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確指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七集) 2013/10/18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三重別院 檔名:WD20-016-0007
《西方確指》
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西方確指》課本第二十一頁,倒數第一行。我們看菩薩「示定茂曰」,對定茂居士的開示。
【示定茂曰。汝持準提咒。平日須要細密用心。觀一切境。若喧若寂。若物非物。若欣若厭。無非此咒現體。即我妙心刻刻流露。如是奉持。必獲果證。我亦以神力助汝成就。】
我們先看到這一段。這一段覺明妙行菩薩對定茂的開示。這位定茂居士平常持準提咒,準提咒在中國佛教寺院可以說很普遍,一般我們出食都會念,早課出食,出生有念準提咒。《了凡四訓》我們看到雲谷禪師教了凡居士也是持準提咒,雲谷禪師教了凡居士持準提咒,就是持這個咒無記無數,就是說你不用特別去記數。我們佛門裡面念咒念佛,有人記數,有不記數。記數就是自己定自己每一天要念多少數量,比如說念佛念一萬聲,他記數每一天固定念一萬,念咒也是一樣,你一天要念幾遍,定一個數,這樣比較有一個數字。有些人必須定個數,他念咒念佛,甚至於念經,他心裡比較踏實一點,知道我今天念了多少佛、念了多少經、念了多少遍咒。也有不計數的,雲谷禪師教了凡持準提咒,他說無記無數,你就一直念,念到你那個念頭不動,那就靈驗了,念到你那個心妄念不動了,起心動念都是咒,這時候就靈了。
所以他那個念咒,雲谷禪師給了凡居士講,跟道家畫符道理是一樣的。道家畫符就是平常要練習,正式畫符的時候第一筆,就是第一點點下去叫混沌開基,一點下去一直畫下去,畫到這一符畫完成,這個過程不起一個妄念,這道符就靈;如果在畫的過程當中起一個妄念,這道符就不靈。《了凡四訓》雲谷禪師給了凡居士講這個原理,符咒靈不靈關鍵在不動念,你心不動念它就靈。所以持咒的時候要放下萬緣,不起一念,就是只有念咒。我們念經、念佛同樣的道理,要放下萬緣。我們在打佛七,平常我們常常會聽到主七師有一句口頭禪,放下身心世界,提起一句佛號,就是放下萬緣,心裡什麼念頭,什麼都要放下,就提起一句佛號。念咒也是一樣,念經也是一樣。
但是我們凡夫無始劫以來,妄念無量無邊,我們不刻意要打妄想,它自己都會跑出來。所以長時間叫我們不起一個妄念,對我們一般功夫還不得力的人來講是有困難。比如說你念一部經,一部經念下來從如是我聞到信受奉行,從頭到尾不起一個妄念,這就比較難一點,愈長的經你愈不容易做到。比如說一部《妙法蓮華經》,這一部念下來,二、三個小時,甚至念慢一點,三、四個小時,三、四個小時你不起一個妄念,這個不行,功夫就相當高了。我們現在念《無量壽經》最快也要一個小時,悟行法師《無量壽經》念得是最快的,四十五分鐘,最快也要四十五分鐘。四十五分鐘你能不能念這部《無量壽經》不起一個妄念?這個時間愈長我們就愈難達到這個標準。
念咒就比較短,咒語比經短,所以古大德講念經不如念咒,這個意思就是說經文長。不要講大部經,我們就現在講《彌陀經》好了,《彌陀經》我們現在佛七每一天念一遍,我看錶大概十五分鐘。有時候十五分鐘我們要不起一個妄念都很難,十五分鐘。《心經》最短,《心經》大概三分鐘、五分鐘可以念完。往生咒就短了,一遍往生咒念下來,大概可能有的念快一點不要到一分鐘,三十幾秒就念完了。咒語,除非楞嚴神咒,五會楞嚴神咒,那個很長,有的咒語大部分都不是很長,不是很長的咒念得就比念經在短時間達到不起一個妄念就比較容易。
但是雲谷禪師教了凡念準提咒,就是跟我們念佛道理是一樣,就是念到功夫成片,就不動念了,一起心動念都是佛,他一起心動念都是準提咒,這樣就靈了,沒有其他的妄念。所以我們一遍咒念下來,念的過程當中不起一個妄念,它就有效果。當然你不起念的時間愈長,那個效果就愈大,這是一定的道理。時間愈長,你能保持愈長的時間不起心動念,那個加持力時間長,效果當然就好。我們練習持咒總是從短時間再慢慢加長,這樣來練習。關鍵就在放下萬緣。
