緇門崇行錄淺述—嚴訓侍者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五集) 2021/6/18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20-053-0025
《緇門崇行錄.嚴正之行第二》。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
請大家翻開「嚴正之行」,五十一頁,從倒數第五行:
【嚴訓侍者】
這個公案看起。請看下面這個文:
【唐智正,定州安喜人。開皇十年,奉敕住勝光、仁壽,後入終南至相寺,與淵法師為侶,二十八年不涉世諦。弟子智現者,伏承法教。正凡有著作,端坐思惟,現執筆立侍,隨出隨書,累載。初不賜坐,一日足疼心悶,不覺仆地。正呵責曰:「昔人翹足七日,汝今才立,顛墜,心輕故也。」其嚴如此。】
這個公案也是在唐朝。唐朝終南山至相寺智正法師,他是定州安喜人。定州在河北省。『開皇十年』是隋煬帝開皇十年,是隋朝,隋煬帝那個時代。智正法師『奉敕』,「奉敕」就是皇帝下的命令,他依旨奉行,依照這個聖旨;古代叫聖旨,現代叫命令。就下這個聖旨,請他去住持『勝光、仁壽』,去那邊擔任職位。古代寺院都歸國家管,而且我們從這個地方,「奉敕」就是奉皇帝之命,就是古代這個寺是直接屬於皇帝管的,不是在宰相下面,這個我們淨老和尚在《認識佛教》就說明得很清楚。後來他又到終南山,終南山在現在的陝西,陝西省終南山。『至相寺,與淵法師為侶』,這個「淵法師」在《高僧傳》,這邊《淺述》有一個註解,就是他後來到終南山至相寺,跟一位解行相高京城推仰的淵法師作伴。這裡這個註解不太清楚這個淵法師,他這邊是講「《高僧傳》語」,可能是出自於《高僧傳》,在《高僧傳》裡面有記載這個淵法師。在網路上,我是看到宋朝(北宋)一位宗淵法師。這個是唐朝的,如果要進一步知道相關資料,可以查《高僧傳》。『二十八年不涉世諦』,二十八年,這個時間相當的長。到終南山至相寺跟淵法師作伴侶,就是同參道友,同住了二十八年,這二十八年,世俗的事情從來沒有過問。可見得他跟淵法師兩個,這二十八年總是在佛法當中去切磋琢磨、去深入,所以不問這些世間事情。
下面就是講到這個公案的主題。前面這一段就是先介紹智正法師,他是唐朝時代的人,後來擔任勝光寺、仁壽寺的主持,又到終南山至相寺跟淵法師做同參道友二十八年,從來不問世事,這一段就是介紹智正法師他的經歷、他的行誼。『弟子智現者』,智正法師他有個弟子叫「智現」,秉承他的教誨,就是『伏承法教』,「伏承」就是接受,接受他教導,拜他為師,跟他學習。『正凡有著作』,「正」是智正法師,他凡是有著書;這個「著作」,這裡沒有明確寫什麼著作,我們應該也都能夠理解,總是不離佛教的經論,註解經典、註解論典,總不出經、律、論三藏。智正法師他凡是有著作,他要寫一些東西,我們現在講,有一些語錄、開示,這一類都是。『端坐思惟』,他就「端坐思惟」,古代的人都有禪定功夫,端坐思惟。這是講智正法師,他要寫他的著作,都必須端坐思惟。『現執筆立侍』,智現師他就拿筆在旁邊幫他記錄,他這個工作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祕書、文書這一類的。他講出來,他念了一段,然後他用筆寫下來。『隨出隨書』,他隨時說出來,他隨時就把它記錄下來。這是要很專心,而且速度要很快。講話速度比較快,寫比較慢。古人講話不會像現代人講話那麼快,像機關槍一樣。古人有這個修養功夫的人,他講的話都很緩慢。講話很緩慢,就是說他心平氣和在講;如果講話很快,就是代表很急躁,心浮氣躁。
智現法師他也不很容易,你看他『累載』,「累載」就是很多年。『初不賜坐』,「初」就是剛開始的時候,也沒有說那你坐下來寫,他就站著寫,在旁邊侍候。『一日足疼心悶,不覺仆地』,「一日」就是有一天,他突然站得腳疼了,心悶了,撲倒在地上。我們一般的常情就是說,你身體不舒服嗎?你怎麼會倒下去?做師父也會這麼問,這個是一般平常的,一定是這樣的。但是這個智正法師,他就不是說你哪裡不舒服,怎麼會突然撲倒在地?他不但沒有去問他哪裡不舒服,去關心他、去關懷他,反而苛責,『正呵責曰』,智正法師還呵斥、責備他。我們一般人聽起來,這個好像不近人情,他也不是故意的,他只是腳痛心悶,所以撲倒在地,他也是很用心在記,我們一般一定也會覺得說這個智正法師不通人情。