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確指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六集) 2013/10/17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三重別院 檔名:WD20-016-0006
《西方確指》
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我們接著來學習《西方確指》,請翻開課本第十五頁,《西方確指》第十五頁,從第四行看起。
【孫中白。好丹術。日久無效。因來會作禮。菩薩呵曰。老禿今日換這副嘴臉見我麼。且問爾。金丹幾時可成。答曰。正爾求成。菩薩曰。若成了。千萬留卻幾顆。莫都喫到肚子裡去。俟汝見閻羅老子時。好做些人事送送。痴老兒。此事決無你分。不如做你本等去。孫拜謝。】
到這裡是一段,這一段是給一位孫中白居士的開示。這位孫居士喜歡煉那個丹術,煉道家的丹術,道家煉丹主要求長生之術,所謂長生不老。煉了很久沒有效果,『日久無效』。因此『來會作禮』,聽說無朽他們這個乩壇有菩薩降臨,他就來這裡向菩薩作禮,向菩薩請教。菩薩看到孫中白來了,『呵曰』,「呵曰」就是呵斥,『老禿今日換這副嘴臉見我麼』,聽這個話的口氣,我們就知道這個孫中白過去跟覺明妙行菩薩也是同參道友。過去世念佛沒有往生到極樂世界,還在六道輪迴,輪迴到那時候,他去學這個丹術,學長生不老煉丹的法術。覺明妙行菩薩看到他來了,過去世的同參道友,就給他呵斥,「老禿」,禿就是頭上沒有頭髮,說今天你換這副嘴臉來看我嗎?換了這個樣子來見我。
就問他,『金丹幾時可成』,你煉那個金丹,吃了會長生不老,那什麼時候可以煉成?孫中白就回答,『答曰:正爾求成』,他說正在求成功的時候,快煉好了。『菩薩曰:若成了,千萬留卻幾顆』,他說如果你那個金丹煉成了,煉成就了,你千萬要留幾顆起來,『莫都喫到肚子裡去』,不要全部都吃下去了。留幾顆幹什麼?『俟汝見閻羅老子時,好做些人事送送』,他說等你以後死了,去陰間拜見閻羅王老子的時候,你還留幾顆可以做人情送一送,請閻羅王給你減一點罪,不要都吃下去了。這個話也是一個比較有一點幽默的話。
下面說,『痴老兒,此事決無你分』,他就跟他講,你這個人很愚痴,這個事情絕對沒有你的分,你要煉丹煉得成就也不是很容易的。道家煉丹術在歷史以來的確有很多人煉成就,得到長生不老,煉成就。但是道家要煉成就,我們讀《太上感應篇》,也要修善,不是你隨便哪一個人去煉都可以煉得成。你看《感應篇》給我們講得很清楚,「欲求地仙者」,先積三百善,你要煉個地仙,在地上,就是還不能離開這個地,地仙要累積三百件善事,你才有條件去修仙,地仙要三百件善事。「欲求天仙者」,要立一千三百善,天仙可以飛行,可以飛昇,我們看到道家,如果人往生就寫「駕鶴西歸」,他可以飛昇,那是天仙。天仙的條件又更高了,你看地仙要修三百件善事,天仙就要修一千三百件善事,差一千件,可見這個天仙它的條件高了好幾倍。
很多人只是想煉丹,煉這個法術,沒有讀《感應篇》,不知道累積善事,你要修個仙也要做好事。仙還在六道裡面,沒有出六道。在《楞嚴經》裡面六道裡面加一個仙道。所以這個仙他種類也很多種,有地仙、人仙、天仙,《楞嚴經》講得非常詳細,把修仙的種類一類一類的給我們分類。這一類是煉丹術的,丹術就是金丹一煉,他吃了一顆肚子就不餓了。這個道家有辟穀,就是不吃人間煙火,丹煉成了,吃那個金丹他就長生不老,肚子也不餓,不吃人間煙火,他就可以煉這方面的法術。
