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  (第十六集)  1992/6  美國聖荷西迪安那大學  檔名:02-012-0016

  請掀開講義,第三十五頁第四行,看第七段:

  【平等覺:經云:平等者,名為真如,乃至平等者,即是不二法門。】

  昨天跟諸位簡單的報告過。

  【今題中平等覺有四解:】

  綜合它有四個意思。第一個是:

  【平等普覺一切眾生。即一切眾生平等成佛之法。】

  這個意思非常重要,因為佛可以說在所有大乘經典裡面,跟我們講許許多多理論與修學的方法,但是從來沒有說平等成佛的方法。天台講四教:藏、通、別、圓,換句話說,就是四種不平等的佛,四教都稱佛;賢首講五教,內容跟天台大致是相同的,大同小異。為什麼不能平等?這個不能平等,在我們想像當中是合理的;因為人的根性不平等、智慧不平等、能力不平等、修學的功夫也不平等,怎麼可能會平等成佛?那是不可能的事情。這就是說,因不平等,果一定不平等,這是非常合理的,我們很容易接受,很能夠理解。

  但是這個法門很特殊,前面曾經跟諸位說過,這個法門是如來果地上的法門,它不是因地上的。就是佛在其他經論上所講的,全是修因證果,是這個說法;唯獨這個法門,跟從前講法完全相反,它是從果地上下手的,以果為因,因就是果,果就是因,這就平等了。

  所以這個法門難,難在什麼地方?難在難信,因為佛從來沒有這麼說過,突然之間這樣說,我們乍聽起來會懷疑,不知道佛在說些什麼。這是乍聽,如果你要是深入,冷靜仔細去研究,不難體會到它的道理。佛給我們提出來修行的方法是「信願行」,信願行是一而三,三而一。你信了,真正相信,你才會發願;你有願,才肯念佛。換句話說,真肯念佛,這個信願行統統都具足了。為什麼?行裡面一定有信、願,願裡面一定有信。信,不見得會有願;有願,不見得會有行。真正到肯念佛,這些條件統統具足了。

  這一種修因,與如來果地上最接近;所有一切修行的方法,我們講修學的因緣,都是向成佛這一個目標、這一個方向,但是距離有遠近不相同,這個方法是最貼近的。為什麼說如來是以果地的方法傳授給我們的?這就是講所有一切菩薩,無論修學哪個法門,他到最後成佛用什麼方法修的?就是最後那一個階段,前面不算,只說最後那個階段,他怎麼成佛的?就用這個方法成佛的。所以學這個法門,等於前面所有一切方法我們可以統統不理,單取這個方法,那就妙不可言了。

  單取這個方法,我們要問了,我們是業障這麼深重的凡夫,也行嗎?大家總以為單取這個方法;等覺菩薩用這個方法馬上就成佛,這個我們點頭,這是應該的!我們用這個方法也行嗎?殊不知道也行。為什麼行呢?前面你聽過我昨天講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你把這個道理會通了,你就不會懷疑了。

  何況淨宗在理上講得非常透徹,言語很簡單,「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是淨宗所依據的理論,話只有兩句,含義極其深廣、究竟圓滿。一切眾生都有佛性,既有佛性,就應當成佛。我們今天用諸佛修學的方法,同樣有效,同樣的成就。所以這個法門,不但幫助一切眾生成佛,也幫助一切眾生平等成佛。我們現在要問,跟誰平等?跟阿彌陀佛平等,跟釋迦牟尼佛平等,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平等。它是個平等成佛的心,平等成佛修行的方法,這個要知道。第二是:

  【以平等法覺悟眾生。】

  平等法是什麼?就是佛講的這一部《無量壽經》。有很多同修,初學佛的人來問我,我們初學佛的人從哪一部經學起?這個話問得好。你看《楞嚴經》裡面一開端,佛就講到最初方便;我們學東西總按次第,有程序的。最初方便,再到初方便,慢慢往上提昇。像一般教下所講的由小乘到大乘,這都是次第;大乘裡面,由方等到般若,再到法華、華嚴,也是有次第的。要曉得從哪裡入門。

  經典這麼多,宗派也這麼多,到底學哪一個好?這個就一定要有有經驗的人,有修學的人,請他們來幫助我們,這就是要有好的老師、善知識指導,協助我們。可是這個法門是平等法,平等法就是我們初學的人也可以修。

