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阿彌陀經要解  (第二十二集)  1984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4-0022

  請掀開經本第一百二十八面,第四行:

  解【方便淨土。是即空觀智所感。亦相似三觀所感。以妙真諦。無漏五塵為體。】

  我們繼續看這四土因緣。凡夫報土是五塵,五塵是「色、聲、香、味、觸」,說的是這個,如果再加上法塵就是六塵,這個地方為什麼不說六塵而說五塵?法塵一半是心所緣的。我們講意根,意根是屬於心法,不是屬於色法。諸佛菩薩的境界還是六塵。此地講的是五塵,但是五塵與五根都是屬於色法,色的殊妙是有很大的差距。

  我們不要說諸佛的淨土跟我們的比較,就在我們這個地球上,最顯著的,我們看到這個人身,這是五塵之身,色聲香味觸法與畜生道,你看這個相差就很大,就不一樣。再說人道與人道,諸位如果是在世界上各地方去旅遊一下,說實在的,要是講五塵,我們這個色身在相好、微妙上來說,西方人不如東方人,諸位仔細去觀察就曉得了。西方的白種人不如我們黃種人,你看看從年齡上來說,我們中國人,東方人,像日本人,五、六十歲看起來還滿年輕的,外國人不行,外國人三十以上就好像很老了,這就很大的顯著。外國人的年輕,像歐美人的年輕,大概在二十歲以前,過了二十歲之後就很老了,這就是說西方人不如我們東方人。黑人又不如白人,這就是講到我們現前這個世界,你就曉得同樣都是以『五塵為體』,差距就這麼大。

  諸佛的心多清淨!境隨心轉,我們的相貌也是心變現的,東方人相貌好,五塵之體比較上要殊妙,這是東方人的心跟西方人的心理不一樣,常言說得好,「相隨心轉」。東方人,就是包括日本跟韓國,以及東南亞,自古以來都是受中國文化的薰陶,日本的文化是從中國移植過去的,韓國更不必說了。他們是在中國春秋時代一直到隋唐,派了大批的留學生在中國留學,所以我們今天看到,到韓國、到日本去看看,完全是中國文化,在南方越南也不例外,都是接受中國文化的薰陶。最近這二千年又加上了大乘佛法,所以東方人的概念跟西方人不相同,變現的五塵受用也大大的不一樣。

  到了法身大士,他們的煩惱斷盡了,不但見思煩惱斷盡,塵沙、無明也很稀少,在這樣的境界裡面,他們所現的色身,所現的依報莊嚴,那比我們當然要微妙,這是可以想像得到的事情,能夠想像得到的。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也就能夠體會到一些西方世界依正之好之妙,決不是我們這個世間所能夠比的,不但我們這個世間不能比,我們在《華嚴經》裡面也讀到,他方諸佛的世界也不能相比,為什麼不能相比?你從那個因上就曉得,果報不一樣。大經裡面告訴我們,有些世界是污穢的世界,連佛菩薩都沒有辦法到那裡去度眾生,什麼原因?那個地方眾生惡習氣太重了,不能夠接受佛法,佛要去了,他還要謗佛、謗法,那個罪造得就更重了。所以佛出現在世間是大慈大悲,佛不出現在那個世間還是大慈大悲,免得眾生造罪業。

  我們這個世間是染淨混雜的一個世界,所以是苦多樂少。固然有三善道,但是一定要知道眾生在三惡道裡面的時間多,在三善道的時間少。這個事實我們也要能夠體會得到,也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從早到晚我們起心動念,多少個念頭是善的?多少個念頭是不善的?那個不善的念頭要是多,當然在三惡道住的時間就久了,善念多才能與三善道相應。所以我們自己回過頭認真去反省一下,我們一天到晚,一年到頭,與善相應的念頭畢竟是少數,與惡相應的念頭,貪、瞋、痴、慢、疑,總是起這些念頭。學了佛,在佛法裡面還起貪心,對佛法還放不下,那有什麼辦法?可見得煩惱習氣太重。古德告訴我們,三惡道是眾生的故鄉,住得久,你到三善道是出來旅遊、觀光,沒有好久又要回去了,我們想想這個話實在是有道理。明白這個道理了,我們積極去修淨業。