我們前面看下來,覺明妙行菩薩過去世跟他念佛的這些同修,他往生西方了,這些人沒往生,在六道輪迴了好幾百年,輪迴到明朝,搞到煉丹去了。所以沒有往生極樂世界,來生來世,我們遇到什麼緣,修什麼法門,都很難講。你看這些人又是扶乩,又是煉丹。所以菩薩很慈悲跟他開示,『此事決無你分』,這個事情沒有你的分,你不要打妄想,就很直截了當跟他講,『不如做你本等去』,不如做你本分的事情。『孫拜謝』,講到這裡是一段,孫中白來請問,菩薩這樣給他開示,他就給他禮拜道謝。
【有頃。】
『有頃』就是過了一會兒。
【菩薩又曰。痴老兒。知得你自己本等麼。答曰。我求見性。是我本等。菩薩曰。汝知此性。為大為小。為青為黃。答曰。性無如是等相。菩薩曰。然則汝欲向甚處求見。孫無語。乃發信皈依。願為弟子。求示法名。】
過了一會兒,菩薩又給孫中白開示,說『痴老兒』,你知道你自己的本等是什麼嗎?孫中白就回答,『我求見性,是我本等』,我要求明心見性,學佛知道佛教就是求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就是我的本等,我的本來面目,就禪宗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我求這個。菩薩就接著又講,『汝知此性』,那你知道你的性,『為大為小』,你的性是大還是小?『為青為黃』,青黃是顏色,什麼顏色?有多大?有多小?『答曰:性無如是等相』,他就回答菩薩說,性沒有那些相,也沒有大小,也沒有青黃赤白,什麼都沒有。菩薩再跟他講,『然則』,你說沒有這些相,大小、青黃,沒有這些相,『然則汝欲向甚處求見』,你向什麼地方去求見性?那你的性在哪裡?既然沒有這些相,那你向哪個地方去求見性?『孫無語』,孫中白就沒有辦法再回答菩薩問的話。『乃發信皈依』,這時候他才發心相信菩薩,皈依,皈就是回歸,依是依靠,願做為菩薩的弟子,願拜他為師,做為弟子。『求示法名』,請菩薩示他一個法名。
【遂示以偈曰。】
菩薩就給他講一首偈。
【性無大小青黃相。那有聲名任汝呼。不達此中玄妙處。一言半字總淆訛。】
說這個性沒有大小、青黃那個相,相沒有,那相都沒有,哪有聲名?聲就是聲音,名就是名字、名相,我們講出來就是名相,『那有聲名任汝呼』,連聲名也沒有,相沒有,聲也沒有。這就是《大乘起信論》馬鳴菩薩跟我們講,聽經要怎麼聽?離文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那你就懂了。但是我們凡夫總是離不開這些相。實際上這些相都是虛妄的,但是我們就是著這個相,已經習慣了。你看這個聲名,聲就是聲音,聲音就是講話聲音,言說相,語言;名就是名字相,文字、名詞、術語,反正你講得出來都是言說相、名字相;心緣相,你心裡能夠想像的都叫心緣相。你要能夠悟入這個真相,必須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所以這裡講「那有聲名任汝呼」,講真的,我們講也講不出來,想也想不到,那是真相。凡是我們想得出來的、我們講得出來的,那都是虛妄相,那不是實相。
那我們看佛講經講那麼多,講那麼多是什麼?要你透過文字相、言說相去悟入那個弦外之音。所以禪宗有一部書叫《指月錄》,《指月錄》是什麼意思?就是叫你去看月亮,月亮在天上,用一個手指指說月亮在那裡,就是一個手指。我們如果明白他的意思,就循著這個手指的方向往上看,那就看到月亮了。我們如果不懂,就看這個手指,以為這個手指就是月亮,沒有往上看。這個就比喻佛所講的這些經就像手指一樣,它是給你指那個月亮,你要去看那個月亮,不是看那個手指。意思就是說佛講的這個語言文字,你不能去執著在那個上面,你要能夠體會它的弦外之音。我們開經偈講「願解如來真實義」,如果我們執著在言說相、文字相、心緣相上面,那就不解如來真實義,如來講的真實義我們無法理解。