  實在講,介紹這一本經給初學的人入門,比選擇大小乘要妥當得太多了。為什麼?大小乘經論非常之多,未必選擇的很適合,這是真的;選擇不適合,不僅修學困難,學了之後,用不上。世出世間法都一樣要學以致用,學了馬上就能夠應用在生活之中,這個學習就有價值,就有意義,沒有白學了,學了立刻就得到好處。這一部經是非常恰當的,學了之後,立刻就能用。你懂得一句,有一句的受用;懂一段,有一段的受用。所以這個經,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統統用的上。

  這種教科書很特別,就是這本教科書。拿我們現在這個學校來講,從幼稚園一直到博士班,都用這一本書,這個書很奇妙,實在講是找不到的。所以它這個法,才叫真正平等法;幼稚園可以用它,小學、中學、大學、博士班都可以用它,這叫平等。如果一定把它限定在某一個階段、某一個年級來學,這就不平等了。這個法門是平等法,平等覺悟眾生,所以我們介紹這一部經是非常非常妥當的,決定沒有過失,不會誤導大眾。第三是:

  【平等覺指如來之正覺。】

  我們曉得,阿羅漢就稱為正覺了,菩薩稱為正等正覺,佛稱為無上正等正覺。這個覺,諸位立刻就能夠明瞭,它不平等,它有三個階段,這是不平等的。可是我們這個地方講平等覺是平等的,不但緣覺、菩薩、佛平等,以至於到六道眾生、十法界,凡聖統統平等,這是這一部經裡面所說平等的意思。唯有真正平等,這叫成佛。

  所以此地這個平等覺,就是具足包含著無上正等正覺的意思在;而這個無上正等正覺用這個法門來修,初發心的人都可以修學,初發心的人都可以成就。這個到以後跟諸位介紹三輩九品時,會詳細跟大家報告。第四個意思是:

  【專就本經平等覺,亦即極樂教主之聖號。】

  這個「平等覺」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導師阿彌陀佛的稱號,所以阿彌陀佛也稱作平等覺。這個怎麼解釋?佛這個字,翻成中國意思,就是覺;佛翻作覺者,前面跟諸位說過了,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阿彌陀就是平等的意思。前面跟諸位介紹過,阿彌陀是無量的意思,它的本意是無量,無量是平等的,無量不是有差別的,有差別就不平等了,所以阿彌陀佛就是平等覺。本經裡面,佛曾經叫著阿難,你願不願意見平等覺?就是你願不願意見阿彌陀佛。所以稱阿彌陀佛為平等覺。

  經題中,別題裡面的意思,我們把它合起來看一看。「佛說」是釋迦牟尼佛看到我們與會的大眾,在現前,就是這個時候,成佛的機緣成熟了,這是希有難得的因緣。你現在成佛的機緣成熟了,成佛的機會到了,在這個時候幫助你一把,使你立刻圓滿成就無上菩提,這是佛度眾生的本願。佛對於一切眾生,念念期望的,希望他立刻成佛。現在機會到了,你說他怎麼不歡喜!他這種歡喜,我們沒有辦法想像得到,無法想像的。

  這才給我們說出成佛的方法,這個經典就是成佛的法門。無論什麼人,講這個成佛機緣成熟是不分在哪一個等級的,或是菩薩,或者是辟支佛,或者是羅漢,或者是天人,或者是畜生,或者是餓鬼、地獄,不論在哪一道,他這個緣成熟了,再給你講這個成佛的方法,無論在哪一道統統可以成佛,平等法!因平等,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果報平等。

  說實在話,我們跟羅漢、跟菩薩比,智慧不如他,我們的神通道力不如他,我們的福德也不如他,這就有差別了。但是今天我們接受佛教給我們修行成佛的方法,佛傳給我們《無量壽經》,傳給阿羅漢也是《無量壽經》,傳給菩薩還是這一本《無量壽經》,我們得的這個經本相同;佛教給我們修學,用「信願行」這三個條件修學,我們用信願行,菩薩也用信願行。換句話說,我們修行的方法相同,依據的經典相同,那果報怎麼可能有差別?當然沒有差別。

  所以西方世界是什麼世界?是平等世界。不管你在九法界,你是哪一法界的人,你統統依據一個理論、一個方法到達極樂世界去的。我們把這個事實搞清楚了,對於西方世界這個平等的受用、平等的果報,才不會懷疑,才會相信。所以經上講得很清楚,就是連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也說得很明白,任何一個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即使是下下品往生,到極樂世界你的相貌跟阿彌陀佛完全一樣,你的身體也跟阿彌陀佛一樣;絕對不會阿彌陀佛長的比我們好一點,個子比我們高一點,那就不平等了;面貌完全相同。