『昔人翹足七日,汝今才立,顛墜,心輕故也。』智正法師就斥罵他,斥罵什麼?「過去久遠弗沙佛時,釋迦牟尼佛為外道仙人,上雪山採藥,見弗沙佛坐寶窟中入火定放光明,見已心歡喜,信敬翹一腳立,叉手向佛一心而觀,目未曾洵,七日七夜。讚佛云『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界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由之超越九劫,於九十一劫中得成正覺」。這個是從《大智度論》第四卷「菩薩釋論」節錄出來這一段,這是蓮池大師舉出來。「昔人翹足七日」就是講這個公案,那個時候是釋迦牟尼佛的前生,在弗沙佛那個時候,釋迦牟尼佛是外道仙人,在雪山採藥,看到弗沙佛坐在寶窟當中入火定放光明,看到非常歡喜,歡喜到腳翹一隻起來,就好像我們現在講金雞獨立,站了七天。叉手一心觀佛,「叉手」就是合掌。「目未曾洵,七日七夜」,就是七日七夜眼睛沒有闔起來。就讚歎佛「天上天下無如佛」,這首偈。後來他就超越九劫,於九十一劫當中得成正覺。這個是智正法師給他提出經典上的這個公案,他說你看他翹一隻腳,站了七天都沒有倒下來,你才站多久就「顛墜」。這是什麼原因?「心輕故也」,你這個心輕忽、不鄭重的緣故。你這個心有鬆散,輕忽了,所以你才會倒下來。『其嚴如此』,他是這麼嚴格。
下面是蓮池大師的讚歎:
【贊曰:「仆地而猶加呵責,不已甚乎?噫!古人忘軀為法,少室齊腰,程門三尺,未足為過也;今坐而論道,尚有厭倦者。師嚴道尊,敝也久矣!悲夫!」】
蓮池大師他就讚歎這個智正法師,他說跌倒了還加以責罵,實在要求很嚴格,就舉出古人為了求法,忘了身軀的典故。古人真的為了求法,他生命都可以不要。所以就舉出,「如二祖神光大師」,神光就是慧可,「求法於達磨祖師」,達摩不理他,他在外面雪地跪了三天三夜,雪積到腰部了,達摩都不理他。講出這個神光大師就是二祖慧可,後來得到衣缽叫慧可。這是講禪宗初祖,那真的是為法忘軀,你看他跪了三天還不理他,他就用戒刀把手臂砍斷一隻來供養達摩,達摩看到這樣,你何苦來?為什麼要這麼做?他說我心不安,來求大師幫我安心。達摩說,好啊!你心拿來,我幫你安。後來神光說,「覓心了不可得」。達摩就跟他講,「與汝安心竟」,他當下大徹大悟,衣缽就傳給他,達摩就回印度去了。
這個公案我們常常聽。真的,古人為了佛法,不惜身命。你看我們前面那個公案,玄奘法師為了求法,到印度去。所以我們《三時繫念》法寶讚,有一次我在天目山唱,真的想到古代這些法師,交通不便,冒著九死一生的生命危險,到印度去取經,我們今天才有這個經可以看、可以讀。古人那種求法的精神真的是令人敬佩。這是講佛家的。
下面又舉出儒家,儒家也有『程門三尺』。一個姓游的、一個姓楊的,兩個學人,初見伊川先生的時候,伊川先生在裡面閉目養神。「時當下雪」,那個時候下雪,冬天,他兩個人站在門外等,「不敢驚動」,伊川先生醒來一看,門外雪已經三尺厚了。所以這兩個人真正去到那邊學到東西了。
「這兩則尊師重道的榜樣還差不多。今人坐著論道」,今人就是現代人,蓮池大師指當時明朝時代,他說現代人大家坐著,來談論這個道,「還有感到厭倦的」,還感到很累、很疲勞。所以蓮池大師感嘆,『師嚴道尊,敝也久矣!悲夫!』「唉!做師父的管教嚴格,求道的尊重從事,這些早就敗壞了,實在可悲啊!」這個話是在明朝時代講的,現在就差得更遠了。
古人這種求法的精神是值得我們效法學習的。這個也是佛法當中常講,「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如果對這個法沒有一點恭敬心,就得不到利益。過去我們看到雪廬老人他的講話,他說以前他們那個時代的人(他是清朝末年、民國初年的人),他說他們學佛法是跪著求來的,現在你要把佛法跪著給人家。以前你是求,是跪著求來的,現在你要佛法給人,你要跪著給人,人家不來求,你要跪著給他,這個是李老師講的,現在你要跪著給他。跪著給他,他要接受,那也還不錯;現在你跪著給他,恐怕都不要,現在時代是這樣,特別現在年輕一代,他沒有那個概念。我們從哪裡看?你看早年我們淨老和尚在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那個時候買了圖書館開始講經,每一年暑假都辦大專佛學講座。那個時候台灣大專院校裡面佛學社,第一個是台大晨曦社,它帶動,後來台中跟上,後來全台灣的各大學都有佛學社,包括天主教辦的輔仁大學都有,那個時候學生很願意學佛。現在我問李教授,我說現在逢甲還有沒有佛學社?他說現在都沒有了,全台灣大學現在佛學社統統都收起來了。那這個告訴我們,現在大學生不學佛,現在你要跪著送給他,他都不要。所以李老師那個時候說跪著送人,人家還會要,會接受;現在你跪著送給他,他都不要。現在我們做了很多法寶,華藏做很多法寶,要送過去,人家不要,所以你也就沒辦法了,就幫不上忙了,因為他不認識法,當然他也不會去尊重這個法。