所以『不達此中玄妙處』,你不通達這個當中它玄妙那個地方,什麼叫玄妙?就是離這個相。講起來很簡單,但是我們就是習慣了,我們就是放不下,放不下這個,我們總是很自然而然的就是執著在名字相、心緣相,讀經也在打妄想。所以聽經、讀經,做任何事情,你只要不著這個相,任何的事物,任何的環境,善惡境界,都能夠見性。你看禪宗有很多公案,那個參禪的人,有一個參禪的人,他有一天參參參參到相當的功夫了。有一天到街上去聽到歌妓在唱歌,歌妓唱的歌不是佛歌,那唱的世間的歌,唱那個情歌,他聽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了。一樣那個歌、那個聲音,他明心見性了,他聽到明心見性。那我們一般人聽到是迷惑顛倒,不一樣。不一樣在哪裡?就是我們不會用心。會用心的修行人,沒有一樣不是佛境界。
所以《三時繫念》中峰國師給我們開示,「了則頭頭見佛」,你明瞭了,你走到哪裡都是佛,「了則頭頭見佛,悟來步步西方」,悟了,西方就在我們眼前。迷了,看到佛那也不是佛,還是眾生,那西方距離我們非常遙遠。所以關鍵在迷悟。也有一個人,參禪的,他聽到人家賣豬肉,你看那個市場賣豬肉,他在叫喊賣豬肉,一斤多少錢,他聽到那個突然大悟,大徹大悟。賣豬肉是殺生造業的。真的是「了則頭頭見佛,悟來步步西方」。
所以「不達此中玄妙處」,如果你不通達這當中它玄妙的地方,『一言半字總淆訛』,講一句話、半個字總是混淆,以訛傳訛,這不對,這個關鍵我們不會。這些開示都是很直接的,要你頓悟實相,悟入自性。佛講經說法都有善巧方便,他講了直接的,我們聽了不懂,不懂那慢慢來,他用很多善巧方便,慢慢給我們提升。我們再看下面:
【我今強為汝立名。可曰達本。】
這句話菩薩就給孫中白講,『我今強為汝立名』,「強」就是勉強,實在講本性沒有名字相、沒有言說相、沒有心緣相,還立什麼名?所以這個「立名」,他說強為汝立名,立名,立個名號。『可曰達本』,「達」是通達,「本」就是本性。名字法號它都是一個我們修學的一個啟示,會修的人,法名就是我們修道的一個指標,我們要常常提起修學的一個正確的目標方向。像我們這個法號是悟字輩的,很多人很想跟老和尚出家,也叫悟字輩的。有很多同修,特別是大陸同修,聽到悟字輩的特別恭敬供養,他們就喜歡悟字輩的。我說你真喜歡嗎?我介紹一、二個給你。這都是感情用事。其實你不是悟字輩的就不能開悟嗎?悟字輩的就一定開悟嗎?不一定。悟不了就變迷字輩的。所以我們要知道,法名它是對我們一個啟示,你不要去執著那個,你執著我要悟字輩的,那個迷在名字相裡面,那永遠悟不了。所以他們說很喜歡悟字輩。好,我說介紹一個給你。那個老菩薩出家,他又是習氣很重,這個很麻煩的,又很不懂禮貌,我介紹一個給你,給你去供養,看你能供養幾天。所以菩薩給他取法名叫達本。
【汝此後光陰。不上七八年矣。莫負卻八百年前三十六載苦行也。】
菩薩跟他講,因為孫中白去拜見菩薩,可能年紀很大了,他說你『此後光陰』,你這一生的光陰不出七、八年,剩下七、八年的時間。意思就是告訴他,你這個壽命大概還有七、八年,你要好好把握這個光陰。『莫負卻八百年前三十六載苦行』,八百年前我們在一起共修,你修了三十六年的苦行。
【孫因問此身如何結局。】
孫中白就問菩薩,我這一生要怎麼結局?
【菩薩曰。結局便結局。又問如何結局耶。】
菩薩就很直接回答,結局就結局,還問什麼結局?意思就是不用再問這個問題,你管它什麼結局。這個結局,大概問說那我這一生結果是怎麼樣?菩薩這樣給他回答。
【孫乃問如何修持。】
這句話問得就比較有必要,問那個結局也沒有意義,結局好、結局不好,跟你講了,沒有什麼意義。『問如何修持』,那現在要怎麼修?