  也許有人就懷疑了,這面貌都相同,我還認得誰?到底哪個是佛,哪個不是佛?到達西方極樂世界,你自己的智慧德能、神通道力都恢復了,自自然然認得,不會認錯一個人;雖然面貌完全相同,不會錯的。阿彌陀佛無量壽,生到那邊的人個個都無量壽,無論在精神、物質受用上,統統是平等的;這個平等叫真平等。真平等,隨心所欲,那叫真平等;不能隨心所欲,他喜歡的,我不喜歡,這就不平等了;隨心所欲是真平等。所以「平等覺」是阿彌陀佛的聖號之一。這是佛給我們說出這樣殊勝圓滿的法門。

  「大乘」,是特別揀別有一些人誤會修念佛法門是小乘,為什麼?叫自了漢,逃避現實,這是我們常常聽到的;沒有廣大的慈悲心,發度眾生的願望;說我們念佛人逃避現實,世界太苦了,趕緊自己躲避。佛在此地,特別給我們說出,這個法門決定不是小乘。不但不是小乘,實在講是大乘當中的大乘,真實究竟圓滿的大乘,那我們這個心定了。我們學到這個法門,這是至高無上的法門,不是人家所說的權巧方便,這是接引初機,度沒有知識老太婆的;不會受他們這些影響,題上就給我們說清楚了。

  如果說是佛度這些知識水準很低的人,沒什麼知識人的,那我們在《華嚴》上看到,文殊菩薩知識水準很低嗎?普賢菩薩能力很差嗎?這些人都是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他怎麼去的?他也是信願、老實念佛,他用這個方法去的。我們今天效法文殊普賢,難道錯了嗎?所以自己要冷靜,要有智慧,要有判斷的能力,不能隨人家說,我們的心就動了,這是錯誤的。看看別人幾本書,信心就動搖了,說實在話,這是根性沒成熟;成熟的人,不會動搖。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善財童子學什麼?念佛求生淨土,那是廣學多聞,還是一心歸向淨土。這是大乘。

  「無量壽」,是本體,是自性,是理體,我們今天哲學裡面所講宇宙萬有的本體。

  「莊嚴」,是現相,佛經裡面常講的十法界依正莊嚴,我們現代的名詞叫宇宙人生,這是講現相。莊嚴,不但講現相;現相裡面,極其美好。

  「清淨」,是德用,清淨平等是用,無論是自受用,或者是他受用,你能夠守住這個原則,才會得到真實的自在幸福。自在幸福美滿,從哪兒來的?從清淨心來的,從平等心來的。世間事,不平等,不清淨;別人對我不平等,不清淨,那是外面的事情,不要叫外面的事情擾亂了自性,這叫功夫。我們佛門有個術語常說「八風吹不動」,風是什麼?是外面的境界。遇到外面境界,我的心還是清淨,還是平等,絕對不被外境動搖,這個修行功夫才叫得力,有一點功夫。外面一點風吹草動,這個心就動搖了,這是修行沒有功夫,不得力。修行沒有功夫,不得力;換句話說,還是要搞六道輪迴,在這個境界裡自己作不了主宰。

  說實在話,不但是世間人事不能動搖我們,佛菩薩也不能動搖我們,這就本事大了。佛這麼說,我就跟他這麼走;佛那麼說,我就跟他那麼走,你就被佛玩弄了。說老實話,佛菩薩不玩弄人,是人迷了佛菩薩,這個事情就麻煩了。佛菩薩無意玩弄你,但是你迷了佛菩薩,佛菩薩這麼說,你這麼做,那麼說,你那麼做,不是佛錯,是你錯了。

  佛為什麼說許許多多法門,佛是對不同人說的。佛這個法子,對他說的,不是對你說的;你聽了之後,你也去學,這個錯了。佛對另外一個人又說一個法門,你聽到這個不錯,好,你又跟他學,還不是給你說的。所以,佛沒有冤枉人,人自己冤枉自己。由此可知,所謂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佛都是有對象說的,都是對某個人說的。