  縱然是修善業與善相應,也不是個辦法,我們無始劫以來,阿賴耶識裡面習氣種子太多了,這一世能控制,難保下一世還能控制,如果不能控制,這又墮三途,所以不修淨業,不求往生,確實沒有第二個辦法。八萬四千法門,無論修哪個法門,我們自己平心靜氣認真去反省反省,檢點檢點,行不行?我們修禪,不要講高級的,說最起碼的,最低級的初禪,世間禪,不是出世間禪,初禪。初禪的條件是離欲,財、色、名、食、睡五欲真不動心了,真不動心。如果對財色名食睡這個五欲動一點貪心,或者動一點瞋恨心,動一點愚痴心,就不行,你這個禪就不能成功,初禪天就去不了。縱然初禪,上面還有二禪、三禪、四禪,還在四空天,四禪八定,難,太難了。

  佛在小乘經典裡面告訴我們,縱然你在現前斷了三界八十八品見惑,這個功夫實在是了不起,證到小乘的初果須陀洹位,須陀洹有沒有離欲?沒有,還要到人間來,天上人間七次往來,為什麼要七次往來?欲沒有斷,欲斷了就不來了。所以二果叫「一來果」,二果,欲還沒有斷盡,還要到人間來一次。三果叫「不來」,為什麼?三果,欲斷盡了,不到欲界來,只在色界天,不到欲界來了。四果超越三界了。天上人間七次往來,天上壽命長,人間壽命短。天上壽命長,你們要算算要多少年?這個時間是天文數字,這是一個很可畏的事情,我們一定要警覺。就算修禪,你能夠免得掉嗎?

  淨土裡面的成就是在帶業往生,經論裡面所說的都是說的凡聖同居土。淨土的殊勝不可思議,是凡聖同居土的眾生居然就有實報土、寂光土的享受,這是任何佛國土裡面沒有的,沒有這種情形,只有西方世界才有,什麼原因?我們在經典裡面不難看出來,那就是它那個世界是淨業所成的,不是世間染業所成的。所謂染業,善業、惡業都叫染業,這是諸位要曉得。

  你看你行善,你生三善道;你造惡,你墮落在三惡道。你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在哪一道?三惡道裡頭沒有阿彌陀佛,三善道也沒有阿彌陀佛,你天天念阿彌陀佛,你造這個業是善道、惡道統統沒有,這一道在哪裡?這一道在西方世界,這個道理在此地,所以在六道裡頭沒有感應,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每天念這句佛號,換句話說,我們這個世間六道輪迴裡面善惡業都不造,以一個清淨心隨緣,隨緣裡面修你的淨業,就是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在這個地方確實能把我們自己品位提高。這是我們昨天談到,就是天台的智者大師尚且以五品位往生,五品位往生是凡聖同居土,這是祖師示現一個榜樣給我們看。換句話說,以他那樣的身分還沒有能到一心不亂。

  我們今天再看境界往上一層,『方便淨土』。「方便淨土」的因果,這是事一心不亂往生的。事一心不亂,將來在我們這個經文裡面會讀到。蕅益大師有明白的開示,事一心是見思煩惱斷了,就用這個念佛的方法把見思煩惱念斷了,他這個斷證的功夫,就是從斷煩惱這一方面來說,與小乘的阿羅漢完全相同,可是他的功德超過了小乘,為什麼?小乘沒有大願,願力超過小乘人,智慧超過小乘人,只是在斷煩惱跟小乘人阿羅漢平等,除這個之外,樣樣都超過了阿羅漢,超過了辟支佛,這是事一心不亂的境界。

  大師還是以天台教觀來跟我們解釋,『是即空觀智所感』。「即空觀智」,相似的三觀,這是能感之因,果報是『以妙真諦,無漏五塵為體』,這是我們看到了「方便淨土」還是五塵變現的,換句話說,還是五塵造的,並不是其他之體,體跟我們是一樣的。但是這個不同的,前面講是勝妙,因為我們這個淨土五塵比不上它們的殊勝,沒有它們微妙,可是方便土不但是勝妙,而且是「無漏」。「無漏」不是五塵無漏,五塵沒有漏、無漏的,是那一邊的眾生無漏了,你們想想對不對?阿羅漢是不是證漏盡通?所以事一心不亂就證漏盡通。「漏」是煩惱的代名詞,在此地是指見思煩惱,見思煩惱斷盡了就叫做「無漏」。小乘阿羅漢六通,漏盡通之得來就這麼回事情。