雲谷教了凡持準提咒無記無數,那就你不用特別去記數,你只要念到念頭不動那就靈了,晝夜就一直念,跟我們念佛道理是一樣,念到你不起心、不動念。也有祖師大德教記數,你看蕅益祖師教人念佛就是你記數,一天看二萬、三萬、五萬,這要記數。現在有很多同修都用計數器計自己一天念多少佛。諦閑老法師教鍋漏匠念也沒有叫他記數,他教他你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也是沒有記數。鍋漏匠這種方法對我們一般人來講比較可以適應,我們一般大眾,就是沒有壓力,這個念得就沒有壓力,你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根據個人的身體、精神狀況你自己去調整,這樣大家就很方便。
這裡菩薩給定茂居士開示,『汝持準提咒』,定茂平常持準提咒。『平日須要細密用心』,持咒這當中有觀想、觀照,所以這裡跟他講,你持《準提咒》平常就要「細密用心」,用心『觀一切境』,這就有觀照功夫了。佛法八萬四千法門,修行要得力,必須懂得觀照,懂得觀照,功夫才會得力;不懂觀照,功夫不得力。我們念佛也是有觀照功夫,提起一句佛號有觀照功夫。江味農老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講得非常多,他說現在很多人念佛,或者修其他法門,修到最後都退心。為什麼退心?伏不住煩惱,煩惱降伏不住,就退心了。為什麼伏不住煩惱?不懂得觀照,不懂觀照功夫。他說唐朝以後,宋朝到現在民國,這一千年當中只有禪宗還有講觀照,其他的宗派就很少講。為什麼少講?因為觀照就是關係到般若,祖師大德怕人家著空,所以大部分都沒有講。因此修學功夫不得力,修到最後枯燥無味,沒味道,念佛你也會念到最後念不下去,修任何法門都會有這種情況,就退心了。就是他信心生不起來,因為沒有達到那個效果,他就沒有那個信心。
所以江老居士講,功夫要得力要懂得觀照,這在教下、在禪宗,特別教下,天台、華嚴,都離不開止觀,止觀雙運,止當中有觀,觀當中有止,懂得這個觀照的功夫我們修學就會得力,得力就不會退轉。江老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講的這些道理也非常有道理,他也是根據我們佛門很多修行人修學得不到效果,退心了,這樣來講。我們再看看我們現前佛門修行人,我們念佛人的確這種現象非常普遍。這裡講的就是觀照,你會起觀那就很有味道,你修得就不累。我們為什麼修得會累?枯燥無味,沒味道。如果修得有味道,那你日夜都不休息你都不累。大家想一想現在電腦,為什麼小孩玩到天亮都不想睡覺?大家去想這個道理,為什麼他玩不累?好玩。你會玩的,他玩得有興趣,他就不累;你不會玩,你就沒興趣,你就累了,這個道理我們可以理解。我們從這個道理我們再回歸到我們修行上面來,你懂得觀照那就很有趣。這段開示,你看比那個電腦更好玩,我們整個現實生活,你絕對不會說沒味道,不懂得起觀那就沒味道。
你看一切境『若喧若寂』,你眼睛一張開,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喧就是很喧嘩、很熱鬧,寂就是很安靜,這個環境我們每個人都常常經歷過,有時候在很熱鬧的場所,有時候在很安靜的地方,「若喧若寂」。『若物非物』,「物」就是物質,有這個形相,你可以看得到的,「非物」,你看不到的,它不是物,我們一般講抽象概念,物質、非物質。『若欣若厭』,「欣」就是你歡喜的,你歡喜的人事物,「厭」就是你討厭的人事物。這我們每個人也有,你總有幾個你喜歡的人、你喜歡的事、你喜歡的物,也有你討厭,你不喜歡的人、不喜歡的事、不喜歡的物,也有,這就有欣有厭。那我們在現實生活當中,你看我們每天接觸的不都這些嗎?這些是什麼現象?『無非此咒現體』,這個就是準提咒它現這個體。準提咒在哪裡?就在我們眼前,我們每天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看到這一切,『即我妙心刻刻流露』,這一切怎麼來的?都是我們自己的妙心時時刻刻流露出來的,是我們心現出來的,「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都是我們心現出來的。
如果你能夠這樣回光返照,時時刻刻提起這樣觀照功夫,『如是奉持,必獲果證』,如果你能夠這樣依教奉持,必定能證果,能斷煩惱,能破無明,這是觀照功夫。為什麼?禪宗講的觀照,初步的功夫,觀照你得定了,你在這個境界當中心定了。心怎麼定?你不分別、不執著,這些「若喧若寂,若物非物,若欣若厭」,這一切,我們平常心看到這一切就起分別執著,現在你不分別、不執著,心你就定下來了。為什麼會不分別、不執著?那個外面的境界好不好?不是,外面沒有好不好,是我們的心在分別、在執著才有好不好,那個境界它自己不會講我是好的、我是不好的,它不會講。