  我們讀小本《阿彌陀經》,小本《阿彌陀經》是無問自說,沒人問他,佛自己說的;自己說的,對象是哪些?對象是我們現在這些人,沒有見到佛,沒有跟佛見過面的,所以這個方法是留給我們的,這個要懂得。

  何況佛在《大集經》裡面說得很清楚、很明白,佛講他滅度之後,這個佛法分作三個時期:正法、像法、末法。正法時期,戒律成就。這是距離佛很接近的時代,一個人真正能夠持戒,依照佛的規矩去修行,都能證果,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他能成就。

  像法時期,距離佛遠了,眾生的妄想、分別、執著比從前人來得嚴重,持戒不能成就了,所以要修定,禪定成就。佛法傳到中國來的時候,正是像法;正法是一千年,佛滅度之後一千年,佛教傳到中國,所以正好是佛的像法時代。在這一千年當中,禪定成就,在中國禪宗最發達,成就的人不少。

  末法時期,淨土成就。我們今天生在佛兩千年以後,這是末法。照中國的算法,今年是佛滅度之後三千零十八年;末法已經過了一千年,末法是一萬年,我們在末法第二個一千年的開端,在這個時代。佛講這一個時代,淨土成就,我們接受淨土教,老實念佛,那這個就是佛針對我們說的,這是佛在《大集經》上所講的。所以我們修什麼?我們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覺心。

  【經。】

  末後一個字是『經』。經是通題,凡是佛所說的都稱之為經。

  【義為契經,第一契理,第二契機。】

  契是契合的意思。「契理」,我們世間人常講的真理。真理是什麼?真理就是自己的真心,就是自己的本性,這是真的;只有這個是真的,其他都不是真的。因為所有一切法,都是真心自性變現出來的,能變的是真的,所變的是虛妄的。所變的千變萬化,它不穩定,它會變化;能變的這個東西,它是永遠不會變化的,所以它是真的。

  佛所說的一切經論,絕對不違背自性。因此,佛所說的經,我們為什麼要相信?因為自性是一,不是二,佛的自性跟我們的自性是一個自性;換句話說,相信佛的自性,就是相信自己的自性。昨天也曾經跟諸位提出,這一部經通了,為什麼一切經都通了?這一部經通,通什麼?通達自性,所有一切法都是自性變現的,他怎麼會不通!道理在此地。

  所以你只要證得了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你見了性,見到自性;這個自性,就是此地講的理。不但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切經典,你通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經,你也通了。為什麼?還是這個自性變現出來的。佛法通達了,那世間法呢?世間法也通達了。這個世間法,六道輪迴,過去、現在、未來也是自性變現的,哪一樣不通?樣樣都通了。

  今天佛傳授我們這個方法,就是教我們如何證得自性的方法,這個契理,這是真實不虛。所以學佛,絕對不是學我們心外的東西,完全是修學如何恢復自性。所以佛學稱之為「內學」,是向心性裡面去求,然後才能夠一切都得到。

  第二個「契機」。這個機,就是根機,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適合修學人的程度。無論哪一種人,他的程度統統適合,這就很奇妙了,這個法門能夠適合一切不同的程度。文殊普賢程度高的,非常非常之高,適合他;阿羅漢、辟支佛比菩薩程度差遠了,比我們也高出多多,也適合;我們今天煩惱重重,智慧沒有,但是這個法門還是適合;不但適合我們,比我們智慧更差的,能力更差的,畜生、餓鬼、地獄統統都適合。因為它是平等法,所以它也是平等的契機。

  這個法門難信,真難信!佛講其他的經典是適合於某一階層程度的,不是完全都適合。譬如,六祖在《壇經》裡面講的這個禪,他說得很清楚,他教學的對象是上上根人,他契機就能契上上根,就這一個階段;換句話說,上上根以下不適合。他教學確確實實是契合一類的根機,這個我們聽了覺得很合乎道理。

  譬如,我們今天學校教科書,這個課程擺在第幾年級、哪一班來教學,我們會點頭,這是對的。這一本教科書是從幼稚園念到博士班,我們都會搖頭,哪有這種道理!沒有這個道理。世間有沒有這個事情?有。你舉個例子我聽聽。我們中國人念的《四書》。在從前,小孩七歲去上學念書了,老師就教他念《四書》,將來念到鬍鬚白了,還念《四書》。那一本教科書不是念了一輩子嗎?這給外國人講的話,講不通,外國人搖頭,怎麼會相信?怎麼可能?在外國找不到這樣的教科書。