  到這個境界,勝妙的五塵他也不動心了,就是再殊勝、再微妙的五塵,他也不動貪心,他也沒有瞋恚心。貪、瞋、痴、慢、疑、惡見,全都斷盡了,這個時候我們稱他的依報莊嚴也稱之為無漏了。可見得無漏是從那些諸上善人分上而說的,這些諸上善人已經證得無漏了,所以依報莊嚴裡面不會起一個分別、執著的妄念,所以依報也變成無漏了,正是佛常常在經論裡面給我們開導的「依報隨著正報轉」,所以它也轉成無漏了。再看底下一段:

  解【實報淨土。是妙假觀智所感。亦分證三觀所感。以妙俗諦。無盡五塵為體。】

  這個境界比前面莊嚴太多太多,菩薩境界。菩薩智慧裡面他看到一切法是一假一切假,就像《金剛經》上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有沒有?有,但是它如夢幻泡影,不是真實的。所以菩薩在這個境界裡面遊戲神通,他樣樣受用,但是絕無染污,決定不染,為什麼?曉得一切法都是假的,一切法俱不可得。不但外面一切法是假的,能受用的身心也不可得,也是夢幻泡影。有為法,諸位要記住,《百法》裡面跟我們講得很好,八識心王是有為法,五十一個心所也是有為法,這是講的心法;五根、六塵、色法還是有為法,二十四個不相應也是有為法,換句話說,身心世界沒有一法不是有為法。既是有為法,統統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所以菩薩才能契入到「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凡夫為什麼入不了這個境界?他是把身心都當作真的,都當作個實法,不曉得這是假法。假它有,相有體無,一切法無有自性,就是沒有自體,一切法同是因緣所生,就是佛在經上常講「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這個「空」就是當體皆空。你要認為有一法可得,那是妄想;你要執著有一法可得,那叫造業。要曉得世出世間確實沒有一法可得,所以他在境界裡面得大自在。他是以『妙假觀智』,這個「妙」就是有,有是假有不是真有,所以才能夠事事無礙,才能夠遊戲神通,你看跟前面方便土裡頭這些聖者們的見解、境界就大大的不相同。

  『亦分證三觀』,「分證」是分證位的一心三觀,都是修的一心三觀,一心三觀程度有淺深不相同。方便土是相似的一心三觀,六即佛裡面相似即佛。實報土裡頭不一樣了,實報土是分證即佛。如果在圓教講,實報土是初住以上的法身大士,而方便土是圓教七信位以上的,七信、八信、九信、十信,這四個位次都叫做相似位,初住以上這是分證位了,這稱之為法身大士。

  他這個世界是『無盡五塵為體』。我記得我們過去講《華嚴經》,講「四諦品」,那很早了。《華嚴經》裡面的四諦品就是講的「無盡四諦」,也稱之為「無量四諦」,這是完全講實報土的境界,它不講「生滅四諦」,它講「無量四諦」。「生滅四諦、無生四諦」是小乘講的。我們在《華嚴經》看到毗盧遮那佛的依正莊嚴,在五十三參裡面看到的這些諸善知識,無盡的莊嚴,以及西方極樂世界,在本經因為經文少,當然就說得少,我們看《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裡面的境界,都是「無盡五塵為體」。所以學佛不是說不能享受,學佛要是注定就吃苦,不能享受,誰要學佛?佛法喊出來的口號是「離苦得樂」,結果所做的叫你離樂去吃苦,那不是自相矛盾?我們要吃苦頭,要不能享受,你看看西方極樂世界,經上講的那個佛菩薩,那是太過分的享受了,為什麼他們能享受?叫我們不能享受?這講不通。實報土就是盡情的享受,可是怎麼樣?決定是個清淨心,這才叫分證位,這個裡面決定不生煩惱。