【菩薩曰。淨土一門。能廣攝群品。汝問修持。當念阿彌陀佛。發願往生。便得一了百了。汝無再惑。】
這一段開示就很重要。菩薩給他回答,淨土這個法門『能廣攝群品』,「廣攝群品」,就是九品,一般講九品,這個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自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所有根器的眾生都可以修學,都能得度,這個就廣攝群品,不管你是什麼根器都可以修,都能成就。『汝問修持,當念阿彌陀佛』,你要問怎麼修持,菩薩就跟他講,你應當要念阿彌陀佛,『發願往生』,念阿彌陀佛幹什麼?要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念佛發願往生西方,『便得一了百了』,一旦往生西方,那什麼都了了,你在這裡不開悟,往生到極樂世界保證你開悟,你不悟都不行,就了了。
所以為什麼十方諸佛共同讚歎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為什麼讚歎?因為在這個世界佛度這些眾生,度他開悟很困難,總是少數的人能開悟,多數人還是悟不了,修了無量劫還是迷惑顛倒。送到極樂世界那就保證開悟,像保證班一樣,而且有進無退,不退轉,圓證三不退。所以十方諸佛共讚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我們在這個世間能悟,能開悟很好,不能開悟也沒關係,念阿彌陀佛發願往生。一旦往生,古大德講,「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你只要見到阿彌陀佛,你還怕開不了悟嗎?人人都能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所以我們修淨土分兩個階段,現在在娑婆世界這個階段就是念佛求往生,這個階段先辦這個事情,開悟這樁事情到極樂世界去完成,分兩個階段。其他法門你要在這個世界修到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才算成就,我們修淨土只要往生到西方就算成就了,保證成就。所以修淨土有這個方便。所以「便得一了百了」。『汝無再惑』,你不要再疑惑,意思就是這樣。我們再看下面一段開示:
【菩薩又喻諸人曰。】
菩薩這個不是針對某一個人開示,對大家開示。
【從古大聖大賢闡微立教。皆至精至簡。上士聞而悟。中下聞而修。皆歸大道。乃後之著述。務為繁言隱說。使凡流揣摩成見。遂至以訛傳訛。深入邪僻。抱暗沒世。竟不自覺。如達本因讀參同悟真諸書。不知法要。曲信訛傳。謂為有得。執吝不捨。白首無成。動諸煩惱。菩薩說為真可憫者。是故汝等既識前非。當崇正信。】
這一段菩薩給孫中白,法號達本,開示完之後,又給大家開示。開示也是引用達本這個例子。『從古大聖大賢闡微立教,皆至精至簡』,實在講這個聖教,它是「精」,就是純而不雜,它沒有夾雜,「簡」就是很簡單的,這個聖賢之道是精簡的。你看我們中國儒家那個《易經》,易是什麼?很容易那個易,後面的人給它搞得很複雜,其實本來它很容易。『上士聞而悟』,「上士」就是上等根器的人,聽到他就開悟了,聖賢佛菩薩之道就這麼簡單。我們淨老和尚最近講《大經解》開示,他說他搞了六十二年,修了六十二年,晚年這幾年才知道祕訣。什麼祕訣?「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他現在悟入這個祕訣。這個祕訣就是,你修什麼法門,哪一部經典,都能開悟,都能明心見性,很簡單。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書,你拿一本你就一直念,念到心清淨,不起心、不動念,你都能夠悟入。
佛講那麼多的經論,所謂千經萬論,為什麼有那麼多?因為眾生根器不一樣,講那麼多都是指歸你就路還家明心見性的。如果知道你選任何一種都可以回歸到自性,就包括世間的書都可以,甚至你像禪宗那些,我們剛才講了這些禪宗的公案,它還不是什麼聖賢書什麼,他是聽到人家唱歌,還唱那個情歌,他都開悟了,聽到人家賣豬肉也開悟了。那說明什麼?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你只要懂得回歸,那什麼境界都能夠明心見性。為什麼?因為這一切都是我們自性流露出來的,離開我們自性就沒有這一切了。你在任何一樁事情,任何一個事物,觸動你的悟門,那你就覺悟,大徹大悟了。所以很簡單。
