一年輕了,一年比一年淡了,這個功夫好。換句話說,對佛經上講的意思愈來愈明白。如果有很重的分別執著,古來祖師大德註得再好,你也看不懂;今天就是佛來給你說法,你也聽不懂。為什麼?你用分別心去聽,你用執著心去聽,你用不平等的心去聽,你怎麼能聽到他的真實義?

  這是佛法難處,就難在此地;我們用的心跟佛菩薩的心不一樣,所以佛菩薩的意思,我們就不容易體會了。如果我們用的心跟佛菩薩的心是一樣的,不等他說,他這一提,我們完全瞭解了,自然就通達了,這一點希望同學們要多多的留意。今天時間到了,這一段明天再跟諸位介紹,這個「平等覺」裡面的含義非常豐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