境界,蕅益祖師跟我們講,「境緣無好醜」,境界沒有好壞,平等的;好醜怎麼來的?起於心,「好醜起於心」,好不好是你自己心起心動念在那邊分別執著這樣來的。這個人我很討厭,這個人我很喜歡。那個人他都是一樣的,他沒有好不好,我們心有分別執著才有這些事情。如果不分別、不執著,一切境界都是平等的。所以蕅益祖師講,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至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至人是有智慧的人,知道這個道理,他調自己的心,因為那個境界是沒有好壞,是自己的心有好壞,自己心調過來,那境界就平等了。愚痴的人他除境不除心,他去除外面那個境,他不知道外面境緣好不好都是自己起心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不知道,所以怎麼除也除不掉。
所以以前我們道場,從以前景美到現在信義路,有一些出家眾,這個道場不好,要找一個道場很好的。從以前我就跟他們講,我說如果你找的非常好的,那我支持你去,萬一你出去找的一個比現在這裡還更不好,那你再考慮回來,這樣可以嗎?有的人實在講他找的不如現在的,但是為什麼不回來?沒面子,回來沒面子。我為什麼可以理解?因為你這個心,自己的心,沒有調過來,你這裡有看不順眼的人,你到另外一個地方還是有你看不順眼的人事物,因為這個心跟著你跑,不是外面的境界,你自己心的問題。自己心不調整過來,一直要去調外面,哪有辦法?沒辦法。
這裡講的很簡單幾行話,沒有詳細說明,我們也體會不到,念一念,覺明妙行菩薩跟定茂講,他懂,我們看了我們不懂。你看這個觀照就是我們用功的地方,起心動念用功的地方。覺明妙行菩薩跟定茂講,如果你這樣修,「必獲果證」。『我亦以神力助汝成就』,我以神力幫助你成就,就是給他加持。他要懂得修行,菩薩才加持得上;如果不懂得修,加不上,就幫不上忙,加持就是幫忙的意思。如果懂,能夠相應,那就佛菩薩能幫得上忙。下面講一首偈:
【當誦我偈。】
他說你應當誦我給你講的一首偈。
【兩行祕密。即汝本心。莫謂法少。是法甚深。】
這個『兩行祕密』就是準提咒,「南無颯哆喃,三藐三勃陀,俱胝南,怛姪他,唵,折隸,主隸,準提,娑婆訶」,這兩行,很短,比我們念往生咒還短,這兩行祕密。這兩行它很深密,我們大家都看到這個祕密就想到密宗,這個咒語就是密宗的。什麼叫祕密?不是見不得人那個祕密,不是那個意思。那個祕密就是大乘經常講不可思議,不可思、不可議,那就祕密,你想也想不出來,講也講不出來,是那個意思。我們老和尚怕人家誤會,把那個祕密他想歪了,現在人很多人會想歪了。
我一九九五年第一次跟老和尚、韓館長去澳洲,那時候他們去的時候他們就成立澳洲淨宗學會,第二次館長叫我一個人去教他們法器,我一個人去了二十六天。有一個台中的居士,台灣移民的,姓蔡,大家都,我用台語講,他說在種荳菜的,叫荳菜蔡,他在種荳芽菜的。我們念佛止靜燈都關掉,他就來問我為什麼要關掉?這個要做什麼?我知道他的意思,燈關掉可以動手動腳,我說那些都老菩薩,那個沒有人要。他把它想歪了。我跟他講,那個燈關掉,是要止靜比較不刺眼,你不要想歪了,我說那些都是老菩薩,那又不是年輕的小姐,都是老菩薩,都五十幾歲以上了。那個荳菜蔡他自己也七十幾歲了,他自己那個心歪了,就是想歪的。
所以佛法講祕密,你不要去想歪了,不要想到那個地方去,它是深密。所以老和尚怕人家誤會,他講深密,佛法哪有祕密?密宗是深密,就是很深,你不懂,所以叫密。所以看到祕密兩個字不要想歪了,佛法沒有祕密。「兩行祕密,即汝本心」,這兩行的咒語不長,就是你的本心,你自己本來的心。『莫謂法少,是法甚深』,他說你不要以為這個法很少,《華嚴經》佛跟我們講,「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你這個少,一展開就是多,多濃縮起來就是少,所以你不要以為這個很少,「是法甚深」,這個法非常甚深微妙,「無上甚深微妙法」。
我一九九0年第一次到大陸去,老和尚叫我拿黃念祖老居士他註解的《華嚴念佛三昧論》那個打字稿,第一次到大陸去,去北京帶這個文字稿交給黃老居士去校對。那次去,晚上我去拜見他,跟他請教了很多問題,因為我知道他修禪修密。他跟我講密宗現在修得都很低,他說現在都低層的密法。我說那個密法那高層低層怎麼分?他說低級的密法就是儀軌很多,壇場很多,佈置得密密麻麻,他說那個密法是比較低層的,低層次的。我說那高層次?他說高層次什麼都沒有,他說最高只有一個字,比如說咒語裡面「唵」一個字,你就觀一個字就會開悟。他說這個最高的密法就跟達摩祖師傳到中國來那個禪是一樣的境界。我聽到他這麼講我就明白了,一句佛號那不就是無上密法嗎?但是不懂的人他不知道,懂的人他知道這是無上甚深微妙法。