禪宗也有一句話講,「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以前迷惑到處找、到處參,到最後大徹大悟,原來就在眼前。所以「上士聞而悟」,上根利智的人一聞千悟,一聞他就開悟。所以這些是非常精簡的。所以我們淨老和尚現在一直開示,就是強調「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不要搞多、不要搞雜,等到你開悟再去看。就像禪宗一樣,你沒有開悟不准你看經。為什麼?看了以後打妄想,愈想就愈複雜。
『中下聞而修』,中下根器的人聞了,還沒有開悟,但是依教奉行來修行,『皆歸大道』,到最後他也是歸入大道,也會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只是時間上的問題。『乃後之著述,務為繁言隱說』,以後的人把這個經典做註解,有的註得很繁瑣,註得很多,把這個真實義反而隱晦,隱晦就是不明顯。『使凡流揣摩成見』,使一般凡人、沒有智慧的人在那邊揣摩打妄想、執著,執著就有成見,他執著這個看法,那個人執著那個看法。『遂至以訛傳訛』,他們看錯、想錯了,把那個經義解釋錯了,他再去教別人,那又更錯了,所以「以訛傳訛」。『深入邪僻,抱暗沒世,竟不自覺』,從迷入迷,竟然自己都沒有覺察到。
就舉出,『如達本因讀參同悟真諸書,不知法要』,他大概去讀仙家這個書,這個書也是有問題,讀了他不知法要,就是錯解那個意思,把那個意思錯解。『曲』,曲就是曲解,『曲信訛傳』,曲解了,信就變成迷信,以訛傳訛。『謂為有得,執吝不捨』,自己還以為自己得道了,執著這個放不下。『白首無成』,到了頭髮白了,一事無成。『動諸煩惱』,而且還增長煩惱。『菩薩說為真可憫者』,說這真是可憐憫者。所以這些經要看註解,實在講也需要有真正的善知識來指導,我們自己才不會看錯。
現在那個著述很多,那個書很多,我都沒有去看,我現在還是保守一家之言,什麼大德的註解,什麼書,有一些同修他就看,看了很多。所以我看到他看了什麼註解、看了什麼書,我們也不用問就知道他修得怎麼樣,修得很複雜,摸不到門路。為什麼?他看了那些註解,就是這裡講的「曲信訛傳」,曲解了經義,本來很單純的、很簡單的,註解註到最後變成很複雜,曲解經義。我們老和尚常講,他不是解如來真實義,不是願解如來真實義,他是曲解如來真實義,錯解如來真實義,誤解如來真實義,搞成這個樣子。所以這個就很可憐,一生修學很用功,但是沒有結果。
『是故汝等既識前非』,你們既然知道以前那些錯誤,『當崇正信』,從現在開始應當要回歸到正信,不能再邪信迷信了。我們淨老和尚現在提倡《無量壽經》會集本,這本經實在是會集得太好,我們讀這本經,依這本經來修,絕對不會錯誤。如果要再看,看得很多,又沒有善知識指導,那就很危險。因為現在的時代言論自由、出版自由,什麼人都可以出書,沒有管制,如果你不認識,往往誤入歧途。《楞嚴經》講,「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很容易被邪師所迷惑,自己不知道,那就非常可惜了。所以「當崇正信」。這一段我們就學習到此地。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
【一時菩薩將臨法會。弟子八人。無朽。常攝。常源。定茂。達本。查定宏。陳定耑。查定敏。】
這八個人在這個時候。
【恭謹顒竚。】
『顒竚』就是很嚴正、很肅穆站在那裡。
【齊唱佛號。】
就像我們法會開始,大家很整齊的在念佛。
【忽聞異香。從空中來。眾皆歡喜。得未曾有。】
這就是這個法會,菩薩又再度來到這個法會來給大家開示,聞到異香,從空中而來,大眾聞到了非常歡喜,『得未曾有』,是從來沒有遇到過的。
【菩薩曰。】
菩薩降臨法會,開示。
【善哉善哉。爾等知今日之會。有夙因否。】
菩薩就跟大家講,大家知道嗎?今日這一會有沒有宿世的因緣?意思就是說有宿世的因緣。所以我們人一生當中所遭遇的,不是偶然的,都有因緣。我們凡夫經過一次的輪迴,過去世的事情都忘記了,得道的佛菩薩他們都很清楚。下面菩薩就講出過去世的因緣。
【昔梁武皇天監六年。】
就是公元五百零七年,後面註解第五,就是『梁武皇天監六年』,這梁武帝,西元五百零七年。
【我出家於北魏之東都淨因寺。】
這個『東都』,我查資料是在洛陽,以前洛陽是一個首都,有一個寺院叫『淨因寺』。
【為大比丘。】
那時候出家受比丘戒,大比丘。
【因避亂南遊。】
因為戰爭,因為在南北朝時代那時候也是國家常常有動亂,常常有內戰,戰爭,遇到戰爭就『避亂南遊』。
【住錫雞鳴山麓。】