  在佛法裡面,雖然它不像世間這麼樣的嚴格,它還是有層次。唯獨淨土法門,它這幾部經典特別奇怪,能適合所有不同的根機,個個都能得利益。換句話說,你程度淺的,程度深的,所得的利益是相等的,這個奇怪了,真叫人難信!或者講程度淺的得淺利益,程度深的得深利益,這個我們也能懂得。像我們念《四書》,念《四書》的確程度淺的,懂的就少一點;程度深的,他明白就多一點。這一部書裡面趣味無窮,深廣無邊,所以念一輩子都有味道,都有興趣,不會念厭。它雖然是一本教科書,裡面所得到的東西,還有淺深次第不同。不同這本經,這本經你的程度不同,你所得的利益也相同,這不可思議!

  我跟大家講的是真話,但是你們很難相信。我們現在讀這個經,明明我們感受的就有淺深差別,這個淺深差別的現象從哪兒來的?是從你自己清淨心、平等心上面差別出來的,不是別的;除這個之外,你所得到的絕對是平等的。西方極樂世界有四土三輩九品,四土三輩九品不平等,從哪兒出來的?就從我們清淨心、平等心,我們這裡有差別,有這麼一個現象;這個現象在西方極樂世界,給諸位說,很不明顯。我們這個地方給你講,你想像到這個差別會很大;西方極樂世界看不出來,這個差別是你內心裡面的。你所表現在外面,你的智慧、你的神通、你的道力、你的才藝,你的才華、能幹幾乎都平等,幾乎都一樣;換句話說,就是那個清淨心、平等心的純度不一樣,這還是自己功夫沒有圓滿的關係。除這個之外,沒有一樣不平等。這都是佛在經裡面,給我們講的許許多多事實的真相。

  所以此地講的契機,那個意味就非常之深了,跟其他經典上講的契機不相同。我們把這一些事實真的搞清楚了,自己的信心十足,決定沒有懷疑,哪有不往生的道理!哪有不成佛的道理!下面說:

  【具貫攝常法四義。】

  這是一般經典裡面的解釋,這個經字,就它的含義來講,它有四個意思。第一個「貫」,貫是貫穿。

  【貫則貫穿所說之理。】

  這個意思,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這個經典裡面所說的言語、文字,它有組織,有體系,有條不紊;也就是現代人所說的,符合於科學的原則。言語文字有條理、有層次、有體系,也就說明它的思想是有系統的,它不是紊亂的,這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科學的精神。特別是佛經,佛經如果我們看到科判;這個科判,中國古代講的章句之學;這個章句之學是從佛法科判裡面演變過來的,所以佛教對於中國文化有很深的影響。像這個拼音,拼音是從佛法來的;因為佛法梵文,它是四十個字母拼音的。所以中國古時候反切法,就是從梵文演變過來的,那麼科判就是組織體系。這個經無論大小、無論長短,都可以用這個方法把它分析出來,把它排列出來,才知道言語文字之美。中國人批評一篇文章,最好的文章是做到一個字不能增,一個字不能減,這個文章就作絕了。多這一個字,可以把它刪掉,沒有妨礙;少了一個字,這個文章就不通了;做到一個字不能增加,一個字不能缺少的時候,這個文章就到了極處。

  如果用這個態度來看佛經,佛經確確實實是達到這個標準。從科判一排列就曉得了,如果裡頭漏掉一句,這就斷掉了,這有缺陷了;你再添幾個字的時候,添不上,那沒用的可以去掉,可以刪掉。像《華嚴經》,《華嚴經》有科判表解,現在台灣我們印的有單行本,諸位可以看看,那很有趣味。你看《般若經》,六百卷《大般若》,那麼大部頭的書,也有精確的科判,那個科判就很多冊了。

  像我們這一部經,夏老居士會集的初稿,第一次印出來,還沒有經過修訂的,那個時候慈舟法師就依照這一部經來講演,在濟南講過。他當時給這一部經作了一個科判,這個科判我們後來印的這個經本附印在後面,諸位同修可以能看到。因為這個科判非常珍貴,在大陸文化大革命時沒有被毀掉,黃念祖老居士還保留著一份,我到北京之後,他把這一份東西拷貝給我,我拿來之後,真的視同珍寶,唯恐遺失,所以就把它印在經的後面,印多了就不會失掉了,也是對研究這一部經有很大的幫助。

