緇門崇行錄淺述—世味淡薄,法味漸漸濃厚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六集) 2021/6/9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20-053-0016
《緇門崇行錄.清素之行第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清素之行第一」,三十一頁,從第一行:
【誨眾清約】
從這裡看起。
【宋慈受深禪師,小參示眾云:「忘名利,甘淡薄,世間心輕微,道念自然濃厚。匾擔山和尚,一生拾橡栗為食;永嘉大師,不喫鋤頭下菜;高僧惠休,三十年著一緉鞋,遇軟地則赤腳。汝今種種受用,未飢而食,未寒而衣,未垢而浴,未睡而眠;道眼未明,心漏未盡,如何消得?」】
這個公案蓮池大師列出來的是『誨眾』,「誨」是教誨,「眾」就是大眾,在寺院參禪的大眾。『清約』,這就是住道場的一個公約,我們現在講規則,「清約」。這個公案是在宋朝時代,《淺述》裡面有註出來,是宋朝東京這個地方。「慧林懷深慈受禪師」,這裡簡單稱為『慈受深禪師』。『小參示眾云』,參禪放香之後,小參時刻。「小參」,就是大家在寺院禪堂打坐、參禪,不定時的說法。打禪七,平常每一天都有坐香。在過去香港寶林禪寺,聖一老法師(他們是禪宗道場,也都有參禪)打禪七,平常每一天固定坐幾支香。就像我們念佛一樣,佛七,或者平常念佛,一天念五支香、七支香、九支香。一支香是一個時段,一個時段下來稍微休息一下,這當中休息,休息就向大眾開示。慈受深禪師在參禪到了一個時段,大家休息的這個時候,他就講開示。這個也像我們佛七當中有一個講話。
『忘名利』,開示的內容,第一個是「忘名利」,就是不要對於這個名跟利,念念不忘。但是這個名聞利養,誘惑力很大,實在講,如果沒有自己很高度的警覺心,往往我們不知不覺就落入名利之中,這一生就不能成就了。這個名利,明朝蓮池大師,我們淨宗八祖,他三步一拜,拜到遍融禪師那邊,請遍融禪師給他開示,遍融禪師跟他講,你不要被名聞利養害了,就跟他講這句話。旁邊長期跟隨遍融禪師的這些人,聽了大家就笑了,說這個人這麼虔誠,三步一拜,拜那麼遠,拜到這裡來,求和尚跟他開示,大家以為有什麼深妙的禪法、玄妙的禪法給他開示,結果聽到這句話,老生常談。這個遍融和尚常常講,大家就笑了,大家都認為,你這趟來,白來了。遍融和尚並沒有給他開示很高深玄妙的這些道理,講這句話,我們常常聽到的。結果蓮池大師,他一生就得力這句話,他離開遍融和尚,念念不忘這句話,時時刻刻提高警覺,不要被名聞利養害了,高度的警覺心,所以後來成為一代祖師。
旁邊那些人,長期跟隨著遍融和尚,他常常講,怎麼那些人都沒有成就?因為那些人聽了耳邊風,沒有聽進去,就聽聽,聽完就完了,他也沒有去思惟這個意思,更不可能再去落實,去做。所以在境界當中,是依然迷惑顛倒,被名利所迷惑,道業不能成就。蓮池大師他就聽一次,終生不忘,念念不忘這句話,念念提醒自己、警惕自己,所以他成就了。那些人聽遍融和尚的開示,跟蓮池大師聽遍融和尚開示,為什麼結果不一樣?因為心態不一樣。蓮池大師他有恭敬心,你看辛辛苦苦,三步一拜,拜那麼遠去,為了求法,聽開示,他的心恭敬。所以印光祖師在《文鈔》講,要入佛法,要得到佛法的真實功德利益,就在恭敬中求,「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不是那個法師、那個和尚要人家去恭敬,要人家恭敬,自己也是名聞利養,那就不是善知識了。而是這個求學的人,他自己要得到利益,必須具備這樣的心態,不然給他講了再好的法,他沒聽進去,左耳進去,右耳出去,那也就沒有了,完了,對他一點幫助都沒有。所以那些人笑話他,實在講,真正可笑的是自己,自己迷惑顛倒,還笑別人,這個是顛倒了。所以大家要懂這個道理。