所以這兩行準提咒不長,那我們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更短,所以我們不要看六個字,六個字也是這裡講的,「即汝本心,莫謂法少,是法甚深」,也是同樣的道理。佛法我們會了、懂了,沒有一法不是佛法,多、少都是佛法,關鍵在會不會,會了都是佛法,不會都不是佛法,關鍵在這個地方。這對定茂的開示,我們能夠理解最好,不能理解也沒關係,我們一心念佛,念到心清淨你自然會明白。我們再看下面這段開示:
【問達本曰。汝將云何。答曰。欲明心。菩薩曰。得無口頭話否。當勤念佛。其功十倍。亦示汝偈。心外無佛。佛即汝心。深信不惑。一念無生。】
達本就是前面過去世的同參道友,請菩薩給他取個法號,叫達本。菩薩問達本,『汝將云何』,這個意思就是說,你自己打算要怎麼樣?要怎麼修?意思就這樣。『答曰:欲明心』,我想要明心見性。『菩薩曰:得無口頭話否』,這個「口頭話」就是我們一般講口頭禪。我們大家都知道,要明心見性要參禪,參禪如果不會參,那都變成口頭禪,很會講。我遇到一個老尼師很會講禪話,她有沒有明心見性我不知道,她很會講,大概禪宗那些公案、那些話頭她看了不少,也很會講,她講台語。她跟我講,橋流水不流,你過那個橋,我們看是水在流,橋怎麼會流?橋在流,水沒有流。橋流水不流,跟我講的全部都是禪,這個境界太高了,我怎麼看還是水在流,橋沒有在流。她看到是橋流水不流,這橋流水不流。那是《楞嚴經》講的就是那個,所有大乘經講的就是那個。我們自己沒有親證那個境界,聽人家這麼講,我們也跟著講,好像鸚鵡學人講話一樣,牠也講得很標準,但是鸚鵡牠不懂那個意思。我們如果不是真正參透,拿禪宗的口頭禪來講,一般說口頭禪在講,就像那個鸚鵡學人講話一樣,講得很標準,但是不懂,就變成口頭禪,這裡講口頭話。菩薩就跟他講,你要明心見性不要只有口頭上的話,這話大家都會講,實際上做不到,做不到就沒有意義。
如果你不是真懂禪,那應該怎麼辦?要怎麼樣才能明心見性?『當勤念佛』,應當勤奮努力的念佛,『其功十倍』,比你去講那個口頭禪、參那個禪,那個功德超過十倍以上,其實是不止。念佛念久了,念到心定了、心清淨了也會開悟,大勢至菩薩就是用念佛的方法達到圓通,達到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我們念佛法門你沒有明心見性也能帶業往生,往生見阿彌陀佛,你還怕不會開悟嗎?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所以念佛是最方便、最圓滿、最保險的,「其功十倍」。
『亦示汝偈』,也給他開示一首偈,『心外無佛,佛即汝心,深信不惑,一念無生』。這四句我們懂了,那我們就明心見性了。「心外無佛」,我們的心以外哪有佛?離開我們這個心,佛在哪裡?所以「佛即汝心」。所以我們念佛,我們這個心在念佛,當下就是佛,當下就是佛我們自己不敢承認、不敢承當,實際上真的當下就是佛。因為心外無佛,佛即汝心,佛就是你的心。《中峰三時繫念》中峰國師給我們開示,「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跟這個意思是一樣的。我們要去直下承當,阿彌陀佛就是我的心,我的心就是阿彌陀佛,所以你念佛的時候當下就是佛。所以念佛成佛,它的道理就在這裡,是最直截了當,沒有拐彎抹角。
所以「深信不惑」,這是關鍵,你要深信,這個信心不能半信半疑,信心要深,深入,不要疑惑,不惑就是你不要疑惑。但是我們凡夫就是很喜歡懷疑,不相信。所以《彌陀經》佛給我們講,這是難信之法。這個修很容易,很直截了當,你就很快成佛,那為什麼我們念這麼久還是凡夫?不相信。怎麼樣才叫相信?怎麼樣叫深信?不懷疑,覺明妙行菩薩講的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聽到這個我們或許會覺得,我不懷疑,我相信,我不相信怎麼會來念佛、怎麼會來學佛,又修淨土?難道我還不信嗎?不能說你不信,有信,但是有夾雜懷疑,不純,沒有深信。