  我們眾生一享受,樂的境界裡,譬如樂受,那就壞了,逆境裡頭他有苦受。諸位一定要明白凡夫才有苦樂憂喜捨這五種受,阿羅漢以上沒有這五種受,所以他們的受叫正受、叫三昧,正受跟邪受就是這個裡頭有沒有「苦樂憂喜捨」,如果沒有苦樂憂喜捨,那個受叫正受。所以我們看到經裡面這個描寫,一定覺得非常快樂了,這個快樂的念頭一生,煩惱起來了。那些諸佛菩薩在這個境界裡面享受,雖享受,他裡頭沒有苦樂憂喜捨,這是跟我們完全不相同的地方,所以他的受是一種受,一味正受。他住在天堂裡面沒有像我們感覺到很快樂,沒有,很平常,平等的。他到地獄裡面去,他那個享受也是平等的,天堂跟地獄一種受,沒有兩種受,所以這個法界叫一真。

  一真法界裡面你有苦樂不同,那是你自己看錯了,錯在哪裡?錯在你有妄心、分別、執著,我們現在麻煩就在此地。我們的心不能得到平等,我們有分別、有執著、有憂慮、有恐懼,我們本來不是這樣的,本來是諸佛、是菩薩,沒有分別,也沒有執著。你看初生出來幾個月的小孩,你給他糖水,他吃得很有味道,你看他拉的大便,他手抓的,他吃得也很有味道,他沒有分別心,他那個境界是平等的。你對他很親切,他對你笑笑,你對他兇巴巴,他對你還是笑笑,他沒有分別心。菩薩修行法裡頭有一種修行方法叫「嬰兒行」,我們古人所謂是「不失赤子之心」,常常能保持著赤子之心,那就是佛、就是菩薩,他在一切境緣裡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他的心是清淨的、是平等的。

  我們是什麼時候失掉?「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當然說起來非常的繁雜,不是幾句話能說得清楚的。但是這個事是事實,並不是不能明瞭的,可以明瞭的,只要你細心在經論裡面去探討、去揣摩,而且在境界裡頭要實習,就是要鍛鍊,這個實習鍛鍊就叫做修行。在境界裡鍊什麼?就是鍊的用心。學著用平等心,心一平等自然就清淨了。我修清淨心,清淨心怎麼個修法?境界不平,你的心怎麼會清淨?不能清淨的。一定要修平等,怨親平等、生佛平等、萬法平等,平等裡面就沒有取捨了。事有取捨,心沒有取捨,事上有取捨,肚子餓了要吃飯,疲倦了要睡覺,怎麼沒有取捨?有取捨,心沒有取捨,這樣我們才能夠入佛的境界。

  所以那些法身大士們受用的環境就是依正莊嚴是無盡五塵,受用的是這個,確實是如此。他們那個正報也是無盡的,他能以無量無邊的分身,我們在《梵網經》裡面看到毗盧遮那佛以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正報無盡。四地菩薩,經文裡告訴我們,在一微塵當中,一微塵是極小,他在一微塵當中看到無量無邊的恆沙世界諸佛國土,所以平常我們講「破一微塵,出大千經卷」,那算得了什麼?人家在一微塵裡面見無量無邊諸佛國土,比起恆沙經卷是小巫見大巫。這就是說明了依報的受用是無盡的,正報的化身是無盡的,這是真正得大自在。佛告訴我們,這種能力是我們的本能,不是說佛菩薩們專利,是他才有,我們沒有,佛不是這麼說法的。一切眾生各個都具足,各個具足,我們這個能力的失掉,就是喪失掉,就是我們在境界裡面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把我們的本能喪失掉了。

  我們要問什麼叫禪定?一心不亂就是禪定,名字不一樣,意思是一樣的,境界是一樣的,那就是禪定。如何能達到禪定,我們在一切境界裡面能夠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就成功了,那就是了。《華嚴經》裡面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把這個境界,就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境界,做給我們看。我們不知道怎麼個學法,人家做出榜樣給我們看,那是佛與諸大菩薩的境界,他們的現前受用,那是實報淨土的樣子。實在講,土是一個,境界是一個,每個人的觀感不一樣,豈不是這個境界是唯心所變?八月十五的月亮,走到哪裡都一樣,有人看到歡喜,有人看到悲哀,是心情不一樣,感受不一樣,外頭境界哪有兩樣?境隨心轉。同樣是一個境界,兩個人去看,兩個天地,是兩種不同的境界。我們再看底下一段:

  解【常寂光土。是即中觀智所感。亦究竟三觀所感。以妙中諦。稱性五塵為體。】

  我們講到諸法實相,到這個地方實相才圓滿的現前。怎麼說實相圓滿現前?『稱性』,性相一如、性相不二。它的因是『中觀智所感』,「中」是中道。你看看二乘人偏空,偏在空觀裡,菩薩偏在假觀裡,佛既不偏空也不觀假,中道,完全「稱性」。這個中道,如果你心裡頭有一個中道的念頭那就不中了,又偏到一邊去了。你把空假當作一邊,這一邊又樹立個中,跟它二個對立了,還是墮落在一邊,所以古德才給我們說「二邊不立,中道不存」,這才是真正的中觀。真正中觀的樣子就是六祖大師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那是中觀。有一個中觀就有一物了,就不中了。可是這個話要記住,如果你果然還有一個念頭,我本來無一物了,我問你,你有沒有一物?你還有個本來無一物,你還落在一邊,這個境界就是古德常說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開口便錯,動念皆乖」。

  這個境界也是理一心不亂的境界,確確實實心地是這麼清淨,但是在事修上並不間斷。以念佛來說,你看《楞嚴經》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他功夫沒中斷,這句「阿彌陀佛」一天念到晚沒中斷,可是在他心裡面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雖然一天念到晚,絕不著相。所謂真正的三輪體空,不執著有一個能念之我,也不執著所念的佛號,能所雙亡,可是他在事修上並沒有間斷,理不礙事,事不礙理,理事無礙。不但理事無礙,更妙的是顯出理事圓融,有理有事。我們今天真如自性起作用是圓融的,體是一個,真如本性是一個。事,你看看,十法界依正莊嚴,變現的這個世界是事。本來是圓融,現在還是圓融,誰不圓融?是自己不圓融。自己在這個境界裡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本來是圓融,是自己現在搞得不圓融。

  那也許諸位要問,好,我圓融了,那他們不圓融,怎麼辦?沒那個道理,沒這個道理。你這一圓融了,整個境界都圓融了,你要看到別人還沒有圓融,實際上是自己沒圓融,自己不清淨。自己清淨了,看這個世界決定是清淨的,所以佛眼睛看這個世界是佛的世界,佛眼看一切眾生都是佛,菩薩看一切眾生都是菩薩,凡夫看佛也是凡夫,這是真正的事實。

  佛眼睛裡面看一切眾生,眾生造惡業、做善業,生善道、墮惡道,佛看得清清楚楚,不是沒有,有這個事情,十法界真有。但是佛眼睛看,清淨的,因為什麼?他對於因緣果報,《法華經》裡面講「十如是」,你們一念十如是,還有什麼話說?還有哪一樣事情不開悟?因如是、果如是、緣如是、報如是,既然如是了,還有什麼話好講?「如」是什麼?與性沒有兩樣。無有一法不稱性,法法皆稱性。相雖然是幻相,相不離性,相是性變現出來的,真正見到「性相一如,性相不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個心才到真正清淨,清淨至極了。眾生做惡事墮到惡道裡了,像小孩做壞事,他的父母在教訓他,又罵他、又打他。眾生做善事生善道了,好比小孩做了好事,他父母在獎勵他、在稱讚他,旁邊人看到的時候,點點頭,笑笑,就是這麼回事情。到這個時候你曉得,生善道,不錯,墮惡道也不是壞事,沒有惡道你的業障怎麼消得了!