過去我們淨老和尚也常講,李老師在台中教學,聽課的那麼多,蓮友在蓮社有登記的,二十幾萬人,真正念佛往生的,一萬個人,大概三、五個。那已經很不錯了!為什麼那麼多人都不能往生西方?能往生的人,老師講的話他真聽進去,依教奉行。不能往生的人,他是這一耳聽進去,那一耳出去,也就沒有了,他也不把它當一回事,更不可能去依教奉行,他就不會有成就。所以老師他在當眾講,他也沒有特別找那個人,私下去跟他講一些什麼法,對他特別一點,沒有,都是公開的,大家都在一起聽講。講的都一樣,聽的也都一樣,但是聽的人,每一個人他恭敬心不一樣,他得的受用就不一樣,有的人他聽得進去,有的人聽不進去。所以一句好的開示,常記在心,念念不忘,這個人就有成就,常常提醒自己。這裡「忘名利」,就是要把名利忘了,這個警惕心要提起來,這個不能忘。這叫菩提心,這個不能忘。現在我們是名利忘不掉,菩提心忘得一乾二淨,剛好是相反的。
『甘淡薄』,「甘淡薄」就是甘心情願過清苦淡薄的生活。我昨天晚上在Youtube看到二十年前郎祖筠小姐,也是一個傳播界的藝人,專訪我們淨老和尚這些問答,這個老和尚在二十年前就講過,實在六十年前就講過。「甘淡薄」,過清淡的生活,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些享受,這些追求愈來愈淡。『世間心輕微』,這個世間心,我們就愈來愈輕,愈來愈微小,愈來愈淡化,輕微了。如果我們這個念頭還是在吃喝玩樂,要吃什麼、要穿什麼、要去哪裡玩、要看什麼,還在這個上面,這個就是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愈來愈濃厚。雖然出家了,跟世俗也差不多,甚至還比世俗嚴重,所以這個道念就沒有了,沒有道念。道,道的念頭,修道的念頭完全沒有。心裡的念頭都在吃什麼、喝什麼,我要享受什麼,我要什麼福利,在想那些,沒有道心。所以,「忘名利,甘淡薄,世間心輕微」,『道念自然濃厚』,道念自然愈來愈濃厚。你世間這方面愈輕,出世間這個道念就愈濃了。我們現在是世間心很濃厚,道念,恐怕輕微都沒有,道念是全部沒有,世間心很濃厚。這個我們要警惕自己,不能不警惕,不然這一生我們到三惡道去,到地獄去,自己莫名其妙,我為什麼跑到那邊去?自己要高度的警覺。
下面又舉出另外一位大德,『匾擔山和尚』,這個和尚他是住在匾擔山,匾擔山曉了和尚,他是六祖之嫡嗣,六祖這一系傳下來的,都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大和尚。『一生拾橡栗為食』,「橡栗」就是野果,圓形的,《淺述》這邊有講,「大如姆指頭」,像姆指頭一樣;「端尖銳」,好像蓮肉(蓮子),可以吃的。我們現在講橡栗,就是像野菜、野果,一生就撿這個來吃,像我們雙溪有很多野菜,還有野果。古大德他們就吃那些,他沒有叫信徒送一些什麼好吃的來,沒有,就撿那些東西。『永嘉大師,不喫鋤頭下菜。』永嘉大師他吃的菜,人家去種的,他不吃,很奇怪。他是因為鋤頭挖地,一定會傷到小動物,他吃鋤頭去耕種的菜,有失慈悲心(不曉得傷害多少小動物,我們才有這些菜可以吃),所以他「不喫鋤頭下菜」。不吃鋤頭下的菜,當然只能去採野菜,野生的,自己生長的那些菜來吃。「永嘉大師」,唐朝,去參六祖,「一宿覺」,這個很有名的,在現在的溫州地區。『高僧惠休,三十年著一緉鞋。』這個我們在學習「律要節錄」有講過,三十年穿一雙鞋,他遇到地比較軟的,他就打赤腳,鞋子就提在手上,這樣鞋子不會很快就壞掉。