講到這裡就想到以前在華藏圖書館,在景美,我們老和尚跟韓館長那時候拿美國綠卡,一年要住美國半年,所以有些居士寫信來問問題,老和尚常常不在,沒有時間回答,後來就叫我回信。我記得有一次有一個居士,可能是女眾,她聽我們老和尚講《彌陀經疏鈔》,老和尚講念佛三要訣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是念佛三個要訣。這位居士寫信來問問題,她問什麼?她說我聽老和尚講《彌陀疏鈔》念佛三個要訣,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她說第一個跟第二個我做到了,我做到不懷疑,我沒有懷疑,我也不夾雜,只有修淨土,沒有修其他法門。她說就第三個不間斷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她要上班工作、要處理家務,就沒有辦法像念佛機這樣,二十四小時一直念,她說那個不間斷她做不到,那怎麼辦?問這個問題,怎麼樣才能做到不間斷?問這個問題。
我給她回答,我說妳既然第一個不懷疑了,妳還寫信來問這個問題幹什麼?妳不是不懷疑了嗎?不懷疑妳還問什麼問題?就不用問。我們想一想,她有沒有懷疑?沒有懷疑還問什麼問題?有疑問才要問問題,妳都沒有疑問,妳都不懷疑,那就不需要問了。這就說明什麼?我們自己有懷疑自己不知道。所以夏蓮居老居士在《淨語》講,「疑網纏心不易知」,懷疑像那個羅網一樣密密麻麻纏在你的心,你不容易知道、不容易發現,我們自己以為不懷疑了,其實有懷疑你自己不知道。
黃老居士有人向他請問問題,他說沒事的時候都不懷疑,一有事情疑問一大堆。另外一樁就是說放下,我都放下了,我什麼都放下。他說沒事的時候都放下了,事情一來,一樣也放不下,又這個看不順眼,那個看不順眼,心裡牽腸掛肚的事情、看不順眼的事情一大堆放在心裡。他說放下了,他一樣也沒放下,他沒放下自己以為放下,有懷疑自己以為不懷疑了,他自己不知道。所以要做到深信不惑,關鍵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們念佛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信就是不懷疑,才叫真信。如果還半信半疑,不能說完全沒有信,有,但是不能算是真信,不能算是深信。
所以信這個字,我常常跟同修交流,我們還不懂道理,我們就信了,信佛,也來念佛,不明白,這是迷信,迷惑不了解。如果我們進一步聽經聞法,明白這個道理,這時候的信,對佛法有正確的認知、認識,這時候的信叫正信。我們一般常講正信佛教徒,正信的標準就是明白道理,他有正確的認識,沒有偏差、錯誤。這是靠解,理解,他正確的信心。但是這時候信還不深,解了之後你要去行、要去做,去把它做到。你去行去把它做到了,這時候的信叫深信,你的信心深入了,你才會去做。你還不深入,你還是停留在正信,還沒有深信,深信你一定去做,把它做到了才叫深信。
做了之後去證實經上講的效果,叫做證真信,證實這個效果,真信了,真就是完全肯定不會懷疑,因為你已經證實了。所以「深信不惑,一念無生」,這一念本來就是不生不滅的。菩薩也是根據這些同參道友每個人根器不一樣,每個人修的法門不一樣、念的經不一樣、念的咒不一樣,根據他們的根器來給他們開示。我們可以看出來,他最後都導歸到念佛,淨土,因為「西方確指」,導歸到西方。所以給達本的開示也是給我們開示,有些人去修禪、修教,如果沒有真懂,那還是勸他老實來念佛,其功十倍,這一生才會有成就。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示查定宏」,張居士有提供這個姓氏不念「察」,念「渣」。就是用在姓這個讀音是念「渣」,不念「察」,也很感謝張居士的提供。
【示查定宏曰。汝持金剛般若。當知有七不持。所謂心昏散不持。有過犯不持。入不淨處後不持。飲酒後不持。人擾不清淨不持。有事將作未作不持。心別有記憶不持。若堅意受持。應離此七。誦至純熟。即於觀心中持之。果能如是。則功德不可思議。果報不可思議。佛有誠言。汝須保任。】
菩薩給查定宏開示,說汝持《金剛經》,查定宏他就是專持《金剛經》的。《金剛般若》這個經在中國佛門有很多人把它當作每天的功課在受持。菩薩給他講有七種情況,這時候就不要去持誦《金剛經》。第一個是『心昏散不持』,當你這個心昏沉,昏就是昏沉,精神提不起來,散就是很散亂,精神意志不能集中,妄念紛飛,這時候不要持《金剛經》,持了沒有效果。『有過犯不持』,過犯就是做錯事,或者犯了戒,比如說你今天殺生了,犯了過犯,這時候不要持,不要持《金剛經》。『入不淨處後不持』,「入不淨處」,比如說,入不淨,不淨一般我們說上個廁所,或者去一些比較不清淨的地方,比如說市場、屠宰場這些,如果我們在那裡經過,滿身腥味,這不清淨。這應該要盥洗,澡浴清淨,洗澡洗好,上個香,然後再來持《金剛經》。持一切經也是應該要這樣,不只《金剛經》,所有的經應該都這樣持。『飲酒後不持』,你喝了酒之後不要馬上就去持《金剛經》。