我查這個地名,不曉得是不是這個地方,我是查到這個,大家參考,如果有更正確的資料可以提出來。我查的是在察哈爾宣化縣的東南,根據記載,以前黃帝打敗蚩尤這個地方。他避戰亂往南遷移,所以『住錫雞鳴山麓』,山麓就是山腳下,就是大家跑到那個地方,他那時候避亂跑到那個地方。我們現在大家查祖先的來源,漢族大部分以前都是在中原地帶,在河南、山東、江蘇一帶,中原地區。因為戰爭大家就會逃難,往南邊跑,所以跑到現在廣東、福建、雲南這一帶,往這邊跑。福建、廣東這一帶,再跑就是出海外了,像我們台灣就要過個海,還有新加坡、東南亞也很多華人,以前移民,還有戰爭避難的。這個我們就可以理解,那古時候因為有這些戰亂,所以才會有這些遷移的事情。
【時爾八人依我修學。不久以兵亂各散。】
他避亂到雞鳴山麓,住在那邊。那時候你們八個人『依我修學』,你們八個人跟著我一起來學佛。過沒有多久又兵亂,戰爭又到那個地方,大家八個人都散掉了,就分散了。
【我越後二載。示寂於武林天竺。後復於唐僖宗朝。】
這個註解第六,是公元八百七十四年到八百八十八年,那時候黃巢起兵天下大亂。那時候菩薩:
【為清河獻王長子。】
那也是一個王子。但是後來他:
【亦棄位出家。】
放棄王子的地位出家去了。
【今爾八人同會念佛。亦由我發心。正如往昔無異。】
他說你們這八個人以前在唐朝那時候又遇到了,又在一起念佛,也是因為我你們發心,現在遇到跟過去沒有兩樣。你看梁武帝的時代,又到唐朝又碰到了,『正如往昔無異』。
【但爾等去我以來。】
他說你們離開我到現在。
【八百餘年矣。】
八百多年了,從南朝梁武帝那個時代一直到明朝末年,八百多年,他們離開八百多年了。
【仍復飄流未反。真為可悲。】
他說仍然還在六道裡面輪迴,真是可悲。
【真為可痛。】
八百多年,大家修學還沒有得到解脫,還在六道繼續輪迴,那是很悲哀、很可痛惜的事情。
【今為汝等重加發明所修行業。令速成辦。早登解脫。宜各諦聽。】
菩薩說出他跟這八個人過去世的因緣,過去世都是同參道友,從梁武帝那個時候跟這八個人共修,因為戰爭分散了;到了唐朝他做清河獻王的長子,他也棄位出家,這八個人又在唐朝的時候又在一起念佛、發心,跟過去沒有兩樣。到了明朝,這一會又碰到,八百多年了。我們看到這個公案,我們回想到我們自己,其實我們也是跟他一樣。我們現在在念佛堂大家來念佛、來聽經,過去世我們也不曉得修了幾世,都是共修的,不是今天才共修的,過去生我們就不曉得共修幾次了。我們現在雖然沒有神通,但是根據這個開示,我們也可以肯定,我們過去世都是同參道友,都一起在念佛,不曉得念幾次了,念到今天在三重這裡又碰到了,這是肯定的。如果過去世我們沒有在一起念佛,大概今天不會來這裡,有緣,我們不曉得修了幾次。
根據這一段,我們就可以想到我們自己也是一樣,我們跟這些人沒有兩樣,他們還在六道輪迴,我們也是還在六道輪迴。但是這些人,他們明朝末年遇到覺明妙行菩薩統統往生了,有八個人,統統往生。我們今天讀到這個《西方確指》,我們也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這一生都能往生西方,這是最重要的,其他的事情就不重要。這菩薩給他們開示。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開示,下面就對這八個人一個一個開示。每一個人他修的法門、根器也不一樣,所以開示的都有些不同。
【示無朽曰。】
這個無朽是這八個人的老師,他帶頭的,第一個對他開示。
【汝向者雖從事玄門。而能恭敬諸佛。當知即是夙因。今宜速發深心。精修淨業。為諸人倡導。無空擲後此一十三年光景也。】
第一個向無朽開示,『汝向者雖從事玄門』,他說你一向就是修道、修道家,玄門就是道家,就是他這一生一向都是修這個,修長生不老這個法門。但是你雖然修道,『而能恭敬諸佛』,你對佛很恭敬。從這個地方看我們就知道,我們中國佛教,漢朝正式傳入中國,一直到現代,就是儒跟道是中國本土,佛是從印度傳入中國,從漢朝傳入中國一直到現在,佛跟儒跟道已經融合成一體了。所以你看無朽雖然修道,但是他「恭敬諸佛」,說明也看佛經,也學佛。所以過去讀儒家的書,或者道士,都看佛經;學佛的人、出家的法師也讀儒書,也讀道家的書,所以三教已經不可分了。所以現在講中國傳統教育,離不開儒釋道三教,從這個地方我們也可以看出來。
『當知即是夙因』,他說應當知道,過去世有這個因緣。『今宜速發深心精修淨業,為諸人倡導』,他說你今天,「宜」就是應該,「速」就是趕快,發這個「深心」,深信不疑之心。「精修淨業」,精就是純而不雜,專修淨土,不要再夾雜其他的。「為諸人倡導」,因為他是帶頭的,這八個人他是老師,他帶頭的,帶頭的人要帶頭修給其他人跟,其他人才會跟著修,他要為大家來提倡、來引導。『無空擲後此一十三年光景也』,這句話就告訴他,你的壽命還有十三年,你這十三年不要空過,好好把握這十三年的光景。下面菩薩就給他們說偈,給無朽說一首偈:
【付汝偈言。八百年前有勝緣。今來相遇指青天。已知本地中秋月。莫向長江覓渡船。】
這首偈是菩薩給無朽講的,就是八百年前有殊勝的因緣,今天又相遇。已經知道『本地』,「本地」就是自己本性,用這個比喻。不要再到處去找,『莫向長江覓渡船』,不要再去尋覓,修道、修仙,還要找這個、找那個,就不要再找了,你已經知道這個根本了,怎麼修了。這裡最重要就是修淨業,回歸到西方就是本地,西方就是我們的家鄉,回歸到本地,已經知道,不要到處去尋覓、去找,所以「莫向長江覓渡船」。這是對無朽的一個開示。下面是對常攝的開示:
【示常攝曰。汝常持大悲神咒。云何而持。答曰。所持之咒。歷歷分明。能持之心。了不可得。菩薩曰。能如是持。是名真持。有偈囑汝。汝持大悲咒。應識大悲心。離名亦離相。以此度群生。】
你看這八個人修的也各修各的,不一樣,又有修玄門,常攝他平常持大悲咒,念大悲咒。現在我們觀音佛學會啟請講《大悲心陀羅尼經》,大悲咒從《陀羅尼經》出來的。所以持大悲咒,自古以來很多人持誦大悲咒。但是講這個經不多,註解,我要找古時候的註解也沒找到,可能在其他的《藏經》裡面有,目前還沒有找到。菩薩對常攝開示,『汝常持大悲神咒』,你常常誦大悲咒,大悲神咒,『云何而持』,怎麼持?意思就是說,你是怎麼持咒的?下面是常攝的回答,可見得常攝他的持咒,他也畢竟過去世學佛修了很久,根基也非常的深厚。如果菩薩問我們,你有沒有念過大悲咒?你怎麼持大悲咒?說我念了,我有持咒。怎麼持的?就念,「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就這麼持,我們大概是這麼回答。
常攝比我們高,他境界比我們高。『所持之咒,歷歷分明』,念的咒,每一個咒語念得很清楚、很分明,我們念佛我們每一句佛號也是跟念咒一樣,歷歷分明,「所持之咒,歷歷分明」。我們現在念佛是不是也是一樣?「所持之佛,歷歷分明」,歷歷分明就是每一字、每一句都很清楚、很分明。這叫所持,我們所持的。『能持之心,了不可得』,你能夠持的這個心了不可得,這是真話。現在我們反過來,我們現在是念佛不是念咒,我們現在所念之佛歷歷分明,能念之心怎麼樣?不知道!我們看這句,我們也會答了不可得,我們會答,但是是不是真的懂?未必真懂。但是我們可以透過這個語言去悟入那個真實,如果我們這一首你能常常這樣念,常常這樣念,念久了你也會開悟,會提起你的疑情,那個疑情如果你參破,你就開悟了,這個禪宗叫破參,你就開悟了。
你看「所持之咒,歷歷分明,能持之心,了不可得」,就是心,我們說能夠持咒的這個心,在哪裡?了不可得。常攝他真的有開悟。你看慧可見達摩,他說我心很不安,求達摩祖師給他安心。達摩祖師說好,心拿來我幫你安。慧可馬上開悟,「覓心了不可得」。達摩講,「與汝安心竟」。我們現在能持之心了不可得,你找不到,在哪裡?那找不到是不是沒有?如果我們這樣想又錯了,沒有,明明有能夠念的心,有所念的佛,怎麼會沒有?其實大乘經佛給我們講得很清楚,法身佛,什麼叫法身?遍一切處就叫法身,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到處都是。
所以心在哪裡?了不可得,但是就不離當下,就在眼前,任何一物都是心。所以禪宗祖師堪驗學人,說心是什麼?自性是什麼?拿一個東西,隨便拿一個東西,這個就是。但是我們也是學著這樣拿,我們還是不懂。那是真悟,悟入那個境界,就是遍一切處,無所不在,無時不在,那是真相。但是你要去找,找不到,但是它並沒有離開我們,並沒有說心在這裡有,到那邊沒有,我坐在這裡,我的心在這裡,那走到那邊就沒有了,大家想一想是不是這樣?不是。如果我們心有一個處所,有一個處所那你就固定在這個地方才有心,你離開這個地方就沒心了,就沒有了,應該是這樣。但是實際上我們離開,我們走到哪裡還都在,你就坐火箭到月亮去也是在。說明什麼?我們這個心是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在,無時不在,那個叫法身。法身就是毘盧遮那佛,印度話,翻成中文是遍一切處,到處都是。但是你了不可得,但是到處都是,大家從這裡去悟。
『菩薩曰:能如是持,是名真持』,他說你能夠這樣的持咒是真會持咒,你真的會持。我們不會也沒關係。會了,持咒叫做理持,你懂這個道理,這個叫理持,我們念佛叫理一心不亂,理念。不懂這個理,這樣念叫事念,事念也沒關係,事念念久了你也會入理念,念到破無明,你就見到事實真相。所以念佛、念咒,同樣的道理。『有偈囑汝,汝持大悲咒,應識大悲心』,你持大悲咒應該認識大悲心,『離名亦離相,以此度群生』。大悲心是我們的本心,我們本心就是大悲心。為什麼?如果你認識了,那我們跟一切眾生是一體的,共同一個法身,一體的,分不開的,我們現在話講「生命共同體」。