現在聽經方便,得利於科技,你看早期有錄音帶、錄影帶、VCD、DVD,又發展到現在的播經機、電腦網路、衛星電視,那是非常非常方便,你隨時可以聽到這些佛法。但是關鍵,人接不接受,他重不重視?他如果不重視、不接受,能結個緣就算很好了。有的人他連結結緣他都不要,這個就沒辦法。所以現在聽經,能夠到現場來聽經的比較少數,還有,畢竟年紀大的比較多,年輕的比較少,一、二個。現在聽經的風氣跟以前大不相同,因為現在網路太方便了,他不用跑那麼遠。以前在我那個時代,我記得我們老和尚在台北,還沒有買圖書館,一直到買圖書館,一直到我出家,當兵兩年沒有去聽經,其他的時間,老和尚在哪裡講,我都去聽。以前都騎機車,那個時候買了景美華藏圖書館,固定一個講經的場所,都是每一天我工作回家,下班,趕快洗澡,吃過飯就騎著機車去了,剛好趕七點半去聽經,風雨無阻。所以我這樣去聽經,我們每一次開同學會,小學的同學會,吃飯的時候,他們就給我開示,他說你信佛我們不反對,但是不要太迷了,你不要迷到這個樣子,天天去聽經,你也不去交個女朋友。勸我不要迷了,不要迷得太深。所以那個時候我去聽經就是這樣一個態度,真的是風雨無阻。夏天騎機車就比較涼快一點,但冬天就很冷,有時候下雨要披個雨衣,就是跑到景美去聽經,很恭敬,很難得有這個經可以聽。現在的年輕人恐怕就很難,你送到他面前,他都不願意聽。有少數,一、二個有善根的,他會來聽,比較少。所以以前在景美那個時候,年輕人學佛還很多,因為有大專佛學社。好像前年,東山高中他們有辦一個活動。以前他們那邊辦也是大專講座,以前都是年輕人、老師去聽課;那個時候辦,我看都是老的,五六十、六七十的,也都是我們這個年紀的人去,年輕人沒有。所以這個法,後面的人愈來愈不重視了。
我們聽了這個公案,也是讓我們學習對這個法,你有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就是我們的心態,我們得到佛法利益的多少,關鍵我們對這個法恭敬的態度,成一個正比例。像智正法師去要求智現法師,在現在這個時代也沒辦法,在現在這個時代如果這樣要求,那就跟人結冤仇了,他根本也做不到這個。所以過去我們淨老和尚也常講,他早年年輕,初學佛到台中蓮社,看李老師教學,有的學生有打有罵,有的學生很客氣。他也覺得老師好像滿不公平的,怎麼對他一個特別嚴格,特別去要求,特別不客氣,對其他的為什麼那麼客氣?後來老師跟他講,他才明白。他說有的人,你講他,他能接受,你要幫助他;他有一些錯誤,你不給他提醒,對不起他。有一些人,你一講他,臉就紅了,他就懷恨在心,那你不能講,跟他結冤仇。但是也不是說不理他,因為他現在不能接受,你不能直接跟他講什麼,你要慢慢的旁敲側擊,慢慢讓他自己去體會。所以對於有打、有罵的學生,他就不一樣,知道他能接受,他不會有怨言,那就要幫助他。所以這個也是大學問。
所以我早上也是有發一個給大家,華藏衛星節錄的,「小毛病隨順他,大毛病提醒他」,這個老和尚講他在台中看到老師教學的情況。現在對下一代,年輕的學佛的、在家出家的更要放寬,沒有辦法太嚴格的要求。但是我們總是看了之後,知道要提升自己,要靠自己覺悟。別人實在講,也不好一直講不好聽的話。你跟他講一些比較直白的話,那也不是一般的關係。你一定要知道,他能夠接受;他不能接受,反而就結冤仇。這個也是做人處事之道,我們都要學習。往後更年輕一代更不好教,這是必定的,大家可以去看,更不好教。所以這個原則,我們總是要掌握住。老和尚講的這段,希望大家把它留下來做為座右銘,常常提醒自己,我們現在在這個時代,待人處事接物,教學要怎麼做。現在學生你講不得的,不但不能接受,他會跟你頂嘴,他講的比你大聲,那你就不能去要求了,要求就結冤仇,這個我們也要知道;往後這個情況會更嚴重,我們也要知道。
好,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