  但是我們現在的經本是經過多次修訂的本子,跟他那個科判裡面有許多地方不同。因為夏老居士在修訂的時候,曾經增訂了很多的經文。他最初的原稿分為三十七品,現在我們這個經本是四十八品,所以這個段落的分法也有變更。但是他那個科判能作參考,從那個科判看到夏老最初這個經本的面貌,所以我們保存它。從這個能夠看出貫穿的意思,貫穿的形式都能看的出來。第二有「攝」的意思。

  【攝則攝持所化之生。】

  這個「生」,就是學生,凡是接受這一門科目修學的學生,這個經的能力就像一個磁鐵一樣,它能吸引住你,叫你接觸之後,欲罷不能,有這麼強大的力量。

  世間的文學作品,好的東西,你讀了一遍,還想讀第二遍,這就是攝受的能力。你看一般的報紙雜誌,看一遍,絕對不想再看第二遍,這個攝的能力沒有,你不會想去看第二遍。好的書會看二十遍、三十遍,但是三十遍以後,就不想再看了;換句話說,它這個攝受的力量有限度的。中國著名的好小說,現在人看得少了;中國四大名著:三國演義、紅樓夢、西遊記、水滸傳,這四大小說,我在念小學的時候,小說對我有很大的吸引力,大概每一種我都看了十遍以上,有些特別好的、特別喜歡的看二、三十遍;現在聽都不想聽,那個力量沒有了。《四書》可以百讀不厭,真的讀到一生都不會厭,這個攝受的力量強,這些小說不能跟它相比,它有耐力。

  佛經更不得了了,像《無量壽經》,從初發心到成佛都念不厭,這個時間要照一般經典來講,三大阿僧祇劫、無量劫,這一本東西都念不厭,你才曉得它這個攝受力量,強大的無比!為什麼會有這麼強?為什麼有這麼濃厚的興趣?每念一遍,有一遍新的發現,所以它就念不厭了。假如這個書是死的,遍遍都一樣,頂多二、三十遍,不再想念了,都一樣的。遍遍都有新意思,遍遍都不相同,那這個味道就長了。確實如此。你們諸位要是去讀這個經,讀經要用清淨心讀,要用平等心去讀;心地清淨平等,讀經的時候什麼念頭都放下,什麼事情都放下,專心去讀,就有悟處;不要去研究,自自然然有悟處,這個就很有味道了;天天念,天天有悟處。

  我講這個經,講了十多遍了,有很多同修聽過的,遍遍不相同。為什麼不同?每一天都有悟處,不一樣!讀一遍,有一遍悟處;讀十遍,有十遍的悟處;積小悟就有大悟處。所以這個經典,深廣無邊。而且這一部經,這裡面你所覺悟的,能夠通達一切經,這很有味道!其他的經典,從來沒有接觸過,你拿到手上時候,你明瞭,你能夠講解。

  所以,講經跟學校教書不一樣。學校教書老師要準備,要找資料。經典不能準備,不能找資料,你要是準備找資料,全是死的。它是活的東西,最要緊的,就是要清淨平等覺,就要這個東西。這個不在文字裡頭,不在書本裡頭,不在經典裡面,是在你自己心裡頭。所以任何經論展開面前,你一看就明瞭,你所明瞭的深度、明瞭的範圍,與你的清淨平等覺成正比例。換句話說,你的心一天比一天清淨,你看這個經,一天比一天深,一天比一天廣;心要不清淨了,馬上就迷惑了,裡面意思都沒有了,什麼也看不出來了。

  初學的時候會有這個現象,有時候清楚,有時候迷惑顛倒,到你修學到相當一個程度,就不會了,至少可以保持住,不會退轉,不會迷,會漸漸的有進步。初學的時候,會有退轉。這是它攝受能力非常的強大。第三有「常」的意思。

  【常則古今不易。】

  這就是我們世間人講的真理,永遠不變;也是現在人所講的超越時空。這一本教科書,三千年前那些人讀這個有受用,三千年之後我們念了還有受用,沒有被時間所淘汰掉,這是真理。三千年前,印度人讀這個有受用;三千年之後,中國人、外國人念了也有受用,沒有被空間淘汰掉,超越時空。任何時代,任何地區,任何國家民族的人民,讀到這個課本,統統有受用,這叫真理。這在佛法叫「常」的意思,永遠不變,萬古常新,這是經典的特色。在世間法裡面,也有這個意思,像我們中國,儒家的經典、道家的經典,有一部分的子學,諸子百家,但不是全部,有一部分它到達這個境界,也能夠超越時空。