『人擾不清淨不持』,就是很多人來打擾,特別現在電話、手機,人沒有來,電話一直來,你看念經念了幾句,電話來了,這時候有人干擾就不要持,因為你心也不能專心持這個經。所以過去我們淨老和尚也給我們同修講,你要念經,電話線最好拔掉、門鈴關掉,等你念經念完再把它接上去,這樣你在念經這個時間才不會受到打擾。覺明妙行菩薩降乩那個時代是明朝末年,那時候還沒有手機、沒有電話,但是有人來找,打擾。我們現在擾亂我們的東西那比古時候不曉得多多少倍。所以老和尚最近講《大經解》他常講,你們這一生想真的要往生,那手機最好丟掉,他說手機丟掉,電腦、手機全部丟掉,不然你要念個經、念個佛,這會給你干擾,它會給你干擾。那你知道的事情愈多,心就愈不清淨,知事多時煩惱多,識人多時就是非多,一定是這樣,不知道就天下太平。所以我們老和尚常講,他說我五十年不看報紙、不看電視、不看新聞,他說我天天天下太平。有些同修都會主動去跟老和尚報告一些重大的信息,他才知道,不然他五十幾年他都不看了。這一條也是我們要學習的,這一條在《沙彌律儀》就有,還有八關齋戒也有,八關齋戒就不去觀聽歌舞。
它戒講的條文,你要舉一反三,不是說我不去聽歌就好了,不去看人家跳舞就好了,看其他的電視節目那不是一樣嗎?還是擾亂你的心。看新聞、看電視台,就是那一條,報章、雜誌、新聞統統不能看,你心才會清淨。所以老和尚說,它有權利來污染我,我有權利不接受。佛制定這個戒就是幫助我們修清淨心的,真的電視新聞不要看心會比較清淨,你一看馬上被污染。這就是「人擾不清淨不持」,古時候沒有這些傳播的工具,人來找。如果這個用在我們現在來講,你看電視看了滿腦袋都是那些拉拉雜雜、是是非非的,這時候你就不要持《金剛經》,你要持《金剛經》那個不要看。最好這一天持個八關齋戒,來持才會有感應。我們念佛實在講也是這樣,念佛也是這樣。
『有事將作未作不持』,有事情你要去做,但是還沒有去做,你這時候也不要持《金剛經》。為什麼?有罣礙,等一下念經念念念,我什麼事情還沒做,你心又罣礙那個事情。『心別有記憶不持』,心你還在記憶其他的事情,這時候就不要持,你還在想某一樁事情,想人、想事、想物,你心在想那些,你就不要持經。這七條,『若堅意受持,應離此七』,如果你堅持要受持《金剛經》,那以上這七種你要遠離,你再來持,才會有效果。
這樣持,『誦至純熟』,誦到純熟,『即於觀心中持之。果能如是,則功德不可思議,果報不可思議』。持《金剛經》是這樣,持一切經是同樣的道理。所以我們看這些開示要知道舉一反三,以此類推,不要呆呆的,只看持《金剛經》要離這七種,那持其他的經就不需要了,你這樣看就看呆了。過去我們老和尚常講,以前念書念成變書呆子,就是不會用,變書呆子。他說以前李老師在台中講,學佛的人頭腦如果像木頭一樣轉都轉不動,學佛就學到變佛呆子。所以我們看到這個就要舉一反三,持《金剛經》這樣,持《無量壽經》也是這樣,持《地藏經》也是這樣,你持什麼經都是這樣,這樣才有效果。如果你有其中一條,你持那個經,念了,就是沒什麼效果。
所以我們看古大德,為什麼人家誦一部經功德就那麼大?你看明朝戚繼光,戚繼光將軍他是學佛的,他也都是平常持《金剛經》,持得很有心得、很有功夫。所以他有一個部下死了,有一天晚上來給他託夢,說請將軍幫他誦一部《金剛經》,迴向給他,他就能到好地方去,幫助他超度,我們現在講超度,念經給他超度,幫助他提升到好的地方去。第二天早上,他一大早起來,昨天晚上睡覺夢了這個夢,他以前一個部下死了,要求他誦《金剛經》給他迴向。那天早上起來,他就誦《金剛經》,誦到一半,他的一個婢女端了一杯茶進來要給他喝。他看到她茶端進來,就比個手勢,他沒有講話,心裡動一個念頭,不用,但是沒有講出來,繼續誦。那天晚上又夢到他這個部下來給他託夢,他說你早上只有誦半部給我,因為她還沒有送茶來那個前半部,後面,他說那個婢女送茶來,你跟她講不用,這樣中斷掉了,我只能得到半部的功德,我現在是需要一部經的功德。所以戚繼光第二天早上先交代,我早上要誦經,妳們統統不要來打擾我,妳茶等我誦完再送過來,誦經的時候妳不要送來。第二天就完整的誦了一部。那天晚上又夢到他的部下來給他致謝,我得到一部《金剛經》的功德了。