既然你知道是一體,好像手跟腳我知道是一體,那你去幫助還會談條件嗎?不會,為什麼?因為你知道那是一體,都是自己這個身體。那如果不知道,腳痛,手不管它,它不知道一體,所以產生這樣的情況。如果知道一體,就是很自然的,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他自自然然就去幫助,眾生的苦難就是自己的苦難。所以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沒有條件的,所以稱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但是如果你不認識自己這個大悲心,你有分別執著,那就沒有辦法做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所以我們眾生也有慈悲,叫愛緣慈,我喜歡的人、我的親人我愛護他,那不是我的親人我不理他。菩薩法緣慈,法緣慈他知道去幫助眾生;明心見性的佛,他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所以你不開悟不可能有大悲心,你不知道事實真相。
所以「離名亦離相,以此度群生」,「離相」,就是《金剛經》講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沒有分別執著,破四相了,跟一切眾生沒有對立了,也是一體的。見到事實真相,大悲心自然油然而生,毫不勉強。所以以此度群生。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
【示常源曰。汝既出家。要須謙下柔和。敬事師長。虛己請益。增長志氣。莫只坐雲霧中過日。源不達。復示曰。汝懜懜若此。可曉得自己的心麼。源無語。乃令誦準提咒一遍。源隨誦之。菩薩曰。此不是你心。喚作甚麼。偈曰。見初無心。即汝本心。準提一遍。全體分明。】
這是菩薩對常源來開示的,說『汝既出家』,這個常源也已經出家了。『要須謙下柔和,敬事師長,虛己請益,增長志氣,莫只坐雲霧中過日』。這一段話對出家眾的開示,對常源的開示就是對所有出家眾的開示,我們要這樣的看。這一段開示非常重要,現在很多人出家就是不知道要這麼修。「要須謙下柔和」,謙虛、卑下、柔和,柔和就是對剛強講的,要謙下柔和,對人、對事都要謙虛柔和。「敬事師長」,對師長、長輩要恭敬、要尊敬,事是奉事。「虛己請益」,自己要虛心來請示才能得到利益。現在出家人不知道這麼修,所以出家實在講也沒有什麼好處,可能壞處還更多。為什麼?自己出家修行不如在家,那就錯了。為什麼?不能虛己請益,不能虛心,自己不能虛心向師長請益,往往都自以為是,這樣出家就得不到功德利益了。反而在家的時候還比較謙虛,出家,人家恭敬供養,貢高我慢、名聞利養一起來,這造成自己嚴重的一個障礙。所以菩薩給常源開示,說要這樣才能「增長志氣」。
「莫只坐雲霧中過日」,這是形容比喻,不要好像坐在雲霧當中這樣過日子。什麼叫雲霧?『源不達』,常源他不知道菩薩講的意思。菩薩再給他開示,『汝懜懜若此』,「懜懜」就是昏昧糊塗的樣子,糊裡糊塗,雖出家,糊裡糊塗,糊裡糊塗的過日子。『可曉得自己的心麼』,你知道你自己的心是什麼嗎?『源無語』,常源沒有辦法回答。
『乃令誦準提咒一遍』,菩薩就叫他持準提咒,準提咒不長。這個準提咒,雲谷禪師教了凡居士也是誦準提咒。準提咒比大悲咒短很多,很短,比往生咒還短。菩薩叫他誦準提咒,誦一遍。『源隨誦之』,常源就跟隨菩薩誦準提咒誦了一遍。『菩薩曰:此不是你心,喚作甚麼』,他這個咒誦完,他說這個不是你的心,那要叫什麼?叫做什麼?『偈曰:見初無心,即汝本心。準提一遍,全體分明』。這是叫他念準提咒念了一遍,就告訴他,你「見初無心,即汝本心」,無心,那就是你自己本人的心。「準提一遍,全體分明」,準提什麼意思?準提就是我們的本心,實在講所有的經咒哪一樣不是我們的本心?離開我們這個心,你說這些從哪裡來?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去體會,體會得到是很好,體會不到也沒關係,你常常念,常常提醒,自然有悟入的時候。
這一段我們就學習到此地,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到此地,下面我們明天再來學習。祝大家法喜充滿,阿彌陀佛。