以上這一段就是給我們舉出慈受深禪師的開示,「忘名利,甘淡薄,世間心輕微,道念自然濃厚」。舉出匾擔山和尚、永嘉大師,古大德的例子來勉勵大家,希望大家跟這些大德來學習,還有高僧惠休和尚。也就是說,我們現在吃的、穿的,我們雖然做不到古大德這樣,但是我們一定要懂得節儉,不要浪費。信眾布施的錢,人家賺錢不容易,我們拿來花,好像很痛快,但這個都有果報。我們道場往往浪費很多不必要的東西,都浪費了。所以老和尚常常給我們開示,這些地方是給我們修行的,大家要懂得修行。
下面講,『汝今種種受用,未飢而食,未寒而衣』。「未飢而食」,就是肚子還沒有餓,又要吃了。這個我是深有體會,肚子還沒有餓,又要吃了。「未寒而衣」,還沒有冷,衣服就準備一大堆了。『未垢而浴』,就是身體還沒有髒,就洗澡。佛陀規定出家人是半個月洗一次。我們現在天天洗,甚至一天洗兩次。我還聽說,有人洗澡一進去,一個小時。我說,那怎麼洗的?去洗一個小時,我們想一想,他水用多少?我自己感覺,我自己洗澡用水都很浪費了,還洗一個小時,這個就太過分了。這個我們自己要能夠惜福,這個自己要惜福。我有一次在九華山佛學院,那個時候果卓法師當副院長,他請我去主持佛七。那是冬天,冬天很冷,也不用天天洗澡,好像是三天還是五天,他們才有燒一次熱水。我記得去打佛七,只有洗一次澡,他說法師今天有燒熱水,你可以洗澡了。不然冬天那麼冷,沒有熱水,我們也不敢洗;也沒有流汗,也就不用天天洗,有時候用毛巾擦一擦,這樣也就可以了。所以洗一次澡,就浪費很多水。
『未睡而眠』,還沒有到睡覺的時間,就去睡了。也就是說懈怠懶惰,不知道珍惜光陰,還沒有到睡覺時間就跑去睡覺了。所以,「未飢而食,未寒而衣,未垢而浴,未睡而眠」。『道眼未明,心漏未盡』,「道眼未明」,還沒有開智慧。「心漏未盡」,就是還沒有證阿羅漢果。證阿羅漢果六種神通都有了,第六種就是漏盡通。「心漏未盡」,我們煩惱還沒有盡,如果是這樣,這些福報,『如何消得』,如何消受得了?這個是我們要提醒自己。真正要修行,像我們現在這樣,是很難修行,要學習古大德。
我們淨老和尚他是負責講經開示,把這些道理統統跟你講清楚說明白,該怎麼做,他教你;做,是你的事。因為他一生不管道場,所以他也沒有領眾,他只有講經。所以他老人家沒有帶領大家修行,要怎麼做,但是常常講開示。以前我們在華藏圖書館,早餐開示。但是他沒有錄影錄音,都沒有。他說錄音,他就不講了,因為講的都是在講我們,罵我們出家眾的話。所以他就不錄。有時候講到某一些人物,那個也不能錄,流出去就得罪人了,也不能錄。所以以前我們在圖書館跟老和尚住在一起,他就是早餐開示,他有講這些早餐開示,讓我們懂這些修行的道理。這些大家要知道,大家到山裡面來修行,不是享福。這次因為新冠狀病毒的因緣,才有這個機會來跟大家共同勉勵,希望佛菩薩安排我們這麼好的環境,如果我們不再珍惜修行,那就辜負佛菩薩,也辜負信眾大家的布施供養。所以我們老和尚講,出家人不可以一個人住一個房間,住廣單。我在圖書館就這樣,在基金會也是這樣,那個叫身和同住,住通鋪。除了有執事的人,他才是一個人一個房間。你沒有擔任重要執事,就要住廣單。當時我做當家,重要執事,也是住廣單,也沒有一個人一間,也沒有,也是跟大家一樣。大家要提升,要修行,就是要這樣修。
好,今天我們就學習分享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