  第四個是「法」的意思。法是方法,也是我們今天講的原理原則。

  【法則近遠同遵】。

  遵是遵守。它所說的理論、它所講的方法,因為超越時空,所以古人依照這個理論方法修學,他成就了;現在人依照這個方法修學一樣成就。古時候印度人用這個方法,他成就了;我們中國人用這個方法也成就。現在人學佛,成績不如古人,不是現在人的根性不如古人,也不是現在人的智慧不如古人,而是沒有遵守古人的方法,總認為古時候這個方法舊了,應該淘汰,要找一套新的方法來。殊不知這個新的方法沒有經過考驗,新的方法是個錯誤的方法;古時候這個方法用了幾千年,經過考驗的,確確實實是一個正確的方法,我們要知道。

  在中國有一句俗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老人是他有經驗,他看多了,絕對不是胡思亂想,虛構出來的。他有他的經驗,他有他歷史的累積,不是隨便說出來的。佛法可以說是無量劫累積下來的經驗,這要知道,要相信,哪裡會有錯誤!

  學佛的次第,最常見的,清涼大師在《華嚴》裡面給我們判教,「信解行證」這四個階段:第一個你要相信,第二個你要理解,第三個你要做到,最後你才把你所信的證實,再證明了。

  通常我們一般人,人人都會念的四弘誓願,四弘誓願也是修學的四個次第,非常重要。第一個教你發心,發什麼心?發救度一切苦難眾生的心,「眾生無邊誓願度」。為什麼教你發這個心?如果沒有這個心,你修學會懈怠,會懶惰,沒有力量把你推動。

  今天我們看到社會上這麼多人,每一天非常勤苦的工作,他為什麼?有個力量在推動他。什麼力量?名利。假如沒有名、沒有利,你還幹不幹?不幹了。過去中國文化大革命以前那個階段,你看尼克森最初去訪問,回來的時候很感嘆的說,中國人是全世界最懶惰的民族,沒有一個人願意做工。為什麼不做?做也三十六,不做也是三十六,每一個月只能拿三十六塊,這個動力沒有了。台灣同胞為什麼這麼勤快,平均每一天做工十個小時到十二個小時,星期天也不休息,為什麼拼命幹?有錢可賺,愈做錢愈多,是這個力量在推動他。現在大陸上人勤快了,為什麼?個體戶,賺的自己可以得到了,大家拼命幹,有個力量在推動他。

  那麼佛法,既不求名,也不貪利,什麼力量推動他?是為了慈悲心,憐憫一切苦難眾生,我要幫助他離苦得樂。你有這個大願心,這個力量比那個名利,不曉得要大多少。你在佛法修學的過程當中,會勇猛精進,不會退轉。為什麼?一退轉的時候,看到這麼多苦難人等著我去幫助他,我沒有能力、沒有學問,我拿什麼幫助他?我今天的修學,成就自己的能力,成就自己的學問,使我真正有能力去幫助這些人。所以這第一願是動力,今天講能源,這是無盡的能源,是從自性裡面發出來的,這個力量太大太大了;所有的菩薩、諸佛都是這個力量把他們推上去的。

  那麼從哪裡下手?斷煩惱下手,「煩惱無盡誓願斷」。我們今天這個經題上「清淨平等」,就是斷煩惱。如何修清淨心?把心裡面的五欲七情淘汰乾淨,你的心就清淨了。五欲是「財色名食睡」,七情是「喜怒哀樂愛惡欲」這七樣,這是煩惱。把這個洗滌乾淨,恢復了清淨心,這是「煩惱無盡誓願斷」。修平等心,把我們自尊、自大、貢高我慢的這個習氣把它斷盡,知道萬事萬物與我是平等的。所以清淨平等是斷煩惱的結果;煩惱斷了,清淨平等的性德就現前了。

  底下還有個「覺」,覺就是破所知障的結果。所知障是什麼?妄想,妄想斷掉就覺悟了。所以佛說我們不能覺悟,就是妄想執著,執著是煩惱。妄想執著斷盡了,我們的清淨心、平等心現前了,覺也現前了。

  四弘誓願的第二願是教給我們修學的方法,修學下手處先斷煩惱;然後進一步,再學法門,「法門無量誓願學」。學法門成就智慧,斷煩惱成就品德、德行,然後學問才踏實,這都給我們講的次第。