我們念一部《彌陀經》也是這樣,念一部《彌陀經》如果你不起一個念頭,那就靈。你看戚繼光念一部《金剛經》,裡面夾雜一個「不用」,那就變成半部,其實他也是誦了一部,變成半部。所以我們如果念一部《彌陀經》,這十五分鐘不夾雜一個妄念,你這部《彌陀經》就靈了。你這個功德去迴向,看你迴向給誰,他就真能得到好處。所以「果能如是,則功德不可思議,果報不可思議」,誦什麼經都是一樣的。『佛有誠言,汝須保任』。
【復與汝偈。】
再給你一首偈。
【般若一經。功德無盡。拔妄想根。脫生死病。】
那是真的。我們念這四句,我們還是不懂。我們要真懂,我建議大家要看江味農老居士的《金剛經講義》,因為江老居士他不是只有講,他自己有在修,講出他修的心得,這是很可貴的,他講的就是我們現實生活。他也修過密,也得了很大的感應,去過日本學密。江老居士,偶爾我也去翻翻看看《金剛經》,不一定要全部的經,其中一首偈你會了,你就全會了。你看六祖惠能大師,五祖給他印證,也只給他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大徹大悟,五祖講那不用講了,你全懂了。江老居士在註解《金剛經》,他說有很多人都認為《金剛經》最重要、最精華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兩句,他說這兩句因為是六祖在這裡開悟,所以大家都認為這兩句是最重要。他說其實《金剛經》每一句、每一段都是很好的,你只要一首偈會了,你就成佛有餘。所以《金剛經》在後面,江老居士這個註解註得非常精彩,他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個我們會念,念得耳熟,但是不會觀。然後他就把他自己觀的心得告訴我們,他說他也觀了二十年,沒什麼感覺。
我們同修大概也常常念到這首偈,我們也是沒感覺,念會念,如夢幻泡影。但是事情一來,我們就會跟黃老居士講的一樣,沒事的時候都放下了,事情一來,一樁也放不下,真的是這樣。江老居士他怎麼修?他說修了二十年沒什麼感覺,後來他突然有一天悟到,他就是每天看到的人事物,有些人是順我們的,很聽話;也有些人他是很叛逆的,跟你講話就是講得很衝。好了,這個很聽話的我們一定很喜歡,貪心起來了;那個不聽話的一想到就生氣,瞋恨心起來了。他說我每一天怎麼修?遇到很小的事情,順心、不順心的事情,我都是用這首去給它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好不好都是夢幻泡影、都是假的。他說這樣觀有效果,他說念佛的時候比以前念得踏實。
這我們也可以來練習,人家罵你一句,你要氣起來的時候,「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那是夢,假的!如果遇到一個喜歡的,歡喜,「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貪心又降下去了,那功夫就得力了。但是你要起觀照要提得快,不然你已經氣得不得了,那就不行,太慢了。所以古大德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不怕那個妄念冒出來,你覺悟太慢,被它做主了,我們本心變成奴隸,這些妄想、妄念變成主人。
所以般若一經,其實你要會起觀照。以前我們淨老和尚就是叫我去做《金剛經》的偈子,「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叫我印那個圓圓的貼紙,透明的,現在好像二十幾年沒有再印過了,以前在圖書館印的。當初師父叫我去印那個,大概像這麼大,圓圓的,像這麼大,透明的。師父叫我去印,印透明的,我說師父,印這個透明的幹什麼?貼電視,他說貼電視。我們以前印都是大張貼電線桿的,印透明的貼電視。他說看電視也是在修行,怎麼樣?「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就是印兩行,貼在電視那個角落,不影響畫面。他說我們貼這個就是告訴同修,看電視的時候就不要被騙,那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要裡面笑你跟著笑,哭你跟著哭,那你就被它牽著跑了,你那個心就被它牽著跑了。你看到那個裡面他在哭、他在笑,你這時候就是起觀照,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心不要跟他跑,你就在修行。看電視會成佛,你不會看,那就最好不要看。如果你要看,你要能起觀照,幫助你功夫得力也是很快的。不要看了喜歡的節目,高興得不得了;看到不喜歡的,氣呼呼,那你完全被轉了,完全沒有招架之力,我們完全沒有招架之力。
