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論語》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二集) 2018/11/29 台灣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20-037-0012
諸位同學,大家早上好!我們接著來學習《論語講記》「學而」篇,第十章。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子禽問於子貢曰』,子禽(這個「禽」是禽獸那個禽),有註解說是子貢的學生,有說是子貢的同學,也是孔子的學生。從前男子二十歲,師長或朋友會給他冠字(送他一個字),師長應叫他的名,朋友都稱他的字號。今人稱「你我」,如路人一般。若這裡是師生並列,子禽是子貢的學生,就必須寫陳亢的名。由此可知二位都是孔子的學生。這無關學問的宏旨,但是要學稱呼人的禮貌。『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夫子」,稱孔子。老師一到那個邦家,那國的政治風俗都知道。孔子周遊列國,為救世救民的好心(是為了救世救民),那個時候的人只知求功名利祿,對於這個話聽不進去,這必須有毅力,因為事情不是一辦就成。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但是中國文化二千餘年,是孔子的功勞。人們的稱譽,我們當不起;人來毀謗,有則改之,若沒有那就不是毀謗我,可以不管。『求之與,抑與之與?』孔夫子到那一邦國,必須契機,必須知道該國的風俗,所謂「入國問俗」(要知道那一個國家的風俗、民情),所以要「必聞其政」。子禽奇怪而問,是夫子到處採訪求人告訴他,或者是本地人或者是國君,見孔子來而自動說給孔夫子聽的?
『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子貢答覆子禽,說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子貢不回答是求來的,也不回答是人來告訴他的,孔夫子因為有這五條,到那個地方,該國的政治風俗就都得到了。這句就像是詩,意在言外。漢註(就是漢朝的註解),或以《爾雅》、《說文》,有師承,宋註則多新發明。有可從有不可從。(這是雪廬老人給我們說明,這個宋朝的註解和漢朝的註解有這個不同。漢朝的註解有師承,宋朝的註解很多都是新的發明,有的可以從,有的不可以依從。)溫,溫和。見面不嚴厲,望之儼然,即之也溫,這不是裝的,而是久修涵養誠於中而形於外的。溫帶點厚,刻薄人是一團狡猾的氣息,沒有溫厚的氣氛。(所以溫是溫厚,溫和、厚道。)良,善良。儒家以「善」為第一好字(第一好這個字就是善),如武樂「盡美矣,未盡善也」。(周王那個時代的音樂,孔子講盡美,很美,但是還沒有達到盡善。)這個善如佛家的「妙」這個字,善是對一切動物都不妨礙,善是靜態消極,仁是動態積極。恭,恭敬。外敬內恭。儉,儉約,不奢侈。所做一切,到相當度數就止住了,如學校搖鈴上下班,搖鈴就須上班,沒有搖鈴就下班不行,過度為奢,不及為吝。讓,謙恭。一切尊重他人。現在的人反對這五個字,辦事自以為值得驕傲,這樣雖有周公之才之美也不行,同學可學這五個字。聖人是吾師(是我們的老師),我們學他,孔子以此五字得聞一國的政治風俗。宋儒把「良」解釋「易直」(容易的易,正直的直),這個解釋與善這個字不同,比較難講。(這是雪廬老人給我們分析的。)
『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子貢恐怕子禽不悟(還沒有領悟),下面再說,仍然是用幽默的語氣,如此才有趣味。夫子的求是以這五個字求,夫子的求,『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諸」,之於也,在的意思。如「在明明德」,重要是「在」某某之上。夫子能得到政情,在於這五個字之上。與,同與,活口氣的問話(與,這是一個活的問話,活口氣。讀這個跟讀經一樣,要去領悟)。真正中國文化,在十三經,大文章皆自六經來(這個六經而來的,所以十三經是真正的中國文化的核心)。研究這一章,我們可以學夫子這五字,溫、良、恭、儉、讓。
好,今天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