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論語》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集) 2018/11/27 日本太和淨宗學會 檔名:WD20-037-0010
諸位同學,大家早上好,阿彌陀佛!我們接著再來學習《論語講記》,「學而」篇第八章。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今天我們學習到第八章,雪廬老人在講這章書之前,先談一些話,我們節錄重點跟大家念一念。雪廬老人對大家講:我們學論語志在有所得,例如從前講《禮記》,吾都聲明,不重視講文字,大家學會爾雅、說文也沒有用,吾注重你們的依教奉行。學後必須實行,人人都必須如此,這是做人的道理,學「人情世故」。不懂世故人情,事情辦不成功。世故人情不懂,便不合天理。中國學問主張天、地、人三才,《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之言,都是聖賢之言,依照這個實行就懂得人情世故。再進而言之,不懂人情世故,學佛也不成功。例如學佛依照通途法門必須先修世間禪定,再修出世間禪定。儒家的誠意,問自己,不必自欺,自己問自己,一天所做的夠人格了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天天以三件事省察自己,做對了就安隱,不對眼下也不安。大家希聖希賢就可以了。吾講經講書,志在教對方得利益,書中不合現代實用的名物、訓詁,吾不多說(這是雪廬老人講的,現在人也不懂得,就不講),為了能利益大家。今日發生的事也不免說說(譬如報章、雜誌報導的),但是今日的時代應「危行言孫」(就是不可以多說話了,多說話就要麻煩),這是吾多事,現在講便要現在了結,不可錄音(以上是雪廬老人講這章書有幾句重點,先跟大家念念,當時講有些話不便公開,公開了那就很多麻煩,對內部的蓮友講的,主要讓大家明瞭,要怎麼學習才是正確的)。
我們接著來講第一句,『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君子不重」,重是莊重。君子,凡求學者都稱君子,上學都稱上學。君子求學要求到道者(就是求道),首先條件必須莊重、穩重,外表、心理不莊重,辦事就浮躁,必須穩重。今人教人要笑,一點也不穩重,這是巧言令色,託他辦事情,他一定不會真心替你辦,心中忘了(忘記了,所以託他的事情就靠不住了)。君子自己不莊重,「則不威」,威是外表的威儀。「肅立」,肅是恭敬到極處,不重便沒有一點威儀。大家慢慢學,凡是人家看不起你的都是自己找來的,不是別人看不起你。從前武人稱「老粗」(習武的人稱老粗),今日的文人卻不如以前的武人。也就是現在人都不莊重,都沒有威儀,還不如以前習武的人。
『學則不固』。「學則不固」,固定這個固,漢儒鄭註「蔽也」(漢朝大儒鄭康成的註解是蔽,蔽塞的蔽),《皇疏》註解它解釋為「堅固」。都有道理,也都有根據。這個說法比較容易。看他不莊重沒有威儀,他的學問必不堅固,(這個說法比較容易懂)。鄭註(鄭康成註解)「學問即不遮蔽住」,固當「蔽也」,就是遮蔽的意思。所以這個固,鄭康成註解是蔽,蔽塞,這個說法也不錯。不重、不威則蔽塞而不能入,一求學就不會蔽塞而能入了,這是鄭康成的註解。這二種說法不同,但意思相同,我們採取容易懂的,可以采《皇疏》這個註解。如果一個君子他不莊重,就沒有威儀,他所學的學問就不堅固、不牢靠了。
下面這句,『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主忠信」依《皇疏》(《皇疏》這個註解),以此為主宰,朱註也主張「主宰」(朱注就是宋朝的朱子,他也主張這個主是主宰)。鄭註「親」(鄭康成註解是親),親近忠信者,以他為友;不親近忠信者,不跟他為友。雪廬老人的說法也與他們不同。吾交朋友(就是交朋友),孔子的學問以忠信為主,求學不論修齊治平,以忠信推動,吾主張忠信,(吾就是雪廬老人他自稱了)。一切人都不整齊,只要有忠信,忠心不邪不偏,便可與他為友。鄭註(鄭康成的註解),親近有忠信者。如,指你本人,你主忠信,他也主忠信,與你一樣,就可以與他為友。有師有友,有老師有朋友,如此學問堅固,自然有威儀。
求學必要有老師,無師之徒不成功。不但要有老師,還必須要有友。這個友與朋有何差異?我們一般講朋友、朋友,這個友跟朋有什麼差別?為什麼不說「無朋不如己者」,要說「無友不如己者」?在《說文》(《說文解字》),「友」字,兩隻手,如左右手,互相幫助,所以稱兄弟為手足,只要念中國書,良心自然發現。朋友如兄弟,社會上的人為了交際,君子要泛愛眾,對眾人都必須愛護,因為「仁」的緣故(有仁慈心的緣故)。仁者,二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要的,不要給別人,但是泛愛的大眾不是朋友(那是社會大眾)。「同門曰朋,同志曰友」,同志者所學都相同,「志不同不相為謀」,信仰的宗教不同,便是志不同,不相為謀,但必須一視同仁,所以吾不謗其他宗教(雪廬老人他不毀謗其他宗教)。學自己信的宗教,恭敬他人。《禮記》說,凡人都必須平等、恭敬,孔子卻說「無友不如己者」,宋儒也反對,宋儒說要親近有德,不與無德的人來往,如此說那道德學問每個人都不一樣,都無友了嗎?彼此互相擋住,不以為友,甚至講學也不願有朋來了。如此說不通。