沒有招架之力,佛才給我們制一個戒說你就不要看,你先不要看,等你以後有功夫再去看,現在沒功夫先不要看,不准你看,看了你就馬上被轉了,才要給你制這個戒。如果看了你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那什麼戒都不用了,那對你不會影響。對你不影響,你就會影響他們,就是菩薩度眾生。所以這個貼紙我們以後也可以再做一些來貼,但是貼,你要懂得起觀照,你起觀照,你在看電視這個時候你就要提高警覺,你不能那個「凡所有相」貼在那邊,見如不見,都沒看到,被迷在電視的情節裡面,那就沒有作用了。所以老和尚二十幾年前就叫我做這個,這個修得成,真的是高級功夫,看電視在修觀照。照到你心定了就照住,照住心定,功夫再加深,照見五蘊皆空。的確會修沒有一法不能修,不會修,真的什麼都不是。
所以也是二十年前,我到台南開心法師那邊,他是修天台的,南天台般若精舍,他的師父斌宗法師以前是到大陸寧波觀宗寺學天台,天台就修一心三觀。有一次老和尚去美國,我就利用那個機會去開心法師那邊掛單,住一個晚上,也看到很多事情。一下去就看開心法師在看歌仔戲,他不會講國語,他跟老和尚都是,他講台語,老和尚講國語,老和尚會聽台語,他都講台語的,他講《心經》也是講台語的。講一心三觀,老和尚說他定功很深。我去看他,我說師父,你在看什麼?我說你在看歌仔戲?他看歌仔戲。什麼在看歌仔戲,我在修一心三觀。他說他在修一心三觀。天台講空假中,有次第三觀、有一心三觀,一心三觀比較高。看歌仔戲也能修一心三觀?這怎麼修?
後來他又放一個錄影帶給我看,那時候沒有VCD,錄影帶,那個膠捲,說他七月半超度的,他叫我看那個超度的。他做法會做蒙山施食,他自己沒有上去,請一個法師戴毘盧帽上去作法,他自己穿個長衫坐在後面。我知道實際上是他超度,不是台上那個法師超度,不是那個戴毘盧帽超度,是他,他在後面超度。他說你看你看那個沒有腳的、沒有頭的都來了,也有洋人、也有日本人,他都一直指著電視叫我看。我說師父,我看的還是那個戴毘盧帽的,什麼都看不到。他說那麼多你沒看到。我說我沒看到,你有一心三觀,我沒有,你有定功,我沒定功。他看電視在修觀,的確老和尚跟我講,那個開心法師定功比廣欽老和尚定功還深,我嚇了一跳,我才會去。我說我們的得戒和尚就不得了,不倒單,又吃水果,不吃人間煙火,還有比我這個戒和尚更高的?所以我就好奇去掛單,看他,他比較不出名,我那個戒和尚比較出名,開心法師比較不出名,真是有他的定功。
所以修行會修,功夫很快就會得力,不會修,修了很久還是沒什麼效果,關鍵要在懂得觀照。觀照就是「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我們常常記住這句話,你慢慢去練,你就會起觀了。《金剛經》如果你一句、二句,你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要說一首偈,就是半首偈兩句經文,你會了那就能作佛了。你會用不用多,不會用,所有的《大藏經》都搬給你也沒用。
我們老和尚他教我們,你一起心動念,看到順心的事情要起貪心了,南無阿彌陀佛;看到不順心的事情,要起瞋恚心了,心裡要不高興了,南無阿彌陀佛,趕快把那個念頭換過來。但是我也試過,順心的時候、高興的時候,南無阿彌陀佛,但是我心裡還是很高興;生氣的時候,南無阿彌陀佛,但是心裡是氣得不得了,後來想想沒效,沒效。但是你要從這個地方去練,你就這樣在練。剛開始沒有效,你還是被轉,你知道,你就是那個功夫還不得力,你還轉不過來。當你轉過來了,你自己就知道我功夫得力了,不一樣,現在真的不會發作了,心裡這個煩惱不會發作了,這樣才有用。如果不是在這個地方下功夫,不是說你經念多少,佛拜多少,那是形式,真正功夫是在這個地方。大家修,包括網路的同修,我們大家一起來修,看誰修得有效果,再請你們來做心得報告,可以跟大家分享。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本來我想這次要把它講圓滿,但是看看差不多講了一半,本來想明天再講一天把它講圓滿,看來沒辦法,下個月佛七再繼續講。所以明天晚上我們就暫停,因為剛好明天晚上也要佈置會場,後天要三時繫念,義工也不會太緊張。所以明天我們原來定要講,現在就不講,停了。下個佛七再接著來講,再學習。好,祝大家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