  現在人學佛,前面第一個願不要,第二個斷煩惱也不要,從哪裡下手?「法門無量誓願學」,從這下手。這不學還好,愈學愈不得了。怎麼個不得了?貢高我慢,眼睛慢慢長到頭頂上去了,誰也瞧不起,愈學愈自大,愈學愈貢高,愈學愈瞧不起人。錯了!愈學煩惱愈重,愈學業障愈深,毛病發生在這個地方,沒有按照次第。

  最後這是圓成佛道,「佛道無上誓願成」。它真的是有次第,有方法的。按照佛菩薩、古聖先賢教給我們這個方法,沒有不成就的。方法錯誤了,不能怪佛法,只能怪自己迷惑顛倒,不聽佛菩薩祖師的教訓,才落得這樣的結果。

  經題裡面含攝的意思很豐富。通常,我們在佛法裡面講的是「戒定慧」三學,我們這個題目上有沒有?三學具足,清淨是戒,平等是定,覺就是慧。戒定慧三學就包括了三藏經典,包括了整個的佛法。我們學這一部經,三藏具足,三學具足,所以這些意思不能不明瞭。

  無論大小乘,一入佛門先受三歸依;三歸依是自性的三寶,自性覺、自性正、自性淨。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給我們講得很明白,什麼是佛?佛是覺悟的意思,覺而不迷。什麼是法?法是正知正見,佛的知見、正知正見,自性正,正而不邪。什麼是僧?僧是自性清淨,六根清淨,一塵不染。這是一入佛門想學佛,佛將修學的三大綱領教給我們;我們從今以後依照「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個綱領修學,這是佛的學生,這是佛弟子。

  這個三寶,我們這裡也具足,佛寶是覺這個字,法寶平等,僧寶清淨。所以這個題目裡面三寶具足,三學具足,三藏具足,到哪裡去找!能把無盡的佛法,融會在一部經上,而且這一部經不長,很容易受持,很容易讀誦,真正明瞭了,你接受它,學習它,立刻就得到受用。因為我們所學的東西,一定要應用在生活上。我們從早到晚,穿衣吃飯,處事待人接物,是什麼?就是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就是我們物質的生活;無量壽莊嚴,變成我們精神的生活,你說多美!

  在這個世間不管你從事於某一種學術的研究,社會上無論你從事哪一種行業,都會給你帶來真實的幸福,真實的美滿;什麼人修,什麼人就得到。這個不是我一個人得到,得到的人很多;他們得到都來告訴我,我很歡喜;有這麼多人得到,那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愈是認真學,你得到的受用愈多,愈豐富。所以佛給我們講的離苦得樂,破迷開悟,一點都不錯。

  由此可知,這個經典講到契機,非常適合於我們現代人,非常適合於現代的社會,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比起其他法門,確實要容易很多,修學起來便利很多。

  這個題目後面還有一些意思,底下是七種立題。這是古人講經的時候,告訴我們佛經的題目它也是有原則的,它不是隨便定的。我們看所有的經典,《大藏經》裡面幾千部經典,你仔細去觀察,它的題目確確實實不超過這七個範圍。如果在這七個範圍之外的,那這個經一定是假的,一定不是真實的。

  這七個範圍就是人、法、比喻,以這個為三綱,這就三種形式。另外有人跟法的,有人跟比喻,法跟比喻,這就變成六種;還有一種人法喻統統都有的,所以總共是七種,這是題目的原則。

  像我們常常見到的《佛說阿彌陀經》,這個經裡頭,純粹是以人立題的。第一個佛說,釋迦牟尼佛說的,釋迦牟尼佛是人;說的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佛,也是人,這叫單人立題。

  我們看到《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是兩種立題。「金剛」是比喻,「般若波羅蜜」是法,是法跟比喻合起來建這個題目。

  《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是法,「佛」是人,「華嚴」是比喻,所以它是人法喻三種統統都有,叫具足立題。

  我們這一部經,也是人法喻統統都有。「佛」是人,「無量壽」這是無量壽佛,也是人,西方極樂世界的;「莊嚴清淨平等覺」,這是法;「大乘」是比喻。所以在這一個題目當中,也是人法喻具足立題。

  下面三段,我們留到底下一堂課,我們就講到經文了,經文非常有趣味。這個經本我們印得很多,諸位同修可以帶回家去;帶回家多讀幾遍,你再來聽,你的感受會不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