這是雪廬老人講,宋儒這個講法也講不通。這個講學,來聽的人當然有真正要學的,有的是來結緣的,那來結緣的你也不能拒絕他,就不跟他往來,不是這個意思。所以這個註解《論語》非常不容易,沒有雪廬老人給我們點出來,恐怕我們也不懂,看其他註解可能很多都是有錯誤的。
下面這段講,『過則勿憚改』。「過則勿憚改」,師友都好,自己有過錯,怕人知道。凡是怕人知者,都不是好事,事無不可對人言,怕人知道,就怕改。知道有過錯不要怕改,「過」是私欲,人有私欲,學問如何能好?求學在去除私欲,做功德。佛家的懺悔,要發露懺悔,知羞恥,下次就不能再幹了。今日的監獄與以前不同,從前主張懲罰,今日是「自由刑」,就是剝奪他的自由,連報紙也不許看。為什麼?因為報紙所登載的多是殺盜淫妄的事情,犯罪的人在獄中已深入研究為惡的方法(在監獄裡面同樣犯罪的人,在裡面研究造惡業的方法),如果再看報紙反而增加他為惡的資訊,將來出去造更大的惡業。若重犯三次,非死刑、不然就是無期徒刑,這是古代,今日還可以重犯七、八次。所以佛家的出家戒不讓白衣居士看,一則恐怕白衣居士不知戒而輕視出家人,再者戒當中有許多事我們不知道,看了反而增加惡事。一切事佛都知道,一事不知,便是塵沙惑了!佛斷見思、斷塵沙、破無明,所以沒有一樁事情佛不知道的。
《論語》是聖人與弟子的問答,比較純粹的聖言量,我們能懂得一句就受用一句。「君子不重則不威」這一段有很多爭執,這個爭執,雪廬老人在《講要》裡面也都有列出來。我們重點要學什麼呢?學「主忠信」等三句。忠信是推動修齊治平的動力,不學這個,學任何東西都不成功。子以四教(孔子四種教學),文行忠信。學習先要親近老師,曾子三省,就是忠信,先求師(求老師),有師必有友。《說文》解釋,志同道合為友,在社會上應酬的人不是朋友,只是交際禮貌而已。同門曰朋,朋友在五倫,所以要「泛愛眾」,不能天下人都在五倫之中(五倫:夫婦、父子、兄弟、君臣、朋友,不是所有人都在五倫當中,不是每個人都是我們的朋友,所以要泛愛眾,雖然不在五倫當中,但是這些大眾,好人、壞人,眾人都要普遍去愛護)。「而親仁」,仁是朋友,交友必須志同道合,想學哪一種事必得立志,結交與你同志的友才能成功。若志不同,縱使他所辦的事好,也不成功。例如現今國家承認的宗教,儒、釋、道、耶、回,但是你學佛,有掛羊頭賣狗肉的學佛者,那就不是朋友(那不是真的朋友)。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像這樣的人,可以離開他,敬而遠之。因為,近朱則赤,近墨者則墨,與他常常來往,必得學壞。其他宗教縱使好,道不同不相為謀,如道教也好,不問來源如何,但是他也崇奉老莊,道藏當中《四庫全書》都有,道教的大宗旨是清淨無為,因為犧牲性少(就是說比較偏重在自修),一般人評論近於楊朱。佛家近於墨子,佛家犧牲自己,為別人,若清淨無為,則不慈悲,有失佛家的宗旨,因為佛家慈悲為懷,方便為門的緣故。他若學慈悲,也失去道教清淨無為的宗旨。或許都是佛教,因為修法不當(修得不妥當),也不會成功。這裡舉出白骨觀跟數息觀,在佛經上的公案,這個法門修得不對自己的根基,修到最後花了很多時間、很多力氣,但是都沒有結果。交朋友要與你同道的,一樣的道才好,志向不一樣不與他為友,但是可以與他交際。不是說他志向跟我不一樣,看到他來了不理他了,不是這樣,這個話不能誤會。
「過則勿憚改」,有人說,過是交錯友,不能作這種解釋。因為雖有師友,人非聖人,孰能無過。師友說你的過錯,你能改嗎?怕人知道,便不能改,有過則痛快改,便成乾淨的人。不重則不威,學問則不堅固。如何辦?以忠信為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過則勿憚改。這句的意思也是我們佛家講的「依眾靠眾」了,有同參道友互相勉勵、互相來提醒。
研究這一章經文要學什麼事?
(一)須學重。重有二層,其實有四重,言、行、貌、好。這個「好」,就是個人的嗜好。言守信,講話要有信用,人家託辦的事情要去辦,不能忘了。貌思恭,容貌要恭敬。行,必須有忠信。人都有嗜好,必須改,嗜好有壞,有不好不壞的、有風雅的嗜好。如嫖賭為下賤的嗜好;如琴棋詩畫是風雅的嗜好;如吸煙是不好不壞的嗜好。若說到莊重,憲兵、警察,開會的主席如果吸煙就不莊重。聖人莊重,不愧衾影,要慎獨,日久天長練習,自然莊重了。能夠如此,做了外在的壞事就難過了,但千萬別試,不要去做壞事了。(二)第二個,這章的經文是「主忠信」,是聖人所主張,必須學必須行。(三)第三,有過速改,有過則三業不清淨,不能生淨土。但是必須自己去改,因為別人不好意思說。
好,這一章我們就學到此地。這章比較長一點,所以我們時間就多了大概一半以上的時間。好,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六時吉祥、身心安康,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