  你們去念念《地藏經》,《地藏經》大家都念得很熟。《地藏經》裡面所講的,消我們業障的。業障消除了,你看看那些眾生,都跟著地藏菩薩到忉利天宮去見釋迦牟尼佛了。所以把這些事實真相全都看穿了,你的心就平了,在這個境界裡決定不會再起心動念,慈悲心就生起來了,隨時隨地幫助人覺悟,記住一點,就是幫助人覺悟,諸佛菩薩度眾生就是令一切眾生破迷開悟。所以常寂光淨土都不離開五塵,為什麼?有體當然就有相,法爾如是。我們在這上面要是生起了疑心,懷疑了,那實在是太愚痴了。

  譬如說我們講黃金,這個金是體,我們只要黃金,只要這個體不要相,我們要離了相,試問你這個金能不能得的到?不要相,給你一個金鐲子,那鐲子是不是相?給你一個金鍊子,鍊子是個相,我不要相只要金,好,把這個東西統統剁成一塊,一塊的相,捻成一團,一團的相。我不要相,那金也沒有了,就這麼個道理。我不要五塵,不要五塵本性也沒有了,五塵是真如本性的相分,法爾如是。我不要相了,連性也沒有了,所以一定要知道性相是決定離不開的。

  性是真的,相是虛妄的,譬如說黃金,金是真的,相是虛妄的,因為相會變,我把它做一個鐲子,鐲子的相,做一條項鍊,項鍊的相,它隨時會變,但是金沒有變。我喜歡佛相,把它做一個佛相;喜歡小貓、小狗,給它做個小貓、小狗,還是一樣的東西,它隨時變的。金不變,就是性不變,相隨緣,所以才告訴你這個事實真相,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不變是講性體,隨緣是講現相,講五塵,五塵是會變的,這就是阿賴耶識的相分,在唯識裡面講的本質相分,這個是真的不是假的。阿賴耶的見分就是真如本性,迷了叫阿賴耶,悟了就是常寂光土。

  解【欲令易解。作此分別。】

  前面講同居、方便、實報、寂光,這麼個講法是方便說,是便利我們對狀況,也就是四土因果能夠有一個概念,方便說。

  解【實四土莊嚴。無非因緣法。】

  不但前三土是『因緣法』,連常寂光土也不例外,這個事情《法華經》裡面講得最透徹。整個佛法就是因緣,萬法因緣生,因緣所生法是幻有、是妙有、是真空。

  解【無不即空假中。】

  就是空,體是空的。就是假,相是假的。就是中,作用是中。這個用中,不但佛法叫你用中,你看我們中國儒家懂得這個道理,能用中就是聖人,不會用中的是凡夫。凡夫他用什麼?偏在有上,他用的是有,小乘人偏在空上,都不曉得用中。世出世間的聖人他會用中,連孔老夫子也知道這個道理。一部「中庸」就是教我們如何去用中,跟大乘佛法裡中道沒有兩樣。所以用中就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這是用中。在一切境界裡面不固執,為什麼不固執?沒有可固執的,一切法即空即假,有什麼好固執的?沒有固執,沒有固執就不造業。造業是什麼造的?執著造的,不執著就不造業。菩薩用中是隨順眾生分別而分別,他自己沒有分別,隨順眾生的執著而執著,他沒有執著,他自己不執著,所以說「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他在這個境界裡得大自在。所以說出事實的真相,無有一法不是當下即空即假即中。

  解【所以極樂同居淨境。真假圓融。】

  『真』是講性,『假』是講相。

  解【不可限量。下皆倣此。】

  這一段非常重要,把西方極樂世界真實的境界跟我們一句話道破。圓瑛法師在《講義》裡面告訴我們,這是他的見解、他的看法,可以做我們參考,「同居土緣生,方便土即空,實報土妙假,寂光土即中」,他這個說法是依《中論》講的,《中觀論》裡頭有一首偈子,他這個裡頭也寫了,「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其實也不必這樣生硬的這麼樣排列。佛門裡常說「圓人說法,無法不圓」,說圓了,圓人觀察一切法,一切法也無不圓,所以一一法裡面,體是空的,這個空不是無,諸位要曉得這個道理,空不是無。

  我們就拿剛才這個比喻,拿黃金這個比喻,你們想想,金如果離開了相,相是假有,不是真的,所以佛是叫我們常常不要著相,要離相,離相離什麼?離相不是我不要了,那就錯了,那要是這麼搞法,那就叫依文解義,三世佛都喊冤枉了。離不是不要,離相是怎麼樣?離執著相,是離這個。再跟諸位說得明白一點,離相是離什麼相?不是離阿賴耶的相分,阿賴耶的相分離不掉的,沒法可離的,離什麼相分?離第七識的相分,離第六識的相分,離與第六、七識相應的心所裡面的相分,離這個,所以諸佛菩薩有自在受用,離的是這個相分。所以我們搞錯了,離相,不著相,這個地方不能執著,所以趕快要離開它,大錯特錯。這個離法的時候,離了相,性也沒有了,所以離相要曉得離的是什麼相。

  相不能執著,見也不能執著,要離見。離見,同樣的,就是六、七識,與六、七識相應的那些心所,心心所都有四分,見相二分都不要執著,離的是這個。阿賴耶的見相二分是離不開的,前五識的相分也離不開,這個諸位要懂得。前五識的相分跟阿賴耶性質是相同的,所以轉識成智,「六七因地轉,五八是果上圓」,道理在此地。明白這個道理,無論修哪個法門,你的功夫才能得力,否則的話,總免不了盲修瞎練。

  換句話說,這句佛號要念到心地清淨,念到一心不亂,可真不容易。懂得這些理論,懂得這些方法,你就會了。所以我們在大經裡頭為什麼還要選出《四十華嚴》來做我們修行的幫助,《四十華嚴》裡教給我們什麼?教給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如何去修一心不亂的境界,一心不亂的境界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怎麼去調和?怎麼樣去配合?五十三位善知識各個都是理一心不亂,你看他們的生活多自在。這個裡面有男女老少,有各行各業,沒聽說過哪個有了障礙,哪個有了衝突,沒有看到一個。《華嚴經》所修學的,諸位要記住,念佛法門,當中所講的一頭一尾是念佛,當中一頭一尾就是貫徹始終,念佛法門是貫徹始終的,當中那個是代表的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念佛法門的幫助,正助雙修。

  單單用一個念佛法門可不可以?可以,直截了當,不用其他一切法門,行,為什麼?因為這句「阿彌陀佛」把其他的八萬四千法門統統包括在裡面了,沒有一法遺漏的,這是一般人不懂這個道理。你修別的一個法門,你不能修完全的,你當中就漏了很多。念佛法門把一切法門統統包括在裡頭,你不相信,你去念《華嚴經》,你在《華嚴經》如果連這個境界也看不出來,《華嚴》就白念了。尤其是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那等於說八萬四千法門總歸到念佛,念佛法門不就是八萬四千法門?所以今天搞這個、搞那個都是善根淺少,善根少,福德不足。善根、福德是要我們自己培養的,當然與過去生中有密切的關係。

  我在初學的時候也是瞧不起念佛法門,以後看《印光大師文鈔》對念佛法門才不那麼輕視,不毀謗了,也學一點點了。真正對淨土法門死心塌地的相信了,沒有一絲毫懷疑了,是在講《華嚴經》的時候,民國六十年,從《華嚴經》裡面得的消息,看出這個法門是一切法門裡頭第一法門,沒錯。

  我們這個書是圓瑛法師的《講義》,你看書的前面有圓瑛法師的相片,相片前面有一副對聯,你們諸位打開看看,上聯「求福求慧求生淨土」,下聯「念佛念法念侶僧伽」。他是配的這個對聯,就是念三寶,《阿彌陀經》裡面念佛念法念僧。你再翻過來看,背後有一首題字,「諸法門中念佛第一,直捷圓頓無倫無匹」,沒有能夠跟它相比的。「信願力行務求真實,但得王身大事一筆」。三求堂主人。圓瑛法師他自己的堂叫三求堂,求福、求慧、求生淨土,沒錯,話是真的,八萬四千法門念佛第一。

  所以我們在這裡講這部經,我常常跟諸位說,這是第一道場,我們所講的一切經裡頭第一經,你們應該相信了。這個話不是我一個人說,圓瑛法師也說。所以這四土實在是圓融無礙的,我們向這個地方去體會才能真正得到淨土的消息,才能真正如法的修學。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